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太福音導論拾穗

                       

【何謂馬太福音?作者是誰?】

答①馬太福音是新約聖經的第一卷,也是所謂四福音書的第一卷(太、可、路、約),其主要內容,系記載耶穌的家譜,降生,受試探,傳道,登山訓眾,醫病趕鬼,行神跡奇事,差遣使徒,講解天國奧秘,各種比喻,登山變像,其他教訓比喻,騎驢進城,潔淨聖殿,論法利賽人之禍,預言末日災難,設立聖餐,以及預言應驗他的受死,復活等事,全書內容除主要部分是照時間順序列記之外,其餘記事諸多未按時序列記,讀者注意,則可免去一些誤會矣。

②本書真理啟示,特別表明耶穌是應驗舊約先知預言要來的彌賽亞,乃是從大衛的後裔中所生的基督為王者(賽七14,八8,太一23,彌五2,何十一1,太二615,一1217),書中記載耶穌的教訓甚為詳細,特別是登山寶訓和祂的再來,以及世界末日的講論,另外還有十一個獨記的比喻(十三24-3036-4344-4647-49,十八23-34,廿一1-16,廿一28-32,廿二1-14,廿五1-1314-3031-46),和三個專記的神跡(九27-3132-33,十七24-27),是其他福音書中未有相同記載的,全書引用舊約的話有六十五次之多,根據原文聖經就所用「天國」 二字已有三十二次,故本書常有國度福音之稱。

③本書作者未有記名,惟根據早期的教父們,如帕皮亞(Papias A.D.70-155為約翰的一個學生),及其以後之亞歷山大格利免(Clement A.D.150-215為亞歷山大神學校長)等多人,鹹認本書為使徒馬太所寫,因此得名,馬太意乃神的恩賜,又名利未Levi意是聯合(參創廿九34),他是亞勒腓的兒子,乃屬加利利省的猶太人,曾在羅馬專政之下,作過加伯農的稅吏,所以馬太是一個被人恨惡,名譽掃地的收稅官,後來他悔改被主召為使徒(太十九1-11,十3,可二14-16,路五27-33)。故此所記的事,多是他跟從主親眼所見的,甚為詳確,路加福音告訴我們,馬太撇下所有的(當然包括他的官位,財富,父母,妻兒),來跟從耶穌,並且為主大擺筵席接待主(路五27-29),他在書中所記自己個人的事,除了表明被人輕視的一個稅吏之外,別無炫耀稱讚自己,這種舍己為主,隱藏自己,前輩為懷的表現,實為今日信徒最好的典範。

④根據遺傳的說法,馬太曾在巴勒斯坦傳道若干年,然後旅行到外國去,並謂他起初寫福音是用希伯來文,多數教父認為是在主後三十七年,過了若干年以後,再由小雅各(參六三題9項)將它翻譯出版更完美的希臘文,內容大約包括三十八年時間,其物件乃為信主之猶太人,據說以後馬太又往非洲東部的古實傳道,設立教會,並引領多人歸主,於主後六十年被人用刀殺死。——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作者】馬太 寫作日期:主後5060年代

作者 馬太,又名利未(可二14),是為羅馬政府工作的(太九9)一名猶太人稅吏(收稅人)。由於馬太與羅馬人合作,而猶太人憎恨羅馬人霸佔他們的國家,因此馬太(和其它的稅吏)都為本國的猶太人所藐視。雖然如此,對於基督叫他跟隨祂的呼召,馬太作出了回應。聖經記載馬太為同僚設宴與耶穌會面後,便沒有再提到他,其後只在十二門徒的名單中出現(太一3;另參徒一13)。據說基督復活以後,他在巴勒斯坦地傳道十多年,然後往其它地方去,但這些事蹟都不能確定。──《馬太福音雷氏研讀本》

 

