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第九章拾穗

 

【路九1耶穌差遣十二門徒是祂事工的擴展,但範圍仍限於猶太人中;要到復活後,才擴大到其他地區。門徒的任務主要是宣傳福音,也治病、趕鬼。門徒旅行甚麼都不要帶。傳福音的使者有神特別的看顧,也有虔信的人家特別的照料。耶穌的訓示後來有了改變:要帶口袋,還要帶刃(二十二3536)。參《馬太》十110各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1~6耶穌差派十二門徒,賜予他們醫病的能力和權柄,及傳道事工所必需的教訓。本文的核心教訓是,福音工人要堅信神必供應一切所需,要勇往直前。 ──《聖經精讀本》

 

【路九1~50至此,耶穌第一次(4:14-6:16)、第二次(7:1-8:56)加利利的事工結束,開始第三次加利利的事工。第三次是耶穌三次加利利事工的最高峰,與第一、第二次具有不同特徵:①一直以來耶穌事工的內容是神跡和話語。但在這次,耶穌的十二門徒開始正式參與傳道事工(1-6)。因為耶穌意識到將來自己升天後,傳福音的事工要由門徒來執行(28:19,20;1:8);②一直以來眾人見了耶穌的許多神跡,仍懷疑他是否是彌賽亞。這次彼得告白耶穌“是神所立的基督”(20)。這是耶穌第一次公開宣告自己是彌賽亞;③至今為止,耶穌沒有涉及自己的最後結局,但在這次預言自己要受難(20);④耶穌開始公開事奉時,直接得到神的見證“你是我的愛子”(3:22)。在加利利事工結束,並準備面臨苦難的關頭,再一次受到了神的確認(35)。證明耶穌行過的事工,都是討神喜悅的,是以拯救人類為目的的彌賽亞事工。耶穌第三次加利利事工,四福音書都有記錄,但約翰福音只涉及一部分(6:1-71),本書省略了許多內容。馬太和馬可的講述比較詳細。 ──《聖經精讀本》

 

【路九7分封的王希律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就遊移不定,因為有人說是約翰從死裡復活;

         希律想見耶穌,可以看出耶穌和祂的門徒在民間的聲望。不過,希律想見耶穌當然不是出於信心,而是出諸好奇(二十三8),甚至懷有惡意(十三31)。對象希律所提這一類的要求,耶穌的回答不是給他們看神蹟,而是勸他們悔改(參十一29)。沒有信心的人,無法明白神蹟的真意義。──《啟導本聖經註釋》

         約翰從死裡復活: 猶太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存有舊約論及復活的思想(6:39;撒上2:6;125-27)。尤其他們可能受到很早以前流傳的還生說影響,即認為人死後其靈魂會藉別人的身體重新復活。 ──《聖經精讀本》

 

【路九7~9希律聽到有關耶穌和他門徒的事工及能力的消息後,非常驚慌。自己明明把施洗約翰抓到監獄裡(3:18-20),並害死了他(6:19-29),人們卻指著耶穌說“約翰從死裡復活了”(6:14-29;14:1-12)。 ──《聖經精讀本》

 

【路九10使徒回來,將所做的事告訴耶穌,耶穌就帶他們暗暗地離開那裡,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賽大。

         伯賽大是加利利海北岸一個城鎮。給五千人吃飽,說明神國的另一面:對人生命實際的供應。──《啟導本聖經註釋》

         伯賽大: 地名的意思是“捕魚之家”,是彼得、安得烈、腓利的故鄉(6:45;1:44;12:21),是人少僻靜的村莊,位於加利利海東北沿岸。 ──《聖經精讀本》

 

【路九10~17耶穌用五個餅和兩條魚,使五千多男人吃飽。只有此事與耶穌復活的事件,是四福音書都記載的神跡(8:22-56;14:13-21;6:30-44;6:1-15)。但是符類福音與約翰福音在記錄上有差異。約翰福音講到小孩交給耶穌五餅二魚(6:9),符類福音書沒有記載。從這事件中可知:①耶穌為看顧自己的百姓,常常顧不上吃飯(6:31),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的百姓;②一個小孩真誠的奉獻,能使許多人吃飽,又結出榮耀神的美好果子;③耶穌分給眾人的餅,預表他將為多人舍出自己,成為代贖的“生命之糧”(22:19;6:35;14:13-21;6:5-15)。 ──《聖經精讀本》

 

