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六章拾穗 【太十六1】「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請他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 」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代表兩個宗教教義的極端,他們一直以來都在神學上互不相讓。但他們現在卻化敵為友,為同一目標聯合起來,想要陷害救主。為了試探耶穌,他們請祂從天上顯個神跡給他們看。他們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跡,可能暗示指耶穌之前行的神跡是出於那仇敵的。或者,他們想看看天空中超自然的神跡,因為耶穌所行過的神跡都是在地上的。他們心想,究竟祂能否行天上的神跡呢?──《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十六1~4】關於“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要求顯神跡的動機和耶穌對此問題的回答,請參照12:38-45的注釋。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4】從天上顯個神蹟,這和主耶穌所行的一般神蹟不一樣。一般的神蹟,如變水為酒,和五餅二魚,可能他們都已經見過了。這些神蹟都不能叫他們相信,他們一定要一個在天上出現的大神蹟。所以主耶穌就對他們說,早晨天發紅,又發黑,這也是個神蹟。他們是需要些甚麼神蹟呢? 只有將來主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的神蹟,對他們才是重要的(參太十二39~40)。――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十六1~35】耶穌的加利利事工到這三章就接近尾聲了。從此,耶穌開始具體教導門徒自己將被釘死十字架。這裡包含了著名的彼得的信仰告白(十六13-20)、登山變像事件(1七1-8)、關於天國子民當有的謙卑和饒恕的教訓(18:1-35)。其空間背景是加利利北部全城。在永遠離開加利利之前,耶穌再一次走遍各地教訓其門徒和民眾。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3】耶穌繼續以天作主題,回答他們。當晚上天發紅,他們便預測到第二天必要晴。他們也知道如果早晨天發紅,又發黑,那天就必有風雨。他們精於憑天色預測氣候,卻不能夠洞察這時候的神跡。──《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天上的氣色……這時候的神跡: 耶穌諷刺地告誡那些只把握了眼所能見的自然界後,認為自己仿佛掌握了真理的人。其實,真理的真正實體是肉眼所不能見的世界,人若不以謙卑的心靈依靠神之啟示就不能領悟其真理。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4】「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跡,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看。”耶穌就離開他們去了。 」 約拿之異兆,即證主之死和復活。這裡的“邪惡”,指人自己的性情;“淫亂”,指不正當的來往。可知不只一人,人人都壞,故主遂退去。──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十六5~6】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猶如酵母,此酵母有發酵之可能。他們說話不作事,改造人而不受改造(太廿三3)。故我們交友要謹慎,不信者、不敬虔者易使你受染、發酵。主警告我們,因我們有發酵之可能。──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十六5~12】耶穌教訓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可8:14-21)。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7~10】雖然那曾喂飽五千和四千人的主與他們同在,但他們還是擔心缺少糧食。因此,耶穌再次向他們提起這兩個神跡。神要他們知道這個屬神的演算法和豐富的源頭:給耶穌動工的東西分量愈少,得喂飽的人就愈多,並剩下更多的食物。雖然只有五餅二魚,但祂喂飽超過五千人;剩下十二籃食物。但當有更多的餅和魚,祂卻只喂飽超過四千人,只剩下七筐食物。