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拾穗

 

【可十一1橄欖山在耶路撒冷城外東面。伯法其和伯大尼是附近的兩個村落。拉撒路、馬大和馬利亞的家就在伯大尼,耶穌常在這裡休息(路十3842;比較可十一111;路十九2935;約十二18)。──《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1~11耶穌的行程將近終點。從巴勒斯坦北部的該撒利亞腓利比路經加利利、猶太山地、約但河對面、耶利哥,抵達橄欖山,在受難周的第一天進入耶路撒冷城。耶穌在進城過程中引人注目:①騎驢駒,亞九9預言的成就,象徵耶穌是謙卑的君王、公義的救主。②堂堂正正地公開進城。向萬民宣告他是以色列真正的君王。所定的日子即將到來,再也不必隱瞞身份。作為以色列君王,耶穌要在耶路撒冷與撒但進行最後的屬靈爭戰。許多人站在路邊高聲歡呼耶穌進城,恐怕沒有人明白基督王權的真正意義。猶太領袖必關注此事,視為公開的政治煽動,參看太21:1-11注釋。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1~47從耶穌到達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到被釘十字架前一周的事情。一周的事情卻占整卷書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表明基督受難、受死及復活具有重大意義:①是人類所有罪惡被釘十字架的一天(5:24);②是為舊事劃上休止符的一天(林後5:17);③是廢棄一切舊約外在儀文的一天(15:38),參看太21:1-266注釋。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2驢子“從來沒有人騎過”,是剛可供載負的年齡,耶穌用它還是第一次。牲畜若未用過,特別適於分別為聖,歸主所用(民十九2;申二十一3)。──《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2耶穌在棕枝主日進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驢子參與其事?一隻或兩隻?】

     關於耶穌進耶路撒冷一事,馬太二十一2提及有兩隻驢,是母驢和它的驢駒。但馬可十一2及路加十九30的平行經文,就只提及那只驢駒,卻沒有記載母驢。三段經文並非互相矛盾;因為三卷福音書都指出,耶穌是騎著一隻未曾被人騎過的驢駒(Polos)進耶路撒冷;因此,問題只在於那只母驢。馬太二十一5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亞書九9,指出基督的象徵性行動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後者記載:「謙謙和和的騎著驢(hamor),就是騎著驢('a-tono-t)的駒子('ayir)。」馬太繼續指出,當耶穌騎在驢駒上時,那母驢走在前頭(7節)。

將母驢也包括入這段經文內,有何用意呢?只要稍為思量,也知道個中原因了。一隻驢駒從未被人騎過(這樣才符合象徵意義),那麼,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賴母親;縱使在那時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驢駒馴服,最好就是由母驢領路,走入耶路撒冷城。雖然驢駒從未被人騎過,亦未有接受訓練沿著路面行走,若母親走在前面,它必定會跟隨。

    撒迦利亞書亦沒有指明在勝利進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驢擔任有象徵意義的角色,先知只不過是為符合詩體的平行句法,而指驢駒為「驢的駒子」。無論如何,馬太親睹耶穌進城(馬可及路加卻沒有這經歷),知道母驢走在前面,領驢駒及耶穌進城。故此,馬太與另外兩卷符類福音是沒有衝突的;上述記載更肯定了馬太是當日情境的目擊者。──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十一25耶穌多次表現出祂的超然知識,知道後來所要發生的事,或是在另一個地方可以找到甚麼,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可比較祂對那兩個預備逾越節筵席之門徒所說的話(十四13)。在這兩個例子中,門徒被耶穌打發去見的人,大家都公認他們必然早就已經是主的朋友或跟隨者了;不然,耶穌借著門徒所說的話,在這些人耳中必然不知所云。但是在這兩件事上,耶穌向門徒描述的實際環境,仍然需要有先知式的先見,舊約時代的先知有時也擁有這類的恩賜(參:撒上十16)。我們在此所讀到的,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先知式之先見例子,只是事前安排的證明;有些學者的確持有這種觀點,它也的確可以適合於這段經文,但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6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