【本書作者】

初期教會的作家,引用此書次數之多,遠遠超過其他三卷福音書,可見本書的重要性。

在聖經原稿上,四本福音書都沒有注明作者。早期歷史資料,證明本書是馬太所作,他是迦百農城的稅吏,也是耶穌十二使徒中的一位。

馬太原名利未(可二14),為羅馬稅吏;因為要替羅馬政府向同胞徵稅,這職業為一般人所蔑視;何況作稅吏的人,通常不免壓榨欺騙(路十九8)。馬太認罪悔改,盡改前非,反能以他速記的知識和精確的數位頭腦,寫成了《馬太福音》;其中詳盡記下了耶穌的多次講道。──《啟導本聖經馬太福音註釋》

 

【寫作日期】馬太福音的寫作日期曾被定為8090年代,但由於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被毀的事件,在書中看為未發生的事(二四2),所以寫作日期應該是較早的日子。有些人認為馬太

福音是第一卷寫成的福音書(約主後50年);有些人卻認為它不是第一卷福音書,寫作日期應該是60年代。──《馬太福音雷氏研讀本》

 

【寫作時期】

《馬太福音》的寫成一定早於主後70年。因為書中所講有關耶路撒冷城被毀的事(主後70年),是2預言方式說的,可見當時尚未發生。

一般學者都相信,馬太寫他的福音書時,由馬可執筆的《馬可福音》已經面世,所以,馬太極可能參考過《馬可》,但也根據自己搜集的材料,寫成這一部特色獨具的福音書。

成書約在主後6070年間。──《啟導本聖經馬太福音註釋》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馬太福音是橫貫新舊約的完美橋樑。書卷一開始就引導我們追溯舊約選民的先祖亞伯拉罕和以色列首位偉大君王大衛。書中所強調的事情及其強烈的猶太人口吻,加上作者從希伯來文聖經引述了許多經文,而這書又是新約的首卷,因此由馬太福音向世人展開基督的信息,是最合邏輯的。

  馬太福音長久以來都是四福音的首卷,因為這書一向被公認為首卷寫成的福音書,直到現代才有異議之說。而且,馬太有條不紊的寫作風格,最合適會眾誦讀。故此,馬太福音成為最受歡迎的福音書,有時甚至淩駕約翰福音之上。

  其實,我們不一定要看馬太福音為第一卷寫成的福音書,才算正統。然而,因為早期的信徒大部分是猶太血統的,而且人數達數千以上,故此把馬太福音放在新約之首,以切合他們的需要,這做法也頗有道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馬太獨特的記載方法】馬太福音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解答猶太人的問題,就是他們對於那自稱為彌賽亞之拿撒勒人耶穌的疑問。耶穌是否確實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呢?倘若是,祂為何不去建立所應許的國度呢?這國度真的會建立嗎?目前神的計劃是什麼呢?為此,在這卷福音書裏,作者常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以及應驗舊約彌賽亞預言的那一位;而所記載的耶穌教訓中,主題大部分是關乎天國。

  馬太福音還有的特色,就是把猶太教以外的人也包含在內。在結束前,作者記載主吩咐門徒前往世界各地傳福音的使命,而且在福音書裏,“教會”一詞只見於馬太福音(一六18;一八17)。耶穌也被稱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一1),因為“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亞伯拉罕〕得福”(創一二3)。──《馬太福音雷氏研讀本》

 

【本書特色】

作者引用了很多舊約預言,證明耶穌基督就是神所應許要來臨世上的救主彌賽亞。四卷福音書中引用的舊約經文,以本書為最多,計有93次。在《馬可》書中,只有49次;在《路加》書中,有80次;在《約翰》書中,只33次。本書最常見到的一句話是:“這就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

除了引用舊約很多外,有關猶太文化背景的敘述,也分外詳盡;說明本書寫作時是以猶太讀者為對象,他們大多數是初歸信的基督徒。

本書除了記載耶穌在世上的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詳盡記錄了耶穌的重要講道和教訓。

這些講道記錄一共分為五組:1,登山寶訓(57章);2,給十二使徒的宣教訓勉(10章);3,天國的比喻(13章);4,教會的生活和紀律(18章);5,末世(2425章)。在每組之前或後,編入了耶穌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片段記載。