若我們把自己有限的交給神,讓祂來辦,祂就大大的加倍數量。“在神那裡,微小的數目已經是很豐富的了。” 這裡的筐子有別於前面所述喂飽五千人的籃子。這七個筐子比前者所述的十二籃更大。這裡要門徒學的功課是;我們既與那位擁有無限權力和資源的主相連,又何需憂慮肚腹之饑?──《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十六11】出現在聖經裡的關於“酵”的諸般意義請參照可8:14-21。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1~12】主耶穌說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不是指面酵,而是指邪惡的道理和行為。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節中,法利賽人的酵被形容為假冒為善。他們宣稱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抓緊神的話,然而他們的忠心順服不過虛有其表,內心卻是邪惡敗壞。 撒都該人的酵是指他們的理性主義。他們是那時代的理想自由主義者,就像今天鼓吹自由思想的人。他們建立了一套否定的論據,和提出許多信仰上的質疑。他們否定了天使和靈體的存在、肉身的復活、靈魂不朽壞和永遠的審判。如果容讓這不信的酵繼續存在,它便會像酵母一樣在麵團中擴散,遍佈每一角落。──《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十六12】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指與從上而來的真啟示相反的人本主義教訓。法利賽人是形式律法主義者,強調靠自己的力量稱義;撒都該人持有拒絕永生的現實主義,自由主義,祈福主義的理論,固守著與舊約所說的耶和華信仰及耶穌的福音根本相對立的信仰。並且,從實踐方面來講,他們也是言行不一致的偽善者。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3】「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注:有古卷無“我”字)?” 」 主何故自稱人子?名稱在聖經中頗為重要,在書信中多稱為主耶穌、耶穌基督,因救恩已成。在福音書稱神子或人子,因救恩未成。在使徒行傳人稱為神的僕人(三13),直至在哥尼流家中。人子表明:(一)被棄絕;(二)為我們的緣故得榮耀;(三)指祂是人。此處指主在被棄後之問題。──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該撒利亞腓立比: 是位於離耶路撒冷約190公里的黑門山附近的城邑,是有名的崇拜偶像之地。土著民在這裡拜巴力神,希臘血統的人在此紀念山林和野獸之神潘(pan)。而且希律為了討好該撒奧古斯都在此地建了皇帝神殿。彼得在有濃厚異教色彩之地代表門徒告白對耶穌的信仰,具有重大意義。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3~20】“西門彼得”的信仰告白是耶穌公開事工的結論,同時也是耶穌作為神之子而準備受難的開始。對這一點學者之間沒有異意,但關於此信仰告白和耶穌的祝福所隱含的真諦,天主教和新教之間差異十分懸殊。即教會中使徒權的繼承問題和人人皆祭司主義之間論爭的根據就是這節經文<徒6:6,使徒的職分;彼前2:4,5,聖經中的人人皆祭司主義>。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3~28】在這裡耶穌的事工暫告一段落,開始為十字架受難預備自己和門徒,這是一個大轉捩點。即通過彼得的信仰告白(13-20節)得出了約三年之久的公開事奉的結論,預言了其事工的最高潮——十字架的受難事件(21-28)。從時間上來講,這時是在十字架上受難前兩個月左右。我們可以看出彼得等人雖然確信耶穌是彌賽亞,但尚未領悟彌賽亞使命之執行方式的真諦(20:20-28)。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4】「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 」 約翰乃最像服務者,以利亞乃最熱心宗教者,耶利米乃最悲觀者。人們都不承認(不信)祂是基督。主在約翰之見證中早被稱為神的兒子,但人仍說是先知。──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十六14~15】你們說我是誰: 耶穌聽完一般人即不信者對自己的評價之後,問到你們說我是誰。聖徒與不信者不同,他們是向耶穌告白信仰並順服的人。因此耶穌所行的外在的神跡和教訓固然讓我們感到驚奇,但更重要的是當曉得耶穌是永生之神的兒子(羅10:9,10)。