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可福音第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僕人救主對門徒的示範與教導】

    一、登山豫示神國的榮耀(1~8)

    二、以施洗約翰譬以利亞(9~13)

    三、示範並教導門徒趕逐污鬼(14~29)

    四、再度豫言將要受難(30~32)

    五、藉機教導門徒要彼此謙卑服事(33~37)

    六、藉機教導門徒要彼此和睦(38~50)

 

貳、逐節詳解

 

【可九1「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文意註解﹞「在沒嘗死味以前」:即『在離世以前』。

          「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就字面而言,是應驗在本章二至八節變化山上的經歷(參太十七1~8)

    ﹝話中之光﹞()得勝的信徒雖然要在來世,才能豐豐富富地體驗神國的榮耀,但在今世,也能豫嘗得榮的滋味。

 

【可九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文意註解﹞「過了六天」:指從彼得認耶穌是基督之日(參八29)起算,到登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間共過了六天(參太十七1)。路加福音則將頭尾兩天也算在內,所以說『約有八天』(參路九28)

          「上了高山」:當時他們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參八27),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門山』(參申三8~9;詩一百卅三3)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指他們是在清醒狀態下肉眼看見主改變形像,而非在夢幻中所見(參彼後一16;約壹一1)

    ﹝靈意註解﹞「過了六天」:舊造是用六天造成的(參創一章),所以『過了六天』,象徵在新造裏。

          「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他們在此代表新約信徒中的得勝者。

          「暗暗的上了高山」:『暗暗的』表徵只有得勝者才能豫窺國度的榮耀;『高山』表徵屬天的境界。

          「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這是豫演當主再來時,祂那榮耀的形狀(參林後三18),要從祂隱藏、卑微的肉身完全彰顯出來。

    ﹝話中之光﹞()我們必須活在新造裏(「過了六天」),並且是在屬天的境界裏(「上了高山」),才能看見主榮耀的彰顯。

          ()只有少數清心愛主的人(彼得、雅各和約翰),進『內屋』活在暗中的父面前(參太六6),而得著祂暗中的帶領(「帶著...暗暗的上了高山」),才得有分於國度的榮耀。

          ()有一天,我們眾人也要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

          ()當主降臨的時候,要在祂聖徒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帖後一10)

 

【可九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靈意註解﹞「衣服放光,極其潔白」:『衣服』象徵行為;故這話是表明,在神國裏面,主的所作所為,乃是光明潔白、榮耀無比的。

 

【可九4「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背景註解﹞以利亞未曾經過死而被提昇天(參王下二11)。摩西雖死在摩押地,但無人知其墳墓所在(參申卅四5~6);又天使長米迦勒曾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參猶9),暗示神保存他的屍身,使他能按原貌復活。故此二人,極可能是千年國度來臨之前,被神使用的『那兩個見證人』(參啟十一3~12)

    ﹝文意註解﹞「和耶穌說話」:他們在談論關於耶穌將要在耶路撒冷受死的事(參路九31)

    ﹝靈意註解﹞「有以利亞同摩西」:『以利亞』在此處豫表先知,就是為神說話的人;『摩西』在此處豫表律法,就是神寫下來的話。先知和律法乃是為基督作見證。

                又因『以利亞』未曾經過死,故他可代表活著被提的得勝者;『摩西』曾死過,故他可代表死而復活的得勝者。

 

【可九5「彼得對耶穌說:『拉比(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文意註解﹞「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拉比』原文是『我的老師』;『真好』到甚麼程度,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領略。

          「可以搭三座棚」:表示彼得深盼能長久留在國度的異象和情境中,他忘了主才說過『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參八31)

          「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彼得這話,是把主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列在同等的地位上。

    ﹝話中之光﹞()「我們在這裏真好」:是的,在我們蒙恩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靈裏深處,有主榮耀的顯現;當祂向我們顯現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真好」。

          ()「搭三座棚」的意思是,他不但要留住『基督』,他也要留住任何與基督有關的『人事物』,而把它們提高到與基督相同的地位上。這是基督徒常犯的毛病。

          ()「搭三座棚」也表示只願停留在山上榮耀、享福的光景中,而不想下山去面對苦難、背十字架;但我們要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律法和先知(摩西和以利亞)都是為引導人認識基督而存在的,他們雖然都非常重要,但不能和基督並列,因為他們不過是影兒,那實體卻是基督(參西二17)

