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七章拾穗 【路七1~10;太八5~13 經文記載何故不同】 問:馬太福音八章五至十三節與路加福音七章一至十節所記百夫長求醫故事;何以一為直接的,一為間接的? 答:這裏所記的,並非兩件事,也非一件事有了相反的記載。事實乃是如下:百夫長先遣人去見主;後來,他自己也來了。秩序如下:路加福音七章三、四、五節;馬太福音八章八、六、七節;他回去;路加福音七章六節上半;路加福音七章六節下半,七、八節;他又來;馬太福音八章八、九節。 這樣的記載,和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性質,是完全相合的。馬太福音除去百夫長差遣猶太人的記載;路加福音則反之。馬太福音除去凡足以使猶太人驕傲的;路加福音寫給外邦人,藉凓猶太人的口,叫他們知道這個百夫長之善,是與他們有益的。―― 倪柝聲 【路七1~10】耶穌醫治羅馬軍隊長官——百夫長(centurion)僕人的事件。①表明耶穌傳天國的事工,從猶太人逐漸擴展到外邦人;②耶穌高度評價百夫長的信心,預告外邦人在教會的作用將非常活躍,鼓舞沒有親眼見過耶穌,只通過傳道者接受福音的外邦信徒。此事件與外邦人哥尼流進入單純以猶太人構成的基督團契(徒10章)形成對比;③強調耶穌的絕對主權和權威(6-8節),確信他的話語是(7節)大能之道,證明耶穌就是彌賽亞;④路加強調馬利亞(1:45)、抬癱子的四個人(5:20)、哥尼流等人的虔誠信仰,必帶來驚人的結果。馬太也講述了此事件(太8:5-13),但與路加稍有差異。馬太記載百夫長直接祈求耶穌為其僕人治病,路加描述百夫長差派幾位猶太長老祈求耶穌。產生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無論百夫長親自去或差派長老祈求耶穌,意義上並無差別,因此馬太簡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聖經精讀本》 【路七1~56】耶穌第二次加利利事工。路加最先講述了耶穌醫治百夫長僕人的事件(七1-10)。可以看出耶穌的事工從以猶太人為中心,逐步擴展到外邦人。也講述耶穌救活拿因城寡婦兒子(七11-17)和會堂長睚魯女兒(8:40-56)的事件。這兩件事暗示將來他必征服死亡復活。此外,還包括醫治百夫長僕人(七1-10)、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8:26-39)、平靜風和海的神跡(8:22-25)等。當施洗約翰派人詢問耶穌是否是彌賽亞時(七18-35),耶穌借他所行的這些神跡作出明確的答覆。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事件,就是婦人用香膏給耶穌抹腳(七36-50)。在耶穌受難時也有一次類似事件(太26:6-13;可14:3-9;約12:2-9),意義如下:①承認耶穌是受膏者彌賽亞;②預表耶穌死後,身體將被香膏塗抹、埋葬(約19:39-40)。此外,耶穌教導“撒種的比喻”(8:4-15)、“點燈的比喻”(8:16-18)。“撒種的比喻”四福音書都有記載。
──《聖經精讀本》 【路七2】「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 這位百夫長是個外邦人,統率駐軍防守邊城迦百農,負責警備。他敬畏神(5節),但可能沒有進猶太教。參四3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百夫長: 羅馬軍隊的“長官”,手下有100名軍人,執行羅馬政府下達的命令,維持軍隊紀律,起著軍事樞紐的作用。他們大多是羅馬人,以殘酷的手段治理殖民地。本文的百夫長愛護猶太人,受他們的尊敬(5節),是很特別的事。寶貴的僕人: 百夫長不是為自己或親屬、而是為手下的僕人祈求耶穌,這更令人感動。這個僕人與百夫長的關係不明確,作為百夫長的僕人,百夫長並無責任負責他的疾病。作為征服者,百夫長並未擺出高傲自大的姿態,反而為自己的僕人向耶穌祈求。百夫長的信心受到耶穌的讚揚。
──《聖經精讀本》 【路七2~11;太八5~13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患病了,是誰求助於耶穌?百夫長(太八)抑或那僕人自己(路七)?】 馬太八5指出:「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這段經文清楚顯示,是百夫長往見耶穌。那時候,他的僕人病得要死,躺在床上,當然不可親自前往求耶穌。 路七2則指出:「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從上文下理看來,第三節的主詞應是百夫長(中文和合本清楚道出),經文是這樣說:「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托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這節經文可算是明確的證據,清楚指明並非正在生病的僕人往見耶穌。在希臘文聖經中,分詞「聽,hearing」(akousas)及動詞「托,he sent」(apesteilen)的先行詞都是「他,by him」(auto)。由此看來,馬太與路加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是互相吻合的。 在此或可以指出,路加記述了事件的詳情。