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太福音第七章拾穗

 

【太七12論斷(krino)常含有定罪的意思,這裡用的正是這個意思。在這裡用了被動語態(“被論斷”),其暗含的意思大概是被神來論斷。──《丁道爾聖經注釋》

         常有人將此段經文的意義誤解為絕對不能批判人,事實上這一段經文只是教訓我們若要批判人,首先要用同樣的標準查驗自己。本文講的是論斷人的基本態度。 ──《聖經精讀本》

 

【太七1~5若綜合這部分:①信徒當警醒謹守;②寬容他人;③即使要批判人,也是為了互相勸勉,而非偽善的,誇耀自己(15:32;帖前5:11)──《聖經精讀本》

 

【太七1~61-5節指出不正確的批判態度,6節指出無節制的妥協。 ──《聖經精讀本》

 

太七35】眼中有刺(karphos,指一小片木屑或一莖草,在世俗希臘語裡用來比喻微小的東西)和有梁木(直譯為梁或椽)的說法還發現在兩個拉比文獻裡(Arakhin16b;  BB 15b),可能都是來自耶穌的例子。這裡的假冒為善的人是唯一一處指門徒,而不是指敵視耶穌的猶太人。AB 把它譯作詭辯家!,其實英語裡的hypocrite假冒為善的人)和這裡所要表示的前後矛盾的意思差不多。──《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5去掉……刺: 不可只停止在因我眼中有梁木,所以就不論斷人的態度。當然這要比尚不知自己眼中有梁木者好,但這並非是成熟信徒的態度。因為耶穌希望我們,不僅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也幫助弟兄去掉其眼中的刺。 ──《聖經精讀本》

 

【太七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聖物指的大概是祭物,只有祭司及他們的家人才可以吃(出二十九3334;利二十二1016;民十八819),而狗被看作是不潔的動物,應喂以不潔之食(出二十二31),故把聖物喂狗,是難以想像的事。把珍珠這類貴重物品扔給豬這種不潔的動物,也同樣不可想像(參,彼後二22,也把豬、狗並提以示輕蔑)。──《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這裏是說我們對人傳福音,應該要有常識和機警,留心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真的有心要接受,或者有興趣地聽你說,你才繼續下去。如果對方存心反對,你就應當避開,多多為他禱告,免得招來的結果是害處多而益處少。――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七6讀經拾遺第一題  聖物.狗.珍珠.豬】

         主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七6)。

【問】

         到底這裡所說的聖物,珍珠,狗和豬是指甚麼?這個教訓的真義是甚麼?

【答】

  聖物

         ()經上告訴我們,神是聖潔的(詩九十九39,二十二3;出十五11;利十一4445),所以祂要蒙召的人也成為聖潔歸給祂(來十二14;利十一44~45;結二十12;出十九6;帖前四3)。

         ()凡是屬於神的,或是聖別出來歸給神的,都是聖的。諸如:聖言(羅三2),聖殿(詩六十五4;一百三十五2),聖城(啟二十2),聖所(出二十五8;詩四十六4),聖山(詩三4),聖寶座(詩四十七8),聖名(詩三十三21),聖民(出十九6;詩十六4),聖徒(羅十六15;林前一2;弗一1;腓一1;西一2),聖衣(出二十八1),聖冠(出二十九6),聖職(出二十九26),聖物(出二十九33~34;三十29),聖命(彼後二21),聖潔的裝飾(詩二十九2)等等。其他尚有;叫金子成聖的殿(太二十三17),叫禮物成聖的壇(太二十三19),初熟之物也不可歸給別人,因為是歸耶和華為聖的(結四十八14),素祭…是至聖的(利十12),贖罪祭既是至聖的(利十17),這是獻與耶和華火祭中為至聖的(利二310)等經節。

  珍珠

         ()伊甸園的河道流經之處有珍珠和紅瑪瑙(創二12),表徵是生命活水流通而產生之物。新耶路撒冷城的十二個門是十二顆珍珠,每門是一顆珍珠(啟二十一21),說出十字架的救贖,是進到神寶座前,享受神的生命和救恩必經之門。

         ()珍珠是蚌類受砂之傷後,由於蚌流出之分泌物變化而產生的,象徵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肋旁受紮傷,引出血和水,產生教會。

