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馬可福音的特點 陳希曾 寫信給羅馬人的福音 陳希曾 馬可福音也是彼得福音 陳希曾 馬可福音簡介(李廣) 馬可福音簡介(楊震宇) 馬可福音研究(巴斯德) 馬可福音的特點 陳希曾 一個最年輕的人,卻給了我們最古老的故事;好像我們雖稱十字架古老,卻非陳舊。 四卷福音,四種啟示 讀聖經的人都知道這四本福音書所啟示的重點各自不同;馬太記載我們的主是君王,路加記載我們
的主是一個完全人,馬可記載主耶穌是神的僕人,約翰則記載主耶穌是神的兒子。這四方面的認識和 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有著極大的關係。約翰福音特別說到生命,路加福音特別說到見證,馬可福音說到
事奉,馬太福音說到職事。我們今天在地上跟隨主,其實不外乎這四件事,生命、見證、事奉、和職 事。要認識生命,必須讀約翰福音;要知道什麼是見證,必須看路加福音;要知道怎麼來事奉,必須看 馬可福音;要曉得我們的職事是什麼,就必須讀馬太福音。 就寫成的時間來說,四本福音裡最早的一本是馬可福音。馬可福音公認是馬可寫的。為什麼神特
別揀選馬可來寫福音書呢?馬可到底是誰呢?馬可第一次出現是在使徒行傳十二章12-18節,彼得 從監牢裡面出來以後,他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此處「稱呼馬可的約
翰」,就是寫馬可福音的馬可。當時猶太人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希伯來名,另一個是上學時使用的。 約翰可以說是馬可的希伯來名字,而馬可則是他羅馬的名字。在眾多神的僕人中,聖靈為什麼特別揀
選馬可?馬可根本不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所以馬可福音的資料幾乎都不是直接的資料,泰半是二手 的資料。但是很希奇,聖靈並沒有找十二使徒的一位來寫第一部有關神忠心僕人的福音書,卻特別找
了一位最年輕的人,寫下了一卷最古老的福音書。 活潑的福音,充滿特色 馬可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查考聖經,可知他是一個少年人。仔細讀馬可福音,我們可以在
這卷書裡讀出少年人的味道,許多地方不知不覺地流露出赤子之心。比較四卷福音書便曾發現馬可福 音和馬太、路加、約翰三卷福音書不一樣: 一、用詞簡單——馬可敘述故事頗具小孩講故事的味道,用語簡捷,一點他不繁複,然而他的筆
法卻非常生動。他不像路加擅用希臘文,也不像馬太舊約底子非常豐富,更不像約翰那樣思想深邃。 馬可沒有文法上的講究,他不是一個簡單式句子然後再加一個複雜式句子,馬可福音裡所講的故事是
把所有簡單的句子統統用「和」(或「與」,英文的AND)這個字連在一起,一句接一句,串起整個故事。 從英文譯本來看,單就第三章的經文為例,全章共三十五節,其中二十九節用到AND。假若將馬可福 音分成一百段,除了九段之外,在原文全是「和」字連接起來的,足見其用字之簡單。 馬可讓我們覺得,他說故事是那麼生動,那麼真實,因為他道出的是宇宙中最偉大也是最真實的
故事,如果小孩子能聽得懂,那麼全世界的人就都聽得懂。 二、常用「開始」一詞——馬可還喜歡用「開始」,可惜中文和合譯本大多把它刪掉了。全書共
用「開始」二十六次,例如:「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四1),原文是「耶穌又開始在海邊教訓人」。 又如「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六2),原文是「到了安息日,他開始在會堂裡教訓人」。又 如「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
道理」(六34),其中「開口教訓他們」原文是「於是開始開口教訓他們」。 三、動詞用現在完成式——馬可福音所記載的都是過去的事情,照理所用的動詞當然都應該是過
去式;雖然中文的動詞不分時間性,但是希臘文,英文的動詞過去式與現在式的用字完全不一樣。例如「他說」,英文現在式用HE
SAYS;過去式用HE SAID。其他幾卷福音書記載主耶穌的事蹟都用過去式 的動詞,唯獨馬可福音用現在式,使人感到非常之生動,好像裡面所說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一樣。馬
可所以把許多過去動詞變成現在式,就是要叫讀者看見這件事情不只是發生在二千年前,也好像發生 在今日。少年人不講究文法,講故事就是這樣,不管是不是過去的事,他只知道一件事發生了,就好
像發生在目前一樣。馬可福音中「他說」「他們說」用現在式的,至少有七十次,這是另一個特點。 一個最年輕的人,卻給了我們最古老的故事;好像我們雖稱十字架古老,卻非陳舊。馬可福音記述
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年前,但馬可說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這些故事像青少年一樣,充滿了新鮮 朝氣。這是馬可福音的特色,是其他三卷福音書所沒有的。 熟悉的環境,日常的服事 主在馬可福音裡的服事還有一個特點有別於其他福音書,他是在日常普通的環境裡作僕人的。他
的服事不是叫我們成為三頭六臂;他用平常的聲音、普通的背景來服事。書中舉目所見都是日常生活所 能接觸的事物。 通常我們講到神的國,講到屬靈的服事,好像都很崇高、很神聖,似乎高不可攀、力不能逮。但
是這位神的僕人,我們的主,他的服事讓我們覺得,好像我們還留在地上、還留在人間;好像我們還作 父親、作母親;好像我們還在地上也吃飯、也穿衣服,就和普通人一樣。 我們的主不是服事我們到一個地步,好像我們遠離周圍熟悉的環境,好像帶我們到深山、到修道
院一樣。不!不是如此!馬可福音的描寫叫我們看見日常所用的東西,或者日常所看見的景象。就因為 主耶穌是神的僕人,所以今天的氣氛不是在皇宮裡,不是為著特別的一班人,整個環境就是我們今天
所處的環境。這類的描寫在整卷書裡可以信手撚來,隨處可得:例如講到穿戴之物特別多。馬可福音第一章說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接下來說到彎腰 給他解鞋帶。 第二章二十一節:「新布縫在舊衣服上」,講到的是衣服。 第六章特別講到草鞋,也講到褂子、衣璲、裡衣、麻布、紫色的袍子…等。以下便是馬可福音記
載的日常事物彙整: 衣服:駱駝毛的衣服、皮帶、草鞋、褂子、鞋帶、新布、舊衣服、衣裳璲子、漂布、裡衣、麻布、 紫色袍子…等。 食物:蜂蜜、酒、餅、蔬菜、碎渣、小魚、醋、酵…等。 房屋:家、殿門、屋頂、頂樓、樓房、樓上、前院、廊…等。
用具:皮袋、褥子、燈、盤子、口袋、杯、玉瓶…等。 錢、小錢、銀錢、大錢…等。 黃昏、雞叫的時候、天沒有亮的時候、天晚的時候、半夜、晚上、三更…等。 會堂、潔淨、安息日、遺傳、洗禮、燔祭、各耳板、感恩、聖殿、唱詩歌…等。 雇工、用人、看門的人、小使女…等。 岳母、伴郎、新郎、妻子、休妻、嫁娶…等。 麥地、收成、鐮刀、葡萄園、花圃、籬笆、壓酒池…等。 兌換銀錢、贖價、租…等。 護衛兵、百夫長…等。 漁夫、撒網、補網、船、小魚、船尾、風浪、岸上…等。駱駝、鴿子、野獸、飛鳥、飛禽、豬、狗、驢駒…等。 熱病、大麻瘋、被鬼附的、聾子、結舌、瞎眼、手枯乾的,血漏…等。 時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 錢幣 時間 宗教 人物 婚姻 農業 貿易 軍事 漁業 動物 疾病 這些都是蘭 總而—
顯在我們J 總而言之,馬可試著告訴我們福音不是高高在上,它的果效是使我們兩腳著地的,福音的好處要熟悉的周遭環境中,也表現在我們日日夜夜所接觸的人事物上。 寫信給羅馬人的福音 陳希曾 羅馬人需要什麼?現在馬可就著羅馬人的需要,叫他們看見主耶穌身上一切都是最具體的,一切都是最實際的。 三種人代表世界 馬可在羅馬停留過一段時間,彼得前書第五章提到彼得和馬可一同在巴比倫。巴比倫就是羅馬。馬可也許在羅馬寫了馬可福音。這是四本福音裡最早的一本,之後才有馬太、路加、約翰。一個少年
人寫了最早的一本福音書,一個老年人寫了最後的一本,十分耐人尋味。 但是,這個少年人寫馬可福音時,神託付他寫給誰呢?馬可福音主要的對象是羅馬人,至於馬太
福音,其主要對象是猶太人,而路加福音的對象則是希臘人。 這個世界是以這三種人來形容的,因為釘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的罪狀牌子用的是三種語言:拉丁
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這就代表整個世界。福音需要廣傳到全世界,所以不只應付猶太人——代表 宗教世界——的需要;也藉著路加福音應付希臘人——代表文化世界——的需要;同時更藉著馬可寫了 馬可福音,特別是為著羅馬人——代表政治和軍事世界——的需要。 為羅馬人而寫 首先,我們如何知道馬可福音是為著羅馬人而寫的?因為物件是外邦人,特別是羅馬人對舊約完全陌生,所以馬可福音提到舊約的次數要比馬太和路加福音少很多。如果要把福音送給他們,遣詞用字
就得小心,好叫他們都能懂得。所以馬可提起舊約聖經的次數就少了很多很多,大約總共六十三次, 馬太福音卻有一百二十八次之多,而路加福音大概也有九十次到一百次之譜。由此可知因著物件是羅
馬人之故,所以馬可寫的福音書很少引用舊約聖經。 第二、仔細讀馬可福音,便發現馬可好幾次把當時的希伯來話,又稱作阿拉美文,特別翻譯出來,
比如:馬可福音第三章十七節有一句話說「半尼其」。「半尼其」是希伯來文(或者說是阿拉美文),希伯來人完全看得懂,卻沒有一個羅馬人懂得。於是馬可就解釋: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記得有一次主耶穌叫睚魯的女兒復活(可五:35-43),然後主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古米,這也是希伯來話。然後馬可說,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馬可福音有好幾個地方特別講到
「翻出來、翻出來」。「阿爸」也是希伯來話,「各各他」也是番出來的話。至於「以羅伊、以羅伊、 拉馬撒巴各大尼」(可十五:34),馬可怎麼說呢?他說: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
我」。這些地方都是馬可翻譯出來的。 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有人說這是給外邦人看的沒錯,卻不一定是給羅馬人的。怎麼判定
呢?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記得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被強迫背十字架的事嗎?只有馬可告訴我們說,有 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憑這點就足以說明作者所寫的物件一定熟知亞力山
大和魯孚。因此從這裡就很清楚這是特別寫給羅馬人的,因為根據羅馬書第十六章,只有在羅馬的人 才曉得亞力山大和魯孚是誰。這句話對不懂的人沒有什麼幫助,馬可不可能把福音書送出去給看不懂
的人,所以我們可以說馬可曉得,在羅馬城一帶的人才知道亞力山大是誰。 不只如此,馬可福音還有許多羅馬字,比方說:第七章四節講到「罐」,十二章四十二節講到「大
錢」,另外還說主耶穌「被鞭打了」,馬可直接用了很多羅馬人的習慣語。再看一個例子:馬可福音十 三章三十五節:「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
晨。」這裡的更次作四更分法,這是羅馬的分法。猶太人的分法看路加福音十二章三十八節:「或是二 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猶太的分法只有三個更次,但是羅馬的
分法是四個更次。馬可要把這個福音給羅馬人,所以他講到更次的時候,完全照著羅馬的習慣、羅馬的用法。 將他們的需要給他們 羅馬人需要什麼? 馬太知道猶太人的需要,所以就寫了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切中希臘人的需要,因為知道他們追求