          ()在神的國度裏面,任何禮儀、規條(律法),和屬靈偉人(先知),都不配和基督分享同等的地位。

          ()摩西和以利亞雖是以色列人所最敬重的人物,但他們也不能與主相題並論;任何屬靈偉人和宗教領袖,都不配分享基督的尊榮。我們的主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惟祂獨尊。

          ()工作和勞苦(摩西所代表的),信心和能力(以利亞所代表的),都不能與主自己爭輝;我們必須讓祂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可九6「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文意註解﹞「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變化山上的異象,給予彼得非常深刻的印象,對他今後一生的事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參彼後一16~18)。惟因他當時的屬靈認識還很幼稚,所以說話不當,不能正確反應內心的感觸。

    ﹝話中之光﹞()信徒應當謹慎言語,不可隨便亂說話。

          ()惟有屬天的啟示,才能打倒糊塗的熱心,而產生真正的敬畏(「甚是懼怕」)

 

【可九7「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

    ﹝文意註解﹞「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聲音』指神的聲音;『雲彩』常伴隨神的同在保護和引導(參出十六10;十九9;廿四15~18;卅三9~10)。神在此親自出聲打斷彼得的話,糾正他錯誤的觀念。

          「這是我的愛子」:表示父神對耶穌的稱許(參詩二7;創廿二2)。當耶穌受浸時,父神也說過同樣的話(參一11),讚賞祂三十年來的『為人』,滿足了父神的心意;此處乃讚賞祂三年來的『事工』,也滿足了父神的心意。

          「你們要聽祂」:意即『你們要聽從祂』(參申十八15);惟有『祂的話』配得獨尊的地位,任何人的話都不能與祂的話相比擬。

    ﹝話中之光﹞()我們在地上生活為人,難免有時黑雲密佈,但將來在屬天的國度裏,每一朵雲彩都是光明的。

          ()只有主是父懷裏的獨生子(約一18),惟祂深諳父神的心意,所以我們「要聽祂」;神喜歡我們專一的尊敬祂、愛戴祂,而不可再聽別人。

          ()必須是『聽見』神聲音的人,才會對主有真實的認識。

          ()在新約時代中,不是聽從外面的規條和遺傳(律法),也不是聽從屬靈的偉人(先知),而是要聽從那住在我們裏面的主。

          ()信徒常喜歡『講論』祂,卻不常『聽』祂。

          ()真正『聽』主的人,必然順服祂的話;對於神的話,只有順服地聽,才是真正的聽(參雅一22~25)

 

【可九8「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裏。」

    ﹝文意註解﹞本節指門徒等到雲彩裏的聲音止息了,在一片寂靜中抬起頭來所見的景象。

    ﹝話中之光﹞()一切屬靈的人事物,只不過幫助我們尋見基督,它們本身並無永存的價值。

          ()真正有屬靈眼光的人,乃是「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

          ()屬靈的長進,乃在於我們的眼目逐漸從主之外的人事物轉向,而單單注目於祂!

 

【可九9「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

    ﹝文意註解﹞在主耶穌復活以後,門徒就要將他們在變化山上的經歷告訴人,以見證主耶穌的身分。但在主從死裏復活以前告訴人此事,反而有害無益。

    ﹝話中之光﹞()山上的異象,在山下(即今世)不要隨便告訴人,因為:(1)時候還沒有到;(2)必須是得著主那死而復活之生命的人,才能明白、講說並進入異象的實際(參林前二10~15)

          ()我們在暗中所看見的,不到時候就不要隨便向人公開訴說。

          ()信徒說話行事,要學習主耶穌的榜樣──時候還沒有到,就不說也不作(參約七6)

 

【可九10「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

    ﹝文意註解﹞門徒並非不知道『從死裏復活』的意思,他們所感到困惑的,乃是這位大能的彌賽亞,為何須要先經過受苦和受死,然後才要復活。

 

【可九11「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

    ﹝文意註解﹞「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文士』是熟悉舊約聖經的人;他們是根據舊約聖經斷定,在將來世界末日,彌賽亞未到之前,以利亞必須先來(參瑪四5)

                門徒所以發此問題,可能因為:(1)剛在變化山看見以利亞出現,所以引起聯想;(2)他們也剛見過耶穌改變形像,認定祂就是那要來的彌賽亞,然則為何以利亞並未先耶穌而來呢?

