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四章拾穗 【可四1~20】耶穌藉比喻教導百姓(1,2節),撒種的比喻和解釋。參看平行經文太1三1-23與路8:4-15的詳細說明。 ──《聖經精讀本》 【可四2】「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 撒種的比喻,並非這卷福音書所複述之耶穌所用的頭一個“例證”。在別西蔔的爭論中,祂對批評祂的人所作的答覆就特別說明是個比喻(三23),新郎的同伴,與舊瓶裝新酒,顯然也同樣是比喻(二19~22)。但這卻是頭一個得著確認的比喻,我們可以在其中看見耶穌親自向門徒所作的解釋。在三卷對觀福音中,它全都列於一系列比喻之首,這些比喻顯然與耶穌所用之一定的教導模式有關。而且,在這一系列比喻中,這個比喻也是解開其它一切比喻的鑰匙,因為它所探討的,正是我們對祂一切教訓的領受問題(四13)。這一種教導方式對於希伯來人而言當然不會陌生,舊約聖經裡面也有用類似的比喻來施教的一些實例(參士九8~15)。事實上,從巴勒斯坦他勒目看來,這似乎是拉比表達他們的教訓時愛用的方式之一。一個頗為有益之一般性的詮釋原則,是要記住:比喻所意圖表達的通常只有一個中心真理。所以,我們不應該試圖要在每一枝微末節上找出屬靈的意義來,要知道有些細節只不過是比喻的“背景”。不然的話,它就變成寓言,而不是比喻了,新約聖經中沒有甚麼寓言,在耶穌的教訓中更是完全沒有用過。──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章所記耶穌講的比喻,可參看《馬太》十三章的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四3】「“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 這個比喻的主題,很有可能是真的看見有一個撒種之人在湖畔的山坡地上工作引發出來的。然而,上下文對於當時的年代季節毫無提示(比較約四35,耶穌在那裡命令門徒舉目向田觀看,這與當地戶外聽眾所見的景觀顯然有關係)。耶穌教訓人,不是在某個遠離塵世的拉比學校,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環境中;為著這個教訓,祂也使用直接取自生活的普通例證,因為耶穌的榜樣與話語,並不支持那些與日常生活脫節的教訓,就如安德生所指出的:比喻不是寓言,故事永遠是一個可能之真實的生活環境。這很顯然就是群眾之所以喜愛聽耶穌講道的原因。──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問環境如何不利,撒種的人已經出去撒種。種子撒下就有希望,收成也必豐碩(四8)。──《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四4~8】對於深思熟慮的心靈而言,這個比喻所探討的是所有問題當中最大的問題:文士與法利賽人怎麼能夠如此誤解耶穌呢?甚至連祂的親屬和門徒又怎麼可能如此全然無法認識祂呢?為甚麼聆聽教義不能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中產生相同的結果呢?就如耶穌自己所說的,答案就在於神的話語在人心中運行,並不是機械式的,而教義雖然不變,回應的本質卻取決於接受者內心的本質。 有時盛行怪罪故事中的撒種者,因為收成是如此貧乏;同時指出,不分青紅皂白地撒種正是其原由;但採取這種態度,除了忽略了一個偉大的神學真理之外,也誤解了比喻的整個目的。神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祂的話臨到所有的人,無論他們願意聽,或是不願意聽(結二5)。我們在這個比喻中,不是為著稱讚或責備這個人的撒種方法。這個比喻所關切的,乃是從經驗得來的事實;就是種子會落在不同種類的土地中。剛硬的心、膚淺的心、過度雜亂的心,與善良的心,事實上是全都存在的,不管神的話是在甚麼時候傳講。這不只是論及福音的初次傳講,或信心的起先反應,也是論到後來的所有傳講。基督徒的整個生活,就是持續而漸進地對新鮮之屬靈啟示有回應的生活。這也說明了以撒種的比喻放在開頭作為一長篇教訓信息的引言是多麼恰當,因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比喻。