完美,所以路加告訴他們,他們夢寐以求的完全人,原來只有在耶穌基督身上才顯出來。所以,神藉 著聖經裡唯一的外邦人作者寫了路加福音。 羅馬雖然征服了當時的帝國,它的版圖遼闊,領土廣袤,但是只要是羅馬鐵蹄所踏的地方,也就
是希臘文化影響能及的地方。因為希臘文化征服了當時的羅馬帝國,憑藉著思想的力量征服了羅馬。 路加福音特別針對那樣的文化,告訴他們,耶穌基督乃是神面前完全的人。 然而羅馬的特點從來不是文化,不是思想,不是形而上的東西,更遑論宗教,連哲學也不是。對
於羅馬人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情感也不是思想。 希臘人要智慧,猶太人要神跡,但這些都不是羅馬人要的。 羅馬人代表的,乃是意志。他們的意志像鋼鐵一樣,一決定要征服當時的世界,劍及履及便馬上
成功了。 羅馬人不空談道理、空談哲學,他們是行動派的;結果造成了整個世界在他們的腳底下。他們說:
道理我不會講,但是我把成績給你們看;我們腳掌所到的地方,全都歸給我們。對於這樣講求實行的國 家民族,對於這樣的羅馬人,我們怎麼把福音送給他們?如何把神兒子給他們看?我們側重的該是那
一方面? 忙碌的神僕 現在馬可怎樣介紹主耶穌,怎樣把福音傳給他們?這裡有一位,不錯,從一方面來講,他是完全
人、是君王;但是現在聖靈要讓馬可看見,這一位就是神的僕人。馬可福音的重點不在於他講了什麼, 而在於指出他做了什麼。所以,從馬可福音第一章開始,我們的主就非常非常忙碌。請記得,懂得征
服世界的人,他們知道怎樣在世界上找最忙的人。 曾經有人問拿破崙:你用人的秘訣是什麼?拿破崙回答:我要找世界上最忙的人才用他。他知道只有最忙的人才是工作的人。 現在馬可就著羅馬人的需要,叫他們看見主耶穌身上一切都是最具體的,一切都是最實際的,你
很少聽見他講什麼道,如果你要聽他講道,到馬太福音裡去;但是馬可福音所呈現的主耶穌是一個完全 實行的人,而且他的確成就了父神的旨意。所以馬可福音一開始,沒有講到主耶穌的降生,沒有時間
講到他的少年時期,一開始就讓我們看見,他是個忙碌作工的人,是神的僕人,是個事奉的人。 這樣一個神的僕人,他完全的形像,是沒有一個羅馬人能夠趕上的。他服事再服事,替人洗腳,
取了奴僕的樣式;他從未使用一槍一炮,但是,所有被他服事的人,沒有一個不降服在他腳下的。今天 他憑著服事所建立起來的國度,早就遠勝過羅馬憑著鐵血所建立的國度。 馬可福音也是彼得福音 陳希曾 你也許會覺得希奇?馬可福音是馬可寫的,但馬可沒有直接跟隨過主,他的資料從何而來?......顯然一定有人提供給他。 馬可資料的由來 你也許會覺得希奇,馬可福音是馬可寫的,但馬可沒有直接跟隨過主,他的資料從何而來?他不
是杜撰的,聖靈啟示的時候,不會憑空給馬可這許多的資料,顯然一定有人提供給他。 在教會歷史中,馬可曾經被稱為彼得的譯員,認為是個把彼得所傳的福音,翻譯成希臘文,就成了馬可福音。所以在彼得前書,彼得稱呼馬可是他的兒子(彼前五:13)。 記得在使徒行傳第十二章裡,彼得從監獄出來,他想了一想,這麼大的耶路撒冷應該到何處去呢?他想到馬可的家,就去了。由此可見馬可與彼得應該有一份特別的關係。 根據古教會的傳說,馬可福音大概是彼得口授,由馬可記錄下來的。聖靈不只藉著馬可給我們看
見主耶穌是神忠心的僕人,彼得也曾說主耶穌是僕人。我們不一定能肯定是彼得講,馬可記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馬可的資料從彼得而來。所以,一般都說,馬可福音就是彼得福音。 講道的記錄少 如果拿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裡主耶穌的講章作比較,馬太福音第五、六、七一共三章的教訓,到了
馬可福音裡幾乎蕩然無存,只剩下一點點而已。原因何在?因為彼得是喜歡說話的人,一個喜歡說話 的人自然不大願意聽別人說話,他自己可以說得津津有味,口沫橫飛,但是等到別人講話的時候,他卻睡著了。所以,喜歡講話的人多半記憶不大好,彼得在十二個門徒中是最喜歡說話的,且動輒以發
言人自居;但到了主該說話的時候,馬可福音的記錄就最少了,因為雖然彼得聽見了許多話,但是聽過 就忘記了。 我們聽道也好像這樣,一年至少聽五十二次,幾年下來,應該很屬靈的了,可是有多少人能記得
呢?甚至前一個禮拜所聽到的也都忘記了。 所以馬可福音裡很少有主耶穌講道的記載,如果有,必定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彼得最不容易記事,話能印在他的腦子裡,聖靈不知做了多少工作——我們這些人記得的道,也是聖靈特別工作的結果;不然,早就左耳朵造石耳朵出了。所以馬可福音記載主的教訓,都是聖靈特別的工作,都是難忘的話。 馬太福音就完全不一樣,馬太是稅吏,必須和羅馬政府打交道,所以擅於編寫報告,他同時又精
通希伯來文、希臘文加上拉丁文,當然不太容易忘記事情。所以馬太福音篇幅最長,記載主所講的話也特別多,如果用紅筆把這些話圈出來,幾乎要占三分之二的篇幅。而彼得是完全憑著自己的記憶,
所以馬可福音裡主說的話就很少很少。但是感謝主,聖靈就藉著彼得的記性不好,特別襯托出馬可福 音裡面的基督是多做事少說話的。就憑著這一個特點,我們在馬可福音裡找到了彼得的影子。 記載彼得的親身經歷 第二點,在馬可福音裡,凡是彼得不在場的,彼得沒有親眼看見,沒有親身經歷的,馬可根本不
記載。這些只要稍作比較,就非常清楚。所以馬可福音不是從主的誕生開始,馬可福音一開始記載主 耶穌就是一個成年人,而且是從主呼召彼得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得人如得魚」開始記載的。 希不希奇?記載一個人應該從降生開始才對,但是彼得只能從主呼召他作門徒的時候開始,在此
之前,主耶穌降生在馬槽裡,他根本沒看見,所以不提;也因為沒有聽見,故而不記載。反而因為路加 是醫生,受過希臘文化薰陶,是個嚴謹的歷史學家,經過考察驗證,所以寫成路加福音第一章和第二
章;而馬可根本就略過去了。 馬可福音一開始,主耶穌就是成年人,也藉著這一點,聖靈把我們的主是個僕人的特點就表明出
來——我們請用人不需要看他的履歷表,也不會去追查他的出生情形,只要他用手做工就可以了。所 以馬可福音一開始不講主耶穌降生的情形,因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開始主就殷勤工作。只要開始
讀馬可福音第一章就會發現,主耶穌忙得不可開交,事情多得不得了,一件接著一件,迦百農全城的 人聚在一起求他醫病趕鬼,馬可根本沒有時間把他幼年的事情記下來。 細節顯出彼得的影子 第三點,馬可記載主耶穌工作的地點多半在加利利,為什麼呢?因為那一帶情形,彼得最熟悉,
這是彼得的家鄉,特別是迦百農。馬可福音裡所發生的許多事,多半都發生在迦百農一帶,講到那一帶故事時,特別的生動,有一些形容詞一讀就很清楚。 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同時也很會推銷自己,彼得就是這樣的人,馬可福音在這方面也顯出彼得的影
子,這是第四點。馬可福音一開始第一章我們看見主耶穌醫病趕鬼,到了迦百農,在安息日進會堂教 訓人等等,然後聖經說:「他們一出會堂,就同著雅各、約翰,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希奇不希奇? 我們看見主醫病趕鬼,突然帶一筆就順便把彼得的家介紹給我們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原來彼得有一個家,而且是結了婚的人,他有岳母,這岳母有病,被主醫好的。 接著,「天晚日落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合城的人都聚集
在門前。」(可一:32-33)是聚集在誰家的門前呢?是彼得家裡的門前,彼得不知不覺中道出了他的家, 也不知不覺中道出了他家的門,後來又不知不覺中道出了他有船。記不記得,主給五千人吃飽後,立
刻催門徒上船渡海,聖經說:「於是就上了這船」,這是彼得講的故事,「就上了這船」意思就是上了 彼得的船。 這些小地方很有意思,我們看到的全是彼得,這個門是他的,那個房子也是他的。馬可福音說:
「進了屋子」,這麼多的屋子,到底是誰家的屋子呢?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彼得的屋子。你看彼得, 船給主用,房子給主用;一方面我們看見主,另一方面也看見彼得,聖靈的工就是如此。 特殊的記栽 第五點,馬可福音裡有一段記載主耶穌早晨從伯大尼出來,發現無花果樹枯乾了。是誰提醒主的
呢?只有馬可告訴我們是彼得(可十一:21)。 主耶穌講聖殿被毀是對著四個門徒講的,馬可告訴我們,是彼得先叫主耶穌看聖殿的石頭的(可十三:11)。 眾人皆知彼得軟弱了,失敗了,那時他以為主也許不再要他了,不能再跟隨主了。你看,當天使
對墳墓前找主的婦人說:「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可十六16:7)」這句話簡直比音樂還要美, 因為彼得覺得他虧欠主,他覺得他得罪了主,再也沒有臉去見主耶穌了。但是聖靈就藉著天使這一句
話安慰了彼得,「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這個異象在彼得是永遠揮不去的。彼得身上帶 著傷痕,他身上有軟弱,他深知失敗的苦楚,所以這個印象對他而言特別深刻。直到他講這一段故事,
把資料給馬可的時候,特別強調了這句話,「…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這也證明這些資料一定是彼 得給馬可的。因為馬太福音、路加福音以及約翰福音都沒有這段的記載。而這段經歷若以詩的體裁予
以總結,正所謂"雄雞鳴二聲,彼得獻一生"。 進一步的例子 馬可福音裡類似的記載很多,除非這個人在現場親自目擊,好像採訪記者一樣提供資料,否則憑
馬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話來的。下面舉出幾個例子: 一、「耶穌喻附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
有五十一排的。」(六:39-40)這裡有兩件事很有意思,只有馬可福音告訴我們,草地是青的,馬太、 路加、約翰都沒有這樣講。還有「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一幫一幫英文譯為RANKS, 在希臘原文是「花圃」。在一片碧綠的青草地上,一些穿白色衣的人整整齊齊坐著,遠遠看過去,就 像花圃一般。這一幅畫面,一定是親眼看見的人才能把它形容出來。 二、「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一:16)他們本 是打魚的,這裡撒網的「撒」字,英文是casting about,這字在希臘文裡很特別,意思在打魚時把
網在船左邊或右邊撒一下,除非人有專業知識了會用到這個字,單憑馬可的背景是不可能用它的。 三、「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四:38) 這裡「船尾」兩個字也是專業的希臘文,只有漁夫才用得上。此外,其中講到主耶穌枕著枕頭,在我們的觀念中,枕頭就是一個口袋,裡面裝有軟棉棉的東西,睡覺時墊在頭下面以求舒適,船上怎麼會
有這東西?原來這船是彼得的,他是掌舵者,掌舵的一定在船尾,而且要坐在一個墊子上。那天,主 講了一天的道,到了船上,彼得和安得烈待他如上賓,安排他在船尾休息,把坐墊給主當枕頭,好讓
主舒適。這種情形馬可怎會知道?當然是彼得告訴馬可。 四、「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六:53)這「靠」字很有意思,也是個專業性用字,原文意思要花很多力氣才能把船靠到岸上。只有彼得才可能用這樣的描寫。馬可生長在耶路撒冷城裡富戶人家,這種漁民生活和專業性用字。根本不可能寫得出來,從這些內證我們因而得知馬可
福音實在就是彼得福音。 統計數字來證明 讀馬可福音,處處可以找到彼得。神找到了這兩個器皿,一個馬可,一個彼得,要把那位忠心神