    所需的唯一理由是主要用他(3節);即使我們把ho kyrios譯為他的主人而不是(這麼做在這段經文中似乎是陳腐的作法),仍然可以顯出這一點來。與耶穌所作之主權的宣告相較之下,所有居於主人地位的人的權利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對於蒙耶穌呼召來服事祂的人而言,即使是親如父母都沒有權利制止。──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78門徒們最初搭在驢背上的幾塊布,將就用作鞍具,無疑是非常實用的;但是群眾不顧一切而鋪在路上的衣服,就像那些帶葉的樹枝一樣,純粹是為了尊祂為王的。所以當祂以凱旋的姿態騎驢進入祂的京城時,應該如此受到大衛式之征服者的迎迓。在那一天,所有的人在耶穌騎驢進城這件事,都作了些犧牲,無論是多麼微小的犧牲;一個人舍了驢子,其它人則犧牲他們的衣服;而且至少在那一天,沒有一個人說這樣的犧牲是枉費的。在捨己中所表現出來之豪闊的愛,從未受到耶穌的責備,雖然有時的確可能會受到別人的責怪(十四4),一如伯大尼的那婦人所付的代價一樣。其理由從耶穌為我們捨己(林後八9)上可見一斑,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910朝聖的群眾(未必就是幾天之內在耶路撒冷高喊將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批烏合之眾,十五14)所唱的歌,更清楚地說明了以耶穌為大衛之子的意義,對群眾而言,耶穌乃是那將要來的(參施洗約翰的措詞,一7),眾所企盼之大衛家的王,在彼時彼地要建立起祂在地上的國度。甚至在耶穌復活以後,門徒們仍然存著這樣的盼望(見徒一6)。如果和散那這幾個字不只是當時的一個敬虔之禮拜儀式的感歎詞(參阿們哈利路亞),那麼即是向這位大衛家的王呼喊,請求祂立刻施行拯救:求求禰現在就拯救我們吧!巴底買曾經稱耶穌為大衛的兒子,並且請求幫助,這些群眾是否也正在這麼做呢?但歷史將會證實:他們仍然是瞎眼的,不像巴底買一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些讚美稱頌出自《詩篇》一一八2526。參《馬太》二十一4及二十一69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11暴風雨前的寧靜。到了耶路撒冷,耶穌首先察看聖殿,聖殿是以色列的中心。作為以色列真正的掌權者,耶穌要檢查一切制度是否在按照神的命令發揮職能。為第二天潔淨聖殿作預備(15-18)──《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11~19耶穌咒詛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究竟發生在聖殿的銀錢兌換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後?】

     根據馬太二十一12-17,基督於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聖殿,將裡面的買賣牛羊者(牛羊用作獻祭),兌換錢銀者(朝聖者所攜帶的金錢,需兌換為聖殿庫官所接受的錢幣)悉數趕出去。路加十九4546的記述則較為簡短,指出耶穌進入聖殿后,就趕出在裡面做買賣的商人。但馬可十一11-19卻清楚指出,耶穌趕走殿中商人之事,發生於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穌咒詛一株不結果的無花果樹(12-14節)。至於馬太福音,在潔淨聖殿后才提及咒詛無花果樹(二十一18-19);路加甚至沒有提及咒詛無花果樹這事件。因此,我們只需考慮馬太與馬可的記載。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呢?耶穌無論如何不會在連續的兩天都潔淨聖殿,還說了同一句話:「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

    設若我們略讀馬太福音,以瞭解其記事的技巧,就會發覺馬太的作者有時候會將事情按照其性質排列,而沒有嚴格地依照先後次序;但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來記事。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寶訓,極可能是耶穌一氣呵成的宣講,那時,群眾坐在傳統上稱為祝福之山的山腳,而那山位於加利利海東岸。其實,山上寶訓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況下出現,路加六20-49在平原上的講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意味著耶穌在三年傳道的過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鄰近區域,常根據同樣主題作出講論。無論如何,馬太傾向於將相同主題的材料放在一起,成為合邏輯的一段段經文;在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八個比喻中,馬太這種傾向是顯而易見的。在展開一個主題後,馬太總希望一直承接著,直至有關的事件或講論結束為止。這是馬太福音中常見的情況。

    馬太及馬可均記載,耶穌在棕枝主日入城後,就逕往聖殿(太二十一12;可十一11);兩卷福音書的作者亦同意,耶穌當中有進入聖殿,四周細看;毫無疑問,耶穌極不滿於當時聖殿的環境,商人叫賣之聲,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況混亂,一如三年前神往聖殿時所看見的;在那次,耶穌拿著繩子當作鞭子,將商人趕出聖殿(約二13-17)。在那一次,耶穌控告他們將神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馬太與馬可所記,耶穌在最後一周內入聖殿,他所引用的是賽五十六7)。

