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八章譯文對照 【太十八1】 〔和合本〕「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裏誰是最大的?』」 〔李廣譯本〕「正當那時,門徒們進前來,問耶穌說:『那麼,在諸天之國裡誰是更大的?』」 〔呂振中譯本〕「當那時候,門徒上耶穌跟前來,說:『那麼在天國裏誰是最大的呢?』」 〔新譯本〕「那時,門徒前來問耶穌:“天國裡誰是最大的呢?”」 〔現代譯本〕「那時候,門徒來問耶穌:『在天國裏誰最偉大?』」 〔當代譯本〕「這時,門徒們來到耶穌跟前,問祂說:“在天國裡,誰的地位最高呢?”」 〔朱寶惠譯本〕「當時,門徒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究竟誰為大呢?』」 〔文理本〕「維時、門徒詣耶穌曰、在天國孰為大、」 〔新漢語譯本〕「就在那個時候,門徒前來問耶穌說:“那麼,(那麼:原文的連詞反映了這問題和上文的關係,可能由於耶穌替彼得交稅,所以引起這個爭論。)天國裏誰最大呢?”
」 〔思高譯本〕「就在那時刻,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在天國裏究竟誰是最大的?』」 〔牧靈譯本〕「那時有門徒前來問耶穌:“天國裡誰最偉大?”」 【太十八2】 〔和合本〕「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 〔李廣譯本〕「祂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 〔呂振中譯本〕「耶穌便叫了一個小孩子來,讓他站在他們當中,」 〔新譯本〕「耶穌叫了一個小孩子站在他們當中,說:」 〔現代譯本〕「耶穌叫了一個小孩子來,讓他站在他們中間,」 〔當代譯本〕「耶穌叫了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然後說:」 〔朱寶惠譯本〕「耶穌招呼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他們當中,說:」 〔文理本〕「耶穌呼一孩提來、立之眾中、曰、」 〔新漢語譯本〕「耶穌叫一個小孩子來,讓他站在他們中間, 」 〔思高譯本〕「耶穌就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中間, 」 〔牧靈譯本〕「耶穌叫一個孩子過來,讓他站在門徒們當中,v」 【太十八3】 〔和合本〕「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李廣譯本〕「並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且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入諸天之國。」 〔呂振中譯本〕「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像小孩子的樣子,斷不得以進天國。」 〔新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一定不能進天國。」 〔現代譯本〕「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 〔當代譯本〕「“我確實地告訴你們,除非你們變得像孩童那樣純真,否則就不能進天國。」 〔朱寶惠譯本〕「我切實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 〔文理本〕「我誠語汝、若不轉移如孩提、不得入天國也、」 〔新漢語譯本〕「然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除非你們回轉,變得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進天國。」 〔思高譯本〕「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決不能進天國。 」 〔牧靈譯本〕「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能變得和小孩子一樣,你們就進不了天國。」 【太十八4】 〔和合本〕「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 〔李廣譯本〕「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個小孩子,他在諸天之國裡是更大的。」 〔呂振中譯本〕「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個小孩子的,他在天國就是最大的。」 〔新譯本〕「所以,凡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是最大的。」 〔現代譯本〕「像這個小孩子那樣謙卑的,在天國裏就是最偉大的。」 〔當代譯本〕「凡真正謙遜像小孩的人,他在天國裡會成為最大。」 〔朱寶惠譯本〕「所以凡自卑像這小孩子的,這人在天國裡就算為大。」 〔文理本〕「故自謙如此孩提者、于天國為大也、」 〔新漢語譯本〕「所以,誰自我謙卑像這小孩子,誰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 〔思高譯本〕「所以,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一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 」 〔牧靈譯本〕「那謙卑、單純如同小孩子一樣的,就是天國裡最偉大的。」 【太十八5】 〔和合本〕「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李廣譯本〕「並且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呂振中譯本〕「『凡為我名的緣故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新譯本〕「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現代譯本〕「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當代譯本〕「有人為了我的緣故,接待這樣的一個門徒,就是接待我了。」 〔朱寶惠譯本〕「凡為我的名義,接待一個這樣小孩子的,也就是接待我;」 〔文理本〕「凡以我名接一如是孩提者、即接我、」 〔新漢語譯本〕「“無論誰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接待我;」 〔思高譯本〕「『無論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
