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與巴拿巴的分手
保罗与巴拿巴的分手
〔聖經人物〕4/7
〔圣经人物〕4/7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徒十五39~40)
《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保羅從耶路撒冷的會議回來之後,過了不久,保羅迫不及待的建議,再回到從前傳過道的各城,去看望弟兄們。但是二人卻因是否帶馬可同行而起了尖銳的爭論,以致二人只好彼此分開。然後巴拿巴則與馬可乘船去了故鄉居比路工作;而保羅則在西拉的陪伴下,並帶著教會的祝福,走遍了敘利亞、基利家兩省。
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路加特別記述了保羅與巴拿巴的同工 ──
- 1. 二人曾在面臨壓力下竭力為真道爭辯,力抗異端(徒十五2)
- 2. 二人曾在耶路撒冷大議會中,述說神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徒十五12)
- 3. 二人曾為主的名不顧性命(徒十五26)
- 4. 二人在安提阿也曾繼續一同教訓人,傳主的道(徒十五35)
然而在保羅第二次傳道之前,他和巴拿巴為著是否攜帶馬可同行的問題,而彼此意見不同,甚至分開。這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保羅比較嚴厲,堅持不帶馬可同去,因馬可曾忍受不住傳道事工的艱苦,而在第一次的傳道旅程,中途離開(徒十三13);巴拿巴愛心的寬容,加上可能因著與馬可有親戚的關係(西四10),願意給馬可第二次的機會。實在可惜!因著撒但的分化及人的軟弱,以致奪去他們二人多年的同心和同工。
關於保羅與巴拿巴的分手,有三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 1.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 ── 此句按原文直譯是:「因此發生了極大的磨擦,以致……」。「爭論」一詞的希臘原文 paroxusmos,源於突然發作,其含義是尖銳的對立,激動的爭執,劇烈的不快。他們因要不要帶馬可同行,去看望教會的事,各持各人的理由,進而起了爭論。結果二人終於分手,各自有自己的佈道行程。我們不知為什麼神容許這事發生?不過我們相信在這事上神沒有失控。感謝主,他們卻仍然忠心愛主、愛教會。所以他們雖「分開」,卻沒有「分裂」;雖「分道」,卻沒有「分散」。他們的分開,主要是由於性格和處事方法的不同,與他們對真理的看法和教導無關。同時他們的關係也絕非陌路,決不是從此就老死不相往來、不相聞問的(林前九6;提後四11)。因此,我們需要從保羅與巴拿巴分手的事例,學習不可因為不合而彼此忌恨,並仍應彼此記掛。
- 2. 「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 關於該不該帶馬可同行,兩人孰對孰錯,解經家見仁見智,各方看法不一,惟多數人認為保羅較有理。在此我們不詳述各派的講法。但有件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就是教會打發保羅和西拉出去,把他們交於主的恩中;而《使徒行傳》未說,他們替巴拿巴和馬可祝福。巴拿巴可能是負氣先帶著馬可離開,而沒有跟教會交通。保羅和巴拿巴兩人的分別點就在於此:一個出去時有教會的印證,一個出去時沒有教會的印證。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在服事的斷案中,尋求教會的交通、引導、印證,而決不可根據自己的功勞、地位和能力而定規。
- 3. 保羅與馬可的關係 ── 經過一些年日之後,馬可成為保羅重要的同工(西四10,門24)。保羅在羅馬坐監時,思念馬可,並吩咐提摩太帶馬可來,甚至稱讚馬可在傳道的事上對他有益處(提後四11)。顯然,巴拿巴的愛心造就了馬可,使馬可成為有用的傳道人,而馬可也寫下了完全僕人的福音 ── 《馬可福音》;保羅曾一度不信任馬可,後恢復與馬可同工,並肯定馬可的事奉。可能在這方面說,巴拿巴和保羅都沒有錯,因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默想】
- 1. 新約聖經裡面,最有屬靈亮光的當推保羅,而性格最好的當推巴拿巴。他們卻因馬可是否同行,起了尖銳的爭論,而導致分手。我們從此事件學習到什麼功課?當教會中有意見不合時,我們在意誰的意見是對的或誰是錯的,還是重視彼此是否能同心和同工呢?
- 2. 在教會的服事中,同工的意見不一致是難免的,有時甚至很難說誰對誰錯。願我們在不同的意見中,學習仍能彼此相愛、彼此同心、彼此同工,讓神繼續在教會中作工,來成就祂的心意!