 

【可九12「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

    ﹝文意註解﹞「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興萬事」:『固然先來』意即文士斷定以利亞在末日之前要來的話並沒有錯;『復興萬事』指為彌賽亞的來臨豫作鋪路(參瑪四5~6;啟十一3~4)

                主的意思是說,就著豫表而言,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臨世,他來為主鋪路(參路一17),可是沒有人認識他。

          「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祂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這話的意思是說,舊約聖經不單講到以利亞要再來的事,並且也提到『人子』彌賽亞的事(參但七13),故此他們所給主耶穌的待遇,也已經在聖經上豫先表明。正如施洗約翰來了,猶太人因為不認識他而任意待他(13);猶太人也因為不認識主耶穌,而輕慢祂、棄絕祂,並且迫害祂,叫祂受許多的苦(參賽五十三章)

    ﹝話中之光﹞()我們越多認識基督,就越會尊敬基督,並以祂為至寶(參腓三8)

          ()凡是在屬靈的事上認識不夠的人,往往會成為主和主見證人的加害者。

          ()神僕人的道路是「受許多苦,被人輕慢」;主先鋒的行徑也是被人『任意待他』(13)。凡走主道路的,都不例外。

 

【可九13「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

    ﹝文意註解﹞「以利亞已經來了」:主耶穌這話是說,在舊約以利亞要來的豫言尚未完滿應驗之前,已經先局部應驗在施洗約翰身上;所以施洗約翰的心志和使命,跟以利亞將來所要作的一模一樣(參太十一14;路一17)

          「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指舊約聖經所記載有關以利亞被亞哈王和耶洗別任意對待的事(參王上十九1~10),豫示了施洗約翰也將被希律王和希羅底任意對待(參六14~28)

 

【可九14「耶穌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

    ﹝文意註解﹞「耶穌到了門徒那裏」:『門徒』指彼得、雅各、約翰(2)以外的九個門徒。

          「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可能文士正在質疑門徒趕鬼的權柄(參三22)

 

【可九15「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祂的安。」

    ﹝文意註解﹞「眾人」:指眾門徒和相信的群眾(16~17)

          「都甚希奇」:大概是希奇正說到祂的時候,祂就來了。

 

【可九16「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

    ﹝文意註解﹞「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你們』指門徒;『他們』指文士(14)

 

【可九17「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裏來,他被啞吧鬼附著;」

    ﹝文意註解﹞「他被啞吧鬼附著」:大概是因孩子自從被鬼附著以後,就不再說話,所以斷定所附的鬼是啞吧鬼。

    ﹝話中之光﹞魔鬼的轄制,常會叫信徒失去為主說話的能力。

 

【可九18「無論在那裏,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文意註解﹞「他們卻是不能」:注意:主耶穌曾賜給門徒權柄趕鬼(參三15)

    ﹝靈意註解﹞「我請過你的門徒」:『門徒』代表我們信徒。

    ﹝話中之光﹞()鬼的作為總是捉弄人,叫人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並且力不從心(「身體枯乾」)

          ()門徒不能醫治,並非主所賜的權柄失效,乃因他們『當時的情形』無法有效地運用權柄;信徒的屬靈情況若是跟不上,便會限制屬靈權柄的發揮。

          ()許多時候,人遇見難處,不找主,而找屬靈的人(「門徒」),結果難處仍在。

          ()「他們卻是不能」:信徒原有屬天的權柄,可以趕鬼(參十六17)。但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卻常有失敗的經歷。

 

【可九19「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罷。』」

    ﹝原文字義﹞「不信」沒有信心。

    ﹝文意註解﹞「不信的世代阿」:『不信』是指對於主的能力。

    ﹝話中之光﹞()最叫主的心傷痛(「忍耐...到幾時呢」)的,乃是我們不信的惡心(參來三12)

          ()從主耶穌感歎的話可見,門徒所以不能醫治,是因為當主沒有在肉身裏與他們同在時,忘了在靈裏取用主的同在(參林前五3),而單憑自己去趕鬼,因此招致失敗。

 

【可九20「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文意註解﹞「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抽瘋』指身體不由自主的抽搐、痙孿。

 

