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拾穗

 

【可十三1本章記下耶穌預言聖殿被毀和世界末期的災難。參《馬太》24章的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三12在以色列再也沒有獻上任何祭物;沒有聖殿,又怎麼能獻祭呢?有些拉比在何西阿書十四2找到了答案,大概是指讚美的祭說的;但一個基督徒很容易就可以像猶太人一樣獻上這樣的祭物,也就沒有回到猶太教的試探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沒有……不被拆毀了: 與潔淨聖殿時,耶穌責備猶太人的話(十一17)相聯繫,才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舊約先知耶利米,向那些將神的聖殿變為賊窩,仍然誇耀的猶太百姓,宣告神將毀滅聖殿。耶穌也宣告耶路撒冷與聖殿將被毀(A.D.70)。可以看到神的公義。因猶太人的背道,神不顧惜象徵他同在的聖殿,也不顧惜亞伯拉罕的子孫而施行懲罰。他警告我們這些嫁接在“真橄欖樹”上的人,若犯罪將會受到的懲罰是怎樣的(羅十一17-24)──《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37耶穌的“橄欖山講話”(24:1-41;21:5-38),發生在星期二。耶穌預言耶路撒冷被毀與世界末日。前文是猶太人對耶穌權柄的挑戰(十一27-十二44);後文是加略人猶大的背叛(十四10,11),表明耶路撒冷的滅亡與他們的罪有關。耶穌強調聖徒要經受苦難,在苦難中要持守忍耐。道成肉身的耶穌(1:14),只有經受了作為人的苦難,才能得到榮耀<5:24,人子的概念>。作為他的門徒,在與他共用榮耀之前(26,27),也要經受苦難(9-13)。正如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跟隨耶穌決不是容易的事,要放棄生活的安逸,穿戴屬靈的全副武裝。信徒若能持守這種信念,不會被突如其來的患難他跌倒(21:34)──《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地問他說:

    這是馬可獨有的一節有趣的經文,安得烈在此與那三個經常從耶穌領受特別教導的同伴一起出現。但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安得烈這次為甚麼會與這三人並列(他們本來就是四個人一起去找耶穌),而是在其它場合為甚麼把他漏掉了。約翰福音比馬可福音更多提到安得烈(見約一40,十二22),所以,我們若想更多認識安得烈引人的個性,就必須研讀約翰福音,而非馬可福音。由於安得烈甚少被提及,他在性格上似乎不像他的兄弟彼得那麼強勢,正如雅各似乎也不如約翰那麼強勢一樣。但是他們在神的旨意中全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且也同樣都是蒙耶穌呼召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4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什麼預兆呢?

    這四個門徒問到將臨之審判的日期,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上面提及不健全的屬靈好奇心的一個例子。下面這章經文是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耶穌如何立刻把所有這種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個人的與道德的領域。沒有一個神學問題是可以抽離而單獨考慮的,因為它不能單獨存在,與我們目前的立場、信念,和行為都有直接而實際的關聯。對於神的道路,若只有純屬理智上的興趣,就是病態,不自然的,也是與實際剝離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5~6我是基督: 使徒行傳記載了耶穌這個預言的應驗,如丟大、加利利的猶大(5:36,37)、行邪術的西門(徒八9-22)都是這種人(24:4,5)──《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58有許多的假教師,顯然也是末期的一個預兆,正如世界的政治局勢持續惡化也是一個預兆。這就引入了第三個危險,以及第三個警告:我們不要像非基督徒一樣,因著國際危機而驚慌。基督徒的心不要憂愁(見約十四1),因為這些災難只是一個必經的階段。這一切乃是世界生產之難的起頭;但telos(末期)──世界歷史的目標與終點,神的治理終於建立──還沒有來到。保羅也有類似的概念,他形容一切受造之物都勞苦歎息,等候神的成就(羅八22)。保羅顯然認為這些生產之難乃是持久的、目前的、今世的經歷,然而卻朝向時間座標上未來的一點。──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7~13這些兆頭(24:6-14;21:9-11)。預告耶路撒冷的終結;又是世界末日的終極預兆(24:1-4)──《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注:災難,原文作生產之難)的起頭。

