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廿六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太廿六5】當時候的總督是西斯丟(Cestius)。他認為尼祿王不瞭解猶太人的人數,以及他們對任何總督所造成的難題。因此西斯丟要大祭司計算那一次逾越節宰殺獻祭羔羊的數字。約瑟夫接下去說:『每隻祭物不得少於十人(因為單獨獻祭是不合法的?),有很多是二十個人合獻一隻祭物。』結果發現在那一次被殺羔羊的數字竟達二十五萬六千五百頭,照約瑟夫的估計,逾越節在城裏約有二百七十五萬人之多。 怪不得該亞法要設法暗暗不動聲色地把耶穌帶走,因為有許多朝聖者是加利利人,他們認為耶穌是一位先知,其實按照該亞法的陰謀,是要把這件事耽擱下來,等逾越節過去,城裏面比較安靜以後再動手;可是猶大給了他一個解決困難的辦法。──《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六7;路二十二6兩個“趁”的不同】「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香膏來,趁耶穌坐席的時候,澆在他的頭上。(太二十六7);他應允了,就找機會要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路二十二6)」 一個愛主的人總是正大光明,從不避諱人群,且極願在眾人面前為主作見證,好讓主得著榮耀。但一個賣主的人,他的行動總是鬼鬼祟祟的怕見人,喜歡在暗處,怕見光明,更不敢向人作見證了。 我們與神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愛的聯合,一個向神一失去愛,無論怎樣勞碌、熱心(沒有愛,熱心也不可能有)、工作忠心(沒有愛的忠心,既不可能又無方向)等等都會失去價值。 一個人向神失去了愛,不但墮落,並且還要逐漸陷入罪中。實際在神看來,沒有愛的工作,就是可棄可詛的。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基督(丈夫)與教會(妻子)的性質。這種關係完全是愛的聯合,失去了愛一切都不能得著主的稱許。 “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他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約壹四17)—— 李慕聖《晨光》 【太廿六8】什麼叫作枉費?枉費的意思頗多,基要的一點乃是額外多給,例如一塊錢便可以了,你卻付十塊,這是枉費。又例如給五十克(格蘭姆)就夠了,你卻給一千克(格蘭姆),或者說三天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延至五日或七日,這都是枉費。枉費的意思,就是你為很小的事物,付上很大的代價。如果有人接受了超過被認為該得的,那是枉費。對於馬利亞用香膏澆主這件事,十二個門徒都認為是做得過度了,那個從不稱呼耶穌為「主」的猶大,當然更有感覺。因為以他來說,任何東西傾倒在主身上都是枉費。這正如今日世界對我們的估計,以為我們獻身事奉神,是全然枉費的。但當我們的眼睛一被開啟,看見我們主耶穌的真正價值時,那就沒有一件事是配得上祂的。――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二十六10一件美事──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那是主耶穌在世的最後幾天了。 【太廿六21~25】我們的責任就是時刻聽取上帝的警告和對上帝愛的呼籲作出反應,若掩耳不聞時,則咎由自取,責無旁貸,到了最後,人必須向自己所犯的罪過負責。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描寫兩個著名的旅行人士航行經過海上暗礁的方法;據說『海妖們』坐在(Sirens)礁石上唱出悅耳的歌聲,引誘船員,朝著礁石駛去而自取滅亡。第一個是悠力息斯(Ulysses),當他駛近這些暗礁時,用繩索把船員緊縛在船的桅杆旁邊,無論他們如何掙扎,心裏雖然禁不住那些海妖誘人的甜美之聲,也不能作出反應,他用強迫手法制止船員而渡過危險。另外一個是俄斐烏(Orpheus),他本身也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他的方法,就是每逢航行駛近暗礁時,便奏出比海妖更美妙的音樂,唱出更悅耳的歌聲,使船員全神貫注,而不受海妖的音樂所誘惑。他用更大的呼籲力量去阻擋外來的引誘力,結果亦生效。 上帝就是採用後者的方法,不論我們喜歡與否,上帝決不會強硬阻止我們犯罪。祂用溫柔和悅耳的聲音向我們呼籲和請求,只要我們肯去聽時,便不會受周圍的引誘聲音所迷惑,我們便會愛主更深,決心捨棄邪惡的行為了。──《每日研經叢書》 【太廿六26~28】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裏,都有一個抽屜,盛滿著一些全無用途的東西,但我們卻捨不得把它們丟掉,因為每當我們觸摸著這些,都引發起懷舊的幽恩。它們都是些普通的東西,但所寓有的意義,卻遠遠在它們本身之外。這就是聖禮了。 巴栗爵士(Sir James Barrie)的母親去世後,在他們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她竟保存著她那個聲名顯赫的兒子寄來的所有信封,這些信封是她兒子以敬愛之心來寄支票給她的。這些只不過是些殘舊的信封,但對做母親的卻是意義深長。這就是聖禮。 當納爾遜(Nelson)在聖保羅大教堂下葬時,他手下的水手抬著棺木到墓前。一個目睹此情此景的人寫道:『以高度的效率和以敬畏之情,他們把世上最偉大的海軍上將的遺體,放進墓穴裏去。跟著,好像奉了艦上的急令似的,他們抓著覆蓋在棺木的英國國旗,撕成數片,各自的執在手裏,作為對這一代名將的紀念。』