的僕人介紹給我們。 以下是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路加福音三卷福音書中彼得或西門這個名字出現的統計數字:馬可福音全卷共一萬一千零七十八字,提起彼得這名字共二十五次,平均每四百四十三字就有一
次。馬太福音全卷共一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字,提起彼得這名字共二十五次,平均每七百二十二字有一 次。 路加福音全卷共一萬九千四百四十八字,提起彼得名字共三十次,平均每六百四十八字有一次。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馬可福音中彼得名字出現最頻繁。馬可福音中講到跟隨主的門徒,第一次 提到的是彼得,最後一次提到的也是彼得。 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 撒網,他們本來是打魚的(一:16)。 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在跟隨主的門徒裡,他是首先與末 後出現的(十六:7)。 聖靈很有意思,如果說:「你們可以去告訴彼得和門徒說」,那麼最後一個就不是彼得,而是門徒了。
馬可福音簡介(李廣) 馬可福音
耶穌基督是 神的奴僕 聖經是 神屬靈的啟示,馬太福音對於王觀念的啟示與世人迥然不同,祂是 王,因祂靈裡貧窮;祂是王,因祂釘死在十架上。馬可福音啟示耶穌是 神的奴
僕。就人而言,王與奴僕是相對的,但依 神而言,王與奴僕是相輔相成,且是一 體兩面的。「因為人子來,並不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且要獻出祂的魂生命, 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 )。誰服事人,誰就是王;王服事人,是聖經的觀念,耶 穌就是取了奴僕的形像,且死在十字架上來服事人。人除非被 神兒子的生命服
事,就無法服事 神和為 神來服事人。 主耶穌的服事,並非只是按需要,乃是負 神的軛:「看哪,我來了! 神 啊,為要啊啊 的啊啊」(來十 6𡛓 )。祂來到世上倒空自己,如腓立比書二章所說, 祂七步虛己,最後死在十字架上;祂服在父 神啊啊下,祂是兒子,卻成奴僕。讀
馬可福音,信徒有無將此奴僕兒子觀念緊緊的握住呢?我們不是負需要的軛、工作 的軛、或世界的軛,我們乃是要像主負 神啊啊的軛。主耶穌說:「我心裡是柔和 與謙卑的,你們當負我的軛,並從我學習:這樣你們魂裡就必得上面的安息。因為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也是輕省的」(太十一29~30 )。服事 神的性質乃是 神的啊啊,並非工作本身。 讀馬可福音,要讓我們放在主的調教之下,祂要將王與奴僕的性格藉聖靈的工
作建立在我們裡面。人天然的性格,不合 神用,讀馬可福音會發現許多主耶穌作 奴僕的性格:像原文編號 這字,和合本通常譯為隨即、立刻、就、當下等,在 馬可福音就用過
次之多,這說出了主的殷勤。另一種性格就是「憐憫」,像主用 手去摸長大痲瘋的人(可一40~41 );祂又憐憫那些如羊沒有牧人的百姓,不僅教導
他們,還變魚和餅給五千人吃飽(可六34~45 );祂且到格拉森墳塋的地方,幫助那 個被群鬼所附著的人,讓他神志清醒,穿上衣服(可五1~20 )。 如前所述,祂還有一個「捨己」、「無己」的性格:「因為人子來,並不受人 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祂不體貼自己,卻體貼
神啊,情願自己接受苦杯,被 神離棄(可十四35~36 ),為要拯救我們。此外祂讓門徒接待孩子,像接待祂,如接
待父(可九36~37 )。祂復活後,讓婦女們去告訴門徒和否認祂三次的彼得(可十六7 ),處處都顯出祂溫柔的性格。另外祂對 神的信心,更是信徒該有的性格:「你 們對神該有信。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無論誰對這座山說:你且挪開,投入海裡!
而他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會發生,就必給他成了」(可十一22~23 )。 馬可福音前十章可用馬太十二 來形容,祂雖然是掌權的僕人,卻「不要作
聲」,是隱藏的。後六章祂是服事的君主,是顯露的。舊約以賽亞五十三章形容主 是「我的義僕」。 馬可福音作者是馬可,又稱約翰(徒十二25 ),可參考使徒啊傳十五 節註對 他的介紹。本書多認為是四福音裡最早的一本書,成書於紀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 以前,有說在第五十年至六十年間,有說在六十七至七十年間。 馬可福音簡介(楊震宇) 【為什麼要讀馬可福音?】 Ø
任何人若想要知道主耶穌如何以神僕人的身分,來證明祂是神的兒子,並且是人的救主,而完成了神救贖人的工作,就必須讀本書。 【簡介】本書主要信息,是在論到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取了奴僕的形像,在地上作神完美的僕人,目的是為服事眾人,為世人的罪捨命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和升
天,而完成了救贖的工作。 【大綱】本書共十六章,根據內容要義,大綱可分為四部分: (一)
僕人的預備(一1-13); (二)
僕人的事奉(一14-十三); (三)
僕人的順服至死(十四-十五); (四)
僕人的高升 (十六) 。 【特點】 (一)
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卷。馬可本人也未曾跟隨過主,但馬可福音中對于主一言一行的描述,均生動詳實,猶如歷歷在目。遠較其他福音書詳細和生動。他對每一件所發生的事,如人名、時間、地點乃至每一個細節,都以其獨特的風格來描述。其內容是彼得宣講和教訓關於耶酥的生平記錄,因為彼得與馬可母親很熟悉(徒十二12),而馬可也可能是他帶領得救的(彼前五13稱馬可為兒子),故此有人稱本書為「彼得的福音」。 (二)
馬可是最早被寫下的福音書。全書661經節中除了31節經節之外,都被馬太和路加所引用(馬太約引用了606節,在路加則有350節左右)。由於內容方面的密切關係,馬太、馬可和路加三部福音書被稱為「符類福音」(即「對觀福音」The Synoptic Gospels)。 (三)
本書主要信息是神的兒子以僕人的身份來作人的救主。故本書記載主耶穌的行動為主,短短十六章的篇幅,卻記載了主所行的十八個神跡,只有兩篇論談(4:1~34、十三1~37) ;因為僕人宜於少說話,多作事。。而且書中也經常出現「就」、「隨即」、「立刻」、「即時」、「連忙」等字眼,(原文為「euthios」,英譯「straightway」 或「immediately」 )。這都反映出本書所描述的這一位僕人而救主的行動是何等的敏捷、迅速、連貫,沒有半點的松散和拖延,所以又有人稱本書為「行動的福音」。 (四)
本書是按照事件所發生的時間次序寫的。全書十六章之中有十二章是用「又」(共用過30次)開始的,表明作者敘述的語气是連貫一致的,所以最好的讀法是一气呵成的讀完全書,才能體會本書的精華和亮光。 (五)
馬可福音所描繪的主耶穌像「牛」(啟示錄四章第二個像牛犢的活物),牛有兩面的功用,其一是「生為耕種」;其二是「死為獻祭」。馬可福音前十章給我們看見祂像牛在地上耕種,目的是以神的僕人身份而服事眾人;後六章給我們看見祂為世人的罪獻祭,捨命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和升天,完成了救贖的工作。故此,第十章45節可視為本書的鑰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六)
本書以記載主耶穌的「受苦」和「死」為主。本書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十一至十五章)記載主在世上的最後一週,包括在耶路撒冷如何受苦難,死在十字架上,後復活和升
天的經過。 馬可福音研究(巴斯德) 第一百一十五課 馬可福音 之一 提示:請最少先看完馬可福音兩遍,作為研讀本課的準備。 馬可從沒有試圖把主耶穌的人性與神性特徵混為一談。反之,他像彼得傳道的方式一樣,把耶穌的事蹟清楚而大膽的刻劃出來……馬可福音一開始就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他的筆法表示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像耶穌一樣得稱為神的兒子,因為聖靈在約但河那裡印證了主的神性。事實上,馬可在一章九至十一節那裡清楚的表達了三位一體的真理。不過,他把事實寫了出來,讓讀者自己去下結論。 ——錄自羅拔臣(A.T.Robinson,D.D.,LL.D.,Litt.D.,)所著的《古代文獻中的基督》 當我們看到大自然在各處展示它不同的藝術作品之時,今人不禁神往。奇怪的是,這些藝術作品都是用同樣的材料造成,就是泥土、樹葉、水。甚至在小小的大不列顛島嶼上,我們也清楚的看到這些不同的美景。試看蘇格蘭景色的特徵,與威爾斯景色的特徵是何等不相同!愛爾蘭海峽對面的綠玉色的島嶼又是何等的獨特!越基本的特徵,就只有使彼此之間的分別越發明顯——例如蘇格蘭那古舊壯麗的峽谷、峭壁、內湖和海峽;威爾斯那鋪了平滑地氈似的高地,和蜿蜒的山谷:愛爾蘭那些綠得最可愛的稻田,和光滑不毛的斜坡;英格蘭那些舒適的草原、叢林、坭綠色的田野,和四面環山的碧湖等等。又試想阿利桑那沙漠的仙人掌景色與澳洲的紐拿波平原,或巴基斯坦的仙特沙漠,三者的天然藝術是何等的不同。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與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兩者的分別是何等的大;夏威夷的小島與鄰近同受太平洋海浪衝激的非濟群島又是何等的不相似! 照樣的,四福音都有相同的材料,尤其是頭三卷福音特別相似,因此他們被稱為對觀福音書,但是四福音卻有全然不相同的特色。每一卷書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都照自己獨特的目的把相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法表達出來。 如今我們要開始研究第二卷福音書,讀者必發現馬太與馬可之間,很明顯的基本上各有各不同的特徵!既然神把兩卷書放在一起,很容易的讓人比較兩者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那麼,裡面必有一個隱秘的真理因素在內。 最崇高的目的 我們只須要把馬可福音讀兩三遍,立刻就會被作者那崇高的寫書目的吸引著。馬可要我們看見一位在工作中的耶穌。似乎他向我們說:「看哪!憑主所作的我們就知道他是誰。他的言行一致偉大的工作證實了感人的教誨。請注意他怎樣工作,留意他怎樣施行超自然的神跡!這樣,你就會對他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 馬可沒有馬太所載的開卷家譜,也沒有介紹有關主耶穌出生的前後事實,因為馬可的目的是寫一位元工作中的主。所以,一開始,我們就看見約翰在約但河那裡宣告有一位「大能者」已經來到。跟著耶穌出現,用神跡來證道的工作就開始了,馬可只用三幾筆生動的描述,就概括了馬太用八章的篇幅所記載的。他用九章的篇幅所寫的,馬太就要兩倍的篇幅來完成。這並不是說他缺乏足夠的資料,反之,他所寫的是詳盡而滿有生氣的;只是他集中寫一個目標,就是主耶穌的工作,至於主的教訓,他沒有完全寫出來。 事實上,這卷書之所以在四福音書中成為最短的,只因為它裡面刪減了大部分主所講的教訓。例如一章三十九與四十節之間就刪了所有山上寶訓。馬太十三章長篇累牘記載的許多天國比喻,馬可就只簡略的提一下。馬太在第十章用了四十二節的篇幅來記載主給與十二門徒的使命,而在這書裡只占了短短七節:而且主責備加利利那幾個不肯悔改的城的詳細情形,馬可卻隻字不提。主厲害的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話,占了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全章,可是馬可卻連一句回應的話都沒有;而且,主在橄欖山上的預言,馬可又只記載了三分之一,還有許多其他刪減了的地方不必贅述了。 