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5~16】因此,耶穌問門徒認為祂是誰。西門彼得作出了歷史性的回應,“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換句話說,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又是神的兒子。──《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太十六16~17】“巴”意子,“約拿”意鴿子,即有聖靈之啟示。人看祂、論祂,都不準確。因為這些均無神的啟示,僅憑自己的目光,因而為主所不滿。于此,主再問門徒。彼得有此回答,即其重生之時(約壹五1,四15)。基督意神的盼望(或計畫)在這人身上成就。彼得說,“惟有你是成就神的希望和計畫者。”每次說基督,必有關於工作;說神的兒子,則有關於主的身位與個人的榮耀。主有三榮耀。(一)個人的榮耀,在永世裡作神的榮耀。(二)人的榮耀,在世為人的榮耀。(三)道德的榮耀。西門為彼得之舊名。巴約拿意即聖靈之子。如能稱主為基督,是有福的,因是被聖靈啟示之故。作基督徒非由理由,乃由啟示(參加一16)。(神給我們四大啟示:(一)天然的所示,天、日、月、星……等。(二)書──聖經。(三)耶穌。(四)最緊要──聖靈。聖靈啟示最重要,無此啟示,無人能得救。──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西門彼得回答說: 彼得的信仰告白:①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十二門徒,甚至代表所有聖徒;②不是憑藉著人的智慧,乃是靠著神的光照而行的;③耶穌要求這種信仰告白,並且接受了,之後以此為根據教導門徒為罪人而死,並為此作準備。從這種意義來看,此信仰告白同耶穌的誕生和五旬節事件一樣,在救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這是凡聖徒都應當宣告的最高的信仰告白,具有如下意義:①彼得告白耶穌是基督,即彌賽亞,這就見證了耶穌的身份,承認他就是經上所預言成就神之旨意的那個人(民2四17);②彼得告白耶穌是神的兒子,見證了耶穌的神性,承認耶穌是神的實體,同時也是完全的人(約10:30;約壹四2)。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6~19羅馬教與彼得】問:據傳羅馬教的創始者為使徒彼得,因此照馬太福音16:16~19說來,他們特別受神眷顧。此說確實否呢?——菲島林 答:使徒彼得並非羅馬教的創始人,羅馬教是從第四世紀開始,逐漸形成的。馬太福音16:16~19,原文所用的“彼得”(Petros—意即“小石”和“磐石”Petra—意即“大石”),乃是兩個不同的字,不可混為一談。彼得因著認主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成了一塊小石。每一個信主的人,也都是如此成了一塊小石(彼前2:5)。但磐石乃是基督(林前14;彼前2:4),是教會唯一的根基(林前3:11),教會(即一切活的小石—彼得也在內—所合成的)是建造在基督“這磐石上”,並非建造在彼得那塊小石上。──
江守道《問題解答》 【太十六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注:“權柄”原文作“門”)。 」 主說此話時,可知還未建造教會。彼得意小石(Peter),磐石(Patra)指大石;二種石不同。無人造房屋在小石上,彼得只是小石;磐石是主耶穌(彼前二7-8)。彼得承認主,故為一小石;所以凡承主者亦是一小石,即活石(彼前二5),建造成靈宮(教會──神的居所)。 陰間的權柄,“權柄”一辭原文作門(多數)。門是出入之口,陰府不能攔阻出入,死關不住信徒與教會,因永不敗壞的生命已顯在人身上(提後一10)。──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太十六18教會】 問:馬太十八章十七節之教會,何所指?(江蘇李) 【太十六18~19】這是今日的天主教當作教皇權根據的主要經文。即耶穌對彼得說他要將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並且要給彼得天國的鑰匙。但耶穌說這句話的主旨與這一點截然不同,詳細內容請參照可8:29,“解釋彼得的信仰告白”。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18,19耶穌要把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是指彼得麼?】 