- 3. 在同工的配搭服事中,我們需知彼此在主裡生命都還不成熟,性格也都不完全。求神繼續在我們身上做變化、雕琢的工作,並讓我們學習彼此接納、彼此包容、彼此互補!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徒十五39~40)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记载保罗从耶路撒冷的会议回来之后,过了不久,保罗迫不及待的建议,再回到从前传过道的各城,去看望弟兄们。但是二人却因是否带马可同行而起了尖锐的争论,以致二人只好彼此分开。然后巴拿巴则与马可乘船去了故乡居比路工作;而保罗则在西拉的陪伴下,并带着教会的祝福,走遍了叙利亚、基利家两省。
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路加特别记述了保罗与巴拿巴的同工 ──
- 1. 二人曾在面临压力下竭力为真道争辩,力抗异端(徒十五2)
- 2. 二人曾在耶路撒冷大议会中,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徒十五12)
- 3. 二人曾为主的名不顾性命(徒十五26)
- 4. 二人在安提阿也曾继续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徒十五35)
然而在保罗第二次传道之前,他和巴拿巴为着是否携带马可同行的问题,而彼此意见不同,甚至分开。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保罗比较严厉,坚持不带马可同去,因马可曾忍受不住传道事工的艰苦,而在第一次的传道旅程,中途离开(徒十三13);巴拿巴爱心的宽容,加上可能因着与马可有亲戚的关系(西四10),愿意给马可第二次的机会。实在可惜!因着撒但的分化及人的软弱,以致夺去他们二人多年的同心和同工。
关于保罗与巴拿巴的分手,有三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
- 1.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 ── 此句按原文直译是:「因此发生了极大的磨擦,以致……」。「争论」一词的希腊原文 paroxusmos,源于突然发作,其含义是尖锐的对立,激动的争执,剧烈的不快。他们因要不要带马可同行,去看望教会的事,各持各人的理由,进而起了争论。结果二人终于分手,各自有自己的布道行程。我们不知为什么神容许这事发生?不过我们相信在这事上神没有失控。感谢主,他们却仍然忠心爱主、爱教会。所以他们虽「分开」,却没有「分裂」;虽「分道」,却没有「分散」。他们的分开,主要是由于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不同,与他们对真理的看法和教导无关。同时他们的关系也绝非陌路,决不是从此就老死不相往来、不相闻问的(林前九6;提后四11)。因此,我们需要从保罗与巴拿巴分手的事例,学习不可因为不合而彼此忌恨,并仍应彼此记挂。
- 2. 「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 关于该不该带马可同行,两人孰对孰错,解经家见仁见智,各方看法不一,惟多数人认为保罗较有理。在此我们不详述各派的讲法。但有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就是教会打发保罗和西拉出去,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而《使徒行传》未说,他们替巴拿巴和马可祝福。巴拿巴可能是负气先带着马可离开,而没有跟教会交通。保罗和巴拿巴两人的分别点就在于此:一个出去时有教会的印证,一个出去时没有教会的印证。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在服事的断案中,寻求教会的交通、引导、印证,而决不可根据自己的功劳、地位和能力而定规。
- 3. 保罗与马可的关系 ── 经过一些年日之后,马可成为保罗重要的同工(西四10,门24)。保罗在罗马坐监时,思念马可,并吩咐提摩太带马可来,甚至称赞马可在传道的事上对他有益处(提后四11)。显然,巴拿巴的爱心造就了马可,使马可成为有用的传道人,而马可也写下了完全仆人的福音 ── 《马可福音》;保罗曾一度不信任马可,后恢复与马可同工,并肯定马可的事奉。可能在这方面说,巴拿巴和保罗都没有错,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默想】
- 1. 新约圣经里面,最有属灵亮光的当推保罗,而性格最好的当推巴拿巴。他们却因马可是否同行,起了尖锐的争论,而导致分手。我们从此事件学习到什么功课?当教会中有意见不合时,我们在意谁的意见是对的或谁是错的,还是重视彼此是否能同心和同工呢?
- 2. 在教会的服事中,同工的意见不一致是难免的,有时甚至很难说谁对谁错。愿我们在不同的意见中,学习仍能彼此相爱、彼此同心、彼此同工,让神继续在教会中作工,来成就祂的心意!
- 3. 在同工的配搭服事中,我们需知彼此在主里生命都还不成熟,性格也都不完全。求神继续在我们身上做变化、雕琢的工作,并让我们学习彼此接纳、彼此包容、彼此互补!
▸主页|目录|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