馬太特別說明耶穌是大衛王的後裔,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在第一章中就列出祂的家譜和世系。當時人對彌賽亞常用的稱呼:“大衛的子孫“,多次使用在耶穌的身上。

《馬太福音》列在新約卷首,是最合適不過的,因為本書不但信息重要,而且內容和舊約密切關連,正好成為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橋樑。──《啟導本聖經馬太福音註釋》

 

【馬太福音對稱結構】  

                

                                    ──取自E. W. BullingerCompanion Bible

                                    ── 倪柝聲《馬太福音拾遺》

 

{\Section:TopicID=158}關於福音書福音書是一班傳福音的人所寫的。他們把一切關於主的事,無顧忌的都告訴人。馬太是一位傳福音的人,馬太福音是馬太所傳的福音。但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所講的內容都差不多,那麼為甚麼要寫三本而不並為一本?好像頭三本重複太多了。福音書共是四本,約翰福音所載的與前三本完全不同,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是頭三本內所記的事實既都差不多,為甚麼要分寫三本?

    頭三本在歷史上的事實固然差不多,但神既定規有三本,則必是神不根據歷史事實而有其分寫的必要。所以,三本都存在,原因不在於歷史故事。許多人一直注意這三本書的歷史,看那裡相同,那裡不同;這路走錯了。因為這三本福音書的目的根本不是為歷史的緣故。把注意力放在區別這三本福音書的異同,路就走錯了。

歷史差不多,故事差不多,但神要寫三本。那理由不在歷史裡,乃是在主身上;是主的歷史,主的故事,所以要到主耶穌身上去轉。你的思想這麼轉就對了。換句話說,主耶穌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而是多方面的人。所以需要從多方面看,才能明白這多方面的主耶穌。因此才需要三本福音來說出祂三種人格不同的彰顯。

    每一本福音書都有它專門注重的一方面。四本福音書都是說主耶穌的生命。我們知道神的生命只有兩種性篔:一是光,二是愛。主耶穌的生命也是這兩種基本的性質。約翰福音是說主愛的生命;馬太、馬可、路加,是說主光的生命。馬太、馬可、路加是說主把事顯露出來。以弗所書五章十三節說:顯露的是光。約翰一書說主如何彰顯神自己,而神自己就是愛。四福音也啟示祂自己:在馬太福音說祂作王;在馬可福音說祂作奴僕;在路加福音說祂作人,或在神面前作祭司;在約翰福音說主如何作神。這四方面乃是主在地上最主要的點,所以在新約一開頭,就讓人看見四福音。這好像四根大柱子,四樣中缺一樣,人就不認識祂。榮耀的王、卑微的奴僕、完全的人、完全的神,這四方面你都要認識。以西結書中所說的四活物有四個面孔,和啟示錄所記的四活物,面孔都是獅、牛、人、鷹;三個是地上的,一個是天上的。獅是百獸之王;牛最會服事,是勞苦的,一年到頭勞苦的負重;人;天上的鷹,高高在上,說出主耶穌是神。

    利未記裡有五個祭,四個祭是為流血的,一個祭是素祭,不為流血的。現在且不說素祭,只說另四個祭,就是燔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這四個祭的特點:燔祭的目的是人完全得神的喜悅;是奉獻的祭。約翰福音稱主是愛的兒子,滿足神的心。路加福音說到一個「人」,與神和好,所以是平安祭。馬可福音是贖罪祭。馬太福音是贖愆祭。馬可福音中,主的死基本上是為贖罪;馬太福音中,主的死是滿足神公義的要求。(「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馬太,馬可均有「為甚麼」一詞,因這二本是為贖罪;路加、約翰福音不是為贖罪,所以沒有。)