答:耶穌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兩節聖經乃為羅馬天主教憑藉實行教皇權威制度之錯端,茲就教會,彼得,磐石,天國的鑰匙各等意思加以分解,以證是非與謬誤: ①教會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是召出來之人的聚會,意思凡是信耶穌重生得救,一切蒙主選召的人,彼此聯絡成為一體,事奉主,同心合意建立基督的身體,成為一個屬靈的集合體,乃為教會的真意(林前一2,弗二19-22,四11-16,五22-33,林前13,14)。這教會二字,首先是在太十六18,十八17出現過兩次,是耶穌親自說的,新約中用過一一五次。從教會與神的重要關係上說,教會是神的殿,是聖靈的居所(林前16,17,林後六16,弗二22),基督是建立教會的根基磐石(林前三11,十4,彼前二8,賽廿八16),是教會全體之元首(西一18,弗四15),除此以外,沒有人再立別的根基來作元首。教會的形成是到了五旬節聖靈降臨以後,才開始有的(徒一4,5,二1-4,37-47)。 ②彼得這一名字,在希臘原文(),直譯是「一塊小石頭」的意思。「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個磐石原文(),是指「在原處之大磐石」的意思,耶穌要把教會建造在這Petra上,為彼得所承認之永久的磐石,就是基督為永生神的兒子身上(太十六16,彼前二4-8)。誠如保羅所告訴我們的:「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十4),所以主並沒有應許把教會建造在彼得身上,而是以建造在祂自己身上說的(參約二19-21,太廿一44,弗二20)。 ③天國的鑰匙,這鑰匙是表示一種能力或權柄的記號(參賽廿二22,啟一18,三7),耶穌把這權柄賜給彼得,是為猶太人在五旬節開了傳道之門(徒二14-42),和為外邦人開了傳道之門而言(徒十34-46)。那在地上捆綁和釋放之權,非獨彼得一人所有,主也同樣賜給其餘的使徒(太十八18,約廿22,23),從人類靈魂之永遠命定結局看來,也並非由彼得所能決定,這死亡和陰間鑰匙,是掌握基督自己的手裡(太十六18下,啟一18),按照恩賜上說,彼得是一個使徒的身份(彼前一1);從職分上看,他是一個長老的地位(彼前五1),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更高位分,且耶穌也屢次教訓祂的使徒們不容有大小之分(可十42-45,九33-35,路廿二24-30);論到屬靈的權柄地位,各分與尊貴,彼得還受別的使徒所差遣(徒八14),反在主的兄弟雅各和保羅以下呢!(徒十五13,19,20,廿一18,加一19,二6,9,11-14,林後十二11)。 ④羅馬天主教會以彼得是磐石,天國的鑰匙交與他,是有權柄作眾使徒的首領,也就成為羅馬的首任教皇了。但我們從以上各點解釋可知這種教皇制度,歷代相傳,確與聖經所記主的啟示明訓不合,背道而馳,為一件荒謬之舉,並且我們知道聖經只有記載保羅關心照顧羅馬教會,親自到過那裡(羅一5-9,15,徒廿八16,30),從未明記彼得到過羅馬,何以能作教皇呢。由此可見天主教所建立的教皇權力和制度,乃是完全屬於一種人為的宗教組織而已。——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太十六18~19主那穌是否要把教會建造在彼得身上?】 一、主那穌在十六章18節所說的話,並不是表示他要把教會建立在彼得身上。有人根據原文,以為彼得意即“磐石”,而主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那個磐石便是指彼得而言。 可是,彼得**,k叩噸(PETR()S)是指“已鑿出可以移動的石頭”,至於耶穌要建造教會在“這磐石”的“磐石”二宇,原文fletpQ(PETRA),是指未鑿過亦不能移動,在山上的“磐石”而言。 明白這兩字意義不同,我們便明白主那穌所要建造的教會並非在會移動的石頭“彼得”身上,乃是要建造在那不能移動的磐石“上自己”之上。可能在那穌對彼得說話之時,對他說:“你是彼得(一塊可移動的石頭)。但我要把教會建造在這不能移動的磐石之上”。同時主那穌可能指著自己來說這句話。 保羅很清楚的說明,“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十章4節),彼得在他的書信中也提及基督為房角的頭塊石頭,也是絆腳的石頭和跌人的磐石(對不信者)(弗二章20一22節)。彼得在他書信和他的講道中絲毫未曾表示,主那穌曾把教會建造在他身上。――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太十六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 鑰匙(複數)的形象比喻的不是把門人,而是那管理家事的家宰(參,賽二十二22,與二十二15聯繫起來讀),所以說它指的是神主權下“委任”的權柄,絕不是許不許可入教會的權柄問題(何況天國也並不是教會的意思)。