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
彼拉多
把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
彼拉多
〔聖經人物〕2/26
〔圣经人物〕2/26
【檔案】
地點:猶大地、該撒利亞、和耶路撒冷
身分:猶大省巡撫
親屬:妻子 ── 革老底亞(Claudia Procula)
性格:優柔寡斷,粗魯頑固,沒有機智和極端苛刻。
同時代人:主耶穌、該亞法、和希律
重要事蹟:
- 1. 他曾把加利利人的血,攙雜獻祭的祭物之中。
- 2. 他曾問主耶穌:「真理是什麼?」
- 3. 他三次宣佈主耶穌無罪。
- 4. 他當眾洗手,表明他與主耶穌釘死十字架無關。
- 5. 他釋放作亂的殺人犯巴拉巴,而把主耶穌交給猶太祭司長等人去釘十字架。
- 6. 他准許約瑟安葬主耶穌的屍首。
【簡介】
「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十九16)
「彼拉多」(Pilate)這名字在新約出現過63次。「彼拉多」(字義帶槍的)出身與地位不高,來自騎士階級。彼拉多憑妻子「革老底亞」(Claudia Procula,傳為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的第三夫人之私生女,有早期文獻指她已歸信基督)身分而上位。在耶穌基督降生後26~37年間,他受「提庇留」委任,為猶太省的第五巡撫。每一卷福音書,皆記載了彼拉多在主耶穌之死中所擔當的角色(太二十七2;可十五1;路二十三1;約十八29),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四福音書裡,彼拉多都在末尾出現過,其相同點為彼拉多極其不情願處死主耶穌,但他同意了猶太公會的要求,而把主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其中《馬太福音》描述了彼拉多在眾人面前洗手,表示自己在此事上無罪。在《馬可福音》裡,彼拉多為主耶穌的案子,幾次推脫,且有意放過祂。在《路加福音》裡,由於彼拉多曾拒絕審判耶穌,就把主耶穌交送到希律王手裡。兩人都在主耶穌身上找不到罪狀。在《約翰福音》裡,他在釘主耶穌十字架上的牌子,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而把殺死主耶穌的控罪全加諸猶太人身上。因而應驗了祂是猶太人的王,是無罪的基督,是受死而復活的救主(路十九38;十八31~33;約七50,51;八46;路二十三3,4,14,22,33;二十四6)。在主耶穌受審至受死的過程中,他極不公義,雖三次查不出主耶穌的罪來,卻鞭打了祂,又將祂交給猶太人釘十字架。彼拉多作為羅馬巡撫,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主耶穌有罪的情況下,不僅沒有維護司法尊嚴,反而放棄職責,任由那些猶太領袖威逼恐嚇,就判定了無罪的主耶穌的死刑。
【歷史的評價】
根據歷史的文獻,都認為彼拉多乏善可陳。他常是以一個無情的行政官員的面孔出現,在猶太省冷酷地貫徹羅馬的法律。有人對他的形容如下:「生性固執,極端苛刻、脾性惡毒,動輒大怒」。對於處理猶太政務,他常以輕率從事。因此,有人說猶太人大可提出事例,指控他,「貪汙,不可一世,暴戾,強橫,惡待人,常常不經審訊而謀殺人,無休止地極盡殘酷的能事」。可見人對他的評價不高。
【他的下場】
聖經上雖未記載他的末路怎樣,但按歷史所記,在主後36年,敘利亞的巡撫知道猶太人反對彼拉多,他就明奏於皇帝提庇留。彼拉多定意去羅馬向提庇留分訴,不意行至中途,提庇留死了,新登基的皇帝將彼拉多囚於地中海西岸的一座城裡。據說他最後的結局是自殺而死。
【默想】
- 1. 彼拉多罔顧公理,只因猶太人領袖的壓力,就討人的歡喜,選擇放棄了救主,而失去了永生!面對生命重要的抉擇時,我們是否有勇氣選擇真理,而拒絕錯誤呢?
