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廿一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君王上京城耶路撒冷】 一、騎驢駒進耶路撒冷城(1~11節) 二、潔淨聖殿(12~17節) 三、審判無花果樹(18~22節) 四、堵住反對者的口(23~27節) 五、兩個兒子的比喻(28~32節) 六、兇惡園戶的比喻(33~46節) 貳、靈訓要義 【君王兩班子民的對比】 一、第一個對比──對君王的權柄尊重與否: 1.一班人尊主為大(1~11節) 2.另一班人卻質疑祂的權柄(23~27節) 二、第二個對比──供君王住宿與否: 1.一班人有殿的外表,卻無殿的實際(12~16節) 2.另一班人卻能讓主住宿安息(17節) 三、第三個對比──供君王享受與否: 1.一班人有果樹的外表,卻無果實(18~19節) 2.另一班人因信使神滿足(20~22節) 四、從主的比喻來看兩班人的對比: 1.兩個兒子的比喻──言與行的問題(28~32節) 2.園戶的比喻──按時交果子的問題(33~46節) 3.娶親筵席的比喻──被召者的態度(廿二1~14) 【天國君王的描繪】 一、王的榮耀: 1.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城(1~7節) 2.有人把自己衣服搭在驢上面(7節) 3.有人把衣服和樹枝鋪在路上(8節) 4.眾人高聲喊著說『和散那』(9節) 5.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驚動了(10~11節) 二、王的工作: 1.潔淨聖殿(12~13節) 2.治好了殿裏的瞎子、瘸子(14節) 3.使小孩子在殿裏喊著說『和散那』(15~17節) 三、王的權柄: 1.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18~20節) 2.出於信心的禱告,就可運用此權柄(21~22節) 四、王的智慧: 1.宗教徒質問耶穌仗著甚麼權柄(23節) 2.耶穌用反問的話來堵住他們的質問(24~27節) 五、王的命令: 1.大兒子回答不去,後來卻去(28~29節) 2.小兒子回答去,後來卻不去(30~32節) 六、王的救法: 1.不交果子的園戶殺園主的僕人和兒子(33~39節) 2.園主就除滅那些惡人,另租給交果子的園戶(40~46節) 【主注重屬靈的實際】 一、殿是城的實際: 1.耶路撒冷城對主有外表熱鬧的歡迎(7~10節) 2.神的殿卻成為賊窩(12~13節) 二、果子是樹的實際: 1.無花果樹上光有葉子(19節) 2.卻找不著果子,不能讓主裹腹(18~20節) 三、行動是允諾的實際: 1.大兒子沒有口頭應承,後來卻有行動(28~29節) 2.小兒子有口頭應承,卻沒有行動(30節) 四、交果子是租園子的實際: 1.惡園戶不交果子,反殺園主兒子(34~39節) 2.園主轉租給交果子的園戶(40~41節) 【主乃是石頭】 一、對於猶太教領袖──匠人所棄的石頭(42節上)──主被他們棄絕 二、對於信徒──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42節下)──主乃是建造教會的根基 三、對於不信的人──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44節上)──主乃是絆跌人的磐石(參賽八14~15;羅九32~33;林前一23;彼前二8) 四、對於列國政權──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44節下)──主乃是砸人的石頭(參但二34~35,44~45)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太福音註解》 叁、其他綱目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君王兩班子民的對比】 一、第一個對比——對君王的權柄尊重與否 1、一班人尊主為大 (1)「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1節)——耶路撒冷是神在地上選民的京城,按理,這位屬天的君王來到耶路撒冷,應當受到一切大小臣民的歡迎和尊敬,你根據本章的記載,卻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和反應。「伯法其」原文字意是「尚未成熟的無花果之家」,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國和以色列民;神盼望在地上得著一班人,像無花果一樣能作祂的滿足。主到了伯法其,雖然這裡有一班人作無花果,但仍未成熟,他們歡迎高舉這位君王,但他們的生命還很幼稚。 (2)「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在對面村子裡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裡來」(2節)——驢預表以色列人;驢駒是尚未使之馴服的小驢,它象徵外邦人。