就是收留我; 」 〔牧靈譯本〕「誰為我而接納了這樣一個孩子,就是接納了我。」 【太十八6】 〔和合本〕「『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裏。」 〔李廣譯本〕「『但凡使這信入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他的頸項,並沉在深海裡。」 〔呂振中譯本〕「凡使這些信我的微小者之一個絆跌的,就使一塊驢牽的磨石掛在他的脖子上,沉在海洋裏,對於他還有益。」 〔新譯本〕「但無論誰使一個信我的小弟兄犯罪,倒不如拿一塊大磨石拴在他的頸項上,把他沉在深海裡。」 〔現代譯本〕「『任何人使信徒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離棄了我,倒不如用大磨石拴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淹死在深海。」 〔當代譯本〕「但不論是誰,如果使一個這樣微小的門徒失足犯罪,他的刑罰就比用大石頭掛在頸項沉下深海裡更重。」 〔朱寶惠譯本〕「凡妨害了這信我的小孩子中的一個,倒不如先把大磨石系在他自己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文理本〕「凡陷信我小子之一者、寧以巨磨懸其頸、沈於深海、」 〔新漢語譯本〕「無論誰使這些相信我的小人物中的一個絆倒,倒不如在他的脖子上拴一塊大磨石,讓他沉沒在深海裏。」 〔思高譯本〕「但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孩子中的一個跌倒,
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 」 〔牧靈譯本〕「誰若使任何一個信我的‘小孩子’失足跌倒,倒不如在他脖子上綁塊磨石,投進深海裡。」 【太十八7】 〔和合本〕「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 〔李廣譯本〕「這世界因絆跌之事,有禍了!因為絆跌之事,是免不了要來的,只是那將絆跌之事帶來的人,有禍了!」 〔呂振中譯本〕「『因了絆跌的事,世界有禍阿!絆跌的事是不能不來的;但絆跌的事由他而來的,那人有禍阿!」 〔新譯本〕「“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充滿使人犯罪的事。這些事是免不了的,但那使人犯罪的有禍了!」 〔現代譯本〕「這世界竟有使人離棄我的事,多麼悲慘啊!這樣的事固然會發生,但是那造成這種事的人要遭殃了!」 〔當代譯本〕「這世界有禍了!因為裡面的陷阱和網羅太多。雖然引人犯罪的事是免不了,但那些故意令人犯罪的人有禍了,」 〔朱寶惠譯本〕「因為妨害人的這個世界有禍了!妨害人的事,原是免不了的;但那妨害人的,必定有禍了!」 〔文理本〕「禍哉斯世、以其陷人故也、夫陷人於罪、事所必有、但陷人者禍矣、」 〔新漢語譯本〕「“這世界有禍了,因為有使人絆倒的事!使人絆倒的事必然來到,但那使人絆倒的人有禍了!」 〔思高譯本〕「世界因了惡表是有禍的,惡表固然免不了要來,但立惡表的那人是有禍的。 」 〔牧靈譯本〕「世上因有讓人失足的惡事而要倒楣了;惡事不可能不來,但那引人失足的人有禍了。」 【太十八8】 〔和合本〕「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裏。」 〔李廣譯本〕「倘若你的手,或是你的腳,叫你跌倒,你就砍下它來丟掉。你殘肢的、或瘸腿的,進入生命,是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入那永火裡。」 〔呂振中譯本〕「假使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使你絆跌,把它砍下來,丟掉吧;你殘廢或瘸腿進入生命,比有兩隻手或兩隻腳而被丟在永世的火裏倒好呢。」 〔新譯本〕「如果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使你犯罪,就把它砍下來丟掉;你一隻手或一隻腳進永生,總比有兩隻手或兩隻腳被投進永火裡好。」 〔現代譯本〕「『如果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使你犯罪,把它砍下來,扔掉。缺手缺腳而得永恆的生命,比手腳齊全而被扔進永不熄滅的烈火中好多了。」 〔當代譯本〕「如果你們的手或你們的腳使你犯罪,就不如乾脆把它砍掉!因為失去手或腳進入永生,總比四肢健全,而被丟進永遠烈火中來得好。」 〔朱寶惠譯本〕「倘若你的這隻手,或是這隻腳,妨害了你,就把他剁下來丟了,你成了殘廢,得入永生,比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遠的火裡還好。」 〔文理本〕「倘爾一手一足陷爾、則斫而棄之、寧殘與跛入於生、勝於二手二足委永火、」 〔新漢語譯本〕「假如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使你絆倒,就把它砍下來扔掉。你肢體傷殘或瘸著腿進入永生(永生:原文 “生命” 一詞,有定冠詞,加上此詞與下一句的“永火”相對,指的應是將來與 神永遠同在的生命。第9節同。) ,比起雙手或雙腳俱全被扔進永火中還好呢。
」 〔思高譯本〕「為此,倘若你的手,或你的腳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為你或殘或瘸進入生命,比有雙手雙腳而被投入永火中更好。
」 〔牧靈譯本〕「若是手或腳使你犯罪,砍下來扔得遠遠地。單手或獨腳的進入永生,總比有雙手或雙腳,卻被投入永不熄滅的地獄之火要好得多。」 【太十八9】 〔和合本〕「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裏。』」 〔李廣譯本〕「又如你的眼叫你跌倒,你把它剜出來丟掉。你單眼進入生命,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入地獄的火裡。』」 〔呂振中譯本〕「假使你的一隻眼使你絆跌,把它剜出來,丟掉吧;你獨眼進入生命,比有兩隻眼而被丟在火燒的地獄〔或譯:垃圾坑;希臘文:欣嫩子谷〕裏倒好呢。」 〔新譯本〕「如果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就把它挖出來丟掉;你一隻眼睛進永生,總比有兩隻眼睛被投進地獄的火裡好。」 〔現代譯本〕「如果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把它挖出來,扔掉。只有一隻眼而得永恆的生命,比雙眼齊全被扔進地獄的火裏好多了。』」 〔當代譯本〕「假如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就剜掉它吧!儘管獨眼進入永生,總勝過雙目健全,被丟進地獄的火燄裡去。」 〔朱寶惠譯本〕「倘若你的這隻眼,妨害了你,就把他挖出來丟了,你雖是個獨眼的得入永生,比雙眼的被丟在地獄的火裡還好。」 〔文理本〕「倘爾一目陷爾、則抉而棄之、寧一目入於生、勝於二目委火獄、」 〔新漢語譯本〕「假如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絆倒,就把它剜出來扔掉。你獨眼進入永生,比起雙眼俱全被扔進地獄的火中還好呢。”」 〔思高譯本〕「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為你有一隻眼進入生命,比有雙眼而被投入永火中更好。