是的,馬可福音確是以記載主耶穌的工作為特徵,甚至「天國」這詞,馬太記載主講了超過五十次,而馬可只記載主講了十四次。所以十分明顯的,馬可的目標是:我們只須要看一看這些「大能的工作」就必詫異起來——主確是一位大能者。 研究全書要訣 本書原沒有像馬太福音那般的分段,相信馬可寫書的方針是不用分段的。他只希望讀者領會到這位大能者在工作中所帶出的奇妙見證,所以,我們沒有看到裡面有任何分段或分組的跡象,反之,我們發現作者故意地把那些叫人驚訝萬分的大作為一氣呵成的寫出來。可以說,馬可在四福音的作者中有如一位攝影技師,他負責把許多不可磨滅的景象拍成許多片段,但播放出來時是連貫起來的。不錯,我們也會看兒整個故事裡也有幾個主要的地方是分開的;但甚至在這些地方,作者似乎也不希望我們停下來,因為他所描述的片段是這麼緊湊,叫人不能不屏著氣的一直看下去。 記得從前古老的「魔術燈」——放影機,把一些不會動的圖片放影在銀幕上的情形。有一塊長方形的玻璃片,裡面貼上六七幅連續平衡排列的圖畫,放在這放影機裡面,一段一段的拉過去,讓圖畫一幅一幅地影在銀幕上,加上一些配音,就成了所謂活動電影了。同樣的,這馬可福音把一幅一幅偉大工作的圖片描寫出來,這連續不斷的描述,叫人越來越感到其中的催迫力,直到最後不能不呼喊說——這正是馬可所祈望每一個讀者要說的——「這真是神的兒子了!這景象是何等偉大,這突變是何等的悲慘,神安排事物的作為是何等奇妙!」 看哪 請看這福音書的前幾章,看清楚是否這樣。一開始,在短短的引言裡面,我們就赫然聽見四個感人的聲音,分別宣告一位神奇的工作者正要來臨: 馬 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第1節) 以賽亞——「預備主的道。」(第3節) 約 翰——「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第7節) 神——「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第11節) 然後,主就開始公開傳道。一開始,我們就看見一連串的感人行動: 在會堂裡趕出一隻汙鬼(第26節)。 在某人家裡醫好一個熱病(第31節)。 在門前治好許多病人(第34節)。 在路旁潔淨了一個長大麻瘋的人(第42節)。 這都記在第一章裡。我們可以看見euthios這個字多次出現(英文譯作(straightway)或(immediately),中文譯作「就」或「立刻」)。馬可經常指出百姓「希奇」他的「教訓」,和「驚訝」他的權柄」,又指出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和「傳揚開了」。 跟著的第二章,馬可立刻把人們對主的一連串評論列舉了出來: 文 士——「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除了神以外,誰能赦罪呢?」(第7節)。 法 利 賽 人——「他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麼?」(第16節)。 約翰的門徒——「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18節)。 法 利 賽 人——「看哪:他們(主的門徒)在安息日為什麼作不可作的事呢?」(第24節)。 使我們不能不感到驚奇的,主竟然用幾句絕對權威的話解答了這些人的問題。每一個局面他都能完全控制。 第三章是用一個「又」字開始的(全書六章之中有十二章是用「又」字開始的,表明作者敘述的語氣是連續一貫的!)所以,這故事很快又轉到另一部分去了。為此我們讀馬可福音的時候,不可每日只匆匆忙忙的讀一小段。這樣的讀法永不能把故事裡的亮光,和其中的生氣讀出來的,最正確的讀法是一氣呵成的讀完全卷書,即使你讀得最慢,亦只需兩小時就可讀完了。為何我們可以一口氣讀完一部小說,而不能讀完這部比小說更奇妙、更真實的聖書呢? 富有意義的特徵 上文所提及的只是我們第一次讀這書的印象;深入再讀一次,不但會加深這些印象,而且還使我們對主自己有了一個全面性的認識,這就是本書的特點。 記得我們在前一些時候曾論及以西結先知所見的基路伯四個臉面的異象——就是獅面、牛面、人面、鷹面;四者分別論及主的王權、工作、人性、神性。這些正與四福音的特徵形成比對的現象。所以,在馬可福音裡,主耶穌被描寫為一個「僕人」的樣子,亦即基路伯的第二個牛臉的比對。由此看來,馬可的筆法,顯然是神自己的引導的;這作品就可稱為神與人合力完成的作品了。對於一位精細的讀者來說,可能在所有現象中,最使他感到奇妙莫測的現象,就是這書看來似乎沒有什麼藝術可言。其實裡面卻蘊藏有一種精巧絕倫的藝術——作者不但不矛盾,反而顯出非常平衡的現象。每一頁都提到主耶穌的主權,但每一處都顯示他是一個照神旨意去服侍人類的僕人。他是被神差來的(九37),得著神所賜的權柄能力,做事迅速,能控制每一個局面,無往不利。而且他為人充滿熱誠,凡事都依照神的旨意而行;正如保羅受聖靈感動說的:「他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全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 不提出生 把馬可福音裡面所有刪減了的,和特別加插進去的,都表列出來,我們就立刻發現到本書的重點是描寫主耶穌是耶和華的僕人。 首先你會發現,本書完全沒有提及主出生的事蹟:像馬太福音裡的大衛後裔的家譜、引路的明星、博士來朝;路加福音裡的天使報信。牧人朝拜、有關伯利恒城和拿撒勒其他的事蹟、撒迦利亞的祝福、馬利亞的偉大、西面的稱頌、主童年的事蹟;約翰福音裡的人們根源。道成肉身、父藉子顯現等等,馬可都沒有提及過。為什麼?莫非馬可忽略了這些嗎?為何他一開始就論述主的工作呢?這是否表示他故意這樣做,為的是要著重描寫主是一位僕人呢?在當時來說,一個僕人需要家譜嗎?通常描寫一個僕人的生平事蹟,是須要說明他的出生和童年事蹟嗎?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裡,這絕對是不須要的。 不戰言論 正如前文所指,馬可即使沒有完全刪去主的言論,最少他也減去了一大半。就篇幅而言,馬太足有馬可的兩倍。但是,倘若馬太裡面的家譜、出生事蹟、教訓和喻言的章節都刪去了的話,馬可所載主的工作比馬太所載主的工作就較為詳細了!這絕不是巧合的事,事實上,馬可寫書的動機就是把主形容為一位奇妙的僕人,所以,自然就記載主的工作多於記載主的言論了。 不記責備 其他福音所記載主責備人的話,馬可完全刪去了。例如責備加利利諸城的人不肯悔改(太十一);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假冒(太廿三:路十一);指摘拒絕基督的耶路撒冷快要遭受神可怕的審判(太廿三;路十三)其他的不用說了,或許我們要問,為什麼刪去這些?有沒有特別的原因在內呢?當然有。馬可既然是要著重描寫主是僕人,那麼僕人自然不適宜用君王審判人的語氣講話的,所以馬可把那些「禍哉!……」等話都刪去了。 其他刪減 請再看一看其他刪減去的地方:馬可(八38)記載「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在這一段話中,為什麼他把馬太所記載的「那時他要照各人行為報應各人」,和路加所記載的「人子在他自己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這兩句話減去呢?這也是一位僕人講話的語氣的證明。再看橄欖山上的預言,馬可記著說(十三11):「人要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這裡為何又少了路加所記載的一段——「因為我必賜你們口才智慧,是你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駁不倒的」?這也是僕人的語氣。這裹不過是兩個例子,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都是這樣。 特別增添 馬可也有自己獨有的記載。其他福音書說:「無論誰奉我的名接待這小子裡的一個,就是接待我」,馬可記載這一句話的時候卻增添多一句:「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這正是一個僕人的語氣。在橄欖山的預言裡也有同樣的語氣出現;主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獨父知道。」注意,只有馬可記載「子也不知道」這一句話。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僕人講話的態度;甚至主自己也說:「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 只有馬可把主耶穌的手描寫得特別出色。當主耶穌醫好彼得的岳母時,馬可說「主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在伯賽大主又「拉著瞎子的手」然後又「按手在他身上」。「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在醫治那被鬼附的小子時,「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在治好那耳聾舌結的人之時,主「用指頭探他的耳朵。」這些都是馬可獨有的記載,以致主自己鄉下裡的人都希奇說:「這人從那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六2)馬可重複的描寫這些手豈是沒有原因的呢?我們知道,手是一個僕人工作的最大象徵,所以這當然又指出馬可描寫主是一個僕人了。 其他獨特的地方 還有,馬可特別著重形容主不自張揚的態度。例如記載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七34)。「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七33)。「領他到村外」(八23)。 馬可特別注重主的退隱。例如(一35)說:「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六31~32)又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還有,馬可把主的目光和感情描寫得比別的福音書都詳細。例如:「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三5);「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五32);「望天歎息,對他說……」(七34);「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八33);「他也詫異他們的不信」(六6);「耶穌看見就惱怒」(十14);「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十21)。「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八12)。 以上所有的都是馬可所獨載的,還有許多其他的例證我們沒有列舉出來。從這許多的證據看來,我們很能清楚的看見,馬可寫福音書是有事先特別的計畫和目標的。這目標無疑的就是要把主耶穌形容為一位忠心的僕人。 「主」的稱呼 甚至「主」這個稱呼,馬可也似乎儘量避免使用。根據馬太和路加的記載,那個長大麻瘋的人是這樣說的:「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在加利利的風浪中,門徒呼喊說:「主啊!(路加用「夫子」)救我們,我們喪命喇!」到了最後的晚餐,他們又問耶穌說:「主啊!是我麼?」可是,以上每一個事實,馬可的記載都把「主」這個稱呼刪去了。雖然馬可記載平靜風浪之事也有用「夫子」這個稱呼,但在希臘原文裡,這個字與路加所用的「夫子」那個字是不同的;而且根據馬可的記載,門徒當時呼叫夫子的時候,還用相當粗魯的口吻說:「我們喪命喇!你不顧麼?」——這種語氣好像是在責備一個應當不停工作但卻被人發現偷偷睡覺的工人似的! 