所以利未記的四祭可分為兩類:一是馨香的祭,一是不馨香的祭。但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又有所不同,在馬太福音中主所看重的是「債」,所以說:免我們的「債」;而另一福音書(路加)中的主禱文用的是「罪」。馬太福音中所用的比喻,「債」的比喻特別多;因為罪在馬太福音中是愆,你犯罪使神吃虧,所以要贖愆祭。所以馬太福音中,主受死是補足神的虧。贖愆祭不只是求赦免,並且是拿東西去還。所以主在馬太福音中是去還,是為還債而死,不是為赦免而死。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可知:各卷福音書的歷史是一樣的,而歷史所記的人,卻是多方面的。「馬太福音」特別講主作王。── 倪柝聲《馬太福音透視》

 

 

 

  {\Section:TopicID=107}

【馬太在福音傳統中的地位】現在我們要來談談使徒馬太了。學者們一致認為第一本福音書,並非直接出於馬太的手筆。一個曾經目睹耶穌日常生活的人,決不會像馬太一樣,以馬可福音作為耶穌生平資料的參考。最早期的一位教會歷史家帕皮亞(Papias),給予我們一項極其重要的資料:『馬太搜集耶穌用希伯來語的談話。』

根據這項資料,我們相信再也沒有人比馬太更有資格,來搜集耶穌教訓的第一本手冊;凡要知道耶穌教訓的人,必須以此為藍本。第一卷福音書中,包括手冊的材料如此之多,因而冠以馬太的名稱,的確也是一件順乎自然的措施。登山寶訓,以及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有關耶穌的教訓,幾乎都是從馬太而來,我們要永遠感謝馬太的恩賜。廣義地說來,馬可傳載耶穌生平事蹟,馬太傳載耶穌的教訓。──《每日研經叢書》

 

{\Section:TopicID=108}稅吏馬太我們對於馬太本身的事蹟,知道得極為有限。馬太福音九章九節記載他的蒙召。猶太人最痛恨本族的那些專為他們的征服者服務的稅吏,馬太一定是一位被同伴所憎恨的人。

    可是馬太卻擁有一樣恩賜。多數的門徒是漁夫,他們絕少有編撰方面的能力和技巧,馬太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當馬太坐在稅關上,耶穌來呼召他的時候,他站起來,撇下了一切,只帶他的筆跟從了耶穌。馬太就使用他在文字上的技巧,成為耶穌教訓的第一位編纂者。──《每日研經叢書》

 

{\Section:TopicID=109}猶太人的福音馬太福音的第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馬太是一本為猶太人而寫的福音。它是一本猶太人為勸服同胞歸主而寫的。馬太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證明舊約的一些預言都應驗在耶穌身上,因此祂必定就是彌賽亞。馬太主要的目的,是表明舊約先知的預言,如何應驗在耶穌的身上。又耶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怎樣與先知的預言吻合,迫使猶太人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

    馬太的主要興趣既是猶太人,猶太人的悔改歸正,當然是作者最關心的一件事。(參十五245-68-11廿四14廿八19)。馬太最關心的,顯然集中在猶太人身上,但它也預見到萬民同聚的那個日子。

    馬太的猶太化也可以從它對律法的態度上看出來。耶穌來到世間,並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成全它。律法中的一點一劃也不能癈去,所以決不可教導人破壞律法。基督徒的義,必須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五17-20)。馬太福音是一位熟悉律法,愛慕律法的人所寫的,而且他更進一步地看到,律法在基督徒人生原則中的地位。

    馬太在對待文士與法利賽人的態度上,有極顯著的矛盾;一方面賦與他們特殊的權柄:『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廿三2)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沒有一本福音書像馬太這樣嚴厲而堅決地定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罪。

      馬太福音還有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他特別關心教會。符類福音中惟有馬太使用教會的名稱。當馬太成書的時候,教會已逐漸形成龐大的組織與機構,且實在成為支配基督徒生命的因素。馬太對於未來的啟示非常關切,也就是說它對於耶穌提到的一切有關於祂第二次再來,世界末日和審判方面的信息,有特別濃厚的興趣。馬太福音廿四章記載耶穌啟示性的談話,比其他的福音更為完整。只有馬太記載了領不同銀子的比喻(廿五14-30),聰明和愚拙童女的比喻(廿五1-13),綿羊和山羊的比喻(廿五30-46)。馬太對於末後的事與審判特別關心。