」 〔牧靈譯本〕「要是你的眼睛使你跌倒,挖下來,丟得遠遠地。只有一隻眼睛而得永生,總比有雙眼卻被扔進永不熄滅的地獄之火要好得多!」 【太十八10】 〔和合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 〔李廣譯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因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那在天之父的面。」 〔呂振中譯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些微小者之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守護天使在天上時常觀見我天上之父的面呢。」 〔新譯本〕「“你們要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弟兄中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常見到我天父的面。」 〔現代譯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 〔當代譯本〕「你們千萬不要輕視這樣一個微小的門徒。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時常參見我的天父。」 〔朱寶惠譯本〕「你們要小心,一個最小的門徒,也不可輕看。」 〔文理本〕「慎勿輕視此小子之一、」 〔新漢語譯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視這些小人物中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經常見到我天父的面。」 〔思高譯本〕「你們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因為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見我在天之父的面。
」 〔牧靈譯本〕「要提防,不要輕視任何一個這樣的‘小孩子’。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見到我天父的面容。」 【太十八11】 〔和合本〕「註(有古卷加: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 〔李廣譯本〕「(未提古抄本)」 〔呂振中譯本〕「〔有古卷加:因為人子來,是要拯救失掉的人〕」 〔新譯本〕「註(有些抄本有第11節:“人子來,是要拯救失喪的人。”)」 〔現代譯本〕「〔有些古卷加峰節:因為人子來目的是要拯救失喪的人。〕」 〔當代譯本〕「我到世界來,為要拯救迷途的人。」 〔朱寶惠譯本〕「我告訴你們看顧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 〔文理本〕「我語汝、其使在天、當覲我父之顏也、」 〔新漢語譯本〕「(有古抄本加:“人子來,正是要尋找拯救喪亡的人。”)」 〔思高譯本〕「【因為人子來是為救那喪亡了的。】」 〔牧靈譯本〕「(人子來是為救那迷失了的。)”」 【太十八12】 〔和合本〕「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裏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 〔李廣譯本〕「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而其中一隻失迷了,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又往山裡去找那隻失迷的麼?」 〔呂振中譯本〕「你們以為怎樣?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有一隻走迷了路,難道他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在山上,去找那隻迷路的麼?」 〔新譯本〕「你們認為怎樣?有一個人,他有一百隻羊,如果失了一隻,他會不把九十九隻留在山上,去尋找那迷失的嗎?」 〔現代譯本〕「『你們試想,假如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難道他不撇下九十九隻在山野間,去尋找那隻迷失的羊嗎?」 〔當代譯本〕「試想,如果有一個人擁有一百隻羊,其中有一隻走迷了路,他會怎樣辦呢?難道不會暫時把那九十九隻撇在山上,趕快去找那隻迷途的羊嗎?」 〔朱寶惠譯本〕「譬如一個人,有一百隻羊,一隻迷失了路,在你們以為如何?他不是要撇下那九十九隻到山裡去,找迷失的那一隻麼?」 〔文理本〕「設人有百羊、而亡其一、爾意若何、豈不姑舍九十九羊於山、往覓其亡者乎、」 〔新漢語譯本〕「“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了路,你們怎麼認為?他難道不把那九十九隻羊留在山上,去尋找那隻迷了路的羊嗎?」 〔思高譯本〕「他們以為如何? 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留在山上,而去尋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 」 〔牧靈譯本〕「“你們看該怎麼辦?有人牧養了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走失了,主人不該丟下那九十九隻,而去找那只迷途的羊嗎?」 【太十八13】 〔和合本〕「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李廣譯本〕「若是找著了牠,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就為牠歡喜,比為那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還大呢!」 〔呂振中譯本〕「若是找着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了這一隻來歡喜,比為了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歡喜還要大呢。」 〔新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他若找到了,就為這一隻羊歡喜,勝過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失的。」 〔現代譯本〕「我告訴你們,他找到了這一隻迷失的羊一定非常高興,比他有那九十九隻沒有迷失的羊高興多了!」 〔當代譯本〕「我敢肯定地說,如果找到了,他從這隻羊身上所獲得的快樂,一定比那九十九隻沒有迷失的羊來得大。」 〔朱寶惠譯本〕「我切實告訴你們:若是找著了,他為這一隻羊快樂,比為那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快樂還大。」 〔文理本〕「若遇之、我誠語汝、其為此一羊而喜、勝於為九十九之未亡者矣、」 〔新漢語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如果找到了,他為這一隻羊喜樂,比起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羊更喜樂呢。」 〔思高譯本〕「如果他幸運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比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更覺歡喜;