    如果要找一個地區性、一時性之最初的應驗,而不是持久性的,甚至終結性的應驗,那麼最適合的是四皇之年(主後69年),羅馬的帝位改朝換代的速度驚人,同時,加利利的堅固城陸續陷落。在廣義上,這是一幅持續性的圖畫,描繪出今世的動亂,而教會就必須生活在這樣的動亂中,作主的見證人。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最初的持續的解釋,都不排除最終的末世性應驗。如果馬可福音原來的讀者大多位在羅馬,那麼這些經文就非常有意義了,而且的確是極其激勵人心。──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9但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裡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

    提到公會與會堂,必然會在早期基督徒當中引起回應,他們記得大數的掃羅所加諸教會的嚴厲逼迫(徒八13)。倍為切合的是:保羅已經不知不覺地借著他的敵對應驗了這節經文的前半,也會有意識地借著他在當權之人──如腓力斯、腓斯都、亞基帕,甚至該撒自己(提後四1617──面前的見證而應驗了後半。然而,若是因此而認為這段經文是根據保羅的經歷而寫成的,可就十分荒謬,因為這節經文沒有如此具體細微。希臘文hegemonon(諸侯)在新約聖經中是用來指羅馬官員的術語,官階從各省的巡撫到較低之猶太行政長官(或提督,有份銘文用這個字)本丟彼拉多。Basileon(君王)則涵蓋了所有的皇室統治者,從地區性之小分封王到皇帝。這裡所給的命令要謹慎乃是典型的馬可用語(Schweizer)。──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公會: 不同於十四55的“全公會”(Sanhedrin),在超過120名猶太人聚集生活的地方,就設有地方法庭(The Local Councils)(太十17)──《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

    給萬民這個譯法並未充分表達出原來的意思:更好的譯法是給所有非猶太人。這又是對以色列人最受寵愛的國家之地位予以重擊:普世的宣揚對於馬可而言是最重要的(施維策),而且他在此從耶穌自己的話語得著證實。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有機會聽聞國度的好消息。──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福音的傳揚應遍及全世界(太二十四14;可十一17;十六15)。要先把福音傳遍,世界的末時才來到。──《啟導本聖經註釋》

         使徒保羅也作過同樣的教導。他說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才會回轉,耶穌就會再來(羅十一25-27)。現在福音已幾乎傳到世界所有地區,聖經被翻譯為276種語言(1980年統計為准)。召集以色列歸回上帝的時候已到。借此可以明白耶穌再來的日子臨近,所以應當警醒。人若尚未預備,無異于遭遇盜賊的災殃(24:43)──《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1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