    馬可接著記載,在當日(即主日的下午),耶穌並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滿。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馬利亞和馬大那裡,在他們家中留宿。我們可以肯定,當晚他曾用一部分時間來祈禱,向天父求問,明天應該做什麼。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後一周的星期一,耶穌帶著門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見一株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使他記起以色列國亦是不結果子的。於是,耶穌以此樹作為實物教材,教導門徒一番。

    無花果樹只長葉子,卻沒有結果子的跡象(以巴勒斯坦的氣候來說,無花果樹當時還未到結果子的季節,但這株無花果樹毫無結果子跡象,只是長滿了葉)。耶穌便使這樹立時枯乾(顯然是在當天就落葉了),並以此教導門徒憑信心祈禱的能力(因為耶穌是以祈禱來咒詛這棵樹),甚至可以成就更偉大的事情,就是將大山投往海裡也成(參太二十一20-22;可十一20-25)。

照著事情的先後次序,馬可記載耶穌重返耶路撒冷聖殿;耶穌引用舊約聖經的說話:「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將那些繁喧叫賣的商人、兌換銀錢的販子,全部趕離聖殿(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至於馬太福音,則照著一貫的風格,將星期一發生潔淨聖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圍觀察聖殿的過程中。與馬太的作風不同,馬可依照先後次序來記事。在咒詛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熟先熟後這方面看來,路加福音沒有問題,因為此卷書沒有記載無花果樹被咒詛這件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可十一1214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13節)。原來的希臘文意思顯然是不是無花果樹盛產的時候;譯作它收無花果的時候並不恰當,因為彷佛單指這一棵樹說的,這種作法只是要避免難題罷了。較妥當的說法是:耶穌大概是希望能找到幾粒與葉子一起成熟的,小小突出的早熟的無花果(此時大部分的無花果都還沒有成熟),被認為是人間美味(何九10)。倘若說像耶穌這樣的鄉下人都不知道無花果何時成熟,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無花果樹的葉子乃是夏天來臨的一個記號,事實上,乃是頭一個記號,見十三28

  希臘文語助詞ara(或者)說明尋找無花果只是耶穌所期盼的一個不大可能會發生的事。所以祂對於樹上沒有果子一點也不訝異;倘若這是平常收無花果的時候可又另當別論了。這個自然界的神跡是極不尋常的,因為耶穌所行的神跡中,只有這是毀滅性的,除非我們把淹死加大拉豬群的也包括在內。在無花果樹這件事上,如果要作為審判臨及神的百姓的一個記號,就必須如此。就像本福音書中其它一切這類自然界的神跡一樣,這並非假門徒之手,而是耶穌親自施行的,一如醫病或趕鬼的神跡。──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福音書最難解經文之一。按字面解釋,出現兩個難題:①既然耶穌在極度饑餓的狀態下,拒絕將石頭變成餅(4:3,4),就不可能因不得飽食咒詛被造物。②逾越節在四月中旬,無花果樹三月發芽,六月才會結果。耶穌不可能無理地咒詛它。我們應當注意其象徵意義。咒詛無花果樹發生在潔淨聖殿之前,意味著對聖殿(猶太教的假冒為善與形式主義)的審判(24:2)。與葡萄樹一樣,無花果樹也是以色列的代表性果樹(何九10),所以也象徵著神對猶太人的審判,他們失去選民資格,只用嘴唇尊敬神(15:8),參看太21:18-22注釋。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1214耶穌為什麼要咒詛無花果樹?有何教訓?】

答①無花果樹做早系載於舊約聖經創世紀三章七節,亞當,夏娃曾以其葉製作圍裙之用,此樹須經多年培植,始見結果茂盛,其樹幹長足高約九至十三尺,間亦有高達二丈余者,夏時葉密,蔭濃涼爽(約一48),在巴勒斯坦所植種類繁多,歲獲兩次,經常是在秋天結果,可以作餅,常為猶太人重要之食品(尼十三15,撒上卅12),亦有治病之功效(王下廿7)。