百夫長首先托幾個猶太長老往見耶穌,向耶穌解釋百夫長是何等尊敬他,之後,百夫長才親自求耶穌。耶穌已開始前往百夫長的家,走了一半路,就遇上了百夫長,於是,二人就在街上談起話來。──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七3】「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托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 “長老”是指民間的領袖。在這些猶太人眼中,百夫長是“配得的”(4節),但百夫長十分尊敬耶穌,卻“自以為不配”,並且深信耶穌話語的力量(7節)。他的謙卑和信心得到了耶穌的稱讚(9節),他的僕人也因此得到醫治(10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4~5】切切地求他說: 猶太長老的態度,與當時猶太人藐視外邦人的態度(徒15:1;加6:13)形成鮮明對比。這表示他們對百夫長極其友好,甘心樂意替他向耶穌祈求。因為百夫長平時善待他們民族。從中可以看到“我們行善,不可喪志……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的真理。切記,耶穌醫治百夫長的僕人,不是因為百夫長行善,而是他的信心(9節)。得救並非因人的功勞,完全本乎神的恩典(弗2:8,9)。
──《聖經精讀本》 【路七6】「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托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捨下,我不敢當!」 【路七6~8】百夫長派人勸耶穌不要進自己家,可能是擔心耶穌進入外邦人的家而受到猶太人的指責。更重要的原因是百夫長清楚耶穌掌握主權的性質和全能,清楚自己當有的態度。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他就去作: 這句話表明以下事實:①百夫長熟悉軍隊裡上下級的關係,所以很清楚有神性權威的耶穌與自己在屬靈方面也是上下級關係。在眾人面前肯定這一事實。百夫長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歷認識耶穌的實質,這提醒信徒不要抽象地看耶穌,而要通過實際生活認識耶穌;②上司的命令有絕對權威,百夫長相信耶穌的屬靈命令也有絕對的權威,因此他相信耶穌通過話語就能成就此事。這樣的信仰是正確的,也是穩固的;③他謙卑地實踐這樣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 【路七7】「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 【路七9】希奇: 百夫長的信心之大,與猶太人排斥耶穌的情景(可6:6)形成鮮明對比。猶太人排斥彌賽亞,外邦人接受彌賽亞;新約教會就是因著外邦人的加入大大擴張、傳揚,促進世界的福音化(4:1-30;詩18:43;賽9:1-2;42:1;亞9:9,10;瑪1:11;可6:1-6;羅11:25)<徒13:1-28:31,保羅的宣教原理>。 ──《聖經精讀本》 【路七11】拿因: “拿因”(Nain)的意思是“喜樂”,距耶穌的故鄉拿撒勒約16公里,距離以利亞使書念婦人的兒子復活的地方書念不遠。 ──《聖經精讀本》 【路七11~17】四福音書只有本書記載了耶穌使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的事件。這件事具有如下意義:①證明耶穌是彌賽亞。舊約以利亞使撒勒法的寡婦之子復活(王上1七17-24)、以利沙使書念婦人的孩子復活(王下4:32-37);新約彼得使大比大(多加)復活(徒9:36-43)、保羅使猶推古活過來(徒20:7-12)。都是他們借著祈求神,神便救活了死者,耶穌只用一句話,就使死人復活,從而見證自己是掌管人類生死禍福的神的兒子(14,15節);②預表耶穌將來不僅征服死亡而復活(24:36-48;約2:19),到了末世,眾信徒也會復活(林前15:12-54;帖前4:15-18);③明確表明耶穌對人類的憐憫。死者(11節)是寡婦的獨生子。寡婦已經失去丈夫,再失去惟一的兒子,就無能力繼續生活下去。耶穌憐憫、安慰了這位婦人(13節),救活了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這無疑是神的大愛,神以無法測度的大愛愛著人類。此外,耶穌使死人復活的事件還有兩次:使睚魯的女兒(8:40-56)和馬大姊妹的兄弟拉撒路復活(約11:17-44)。 ──《聖經精讀本》 【路七12】「將近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有城裡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 寡婦喪獨子為世間最悲慘事,耶穌來到,哀傷化為喜樂(15節)。 拿因城寡婦之子復活,不是由於寡婦的信心,而是完全基於耶穌的慈愛、憐恤和神子的大能。拿因城在耶穌家鄉拿撒勒南方不遠。 四本福音書共記有耶穌三次叫死人復活,這是其一,也是唯一記有這個故事的福音書。其他兩次是睚魯的女兒(可五41)和拉撒路(約十一44)。──《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13】清楚地表現耶穌行神跡的動機。很多時候耶穌根據人的信心行神跡,有時也會在與信心無關的情況下,出於憐憫和愛而行神跡(太15:32;20:3;可1:14;8:2)。因此感受到耶穌無法測度的大愛——為了拯救犯罪的人類,他親自來到這個世界。──《聖經精讀本》 【路七14】「於是進前按著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