【可九21「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

    ﹝文意註解﹞主耶穌在此竟把正在受鬼折磨的孩子放在一邊,而與孩子的父親談話,用意乃是要把他帶到有信心的地步(23~24)

 

【可九22「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文意註解﹞「你若能作甚麼」:這話表明他對主的『能不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話中之光﹞()「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裏、水裏,要滅他」;鬼的作為總是叫人忽好忽壞,忽冷忽熱,並且自己殘害自己。

          ()我們所有的自高自大、自負自許(「扔在火裏」),和一切的自貶自餒、自棄自戕(「水裏」)的意念和行動,都是出自魔鬼。

          ()這個孩子的父親一面懷疑主,一面求主,正代表了許多信徒禱告求主幫助時的態度;我們常常好像是相信祂,卻又不能肯定祂會為我們作甚麼。

 

【可九23「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文意註解﹞「你若能信」:許多古卷在此並無『信』字,而只有『你若能』三個字,這在希臘文是不完整的語法;因此,似乎是主在引述那個父親在22節的話,含有責備的語氣,怪他怎可以對祂說『你若能』的話,意思是說:『問題不是我的能不能,乃是你的信不信。』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信是信靠神,讓神去作,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創十八14)

    ﹝話中之光﹞()豐滿的基督有無限的能力,祂的「能」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我們的「信」──對主的認識如何。

          ()神蹟不只建造在神的全能上,也是建造在人的信心上;人必須全心信靠神,才不至於局限祂所能作的事。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真信心,即使小如一粒芥菜種亦足能成就大事(參太十七20)

          ()信徒因為不信,故不能與主聯合為一,支取祂的權柄。

          ()我們的信心雖小,卻能調動國度的權能,因此就沒有一件事是不能作,沒有一個難處是不能勝過的。

 

【可九24「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作立時流淚的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文意註解﹞「但我信不足」:信心的問題不在大小,乃在有無信心(參太十七20)。故『信不足』的意思有二:(1)似信又不信,似不信卻又相信;(2)有時相信,有時卻又懷疑。

    ﹝話中之光﹞()「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話表明他雖然願意信,但連這個信也非他所能有,需要主的幫助;因為信心並不在乎我們自己,不是我們說要相信就能相信,乃是神所賜的(參弗二8)

          ()我們須要仰望那位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來十二2)

          ()我們多少的禱告得不著答應,是因我們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先求主幫助加增我們的信心,然後才能求主幫助解決我們的難處。

          ()基督的豐滿,乃是照我們對祂的認識──「信」來取用,但這個對基督啟示的認識,也非人天然所有,需要神的憐憫、賜給。

 

【可九25「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污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裏頭出來,再不要進去。』」

    ﹝原文字義﹞「斥責」責備,禁戒。

    ﹝話中之光﹞()主耶穌和門徒在山上時,一切都是光明潔白(3),但在山下現實的生活環境中,卻有黑暗權勢()的問題。

          ()對付鬼魔千萬不要客氣,而要運用屬天的權柄,「斥責」牠,牠就會跑掉。

          ()那孩子的病乃因鬼作祟,鬼出去,病就痊癒;我們禱告醫病時,須有屬靈的眼光,能分辨病源是出於自然或超自然。

 

【可九26「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

 

【可九27「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話中之光﹞初信主的人,需要我們拉扶他們一把,才能在所信的道上站立得穩。

 

【可九28「耶穌進了屋子,門徒就暗暗的問祂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牠去呢?』」

    ﹝文意註解﹞「門徒就暗暗的問祂」:『暗暗的』表示『私下』的詢問。

          「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牠去呢?」:原文的語氣強調『我們』。

 

【可九29「耶穌說:『非用禱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或作不能趕他出來)。』」

    ﹝文意註解﹞「非用禱告」:表示門徒當時在趕鬼時沒有禱告。門徒或者以為他們已經擁有趕鬼的權柄(參三15),就以為他們無論何時都能憑著自己趕鬼,而忘了趕鬼的能力是來自神。

    ﹝靈意註解﹞「非用禱告禁食」(古卷):『禱告』是信靠神;『禁食』是捨棄自己合理合法的權利,付上代價,以表示完全信靠神的決心。『禁食』所以有功效,並不是因為禁食的行為,而是因為『禁食』的存心與態度(參太六16~18)

