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提阿伯太監
埃提阿伯太监
〔聖經人物〕3/17
〔圣经人物〕3/17
【簡介】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即古實,見以賽亞十八章一節)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幹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徒八27)
聖經並沒有提到這位埃提阿伯太監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在埃提阿伯女王「千大基(Candace)」(乃女王習慣稱號,如埃及王法羅,羅馬王該撒)之手下總管庫銀,而享有大權的臣子。舊約聖經大多稱「埃提阿伯」為古實,大多因為古實的後裔住在埃提阿伯(創十6)。它的地名原意是「黑」,位於非洲東部,與埃及為鄰。在主前七百年,古實已自立為一國,後改稱為埃提阿伯,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即現今之衣索比亞國(Ethiopia)。
埃提阿伯太監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並且熱心追求認識神。所以,他會攜有舊約七十士希臘文譯本聖經,上耶路撒冷去敬拜神。聖靈差派。向他傳揚福音和講解真理。他是在讀聖經《以賽亞書》時遇見主,聖靈適時的感動,加上他謙卑的態度,主動要求受洗。這樣他成為聖經記載的第一位非洲的基督徒。相傳,他回國之後,不僅帶領了女王甘黛絲(Queen Candace)信主,也使全國同胞蒙恩歸主。因此主的見證,擴展到北非。照猶太律法,外邦人和太監之類的人是不可以「入耶和華的會」(申二十三1)。然而基督的福音是為世上所有人預備的,無論男女老幼,種族膚色,出身地位,貧富貴賤。
【他的特點】
根據《使徒行傳》第八章,關於埃提阿伯太監的特點,有七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 1. 具有權勢(總管銀庫,等於今天的財政部長) ── 「有一個埃提阿伯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提阿伯女王幹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徒八27上)他卻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 2. 尋求神的人 ── 「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徒八27下)他不遠千里離開了遙遠的非洲,來到耶路撒冷聖殿中敬拜神。
- 3. 勤讀聖經的人 ── 「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徒八28)他在路上念著《以賽亞書》五十三章,那一段聖經剛好是講耶穌基督被壓傷、飽經痛苦、受審、被殺與復活。
- 4. 謙卑的人 ── 「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徒八31上)他承認自己不明白基督福音的事,需要別人的人指教。
- 5. 肯虛心受教的人人 ── 「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徒八31下)他充滿受教的渴望,邀請腓利上車同坐,因腓利的講解而使他認識耶穌基督。
- 6. 迫切遵行教訓的人 ──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什麼妨礙呢?』」(徒八36)他明白真理之後,就立刻全心相信,口裡承認(羅十10),並且主動要求在有水的地方受浸。
- 7. 滿了救恩喜樂的人 ── 「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徒八39)他信主受浸後,歡歡喜喜的回家。一個得救的人,很自然喜樂裡走前頭的路,過快樂的人生。
【傳福音改變歷史】
十八世紀,牛津大學的才子約翰衛斯理,33歲坐船往美國,才真正得救。他是受封聖品傳道人,坐上等艙。下等艙有26位摩爾維亞教會弟兄。海裡忽起風暴,他慌起來,聽見下等艙傳出歌聲。他下去見到那些弟兄,正平安唱 詩讚美神。他從他們身上遇見了主,真正接受耶穌作救主。在教會歷史上,摩爾維亞教會的弟兄們改變了約翰衛斯理;因約翰衛斯主導的復興運動,英國的命運因他而改變,世界的歷史也因他而改寫。傳福音的腓利和接受福音的太監也同樣是改變歷史的人。
【默想】
- 1. 從埃提阿伯太監信主的過程中,我們看到;
- (1) 聖靈的工作,預備好他尋求神的心
- (2) 神的話向他顯明
- (3) 腓利向他講解神的話
這不正是每一個人信主所需的必要條件!
- 2. 據傳說,這位太監「歡歡喜喜」的回國以後,使許多人成為基督徒。至少我們可以確知的,一個得救的人是不能不與人分享他所經歷的救恩喜樂!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简介】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提阿伯(即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徒八27)
圣经并没有提到这位埃提阿伯太监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在埃提阿伯女王「千大基(Candace)」(乃女王习惯称号,如埃及王法罗,罗马王该撒)之手下总管库银,而享有大权的臣子。旧约圣经大多称「埃提阿伯」为古实,大多因为古实的后裔住在埃提阿伯(创十6)。它的地名原意是「黑」,位于非洲东部,与埃及为邻。在主前七百年,古实已自立为一国,后改称为埃提阿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阿比西尼亚(Abyssinia),即现今之衣索比亚国(Ethiopia)。
埃提阿伯太监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并且热心追求认识神。所以,他会携有旧约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圣经,上耶路撒冷去敬拜神。圣灵差派。向他传扬福音和讲解真理。他是在读圣经《以赛亚书》时遇见主,圣灵适时的感动,加上他谦卑的态度,主动要求受洗。这样他成为圣经记载的第一位非洲的基督徒。相传,他回国之后,不仅带领了女王甘黛丝(Queen Candace)信主,也使全国同胞蒙恩归主。因此主的见证,扩展到北非。照犹太律法,外邦人和太监之类的人是不可以「入耶和华的会」(申二十三1)。然而基督的福音是为世上所有人预备的,无论男女老幼,种族肤色,出身地位,贫富贵贱。
【他的特点】
根据《使徒行传》第八章,关于埃提阿伯太监的特点,有七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
- 1. 具有权势(总管银库,等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 「有一个埃提阿伯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徒八27上)他却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
- 2. 寻求神的人 ── 「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徒八27下)他不远千里离开了遥远的非洲,来到耶路撒冷圣殿中敬拜神。
- 3. 勤读圣经的人 ──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徒八28)他在路上念着《以赛亚书》五十三章,那一段圣经刚好是讲耶稣基督被压伤、饱经痛苦、受审、被杀与复活。
- 4. 谦卑的人 ── 「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徒八31上)他承认自己不明白基督福音的事,需要别人的人指教。
- 5. 肯虚心受教的人人 ── 「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徒八31下)他充满受教的渴望,邀请腓利上车同坐,因腓利的讲解而使他认识耶稣基督。
- 6. 迫切遵行教训的人 ──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徒八36)他明白真理之后,就立刻全心相信,口里承认(罗十10),并且主动要求在有水的地方受浸。
- 7. 满了救恩喜乐的人 ── 「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徒八39)他信主受浸后,欢欢喜喜的回家。一个得救的人,很自然喜乐里走前头的路,过快乐的人生。
【传福音改变历史】
十八世纪,牛津大学的才子约翰卫斯理,33岁坐船往美国,才真正得救。他是受封圣品传道人,坐上等舱。下等舱有26位摩尔维亚教会弟兄。海里忽起风暴,他慌起来,听见下等舱传出歌声。他下去见到那些弟兄,正平安唱 诗赞美神。他从他们身上遇见了主,真正接受耶稣作救主。在教会历史上,摩尔维亚教会的弟兄们改变了约翰卫斯理;因约翰卫斯主导的复兴运动,英国的命运因他而改变,世界的历史也因他而改写。传福音的腓利和接受福音的太监也同样是改变历史的人。
【默想】
- 1. 从埃提阿伯太监信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
- (1) 圣灵的工作,预备好他寻求神的心
- (2) 神的话向他显明
- (3) 腓利向他讲解神的话
这不正是每一个人信主所需的必要条件!
- 2. 据传说,这位太监「欢欢喜喜」的回国以后,使许多人成为基督徒。至少我们可以确知的,一个得救的人是不能不与人分享他所经历的救恩喜乐!
▸主页|目录|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