這個大權體現在捆綁和釋放兩個方面,這兩個詞是猶太拉比慣用的術語,捆綁表示禁止,釋放表示許可。──《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六19】天主教往往拿這段聖經來認定教皇和神父的地位,其實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彼得他承認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所以他就代表了教會。主耶穌把天國鑰匙賜給了教會,不是少數幾個人。教會把福音傳出去,人不接受就是被捆綁的,人若接受了就是被釋放的。所以基督徒的權柄乃是天地一致的,他們在地上所作的,天上也認可。也有人認為當時神把這個權柄賜給了使徒,只有使徒才有這個權柄。但是主耶穌當時只說彼得一個人,並沒有提到其他使徒們的名字。而且在使徒行傳中,也沒有看到彼得曾捆綁或釋放過一個人,足見這是指教會說的。――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十六20】「當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 」 馬太在此比馬可更清楚地記載,耶穌不要門徒去告訴人他是基督。雖然門徒現在已能夠明白地確認耶穌是基督,但他們卻不曉得他必須受難而死的命運。耶穌的彌賽亞身分與當時猶太人所期望的彌賽亞相異,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耶穌不要他的門徒把他的身分宣揚出去。。──《中文聖經注釋》 不可對人說: (8:4)。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1】「從此,耶穌才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 馬太在此略去了人子受難的字眼,以“他”代之(比較可八31;路九22)。見十六13。“從此”原文作從那時候,表示在記述上的一大轉機。 長老祭司長文士指由這些人所組成的猶太教最高統治機關──公會(Sanhedrin)。 第三日與馬可的過三天同。這可能與何六2的話有關。 復活顯明神的大能,使耶穌死了的身體從死裡復活,改變成新而不朽的形體(見林前十五)。──《中文聖經注釋》 第三日復活: 耶穌受難,即背負世人罪孽而死,並非最終目的。倘若聖經的福音僅僅停留在耶穌的代贖犧牲,那或許可以成為愛與犧牲的福音,卻不能成為救贖與勝利的福音<路9:28-36,耶穌生平中的五大事件>。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1~26】十字架與國度是相連的。第二十一節是個預言,第二十八節是個啟示。――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十六21~28】這是馬太福音中關於四大受難預言中的第一個。第一個預言受難的整體側面並催促門徒參與;第二個(七22,23)預言了耶穌的被捕;第三個(20:17-19)預言了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場面;第四個(26:1-5)預言了加略人猶大賣耶穌。彼得等人剛剛還告白耶穌是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但因尚未領悟彌賽亞職分的真正意義和其拯救範圍及拯救的方法,暴露了他們舊約的、人本主義的思考方式,因而受到耶穌的責備。耶穌所要建立的國度(天國)並不是僅為猶太人的,建立在這地上的政治王國。那是為著萬民而存在的福音、救恩和愛之國度,建立在這全地和永恆世界中。但是,耶穌為何必須受難呢?他要建立如此偉大的天國,他不是完全可以以偉大征服者的形象出現,成為受人尊重和畏懼的對象嗎?那是為了同時滿足神的公義和慈愛,詳細內容請參照可10:45,“道成肉身的雙重目的”。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2】「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 勸(epitimao,在一些手抄本中與五20所用為同一動詞)是嚴厲告誡的意思,並不一定含指責的色彩。兩件事使彼得十分害怕,一是耶穌對彌賽亞認識的非正統觀念,二是關於他主人(還有他自己?)未來命運的令人難以接受的說法。神不允許(和合:萬不可如此)在希臘文裡是個習語,意思是“願神施恩予你”,解除你的厄運。彼得實在不能理解,如此的“災難”怎麼竟會是神的計畫。──《丁道爾聖經注釋》 萬不可如此: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彼得這句話是表現了對耶穌的愛;從消極方面來看,則是出自不必一定要犧牲,可以採取用力量征服世界的想法。