──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9】「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 就應當聽:這個神秘的片語是給聽眾的一個警告,要求我們以思想和行動來回應這個比喻,以免我們輕率地疏忽,沒有把它的真理應用在我們自己的心上。那畢竟是比喻中所描寫之三種人的寫照,耶穌當時的聽眾中,大多數人無疑也是如此。──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當我們知道這個比喻的解釋以後,可能會覺得很簡單,但它卻令門徒們十分困惑,所以他們一逮到機會,趁著與耶穌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立刻詢問它的意義。馬太福音十三10補充說:他們詫異地問祂為甚麼要用比喻的方式來教訓眾人。馬可沒有記載這個問題,卻記了答案。很顯然的,連門徒們都發現這種比喻的方式是很令人費解的。然而,只有使用比喻,才可能有屬靈的篩選過程──若非得著永遠的賞賜,就是永遠的困惑,取決於那些聽眾到底是不是有耳可聽,也就是說,他們究竟是不是熱切想要明白神的道理。如果他們的意志導向正確的方向,那麼他們在理智上也就沒有甚麼問題了(約七1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耶穌以嚴肅的話語來回答,目的是要使他們體認到身為耶穌的門徒,他們的地位是多麼得天獨厚:它同時也介紹了整本新約聖經中一些最深邃的屬靈奧秘。神喜悅將那自然向其它人隱藏之“神國的奧秘”啟示給這小群。只有他們可以面對面與耶穌交談,讓祂解釋那些令他們困惑之事;然而,對那些外人,唯一的解釋就是用另一個比喻,重新試驗他們。對於那些聽見卻無法明白的人,已經作了清楚的審判了:他們明白和鑒別屬靈真理的能力正一步一步地變為無用,至終消失無蹤。反過來說,我們愈是吸收神所啟示的真理,我們吸引進一步之真理的能力也愈滋長。而且,理解神的真理的屬靈能力是具有危險性的:除非我們遵行它,否則它就只會定我們的罪。漸增的認識,只有帶給我們漸增的責任(路十二48)。神揀選我們,絕對不是偏愛,而是非常嚴肅的,正如舊約聖經中之以色列歷史所清楚表明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11~12】請參看羅十一7~10。――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可四12】不信的人若不悔改,就是看見聽見也不會明白。認識神國奧秘的恩賜為神所賜,不靠個人的地位與才能。比喻可以考驗一個人靈性的深度。──《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四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 耶穌對這個比喻所提出的警告是:它其實乃是“比喻中的比喻”,因為它以生動的圖畫語言描繪出祂的聽眾對於比喻式教訓之整個方法的反應。它不單是比喻中最簡單的,它因而也是一切比喻之鑰,正如這一節經文所說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 撒種的比喻之所以佔有特殊的地位,乃是因為就在耶穌傳講這個比喻的同時,祂自己正在撒好種──祂的話,所以,祂透過傳講比喻,其實就是在舉例說明這一點,至於一些釋經學者所認為的,聽眾當時究竟是否看見田裡的農夫正在撒種,沒甚麼關係。──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15~20】我們還得問另一個問題:人自己真的應該為著他們內心中的光景受到責備嗎?今天,大家都否定這一點。但是,他們自己是否事先已有各種的抉擇,藉此決定了他們聽福音的時候,心田究竟是剛硬的,或膚淺的,或過度壅塞著思慮和宴樂,或“好土”呢?聖經並未回答這個問題,比喻中所陳明的唯一一點是:我們的心的確是形形色色,而這種多樣化就支配了我們對所傳講之話語的反應。雖然聖經並未吩咐我們要效法那撒在好土裡的種子,這顯然就是這個比喻所要教導的功課,正如第9節是要我們來聽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21】燈是照亮黑暗的光。即使世界的罪惡再深,福音之光都會燦爛生輝。聖經多處把罪惡描寫為黑暗,把聖經真理描繪為光(箴四19;傳2:14;伯11:17;彼後2:4)。