終他們的一生,這些絢爛的布幅,都使他們懷念他們所摯愛的將軍。這就是聖禮了。 在聖禮中,我們所吃的餅只不過是普通的餅,但是,對於能夠明白體會的人來說,這就是基督不折不扣的身體。──《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六28】「這是我立約的血。」 第一個聖約必須是用血立的。當摩西說每條誡命的時候,他必取公羊公牛的血,灑在百姓面前說:這是立約的血(希伯來書九章十九、二十節)。所以新約也必須以血來立定。那不在是公牛公羊的血,而是主自己的寶血,祂以自己的血來立聖約,所以我們可有堅強的確據。 主拿起杯來,這杯是象徵著祂的血,遞給我們,要我們喝。在晚餐時,我們提起杯要放在我們嘴唇,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是紀念主的約嗎?我們不是信靠主為我們作成的工嗎?我們不是再奉獻自己為主所有,讓祂與我們相連,使我們在有福的事奉中感到滿足嗎? 在新約最寶貴的應許中,神不再紀念我們的罪。神赦免我們是白得的恩典,因為流血為多人贖罪,無限的公義之要求得以滿足,律法破壞的也得以補償。一切的阻礙已經除去,神的仁愛得以彰顯,現在我們坐在神的天國中,與主一起坐席,不再是叛徒,而是受歡迎的賓客。 在新約的應許中,神應許我們要成為祂的子民,祂是我們的神,我們在謙卑的盼待中,知道神必照祂所說的為我們成全,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盼待這福分。——邁爾《珍貴的片刻》 【太二十六36】「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 【太二十六36~46令朋友傷心】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些日子,門徒們的表現必然增加了基督內心的傷痛。在日常生活中,主耶穌稱門徒為朋友(太二十六50),但在急難的時候,門徒的表現不配接受這樣的稱呼。當主在客西馬尼園因內心的熬煎而傷痛欲裂時,彼得、雅各、約翰不但沒有用禱告來托住祂,反而若無其事地睡著了。另一個門徒加略人猶大正準備把救主交給敵人。當一大群人進到花園來捉拿耶穌之際,門徒怕得都離開祂逃走了。幾個小時之後,耶穌受侮被送到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去時,彼得否認他曾經認識耶穌。 我們讀到主耶穌被祂的朋友傷害的經過,實在感觸甚深。然而我們今天這些跟隨主的人,豈非也不斷地陷於罪中,沒有全心順服主,以致使主的靈憂傷嗎?我相信弟兄姊妹在主日若不到教會聚會,而尋求自己的享樂,是使主憂傷的事。我們若以基督為恥,而不敢為主作見證,這也是令主痛心的。但使主最傷心的,莫過於見到基督徒不用愛心彼此相待,而在信徒之間製造糾紛或挑撥離間的事實了。 我們的主為救贖我們,而走過了傷痛的死蔭之地。祂這樣愛我們,盼我們在禱告中和祂交通,認真研讀祂說的話,然後在生活中表現出祂的恩典和聖潔來。我們應當不可讓這位為我們捨命的「朋友」傷心才是啊!——H.V.L. ——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太廿六37~38】有一位名鋼琴家談及蕭邦(Chopin)的升C小調幻想曲說:『我一定要告訴你。蕭邦曾跟李斯特說(Liszt),而李斯特又對我說。在這樂章裏頭,一切都是哀傷愁煩。啊!多麼的哀傷,多麼的愁煩!──一直到他開始向上帝說話,開始禱告:然後一切盡皆安然。』耶穌的情形也是這樣。祂在黑暗中走進客西馬尼園;出來的時候卻是一片光明──因為祂已與上帝對話。於憂傷中祂走進客西馬尼;出來時卻已是全然得勝,並且得著了靈魂的平安──因為祂已與上帝傾訴過了。──《每日研經叢書》 【太二十六39】「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 由於主耶穌來也要遵行神旨,所以我們對祂這個禱告可能會感希奇。然而,這個禱告給我們看見一個很重要的分別,主祈求父,叫那杯離開祂,這顯然是可能的。但祂絕對不是祈求要逃避父的旨意。那杯在神的旨意上,可以說是次要的。但神的旨意是要借著那杯表現出來,因在主耶穌身上,這杯乃是指著十字架的死。主耶穌所全心關注的,不是為苦難而去受苦難,而是通過苦難來成全神的旨意。主耶穌喝盡那杯,不是因著那是一個苦杯,乃是因著那個苦杯,乃是父神的旨意。 對於主耶穌,「那杯」是祂隨時可以放下的,但對於我們,「那杯」卻往往是我們企圖想抓牢的。我們屬靈上最大的危險,可能就是在神給我們定規的計劃上,教條化的去緊握一些有關及此的事物。每一種的杯,無論怎樣被神使用,都不應該憑自己去抓牢它(應該很放鬆的交在神手裡)。在我們身上的最高要求,不是那杯,乃是父神現在在我們身上的旨意。——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太廿六41總要儆醒禱告】「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的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猶20) 儆醒禱告實在是得勝的秘訣,是不受迷惑的秘訣。但究竟怎樣才算儆醒禱告呢?只憑頭腦、憑己勁、憑志向、憑儀文,雖然肉體在禱告、在祈求,而心靈可能已經在沉睡。 只有順著聖靈的引導禱告,才算是儆醒,因為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有聖靈用說不出的歎息為我們禱告,因為那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八26─27) 怎樣順從聖靈學禱告呢? 一、在平時要注意聖靈在我們心中所有的感動和引導,即將心舉起來,為著所受感的人(弗二18)等向主祈求,讚美或懇求。 二、在我們去到神面前時,不要光用頭腦想了一大堆,要用光明清潔、單純的心仰望主的憐憫,等候聖靈感動中引導為何事、何人、何工而祈求,這時必得著感動,禱告得合乎主的旨意,安靜等神指出,連我們自己也從此而受造就、蒙靈恩。 要記住,禱告不是光憑自己的感覺思想、儀文、習慣,要學會活在聖靈的引導中,才會不軟弱、不糊塗、不落空。因為: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或,你們心靈裡雖是願意的(是能行的),但在肉體中就軟弱了(是不能行的)。——
