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第六章拾穗

 

【路六1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從麥地經過。他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

         安息日有四類工作是禁止的,這包括了收割、打榖、搧簸穀物和預備食物;在技術上來說,耶穌的門徒把這四項禁戒破壞無遺。掐摘麥穗是犯了收割之罪;手搓麥穗即是打;穀吹掉穗糠便是搧簸穀物;最後吃下麥子更表明他他們在安息日預備食物。對我們來說,整件事看來確屬有點滑稽;但我們不要忘記,這在嚴謹的法利賽人看來,卻是死罪;規矩儀文既被破壞,這樣則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每日研經叢書》

         掐了麥穗,用手搓著吃: 按照猶太律法主義觀念,這一行為犯了兩條罪:第一,掐麥穗是犯安息日收割的罪;第二,用手搓是犯安息日打場(碾米)的罪。 ──《聖經精讀本》

 

【路六111這裡記的門徒搓麥穗吃的事和治好枯乾手的神蹟,都是基督有權柄的好說明。在耶穌眼中,拒絕做善事等於為惡;人的生命隨時可以消逝,必須及時悔改,沒有中立的餘地,也不可以袖手旁觀。拯救人的靈魂是關乎生命的大事,相形之下,傳統的規例便變得十分次要了。參九23以後經文十三3.

照傳統規例,安息日不可收割也不可治病,只有生命 遇到極端危險時例外。

大衛所作屬此例外,耶穌用來為門徒辯護。安息日乃古時為神的百姓而設,表達人對彌賽亞時代的期待。

猶太人泥守安息日,卻不知道所期盼的主基督已在他們當中(5節)。

見《馬太》十二1,34,及7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穌和法利賽人關於安息日的爭論(12:1-14;2:23-3:6)。爭論的起因是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吃(1-5),並且在安息日耶穌醫治手枯乾的人(6-11)。從5章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無法相容的緊張(5:30-39)就開始深化和擴散。關於安息日的爭論還有4:2次在約5:1-18;9:13-17,其他2次在本書13:10-17;14:1-6。遵守安息日的問題成為主要爭論焦點的原因如下:①神創造天地完工,7日安息了(2:1-3)。在十誡中命定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20:8);②守安息日與人的實際生活有密切關係。有必要明確那日不能做的事項;③猶太拉比對此規定出細節。但由於HillelSammai學派之間有相反的規條,經常發生衝突。耶穌卻教導他們:①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人(5);②父神在安息日作工,因此耶穌也作工(5:17);③安息日是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2:27);④所以安息日也能作善事,輕忽這一點,反而是罪(9)。從而打擊猶太人有關安息日形式主義的錯誤觀點。──《聖經精讀本》

 

【路六3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饑餓之時所做的事,連這個你們也沒有念過嗎?

    這個“連”字顯然有諷刺的意味。這些人是律法的鬥士,他們熟悉律法,並且以他們的舊約聖經知識自豪。──《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3~4撒上21:1-6記錄了這事件。大衛一行吃了除祭司之外別人不可吃的陳設餅。這件事顯然表明律法的根本精神——愛和公義。所以耶穌教導法利賽人,與其急於在形式上守律法,不如先明白神賜人安息日的根本目的(23:23)<31:12-17, 守安息日的屬靈意義>。 ──《聖經精讀本》

 

【路六5又對他們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祂並沒有廢除安息日,祂來不是要取消安息日,乃是要解釋安息日的意義,要避免安息日為人所誤解。──《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是“安息日的主”。基督與父神一同創造了天地(1:26),7日安息了(2:1-3);而且他要重新恢復始祖亞當墮落後被罪污染的世界,帶給人類永遠的安息(4:1-11)。神把這樣的安息日制度,特別賜予以色列百姓作為規例(20:8-11;5:12-15),有如下目的和意義:①為了神自己的榮耀。安息日是紀念神創造天地萬物的日子,作為他的被造物,人有義務紀念讚美神奇妙的聖工(89:5);②作為神在萬民中揀選以色列百姓作他選民的標記(31:13)。預表神從世界中,把自己的百姓分別為聖(1:3-6,提後1:9);③為了感謝神從埃及救贖作奴僕的以色列民(5:15)。如同今天的信徒為了感謝和紀念神從罪的奴役中救贖自己,主日聚集敬拜讚美他;④為了給人安息(20:10),神吩咐人六日要勞碌作一切的工,第七日安息,預表信徒因著耶穌基督,將來在天國得享永遠的安息(4:1-11)。由此可明確知道,安息日是為了神的榮耀,也為了人的益處而設立的(2:27)。猶太人卻沒有領會安息日的根本意義,只注重禁止條例——“第七日,任何工都不可作”(20:10)。以至把神為人類所賜的美好定例,變為限制人類行為的律法,既愚蠢又錯誤。比如現今如果信徒住在離教會很遠的地方,為了主日禮拜坐車,付車費就是犯了安息日的定例嗎?或主日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故、身體不適求醫問藥,難道這也是犯安息日的行為嗎?答案可想而知。今天仍有信徒因這些問題而苦惱。因為有些雖信仰年齡長,卻未懂得福音真理的人錯誤地教導了安息日的教訓。我們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了!耶穌是安息日的主人,他既然讓我們從人本主義枷鎖中得自由,沒有必要再因人定的規例束縛自己。既然安息日行善是神的旨意,每當主日,我們都應當:①感謝主一周的保守和帶領(帖前5:18);②與信徒分享交通(1:14;2:43-47);③更加努力關心鄰舍、行善(13:16)。 ──《聖經精讀本》