」 按著杠: 按照猶太律法,這行為是不潔的(利21:11;民19:13;31:19)。耶穌按著杠是因為:①把寡婦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②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使耶穌沾染不潔,他反而行出使人復活的奇事。這與耶穌伸手觸摸麻瘋病人並將其醫好的事件意義相同(太8:2-4)。 ──《聖經精讀本》 【路七15】「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 交給他母親: 耶穌憐憫這位婦女,救活了她寶貴的兒子。意味著耶穌憐憫只能在罪中死亡的我們,赦免我們的罪,重新賦予我們新生命。因此我們應當因著基督的救恩將榮耀歸於神,常常向神獻上感謝(林前1:4;弗5:20)。 ──《聖經精讀本》 【路七16】「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
”又說:“神眷顧了他的百姓!”」 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 這話表明拿因城的百姓把耶穌視如以利沙那樣的大先知。事實上,以利沙和耶穌使死人復活的神跡很相似。況且拿因城與以利沙行神跡的書念也很近(七11),可能這裡的百姓對當年以利沙行的神跡相當熟悉。但是瑪拉基先知之後,到耶穌時期已經約四個世紀沒有出現先知。耶穌行如此大的神跡,百姓驚訝並把他視為大先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如果他們進一步瞭解耶穌是彌賽亞,就不會做出把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愚昧之事。
──《聖經精讀本》 【路七18~20】約翰雖身陷監獄,外面仍有過去隨從的門徒。當約翰看到耶穌受洗時有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就確信他是真正的彌賽亞(約1:30-34),並把此事向眾人和自己的門徒作見證(約1:29,34)。當很多人甚至自己的門徒跟隨了耶穌(約1:35-40),他也能說出“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約翰詢問耶穌彌賽亞身份的問題,神學家的見解各異,請參照太11:2,3。
──《聖經精讀本》 【路七18~23】施洗約翰曾經公開承認過耶穌就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他以為耶穌要立刻施行拯救和審判(三16),可是耶穌既沒有用聖靈與火施洗,也沒有施行審判,只在不斷教訓和行神蹟。他因此開始懷疑,也許耶穌只是另一位先知 。 耶穌先知約翰差來的門徒:祂奉差來到世間是傳揚福音,是來服侍(四18),審判是將來的事。 “瞎子看見…死人復活”等事都是舊約所預言在彌賽亞國度降臨時會有的事(見《以賽亞書》三十五5~6 ;六十一1。)耶穌引用,間接提醒約翰祂就是基督,藉以堅固他軟弱的信心。23節應為針對約翰而說,因約翰的信心此刻正受到考驗 。──《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18~35】施洗約翰的門徒目睹耶穌所行的神跡奇事,到監獄裡告訴了約翰(3:20)。於是約翰差門徒去耶穌那裡,問他是否是彌賽亞。對此,耶穌借所行之事回答施洗約翰。請參照平行經文太11:2-19。 ──《聖經精讀本》 【路七22】耶穌引用舊約彌賽亞的預言,間接回答約翰的提問。這表明:①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事奉是舊約預言的應驗;②通過他所行的神跡和能力證明基督的救贖事工和彌賽亞身份。
──《聖經精讀本》 【路七24】「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 耶穌稱讚約翰為新時代的前驅,是神所應許的以利亞。不過約翰只屬基督來前時代的人物,在新的神國裡的人連最小的地位都大過他(28節)。從約翰當日見證基督和猶太人對他的回應,已可見到猶太人拒絕基督的預兆(32節)。參《馬太》十一1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24~28】焦點在於介紹約翰的使命。耶穌稱他為“先知”、“使者”,暗示約翰的事工與耶穌的事工有著密切關聯(1:5-25)。但因著約翰身陷獄中,他的事工只能結束(3:20)。耶穌對約翰作出歷史性的評價(28節)。詳細資料請參照太11:7-14。
──《聖經精讀本》 【路七25】「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那穿華麗衣服
、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裡。」 【路七29~35】耶穌借描繪小孩的喜怒無常,諷刺斥責以頑梗的心敵對自己和約翰的猶太領袖。