──《聖經精讀本》 【可四21~22】太五15,16亦記錄了有關燈的教訓。馬太的原意是告訴大家在這黑暗的罪惡世界,聖徒應起到燈的作用。馬可在燈前加了定冠詞 �� ,特指“那盞燈”,指在世界上唯一的真光耶穌面前,沒有可隱藏的東西。路加福音也出現有關燈的比喻,內容與含義與本卷相同(路8:16-18)。
──《聖經精讀本》 【可四21~25】這個比喻在新約聖經中出現多次,但在這個特殊的例子中,這比喻的主要教訓可能不像其它地方所說明的(如太五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由於耶穌所用的比喻,或許門徒也像現代的任何讀者一樣感到困惑,而問祂說:“比喻中的這個教訓是刻意要將真理向那些外人蒙蔽起來嗎?”耶穌說:“不!”而且像素常一樣照著他們的層面來回答:有誰會點上一盞燈,然後故意把它藏起來呢?如果真理暫時隱藏在比喻中,乃是為了要在後來可以將它啟示出來;所以,一個比喻的終極目的,不是要隱藏真理,乃是要啟示它。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必須留心我們所聽的,記得“屬靈的浪費”與“屬靈的成長”這一體兩面的定律乃是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所響應。對於那些學習,然後將他們所學的傳給別人的人,將會賜給他們更多(24~25節)。這種從“小”到“大”的論據,是猶太拉比所愛用的。如果連我們人類都不會傻到把所點上的燈藏起來,更何況是神呢?在耶穌身上也可以看見相同的吊詭:神同時隱藏在祂裡面,又在祂裡面啟示出來,但終極的目的是要使祂可以向所有人啟示出來(十三26),“彌賽亞玄機”只是暫時性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22】本節經文的翻譯過於勉強。平行經文路加福音8:17的翻譯可視為正確。這是一個諺語,意指“隱藏的事必會顯露出來”,本節的含義是:①日子未滿之前,福音的啟示是掩藏不露的,但現在卻已顯明出來,如同照亮黑暗的燈;②暗示了在最後審判之日,世人一切的內心與外表都會顯出來(太2五31-46)。
──《聖經精讀本》 【可四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福音書記載了許多類似的表達方式(四9;太11:15;1三9;路1四35)。其首要含義為“有屬靈分辨力者當聽而明白”,並非指“聽不聽由你”。包含“我這些話是重要的,當更加用心思想”之意。
──《聖經精讀本》 【可四24~25】這節經文的主旨在於“對真理的態度,決定各人屬靈的貧富。”耶穌曾多次警告過(太1三12;2五29;路8:18;19:26)。因此,用什麼量器量給人……給你們: 並不象太7:15;路三68那樣,是關於不可批判別人的教訓。此經文可直譯為“你們衡量別人之器皿的大小決定你們的大小。”因此領聽真理之言時,當預備大容量的器皿,從而可得到盈溢的真理之祝福,不應吝惜器皿(太五6)。
──《聖經精讀本》 【可四25】參《馬太》十三12及《路加》十九26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屬靈世界中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太1三12)。 ──《聖經精讀本》 【可四26~29】種子發芽、長穗、結粒都是“出於自然”,不靠人力。神的國只有神的全能可以賜給,人必須等待。四29引自舊約《約珥書》三13,“收成”指的是神的審判。世事的終點早已藏在始點中。神的國已在耶穌來到世上開始,人看不見,連門徒也不明白(七17;八14~21);但信徒憑信心可以看見神已預備好了美麗的明天。──《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四26~32】這一段經文由種子的比喻(26-29節)和芥菜種的比喻(30-32節)組成,講述了天國擴展的兩個側面。有關天國展開的比喻請看太1三1-52註解。這兩個比喻所講的是天國在地上成長的情形。前者側重講述不管人們是否知道,隨著救贖史的展開,福音將會自然地展開並結果子;後者則強調教會起初雖然微小,終究必昌盛(伯8:7)。
──《聖經精讀本》 【可四27~28】種就發芽漸長……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 神的福音工作與人的功勞或知與否無關,它持續擴展。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白:①在我得救之前,神已預先準備好了拯救。②我們得救絲毫沒有可誇口的。③應讚美主<得