②耶穌曾經來「到了無花果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意思是這樹上既有葉子,也就應當有果子,可能再過八九天,就要到了成熟收果子的時候。從植物學上說,猶太地無花果概是先結出第一粒像綠色小瘤的果子,才生長出新葉子來,現在葉子已經很多,遠遠已可看見,且還未有人到來收果子的時候(可十一13),就實際而論,樹上理應有果子累累滿掛,但竟然出乎意料之外,只有葉子每沒有果子,不盡結果子的本分,所以耶穌咒詛這樹,連根都枯乾了(可十一2021,太廿一1920)。

③這顆無花果象徵猶太民族,長滿了啦宗教信仰的葉子,徒有續表其名,結不出公義的果子(參路十三6-9),耶穌看他們是早已蒙了神的特別恩典,應當為神結果子,但是沒有果子,所以遭受咒詛,祂以這無花果樹上所行的神跡,特要預言表明審判猶太國的結局(參賽五4-7),且從這件事上,祂為門徒啟示了信服神,而認識靠信心得能力和禱告的功效(可十一20-24,太廿一2122),由上面情形可知耶穌並不是因為祂餓了來向這棵樹發怒(參太四2-4)。今日我們信徒應當領受主在這顆無花果樹上所作的教訓,為祂多結善果,榮耀主名,免遭將來的咒詛滅亡(太三810,七19-21,約十五8,弗五9,腓一11,西一1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可十一12~14

         問:馬可福音十一章十二至十四節,主咒詛無花果樹,是否太難為它了,因為結果的時候還沒有到?

         答:無花果樹結果有兩季,有冬季無花果和夏季無花果。主所說的是冬季的無花果,這棵無花果樹連餘下的果子都沒有了。── 倪柝聲

 

可十一12~14憑“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一語研究,這棵無花果樹應該有果子,還是應該沒有果子?】

    主那穌到了無花果樹下,竟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所以主那穌咒詛該樹,該樹連根都枯乾了(20節)。許多聖經讀者覺得奇怪,以為既然不是“結”無花果的時候,主那穌為什麼咒詛它?

    對於這件事,我們應明白另一個重要解經原則,那就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

    聖經是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卻騙我們,以為是:不是“結”無花果的時候。於是我們看錯了,解錯了,別人也聽錯了,於是以訛傳訛,瞎子領瞎子。

    一、“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意即樹上已結了許多果子,但尚不是收果的時候,可能再過幾天或一個禮拜才到收的時候,那麼樹上的無花果一定已經很多。但這棵樹竟然只有葉子,沒有果子,不盡結果子的本份,所以應當受咒詛。

    二、從植物學來研究,無花果樹是“先結第一粒果子才生長樹葉的”,現在既然葉子很多,遠遠也可以看見(13節),則樹上理應有許多果子。何以連一粒果子都沒有?豈非應受咒詛?

    三、無花果樹不必開花,並非創造主減少它的美麗,乃是免除它開花的義務,把開花的力量拿來結果子,使它所結的果子比別的樹更多。但這棵無花果樹只長葉子,葉子代表虛名,並不結果,於是“無花果”變成“無花亦無果”。徒有虛名,徒有外表,不盡責任,白占地上,怎能不受咒詛?參路十三章69節另一無花果樹可能被砍掉的比方,就知道神對無花果的嚴格了。

    猶太地的無花果經常是在秋天結果,果子累累是在初冬,有時果子一直掛在樹上到初春。因為是野生的,利便行人,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人把所有果子收到自己家中,猶太人都知道這種情形。“主那穌看見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些什麼”,從這幾句話便知道這棵樹應該有果子。

    四、聖經本來沒有章節的,乃是後人分出來的。如果13節的話停在“不過有葉子”一句之未,14節變成這樣:“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所以那穌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我們就更易明白那穌咒詛該樹的原因了。

1英文聖經在13節是這樣說:For the time of figs was not yet。所謂time of figs根據原文用字習慣是指收果子的時候。――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可十一12~1420很多解經的人,都在這棵無花果樹上作文章,認為它應該結果子而不結果子。但是馬可福音上不是明明地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