其他三卷福音書用「主」來稱呼耶穌,每卷共有七十至八十次之多,但馬可就沒有這種情形了——最低限度在主復活之前是這樣;或者只有七章二十八節是例外,但即使是在這節經文裡,那敘利亞腓尼基婦人所用的「主啊!」一詞,亦不過含有「先生」的意思較多吧了(九24那裡所用的「主」字在一些古卷裡是沒有的;十51那裡的只是「拉比」吧了)。直到這卷福音書的最後一段,馬可才真正的用了「主」這稱呼來稱呼耶穌——這意味到,當這一位忠心的僕人做完了他在地上一切的工作後,被神升為至高,坐在他的寶座上。這才適合接受「主」的稱呼的。 馬可的慣語 在整卷馬可福音裡,最特出的是eutheos這字,中文譯作「就」、「立刻」、「於是」等等,尤其是在整個故事的前半部分這字出現得特別多,好像是作者自己在寫完每一個事件之後加上自己簽名似的。例如:「耶穌就進了會堂」(一21);「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加利利的四方」(一28);「一出會堂,就同著雅各約翰,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一29);「熱就立刻退了」(一31)。這裡只不過把第一章八次的出現列出其中的四次吧了。在整卷馬可福音裡,這字共出現四十二次之多;但馬太只有七次,而路加只有一次。正如凱撒大帝的歌力戰爭錄(Gallic War)裡面充滿了「迅速地」(swiftly)這一個字,同樣地,馬可寫的福音書裡也充滿了eutheos這個字。這一點豈不也是證明本書是注重主的工作是敏捷的、不倦的、活躍的和迅速的嗎?上述各種不同的例子只不過是許多事實中的幾個吧了。我想已經足夠顯示出,這卷福音書是如何注重描寫主耶穌是神忠心的僕人了。再者,這卷書結束的時候,還有一個特別的印證:「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跡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第一百一十六課 馬可福音 之二 提示:請再讀馬可福音一遍,並留心裡面的大小分段。 我們一旦承認福音書是神所默示的,我們就已經站在主耶穌的一邊,接受他是神、是救主,不容許批評聖經的人只把他當作一個歷史上的普通人物。而且,我們之所以接受那些希伯來舊約聖經,全是因為主自己也接受了。當主耶穌受魔鬼試探的時候,他三次引用申命記的經文,以之為神的話,作為唯一抵擋魔鬼的根據。 ——安德遜 在上一課我們涉獵這卷福音書的時候,已經發現有足夠的證據,否定一些批評聖經的人,以為這書在四福音之中是最不重要的說法了。 很遺憾的,我們向來景仰敬佩的注釋前輩,亨利馬太(Matthew Henry)竟然在解釋福音書的意義的時候,用半道歉的語氣說:「當我們引用許多的見證人來證明一個事實的時候,我們不應感到重複厭倦。反之,我們應該以為這是非常需要的,為要藉每一個見證人的話,再三的證明這些事實是不變的真理。」他認為馬可福音不過是重複馬太福音所敘述的理由只是「人總是善忘的。」 還有另外一些人認為馬可福音不過是馬太福音的縮影;倘若這些人明白到馬可記載主的工作比馬太所記的還要詳盡的話,他們就知道這見解是何等的錯誤了。 這些錯誤的見解都是因為不明白馬可的特別托負,是要把主作僕人這方面的真理寫出來。 這一點湯遜(E.A.Thompson)說得好:「我們可以很明確的指出,雖然馬可較馬太為遲,但不可能說馬可抄錄或者重複馬太所記錄的;因為馬可裡面的特點風格,尤其是其中所充滿作者個人見證的細節,及描寫入微之處,使我們不能不認定了這福音書的內容是第一手得來的——全由作者個人獨立的觀察、獨立的權威寫出來的。」湯遜還十分強調,這些證據和其他馬可福音裡獨特的地方,都一同指出這書是照著一個特殊的目標,把基督作為耶和華的忠僕,大能的工作者這方面的真理寫出來。 詳細的報導,活現的描述 我們再花一點工夫來思想一下馬可在書上的詳細報導,和活現的描述,相信是非常值得的。因為這些仔細的記載,實在説明了我們更透徹的瞭解主在世的生活事奉,好像一幅清晰迫真的圖畫一般。安卡斯(Angus)的聖經手冊說得好:「就以活現、完整、描寫迫真來說,馬可是比較其他對觀福音書的作者更勝一籌的。」 舉一些這樣實例來說:「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一13);「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門前」(一33);「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裡」(二1);「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二2);「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槌下來」(二4);「門徒散了眾人,耶穌仍在船上原來的地方坐著,他們就把船開走了(直譯)。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了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坐在船尾上,枕著頭睡覺」(四36~38);「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六39);「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六40);「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六48);「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六48)。「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六53~55);「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裡,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六56);「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八2、3);「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八14);「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九3);「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九36);「有一個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十17);「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門徒就希奇,跟從的人也害怕」(十32);「瞎子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十50);「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十一4);「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十二42);「咳!」(十五29);「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那石頭原來很大」(十六3、4)。我們看到以上這些仔細生動的報導,都是馬可的傑作。 名稱、時間、數目、地點! 請再留意馬可怎樣以他自己獨特的方法來說明故事中的人名、時間、數目和地點:「雅各和約翰,耶穌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三17);「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出那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瞎子,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十46);「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十五21)。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一35);「在同一天,黑夜來臨的時候(直譯)」(四35);「每天,黑夜來臨的時候(直譯),耶穌出城去」(十一19);「釘他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時候」(十五25)。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二3);「汙鬼就出來,進入豬裡去,於是那群豬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豬的數目約有二千」(五13);「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六7);「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十四30);「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十四72)。 「耶穌又出到海邊」(二13);「拴在門外街道上」(十一4);「耶穌對銀庫坐著」(十二41);「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十五39);「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十六5)。 我們不用再舉別的例子了,無論如何,上述的已經足夠顯示出,這卷福音書所記載的,是何等迫真、何等仔細;而且更證明了那些以為馬可只是抄襲馬太或路加的記述的理論,是甚為錯謬。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對觀福音書一同記載的事例,是馬可沒有以獨特的資料加以描寫,使之更有意義、更有生氣的。任何人只要深入一點研讀這卷福音書,必定發現它是豐富的,叫人愛不釋手。 書中有特別強調的重複句語:「那人出去倒說了許多的話,把這件事傳揚開了」(一45);「就生長起來,又發大結實(直譯)」(四8);「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十四68)。馬可還為表達出事情的真實性,而保留了一些主親口說出的亞蘭話的原文,其中有一些他也翻譯出來;例如:「大利大古米」(五41);「已經作了各耳板」(七11);「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七34);「阿爸(這是譯音),父啊!」(十四36);「以羅伊、以羅伊,」(十五34)。所有有關主耶穌的眼神表情、態度動作,和情緒感受等報導,差不多都是這卷短短的福音書獨有的。任何專心閱讀的讀者,只要把這福音書讀上三四遍,就必發現這些特徵活現出來,較書中的分段還要清楚——正因為這緣故,我們先討論了這些特徵才再討論分段。當然作者寫書時是預先有計劃步驟的,但這些計畫步驟都不外為要襯托出寫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以最活現的筆法寫出主耶穌的工作;主耶穌是耶和華的忠僕;主耶穌是一位大能的工人。 馬可所記載的「變化形像」 為了證明上文所說的,我們把馬可所記載的整個事件來討論一下。以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之後,醫好了那個被鬼附的孩子一例來說,我們知道這故事是三卷對觀福音書都有記載的。現在我們先把馬可所載整段經文抄出,在其中獨特的地方我們用特別的字體顯示出來。倘若是同一件事而各卷記載的方式不同,我們就不加以顯示了;所顯示的只是馬可所獨有而其他福音書沒有的。「耶穌到了門徒那裡,看見有許多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眾人一見耶穌,都甚希奇,就跑上去問他的安。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什麼?