緒論,感謝的要素和義務>。 ──《聖經精讀本》 【可四29】收成的時候到了: 意味著這世界的末日。聖經在多處都把末日比喻為收成(箴2五13;耶五24;51:33;太1三30)。在生活中我們應時刻記住,在末日麥子與糠秕的命運將成為現實(太三12;路三17)。 ──《聖經精讀本》 【可四30~32】門徒們仍然不明白神作王掌權的觀念,他們似乎都一直不斷期盼著彌賽亞的國度能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起來,從雅各和約翰自私的要求(十35),以及門徒們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後都熱切問耶穌究竟是否要在這個時候建立祂的國度(徒一6),就可以看得出來。國度微不足道的開始,以及緩慢而遍及各處的成長,似乎是過於門徒所能忍耐或明白的,但他們全都非常熟悉的小芥菜種的成長,卻是說明這兩點的上好例證。有人說芥菜種最後長出來的只是一棵大灌木,而不是一棵樹,這乃是避重就輕的論調;重點是:它從一顆微不足道的種子開始成長,直到它遠超過其它類似的植物。讀所有的聖經都必須要有明智的判斷,即使是在閱讀任何其它俗世書籍時,也都得拒絕這種避重就輕的遁詞。 這裡提到天上的飛鳥(32節),其正確的用意不是十分清楚;這句話可能只是要說明芥菜樹的大小,因為小鳥的確可以棲息在這種灌木上,但這未必能道盡其中所有的意思。有些釋經學者認為這是論及教會攙雜的性質,但這似乎是作了過度的解釋,雖然“天上的飛鳥”在聖經中有時候的確有禍害之意。我們最好是從一處舊約經文來解釋它,這是該處經文的引句(但四14)。在那處經文中,枝子上的飛鳥,就像樹下的動物一樣,都是先知所見之異象的“佈景幕”的一部分,只是說明所說之樹的大小與重要性。那些喜歡將“鳥”字解作有害之意的人,必定非常倚重一些經文,如創世記四十19,約瑟向王的膳長解釋他所作的夢,但這些乃是肉食鳥類,正如上下文中特別提及的。至於芥菜樹的大小,有個故事說到一位拉比爬上他園子裡的一棵芥菜樹(見 Schweizer),但這必定是個例外。──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31】芥菜種……都小: 芥菜種比喻的焦點是教會雖始於微小,但終會大大興旺。如今當我們看到教會在全世界如此興旺時,這預言性比喻再次證明了聖經的真實性。
──《聖經精讀本》 【可四32】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 在這世界,如同鳥一般軟弱而無依無靠的人,卻通過教會得以認識神,並且生命茁壯成長<弗 緒論,教會的三大事工>。 ──《聖經精讀本》 【可四32芥菜種是何植物?何以能成為大樹?】 這裏所說的“芥菜”,並非廣東的“芥菜”,廣東芥菜是深綠色的蔬菜類,俗語有“十月火歸髒,不離芥菜湯”之句,因為芥菜可以滋潤臟腑。在深秋煮湯而飲,不至唇焦口爛。 但主那穌所說的“芥菜”乃是“芥子菜”(MUSTARD),中國北方無廣東芥菜,所以把芥子菜誤譯成芥菜。芥子菜的芥子甚小,可製成黃色的芥醬,即香港酒樓茶肆放在一小碟子中的黃色芥未。芥末有通肺開胃利氣除痰發汗散寒之功,少吃有益。芥子也是制火藥的原料。 芥子很小,猶太人有“小到小芥子那麼小”之語,像中國人說芝麻綠豆一般,比無花果的子還小。但樹可能長得很高,有高至十尺者,所以那穌說,它長出大枝,甚至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四33~34】馬可已經列舉了耶穌所用之比喻式教訓的上述實例(顯然不是毫無遺漏的記載),他現在用照他們所能聽(或明白)的這句話,同時為使用比喻提出一個理由,也對比喻的使用分了仔細的等級。在基督的學校中,除非在基礎性的功課上能夠駕輕就熟,就沒有一個人能移到更進深的功課。對於外人而言,總是有比喻方式這個絆腳石有待跨越。──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若不用比喻: 這並不是說耶穌只用比喻說話,而是只對天國的事情用比喻講述<太1三10-17,比喻的雙重目的>。
──《聖經精讀本》 【可四35~36】當那天……仍在船上: 耶穌在船上教導眾人以來,一直在船上。在耶穌的加利利事工中多次提到船,這似乎與較多門徒出身漁夫有很大的關係。