 

         ()「凡走獸分蹄不成瓣,也不倒嚼的,是與你們不潔淨」(利十一25)。狗既不倒嚼又不成瓣,是表徵行為沒有分別,也不會反復思想神的話,不尋求祂的旨意,是裡外不潔淨,沉淪于罪惡中的罪人。

         ()「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太十五26),這裡狗是豫表與神的救恩無分無關的外邦人。

         ()「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啟二十二15)。這一節說出,凡習慣於犯罪,不知悔改的人,他們就是屬於與神的救恩無分無關,結局是被扔進聖城外火湖中,是罪人,也就是犬類。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求你救我的靈魂脫離刀劍,救我的生命脫離犬類」(詩二十二1~22)。這一篇說出,那些出賣主,把主釘在十字架上的惡黨,就是犬類。

         ()「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腓三2)。這一節說出,犬類就是那些混亂純正信仰的人。

         ()「但這些人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他們曉得義路,竟背棄了傳給他們的聖命,倒不如不曉得為妙。俗語說的不錯,狗所吐的牠轉過來又吃…這些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彼後二122122)。這一段經節說出,不隨從靈,只隨從肉體情欲的人,他們勝不過金錢,世界,罪惡的誘惑,雖然嘴巴裡定罪神所厭惡唾棄的東西,卻行出自己所定罪的,如同畜類;這樣的惡人就是狗。

  

         ()「豬因為蹄分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淨」(利十一7)。這一節說出光有外表沒有實際,裡外不一致,假冒為善的人,假信徒,假先知,假使徒,他們與法利賽人和文士是同類,能說不能行,所以是豬。

         ()「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裡去輥」(彼後二22)。沒有聖潔的生命,本性喜歡骯髒污穢,自然就回到污穢的生活環境。

  結論 

         基督徒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故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棄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聖潔的生命,需要有聖潔的生活環境。因為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林後六14~16)。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要我們成為聖潔(林前四7)。若是你信主之前的工作,是賭場,酒吧,風月場所,或是容易引人犯法犯規的場所,在你信主之後就必須更換。若是你信主之前是住在偶像廟宇裡,信主之後就必須不惜任何代價遷出。神呼召我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免得與它一同滅亡(耶五十一945;啟十八4)。主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六17);「你們要逃避淫行」(林前六8;帖前四3);「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約壹五21);「你們要逃避拜偶像的事」(林前十14);「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提前六11)。

         基督徒必須先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一4);也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提後二22~23)。不要嘗試和那些講異端的,敵基督的,假先知,假使徒辯論神的話,因為這種情形,就如同把聖物給狗,也如同把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經上說,「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箴十二1);「指責褻慢人的,恐怕他恨你」(箴九7~8),就是這個道理。也不要為著拯救人,傳福音給人,故意去和不信的人結婚。恐怕不但無法把福音傳給人,反而自己遭受敗壞,如同被豬踐踏了珍珠一般。── 黃共明《讀經拾遺》

 