         主耶穌這麼作,無非是指著以色列這個國家而說。他們既是神的選民,應該結果子而不結,所以到後來國家才會滅亡。同樣地一個基督徒,也應該多傳福音榮耀主,若不結果子,在靈命上也會枯乾的。――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可十一13無花果收成季節在陽曆六至九月間。這裡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說明耶穌經過時在陽曆三、四月,還沒有到長新葉結新果的季節。參《馬太》二十一19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殿裡作買賣猶太人在聖殿裡的買賣活動,主要是為了方便獻祭以及繳殿稅的人。交易的場所是外邦人的院子,而不是聖殿的其它地方。

  錢經文中所指的銀錢是指推羅的錢。在這種錢幣上,不像普通希臘羅馬的錢一樣,並沒有刻上人頭。因此,沒有雕刻偶像的涵義,而被普遍猶太人所接受,方便他們繳納殿稅等。所謂兌換是指從普通希臘,羅馬錢幣換成推羅錢的意思。──《中文聖經注釋》

         買賣的人,兌換銀錢之人: 耶穌曾教導錢財敗壞信心(23,25)。在金錢萬能的今天,教會在金錢誘惑中更應持守真理,忠實地完成福音的使命(12:15)──《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15~19潔淨聖殿在受難周第二天(星期一),這是彌賽亞的行動,是瑪3:1預言的成就,符類福音都有記載(21:12-17;145-48),意義重大:①正面挑戰大祭司的權威。聖殿好比大祭司出租的商店,在宗教名義下剝削朝拜者的商人,得到了大祭司的認可。耶利哥到耶路撒冷路途艱險,有很多強盜(路十30)可聖殿的強盜比路途上的強盜更狠毒(17)。②宣告萬民敬拜的時代要到來(56:7)。耶穌從外邦人的院開始潔淨,猶太領袖獨斷排他,故意攔阻神應許給外邦人的屬靈權力,將外邦人院變成買賣的場所。③預言主前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和末世的審判(13:1,2)──《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

    耶穌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的做法,很可能是基於當時猶太人的傳統規矩。──《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一17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希臘文動詞edidasken(教訓,即繼續教訓)所暗示的,乃是耶穌刻意採用的一種教導方法,而不是祂置身於殘破的聖殿攤子當中怒氣猶存、不經意的發言。在這件事發生之後,耶穌正要引聖經來證明祂自己的舉動是正當的,這也是任何拉比都會做的。祂所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五十六7,說明有一天外邦的歸正者如何在聖殿裡受到歡迎。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在此所引用的,只是以賽亞書中有關禱告的那個子句,與獻祭有關的句子則略而不提,因為祂自己即將要被獻上為祭,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合而為一(約十一5152)。在此與以賽亞書五十六7結合在一起的,還有耶利米書七11,這節經文原是針對耶利米時代之猶太人所提出的嚴肅控訴,因這些人的生活與他們外在的敬拜完全背道而馳。耶利米也曾在祂那時的聖殿中講道,這個事實使得此一引句更為有力。該預言發出示羅毀滅的警告,而神如何在那時離棄示羅,祂也同樣棄絕耶路撒冷與祂的聖殿(耶七14)。──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馬太》、《馬可》、《路加》三卷書稱為“同觀福音書”,因為三書所記甚相似,許多章節放在一道來看,如出一人的觀察。這三本書記載耶穌潔淨聖殿一事都引用了《以賽亞書》五十六7的話(太二十一1217;路十九4548),但只有《馬可》特別引用了“萬國”二字,預告全世界都有人敬拜主。比較十六15。──《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

    祭司長與文士如今開始策畫要置耶穌於死地,這是不足為奇的;祂的意思實在是太清楚了,而且他們都怕祂。朝聖的群眾聽見耶穌的教訓時除了希奇之外,也不是沒有懼怕,這從使用極為強烈之希臘文動詞exeplesseto(希奇)可以看得出來。自從第一座聖殿被毀之前的那個時代以來,他們就不曾聽見如此明確的宣判話語;讀者會訝異:到底有多少人活著看見大約四十年後(主後70年)這些大石頭一個接一個崩落、陷於火海的情景。曾經聽見耶穌講道的那一代,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那麼長命,除了那幼嫩的教會之外;她聽從了主的勸告,逃到約但河外的彼拉(十三14)。──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19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