    ﹝話中之光﹞()禱告禁食是信心的行為(雅二26),信徒常藉此取得信心的功效。

          ()對付仇敵的權能,其秘訣乃在於我們的信心(「禱告」)和捨己(「禁食」)

          ()做主的門徒須要付代價(參八34);也惟有肯付禱告的代價,全心仰望並等候神的人,才有力量能勝過鬼魔。

 

【可九30「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

    ﹝文意註解﹞「經過加利利」:指在他們即將跟隨主踏上往耶路撒冷最後一段旅程(參十132)之前的時候。

 

【可九31「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祂,被殺以後,過三天祂要復活。』」

    ﹝文意註解﹞主耶穌再一次豫告祂要被殺和復活,但門徒仍舊一點也不明白。

    ﹝話中之光﹞()這位在異象中顯出無比榮耀的君王,居然必須「被交在人手裏」,這是表明得榮之前必先受苦(參彼前五1)

          ()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過十字架的道路;惟有經歷十字架的人,才能有分於榮耀異象的實際。

          ()十字架就是被交於死地,但並不停留於死地,第三日要復活。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提後二11;參林後四10~14)

          ()門徒之所以憂愁,是因為他們只聽進主將要受死的話,卻沒有把主將要復活的話聽進去。缺乏復活啟示的人,他們只在今生有指望(參林前十五19),沒有屬天的盼望,所以貪生怕死。

          ()凡沒有復活盼望的人,他們不能歡喜快樂的接受十字架。

 

【可九32「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祂。」

 

【可九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

 

【可九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

    ﹝文意註解﹞「門徒不作聲」:無疑是因為他們所議論的題目不能讓祂知道,覺得很尷尬,只好沉默以對。

    ﹝話中之光﹞()不只世人彼此爭大,信徒在教會中亦有此難處。

          ()喜歡為大的傾向是從舊人老亞當的生命來的,惟有活在新人屬靈的生命裏面,才能解決此問題。

 

【可九35「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話中之光﹞在教會中,惟有願意降卑自己服事他人的,才是真正的屬靈領袖。

 

【可九36「於是領過一個小孩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

    ﹝話中之光﹞()小孩子並不自覺有甚麼可誇的,因此他的謙卑乃是誠實的謙卑;凡承認自己一無所是,一無所有,而只活在倚靠神恩典與憐憫中的人,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主耶穌自己卑微,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腓二8~9)。在屬靈界裏的原則乃是,凡自卑的,必升為高(參路十八14)

          ()人越謙卑就越能讓神掌權,而越能讓神掌權的人,在天國裏也越大。

          ()小孩子能安息於自己眼前的地位,而不會覺得吃力與吃虧。

 

【可九37「『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文意註解﹞「凡為我名接待」:『為我名』有三個意思:(1)為著榮耀歸主名的緣故;(2)因著主自己;(3)根據對方是屬主的事實。『接待』指歡迎、關心、樂意接納。

          「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小孩子』指靈命幼稚、軟弱的信徒。大人往往嫌棄小孩的幼稚、無知、麻煩;惟有將自己改變成小孩子的人,才會樂意接待一個在心志上仍像小孩子的人(參林前十三11;十四20)。這種的接待,是蒙主記念的(參太十42;廿五40)

    ﹝話中之光﹞()我們不但要愛基督,也要愛眾聖徒。

          ()主看我們對人的態度如何,等於對祂自己的態度如何(參太十40)

 

【可九38「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

    ﹝話中之光﹞()我們在事奉上,不可計較別人是否「跟從我們」──照我們的作法,同我們的腔調,依我們的習慣...等等。

          ()『若不跟從我們,就要禁止他。』這種狹隘的觀念和實行,在已過二千年教會歷史上,也屢見不鮮;許多教會團體,只要有人不肯跟從為首者的心意或見解,他們就禁止他,因此導致分裂。

 

【可九39「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

    ﹝文意註解﹞顯然地,主耶穌的胸襟,並不像祂的門徒那般狹窄。主所在意的,乃是人們實質上的榮耀祂,而不是人們外表上的跟從祂。

    ﹝話中之光﹞許多人所注重的,是外表形式的一致──『跟從我們』(38);但主所注重的,裏面有無基督的實際──「奉我的名」。

 