李慕聖《晨光》 【太廿六46】「耶穌說,起來,我們走罷!看哪,賣我的人近了。」 路是人走出來的。因為只有走,才能絕處逢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天十字架與苦難,不再是絕路,因為主耶穌已經奠定了根基,開啟了人類新生之路,祂是偉大的先驅。──
桑安柱《這時候》 【太廿六73口音顯露「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 人裡面的情況,不會不從外面顯露出來的。人可能隱藏、假冒、欺騙、蒙混一時,但終久要被人發覺,的確什麼樣的人講什麼話。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人生長在那裡,必帶著那地的口音,這是無可置疑的,除非真是啞吧,否則總是要發言,出聲的。 這是很實際的問題,一個基督徒不可能裝假,假冒為善不行,隨夥裝假也不行,你不能隨從別人走得太遠,到了一個限度,你沒有法子再隨從下去,除非甘心墮落。所以從起初還是不要隨夥裝假,不要想遮掩你是基督徒。想假冒為善,像文士和法利賽人,有敬虔的外貌,裝作屬靈的樣子,混在聖徒中間,說些道貌岸然的話語,一時可能未被人察覺,但善聽口音的人,感覺敏銳的人,或日子稍長一些,就會被人發現,這個人不像他所願意叫人認為的那樣,真實的情況
並不如此。將來在神的面前,要有更完全的顯露,所以要從裡面改變,作一個真實的人。──《每日天糧》
【懷恩早禱】 36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 37 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 38 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39 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40 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儆醒片時麼。 41 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42 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 43 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 44 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45 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罷。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 讚美永在的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我們在天上的父神。天父祢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天父啊!憂傷痛悔的心祢必不輕看! 天父求祢按祢的慈愛憐恤我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因我們在祢眼前軟弱、行惡、犯罪,以致祢責備我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們的時候,顯為清正。求祢為我們造清潔的心,使我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感謝祢用無盡的恩惠與平安,引導我們走到今日的地步。 悅納我們的主耶穌,玉瓶若不破碎,香膏就不能出來,不能散發出芬芳的馨香;橄欖若不經壓榨,就不能溢出油來;葡萄若不投入醡中,就不能變成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就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效法祢十架上的破碎,叫我們脫離老我的轄制,讓基督祢在我們裡面活著。 主耶穌!環境是祢最佳的工具,操練我們不斷的成長;挫折和困難叫我們知道不能依靠自己的聰明,叫我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祢,祢必指引我們當走的路。 聖靈感謝祢的保守和引導,面對現今的天災人禍,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在這艱苦的時刻仍然活著,都是天父的大恩大能。感謝祢提醒我們末世比以前更快要來臨,提醒我們要站立得穩,要謹慎自守,免得入了迷惑。 聖靈啊!疲乏的,祢賜能力.軟弱的,祢加力量。我們都是軟弱的草,經風一吹便歸於無有,若不是祢加力,我們無法剛強,大大壯膽;若不是祢的扶持,我們經常的跌倒,就無法再站立起來。願我們在祢裡面從新得力,能如鷹展翅上騰,飛越頭上的烏雲,心裡的憂傷全都灑落。 禱告乃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求。誠心所願! ──小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