    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在使徒行傳中,有無數基督徒即席辯論的例子,馬可福音中當然沒有;彼得在公會前的講論只是許多例子中的一個(徒四8及下)。但我們不得利用這一點來試探神(路四12)。這一個應許是特別賜給那些不期然被逼迫者拖進法庭之人的,而不是給那些有時間為了前頭某個已知的作見證機會而禱告、預備之基督徒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信徒在患難逼迫中,不要靠自己有限的力量(“不要預先思慮說甚麼”),聖靈會幫助我們,給我們足夠的力量去應付(“說話的……是聖靈”)。──《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三12一個家庭會因信仰上的衝突而發生分裂。這種事已見於今天,將來會更劇烈。參《馬太》十2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三1213這是偉大之hypomone聖經教義的扼要說明,此教義在神學上有時稱為聖徒的堅忍: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13節)。得救的意義不可能只是蒙拯救免於肉身的死亡,因為第12節已經警告過:可能會因著為基督受苦而死的。這裡所應許的得救必然意味著更深邃的,超越墳墓之外的。所以,在啟示錄二10也有著相同之末世論的吊詭: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耶穌說:門徒必須堅守到底,以便能夠得救;但是,正如保羅所說的,真基督徒事實上必會堅守,因為神必使他們能堅守(羅十四4)。這是聖經中的另一個吊詭,我們最好是以虔敬的態度來堅信。就像其它類似的神學吊詭一樣,其解決方法不是用數學的方式在無限中尋得,而是在永恆中──也就是在神裡面──得到。馬太福音十22將耶穌所說的這一句話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所以,這不只是在某一次特殊場合中隨意說的,而是祂的教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14行毀壞可憎的: 引自但以理書的預言(但九27;十一31;十二11)。此預言成就於B.C.167,敘利亞王安提阿古伊彼凡尼推倒聖殿祭壇,向丟斯神像獻豬為祭,耶路撒冷聖殿被玷污。耶穌引用但以理的預言,預告耶路撒冷聖殿將再一次被玷污。路加(21:20)借此預言A.D.70年提多帶領羅馬軍隊佔領耶路撒冷,將繡鷹的軍旗立在耶路撒冷聖殿(24:15)。猶太人將鷹與豬都視為不潔的禽獸(利十一7,13)。也應將這預言與末世災難聯繫起來,末世將會出現敵基督者,誘惑聖徒敬拜他而不敬拜神(帖後2:4)。應當逃到山上: 耶路撒冷城建在海拔800米的山地,耶穌警告人們,看到耶路撒冷被圍困(21:20),就要迅速逃離耶路撒冷,到別的山地。A.D.66年羅馬軍隊攻打耶路撒冷時,記得這句話的猶太人迅速逃往比利亞地區的伯珊東南(位於約旦山谷的Pella)得以倖免遭遇,4年後耶路撒冷滅亡。神在懲罰犯罪的百姓的同時(1,2),依然施恩於聽從他話的人,並且拯救他們。①出於神的愛,神愛自己的百姓。②出於神的信實,神紀念與他們先祖亞伯拉罕所立的約(11-8)──《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419參《馬太》二十四15和二十四1920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三14~23符類福音(24:15-28;21:20-24)均記錄了這個災難的預言。這段經文看似預言耶路撒冷被毀的災難,但在終極意義上,自然地與末世災難(6-19)相聯繫。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5~16在房頂的: 猶太人的屋頂大都平坦,可以上去休息或禱告。還有通向屋外的應急階梯,危難時可以迅速逃離<撒下 緒論,以色列的居住生活>。在田裡的……衣裳: 巴勒斯坦溫差很大,猶太人為應對晚上寒冷的氣溫,到田裡幹活會帶著外衣。白天把外衣脫掉,幹完活再穿回家。強調耶路撒冷被毀時:①將要臨到的危難相當嚴重。②若不求神幫助,被世界迷惑,無法避免這滅頂之災。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8山上或曠野是災難的藏身之處,如遇冬季,嚴寒無疑帶來更大的困境。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1820猶太的冬天常有大雨。倘若大災難在這個季節臨到,逃難者的行動就加倍困難了。耶穌在此強調說,這大災難是空前絕後的。在語氣上與但以理十二章一節相似。災難的日子愈長,遭殃的人當然就愈多。然而,災難的日子也是在神的主權操縱下。因此,主是可以減少那日子的。這可說是神特別憐憫人的一種作為。神只是為主的選民,將日子減少。這對信靠神的人來說,是富有很大激勵作用的。──《中文聖經注釋》

 

【可十三19~20災難是神對世人的審判,是聖徒可以忍受的試煉,神在聖徒不能擔當時會開出路(林前十13)。耶路撒冷被滅時,死傷者多達100萬人以上。若羅馬軍隊圍攻的時間再長一點,所剩的10萬餘名猶太人也會被殲滅。當患難臨到時,應當不怕遭害,因為神與我們同在(23:4)──《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21~22(5,6;24:4,5)──《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2123這段經文最初可能是指主後七十年前後所出現之無數的宗教,與偽彌賽亞派猶太人的叛變。但對基督教會而言,這段經文同樣適用於第一世紀的許多猶太基督教異端(尤其是諾斯底派),雖然其應用的範圍可以廣泛至涵蓋所有的時代。──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2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跡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

    神跡奇事(22節)。這是提醒我們:就像在舊約聖經中一樣,除了真先知之外,假先知也能行神跡奇事(出七11)。體認這一點,在今天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今日對於這些表現又燃起新的興趣。在使徒行傳裡面,神跡無疑是由使徒們施行(見徒二43的例子)。保羅將它們列在聖靈的恩賜裡面,雖然不是列在眾恩賜之首(林前十二10)。即使是由真先知所行,神跡奇事只是神在基督裡所行之更大工作的兆頭,我們必須憑信接受這更大的工作,不然神跡就算不得甚麼。