【可九40「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文意註解﹞意即:凡是與我們同仇敵愾的,就是與我們有益的。

    ﹝問題改正﹞主在本節的話,似乎與太十二30『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的話彼此有矛盾,其實不然。主在馬太福音裏的意思是指,我們信徒在『信仰上』和在『敵對的人面前』,乃是和諧一致的,不可不同;而主在馬可這裏的意思是指,我們信徒在『作法上』和在『同工的人中間』,可以有所不同,應該彼此包容。

    ﹝話中之光﹞()信徒之間不可形成小圈子,排拒異己。

          ()我們對待敵人固然必須嚴厲,但對待信徒必須從寬。

 

【可九41「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

    ﹝文意註解﹞人們對信徒一點點的善待,也會得到主的記念。這一面說出我們信徒與主的合一關係,一面也說出凡我們為著主所擺上的一切,都有賞賜。

    ﹝話中之光﹞()神並非不義,竟忘記我們所作的工;神既是公義的,祂就不能不刑罰罪人的惡,也就不能不賞賜聖徒的義。

          ()主的著眼點不在人作的是多或少,是大或小,只要人所作的是因著我們是「屬基督」,他就有分於屬天的賞賜。

          ()偉大的主,並不輕看細小的事,所以我們應當注意在小事上向主忠心,不可忽略。

 

【可九42「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文意註解﹞「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信我的一個小子』指任何一個平凡的信徒;『跌倒』指動搖在主裏的信心,以致偏離正路,甚或犯罪。

          「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大磨石』原文直譯是『驢子推轉的磨石』,比一般家用的磨石(參太廿四41)大得多,故它必是非常沉重,用它拴緊一個人,不但必定會沉到海底,且難再浮出水面。

    ﹝靈意註解﹞「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表示這個人由於驕傲、硬著『頸項』,才會使人跌倒。主的意思是說,這種使人跌倒的人,在教會中根本無用,倒不如看待他如同外邦人(「扔在海裏」),不和他交往(參帖後三14),免得他繼續傷害別人。

    ﹝話中之光﹞()信徒在教會中,應當作一個能供應靈糧(「大磨石」)的人,但若會使人跌倒,他就是有再大的屬靈本事,也無用處。

          ()大磨石能幫助人磨糧,供人生存;也能將人沉壓海底,使人失去生存的意義。一物正反兩用,端視人自己的屬靈光景如何。

          ()主看絆倒人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信徒絆倒人雖不至於失去永生,但在國度裏必多受虧損。

          ()雖然在教會中,或有心或無意,總免不了有絆倒人的事;但若是可能,總要小心儘量避免。

          ()絆倒人或被人絆倒的主要原因,乃在於驕傲;驕傲的人,不是絆倒別人,就是被人絆倒。

 

【可九43「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文意註解﹞「就把它砍下來」:這是一種誇張的修辭語法,用來表達為著解決問題,有必要採取激烈的行動。主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真的去砍掉一隻手。

    ﹝靈意註解﹞「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手』是人犯罪的主要工具,主的意思是叫我們有對付罪惡的決心,並且不惜出代價去對付犯罪的動機和原因。『砍手』意即不把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羅六13)

    ﹝話中之光﹞()很多時候,人只有透過徹底的『屬靈切除手術』,才能克服罪惡。

          ()縱然有親如手足的人引誘我們犯罪,我們也必立刻與他斷絕交通。

 

【可九44「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裏去。」

    ﹝背景註解﹞『地獄』一詞來自希伯來字Gehenna,原為耶路撒冷城外一處深谷的地名,古時又叫『欣嫩子谷』(書十八16)。那裏原是外邦異教徒拜摩洛時,用來焚燒自己兒女的地方(耶七31)。後來猶太人改用來焚燒犯罪者的屍首,和一切不潔的垃圾,所以該處的火經常不止息。聖經以此為背景,用來形容將來地獄的刑罰,乃是不滅之火的刑罰。

    ﹝文意註解﹞「那不滅的火裏」:指地獄裏的永火(參太廿五41)

    ﹝靈意註解﹞「手」:象徵行為、作法。

    ﹝話中之光﹞()一個會絆倒別人的人,往往先絆倒自己;若要不絆倒別人,必須先作到不絆倒自己。

          ()要出代價,除去任何絆倒的因素,而不可硬著心,堅持自己既有的作法和立場(參羅十四1321)