」 〔牧靈譯本〕「他找回了迷途的羊,心中歡喜,比有那九十九隻沒有迷失的羊還高興呢。」 【太十八14】 〔和合本〕「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 〔李廣譯本〕「在你們那天上的父面前,也是這樣,祂不願意這小子中的一個失喪。』」 〔呂振中譯本〕「同樣的,這些微小者之一個若失掉了,這在你們〔有古卷:我〕天上的父面前,也不是他的旨意呀。」 〔新譯本〕「照樣,你們在天上的父是不願意這些小弟兄中有一個失喪的。 」 〔現代譯本〕「同樣,你們的天父〔有些古卷作:我的天父〕不願意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迷失。』」 〔當代譯本〕「同樣,你們的天父,也絕不願失掉一個微小的門徒。」 〔朱寶惠譯本〕「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最小的一個失去。」 〔文理本〕「如是、亡此小子之一、非爾天父意也、」 〔新漢語譯本〕「同樣,你們(你們:有古抄本作“我”。)在天上的父也不願意失去這些小人物中的一個(也不願意失去……一個或譯作“也不願意讓這些小人物中的一個滅亡”。)。” 」 〔思高譯本〕「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 」 〔牧靈譯本〕「同樣地,你們的天父也不願任何一個這樣的小孩迷失。”」 【太十八15】 〔和合本〕「『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李廣譯本〕「『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要去,只在他和你之間,揭露他。他若聽你,你便賺得你的弟兄;」 〔呂振中譯本〕「『倘若你弟兄犯了罪〔有古卷:得罪了你〕,你要去,當你和他獨在的時候使他自知有罪;他若聽你,你便贏得了你弟兄。」 〔新譯本〕「“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註(“犯了罪”有些抄本作“得罪你”),你趁著和他單獨在一起的時候,要去指出他的過失來。如果他肯聽,你就得著你的弟兄。」 〔現代譯本〕「『假使你的弟兄得罪你〔另有些古卷作:你的弟兄犯罪〕,你就去見他,指出他的錯誤;只是要在他跟你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才這樣做。假如他聽了你的勸告,你便贏得你的弟兄。」 〔當代譯本〕「如果有一位弟兄開罪了你,你要找個機會跟他單獨在一起,誠懇地指出他的錯處。如果他肯接受勸告,承認錯誤,你就得了一位弟兄;」 〔朱寶惠譯本〕「倘若你弟兄得罪你,你就單獨趁著你們兩個同在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就是得著你的弟兄了,」 〔文理本〕「倘兄弟獲罪于爾、則於彼獨處時謫之、若聽、則得爾兄弟矣、」 〔新漢語譯本〕「“如果你的弟兄犯了罪(犯了罪:部分古抄本加有一介詞短語“針對你”,可譯作“得罪你”。),你要主動(要主動:原文為祈使語氣的“去”,含意相當於今日用語中的“主動”。)在私下(在私下直譯作“只在你和他之間”。)指出他的錯。他聽你的話,你就贏得了你的弟兄。」 〔思高譯本〕「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去,要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規勸他;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
」 〔牧靈譯本〕「“若你兄弟犯罪,你單獨去規勸他。他若聽你規勸,你就贏得了那兄弟。」 【太十八16】 〔和合本〕「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李廣譯本〕「但他若不聽,你就另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見證人的口,每一句話(原文作雷瑪)都要站得住。」 〔呂振中譯本〕「他若不聽,你要另外帶着一個人或兩個人同你去,使句句話、憑着兩個或三個見證人親口說出,得以成立。」 〔新譯本〕「如果他不肯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使一切話,憑兩三個證人的口,可以確定。」 〔現代譯本〕「假使他不聽,你就約請其他一兩個人一起去;這樣每一句指責的話都有兩三個人可以作證。」 〔當代譯本〕「但如果他的態度傲慢,不肯聽從,你便要多帶一兩位弟兄去見他,讓雙方的談話,有兩三個人作證。」 〔朱寶惠譯本〕「他若不聽你,你就另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著兩三個人的口證,就無反覆。」 〔文理本〕「弗聽、則攜一二人偕往、致以二三證者之口、其言鹹定矣、」 〔新漢語譯本〕「如果他不聽,你就要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好讓每句話(每句話或譯作“整件事”。)日後都有兩三個人的口作證,得以確立。(參申19:15。證人不是要指證犯罪者的罪,而是要見證有人已經嘗試幫助犯罪的人,所以翻譯如上。為使文意通達,補上了“日後”一詞。)」 〔思高譯本〕「但他如果不聽,你就另帶上一個或兩個人,為叫任何事情,憑兩個或三個見證人的口供,得以成立。
」 〔牧靈譯本〕「他若不聽你的,你就另外帶一個或兩個人去,幫助作證解決事情。」 【太十八17】 〔和合本〕「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李廣譯本〕「倘若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倘若也不聽教會,你們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呂振中譯本〕「他若不聽他們,你要告訴教會;倘若連教會他也不聽,你就拿他當外國人和收稅人得啦。」 〔新譯本〕「如果他再不聽,就告訴教會;如果連教會他也不聽,就把他看作教外人和稅吏吧。 」 〔現代譯本〕「如果他仍然不聽,就把這件事的始末向教會報告。他對教會也不聽從的話,你就把他當作外人或稅棍看待好了。』」 〔當代譯本〕「如果他仍執迷不悟,就當向教會報告。假如他連教會也不管,你就乾脆把他當作不信神的人,或貪官污吏一樣看待好了。」 〔朱寶惠譯本〕「若是再不聽,就報告公會;若是不聽公會,就要看他像教外人和稅吏一樣。」 〔文理本〕「又弗聽、則告於會、弗聽會、則視之猶異邦人與稅吏可也、」 〔新漢語譯本〕「如果他也不聽他們的話,你就告訴教會。如果他連教會的話也不聽,你就像對待外族人和稅吏那樣對待他。」 〔思高譯本〕「若是他仍不聽從他們,你要告訴教會;如果他連教會也不聽從,你就將他看作外邦人或稅吏。