    在城裡有那麼多人積極圖謀要置祂於死地,在城裡過夜是極不安全的;但伯大尼仍然安全無虞,所以祂大概是回到那裡去了(參12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0~26無花果樹教訓的第二部分,耶穌借此教導禱告原則。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2224此外,耶穌也在責備他們缺少信心,因為他們對於耶穌咒詛無花果樹竟能造成如此迅速而強烈的結果深感驚訝。叫一棵無花果樹枯乾?倘若有信心,他們可以移山(拉比常用的一個用語),將它們投到海裡去。那麼,禱告的時候需要有信心,顯然是耶穌在不同的場合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復教導門徒的一貫重點。信心並非被任意選為禱告的一個條件,它乃是我們與神的所有關係的基本條件(來十一6),包括禱告在內。然而,即使是在這信心的根基上,我們還是不能千篇一律地以為我們可以隨意移動任何的,或叫任何的無花果樹枯乾。山的確可以被移動,但卻是照著神的旨意,而不是我們的(約壹五14)。這個隱喻當然不應該照著字面來解釋;我們從未看見耶穌移動物質的山;雖然祂曾以創造之神的身分平靜暴風(四39)、喂飽群眾(六41),以及在這裡叫無花果樹枯乾(十一21)。──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3易被曲解的經文。只求滿足私欲,無視神的旨意,決不可能得到神的應允。“山”象徵困苦或患難。雅1:5-8指出確實的信心:①毫不懷疑。②困苦中,依然堅定不移地行在真理中。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24

         問:馬可福音十一章二十四節的信心是一個應許。這樣,二十三節的信心也能抓住,作為應許麼?

         答:可以的。不過分別在這裏:二十三節的信心是恩賜的信心,二十四節的信心是恩典的信心。這兩節的信心都是根據於二十二節對神的信。── 倪柝聲

 

【可十一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耶穌在此說明禱告的另一個條件,那就是饒恕別人。這也不是任憑己意的;我們並未擁有與生俱來之蒙神垂聽的權利;一切全都是祂的恩典,而且是我們不配得的恩典。但是,除非我們白白饒恕人,否則就證明我們對於自己已經接受,而且需要的恩典一無所知。由此可見,我們正希望因著我們自己的功德而蒙垂聽,那是不可能的。馬可並未記載所謂的主禱文(太六12);但不管是甚麼理由,這裡當然是複述了其中的一個子句。──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站著禱告是古時候的人正常禱告的姿勢(參路十八11,13;約十七1)。──《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穌來到世上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恢復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林後5:18;約壹2:2)。不與弟兄和睦的人不能向神獻上完全的禱告。彼此饒恕、彼此相愛(119)才能建立兄弟和睦的關係。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26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注:有古卷無此節)。

    這節經文不僅表達了自第25節之合邏輯的演繹,也表達了一個嚴肅的神學真理。神並非蠻橫地拒絕饒恕我們。因著我們自己不肯饒恕的心態,我們已經使自己不可能接受神白白賜下的赦免,因為我們不肯採取唯一恰當的態度。──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一2728耶穌一到聖殿,那些宗教領袖就前來質疑耶穌的權柄,發出兩個問題,(1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2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這些事是指潔淨聖殿、咒詛無花果樹,並凱旋進耶路撒冷。)不論祂如何回答,他們都望找著把柄捉拿祂。祂若說身為神的兒子,權柄出於自己,他們就會質難祂的話,因為他們自命是神特選的宗教領袖。──《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十一28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 公會的代表並不是想要辨別真偽,而是想用詭計陷害耶穌,使他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12:14)。可以說他們才是搶奪神的權柄,淩駕百姓之上的典型。參看平行經文(21:23)──《聖經精讀本》

 

【可十一2932耶穌以一個問題回答。施洗約翰是神所差派的不是?(約翰的洗禮指他的整個職事。)他們尷尬極了,不懂回答。倘若約翰的職事是神所差派的,他們理當聽他的話悔改;倘若他們藐視約翰的職事,便會惹起公憤,因眾人仍以約翰為神的發言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可十一30“從天上來的”就是“從神來的”意思,猶太人避諱,不直接提神的名字。──《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一33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做這些事。

    他們不回答,表示不知道,主也就拒絕討論祂的權柄。他們既不肯承認先驅者的身分,更不會承認君王本身更高的身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我們不知道: (20:7)──《聖經精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