          ()任何足以絆倒人的事物,都須嚴加對付。寧可讓主對付並剝奪今生的、物質的和外表的完美,而不願受到永遠的、屬靈的和生命的虧損。

 

【可九45「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

    ﹝靈意註解﹞「腳」象徵立場、道路。

 

【可九46「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丟在地獄裏。」

 

【可九47「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裏。」

    ﹝文意註解﹞「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人許多的罪惡是從眼目的情慾來的(約壹二16)

          「就去掉它」:主的意思是要我們竭力對付那能導致犯罪的因素,並非要我們真的去掉一隻眼,因為即使去掉了一隻眼,仍有可能再犯。千萬不要把主在43~47節的話,照字面遵行。

          「被丟在地獄裏」:『地獄』是惡人受永刑的地方。

    ﹝靈意註解﹞「眼」:象徵眼光、看法、眼目的情慾、欲望。

          『去掉一隻眼』:乃是指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羅八13),也就是治死地上犯罪的肢體(西三5)

    ﹝話中之光﹞()人堅持自己的看法,也會絆倒自己和別人;若不對付,就要受到屬靈的虧損(參林前三15)

          ()驕傲,輕看別人,乃是絆倒別人的主要原因。

        ()輕看別人,乃是這世界的靈;屬天國度的靈,乃是接待小孩子(37),又不使一個小子跌倒(42)

          ()我們的眼睛若會輕看人,就須「去掉」(即加以對付)。人所以會輕看別人,就是因為看法不合乎中道,而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我們信徒倒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可九48「在那裏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文意註解﹞本節可能引自以賽亞書六十六章廿四節,那裏是說到反叛神者所要受的刑罰,乃是無止境的痛苦。這也正是下地獄者所受悲慘永刑的一幅寫照。

 

【可九49「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醃)。」

    ﹝靈意註解﹞「因為必用火當鹽」:鹽具有保存的作用;『用火當鹽』是表示地獄的火,其作用有如鹽一樣,會將下地獄的人保留在那裏,永遠受苦。

          「凡祭物必用鹽醃各人」(古卷原文):這是引用舊約獻素祭必須配鹽的條例(參利二13),以表明鹽具有長久保存的功用。

          本節也可作為正面的解釋,意即每一個真實的信徒,乃是奉獻給神的『祭物』,在我們的生活(素祭)中,應當用鹽調和(參西四6),也就是『用鹽醃各人』,才能在我們的身上散發出鹽的味道。為著這個緣故,神『必用火當鹽』,使我們經歷苦難,如同煉淨的火,除去我們身上天然的成分,好叫基督得以從我們的身上彰顯出來。

 

【可九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背景註解﹞古時猶太地方和中東各地吃的鹽,多是『礦鹽』或『井鹽』,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猶太人在吃飯時,右手拿著菜,左手握著鹽塊,用舌頭舐鹽以取味。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至完全失味時,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於是隨手棄置,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就任人踐踏了。

          在古老的傳統中,如果猶太人背叛了信仰,然後再回頭時,在蒙接納回到會堂之前,必須躺在會堂門口,請走進會堂的人用腳踩在他身上。有些基督教團體也繼承了這一個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蒙接納歸回以前,也要被迫躺在教堂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那失了味的鹽。』

    ﹝文意註解﹞「鹽本是好的」:『鹽』的主要功能是調味並殺菌,我們在這世上具有雙重的功用:

                1.是製造和睦。

                2.是防止並消殺罪惡和敗壞的因素。

          「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鹽失去鹹味』象徵基督徒失去他們的功用,也就是變成和世人一模一樣,毫無分別。

    ﹝話中之光﹞()鹽能調味防腐;基督徒具有鹽的性質,能使人甜美,防止罪惡。正常的基督徒,可以令周圍減少發生不正當的事。

          ()鹽能調味,但它必須先溶解,才能發生作用;同樣,我們必須溶解自己、犧牲自己、失去自己,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基督徒活在世上的目的,不是想從別人身上獲取甚麼,而是奉獻甚麼給別人。