」 〔牧靈譯本〕「如果他仍不聽,你就去告訴教會。若是他連教會也不聽從,從今以後,對你來說,他就算是外教人,或像稅吏那種人。」 【太十八18】 〔和合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李廣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在天上也要釋放。」 〔呂振中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禁止〔或譯:捆綁〕的,在天上也必被禁止〔或譯:捆綁〕;凡你們在地上准許〔或譯:釋放〕,在天上也必蒙准許〔或譯:釋放〕。』」 〔新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被捆綁;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被釋放。」 〔現代譯本〕「『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們在地上所准許的,在天上也要准許。」 〔當代譯本〕「我確實地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朱寶惠譯本〕「我切實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拘禁的,在天上也要拘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文理本〕「我誠語汝、凡爾系於地者、在天亦系之、釋於地者、在天亦釋之、」 〔新漢語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凡是你們在地上所禁止(禁止或譯作“捆綁”,下半節同。)的,也將會是天上所禁止的;(也將會是天上所禁止的或譯作“也將會在天上所已經禁止的”、“必須是天上也禁止的”。)凡是你們在地上所許可(許可或譯作“釋放”,下半節同。)的,也將會是天上所許可的。(也將會是天上所許可的或譯作“也將會是天上所已經許可的”、“必須是天上也許可的”。)」 〔思高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束縳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縳; 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 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 〔牧靈譯本〕「“我實在說:凡你們在地上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太十八19】 〔和合本〕「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李廣譯本〕「我再實在的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求 甚麼有關的事,從我那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呂振中譯本〕「我還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兩個人在地上、對他們所要求的一切事同心合意,我在天上的父就必給他們作成。」 〔新譯本〕「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當中若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為甚麼事祈求,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現代譯本〕「『我再告訴你們,你們在地上,如果有兩個人同心合意地祈求,無論求甚麼,我的天父一定為你們成全。」 〔當代譯本〕「我又告訴你們,信徒當中,如果有兩個人同心合意地祈求一件事,無論這件事是甚麼,天父必成全他們。」 〔朱寶惠譯本〕「我再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只有兩個人在這地上同心合意求什麼,我在天上的父,要給你們成全。」 〔文理本〕「我又語汝、倘爾二人同心、在地祈求、無論何事、我在天之父必成之、」 〔新漢語譯本〕「我再實在(有古抄本沒有實在。)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對某事達成共識,並為那事祈禱,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 〔思高譯本〕「我實在告訴你們:若你們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無論為什麼事祈禱, 我在天之父,必要給他們成就,
」 〔牧靈譯本〕「“我同時也告訴你們,你們中若有兩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祈求,我的天父一定會應允。」 【太十八20】 〔和合本〕「因為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李廣譯本〕「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進入我的名裡聚會,那裡我就在他們中間。』」 〔呂振中譯本〕「因為無論哪裏、兩個或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在那裏、我就在他們中間。』」 〔新譯本〕「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他們中間。” 」 〔現代譯本〕「因為,無論在甚麼地方,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 〔當代譯本〕「因為只要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他們當中。”」 〔朱寶惠譯本〕「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他們當中。」 〔文理本〕「蓋二三人奉我名隨在而集、我亦在其中矣、」 〔新漢語譯本〕「因為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哪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 〔思高譯本〕「因為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 〔牧靈譯本〕「因為哪裡有兩三人因我的名相聚,我就在他們中。”」 