不管怎樣,這種想法出於尚未理解耶穌代贖事工的真義和將要建立的彌賽亞王國本質的人,易成為撒但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3】「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 用體貼譯一個意為“考慮”的動詞是不大尋常的;彼得的思想方法是屬人的,不是屬神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撒但,退我後邊去吧: 任何人都不願承受痛苦,卻想要以力量征服別人。但耶穌斷然排斥撒但利用人之常情借著彼得而進行的誘惑。倘若不被真理光照,我們亦會像16節的彼得那樣淪為撒但的工具。神的意思……人的意思: 前者意指為永恆真理和正義的事工;後者則指為自身的一時榮耀所做的事。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4】就當捨己: 從消極意義上是指棄絕自己的主張與想法以及貪心。背起他的十字架: 從積極意義上來講,主動承受持守真理而來的苦難。門徒當同時面對這兩點。直到如今,耶穌沒有說過自己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可15:21-32,十字架的刑罰與其意義>,因此耶穌受死後這句話不再是單純的象徵,而是成為了門徒決志的條件。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4~26】第24節裡的要字就是選擇,即“下定決心”的意思。如果說第25~26節裡生命還可能有兩種不同理解(或靈性的生命或肉體的生命)的話,那十39就揭示得很清楚了;無論你能贏得多少財富(包括保全自己肉體的生命),卻須付出靈魂(即真正的你),這代價不是太大了嗎!所以,這幾節提出了一個真正的價值觀念,並提醒門徒,他們面臨抉擇,即:真正的忠心是獻給神呢,還是交給世界(參六24注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太十六24~28】在前面耶穌糾正了門徒歪曲的彌賽亞天國觀,並表明了天國僕人的職分之本質。與此同時,耶穌強調了跟隨他的必得到末世論性祝福,同時,這也教訓我們若要將來與他一同得榮耀,當與他一同受苦(羅8:17)。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5~26】喪掉生命的,必得著: 因為只有耶穌是生命的真正主人,所以此悖論性真理是可以成立的(約11:25,26;15:1-7)。我們當勇敢地為了永恆生命而犧牲短暫的生命(可8:35)。 ──《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6】耶穌最後問道:『人還能拿甚麼換取生命呢?』希臘文是人還能拿甚麼Antallagma換生命呢?Antallagma是一個很有趣的字,我們在次經的傳道經中念到:『沒有Antallagma可以換取一位忠實的朋友,』與『沒有Antallagma可以換取一個受操練的靈魂』(六15;廿六14)。它的意思是說忠實的朋友與操練的靈魂是買不到的無價之寶。所以耶穌這最後的話,可能有兩個意思: (甲)它的意思是說:人一旦為了求安全與物質的東西,喪失了他真實的生命,他就是付上任何的代價,也不能再把它買回來。他對自己已作了永遠不能完全挽回的事。 (乙)它的意思的是說:一個人本身和每樣東西都來自耶穌基督,沒有東西可以代替人的生命獻給基督,一個人很可能想要把他的錢財獻給基督,卻留住他的生命。人也很可能把他的嘴唇獻給基督,卻留住他的生命。有很多人每週把錢奉獻給教會,自己卻不到教會去;顯然他並沒有滿足教會對教友的要求。我們惟一可以獻給教會的禮物就是我們自己,惟一可以獻給基督的禮物是我們整個的生命。沒有東西可以代替;這樣做是必不可少的。──《每日研經叢書》 【太十六27】「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 作出抉擇就是作出一個極其嚴肅的決定,其所以嚴肅是因為人子將要來對世人進行審判(參十三41注釋)。在舊約裡,審判是神的特權,本節的後半句話在詩篇六十二12裡指的是耶和華(參,箴二十四12);但是如果把本節與下一節“將國歸於人子”的話聯繫起來讀,便知道一件奇妙非凡的事,那就是耶穌將要在祂的榮耀裡擔當神的角色。祂將在祂父的榮耀裡降臨,也就是說祂享父的榮耀,掌父的權柄。門徒就是應該根據這最後的權柄而決定取捨。──《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子指將來的審判者。(見八20,九6)──《中文聖經注釋》 「行為」就是第二十五節。―― 倪柝聲《讀經心得》 【太十六28】「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 」 為使聽者對門徒的身分職守作慎重的考慮,馬太特別提及人子即將在榮耀中來臨的話。