──《聖經精讀本》 【路七30】「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沒有受過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神的旨意。(注:29、30兩節或作“眾百姓和稅吏聽見了約翰的話,就受了他的洗,便以 神為義;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不受約翰的洗,竟為自己廢棄了 神的旨意”)。」 【路七35】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智慧的神的兒女,也就是聽了福音以神為義的人(29節),見證並且喜悅神藉耶穌所做的工,和祂說的話。──《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36】愛是罪獲赦免重生了的人所結的果子,也是信心的結果(約壹四7)。這個女人作的事是她發自信心的感恩,也是35節的好說明。耶穌要法利賽人西門反省,因他對耶穌的接待遠不及這女人。這個女人因罪得到赦免,已不再是原來的她了。47節可譯為:“她的愛多證明她許多的罪早都赦免了。”西門的動機很可能想抓把柄陷害耶穌,並非真想聽教訓。參附錄<新約時代的猶太教派>中法利賽人一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36~50】耶穌在法利賽人西門家(40節),有一個女人拿著香膏抹耶穌的腳。前面已經說過,耶穌的生涯中發生過兩次這種事情(七1-8:56)。這裡可以注意到,用香膏抹耶穌腳的女人是個罪人,邀請耶穌作客的是法利賽人。可以發現以下幾點:①西門雖然邀請了耶穌,並沒有遵行待客應有的禮節;而這個女人如此愛耶穌,以至用淚水浸濕耶穌的腳,用頭髮擦乾,再抹上香膏;②西門沒有視耶穌為先知,更不認為他是彌賽亞;而這個女人知道並相信耶穌的身份;③結果自稱信心最大之最公義的西門,受到耶穌的責備;痛悔自己是罪人的女人,卻罪得赦免。只有把自己交到神面前,認罪悔改,並接待耶穌為主,才能蒙恩得救。在屬靈方面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2)。 ──《聖經精讀本》 【路七36~50路加福音七章所記請耶穌吃飯的西門,和用香膏膏耶穌的女人,是否與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西門和那女人相同?】 不少人因為對於聖經不熟悉,所以時常張冠李戴,把不同的人物與故事,當作相同的人物與故事來講說。這裏的西門和膏那穌的女人,便是一例。 路加福音七章的西門是一個不以禮貌待那穌的法利賽人(36、44節)。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西門是曾長大麻瘋的,並沒有說明他是否法利賽人,也沒有說他對那穌無禮。路加所記那個女人是一個罪人(37、39節),那穌曾赦免她的罪(48節)。馬太福音二十六章的 女人是在伯大尼家,與約翰福音十二章的馬利亞同一人,那穌曾讚美她所作的是一件美事,並不是赦免她的罪。 還有,路加所載的西門和女人是那穌第二次在加利利傳道時的事,馬太所記乃是最後一個禮拜在耶路撤冷對面的伯大尼的事,顯見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人物、地點、時間都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假如把這個故事混為一個故事來講說,會鬧出很大的笑話。這就等於“兩個拉撒路”的笑話一樣,“馬大、馬利亞的弟弟拉撒路死後復活,復活後因為家境困難,結果流為乞丐,在那財主門口求乞,也渾身生瘡,後來又死了,被天使帶到亞伯拉罕懷中”。 要分辨兩個故事是否相同的方法乃是,①人物是否相同?②地點與③時間是否相同?④故事的上下文的前因後果是否相同?――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七37】“罪人”一詞參五30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一個女人,是個罪人: 按傳統,在當時猶太社會,罪人女子不能隨便接近法利賽人的家。這可以再一次感受到那女子對基督耶穌的信心和愛。 ──《聖經精讀本》 【路七41】「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 這比喻的意思是:得到赦宥越大,感恩也越深。耶穌沒有正面答覆西門,祂用這個比喻讓西門自己說出了答案。──《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七41~42】比喻的宗旨:①被西門定為罪人的女人(39節),反而對耶穌表達了滿溢的愛。難道這不是因確信自己罪得赦免而應有的行為嗎?(47節);②雖然耶穌同樣愛著西門和那個女人,但西門卻不愛耶穌,他的錯誤是很明顯的(44-46節)。 ──《聖經精讀本》 【路七44】水洗腳: 客人應邀到來,主人會先請客人落座,然後端水讓客人洗手、腳。法利賽人西門雖然主動邀請耶穌作客(26節),卻沒有相應的待客禮節。這是很失禮的,甚至使人懷疑他邀請耶穌的意圖。 ──《聖經精讀本》 【路七48~50】耶穌具有赦罪的權柄,請參照可2:9-10。 ──《聖經精讀本》 【路七50】從果子可以認出樹,從外在的行為可以認識人的內心(六43)。耶穌稱讚那女人的行為,希望讓西門看見她的信心。參看《雅各書》二14~16。耶穌打發女人回家時只說救了她的是她的信心,要我們明白得救乃是靠相信基督。有了信心又能活出來,是神所喜悅的 。──《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