眾人中間有一個人回答說,夫子,我帶了我的兒子到你這裡來,他被啞吧鬼附著。無論在哪裡,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齒,身體枯乾。我請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 耶穌說,噯!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罷。 他們就帶了他來。他一見耶穌,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瘋,倒在地上,翻來覆去,口中流沫。 耶穌問他父親說,他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鬼屢次把他扔在火裡、水裡,要滅他。你若能作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耶穌看見眾人都跑上來,就斥責那汙鬼,說,你這聾啞的鬼,我吩咐你從他裡頭出來,再不要進去。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陣瘋,就出來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致眾人多半說,他是死了。 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 從這例子看來,馬可所獨特記載的,是何等清楚的告訴我們,他描寫耶穌的大目標,是要形容他是一位大能的工人!門徒曾經奉主的名趕過許多的鬼,但現今面對著這一類頑梗的汙鬼,卻一點辦法也沒有,主耶穌一來了,眾人就看到他無上的大能,把汙鬼趕出去了! 雖然這卷福音書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但它確是非常可愛,它活潑有力的格式,刻劃清楚的描述,和其中形容透徹的內容,都是別卷福音書所沒有的。為此,我們該多讀它,這樣就能多享受它。每次讀的時候,尤其是讀一些新譯本,我們會被其中突然轉變的劇情,和對主耶穌突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吸引著,不時使我們有驚喜詫異的領受。每深入一步的閱讀,我們對這一位耶穌就有了更新鮮的印象,更看清楚他是耶和華的忠僕,是一位大能的工人。 我有一位朋友,在二十多年前一個偶然的場合,拿起聖經,翻開馬可福音,閱讀了一遍。讀的時候,只為要看看有沒有奇怪有趣的「故事」吧了。可是他一面看,雖然沒有人協助講解,卻被吸引著;到看完了,就真誠地歸向了基督。現在他變成了一位很有能力的傳道人;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他仍然感覺到聖經中再沒有一卷書像「馬可福音」那麼獨特的。 寫書計畫 通常我們研讀一卷聖經之時,是依照三個問題的次序來研究的:(1)這卷書有何主旨?(2)寫書時候的計畫是什麼?(3)裡面有什麼特徵?可是,在研讀馬可福音之時,這次序就必須倒轉過來了。為此,我們並沒有以本書結構分析為開始。其他三卷福音書的作者很清楚的寫出他們寫書的目的(請參考路一1~4;約廿13;和馬太的[這是為要應驗」),但馬可卻先以特徵來引導我們去明白主旨和計畫。 特徵方面我們已經研究過了,知道是為要表達出耶穌是神的忠僕這個主旨。同時,這些特徵亦可作為本書結構分析的指引——馬可福音並不是依照一整系的分段寫成的,乃是以一連串的轉變寫成的。當然,我們仍可以把它分成段,以方便分析。這樣,以下兩個方法都很適合了。 引言:「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一1~8) (1)在約但河與加利利的工作(一9~九50) (2)上耶路撒冷去的旅程和最後一周(十1~十五) 巔峰:「他已經復活了」(十六) 或—— 引言:施洗、受洗、試探(一1~13) (1)早期傳道工作(一14~九50) (2)後期傳道工作(十1~十五47) 結論:復活、大使命、升天(十六) 這樣的分析可以說是沒有錯的,我們還可以照這大分段再分成小分段;可是,我們要緊記,這歸根究底不是馬可寫書的原有計劃,這是我們在前段經文清楚說明的。摩根博士(Cmpbell Morgan)有更富想像更有生氣的分析。他稱可一1~13的引言為成聖;稱一14至八30為工作;稱八31至十六為獻祭。照他銳利的觀察力,他認為八31是另一大著重點的開始。但是更奇怪的,他竟然不以為主最後的復活與升天是一個更大更突出的部分! 研究故事的內容 現在,讓我們再迅速地把馬可的內容看一遍,一面讀一面思想這個問題:馬可寫書時祈望我們會看到什麼特別重要的意義? 當然有,在開卷的首段裡,那四個呼聲就立刻使我們詫異的看到主耶穌被介紹為—— 馬 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 以賽亞——「預備主的道」。 約 翰——「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 神——「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跟著是加利利傳道事工的開始;而馬可把事情敘述得如此生動,以致閱讀的人心會不住的點頭說:「是的,他所作的是何等的工作!」就在第一章裡,作者已經把多個神跡介紹出來。第二、三章接著使讀者不住的詫異,這位仁慈的大能者,他所行的神跡,所發表的言論,真叫人不能不佩服,驚奇得五體投地。第四章簡短的舉出了幾個特別的比喻,立刻又施行一些能力更大的神跡——平靜風和海;趕出二千汙鬼;醫好一個絕症;甚至叫死人復活:以後第六、七、八章還繼續介紹更多叫人吃驚的奇事——主用幾個餅竟然使五千多人吃飽;黑夜中行在大風浪的海面上;消除汙鬼的能力,使耳聾舌結的人得治;再用七個餅喂飽四千人。 短短的幾章,竟然有力地把這些神跡奇事記載了出來——而且還在每一個神跡之間指出群眾受了有如觸電般的影響力,越來越多人跟著主,越來越多人得著醫治,其中小部分人的評論完全被粉碎,主的名聲也越傳越開: 「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一22) 「眾人都驚訝。」(一27) 「耶穌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一28) 「人從各處都就了他來。」(一45) 「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二2) 「眾人都驚奇……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二12) 「眾人都就了他來。」(13) 「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他。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作的大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但河外,並推羅西頓的四方,來到他那裡。」(三7、8) 「他因為人多……免得眾人擁擠他。」(三9) 「汙鬼……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三11) 「眾人又聚集,甚至他連飯也顧不得吃。」(三20)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四1) 「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四41) 「就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五21) 「他們就大大的驚奇。」(五42) 「眾人……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他那裡。」(六33;第44節指出他們有好幾千人) 「他們……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裡,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縫子,凡摸著的人,就都好了。」(六55~56)「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作的事都好!」(七37) 整個故事都是這樣的發展下去。自從這世界被創造了之後,從沒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寫成的。可見,這真是那位可稱頌者的兒子,是以色列人的基督,是他們長久以來所等待的君王了!天國真的降臨!因為我們看見眾人都歸向他了。被醫治的人、蒙賜福的人、感恩的人、歡呼的人到處皆是。群眾的高呼歡迎到達了高潮。現在,他確可以因著群眾的熱誠而登上耶路撒冷的寶座,因為王位和王權本來就是屬他的! 可是,事情並不是這樣;突然間,情形變得幽暗,空氣變得冷酷;因為由八章三十一節開始,我們竟然看到馬可這樣寫著說(假若讀者真的進到故事的「內裡」,你會感到驚奇的):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 雖然馬太和路加也有記載同一件事,但他們並沒有像馬可這樣寫出其中事態急轉的意義。只有馬可單獨這樣說:「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因著主公開說這話,又因著這話的嚴重性,以致引起彼得的勸阻(第32節);可是主指摘彼得的話,反使這件事更加公開。所以馬可加上八章三十四節說:「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請注意,正當事情發展至最高峰,那些門徒公認他「是基督」,眾人都跟隨他的時候,突然間,所有的希望似乎粉碎了。跟著的是叫人震驚的急劇轉變。前面等著的不是寶座,而是十字架!不是作主的榮耀,而是被定罪至死!像他這樣的一位人子竟被棄絕、遭殺害、受淩辱;像這樣的大能傳道事工、慈惠的行醫工作和超常的智慧言論,竟會有如此痛苦結局!這簡直是使人難以置信的:可以說是萬世以來最悲慘的棄絕。 從馬可表達的方式看來,我們可以十分清楚的推斷,他是希望我們有這些觀感的。雖然那些門徒都被當時的外表形勢欺騙了,而群眾也被自己的表面化的熱情蒙閉了,但這位拿撒勒的先知卻能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看到事情真實的一面。他知道群眾的呼聲是不可靠的;他瞭解大公會、百姓的領袖、文士等人對他的仇恨是非常深的;他更明白百姓並不願意從心裡歸向神,接受「神國」的道德觀念。事實上,在他一開始傳道的時候,他們的反對也同時開始了,而且越來越劇烈和越頑梗(二7、16、22,七1、2,八11)。在較前的篇幅裡,主耶穌已經論及那些「落在石頭地上」的聽道者,「及至為道受了逼迫」,他們就不信了;又論及那些「有世上思慮」的人,他們的思慮又「把道擠住了」。主在解釋這些比喻的時候,也曾沉痛的指出:「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四12~19) 雖然從八章三十一節開始,這個突變還是推行得不大穩定,但我們可以準確的說,從那時候開始,十字架在主的心目中是放在最高的位置了,而且,他還再三的親口指證出來(九12、31,十21、32~34、38、45,十二7、8,十四8、18、22~25)。在馬可的思想裡,這正是一條「大分界線」,整個故事被分成兩大部分——主所作的大能的工作(一14~八30),和主被棄的慘劇(八31~十五)。 整個故事總括來說,馬可主要是寫主是耶和華的忠僕,是一位大能的工人。鑰節是在十章四十五節:「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鑰字是「就」字。所以我們可以把整卷書分析如下: 馬可福音 鑰意:耶和華的忠僕,大能的工人。 鑰節:十45——「服事人……捨命」。 鑰字:euthios——「就」、「立刻」等等。 前言:四個介紹主的呼聲(一1~13) 「神的兒子」,「主」,「大能者」,「我的愛子」。 Ⅰ 大能的工作(一14~八30) 第一篇信息與門徒(一14~20) 更多大能的工作與果效(四35~六6) 第一期大能工作與果效(一21~二12) 裝備與差遣十二門徒(六7~13) 第一期的評論與主的回答(二13~三6) 希律的主意:十二門徒的回報(六14~31) 群眾擁擠:選十二門徒(三7~19) 能力更大的大能工作(六32~56) 警告文士:回覆親屬(三20~35) 議論:感歎;最後的徵兆(七1~八26) 比喻=少數「好的」聽眾