──《聖經精讀本》 【可四35~41】平靜風和海的權柄只有神才有。神能將狂亂的海平靜(詩八十九9~13);從混沌中創造宇宙的秩序(創一1);祂拯救義人脫離困苦災難(詩一〇七23~32)。耶穌是神子,所以風和海都聽祂。──《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穌平靜風和海,首先焦點在耶穌的權柄與能力上,但同時也應留意到門徒對此神跡的反應。從屬靈意義上看,人生仿佛門徒們所乘坐的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小船,隨時都有狂風怒濤襲來的危險。將門徒們的光景與我們作一個比較,相信平靜大海的耶穌此時亦與我的小舟同在(約1六33)。 ──《聖經精讀本》 【可四35~43】記錄耶穌所行的諸多神跡:①平靜風和海,顯明耶穌對宇宙、自然界的主權(四35-41)。②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顯明耶穌對靈界的主權(五1-43)。如此看來,神跡的目的是建立堅固的信仰,即神跡只是見證信心的記號,神跡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附錄 教義詞典,神跡>。若只求神跡,卻忘了堅定的信心,是愚蠢的,更是犯了不信之罪。 ──《聖經精讀本》 【可四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 馬可是唯一一本福音書,告訴我們有別的船與耶穌同在這裡;所以,平靜風浪就成了範圍更廣的憐憫神跡;其拯救物件不僅是一般快要下沈、飽受驚嚇的門徒而已。我們或許也可以比較約拿書末了的話,“並有許多牲畜”(拿四11),強調了神的無限憐憫。其它船隻同行的這個細節,當然也可能只是實事求是的馬可寫進來的一個瑣碎而不相干的回憶,這使我們能夠確定這件事的歷史性。──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37】加利利海是個四面環山的大湖。地中海的冷空氣從群山的峽口流入,與湖上的潮熱空氣相遇,激蕩而成突起的大風暴。──《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四37~39】渡到湖那邊去的航行,是出自於耶穌的提議,而門徒則是帶著毫不疑惑的信心順服了。對於門徒而言,這更使得風暴的來臨顯得匪夷所思,而耶穌輕鬆自在的態度則是相當令他們費解。他們的話語不只是帶有責怪的暗示而已:夫子!我們喪命,禰不顧麼?(38節)祂為甚麼會讓他們落入這種處境呢?約拿的暴風畢竟是不順服的刑罰(拿一4),但他們卻是順服的,難怪他們會為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而感到不滿。 主在睡覺,不只顯示出祂為人自然而有的疲憊,也顯示出祂平靜的信心(38節)。信心與懼怕,在聖經中是互不相容的;門徒之所以害怕即將要下沉,正是因為缺少信心(40節),所以他們因為缺乏信心受到責備,在聖經中,再沒有一個命令比簡單的“不要懼怕!”更常被反復提說的了(見:出十四13,二十20等)。──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38】在船尾上……睡覺: 這節經文栩栩如生地描會了耶穌因傳道事工而疲憊的身影。
──《聖經精讀本》 【可四39】住了吧……大大地平靜了: 可以知道不管人生有何等大的風暴,只要耶穌命令就會平靜,且會大大地平靜(太12:28)。 ──《聖經精讀本》 【可四40】沒有信心嗎: 正確的翻譯應加上“還”。耶穌並不是責備門徒們的膽怯。事實上面臨狂風暴雨而不覺害怕的人非瘋既傻。耶穌責備他們既然我在此地,你們為何還害怕。 ──《聖經精讀本》 【可四40~41】他們雖然沒有信心,耶穌仍然用一句話就把暴風平靜了。但很不合情理的,門徒此時仍然害怕;他們所要的耶穌,乃是一個友善的、熟悉的人,而不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兒子。他們在變像山上的反應(九6),乃至在復活時的反應(十六8),在在都是一樣的;比較啟示錄一1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四41】大大地懼怕: 此處的懼怕與面臨狂風暴雨時的膽怯有質的差別。前者是對世界威力的屬肉體的恐懼,後者則是對掌管萬有者的屬靈的敬畏之心。 ──《聖經精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