【太十八21】 〔和合本〕「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李廣譯本〕「那時,彼得進前來,對祂說:『主啊,我弟兄得罪了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麼?』」 〔呂振中譯本〕「那時彼得上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了我,我饒恕他、要幾次呢?到七次麼?』」 〔新譯本〕「那時,彼得前來問耶穌:“主啊,如果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要饒恕他多少次?七次嗎?”」 〔現代譯本〕「那時候,彼得來問耶穌:『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該饒恕他幾次呢?七次夠嗎?』」 〔當代譯本〕「彼得問耶穌說:“主啊,如果有人得罪了我,我該饒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夠了嗎?”」 〔朱寶惠譯本〕「那時彼得進前來問耶穌說:『主阿!我的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 〔文理本〕「時、彼得就之曰、主、兄弟獲罪于我、我恕之、當幾何次、至七次乎、」 〔新漢語譯本〕「那時候,彼得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還要寬恕他多少次呢?七次(七次:按猶太拉比的教導,一個人如果不斷犯罪,只能獲寬恕三次。) 夠了嗎?” 」 〔思高譯本〕「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 」 〔牧靈譯本〕「伯多祿前來又問:“主!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原諒他幾次?七次嗎?”」 【太十八22】 〔和合本〕「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李廣譯本〕「耶穌對祂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呂振中譯本〕「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不但到七次,乃要到七十個七次。」 〔新譯本〕「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現代譯本〕「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或譯:七十七次〕。」 〔當代譯本〕「“不夠!應該有七十個七次。”耶穌就用比喻說:」 〔朱寶惠譯本〕「耶穌說:『我告訴你,不但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文理本〕「耶穌曰、我所謂非僅於七、乃七十乘七也、」 〔新漢語譯本〕「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七次(七十七次:原文也可理解作“七十個七”,即490,或“七十次加七”,即77。)。」 〔思高譯本〕「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 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 」 〔牧靈譯本〕「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太十八23】 〔和合本〕「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 〔李廣譯本〕「故此,諸天之國好比一個王,要與祂奴僕算帳(原文作話)。」 〔呂振中譯本〕「故此天國好比一個做王的人,想要同他的奴僕算賬。」 〔新譯本〕「因此,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的僕人算帳,」 〔現代譯本〕「因為天國好比以下的故事:有一個君王要跟他的臣僕結帳。」 〔當代譯本〕「“天國正像一個國王要跟他的僕人清算帳目。」 〔朱寶惠譯本〕「因此天國好比一個王,要同他的僕人算帳。」 〔文理本〕「是故天國猶王者、與其僕會計、」 〔新漢語譯本〕「因此,天國就像一個王,要跟他的僕人(僕人或譯作“奴僕”,26-28、32節同。)們計算賬目」 〔思高譯本〕「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 」 〔牧靈譯本〕「“天國就好比一個國王,要跟他僕人結帳。」 【太十八24】 〔和合本〕「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李廣譯本〕「但祂正算之時,有人帶了祂一個欠一萬他連得的來。」 〔呂振中譯本〕「開始算的時候,有一個欠六千萬日工錢〔希臘文:一萬他蘭得〕的被帶了來,到他面前。」 〔新譯本〕「剛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下六千萬銀幣的人來。」 〔現代譯本〕「他開始算帳的時候,有人把一個欠了他好幾萬塊金幣的臣僕帶到他面前來。」 〔當代譯本〕「侍衛押著一個欠了一千萬圓的人進來。」 〔朱寶惠譯本〕「開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文理本〕「計時、有曳負千萬金者至、」 〔新漢語譯本〕「王剛開始計算,就有一個欠了一萬他連得(一萬他連得相當於一個人6000萬天工錢。“他連得”為當時幣值中面額最大的單位,一個他連得相當於6000個得拿利。當時工人一天的工資為一個得拿利。)的人被帶到他那裏。」 〔思高譯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 給他送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 」 〔牧靈譯本〕「首先帶來一個欠他一萬元寶的人。」 【太十八25】 〔和合本〕「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 〔李廣譯本〕「因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妻子、和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而償還。」 〔呂振中譯本〕「因為沒有可償還的,主人就發命令叫他把自己、連妻子帶兒女都賣了做奴僕,並賣所有的一切、來償還。」 〔新譯本〕「他沒有錢償還,主人就下令叫人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賣掉,用來償還。」 〔現代譯本〕「因為這個人沒有錢還債,王就下令把他賣了作奴隸,連同他的妻子、兒女,和一切所有的也得賣掉,好償還債務。」 〔當代譯本〕「因為這個人沒法清還債款,國王就下令把他賣作奴隸,連他的妻兒,產業也要全部賣清來還債。」 〔朱寶惠譯本〕「因為他不能償還,主人就吩咐把他和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拿來償還。」 〔文理本〕「既無可償、主命鬻其身與妻孥、及其所有以償、」 〔新漢語譯本〕「那人沒有能力償還,主人就下令把他連同妻子、兒女和他擁有的一切都賣掉,用來償還。」 〔思高譯本〕「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