 

【路六7~8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及邪惡。他們允許人在安息日行割禮(7:32),救出掉在井裡的牛和驢(14:5),卻不容耶穌在安息日醫病,反而把這一事件作為訴訟耶穌的機會。耶穌知道他們邪惡偽善的欺騙行為,為了揭露他們的詭詐,公開醫治沒有向他求醫的病人(10)。從中可看出耶穌:①對不義毫不讓步;②主動施恩給罪人<林後 緒論,關於恩典>。 ──《聖經精讀本》

 

【路六9耶穌對他們說:“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

    祂實際上是說,你面對著這樣的一個病人,只有一個選擇,你不行善,就行惡;你不是救他命,就是害他命;你不是採取行動使他得痊癒,就是使他永遠痛苦下去。這兩個選擇實在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基督用祂的問題,向他們提出激烈的挑戰。在面對人類的悲慘和被棄絕時,我們不能採取中立的態度。我們不是設法相助,就是在毀滅他們。我們必須對人行善,否則就是對人行惡。──《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質問猶太人(2:27),指責他們歪曲律法的根本精神。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不僅沒有違反安息日定例,反而成就神設立安息日的根本目的。 ──《聖經精讀本》

 

【路六11這裏的法利賽人以異乎尋常的憎恨,對待剛剛援手救治病人的耶穌。這是個突出的例子,顯示出世人愛律例法則,過於愛上帝。在教會中,這類的事情可謂屢見不鮮。爭端並不在乎有關信仰的大事,而在於教會的體制等支節。李頓(Leghton)曾經說過:『教會的管理模式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但和平與調協,仁愛與善意,卻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重視制度勝於上帝,卻是層出不窮的危機。──《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12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

    向神禱告這個詞,希臘文是proseuche,意思是禱告的殿,禱告的小室。希臘文新約聖經讀到這裡的時候,我確信它是說耶穌整夜在神的禱告之殿中。神的殿,多美的詞!

    “神的殿”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聖經中,是雅各在路斯大夢初醒的時候。他說,“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那裡沒有聖殿,沒有會幕,也沒有祭壇。那地名叫路斯,他在那裡找不到崇拜的地方。他只找到一塊石頭,就枕在上面睡著了,在夢中他看見了天梯。這就是神的殿。──《摩根解經叢書》

         參《使徒行傳》簡介中的<參考資料>“十二使徒”條。以色列有十二個支派。十二使徒的揀選,是一個新的屬基督時代的開始。六1749的寶訓闡明了這個新時代的方針與指導原則。人憑信心(不靠行為)便可成為神國的子民,外邦人(七110)和妓女(七3650),只要有信心,也可蒙福脫罪得赦。新的救恩時代遠遠超越舊的日子,連天國裡最小的都可以大過施洗約翰(七28)。──《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六12~16耶穌設立十二門徒,在自己升天後,通過他們繼續把天國的福音擴展到全世界(1:8)<3:13-19;28:16-20,門徒職分>。 ──《聖經精讀本》

 

【路六13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

“到了天亮,叫祂的門徒來。”是指祂所有的門徒,相信為數一定不少,因為17節明白說到,“有許多門徒。”祂叫他們都來。前一晚他們都離開祂,讓祂獨處。現在祂要他們來到面前,祂要從其中揀選十二個人。這個揀選的行動充滿了權威性。祂沒有叫祂所有的門徒來一齊商量,祂乃是親自揀選,這揀選乃是一種永恆的智慧之舉。祂直接揀選了最適當的人。

我們都知道使徒就是使者的意思,但這個詞還另有意義,卻常被我們忽略了。“使徒”一詞在希臘文中,第一個意思是“分開”,第二個意思才是一般所用的使者、代表。這個詞指明了一種服務、服事,但它的字根有“分開”的意思。馬可福音說到耶穌以一種醒目的方式揀選門徒,祂先設立十二個門徒,要他們與祂同在,然後再打發他們出去。祂使他們分別出來,先與祂在一起,然後再差他們出去,作祂的代表。──《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17耶穌和他們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同站的有許多門徒,又有許多百姓,從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並推羅、西頓的海邊來,都要聽他講道,又指望醫治他們的病;