公認:「你是基督」 Ⅱ 悲慘的結局(八31~十五) 新重點:十字架(八31~九1) 凱旋式入京:第一日(十一1~11) 變化形像:也是十架(九2~13) 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第二日(九12~19) 大神跡:也是十架(九14~32) 仇敵:橄欖山的預言:第三日(十一20~十三) 責備門徒:勸告(九33~50) 伯大尼——被賣:第四日(十四1~11) 再入猶太省:言與行(十1~31) 逾越節;園子;受審:第五日(十四12~27) 往耶京去:十架在望(十32~52) 彼拉多;十架;埋葬:第六日(十五1~47) 結局:四重勝利(十六) 復活(1~8),顯現(9~18),升天(19),作工(20) 第一百一十七課 馬可福音 之三 提示:研讀馬可福音最後一課之前,請先從經文彙編中把整部新約聖經裡所有有關馬可作者的經文列出來,詳細讀一遍。然後再小心閱讀馬可一章與十六章,並使徒行傳第十章。 關於作者 雖然我們懷疑四福音書的原著究竟有沒有書題,或作者本人的名字有否寫在上面。可是,無可置疑的這第二卷福音書是馬可寫成的。根據使徒時代傳統下來的證據,有三個事實是證實可信的:(1)馬可確曾寫過一部主的言行錄;(2)這卷言行錄就是現今所公認的馬可福音;(3)這個馬可就是使徒行傳和新約書信中所載的馬可約翰。這三個事實一直不變的保全下來,就是今天的學者們也以為正確的。 ——巴斯德 在研究馬可福音這最後一課裡,我們將會集中注意四件有趣的事:(1)作者本人;(2)彼得的協助;(3)作者想像中的讀者;(4)本書的屬靈價值。 作者本人 馬可本身的事蹟是非常值得我們留心觀看的。早期生活叫人覺得他不可靠,但後期事蹟卻贏得人的愛慕和稱讚,研究他的生平,越研究就越有趣。他第一次在使徒行傳十二章十二節出現,他母親的名字是「馬利亞」,這顯然是一個猶太人的名字。他本身卻有一個羅馬人的姓,猶太人的名,即「馬可」「約翰」;所以推測他的父親極可能是一個羅馬人。經常有許多基督徒在他們家裡聚會,可見他們的家庭是相當大的。同時由此可見他們還是相當富有的,而且馬可的表兄巴拿巴也有不少產業(徒四37)。 使徒行傳十二章二十五節記載巴拿巴和保羅曾把馬可帶到安提阿去,而且稍後他們還表示信任他,讓他可以參加他們第一次的旅行佈道(十三5)。可是,當他們來到別加,這個不信世界的前線,他就沒有勇氣繼續下去了,於是他離開他們獨自回家去了(十三13)。後來,在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巴拿巴表示要再帶馬可同去,保羅不贊同,甚至和巴拿巴分手了;而巴拿巴卻帶著馬可往居比路去(十五36~41)。 從此,我們再沒有聽見巴拿巴的消息了;但馬可卻多次在書信中出現,而且備受讚賞。差不多二十年的時光過去了。這時候的保羅已經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戰士,為主被囚在羅馬。他寫了一封信,托人帶給住在遠遠的一座小城裡的基督徒,他們都是弗呂家人(Phrygian)。這城名叫歌羅西,所以這封信後來就稱為「歌羅西書」。在這書信中的第四章十節那裡,保羅說:「與我一同坐監的亞裡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侄兒(原譯)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他。)」這證實了當時馬可還活著,還為主多做工,而且再與保羅一同工作!現在,這封信明明的說他正要再到小亞細亞一帶傳福音,而這地方卻是從前他畏懼退縮的地方!所以,保羅告訴歌羅西的信徒,馬可極有可能路過他們的地方,並且吩咐他們說:「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他」)。 更叫我們感動的,是保羅在第十一節說的話:「只有這三個人是為神的國與我一同作工的,也是叫我心裡得安慰的」。當時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中,只有三個人仍然與保羅一同忠心事奉主,其中一個就是馬可!保羅現在稱他為「同工」和「使他得安慰的人」!(參門22)可見他與保羅之間的感情和關係完全恢復了! 到了保羅為主殉道之前,他寫了最後的一封信,信中再提及馬可。那時保羅在獄中,除了「所親愛的醫生」路加以外,再沒有人在他身旁,在提摩太后書四章九至十一節,他這樣寫著說:「你要趕緊的到我這裡來。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是的,保羅十分想望再次與馬可在一起!而且,馬可曾經在羅馬有極好的表現,證明是他的最忠實的朋友之一。到了現在,馬可勇於傳揚主的福音經已有許多年了;這些功績足以使過往在別加的懦弱完全被人忘記了! 彼得所寫的書信也提及馬可。請看彼得前書五章十三節:「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這一句親切的問安,似乎暗示馬可是彼得帶領歸主的;而且這句話也表示過去多年來,馬可對彼得的忠誠真像他的兒子一樣。稍後,我們還會舉出許多明顯的證據,證明他們兩人確實有特別關係的。 究竟馬可在靈性最低點的別加那時開始,一直到了後來再在保羅書信中出現之間,作過了什麼呢?根據古時可靠的遣傳,他曾到過埃及作過偉大的福音工作。他是亞歷山大的第一位宣教士,使許多人歸主,創立了亞歷山大的教會。這一個曾一度變節的馬可,竟然成功地攻進了奢侈繁榮的亞歷山大。這城素來以「獻給敘拉彼斯和愛斯神的莊麗宏偉的大理石廟」為榮,又以藏書甚豐的圖書館和許多博學哲士為著,可以媲美羅馬大城! 由此看來,馬可不但得到兩位最偉大的使徒的賞識,而且更加得到神自己親自印證他為主所受的勞苦。甚至可以說還不只如此,神的靈又特別充滿了他,使他可以得著一種超自然的默示,能以寫出第二卷福音書,把主耶穌生平寶貴的事蹟栩栩如生的描寫出來。這個曾一度因懼而栗,又因栗而縮的青年人,現在竟然得到何等榮耀不朽的榮譽! 最後,這一個曾經畏縮的青年人,終於勇敢的為主殉道了。他以大無畏的精神,事奉那位為他死又為他活的至愛的主,因而被憤怒的埃及人毆打得半死,拖過幾條街道,囚在地牢裡,最後是被人燒死的。 讓我們為馬可的緣故,以靜默的靈,以敬佩的心來感謝神。馬可實在是一個典型模範,顯示出過去的失敗是可以完全彌補的,過去的汙跡是可以完全塗抹的,這對我們有過失敗的人是何等的安慰。只要肯悔改再對主忠心,不良的開始也可以有最佳的發展,天生的懦弱也可以蒙恩變成殉道者的英勇!我小學時代的一本書說:「最偉大的英雄是一個懦夫迫自己要勇敢而變成的」。亞歷山大麥卡林(Alexander Maclaren)說:「駿馬多是由小丑馬培養而成的。」可能我們當中有些人須要用多一點時間,來留心觀察馬可的榜樣! 居高巍峨的人,不一定是從未嘗過失腳滋味的; 通往成功的路,也未必是平順無阻的花徑。 看哪! 那在曙光中,站在主前的領獎者, 竟是在過去的路途上, 曾蹣跚跌倒, 但成功走完的人! 彼得的協助 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馬可福音的記載詳盡而迫真,好像作者親眼見過他所寫的一切情景。我們已經舉出過許多例證,這裡不用再補充了。既然這樣,我們只能推想其中許多的資料來源是與某一個使徒有關,或甚至可能是馬可把那位元使徒口述的記錄下來。究竟是那一位親歷其境的使徒協助寫成這福音書呢?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 倘若我們一點一點的,把馬可福音與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比較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馬可福音像其他福音書一樣,所得的詳細資料都是第一手的。 那麼,究竟那一位大使徒給馬可這些第一手的資料呢?會不會是約翰?或者是雅各?又或者是安得烈?不是。那麼是不是彼得?對了!讀者有沒有感覺到這卷福音書的語氣似乎與彼得講話做事的作風十分相似?例如彼得的率直、熱情、衝動、同情、活躍等性情都在馬可福音書內表露無遺。當彼得傳福音給哥尼流全家的人時,他指出:「這話……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他同在……」這句話可以說是彼得把這福音書講述出來的縮寫。 再者,就以馬可和彼得兩人相似的性格而論,這豈不是有助於馬可作彼得最好的代筆人嗎?倘若參考所有有關馬可本人的經文,我們會發現他與彼得一樣,是一個存心良善,熱情而衝動,但有可能隨時忽然軟弱下來的人。兩人都勇於進前,但在早期生活裡,都曾失去勇氣而跌倒——彼得的否認主,與馬可在別加的變節。可是兩者都終於再復興起來,而且不但再勇敢事奉主,還成為特出的領袖。 即使有人認為這些證據都不夠肯定,其中可能有巧合的因素在內,我們也可以放下這些。但有一個事實是我們不能否定的,就是確有一些可靠的外證,指出彼得與馬可福音是有直接關係的。從使徒時代後期遺傳下來的資料來看,這第二卷福音書,雖然稱為馬可福音,但其實是由彼得口述而經馬可默寫下來的,又或者是馬可把彼得的亞蘭文原著翻譯並延伸過來的。 最重要的證據還是第二世紀早期,在弗呂家(Phrygia)的希拉波立(Hierapolis)那裡作監督的巴比亞(Papias)。他寫了一套五本的書,名叫主耶穌言論注釋(An Exposition
of Oracles of the Lord),可惜早已失傳了。但是,優西比烏(Eusebius)在第三世紀末,所寫的教會歷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卻引用了這套注釋書的三段。以下是頭兩段的內容: 第一段 「我記憶中所存的,和我經常認為是準確的,都是我直接從眾長老那裡領受的。我已經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為的是要讓人知道,我所見證的都是真實的……過往我無論在什麼地方遇見任何跟從過眾長老的人,我都仔細的訪問他們:眾長老有什麼話語教訓沒有;安得烈、彼得或腓力有向他們說過什麼沒有;多馬、雅各、約翰、馬太,或主耶穌任何一位門徒有什麼宣言沒有;主的門徒亞裡斯提安(Aristion)和長老約翰有什麼話傳下來沒有;因為我以為我從書本所得的益處,怎麼也比不上從前仍活著的人所親口告訴我的。」(請注意:這段話表明與使徒在世的日子很近,所以他所見證的也該有同等的可靠性。) 第二段 「而且長老約翰也曾如此說:馬可是彼得的翻譯員,所以他所記所寫的,都是極端準確的,只是他並不是依照主說話行事的次序記錄吧了;因為他本身沒有聽過主講話,也沒有跟隨過主。正如我在上文說過的,他與彼得在一起的時候,彼得把一切所需的資料都告訴他,但不是把主教訓的歷史告訴他。所以,馬可在記錄這一切的時候,並沒有任何寫錯的地方;因為他所留心注意的,就是不放過任何他所聽見的,也不在這些記錄上多加任何沒有憑據的意見。」 以我個人的看法,馬可是彼得許多亞蘭文著作的編譯者。這些著作,都是彼得在事發之日或稍後時,以一種日記方式寫成的。我想還有可能,其他的使徒也曾寫了一些類似的回憶錄。但無論事情是否真的這樣,最低限度巴比亞使我們知道,這卷「馬可福音」確曾得到彼得的特別協助。到了第二世紀中期,那著名的殉道上猶斯丁(Justyn Martyr)引據馬可福音三章十七節的話時,也說明是引據「彼得的回憶錄」呢! 現在我們已經研究過這書的著作來源了,自然我們會對這馬可福音書有了新的趣味。這是彼得的故事。彼得那敏捷的眼耳和手都在書中各處出現。作者的敘述可以說是與彼得那活潑的靈是相應相合的。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為何書中記載了一部分有關彼得的事,而某一部分卻沒有記載。現在請再把這卷書快讀一遍,看看其中的原因: 一章二十九節說:「他們一出會堂,就同著雅各約翰,進了西門和安得烈的家」。四福音之中,只有這一卷是這樣記載的;很明顯這種筆法是出自彼得的,因為只有他才知道那所房子是他和他的弟弟安得烈所共有的。 