這節經文與前一節的意思相同,不過為加強前面已說過的話,這節經文不但重申人子必將來臨,也多了人子來臨的時限。馬太在此將可九1中的“ 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等語改為“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使馬可的話更清楚是指著耶穌的再來說的。這節經文的解釋見十23。──《中文聖經注釋》 (路9:27)。──《聖經精讀本》 【太十六28】這節經節和十七章一到八節是有連帶關係的,『有人在未嘗死味之前』的人是指祂的使徒彼得、雅各、約翰。『人子降臨在祂的國裏』是指著將來主耶穌再來時候的實際情形。彼得、雅各、約翰早已死了一千多年了,怎麼能看到主耶穌再來呢?所以主耶穌帶他們三個人上山,就變了形,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並有摩西、以利亞顯現,這正是將來主再來的時候那樣。――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太十六28根據馬太十六28,耶穌是否指出他會在門徒有生之年再來到世上?】 在馬太十六27,耶穌指出他將會再來,在榮耀與權能之中,以公義來審判世界。他接著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裡。」耶穌這句話是指他第二次降臨的預備階段,卻不是指最後的高潮,那時候,耶穌將會與榮耀的天使一起降臨。當日聽聞耶穌這句話的門徒,有一些尚未去世時,耶穌再臨的預備階段就已經展開了。這句說話的應驗,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記載于馬太十七1-8,耶穌在高山上改變形像,而摩西與以利亞亦同時顯現,與耶穌談論即將臨到他身上的死亡與復活(參路九31)。在彼得、雅各和約翰的面前,基督顯現他屬天的榮耀;從某個角度而言,這可說是顯現為神的彌賽亞國度的建立者。然而,這段經文所強調的,是他的「去世」(exodus,路九31),卻非他的再來;因此,登山變像並非馬太十六28所指的意思,末應驗耶穌的預言。 第二個可能性記載于使徒行傳二2-4。五旬節那天,聖靈的能力降臨於教會。不久之前,耶穌曾在閣樓裡應許門徒:「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十四18)耶穌告訴門徒,聖靈快將降下了(「另外賜給……真理的聖靈。);接著,耶穌就說了約翰十四18的那句話。耶穌這話的意思顯而易見,他會藉著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三位——聖靈,亦在聖靈裡面,再與門徒同在。在約翰福音十四23,耶穌進而強調:「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愛他,並且我們要「到」(Come)他那裡去,與他同住。」在五旬節那天,正當一百二十個門徒同心祈禱,聖靈就隨同神奇的能力降臨,在門徒的頭頂上,顯現如同火焰的舌頭,並使門徒有能力以異國語言來講說福音。那時候,基督已藉著聖靈再回來與門徒同在了。因此,他並未撇下門徒為「孤兒」;事實上,耶穌與門徒又在一起。將聖靈降臨視為馬太十六28的應驗,有啟示錄三20作支持:「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Come)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這節經文並非指基督有形體地顯現,而是藉著聖靈改變人心的能力,基督進入那些真心悔改的信徒裡面,抓緊信徒的心靈。因此,啟示錄這節經文的意思是,當聖靈進入已重生的信徒的內心時,基督亦隨之內住於他裡面,成為他生命及生活的主宰。當日聽聞耶穌于馬太十六28那句話的門徒,其中部分有幸得到這種經歷,在他們有生之年,耶穌再與他們同在;於是,應驗了基督再來的預期階段。 第三種可能性,是公元七十年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耶路撒冷的聖殿再沒有存在價值,亦被提多所率領的羅馬軍隊夷為平地;至於聖城本身,亦失卻其聖潔的身份,因為她在公元三十年拒絕基督,將他釘在十字架上;這座聖城亦被徹底摧毀了。在這情況下,基督所預言的耶路撒冷遭摧毀一事便應驗了(參太二十四2;可十三2;路十九43-44)。亦可以說,基督已前來審判這座城,昔日是她殘殺了基督。然而,基督所言他自己的榮光,以及隨他同臨的榮耀天使,都沒有出現(反之,在五旬節聖靈奇跡似地臨降,卻間接地顯現出來);由此看來,上述第二種可能性,似乎更能應驗馬太十六28的預言。──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