【太七6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有何教訓?】

答: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們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這是主所講的一種比喻,如聖物是指舊約一切分別為聖獻於壇上的祭物(利廿二261014-16),狗是表示被人輕看藐視反對真道的人(出廿二31,太十五2627,彼後二22,啟廿二15),豬表示污穢不潔,愚蠢頑固,無法感化之不信的人(彼後二22,詩八十13),珍珠是極為貴重之物(創二12,箴三15)。這些聖物和珍珠是代表最寶貴的聖經真理寶藏,若將聖物和珍珠丟在豬狗之前,對於他們是無動於衷,沒有辨別審美的能力,毫無價值,不但不能領受,反而把他們踐踏,轉過來誤以為是惡意的在捉弄牠們而咬你們了,如此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不要將基督的真理和屬靈的奧秘之事,對那些無知冥頑不靈屬乎血氣的惡人講論,因為屬血氣的人不會領會神靈的事(林前二14),即使在他們面前講了,也如同是對牛彈琴,沒有感觸,反而會使他們發生誤解,反唇相譏,繆用聖經真理來作抵擋,則使主的道被譭謗,神的工作受虧損,那就得不償失,一無是處了(參彼後二1-3,提後六3-5)。——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七78這兩節包含三個句型相同的短句,規勸人要堅持不懈地禱告,是十分有力的勸誡。尋找和叩門都比喻禱告,並不是不相干的教訓(叩門在拉比的說教中也比喻禱告)。第7節裡三個動詞用的都是現在式祈使語氣,表示禱告要堅持不斷,長久不懈。這樣的禱告必能得到回答(參,路十一58,十八18的故事)。耶利米亞(PJ, pp.159160)稱之為乞丐的智慧一個乞丐,即使先遭到了嚴詞拒絕,但他知道,不停地求告定能張開那鐵石心腸之人的手,何況你們,你們該多麼確鑿地相信,你們禱告的恒心定能張開你們天父的雙手啊!”──《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7~12強調了確信(11:1)。祈求……尋找……叩門: 逐漸加強了懇求神的帶領與幫助的程度。就給你們……就尋見……就給他開門: 是神對人的祈求的回應。若沒有正確的判斷,我們就不能確信。沒有正確的判斷就確信,這是愚蠢的盲信。人有墮落、不信的屬性,相反神的屬性則是不變,永恆,聖潔,信實。若不顧神反復的啟示,仍懷疑神,就是邪惡的否定。因為那是褻瀆榮耀之神的信實。另一方面,耶穌以父子關係為例,非常親切地描述了神與人的關係。耶穌反問,人尚且願意拿最好的東西給兒女,何況神對自己的百姓呢。通過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認識到:①信神是生與死的人生相關的最深刻的問題;②神具有救贖的能力、愛與熱心,若我們要享有豐盛的生命,就以確信神並熱心事奉神(28:1-14)。對於有確信的禱告生活,詳細內容請參照路11:1-13,“正確的禱告生活”。 ──《聖經精讀本》

 

【太七910之所以有此信心,就是因為知道他是父親。兒子要食物時(餅和魚是加利利海周圍最普通的食物,參十四17),就連一個世間的父親也不會拿不能吃的東西或有害的東西給他的兒子。(圓餅本來就像石頭,蛇也可能被當成魚,特別是加利利那種像泥鰍似的𣊬魚,Clarias lazera。)──《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12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這句話並不是讓我們斤斤計較,而是要認識到正如我們對他人有所期待一樣,別人也同樣對我們有所期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意味著不可先彼此主張自己的權利,乃要謙卑地實踐愛。實踐積極能動的富有犧牲精神的愛,以此來除去社會的惡性循環。與6:33相比較,二者可視為登山寶訓的兩大綱領,前者是縱向關係的黃金律,後者是橫向關係的黃金律(22:37-39)──《聖經精讀本》

 

【太七13~14窄門……少: 真正的信仰必然伴隨著在世的屬靈與屬肉體的苦難。因為:①神以善造世界,但因著人的墮落,整個宇宙被罪污染;②在新天新地降臨之前,神暫時允許撒但與信徒之間爭戰(22:53;8:18-25),所以信徒只有在天國才能真正地安息。生活在此世的信徒,當全心仰望神,而非顧念這個世界(11:14)。對我們而言,安逸的妥協或隨機應變的處事方式,只會領我們到滅亡之地。正如信仰中沒有不冷不熱的中間地帶一樣,亦沒有既不是滅亡之地也不是祝福的中間狀態。 ──《聖經精讀本》

 

【太七13~27這部分是登山寶訓的結論,以兩種門(13,14),兩種樹(15-23),兩種人(24-27)的比喻,提示了信而行的信徒與不信者之間的現象和結果。強有力地闡明了登山寶訓是權威性的命令,聽而遵行就是生命,拒絕就是死亡。 ──《聖經精讀本》

 

【太七15「“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

    他們像舊約中的假先知一樣(耶六1314;結十三116)會告訴人們,不必走作基督門徒的窄路,還有更容易的路可走,所以說這一節和前面第1314節在思想上也有聯繫。他們的教誨可能聽起來有理,於是他們就取得了真門徒(羊)的稱號,但是事實上他們是狼,有著很大的危害作用(參,徒二十2930,那裡也用豺狼來比喻會眾中的假教師)。──《丁道爾聖經注釋》