    馬太是最主要的最大的特徵它教導性的福音,我們已經知道使徒馬太是首先搜集並著作第一本耶穌的教訓的作者,他也是一位元偉大的系統組織家,經常盡他所知、所能地把一切有關耶穌的教訓收聚在一起。因此我們在馬太福音中可以找到五大組耶穌的教訓,它們都是搜集完備、系統整齊的資料,而且與上帝的國度都有關係,現列述如下:

(一)登山寶訓或天國之律(五至七章)
(二)天國領袖之職分(十章)
(三)天國之比喻(十三章)
(四)天國中最大與饒恕之道(十八章)
(五)天國君王之來臨(廿四至廿五章)

    馬太福音還有一個最後的特徵:整本福音書受了『耶穌是君王』的思想所控制,作者的目的在乎闡明耶穌皇族的身分。家譜一開始就證明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一1-17),大衛子孫的名銜在馬太福音應用的次數,比其他福音要多(十五22;廿一915)。博士們所尋訪的是猶太人之王的耶穌(二2);耶穌以特別戲劇化的君王身分,騎驢進耶路撒冷(廿一1-11);在彼拉多面前,耶穌自願接受王者的稱呼(廿七11)。甚至在十字架上也插凓,寫王者的牌子,即使那是出於嘲弄(廿七37)。馬太在登山寶訓中論及耶穌曾有五次以君王的口吻廢除律法:『只是我告訴你們……』(五2127343843)。耶穌最後的宣告乃是:『天上地下所有權柄,都賜給我了。』(廿八18)。

    馬太所措繪的耶穌,是一幅生來就是君王的畫像。耶穌似乎穿上了紫色和金色的王袍,行走在馬太福音的行頁之間,馬太要向人類顯示耶穌基督的王權,藉以表明:祂的國度確是上帝的國度、權柄和榮耀。──《每日研經叢書》

 

【作者】福音書的作者一般都是根據教會傳統的說法而定,不像保羅書信,可以在經文中找到證據來確定。雖然教會傳統多半相當可靠,但是就馬太福音而言,可信度卻差一些(因為這個傳統亦聲稱,原來馬太福音是用希伯來文寫的,但是,這第一卷福音書顯然並非如此)。因此,關於第一卷福音書的作者究竟是誰,尚不明確,可是,為了方便的緣故,我們仍稱之為「馬太福音」──何況也沒有更好的稱謂。──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日期】馬太福音的日期亦不明確。有些保守派學者,如甘德裡(Robert Gundry),把馬太福音的日期訂在主後七十年之前,並以馬太為作者;還有一些同為保守派的學者,則將馬太福音訂在八十年左右,對作者也比較保留。由於馬太福音對興起中的法利賽式(Pharisaic)拉比(rabbis)多著筆墨,勝過馬可福音,(然而仍舊承認撒都該人〔Sadducees〕和祭司的權力),而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境內,這些拉比是於主後七十年之後才較有政治地位,因此,若將馬太福音的寫作定位在七十年代,似乎相當合理;只是這日期亦無法完全確定。──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寫作地點】最可能的地點是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境內,因為在第一世紀七十與八十年代中,拉比在那一帶的力量最大。不過,這亦同樣無法完全確定。──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背景與目的】馬太福音是針對猶太基督徒的需要而寫,他們似乎與法利賽某派人士起了衝突(參三7,及路三7;太五20,二十三239)。早期推動拉比運動的人士,主要是過去法利賽人的接班人,他們聲稱自己有權力,其實從未真正擁有如此的實力;不過在主後七十年之後,他們開始在法治與神學方面儘量發揮影響力,尤其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地方。