          ()鹽能防腐,基督徒在世人中間,必須與世界有分別,不同流合污,才能發生一種防阻道德淪喪的作用。

          ()神的兒女有神的生命還不夠,必須讓這生命變作我們的性情;你是『鹽』不夠,還必須是『鹹的』,才有用。

          ()基督徒就是被『基督化』的人。他身上的味道,不是天然的,乃是出於基督的;像醬菜的味道是出於醬汁的一樣。基督徒無論在那裏,都應該活出基督,發出基督那義、愛、光、聖的味道來。

          ()純鹽不可能失去鹹味,因此基督徒若憑著他們內在神聖生命的素質在世生活為人,自然能發揮『鹽』的功用來。

          ()鹽若是和土混在一起,就不能顯出鹹味來;信徒若是愛世界、和世俗混在一起,沾染罪惡,當然也就失了味,不能對世界發揮功效。

          ()信徒乃「是」世上的鹽,不是『作』世上的鹽;我們在世上的功用,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勉強作出來的。

          ()身上顯出鹽的功用的信徒,活在地上乃是以彰顯基督為職志,並不為自己的益處有所企求,因此也就不會與人相爭,當然也就會「彼此和睦」。

          (十一)我們若失去了基督──「鹽」的味道,只有用審判的『火當鹽醃』(49),我們才能再鹹。所以神常藉惡劣的環境,在我們身上作十字架審判的工作,好增加我們裏面基督的成份。

 

叁、靈訓要義

 

【神國的異象和應用】

   一、神國的異象:

          1.神國的小影:

                (1)新約的得勝者要與主一同顯現在榮耀裏(2)

                (2)主的一切乃是光明潔白(3)

                (3)舊約的得勝者亦有分於國度(4)

          2.在神國裏,惟主獨尊:

                (1)彼得誤把主與律法和先知列於相等地位(5)

                (2)父神打斷彼得的話,指示『要聽祂』(7)

                (3)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8)

   二、神國異象的見證和道路:

          1.異象的見證:

                (1)不可將異象隨便告訴別人(9)

                (2)人們因不認識異象的見證人(施洗約翰)和中心人物(基督),而任意苦待他們(12~13)

          2.異象的道路:

                (1)在榮耀的異象完滿實現之前,必須先經歷十字架 (30~31)

                (2)屬肉的人不認識十字架(32)

   三、神國異象在生活上的應用:

          1.必須憑信取用神國的權柄:

                (1)在山下現實的生活裏,有黑暗權勢的困擾(14~17)

                (2)門徒因憑著自己,趕鬼遭遇失敗(18)

                (3)主說失敗的原因乃在他們的『不信』(19~27)

                (4)若不禱告禁食(信心的行為),就不能趕出(28~29)

          2.必須彼此接納和睦:

                (1)要謙卑彼此接待(33~37)

                (2)要包容異己(38~40)

                (3)要善待屬基督的(41)

                (4)不可使人跌倒(42)

                (5)要對付犯罪跌倒的因素(43~48)

                (6)要顯出鹽的功用(49~50)

 

【千年國度的啟示(1~8)

    一、基督得榮耀作王(參啟十一15)

    二、彼得、雅各、約翰表徵以色列家(參羅十一26)

    三、摩西表徵死而復活的信徒(參林前十五52;帖前四16)

    四、以利亞表徵活著被提的信徒(參帖前四17)

    五、留在山下的人表徵列國(參賽十一10~12)

 

【主耶穌的帶領】

   一、主帶領門徒上山靈修:

          1.在山上得見屬天的形像(1~2)

          2.在山上得識屬天的榮光(3)

          3.在山上得聞屬天的奧秘(4)

          4.在山上得享屬天的滿足(5~6)

          5.在山上得著屬天的啟示(7~8)

   二、主帶領門徒下山實習:

          1.對世人──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因會遭世人不認識而任意對待(9~13)

          2.對魔鬼──要藉禱告禁食,以信心的行為支用屬天的權能(14~29)

          3.對自己──要認識十字架的道路(30~32)

          4.對信徒──要彼此接納,彼此和睦(33~50)

 

【信徒彼此相待之道】

    一、要作眾人的用人(33~35)

    二、要為主名樂意接待弱小的人(36~37)

    三、要能包容異己,只因對方是屬基督而善待(38~41)

    四、不要使人跌倒,不惜代價除去使人跌倒的一切因素(42~48)

    五、要被那能永存的質素所浸透,才能維持彼此和睦(49~5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馬可福音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馬可福音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