         假先知: 暴露了假先知的兩個屬性:①偽裝真理與正義(公義)本身是光明正大的,不必隱藏,但假先知是非真理,出現時常常喬裝打扮,所以信徒當有判斷的能力(約壹四1-3);②貪婪。以利己的目的傳真理,是假先知;雖出於純正動機,但傳的是非真理,也是假先知。2000年基督教歷史告訴我們無數假先知的滅亡與敗壞。 ──《聖經精讀本》

 

【太七16「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

    什麼果子,沒具體說,但意思很清楚:言論要通過行動來檢驗。這一比喻大約來自以賽亞書五17裡所說的長在神葡萄園裡的野葡萄(參,耶二21)。──《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16~20憑著果子判斷,有兩個方面的果效:①樹存在意義在於果子。種樹雖容易,但等到發芽結出果子,則需要長久的忍耐。也就是說決志或選擇是容易的,但尾隨其後的行動、實踐卻是艱辛的;②果子的種類與品質取決於樹。不管是信徒還是假先知,其信仰和教訓的真實性在於不止息的誠實與忍耐,並不在於瞬間的話語和決志。這並非指悔改和決志沒有意義,而是意味著悔改和重生的決志只有結出果子時才真正有效。 ──《聖經精讀本》

 

【太七192016a節所提的原則(20節裡又重提),將決定人的最終命運。門徒單憑聲明是逃不過將來的審判的。耶穌在這裡重申施洗約翰對表面悔罪者的攻擊(19節是三10一字不差的重複)。馬太福音屢次強調單單作一名有名無實的門徒十分危險,並警告說到末日必有自稱為門徒的人被排拒在天國門外(參七21232427,十三37434950,二十五3146)。──《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21~23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 若說稱呼主不過是信仰的必要條件,那麼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可以說是信仰成長的充分條件。因為信仰超越對耶穌的單純的知識,意味著順從。因此本段經文表明,與所有不信的人一樣,只是在知識上認識耶穌的不完全的信徒,也被定罪。 ──《聖經精讀本》

 

【太七22「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當那日(那日常常用來表示最後審判的日子,見二十四36;路十12,十七31,二十一34;參舊約裡耶和華的日子)幾個字裡看得更清楚了。自稱是門徒也好,甚至以耶穌的名義行異能也好,卻不足以證明這個人是真正的門徒。參看馬可福音九38及使徒行傳十九13以下,便可對非門徒圈內之人以耶穌的名趕鬼的事有更好的認識。──《丁道爾聖經注釋》

許多”,英文是“許許多多”,這頂傳神,可見將來有許多人不能進天國。──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七22~23(可以參看彼前四17)。這裏說到有一些神的僕人,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了許許多多的異能。到了將來神自己家裏審判的時候,神對他們不滿意。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上沒有見證,不能夠榮耀神。

   『不認識』在希臘文另有一個含意是『不滿意』,『作惡的人』原意是『不守法的人』。

   另外一種解法,是說一些假冒耶穌的名去傳道、趕鬼和行異能的人,將來到主的面前,主根本就不承認他們。――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七22~23{\Section:TopicID=279}因信得救

問:得救的人,若絕對不憑行為,只以其是否信為條件,則馬太福音第七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裏的人已傳道矣,醫病矣,大慨必已認識主耶穌矣(如保羅說:心信口認便得救);何以被逐呢?

答:我們讀福音書時,有一件最要緊的事,就是不要將「永生」和「天國」混了;永生和天國不是相同的。永生是因信而得,這是全約翰福音所證明的。天國是因行為而得(太十一12)。永生就是我們的得救,免沉淪。天國就是千年國的屬天部分(屬地部分是給猶太人和外邦人);天國就是聖徒與主耶穌在千年國中作王。這是一個獎賞,是應當用功才能得來的。馬太福音七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的人並不失去他們的永生,不過他們失去天國──不能與主作王一千年而已。主說不認識他們,因為主在這個「時候」和「地方」不能認識他們。比方:一個當官的兒子犯法,他的父親審判他時,不能認他作兒子一樣。「作惡的人」在原文是「不守律法的人」、「無法者」、「不按規矩而行者」。―― 倪柝聲

 