    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正好第20節,我們又看見選民,而且使我們想起約翰式的提醒:選民若是也上當受迷惑,這個名詞就自相矛盾了(約壹二2627)。第23節同樣是約翰式的提醒:在這些事以先,主已經警告祂的門徒(參:約十三19)。馬可比其它兩卷對觀福音較少出現約翰式的筆觸;但足以顯出實事求是的馬可也與約翰從同一資料銀行裡取用素材。──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4~25末世兆頭,參看路21:9-11──《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26~27 (24:30,31)──《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27他要差遣天使,把他的選民,從四方(注:原文作),從地極直到天邊,都招聚了來。

    但以理書第七章,人子的降臨是緊隨在亙古常在者坐行審判,而且建立了永恆國度的描述之後。但以理書七10提及了無數之屬天事奉的群體,在馬可福音這裡也照樣提及天使所擔任的招聚者,雖然可歸之於舊約聖經其它經文,卻也適合於但以理書的脈絡。馬可在第27節是這段經文中第三度提及祂的選民,蒙揀選者(參2022節)。從舊約的餘民觀,到新約的教會觀,只是短短的一步,因為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發展,兩者都是神的選民。──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829葡萄樹與無花果樹的確是舊約聖經中神的百姓傳統的象徵,而耶穌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十一1214)似乎是指當代之猶太教的一個行動式比喻。然而,那並不能證明聖經每一次提及無花果樹都是暗指以色列說的,也不能證明我們可以從今日在以色列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如重返巴勒斯坦)來預測基督再臨的日期。耶穌這句話似乎只是一般鄉下人所用的一個比喻;比較馬太福音十六23所提及判斷天氣之敏銳度的比喻。當樹上的枝葉繁茂,夏天就近了,而且一如施維策所說的,在巴勒斯坦夏天來得尤其快。耶穌說:同樣的,這些事情的發生,將要提醒我們:人子的再臨已經近在門口了(29節)。──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28~33符類福音都有“無花果樹”(24:32-36;21:29-33)的比喻。巴勒斯坦地區的樹大都是常綠樹,惟有無花果樹是例外,春生秋落,借此知道夏天快要來臨。耶穌借比喻教訓:就象通過自然現象分辨節期,人借末世徵兆知曉天國的降臨。與有關痛苦和逼迫的預言不同,耶穌帶給聖徒他將要再來的明確的盼望。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這世代必定是指耶穌在地上所服事的那一代,那一代的確有些人有生之年看見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慘狀。但耶穌所服事的那一代當然沒有看見基督的再臨,所以有些人努力(不自然地)要將genea的意義解釋為百姓,指整個猶太國,這個國家在基督再臨之前不會消逝。毫無疑問的,基督再臨(parousia)的耽延對早期教會是一大困惑,他們當中有些人似乎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見基督再來,所以當死亡把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帶走時,他們既悲傷又困擾(彼後三4)。所以,較好的作法是把這些事局限於發生在主後七十年當時的審判。但是,初代教會預期主在任何時刻來臨,並沒有錯,因為每一世代都應該繼續熱切仰望並期盼主的再來(彼後三12)。在神的旨意中,基督的升天與再臨之間不會再有其它事件,所以它永遠是近的。──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些事: 末世的兆頭在耶路撒冷被滅時首先成就在猶太人身上。這樣的兆頭也將要最終成就在所有世人身上。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1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天地要廢去,大概是在萬有都被震動,引入基督的再臨之時;這可能出自以賽亞書三十四4。廢去可能是連接本節與前一句話之間的環結。然而,這裡所著重的,並不是啟示文學式的預言,而是基督話語的永久性(Anderson):那意味著基督的話被視為與舊約聖經中雅威的話同等(賽四十8)。啟示錄二十一1可能採用了耶穌這句話,先前的天地(對於希伯來人而言,也就是萬有的總和)將要過去,以便新天新地可以降臨。──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樣的話: ①表明耶穌相信神的護理,相信天父的掌管。③強調耶穌自太初就以道存在(1:1)。他與父神一同以話語創造天地,他的話語將永遠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會照他的話語成就。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2子也不知道: 有人以此為例否認耶穌的全知性。三位一體神是同一位神,擁有同一權柄,但各有獨立的位格。 ──《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警醒。