本節象徵這一班尊崇主的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他們原被生活、家庭、工作等「拴」住,不得自由,但主差遣祂的門徒,將我們從世界裡(對面村子裡)釋放出來(解開),並帶到主的面前。 (3)「若有人隊你們說什麼,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3節)——「那人」就是驢和驢駒的主人(路十九33)。我們信徒原來是在這世界的主人手下,被世上的事和罪惡捆綁住了,但有一天,主那權能的話臨到我們身上,我們立刻就從黑暗的權勢底下得著釋放,而歸給主用。 (4)「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4~5節)——神藉先知撒加利亞預言(亞九9),當主耶穌為人的最後一周,進耶路撒冷接受十字架之死時,祂是以君王的身份出現於居住在地上京城的屬地子民眼前。雖然如此,祂並不是以威嚴顯赫的樣式君臨,而是和和平平、溫溫柔柔地來到,這是祂騎著驢駒子所給人的印象。這裡屬靈的含意乃是說,祂是要在順服祂的子民心中作王掌權,卻不願勉強人來順服;人若無心尊主為大,祂就「任憑」他們。 (5)「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6~7節)——主怎樣吩咐,我們只要遵行,事情就怎樣成就。「衣服」象徵我們外表的容美和行事為人。主坐在衣服上面,意即:第一,祂被人高舉和榮耀;第二,人的降服,才能主觀地經歷祂的作王掌權;第三,我們的生活為人,應該為著彰顯祂的榮耀。門徒牽來的是驢和驢駒,而主在進城時騎的是驢駒(可是以7;路十九30~35),象徵主先在外邦人(驢駒)中間得著尊大,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驢)都要得救(羅十一25~26)。 (6)「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8節)——主騎在驢駒上,人以衣服為坐墊,又以衣服和樹枝鋪路,這事說出了如下的含意:第一,人類(衣服)、動物(驢駒)和植物(樹枝)乃是萬有的代表,表明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萬有都服在祂的腳下(弗一22);第二,衣服代表人外面的善行(啟十九8),樹枝乃指棕樹枝(約十二13),代表人裡面得勝的生命(啟七9),「鋪路」表明使之與屬地的有所分別,全句是說信徒在生命和行為上,表現出屬主和屬地的不同;第三,信徒以所是和所作來尊崇基督,使世人也能認識基督的所是和所作。 (7)「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9節)——「和散那」是「求你拯救」(詩一百十八15)的意思,眾人以此話來稱頌主,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意即祂就是神所差來拯救全地的那位彌賽亞(詩一百三十二10~11)。 (8)「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10~11節)——這裡的「眾人」和前面所記「前行後隨的眾人」可能是不同的兩班人,這裡的眾人大概是指在城裡被驚動而出來觀看行列的人群。他們雖不認識祂是「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但還以為祂是「先知」,故仍肯側耳聽祂
教訓(路十九48),多少還有一點尊敬祂的意思。 2、另一班人卻質疑祂的權柄 (1)「耶穌進了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祂說,你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23節)——祭司長是猶太教的首領,代表宗教圈內的人物;民間的 是一般平民的首領,代表屬世的人物。這兩種人質問主 什麼權柄,教訓人並行奇事,這是表明他們並不認識主耶穌,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 (2)「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所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24節)——對於這等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人,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以反問問題來塞住他們的口,值得我們信徒效法。 (3)「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25節)——「約翰的洗禮」是將悔改認罪的人埋葬(太三6,11),也就是將舊人置之於死地。主耶穌問此問題,用意是要他們承認這是出於神的,並且也暗示真正屬神的權柄是從死而復活來的,否則,只不過的屬人的權柄。 (4)「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祂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25~27節)——主的問題叫他們左右為難,答這樣也不行,答那樣也不行,乾脆避而不作答,推說不知道。但我們今天或許可以將主的問題搪塞過去,將來有一天,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台前,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0~12)。 (5)「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27節)——主不是說「我也不知道」,乃是說「我也不告訴」。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因不願明說而推說不知道,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願告訴,這是誠實。我們的心若是不正,主就無法向我們說話。 二、第二個對比——供君王住宿與否 1、一班人有殿的外表,卻無殿的實際 (1)「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12節)——神的殿是供神居住的所在(弗二21~22),但如今卻有一班人在殿裡作買賣,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溜5),表面上好像是在為進殿敬拜神的聖民提供服事(兌換銀錢便利聖民奉獻,賣牛羊鴿子便利聖民獻祭),實際上卻在服事自己的肚腹(祭司和作買賣的人勾結串通,賺取非分的利益)。主耶穌潔淨聖殿之舉,說出神無法在這樣的殿裡得著安息。 (2)「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13節)——「禱告的殿」是與神交通、和神同工、讓神得著榮耀的地方;「賊窩」是竊取神的利益、搞得烏煙瘴氣、使神不得安寧之處。教會和我們裡面的靈,本應作禱告的殿,但若不讓基督安家(弗三17),就有可能變成賊窩。 (3)「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祂就治好了他們」(14節)——「在殿裡有瞎子瘸子」,這是一幅寫實的圖畫,表明在虛有其表的殿裡,充滿了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和無力行走的光景。我們只有真實來到主的跟前,才能得著醫治。 (4)「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對祂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15~16節)——「祭司長和文士」代表宗教裡面帶領的人物;「小孩子」代表屬靈年日短暫、單純要主的人。後者一見主的作為,很容易便從心靈裡湧出美辭;而前者因受宗教禮儀的束縛,並被傳統觀念所蒙蔽,不但不能讚美,反而妒忌、惱怒。 (5)「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16節)——主引用詩篇第八篇二節的話,證明祂就是這詩篇第八篇所預言的那位道成肉身的救主(參來二6~10)。嬰孩和吃奶的,在人看雖微小、軟弱,但神卻寶貴他們口中所出讚美的話,若不加上他們的讚美,無論其他的話語多麼高超、屬靈,仍不能叫神得著滿足。 2、另一班人卻能讓主住宿安息 (1)「於是離開他們出城」(17節)——耶路撒冷城預表有名無實的基督教組織或所謂的教會,按名他們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主既在其中得不著安息,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另尋可供給安息之所。 (2)「到伯大尼去,在那裡住宿」(17節)——「伯大尼」是耶路撒冷城外,位於橄欖山東邊南麗的小村莊,那裡有清心愛主的馬大、瑪利亞、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伯大尼的字意是「無花果之家」,無花果象徵生命之果,生命乃是屬靈的實際;哪裡有屬靈的實際,哪裡才能讓主住宿安息,難怪主耶穌在世最後一星期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參可是以11,19;路二十一37)。 三、第三個對比——供君王享受與否 1、一班人有果樹的外表,卻無果實 (1)「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18~19節)——無花果樹是以色列國的象徵(參耶二十四章);神栽培以色列人如同栽培無花果樹,盼望能得著一些無花果,來滿足祂的需要。當主耶穌來到以色列人中間(回城)時,祂帶著神的需要(餓了)來,就在他們身上尋找生命的果子,以得著滿足,不料什麼也找不著,不過有敬拜神的儀文外表(葉子)而已。今天在信徒中間,恐怕也像以色列人一樣,不少人只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際(提後三5),叫住無法得著滿足。 (2)「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19節)——主耶穌這話果然在歷史上應驗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其後以色列人被分散於世界各地,一直等到二十世紀,這世界的末日將臨時,以色列國才又複國,正如無花果樹的樹枝發嫩長葉(太二十四22),惟仍沒有果子(今日的猶太人信徒極少)。我們信徒若不結果子,就要被剪去,丟在外面枯乾(約十五2,6)。 2、另一班人因「信」使神滿足 (1)「門徒看見了,便稀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20~21節)——主耶穌這一段有關信心的談話,表面看好像於滿足神無關,但實際上卻意義深厚。移山投海是一個神跡,非人力所能作得到,乃是神作的;而要搬動神的手指頭去為我們移山,首需滿足神的要求,信心就是我們人惟一能讓神得著滿足的東西。猶太人想藉行律法(葉子)來討神喜歡,結果卻被神厭棄;我們是因信得進如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羅五2),故可以說,信心乃是使神滿足的果子。 (2)「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22節)——禱告就是人在求神,而信心的禱告是得著神答應的條件。本節說明前一節的移山投海的答應。人藉信心滿足神,神回報人,使人也有所得著。 四、從主的比喻來看兩班人的對比 1、兩個兒子的比喻——言與行的問題 (1)「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去作工」(28節)——這一個人是指父神,祂有兩個兒子,一個代表以色列民,一個代表新約的教會。以色列民原是神的長子(出四22),但因他們的不信,長子的名分轉移給了教會(來十二23),故這裡的大兒子是指教會。神在這宇宙有一個生命的農場(葡萄園),不只神自己是一個栽培的人(約十五1),祂並且也呼召人與祂同工(林前三9)。 (2)「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29~30節)——狹義的說,大兒子也指「」「」「」「」當時跟隨主的稅吏和娼妓等罪人,小兒子則指專和主作對的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和民間的長老等人。前者起初違背神旨、犯罪作惡,但是後來卻悔改相信主,並與主同工;後者只用嘴唇尊敬神,心卻遠離神(太十五8)。 (3)「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31節)——神的國不是在乎外面的言語,乃是在乎裡面的實際。主看重人真實的悔改,而不喜悅有口無心的人。(4)「因為約翰遵著義路道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32節)——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先鋒,他的工作是將主推介給人,並領人悔改,使人的心裡預備好讓主通行的路(太三1~12),所以相信他,就是接受主耶穌是那惟一的義路(約十四6;來十20)。本節的你們就是指法利賽人和文士、祭司長等人,他們先聽見施洗約翰所傳的義道,卻不信他,後又看見罪人悔改的奇妙改變,心裡仍舊不為所動。主定罪他們,是因他們的心剛硬。 2、園戶的比喻——按時交果子的問題 (1)「你們再天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33節)——「家主」指神;「葡萄園」指以色列國(賽五7);「籬笆」是為著保護,免得侵佔(伯一10);「壓酒池」是將葡萄亞成酒之處,酒乃為暢快神的心(歌五1);「樓」即望樓,用以守望;「租」字表明主權仍屬於神;「園戶」指祭司長和法利賽人(45節);「往外國去」說出神的寬大,仍人有某種程度的自由,隨意經營管理祂的產業。 (2)「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4節)——「收果子」表明我們的事奉工作是要向神交帳的;「收果子的時候」表明是要按時交帳的。神將祂屬靈的產業交托(租)給我們,要我們按時結出果子,並且奉獻給神,不可以據為己有。 (3)「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35~36節)——神歷史歷代差祂的眾先知(僕人),到以色列民中間為神說話,要引導他們歸榮耀給神,但反遭他們逼迫、殺害。 (4)「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比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37~39節)——後來神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猶太人中間,這些猶太教的領袖看見了,就甚妒忌、惱怒(15節),起意要殺祂(路十九47),最終把祂推到耶路撒冷城外(推出葡萄園外),在各各塔山上,殺了(太二十七33~37)。 (5)「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40~41節)——神懲處頑梗悖逆的猶太教首領和百姓,局部應驗於主後七十年,羅馬太子提多率兵摧毀耶路撒冷城,而全面的應驗,則要等到將來大災難時期(啟十一2)。神現今已把祂屬靈的產業轉交給我們信徒,我們千萬不可重蹈覆轍:第一,霸佔事奉工作的成果,侵奪神的主權;第二,逼迫殘害神的眾僕人;第三,不尊敬神的兒子。 (6)「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42節)——「匠人」指祭司長、文士和法利賽人等;「石頭」指主耶穌。主被猶太教的領袖棄絕,甚且釘祂十字架上,神卻叫祂復活,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一百十八22;徒四11),就是用以建造教會(房)最基本、最重要、連絡全體的房角石(賽二十八16;弗爾20~21;彼前二4~7)。 (7)「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3節)——「你們」是指猶太教;「那能結果子的百姓」是指外邦教會。因著猶太教領袖棄絕主耶穌,神國的實際便轉賜給外邦教會,所留給猶太教的,只不過是神國的外表空殼罷了。 (8)「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的稀爛」(44節)——對於不信的猶太人,主是絆跌人的石頭(賽八14~15;羅九32~33;林前一23;彼前二8);當主再來的時候,對於不信的列國,主乃是砸人的石頭(但二34~35,44~45)。 (9)「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祂的比喻,就看出祂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想要捉拿祂,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祂為先知」(45~46節)——宗教徒明知主的話是指他們說的,卻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反而想要殺祂,可見頭腦知識的明白是一回事,裡面心眼的看見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每一次讀主的話時,都要存著正確的態度,才能從主的話獲得益處。 3、娶親筵席的比喻——被召者的態度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二十二1~2)——「王」指父神;「他兒子」指神的愛子主耶穌基督;「娶親」表明在新約時代,基督要娶教會作祂新婦(弗五22~32);「筵席」含有恩典的享受和愛的交通之意。 (2)「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二十二3)——在新約時代,神最初召請以色列人來赴席;這裡的僕人,是指施洗約翰和主的門徒。可惜以色列人因為頑梗不化,就不肯接受恩典的選召。 (3)「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二十二4)——神第二次召請時,主耶穌已經為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牛和肥畜預表基督),並且也已經復活升天,賜下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和生命的豐富(各樣都齊備)了。所以「打發別的僕人」,是指五旬節並其後所發生的事。 (4)「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淩辱他們,把他們殺了」(二十二5~6)——這些不肯接受恩典的福音的人,有的是因只顧到肉身生存的需要(種田),有的是因追求魂的享樂(作買賣賺錢以供享樂),有的是因著為祖宗的遺傳熱心,以致逼迫殺害神的僕人(參徒七57至八3)。 (5)「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二十二7)——這事果然應驗於主後七十年,在神主宰的安排下,羅馬軍兵燒毀了耶路撒冷城,並殺死了不少猶太人。 (6)「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備齊,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二十二8~10)——因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就不服神的義(羅九31,十3),所以「不配」得著因信稱義的恩典,神只好轉向外邦人(徒十三46;羅十一11)。我們這些外邦信徒,本來都是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隨眾人擁進那引到滅亡的寬門「大路上」(太七13),但因著神的憐憫,不論我們以往的「善惡」好壞,都蒙了呼召,現今一同來坐席,這是何等的際遇,何等的高抬。 (7)「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二十二11~12)——「禮服」是神為我們預備好的「那上好的袍子」(路十五22),就是基督自己作我們的義袍(賽六十一10);那個「沒有穿禮服的」,代表有名無實、口是心非的基督徒,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披戴基督(羅十三14;加三27)。因他們明知故犯,故對於深的責問「無言可答」。 (8)「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二十二13)——凡不信靠基督、憑藉基督的,其結果乃是沉淪在「外邊的黑暗裡」,與基督無份無關。 (9)「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二十二14)——這話有兩種解釋:第一,號稱是基督徒的人很多,但真正得救的人就少;第二,信主得救的人很多,但得勝的人就少。如果是後者,那麼十一節的「禮服」,則是指聖徒所行的義(啟十九8);十三節的「外邊的黑暗裡」,則是指在千年國度時,暫被趕離主的面光,而不得有份于神國的筵席(太八11~12),但是最終仍要得救(林前三15)。 ──
黃迦勒《查經輯要》 【和散那,主名是應當稱頌的】 經文:太21:1-17 引言:詩歌《和散那》 一、和散那,榮耀的主來了 1-11 1.被拴住的驢子蒙主用 1-7 (1)主要解開它 1-2 榮耀的釋放,奇妙的釋放,我再無罪惡束縛捆綁。 (2)主要使用它 3-5 我一生讓主來管理,我願完全奉獻自己為主所用。 (3)主要騎著它 6-7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8-30) 2.得釋放的眾人頌主名 8-11 (1)以行動表達——拿衣服及樹枝來鋪在路上 8 (2)以歡呼讚美——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9-11 二、和散那,聖潔的主來了 12-17 1.來恢復聖殿的聖潔 12-13 2.來恢復病人的健康 14 3.來恢復小孩的形像 15-17 ── 毛南春陽 【耶穌的權柄】 經文:太21:18-32 引言:權柄是一個人身份的代表與權威。 一、門徒看見耶穌的權柄 18-22 1.枯乾的果樹 18-20 2.移山的信心 21 3.得著的禱告 22 二、祭司懷疑耶穌的權柄 23-27 1.祭司長懷疑搖動耶穌的權柄 23 2.主耶穌揭穿看破他們的詭計 24-27 (1)主耶穌的反問 24-25上 (2)祭司長的為難 25下-26 (3)主耶穌的智慧 27 三、罪人順服耶穌的權柄 28-32 1.大兒與小兒的不同反應 28-31上 2稅吏和娼妓的悔改相信 31下-32 ── 毛南春陽 【被棄的房角石】 經文:太21:33-46 引言:耶穌基督就是那塊堅固的、永久的房角石。 一、兇惡的園戶 33-41 1.他惡待家主的眾僕 33-36 2.他殺死家主的兒子 37-39 3.他遭受家主的處治 41 二、被棄的石頭 42-46 1.耶穌就是房角石 42-44 (1)被匠人所棄 42 (2)作教會根基 43 (3)是跌人石頭 44,(羅9:32-33) 2.耶穌將被祭司捉拿 45-46 ── 毛南春陽 【給主使用的機會】 經文:太21:1-22 引言: 本周為受難周,藉此與各位思想在受難周中主耶穌的教訓。 一.驢被使用是機會和主的揀選(太21:1-11) 1.在歷史上有千萬頭驢,而且當代也有千萬頭驢。但唯獨這只驢被主使用,這是機會的問題。 2.這只驢是生得合時,故能被主用。 3.這驢是主的主權決定要用,那驢的主人也準備將它給主使用。 4.給主使用完全是機會,失去機會就不能被用。 二.聖殿必須保持潔淨才能給神使用(太21:12-17) 1.聖潔是分別專用之意。即分別出來單單為神所用。 2.是動機的純潔。專為神用,而不是為得利。 3.不潔淨的要常潔淨。因為潔淨才能給主使用(約15:2-3)。 4.用主的道使我們潔淨。所以要常讀經,與主親近(約17:17)。 三.不結果子(不給神使用)的就要枯乾(太21:18-22) 1.每一東西的存在均有其目的,且每時刻的目的不同,故當明白其存在的目的。無花果存在的目的即為結果子,不是開花或長葉子。 2.不能按時結果子的即是生命有問題,所以須要注意生命之問題。這無花果樹的枯乾是因為生命先枯乾。 3.只要有信心相信神的能力和安排的原則,就可以繼續結果子(太21:21-22)。 結論: 我們當注意機會,潔淨及生命三方面的問題,這樣就可以給神使用,在短暫的人生中,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 ── 黃彼得 【主要用他】 經文:太21:1-11 引言: 逾越節到了,耶穌知道祂上十字架成就救恩的時候到了,所以就決定上耶路撒冷。祂這一次是經過耶利哥上耶路撒冷的。耶穌將近耶路撒冷時,到了橄欖山那裡;祂等在那裡,要騎驢駒上耶路撒冷。耶穌平常總是按步當車,何以這次要騎驢駒? 一.主為何要騎驢子? 1.要應驗經上的話。表明耶穌凡事遵行神的旨意(亞9:9; 約4:34; 來10:5-7),連上耶路撒冷騎驢也遵行神的旨意。