【太七23「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在第2123節裡耶穌稱自己為那日的審判者,而這時祂的聽眾期待的是聽祂提到神的名字。而更令人驚異的是,耶穌的聲明毫不含糊,無可爭辯。不僅如此,審判的標準還是每個人與祂的關係。我從來不認識你們是一種否認的形式,還見於二十五12,並請參看二十六707274,彼得對主的否認。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引自詩篇六8,是一個虔誠的受難者對逼迫他的人發出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意即我從來不承認說我是認識你認識還是譯作嘉許更妥。主所以不稱許他們,乃因他們是作惡的人作惡二字原文是越軌,即不守進天國的規矩而行的人。離開我去吧,是榮耀與他們無分,與帖撒羅尼迦後書一章九節不同。進入天國普通一的條件,是得放加上遵行神的旨意。──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我從來不認識你們: 這是以色列民從群體中驅逐犯罪者時慣用的表現,意味著永遠否定一切關係。因此,被耶穌宣告否定一切關係則意味著永遠被驅逐于天國。 ──《聖經精讀本》

 

【太七24「“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這話範圍廣一點是指山上所有的教訓,窄一點即指上文遵行神旨意的話說的。

    磐石是指實行神的旨意說的,不是指主自己。──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七2427兩個人都代表凡聽見我這話的(這裡順帶肯定了耶穌最終的重要意義,如第2123節一樣),不同之處在於是不是去行。(poieo去行152021232427節各段裡的一個關鍵字。)若實際去行(與2123節那急切但膚淺的表白忠心相對),一個門徒就能戰勝水沖和風吹,象徵他既能經受世上生活的壓迫,又能通過神末日審判的檢驗〔參,賽二十八1419,說神的審判就像大水,只有神打的根基(16節)才能經得住;再看結十三1016〕。作個假門徒或是膚淺表面的門徒,只能徹底滅亡。馬太在比喻的結尾(亦即寶訓的結尾)用了……倒塌得很大一詞(路加亦然),對這一警告可實在小看不得啊!──《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建築比喻人生,並賦予它風吹雨淋的試煉,這是對最後審判的警告。磐石: 不是指寬而圓的磐石,而是指聳立在懸崖上的天然要塞。沙土: 巴勒斯坦特有的地形(wadi)。這沙土是指平時露江底,但只要下點雨則立刻漲成急流的。以如此極端的建築根基比喻信仰的決志和實踐,令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決志的緊迫性和嚴正性。林前3:10-15中也以建築比喻信仰生活,主要涉及到選擇建築材料的問題,即建築的誠實性為主題。綜上所述,我們既要智慧地選擇建築根基,在建築材料與建築方法的問題上,也要以誠待人。 ──《聖經精讀本》

 

【太七25「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指大災難說的,雨從上頭來,風從四周來,水沖根基。指邪靈的工作。指異端的教訓(弗四14)。指邪靈的能力。──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七26「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無知”並不是壞人,就是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二節所說愚昧的人,也並非不得救的人。──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七28「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本節開頭所用的格式(耶穌……完了…………”)在十一1,十三53,十九1和二十六1等處也都用了,說明教訓到此告一段落。──《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七28~29登山寶訓的結束語,5:1,2節相呼應。正如緒論所講,馬太福音中共有五大段講道,都以“講完了這些話”結束,這就是所謂終結公式文。 ──《聖經精讀本》

 

【太七29「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希奇的不只是祂教訓的內容,而更多的是祂的權柄(這個詞很重要,既指耶穌的話語,又指祂的事蹟;參八9,九68,十1,二十二23以下,二十八18)。

    他們的文士表明馬太在寫這部福音書時,已感覺到基督教會與猶太教會之間日益強烈的敵對情緒(參四23,九35等處所用的他們的會堂。和合本看不出──譯注),這樣用可能還有一層需要,就是把他們與出現在十三52,二十三34裡的基督教文士區分開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可以將文士與耶穌教訓的差異比喻為發光體與反射體的差異。其差異表現在以下三點:①神本身與人的差異;②舊約與新約的差異;③文士理解神的話語時加入了人本主義觀點,但耶穌以神本主義觀點完全恢復了一切外在因素。我們傳福音時雖不能擁有耶穌般的權威,但在放棄自己的人本主義思考方式,依照聖經思考所有問題,並盡好反射體的責任。──《聖經精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