」 〔牧靈譯本〕「因他無力償還,國王就下令賣掉他所有的一切,連同他妻子、兒女,作為抵押。”」 【太十八26】 〔和合本〕「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李廣譯本〕「那奴僕就俯伏拜祂,說:『寬容我吧,將來我都要償還。』」 〔呂振中譯本〕「那奴僕就俯伏拜他說:「主阿,寬容我吧,一切我都要還你」。」 〔新譯本〕「那僕人就跪下拜他,說:‘請寬容我,我會把一切還給你的。’」 〔現代譯本〕「那僕人在王面前跪下來,哀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都還清的。』」 〔當代譯本〕「那僕人伏地拜他,懇求他說:‘求求陛下開恩!請給我一個限期。我必定設法清還。’」 〔朱寶惠譯本〕「於是那僕人俯伏求他說:主人!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文理本〕「僕伏而拜曰、主、寬我、我將盡償、」 〔新漢語譯本〕「“那僕人就俯伏跪拜他,說:‘請你寬容我吧,我必把一切都償還給你。」 〔思高譯本〕「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 容忍我吧! 一切我都要還給你。 」 〔牧靈譯本〕「“僕人跪下祈求:‘可憐我吧!給我些時間,我會如數還清你的債。’」 【太十八27】 〔和合本〕「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李廣譯本〕「那奴僕的主人,便動了慈心,釋放了他,且免了他的債。」 〔呂振中譯本〕「那奴僕的主人動了憐憫的心,就釋放他,免了他的債款。」 〔新譯本〕「主人動了慈心,把那僕人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現代譯本〕「王動了慈心,免了他的債,並且把他釋放了。」 〔當代譯本〕「國王可憐他,不但釋放了他,而且免了他全部的債。」 〔朱寶惠譯本〕「那主人就動了慈心,答應他;並且免了他的債。」 〔文理本〕「主憐而釋之、免其債、」 〔新漢語譯本〕「那僕人的主人動了憐憫的心,就放了他,並且免了他的債」 〔思高譯本〕「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 〔牧靈譯本〕「國王就憐憫他,免了他的債,把他放了。”」 【太十八28】 〔和合本〕「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李廣譯本〕「但那奴僕出來,遇見他一個同作奴僕的,欠他一百銀幣,就揪著他,掐住他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呂振中譯本〕「但那僕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一百日工錢〔希臘文:「第那流」:羅馬銀幣〕的,便抓着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所欠的,都要還!」」 〔新譯本〕「那僕人出來,遇見一個欠了他一百個銀幣的僕人,就抓住他,扼著他的喉嚨,說:‘把你欠我的錢還給我。’」 〔現代譯本〕「『那個僕人出來後,遇見一個一起當差的同伴。這個同伴欠他幾塊錢,他就抓住他,掐住他的喉嚨,說:『把欠我的錢還給我!』」 〔當代譯本〕「可是,這人一出大門,遇見另一個僕人,就威逼他還所欠的二千圓。這人揪住那同伴的衣襟,扼著他的咽喉,連聲喝令他立刻還債。」 〔朱寶惠譯本〕「不料那僕人出去,遇見一個同夥,欠他十兩銀子,就抓住他,搯著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罷。」 〔文理本〕「僕出、遇同儕負其十金、執之、扼其吭曰、爾所負者償之、」 〔新漢語譯本〕「“但那僕人出來,遇見另一個同伴(同伴或譯作“與他同作僕人的”或“與他同作奴僕的”,30-31節同。),那人欠了他一百得拿利(得拿利或譯作“銀幣”。“得拿利”是當時的貨幣單位,價值恰好是一般工人一天的工資。)。他抓住那同伴,扼著他的喉嚨,說:‘你欠我的,都還給我!」 〔思高譯本〕「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 」 〔牧靈譯本〕「“這僕人一出來,遇見了欠他一百元寶的工作夥伴,他立刻抓著這夥伴的脖子說:‘你欠我的,還給我!’」 【太十八29】 〔和合本〕「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 〔李廣譯本〕「他那同作奴僕的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你。』」 〔呂振中譯本〕「他的同伴就俯伏求他說:「寬容我吧,我要還你」。」 〔新譯本〕「那和他一同作僕人的就跪下求他,說:‘請寬容我,我會還給你的。’」 〔現代譯本〕「他的同伴跪下來,哀求他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還清的!』」 〔當代譯本〕「那同伴雙膝跪下,苦苦地哀求:‘饒了我吧!我一定盡快奉還的。’」 〔朱寶惠譯本〕「他的同夥就俯伏求他說:寬容我罷!將來我總要還清的。」 〔文理本〕「同儕伏而求曰、寬我、我將償爾、」 〔新漢語譯本〕「“他的同伴(他的同伴或譯作“與他同作僕人的”或“與他同作奴僕的”。)俯伏哀求他,說:‘請你寬容我吧,我必定給你償還。」 〔思高譯本〕「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 我必還給你。