  馬太福音提到了聖殿可悲的毀滅,這可能是才發生不久的事(參上文有關日期的探討);第二十三章至二十四章認為,這乃是神對早先猶太官府的審判(不過其主要的成員是撒都該人)。他希望鼓勵信徒,不單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也要向 * 外邦人(Gentiles)傳福音(參一5,二112,三9,八513,十五2128,二十四14,二十八19)。馬太福音所收集耶穌的教訓(尤其是第五~七章,十章,十三章,十八章,二十三~二十五章),是為了要栽培人成為耶穌的 * 門徒(disciples),就如其他猶太人若尊某位拉比為師,也會把他的教訓傳給自己的門徒(二十八19)。──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風格與來源】大部分學者認為,馬太在寫福音書的時候,馬可福音已經在通行。(並非所有學者都接受這個說法;不過大部分人已視之為公認的看法。)馬太所用的原則與當日標準的文學寫作法一致,就是根據一種主要的來源來寫,這來源是他覺得十分可靠的,亦即馬可福音,然後他再將得自其他可靠來源的材料編織進去。由於本注釋書的篇幅有限,凡是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同時出現的部分,只在馬可福音的注釋中詳細說明。

  在馬太的時代,傳記的寫法和今天相當不同。寫傳記的人可以按日期的順序來寫(如:路加儘量按照資料來源的順序來寫),但更常見的,則是按主題的順序來寫。馬太把耶穌的言論按照主題來編排,而不按時間順序:國度(kingdom)的倫理放在第五至七章,國度的使命在第十章,國度的形態在第十三章,教會管教與赦免在第十八章,國度的未來在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章。有些注釋家主張,馬太把耶穌的言論分為五部分,以與摩西所寫的五卷書對應(另外還有一些著作也分為五份,以對應摩西五經,如:詩篇、箴言、拉比式〔rabbinic〕短論泊克亞伯(Pirke Abot)、馬喀比二書,或許以諾一書〔1 Enoch〕也可包括在內)。──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馬太福音的信息】這卷福音書,或它的資料來源之一,原來可能是一份新信徒的培訓材料(太二十八19);拉比是用口述傳統來教導,但是猶太基督徒需要將耶穌的教導寫成一套文字材料,來説明外邦信徒。馬太福音再三強調,耶穌應驗了猶太人的聖經,而且會引用經文來證明論點,正如訓練有素的文士一般。對猶太讀者,他將耶穌刻畫為以色列盼望的巔峰,而同時也強調對外邦人的使命:向外邦人傳福音,不但有舊約(Old Testament)的根據,也是耶穌的教導。對那些帶頭攻擊跟隨耶穌門徒的外人,馬太的反應很靈敏;但是他也提出警告,要人防備基督徒團體內部領袖的墮落與背道。── 克萊格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

 

【馬太福音的重要】馬太福音不單是新約的第一卷,在新約中占一重要地位。舊約瑪拉基書預言彌賽亞的先鋒來臨,新約第一卷書就記載他來臨的應驗。所以馬太可說是舊約的續集,是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橋樑,也是新約其它書卷的引言。如果我們明白神在世上全盤的計畫,我們就必須讀馬太福音。因為除了馬太書之外,新約其它書卷主要是講及教會的真理,信徒在教會內外生活和事奉的教訓;但是關於教會的開始、存在、目的、將來、都是先從馬太的信息下手,纔會比較清楚。

美國著名解經家J.D.McGee說:「新約書卷在次序編排,是經很嚴謹、教虔和有學問的人慎思明辨編排纔完成。他們將馬太放在廿七卷之首位,可見是非常看重馬太,而勝過其它的書卷。」連反對基督教哲學很出名的哲學家雷那也曾說:「馬太福音,是在基督教中最重要的書卷,沒有這本書,基督教就不堪一擊了。」由此可見本書的重要了。── 馬有藻《馬太福音研經》

 

【馬太福音的歷史背景】馬太的名義是「神的禮物」,馬太又名利未,利未是「聯合」之意。可能馬太是迦百農人,他是猶太人所憎惡的稅吏;歸主後,纔成為主有力的見證人,常常向他的同僚稅吏傳福音。

