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第二次出外的傳道(十)
保罗第二次出外的传道(十)
〔聖經人物〕4/17
〔圣经人物〕4/17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記載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最後階段裡發生的事。這次旅行傳道大約兩年到兩年半的時間(主後50~52年),其最突出的一點是福音進入歐洲大陸 ── 從腓立比開始,經過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到了帖撒羅尼迦。後來又來到庇裡亞、雅典、哥林多、以弗所。在大部份地方,保羅一行人不但傳福音,也建立教會。在這裡,路加強調保羅在哥林多和以弗所事工的榜樣 ──
- 1. 勞苦作工,自食其力
- 2. 抓住機會,致力傳揚福音
- 3. 為道迫切
- 4. 雖被人抗拒、毀謗,仍不斷到處傳揚
- 5. 雖宣告要轉向外邦人,卻仍不能忍心放棄骨肉之親
- 6. 有主的異象與託付
- 7. 建造神的教會
- 8. 為主受逼迫
- 9. 向神許願感謝
- 10. 所到之處,不忘傳揚福音
- 11. 行蹤以神的旨意為依歸
- 12. 沒有狹窄的門戶之見,樂意與其他同工所創建的教會交通問安
- 13. 堅固眾聖徒
【來到哥林多】
「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徒十八2~3)
保羅離開雅典,到了哥林多。哥林多城(Corinth)離雅典約75公里,在哥林多地峽的西岸,與東岸的堅革哩相距不到20公里。哥林多城位於希臘半島南部,僅四英哩闊的狹窄地峽,接連南北的兩樽頸地帶。因兼有東西兩面港口,故是希臘南北部的交通要衝,也是歐亞二洲的貿易中心,是古代極富庶和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哥林多當日為羅馬的殖民地,是亞該亞省的首府,也是羅馬帝國四大都會之一。人口很多也相當複雜,居民有希臘人、羅馬人和猶太人,各種形色、各種行業的人;約有60多萬人,但近三分之二為奴隸。有人品評哥林多是一個「沒有高尚風度,沒有傳統,沒有紮了根的公民」的殖民地。哥林多一面是文化、藝術、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另一面是道德敗落、罪惡充盈的城市,其中一種當日舉世聞名的罪惡,便是在一山上聳立一座愛之女神亞富羅底特的大廟,廟內有女祭司千名,都是廟妓,在城內各街道經營醜業。還有商賈、水手從世界各處帶來各種形色的罪惡。哥林多不只成了財富奢侈、酗酒放蕩的同義詞,也成了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在當日流行的口語:「哥林多式的生活,其意義即為「酗酒及不道德的放蕩生活」。在當日希臘的戲劇如有哥林多人在舞臺上出現總是一個醉了酒的人。哥林多的名稱竟成為淫亂生活的別號。羅馬書第一章所描述外邦人的罪惡,均見於哥林多這罪惡之城。哥林多教會就是建立在這個既繁華而又充滿敗風的城市中。
當到達哥林多,保羅就投奔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並與他們同住、同業及同工。這裡有二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 1. 神為保羅安排了一對配搭的夫婦亞居拉與百基拉 ── 他們成為了保羅新的同工,與保羅一同承擔傳福音的工作;而他們的家也成為了保羅在哥林多傳福音的據點。賓路易師母說的好,「當神為你開了工作的門,祂必在經濟上供給,和供給一切進入這門所需要的(包括人、事、物)。」
- 2. 保羅勞苦作工,自食其力 ── 猶太人的拉比教導人聖經乃屬義務性質,並不收取費用,故得另有一門養生的手藝。可能保羅自幼便學習以羊毛織造帳棚的手藝。此時,他在哥林多為主傳道,在缺乏供給之際,仍舊靠此手藝自食其力(徒二十34)。此外,我們讀保羅的書信,可以知道他這樣作的原因,就是不叫教會受累。他在帖撒羅尼迦,哥林多,以弗所,都曾這樣作。有的時候,他必須在一個城中全時間製造帳棚一段時期。這表明一個事實,保羅在哥林多的傳道乃是自給自養,為著傳叫人不花錢而得福音,故他寧可不讓自己成為哥林多教會經濟上的負累(林前九18)。所以,他在安息日會到猶太人的會堂或在希利尼人中間講道,其餘的日子他則親手作工。
【默想】
- 1. 我們在教會中是否找到了屬靈的「同工」,而也能「同供」,彼此供應,像亞居拉和百基拉呢?
- 2. 保羅開始在哥林多作工時,儘管有權接受教會財物的供給,但他白白傳神的福音給哥林多人(林後十一7),故藉製造帳棚,自食其力。其實帶職事奉的價值並不亞於全職事奉。我們是否尊重帶職事奉主的人呢?