我們也當凡事遵行神的旨意。 2.要表明祂是君王,是和平的君王,祂上耶路撒冷是要成就和平,就是成就赦罪的救恩。這和平的工作成全了,人類才有真正的和平。 3.表明祂是溫柔的君王,是用愛心來統管人民,不是用武力,是用愛來感化人,不是用強迫的方法。 4.表明祂要人在榮耀的事上一同有分。在這救人的事上一同有分,與祂一同勞苦,與祂一同得榮耀(提後2:11-12)。 二.驢怎樣能被主使用? 1.先被主選中。主早就選中了他。他還在捆綁之中主就看中他,叫門徒去選召他。 2.被主所釋放。主用有權能的話叫門徒去釋放。表明門徒的信息是能力,帶著主的權威,叫捆綁的人得釋放。 3.順服門徒的引導,被門徒牽到主前。如果驢子被釋放後不肯遵從門徒的牽引,還是不能被主使用,反而成為野驢。我們今天被釋放了的人,也當順服主的僕人的指導(就是那信仰純正,真正熱心愛主的人)。 4.要被主騎上。就是單單高舉基督服事主。如果這驢子被牽到主前,但不肯給主騎,反而給別人騎,也不能得榮耀。我們今日如不高舉主,卻去高舉別人或自己,也必不能被主所用。 5.要走主所走的道路,要聽從主的指揮。耶穌這次是上耶路撒冷,如驢不聽指揮,不走向耶路撒冷,卻走向別的地方去,也不能被主用。所以我們要被主用,也必須背十架跟從主走向耶路撒冷。來跟從主(太4:19)。 三.被主所用的福分 1.主得到榮耀。叫眾人看得見主,而高呼“和散那”。 2.他自己也走上榮耀光明的道路。走在衣服和棕枝鋪的路上。許多人看見主的時候,也會想到讚美這驢。 3.叫許多人認識主。認識主是和平的君王,是榮耀的主,是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 4.作為後世的模範。今日我們從他身上得到許多教訓。 結論: 我們今日雖不能作當日的驢子給主騎上,但我們還有機會,因主快要再來,要進入新耶路撒冷,作萬王之王,祂需要更多的驢子,叫祂被更多的人認識,叫我們與祂一同勞苦也與祂一同得榮耀!你是否願意成為今日主所要用的驢子? ── 黃彼得 【耶穌的榮耀 馬太福音21章】 一丶主騎驢駒顯王身份21:1-5 二丶主受稱頌顯主配得21:6-11 三丶主淨聖殿顯主聖潔21:12-17 四丶主咒樹枯顯主權柄21:18-22 五丶主權懷疑顯人愚昧21:23-27 六丶主喻二子顯人自義21:28-32 七丶主喻惡戶顯神大愛21:33-42 八丶主喻針對顯出人心21:43-46 ──作者不詳 【騎驢駒進耶路撒冷】 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一、耶穌騎上驢駒 1.從沒有人騎過 2.眾人歡呼和散那 3.潔淨聖殿 二、咒詛無花果樹 1.耶穌餓了 2.在樹上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 3.白佔地土 三、園戶的比喻 1.兩個兒子的比喻 2.葡萄園租給園戶 3.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一、來到耶路撒冷(二十一1~22) 1.入城(二十一1~11) 2.潔淨聖殿(二十一12~17) 3.無花果樹的教訓(二十一18~22) 二、權柄的問題(二十一23~27) ──《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一、劇終之始(廿一1-11) 二、聖殿的光景(廿一12-14) 三、內心單純者的知識(廿一15-17) 四、無花果樹的道路(廿一18-22) 五、權宜的無知(廿一23-27) 六、在兩個壞兒子中較好的一個(廿一28-32) 七、主的葡萄園(廿一33-46) ──《每日研經叢書》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一、光榮進城(二十一1~11) 二、潔淨聖殿(二十一12~17) 三、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22) 四、質詢權柄(二十一23~32) 1.權柄的來源(23~27) 2.兩個兒子的比喻(28~32) 五、葡萄園的比喻(二十一33~46) ──《新舊約輔讀》 【王的獻上和遭拒(二十一1~46)】 一、得勝地進入耶路撒冷(二一1~11) 二、潔淨聖殿(二一12,13) 三、祭司長和文士的憤慨(二一14~17) 四、不結果的無花果樹(二一18~22) 五、耶穌的權柄受到質疑(二一23~27) 六、兩個兒子的比喻(二一28~32) 七、兇惡園戶的比喻(二一33~46)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二十一1~46)】 一、凱旋地進入耶路撒冷(二十一1~11) 二、潔淨聖殿(二十一12~17) 三、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22) 四、討論與爭論(二十一23~二十一46) 1.論耶穌的權柄問題(二十一23~27) 2.兩個兒子的比喻(二十一28~32) 3.兇惡園戶的比喻(二十一33~44) 4.陰謀陷害耶穌(二十一45~46) ──《中文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