↑
恩待弟兄的義人
恩待弟兄的义人
〔聖經人物〕2/3
〔圣经人物〕2/3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記載綿羊和山羊的比喻,而描述基督再來掌權時對世上萬民的審判。基督再來時將榮登寶座,且聚集萬民(主再來時尚存活的人),將他們分成兩邊,好像牧羊人分別溫良的綿羊和兇惡的山羊一般。在這個比喻裡:
- 1. 綿羊預表義人,因善待主的小弟兄,而承受那創世以來所預備的國,進到永生的領域裡面。
- 2. 山羊預表惡人,因對主的小弟兄缺乏愛心,而進入為魔鬼和牠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接受永刑。
雖然,萬民的審判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給我們看見主與我們聯合的事實。因為人怎樣對待祂最小的弟兄,便是怎樣對待祂。這給我們何等大的安慰,我們難處就是祂的難處,我們的需要就是祂的需要。另一面,這一個比喻也激勵我們要積極地以愛心服事弟兄,因而體認愛弟兄就是愛主。這個比喻雖不難瞭解,但更重要的是去實行。
此外,《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40節是主解釋凡恩待祂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就是恩待祂。因此,這些義人必進入祂的國。這裡所指的「弟兄」,引起了許多爭論。有人說是猶太人,另一些說是所有信徒,又有人說是各處受苦的人。這類爭論就如昔日律法師質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這個比喻的重點不在「誰」,而在於「作」 ── 哪裡有需要服事的人,就去那裡服事。另一方面,這比喻所針對的是 ── 我們曾否對他人有愛心?主說:「我餓了……渴了……我作客旅……我赤身露體……我病了……我在監裡……」(太二十五35~36)。這裡的「我」和《使徒行傳》九章四節的「我」一樣,包括了一切神的兒女,也包括了猶太人在內。因為主看一個最小弟兄的難處就是祂的難處,他的需要就是主的需要。不管是對猶太人、對弟兄、對落難貧困的人,原則都一樣。所以今天人如何對待別人,將來就成了分別好和壞的根據。我們對每天所遇見的人(有的人也許一生只遇見一次),不可隨意輕忽(來十三2)。我們作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當我們看見肢體有需要時,不應只在言語上表示愛他們,也要在金錢上、時間上以及其他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切實的援助。我們若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儘管是一些小小的愛心舉動,在永世裡都必蒙主記念。
【無論什麼時候】
有三個德國小孩 ── 六歲、八歲和十歲,他們要到美國去找他們的父母。一個朋友送他們一個本子,記載他們的目的地,並在第一頁用法文、德文、和英文各寫了一段話。他說:「孩子,無論什麼時候,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就站著不動,把本子翻開,第一位好心人讀完後,就會幫你們解決。」小孩子從英國利物浦坐船到紐約,然後繼續向西海岸旅行,他們每到一處都受到很好的禮遇。偶爾他們也遇到難處,他們打開本子,總有人伸出援手。那上面寫些什麼呢?正是馬太二十五章40節耶穌所說的這句話,把這三個孩子平安地從德國帶到英國,又帶到美國。
【默想】
- 1. 綿羊因善待神子民的而得賞賜,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與主聯合,去照顧弱小和關懷有需要的弟兄呢?
- 2. 山羊因輕忽神子民的困苦而被懲罰,指出主的責罰不只是我們「作」了什麼,也是「該作而不作」了什麼?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40)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记载绵羊和山羊的比喻,而描述基督再来掌权时对世上万民的审判。基督再来时将荣登宝座,且聚集万民(主再来时尚存活的人),将他们分成两边,好像牧羊人分别温良的绵羊和凶恶的山羊一般。在这个比喻里:
- 1. 绵羊预表义人,因善待主的小弟兄,而承受那创世以来所预备的国,进到永生的领域里面。
- 2. 山羊预表恶人,因对主的小弟兄缺乏爱心,而进入为魔鬼和它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接受永刑。
虽然,万民的审判与我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给我们看见主与我们联合的事实。因为人怎样对待祂最小的弟兄,便是怎样对待祂。这给我们何等大的安慰,我们难处就是祂的难处,我们的需要就是祂的需要。另一面,这一个比喻也激励我们要积极地以爱心服事弟兄,因而体认爱弟兄就是爱主。这个比喻虽不难了解,但更重要的是去实行。
此外,《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40节是主解释凡恩待祂弟兄中一个最小的,就是恩待祂。因此,这些义人必进入祂的国。这里所指的「弟兄」,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人说是犹太人,另一些说是所有信徒,又有人说是各处受苦的人。这类争论就如昔日律法师质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路十29)。这个比喻的重点不在「谁」,而在于「作」 ── 哪里有需要服事的人,就去那里服事。另一方面,这比喻所针对的是 ── 我们曾否对他人有爱心?主说:「我饿了……渴了……我作客旅……我赤身露体……我病了……我在监里……」(太二十五35~36)。这里的「我」和《使徒行传》九章四节的「我」一样,包括了一切神的儿女,也包括了犹太人在内。因为主看一个最小弟兄的难处就是祂的难处,他的需要就是主的需要。不管是对犹太人、对弟兄、对落难贫困的人,原则都一样。所以今天人如何对待别人,将来就成了分别好和坏的根据。我们对每天所遇见的人(有的人也许一生只遇见一次),不可随意轻忽(来十三2)。我们作在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当我们看见肢体有需要时,不应只在言语上表示爱他们,也要在金钱上、时间上以及其他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切实的援助。我们若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尽管是一些小小的爱心举动,在永世里都必蒙主记念。
【无论什么时候】
有三个德国小孩 ── 六岁、八岁和十岁,他们要到美国去找他们的父母。一个朋友送他们一个本子,记载他们的目的地,并在第一页用法文、德文、和英文各写了一段话。他说:「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你们如果遇到困难,就站着不动,把本子翻开,第一位好心人读完后,就会帮你们解决。」小孩子从英国利物浦坐船到纽约,然后继续向西海岸旅行,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很好的礼遇。偶尔他们也遇到难处,他们打开本子,总有人伸出援手。那上面写些什么呢?正是马太二十五章40节耶稣所说的这句话,把这三个孩子平安地从德国带到英国,又带到美国。
【默想】
- 1. 绵羊因善待神子民的而得赏赐,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与主联合,去照顾弱小和关怀有需要的弟兄呢?
- 2. 山羊因轻忽神子民的困苦而被惩罚,指出主的责罚不只是我们「作」了什么,也是「该作而不作」了什么?
▸主页|目录|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