- 2. 無論彼拉多洗手多少次,都不能欺瞞良心,清除不義的事實!試想他選擇成為喪失靈魂人的結局。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档案】
地点:犹大地、该撒利亚、和耶路撒冷
身分:犹大省巡抚
亲属:妻子 ── 革老底亚(Claudia Procula)
性格:优柔寡断,粗鲁顽固,没有机智和极端苛刻。
同时代人:主耶稣、该亚法、和希律
重要事迹:
- 1. 他曾把加利利人的血,搀杂献祭的祭物之中。
- 2. 他曾问主耶稣:「真理是什么?」
- 3. 他三次宣布主耶稣无罪。
- 4. 他当众洗手,表明他与主耶稣钉死十字架无关。
- 5. 他释放作乱的杀人犯巴拉巴,而把主耶稣交给犹太祭司长等人去钉十字架。
- 6. 他准许约瑟安葬主耶稣的尸首。
【简介】
「于是彼拉多将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约十九16)
「彼拉多」(Pilate)这名字在新约出现过63次。「彼拉多」(字义带枪的)出身与地位不高,来自骑士阶级。彼拉多凭妻子「革老底亚」(Claudia Procula,传为罗马皇帝「提庇留」(Tiberius)的第三夫人之私生女,有早期文献指她已归信基督)身分而上位。在耶稣基督降生后26~37年间,他受「提庇留」委任,为犹太省的第五巡抚。每一卷福音书,皆记载了彼拉多在主耶稣之死中所担当的角色(太二十七2;可十五1;路二十三1;约十八29),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四福音书里,彼拉多都在末尾出现过,其相同点为彼拉多极其不情愿处死主耶稣,但他同意了犹太公会的要求,而把主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其中《马太福音》描述了彼拉多在众人面前洗手,表示自己在此事上无罪。在《马可福音》里,彼拉多为主耶稣的案子,几次推脱,且有意放过祂。在《路加福音》里,由于彼拉多曾拒绝审判耶稣,就把主耶稣交送到希律王手里。两人都在主耶稣身上找不到罪状。在《约翰福音》里,他在钉主耶稣十字架上的牌子,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三样文字写的,而把杀死主耶稣的控罪全加诸犹太人身上。因而应验了祂是犹太人的王,是无罪的基督,是受死而复活的救主(路十九38;十八31~33;约七50,51;八46;路二十三3,4,14,22,33;二十四6)。在主耶稣受审至受死的过程中,他极不公义,虽三次查不出主耶稣的罪来,却鞭打了祂,又将祂交给犹太人钉十字架。彼拉多作为罗马巡抚,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主耶稣有罪的情况下,不仅没有维护司法尊严,反而放弃职责,任由那些犹太领袖威逼恐吓,就判定了无罪的主耶稣的死刑。
【历史的评价】
根据历史的文献,都认为彼拉多乏善可陈。他常是以一个无情的行政官员的面孔出现,在犹太省冷酷地贯彻罗马的法律。有人对他的形容如下:「生性固执,极端苛刻、脾性恶毒,动辄大怒」。对于处理犹太政务,他常以轻率从事。因此,有人说犹太人大可提出事例,指控他,「贪污,不可一世,暴戾,强横,恶待人,常常不经审讯而谋杀人,无休止地极尽残酷的能事」。可见人对他的评价不高。
【他的下场】
圣经上虽未记载他的末路怎样,但按历史所记,在主后36年,叙利亚的巡抚知道犹太人反对彼拉多,他就明奏于皇帝提庇留。彼拉多定意去罗马向提庇留分诉,不意行至中途,提庇留死了,新登基的皇帝将彼拉多囚于地中海西岸的一座城里。据说他最后的结局是自杀而死。
【默想】
- 1. 彼拉多罔顾公理,只因犹太人领袖的压力,就讨人的欢喜,选择放弃了救主,而失去了永生!面对生命重要的抉择时,我们是否有勇气选择真理,而拒绝错误呢?
- 2. 无论彼拉多洗手多少次,都不能欺瞒良心,清除不义的事实!试想他选择成为丧失灵魂人的结局。
▸主页|目录|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