當耶路撒冷教會建立後,使徒便成為教會最重要信仰的權威。凡是有關主生平的問題,使徒可給予官方式的答案。在這時候,他們感覺沒有需要記載主的言行錄,當有問題的時候,便去到使徒集合處尋找答案。但後來教會受逼迫,使徒們便開始注意如果教會被逼關門,或使徒們囚在監裡,教會便無人供給官方教訓來取代他們的權威。特別是當耶路撒冷領袖之一的司提反殉道,又加上(徒十二章)記載希律安提帕一世在主後四十四年殘害教會;因這些事實,他們感覺需要將主耶穌的生平記錄下來,特別是要趁使徒還存在的時候。馬太是四卷福音書中最配合歷史的一卷書。我本人相信馬太是當時教會第一本官方記錄,因為當時教會主要成員是猶太人。(徒十五章)論初期的教會開始歡迎外人,於是路加特別寫書給外邦人看,而約翰則是寫書給猶太人和外邦人看。可能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需要一本專給猶太人看的,有關主言行的官方記錄書。馬太本身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首腦之一,也是十二使徒之一;他跟隨主多年,在使徒中是學問最淵博的;如果教會要寫一本有關主的書籍,相信這職事非馬太莫屬。而且馬太的主題也是教會所關注的,因為福音先要傳給猶太人,然後傳給外邦人,大概這就是馬太的歷史背景了。── 馬有藻《馬太福音研經》

 

【馬太福音的目的】福音書要藉引證和辨明,來達到它的目的;所以先布下大局和全書的架構,然後旁徵博引,使讀者容易明白本書的論題。這種按照心中藍圖來完成的方法,是新約很多書卷的特色。前芝加哥神學院院長E.D.Rechen說:「第一世紀文學特色與二十世紀的並不相似;通常二十紀在書中序言中,或在結論時,已清楚指出寫書的目的。但馬太是按照當時第一世紀的習慣,將寫書的特色,放在書的內容裡面,所以讀者要留心尋求,就能獲益。」從馬太的文學修養、句語、用字、主題、主旨和舊約的引用,層次都是很鮮明的。全書引用舊約共一二九次,可見馬太的主要對象是為猶太人;他知道猶太人所關注的是甚麼問題,這是馬太寫書所注重的內容。

  猶太人處在主降臨的時候,特別關心到天國的降臨;這是神應許給大衛建立的永遠國度。但天國在何時建立和建立的條件是甚麼?這些答案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馬太福音的重要性,全在乎主題的發揮。但若要明白這書的主題,就必須要逐步來追溯,這是閱讀馬太最大的困難。在謹慎探討下,我們可以看見這書的目的。他將這書的目的撒播在不同章節中。我自己看馬太的時候,看見至少有五個目的;而每個目的都是逐漸發揮下去,再挑選與主題有關的神跡,來證明其主題。

(一)證明耶穌的來臨為了應驗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神將彌賽亞賜給以色列,透過以色列使全地得福。

(二)指出耶穌的降臨,為要在地上建立神在舊約所應許給大却的國度。(撒下七1-17),神透過先知拿單向大却說話,這段經文指出:「大却之約」、「家」、「國」、「位」,這段思想再出現在(路一26-33)。

(三)解釋耶穌在地上建立國度的經過,及如何遭拒絕。

(四)主耶穌不能在當時建立這國度,要待他第二次再臨纔可以建立。(太廿四、廿五章)「橄欖山論題」,說明主第二次再來的目的。

(五)在主未建立國度之前,在這兩次降臨的過渡時期;說明主給予門徒的使命是甚麼?神的計畫是甚麼。

 在這兩次降臨時間,神就用教會取代以色列的使命。以色列因為棄絕彌賽亞,所以救恩從他們手上轉移至外邦人去。我們今日教會就承接這偉大使命,要將福音傳遍地極。直到時候滿足,主就會再來;這是指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而以色列亦全家可得救。── 馬有藻《馬太福音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