」 〔牧靈譯本〕「那夥伴跪地哀求:‘可憐我吧!我會還你的。’」 【太十八30】 〔和合本〕「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李廣譯本〕「但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那所欠的。」 〔呂振中譯本〕「他卻不肯,反而去,設法把他下在監裏,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新譯本〕「他卻不肯,反而把他帶走,關在監裡,等他把所欠的還清。」 〔現代譯本〕「但是他不肯,反而把他下在監獄裏,等他還清欠款。」 〔當代譯本〕「這人卻絲毫不肯放鬆,竟將那欠他債的人關進牢裡,聲明若不還清債項,休想出來。」 〔朱寶惠譯本〕「僕人不肯,竟把他扭送到官,收在監裡,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文理本〕「弗許、下之獄、俟償所負、」 〔新漢語譯本〕「但他怎麼也不肯罷休(怎麼也不肯罷休:原文“不肯”為未完成時,強調“不斷”、“堅持”。),還把那同伴關進監牢,直到他還清所欠的。」 〔思高譯本〕「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裏,直到他還清了欠債。 」 〔牧靈譯本〕「但這人不肯,還把他送進監獄,直到他還清為止。”」 【太十八31】 〔和合本〕「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李廣譯本〕「這樣,那同作奴僕的,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和自己的主人講明。」 〔呂振中譯本〕「同做奴僕的見了所經過的事,就極其憂愁;去把所經過的一切事都給主人講明。」 〔新譯本〕「其他的僕人看見這事,非常難過,就去向主人報告這一切事情。」 〔現代譯本〕「其他的同伴看見這事的經過都很悲憤;他們去見王,把這事的始末向他報告。」 〔當代譯本〕「目睹這一切事的人都悲憤不平,一起去把這件事告訴國王。」 〔朱寶惠譯本〕「他的眾同夥,看見了,就很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主人。」 〔文理本〕「諸同儕見之、憂甚、以其所行赴訴於主、」 〔新漢語譯本〕「“其他同伴看見所發生的事,非常難過,就向主人詳細報告了(詳細報告了:原文此詞直譯作“解釋”,指非常仔細地描述。)整件事。」 〔思高譯本〕「他的同伴看見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 」 〔牧靈譯本〕「“別的同伴看見如此情況,都很氣憤,就去向國王報告了所發生的事。」 【太十八32】 〔和合本〕「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李廣譯本〕「於是他們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因你央求我,我就把你的欠債都免了,」 〔呂振中譯本〕「於是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惡奴才,因你求了我,那全部的債我都免了你;」 〔新譯本〕「於是主人叫他來,對他說:‘你這個惡僕,你求我,我就免了你欠我的一切。」 〔現代譯本〕「於是王叫那個僕人來,對他說:『你這個惡奴,只因你向我要求,我免了你所有的債,」 〔當代譯本〕「國王立刻把僕人召來,怒斥他說:‘你這狠心的奴才!你只向我哀求一下,我就饒了你。」 〔朱寶惠譯本〕「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了來,對他說:你這兇惡的奴才,你哀求我,我就把你欠的債都免了:」 〔文理本〕「主召之曰、惡哉僕也、爾所負者、求我則盡免之、」 〔新漢語譯本〕「於是,主人叫那僕人來,對他說:‘你這個惡僕人!你哀求我,我就免了你所有的債;」 〔思高譯本〕「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 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
」 〔牧靈譯本〕「國王就把這人叫來,說:‘惡毒的僕人,你央求我時,我解除了你的債,」 【太十八33】 〔和合本〕「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 〔李廣譯本〕「而你,不應當憐恤你同作奴僕的,像我憐恤你麼?』」 〔呂振中譯本〕「你豈不應當憐恤和你同做奴僕的,像我憐恤你麼?』」 〔新譯本〕「難道你不應該憐憫你的同伴,好像我憐憫你一樣嗎?’」 〔現代譯本〕「你不該寬容你的同伴,像我寬容你一樣嗎?』」 〔當代譯本〕「難道你不應該饒恕你的同伴嗎?’」 〔朱寶惠譯本〕「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夥,像我憐恤你麼?」 〔文理本〕「不當矜恤同儕、猶我矜恤爾乎、」 〔新漢語譯本〕「難道你不該像我憐憫你一樣,憐憫你的同伴(你的同伴或譯作“與你同作僕人的”或“與你同作奴僕的”。)嗎?’ 」 〔思高譯本〕「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 」 〔牧靈譯本〕「你難道不應該同情你的同伴,好像我憐憫你一樣嗎?’」 【太十八34】 〔和合本〕「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李廣譯本〕「他主人就大怒,交他給掌刑者,等他還清那所欠的。」 〔呂振中譯本〕「主人發怒,就把他送交司刑官,等他償還所欠的一切債。」 〔新譯本〕「於是主人大怒,把他送去服刑,等他把所欠的一切還清。」 〔現代譯本〕「王十分忿怒,把他關進監獄裏受刑,等他還清全部的債。』」 〔當代譯本〕「國王大怒,就下令把他交給行刑的人,直到他還清全部的債務。」 〔朱寶惠譯本〕「主人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直到他全數還清。」 〔文理本〕「主怒、付之司刑、俟其盡償所負、」 〔新漢語譯本〕「主人就發怒,把他交給司刑的(司刑的直譯作“折磨人的人”。),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 〔思高譯本〕「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 」 〔牧靈譯本〕「國王非常生氣,遂把他交給刑吏,直到他付清所欠的。”」 【太十八35】 〔和合本〕「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李廣譯本〕「你們各人,若不從你們心裡饒恕自己的弟兄,我那天父也要這樣 待你們了。』」 〔呂振中譯本〕「你們若不從心裏各人饒恕他的弟兄,我天父也必這樣待你們。』」 〔新譯本〕「如果你們各人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必這樣待你們。” 」 〔現代譯本〕「耶穌說:『如果你們每一個人不肯從心裏饒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當代譯本〕「如果你們不肯甘心樂意地寬恕人,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朱寶惠譯本〕「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文理本〕「爾眾不誠恕兄弟、則我天父亦將如是施諸爾、」 〔新漢語譯本〕「“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必這樣對待你們。”」 〔思高譯本〕「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牧靈譯本〕「“如果每個人不從內心真正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將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