馬太和路加告訴我們,主在橄欖山上的講論是為要答覆門徒的疑問才有的;但這卷福音卻說:「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暗暗的問他……」(十三3)。 十一章二十一節又告訴我們,是彼得首先注意到那無花果樹很快的就枯乾了。 另一方面,書中略去許多反映出彼得的好處的地方。當然這是出於一個叫人感佩的動機——彼得顧及到人們會知道這卷書是出自他口述的。例如:他沒有提及自己在海面上行走;沒有記載他怎樣代表十二個門徒公開的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因而獲得主給他的特別祝福。論及主復活的時候,他沒有像路加一樣指出「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路廿四34)。反之,他把首先看見主復活顯現這個光榮給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可十六9)。 再者,關於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馬可的記載是最詳細的,而且還加以說明當時的情形,要等到「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才突然「想起」主耶穌預先指著他說的話。馬太和路加都說彼得「出去痛哭」,但馬可只說他「思想起來就哭了」,彼得自己略去「痛」字,可見他是真謙卑的。 當然,最叫人感動的還是最後這一特點,就是只有馬可才記載了天使從空墳墓裡向婦女所說的話:「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十六7)。這句話在那個曾跌倒了又痛海的彼得聽來是最寶貴,最難忘的,也是非口舌所能形容的,因為主竟特別的紀念他。為了表示一生不忘記主的恩和主的愛,彼得特別把這一句話保留下來。以上所說的這一切特徵,都好像是彼得所簽的名字一樣,證明這卷福音書是「馬可和彼得的福音書」! 作者心目中的讀者 另一個同樣有趣的問題是,究竟這卷書本來是寫給那一些讀者呢?關於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原意是寫給外邦人的。假若他是寫給猶太人的話,他根本就用不著七章三節等的話:「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遣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也用不著解釋「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十五42)!論到橄欖山的時候,亦毋須說明是「對著聖殿」的(十三3)!更不必注明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習慣了禁食的(二18)! 歷代學者們一向認為馬可是在羅馬用希臘文寫成這卷福音書的,對象是外邦的基督徒。這個觀念可能是正確的,作者用希臘文寫成本書是無可置疑的。但是,我們有更大的理由證明他寫書的地點是在巴勒斯坦。 因為作者敘述的時候,似乎以為讀者是十分熟悉巴勒斯坦的地區。本書不像路加福音經常把一些特別的地勢解釋一下,倘若馬可是在羅馬寫成的話,自然他必須要解明這一點了。 而且,雖然書中有一些猶太人習俗的註解,可表明讀者會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但是書中也有不少的地方暗示讀者對猶太人的事情有某一程度的認識。舉一個例來說,作者似乎理會到讀者已經明白了逾越節的筵席,和無酵餅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與分別(十四1)。許多這一類的例證有關猶太人其他的節期和安息日的事,都沒有任何解釋或注明,顯示出作者心目中的讀者並不是完全不懂猶太人的規矩的。 那麼,究竟這些經文所暗示的讀者是誰呢?他們是住在那裡呢?答案是:他們是住在巴勒斯坦的外邦人。各位能否記起使徒行傳第十章所提及的「在外邦人中的五旬節」?那一次聖靈降臨在義大利營的一個百夫長哥尼流一家人的身上。哥尼流原是「一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其實,巴勒斯坦有許多這樣的外邦人和羅馬人。他們當中有許多歸化猶太教的,後來又信了主,變成一群基督徒。這一類的外邦人是相當熟悉巴勒斯坦地形的,雖然不可以說是最熟悉猶太人的一切規矩習慣,但對猶太人的宗教禮儀可說是有相當的認識的。很可能自從五旬節之後,在巴勒斯坦不斷有許多外邦人信主,不但在軍營中,就是在平民中也有。 這樣的發展趨勢,豈不是會產生一個十分大的需要,要為這些人寫一卷「福音」書,正如馬太為猶太人,路加為外邦人寫福音書一樣嗎?在某一方面來說,這些住在巴勒斯坦的外邦人,因著歸化了猶太教,後又歸信了基督,似乎應該被列在純猶太人和純外邦人之中;而對於這一種信徙,似乎最能瞭解他們的就是這個約翰馬可了,因為他自己也是帶有猶太人和羅馬人的血統的。由於這樣,馬可對他們有了極大的負擔。他知道只有他才能寫一卷最適合他們看的福音書。可能這就是馬可福音內載有無數拉丁式的詞句的原因吧! 這樣看來,這位半猶太半外邦血統的約翰馬可,就是在巴勒斯坦寫成他的福音書。我們經已指出馬可和彼得是有密切關係的。無論彼得晚年到過什麼地方也好,最低限度,自從五旬節之後,彼得最少有二十年是住在巴勒斯坦的。我們也知道馬可是住在巴勒斯坦直到後來他與保羅和巴拿巴出發作第一次的旅行佈道為止;但是後來他在別加離開了保羅,又回耶路撒冷去了。之後,很明顯的他沒有離開過那裡。約八年之後,他的叔父才回來再帶他往居比路去。可見馬可自從五旬節之後,足有二十年之久是住在巴勒斯坦的。 對於傳說馬可是在羅馬或巴比倫,把彼得口述的寫成他的福音書,我們還有一個疑點,就是假若彼得真的到了羅馬傳福音,他就必定是用希臘話傳講的。然而,馬可福音卻是從亞蘭文翻譯過來。 這福音書必定是在寫成之後,流傳得相當廣泛,以致羅馬的基督從路經巴勒斯坦的時候,把一部抄本帶回羅馬去:於是日後就形成一種傳統,以為這福音書是在羅馬寫成的。我們相信最真實的證據,就是馬可寫這書的原意,是為著住巴勒斯坦的外邦信徒的。 倘若我們的論證是對的話,馬可寫的這第二卷福音就顯得十分有意義了!它之所以被放在第二卷,而馬太放在第一卷,似乎是有特別安排的,馬太放在第一表明「先向猶太人」傳福音——因為這是新舊約連接最適合的媒介。路加被列第三,表明福音終於傳給「外邦人」。馬可被列在馬太和路加的中間,因為他傳福音的物件是猶太化的外邦人,就是有外邦人的血統,但有猶太人信仰的人。當福音從猶太人專有的觀念——正如馬太所寫的,轉為外邦任何種族都得以同蒙應許的觀念——正如路加所寫的,其中必須要有像馬可所寫的作為特別轉接媒介的。所以,馬可現今的位置是最適宜不過的了! 最後的十二節 必然會有人這樣問:這卷福音書最後的十二節又怎樣?它們是否出自原著,抑或是偽加上去的?這一個問題實在是不容易回答!如果說馬可福音是以第八節「因為他們害怕」這樣的一句話作結束,這簡直是不可思議。試想誰會如此突然的停下來,以致最重要的復活事蹟記載得不倫不類?而且在希臘文法上還有一點叫人感到不完整的,就是最後的一個字竟是「因為」這一個小小的連接詞,這似乎表示應該還有下文才對。 這一點,司可福的註解說得好,他說:「從第九節至結尾這一段經文,在兩部最古的手抄本之中是找不到的,它們就是西乃古卷和梵諦岡古卷(Sinaitic and Vatican);而其他的古卷亦只記載了一部分,有的還有不同的記載。可是在主後第二或第三世紀之間,愛任紐(Irenaeus)和希波里搭(Hyppolytus)兩人卻曾引據過這一段經文。」有一點我們應該加以指出的,就梵諦岡手抄本在第八節後,的確特別保留著一個空白的地方,似乎暗示有一段人所共知的經文還沒有抄下來。而且,正如安卡斯的聖經手冊(Angus Bible Handbook)說:「有大量壓倒性的抄本、譯本和古代教父都接納這一段經文」。而且,似乎一直發展到第四世紀以後,才有人表示懷疑,讀者倘若要更清楚的研究這問題,最好請參看最新版的安卡斯聖經手冊。 照我個人的見解,我確信那些使徒們都曾即時的把主耶穌的言行記錄下來,所以第八節就是彼得自己所寫的日記或回憶錄停下來的地方;而跟著那一段迅速而簡明的記錄卻是馬可自己補加上去。其實書中每一事蹟情景與另一事蹟情景之間都有同樣性質的迅速部分,使整個故事都能上下一貫。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有一些古代的抄經者把這樣的一段刪去;也可能是馬可自己在這卷福音書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補寫上去的,於是就出現有些抄本有,有些抄本沒有的情形了。 本書豐富的屬靈價值 任何人越深入閱讀這卷馬可福音,就越發被它吸引著。除了它的內容情節敘述得迅速而仔細之外,還有一樣好處就是它用最少的字寫出最完整的教訓來。言簡意賅,這一點就足以叫人驚歎它的寶貴價值了。就以一章十三節這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采;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這話裡面已經說了許多寶貴的事實了。 這卷福音書的屬靈教訓和講解也是特別豐富的。當然這些例子佈滿全書,我們不能一一細說,現在只舉出其中的一個來研究: 翻開一章九至十三節。我們在前文已經說過,馬可的福音是要寫耶穌為耶和華的忠僕。所以我們不要忘記他是所有僕人的模範,他的服事態度是最理想的榜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學效的。在這段經文裡(一9~13),我們看見他開始出來公開工作,換句話說,這是他正式公開工作之前必須的準備。這些經文正好嚴正的告訴我們,若要忠誠的服事主,我們需要作怎樣的準備。最少有四點不可少的地方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1)初步的分別為聖(第9節) 主開始工作之前的受浸,就是表示他特意要把自己分別出來,專職去作他公開的彌賽亞傳道事工。這一次的分別為聖是兩方面的:(1)是從他先前的生活方式分別出來;(2)是分別自己去承擔前面新的醫病傳道工作,亦即是分別自己完全歸神。這就是我們事奉主的第一個條件。 (2)初步的聖靈膏抹(第10節) 主在這裡(1)有所看見,就是見「天開了」;(2)有所感覺——「聖靈降在他身上」,這就是我們事奉主的第二個條件。我們一定要禱告到「天開了」,得著「從上頭來的能力」才可以工作。 (3)初步的屬靈保證(第11節) 主在約但河那裡得到了一個初步的保證,(1)就他作兒子的身分來說,神保證說、你是我的愛子」;(2)就他的品格來說,神證實是他「所喜悅的」。這是第三個事奉主的條件。我們需要聖靈在我們裡面的印證,和得神喜悅的動機。 (4)初步的忍受試探(第11、12節) 有兩點關於主受試探是我們必須注意的:(1)這試探得到神的許可,即是有「聖靈催他」的;(2)這是一個最真的試探——是出自「撒但」的。說來似乎有點奇怪,這一位完全分別為聖,有聖靈膏抹,有神保證的忠僕,也要忍受這初步的試探,看看他是否願意完全遵照神的旨意而行,還是照人的意思而行! 但願所有立志在這罪惡世界裡面忠心事主的,都能留心遵照這四個條件準備自己。基督徒所面對最重大的問題是:我是否願意現在立刻把自己獻與基督,讓他的旨意完全成就在我的身上,一生不反悔? 在馬可福音裡面,滿布著這樣富有意義而又叫人劄心的經文。很需要讀者們更深入的研究! 用這些問題測驗自己 (1)你能否把下列句子空缺的地方填上適合詞句?——「馬可福音是特別把耶穌所——的記錄下來」 (2)馬可對主耶穌有什麼特別的觀點?你能否舉出某一些刪減和增添的地方來加以證明? (3)你能否列舉一些馬可所獨載的特別詳細而又描寫迫真的筆法例證? (4)在馬可福音的引言裡,有四個呼聲介紹主耶穌,請問這四個聲音是誰發出的,他們宣告主是誰? (5)馬可所寫的福音可以分成那兩大部分?為何馬可放在馬太和路加的中間是最適合的? (6)你能否把新約聖經中論及有關馬可本身的事簡要地寫出來? (7)你可以提出兩個理由證明馬可寫福音書是可能有彼得的協助嗎? (8)有何例證或特別刪減的地方表示確有彼得的影響成分在內? (9)你以為馬可寫書時想像中的讀者是那些人?為什麼會是那些人? (10)你以為馬可是在什麼地方寫他的福音書的?請列舉理由以證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