         站在一塊平地上: “平地”希臘語�N��b ����ou pedino�s   ,可能是太5:1山上的平坦地方,不是耶穌在加利利海邊教訓百姓時的平地(9:12;14:13)�N��b  pedino�s 。 ──《聖經精讀本》

 

【路六17~49路加在4:14-16見證了耶穌的第一次加利利事工。在他見證耶穌的第二次加利利事工(7:1-8:56)之前,先介紹了他偉大的講道。馬太也記載了這些講道,就是著名的“登山寶訓”(5-7)。在本書和馬太的記錄中發現一些內容、背景上的差異。馬太描寫耶穌講道的場所在山上(5:1);路加寫為“平地寶訓”(17)。因此有些神學家為了區別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習慣稱本書的講道為“平地寶訓”。“平地寶訓”內容如下:①有關祝福和咒詛(17-26);②有關愛仇敵的教訓(27-36);③有關論斷的教訓(37-42);④見證行為的果子(43-45);⑤智慧的建築師和愚昧的建築師(46-49)。本講道與“登山寶訓”都從蒙福的人開始,以智慧和愚昧的建築者結束。馬太把耶穌的講道集中在一處(5-7),路加則把耶穌的講道分散在多處(11:2-4;12:58,59;13:26,27;14:34,35;117)。我們無從知道耶穌的這些講道是一次講完的,還是分開講述的。一般認為耶穌講過幾次類似的道(5:1-7)。 差異簡略整理如下圖表:

耶穌話語中的屬靈意義,及其他詳細內容,請參照太5:1-7<太 緒論, 有關登山寶訓中八福的研究>。 ──《聖經精讀本》

 

【路六18~19本書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強調耶穌的能力。 ──《聖經精讀本》

 

【路六20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

    “貧窮的人有福了,”當然指的是靈裡貧窮的人。靈裡貧窮的人能夠深深認識到自己的貧窮、無用,並且具有極大的謙卑,那和虛假的謙虛大不相同。我們從另一個字“柔和”可以找到相同的含義。耶穌說,“我心又柔和謙卑。”那就是祂所說靈裡貧窮的意思,不是拿不定主意、缺乏勇氣、沒有信心,乃是“虛己”。那些自己感到靈裡貧窮的人,一旦站在人面前,為神說話的時候,他就在靈裡剛強起來。──《摩根解經叢書》

         《馬太》的登山寶訓記有八福( 太五312);《路加》的寶訓記有四福與四禍(六2026),講的都是良善生活的標準,是向已經接受了基督的信徒提出的;要求大家靠賴聖靈的幫助在行為上活出信心來。信徒憑這些標準可以知道自己生活的真正光景。第四福是寶訓的重點:門徒若為主的緣故受苦,應該歡喜,因為有極大的賞賜。參看《馬太》 五1注。

“四禍”(六24 26)不見於《馬太》,是2023節所舉“四福” 的反面陳述,也是專對信徒而講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六20關於「八福」的記載,路加福音的第一福缺少了「靈裡」這字眼。原因為何?】

 馬太福音五3記載八福中的第一福:「虛心(照英文意譯是『在靈裡貧乏』)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若參看路加六20,則有如下記載:「……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兩者是否有矛盾呢?絕不!兩段說話雖同出於耶穌,卻是在不同環境、不同場合下說的。

正如「登山寶訓」這總題所暗示的,馬太五、六、七章是耶穌在加利利的山上時所說的;當時,耶穌說話的對象是門徒,而群眾並不在場(參太五1)。至於路加福音所載那段較為簡潔的講論,卻不是耶穌在山上說的;剛剛相反,講論的背境是在平原上(epi topou Pedinou,路六27)。在路加福音的這一段,耶穌說話的對像並不限於一小撮門徒,聽眾卻是一大群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包括猶太、耶路撒冷、推羅及西頓。馬太的第二福與路加的第三福有點相似,但形式有顯著不同。馬太的第三福則不見於路加之處。馬太的第四福就變成路加的第二福,其中卻少了「慕義」這字眼。馬太的第五、六及七福都是路加所沒有的。馬太的第八成了路加的第四,用字及形式上卻大有不同。由此看來,馬太及路加論福的記載,是耶穌在不同時間說出來的:故此,兩者根本沒有衝突。──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六2023祂想到的是在神古代百姓的歷史中,那一連串光芒四射的先知,他們是神的代言人。他們一直受到迫害,真正的先知總是受人迫害。──《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20~26耶穌有關八福的教訓,與馬太的記錄有差異:①只涉及馬太福音八福中的四種(5:3-13);②馬太只講祝福,路加也講咒詛(24-26)。請參照太5:3-12的註解。 ──《聖經精讀本》