▸首頁|目錄|上一則|下一則
《使徒行传》第十八章记载保罗第二次传道旅行最后阶段里发生的事。这次旅行传道大约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主后50~52年),其最突出的一点是福音进入欧洲大陆 ── 从腓立比开始,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到了帖撒罗尼迦。后来又来到庇里亚、雅典、哥林多、以弗所。在大部份地方,保罗一行人不但传福音,也建立教会。在这里,路加强调保罗在哥林多和以弗所事工的榜样 ──
- 1. 劳苦作工,自食其力
- 2. 抓住机会,致力传扬福音
- 3. 为道迫切
- 4. 虽被人抗拒、毁谤,仍不断到处传扬
- 5. 虽宣告要转向外邦人,却仍不能忍心放弃骨肉之亲
- 6. 有主的异象与托付
- 7. 建造神的教会
- 8. 为主受逼迫
- 9. 向神许愿感谢
- 10. 所到之处,不忘传扬福音
- 11. 行踪以神的旨意为依归
- 12. 没有狭窄的门户之见,乐意与其他同工所创建的教会交通问安
- 13. 坚固众圣徒
【来到哥林多】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义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作工。」(徒十八2~3)
保罗离开雅典,到了哥林多。哥林多城(Corinth)离雅典约75公里,在哥林多地峡的西岸,与东岸的坚革哩相距不到20公里。哥林多城位于希腊半岛南部,仅四英哩阔的狭窄地峡,接连南北的两樽颈地带。因兼有东西两面港口,故是希腊南北部的交通要冲,也是欧亚二洲的贸易中心,是古代极富庶和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哥林多当日为罗马的殖民地,是亚该亚省的首府,也是罗马帝国四大都会之一。人口很多也相当复杂,居民有希腊人、罗马人和犹太人,各种形色、各种行业的人;约有60多万人,但近三分之二为奴隶。有人品评哥林多是一个「没有高尚风度,没有传统,没有扎了根的公民」的殖民地。哥林多一面是文化、艺术、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另一面是道德败落、罪恶充盈的城市,其中一种当日举世闻名的罪恶,便是在一山上耸立一座爱之女神亚富罗底特的大庙,庙内有女祭司千名,都是庙妓,在城内各街道经营丑业。还有商贾、水手从世界各处带来各种形色的罪恶。哥林多不只成了财富奢侈、酗酒放荡的同义词,也成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在当日流行的口语:「哥林多式的生活,其意义即为「酗酒及不道德的放荡生活」。在当日希腊的戏剧如有哥林多人在舞台上出现总是一个醉了酒的人。哥林多的名称竟成为淫乱生活的别号。罗马书第一章所描述外邦人的罪恶,均见于哥林多这罪恶之城。哥林多教会就是建立在这个既繁华而又充满败风的城市中。
当到达哥林多,保罗就投奔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并与他们同住、同业及同工。这里有二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
- 1. 神为保罗安排了一对配搭的夫妇亚居拉与百基拉 ── 他们成为了保罗新的同工,与保罗一同承担传福音的工作;而他们的家也成为了保罗在哥林多传福音的据点。宾路易师母说的好,「当神为你开了工作的门,祂必在经济上供给,和供给一切进入这门所需要的(包括人、事、物)。」
- 2. 保罗劳苦作工,自食其力 ── 犹太人的拉比教导人圣经乃属义务性质,并不收取费用,故得另有一门养生的手艺。可能保罗自幼便学习以羊毛织造帐棚的手艺。此时,他在哥林多为主传道,在缺乏供给之际,仍旧靠此手艺自食其力(徒二十34)。此外,我们读保罗的书信,可以知道他这样作的原因,就是不叫教会受累。他在帖撒罗尼迦,哥林多,以弗所,都曾这样作。有的时候,他必须在一个城中全时间制造帐棚一段时期。这表明一个事实,保罗在哥林多的传道乃是自给自养,为着传叫人不花钱而得福音,故他宁可不让自己成为哥林多教会经济上的负累(林前九18)。所以,他在安息日会到犹太人的会堂或在希利尼人中间讲道,其余的日子他则亲手作工。
【默想】
- 1. 我们在教会中是否找到了属灵的「同工」,而也能「同供」,彼此供应,像亚居拉和百基拉呢?
- 2. 保罗开始在哥林多作工时,尽管有权接受教会财物的供给,但他白白传神的福音给哥林多人(林后十一7),故藉制造帐棚,自食其力。其实带职事奉的价值并不亚于全职事奉。我们是否尊重带职事奉主的人呢?
▸主页|目录|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