    有些證據顯示,看門人的明喻被早期教會用來指那些有分於基督徒事奉的人。家主長久離家,當他來時,一定不能發現我們正在睡覺,而是正在盡我們的職責,執行他所留給我們的任務。看門的人誠然必須特別儆醒,因為那正是他特殊的任務(結三17),所以這或許特別適用于那些身居牧者地位的人,他們乃是教會中的守望者──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4~37(24:42-25:46)──《聖經精讀本》

 

【可十三35本節中把夜分為“晚上”、“半夜”、“雞叫”和“早晨”。這是羅馬人的分法,代表晚上的四更。“雞叫”是淩晨三時。羅馬人把夜分為四更:一更晚上69時,二更9時到午夜,三更午夜到次晨3時,四更3時到6時。猶太人將一夜分為三更、每更四小時自下午6時(日落)至10時為一更,10至次晨2時為二更,2時到清晨6時(日出)為三更。──《啟導本聖經註釋》

 

【可十三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警醒!

也是對眾人說的:要儆醒。然而,這節經文卻告訴我們,這個命令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單單針對基督徒的事奉,或者教會裡面的任何群體或階層。而且,它可能清楚地說明:耶穌自己未必預期祂的再臨就在不久的將來,近代許多解經學者只能臆測,卻無法證實。這個比喻的整個要旨,說明主離開的時日可能是漫長的。從最後這個嚴肅的字眼,要儆醒(希臘文gregoreite清醒),衍生出後來基督徒愛用的英文名字 Gregory── 柯勒《丁道爾聖經注釋》

 

【可十三37{\Section:TopicID=219}不同的思想線索】在這章經文中,攙雜有幾種不同內容的資料,寫福音書的人是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方法,整理耶穌不同的教訓,按著題目而歸納寫出來。現在馬可在這章經文中的題目是『耶穌講述關於將來的事。』任何人把這章書快讀一遍時,即發覺它的範圍雖然是指將來而說,但內容則參差不齊,換句話說,它們所講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包括有五個不同的分題在內的。

(一)豫言耶路撒冷的毀滅。它的範圍包括一節、二節和十四至二十節。耶穌豫知聖城的浩劫,而後來這件事果真實現了。到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破壞不堪而恐怖的事也隨之而發生。

(二)警告迫害的來臨。這是記載在九至十三節中。耶穌警告祂的跟隨者,將來會遭遇到使人痛心和殘忍的迫害經驗,而預早提醒他們。

(三)警告他們在末日時的危險。這點分別在三至六節;二十一至二十二節敘述出來。耶穌知道將來有人起來歪曲和蹂躪基督教的信仰。這是順其自然而出現的,因為人常愛聽從自己驕傲的心志而不願聽聞上帝的聲音,耶穌既然知道將來會有類此的異端邪說和訛詐的事出現,於是趁早講給他們聽,希望保護他們。

(四)警告關於祂第二次復臨的事。而這些話的語氣則與主的日子的描寫,同聲相應的,我們可以在七至八節,二十四至二十七節裏面找出來。『主的日子』與『第二次復臨』的描寫景象,互相混在一起,而很難分辨出來。這是常常見到的,因為的確沒有人知道當這兩件事發生時,真正的情景是怎樣的。我們所見的描寫是用夢境和異象寫出來的。耶穌描寫祂第二次復臨的時候,是引用以往先知和啟示文學所寫關於主的日子的景象作根據的。所以不須照著字面意義去解釋,它們只是一個印象式的敘述,如同舊約時先知們所見的異象一般。它們的目的是告訴人當這些事情發生時,所得的印象是甚麼,而不是一幅真實發生的圖畫。

(五)警告人們必須警醒留心。這個分題是記載在二十八至三十七節。倘若人們已經處於永恆生命的影子當中;倘若人們經常可能遇到上帝突如其來的干預;倘若人們在生活中,隨時會遇到基督復臨的經驗與體驗這個完滿的日子,已近在眉睫;倘若這個時刻和季節,除了上帝之外,完全沒有人會預知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加倍留心,隨時準備祂降臨。

所以我們讀過這章書時,緊記著每一個分題的描寫,都是用以前舊約和啟示文學,描寫主的日子的畫像和言語表達出來的。為了這點,我們不是跟隨原有的章節去研究,而是用以上的分題去細心分析。──《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