 

【路六2426裡的先知卻受人讚美。那些被迫害的有福了,被稱讚的有禍了。──《摩根解經叢書》

         富足人的禍,不單是因為富足,可能還有如下原因:①他們棄絕未來永遠的祝福,只選擇眼前一時的滿足;②犧牲別人滿足自己的欲望;③對屬靈世界毫不關心,因此必然遭禍。而為耶穌受窮的人,他們現在的痛苦將來都將轉變成神國的榮光(20-23)。這是因為他們渴慕永生,即使在所受的苦難中,也甘心知足(8:17,18)。所以為耶穌而活的人,雖然遭遇困苦,也不必灰心(林後4:1;加六9;帖後3:13),因為神必賜生命的冠冕給得勝者。 ──《聖經精讀本》

 

【路六2538勝過仇恨的方法就是愛,如果我們真有足夠的愛心,足夠的行動,足夠的恩惠,並且住在與父神的交通中,不久之後,那恨我們的人就會帶著禮物和祝福來見我們。我們的主作到了這些。當他們奪去祂的外衣,又為祂的裡衣拈扲鬥的時候,祂靜默無聲,一點不抗議。祂是祂自己法律的啟示者,也是詮釋者。──《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27只是我告訴你們這聽道的人,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

         世上的愛是有來才有往的愛(3234節),神國子民的愛是無來亦有往,以善報惡的愛,用愛來回答虐待我們的人(2730節)。一句話:“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這正是天父的愛,作神兒女的人應彰顯這愛(3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六27『愛』在希臘文來說,有三個不同的用字。伊藍(cran)是用來描述男女之間的熱愛。非蓮(philein)是描述對至近至親,從心底流露出的愛意。然而這裏所用的並不是這兩個字,而是阿佳磐(agapan);讓我們在下文裏,把這個字的意思詳細的翻譯出來。

         亞佳磐(Agapan)是指對別人的慈愛,一種活潑的感情。意思是說無論別人怎樣待我們,我們卻待之以至善;而且我們要刻意的撇下成見,以慈愛之心去實行。──《每日研經叢書》

 

【路六2730先看積極的方面,愛,待他好,為他祝福,為他禱告。要愛誰?愛“你的仇敵”。待誰好?“恨你們的”要待他好。祝福誰?祝福那咒詛你們的。為誰禱告?為淩辱你們的禱告。這些是對待憎恨你們之人的愛的法則,是主動的。另一部分是被動的。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拿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也拿。凡有求於你的,就給他。我們也許會說,這些都是無懈可擊的勸導,但不一定實用。別忘了,這是我們的主對祂自己的門徒說的,我們若批評這些話,就是批評祂。應當記住,祂呼召人去達到這個幾乎不可能的標準,祂同時也供應恩典和能力,使人能夠遵行祂的呼召。──《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27~49(5:38-42;7:1-27)。 ──《聖經精讀本》

 

【路六3134是啟示在愛的法則之下,一切行動的方法。這裡重複了登山寶訓中的金律。除非我們被愛所管理,我們無法遵行這些。然後祂給他們一些實用的規則,祂三度問道,“有甚麼可酬謝的呢?”希臘文裡“酬謝”是恩惠的意思。你若單愛那愛你的人,有甚麼恩惠可言呢?你若善待那善待你的人,有甚麼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是如此行。你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甚麼恩惠可言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恩惠是超越過對公義、公平、平等的要求。這就是祂對屬祂之人的期望,特別是對祂的先知的期望。──《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38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鬥,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路六3945主說明了祂講這些事的原因。有關瞎子領瞎子的比喻,可以從祂接著所說刺與梁木的事上找到解釋。瞎子不能領瞎子,同樣的,一個眼中有梁木的人也不能糾正一個眼中有刺的人。

    再一次我們看到,要測驗善工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結果子;行善的目的,乃是為了結果子。祂心中一直想到的,就是祂的使徒,他們要成為祂的見證人。──《摩根解經叢書》

 

【路六3949耶穌教訓門徒日常生活的一些原則:第一,應學效耶穌。甚麼樣的老師出甚麼樣的學生。跟法利賽人學,只是瞎子領瞎子。要做個好領袖,應先自己做模範(3942節)。其次,一個人的行為好壞決於他的品格;反過來說,行為可以反映品格。好學生是聽了耶穌的話又去實行的人。這種人在審判的日子才站立得住。──《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