【路九12“野地”當為離開市中心的空地或荒地 。──《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13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說:“我們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若不去為這許多人買食物就不夠。”

         你們給他們吃吧: 耶穌清楚門徒沒有能力及方法喂飽五千多人。但耶穌這樣命令,為的是使門徒對饑餓的眾人有責任感。當然這責任不僅是提供眾人肉身的糧食,也意味著用神的話語餵養他們的靈魂。這也是今日教會應承擔的使命:①要傳神的道,救贖正走向死亡的人;②向世上不幸的人,伸出救濟和慈善之手<弗 緒論,教會的三大事工>。 ──《聖經精讀本》

 

【路九17他們就吃,並且都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

         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子: 耶穌命令門徒收拾剩下的零碎,結果足足裝了十二籃子。這裡包含著一個屬靈的教訓:神施與我們豐豐富富的恩典,甚至超過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以人們應當過著向神感恩的生活<得 緒論,感謝的要素和義務>。 ──《聖經精讀本》

 

【路九18~27彼得的信仰告白和耶穌第一次受難預告可稱為耶穌加利利事工的最高潮和公開事工的轉捩點。符類福音均記錄了這件事(16:13-28;8:27-1),但各福音書在內容上有所差異。路加與馬太不同,省略了彼得在信仰告白後,耶穌關於建立教會的教導(16:17-19),馬可也如此。路加沒有記載耶穌指責彼得的場面(16:22,23;8:32,33)。符類福音都見證彼得信仰告白之後,耶穌預言自己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具有如下重要意義:①基督耶穌是為拯救人類而來到世上的彌賽亞,因此必須要受十字架的苦難(1:26-38);②凡承認耶穌為主的人,要與耶穌同得榮耀,應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23)(8:17);③這就是人子耶穌所走的路,即彌賽亞的道路(5:24),也是我們要跟隨的十字架的道路(6:14)。這事件可能是發生在耶穌受難前兩個月左右。表明耶穌很快就要經受十字架的苦難。詳細註解請參照太16:13-28。 ──《聖經精讀本》

 

【路九18 從大家對耶穌身分的諸多猜測,可以見到耶穌並沒有直接宣佈祂                                                            的彌賽亞身分。彼得從跟隨耶穌所見,得出了祂是基督的結論;可是彼得和其他門徒心目中的基督只是能治病、趕鬼、克服大自然的主,一直不明白一位能戰勝一切的主何以要受苦、被殺(22節)。耶穌告訴他們,有些在死前會親眼見到神國的榮耀(27節),也就是登山變像中天國景象的一瞥,得見主基督在祂復活,升天的榮耀裡。──《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23“捨己”是放下自己生命、一己的雄心和利益,視之為無足輕重。唯有肯把這必朽的生命捨棄,完全放進基督復活的生命裡,才配得那永遠的生命。──《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28門徒要到主復活以後,才明白當日登山變像所窺見的,乃是主基督復活升天之後的榮耀(參徒七5556)。參《馬太》十六2728及十七2 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28~36耶穌登山變像事件(17:1-13;可九2-13)。是從他誕生到十字架受難期間,最重要的事件。是:①道成肉身;②變像;③十字架受難;④復活;⑤升天五大事件之一。五大事件的意義如下:①道成肉身:耶穌作為神,卻成為肉身的人,表明極度降卑的形象;②變像:表明他就是神的兒子,即彌賽亞(35)。間接地表明居住在天國榮耀中的耶穌形象(8:34),及將要再來的耶穌榮耀的形象(26;17:1-13);③十字架受難:是耶穌為人類的救贖所作的最後事工。神沒有通過社會改革等方法救贖人類,而是通過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來成就。因此我們不必象猶太人那樣,每年都獻贖罪祭,只靠著耶穌就從罪中完全得了釋放,這是神奇妙的恩典(7:26-28);④復活:如果沒有耶穌的復活,我們的信心就是虛妄的,我們是世上最可憐的人(林前15:17-19)。因此復活可稱為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也是基督教神學的核心(28:1-20)。並且因著耶穌的復活(24:30-43)聖徒將來也必復活;⑤升天:因著耶穌的升天,這世界迎來了聖靈時代。升天的耶穌正為我們祈求(7:25),並為了接我們到天國,他還會再來(1:11)。 ──《聖經精讀本》

 

【路九31路加告訴我們,摩西及以利亞與耶穌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路九31)『去世』這兩個字在希臘原文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字exodos,即『出去』(英文exodus)的意思。這兩位過去的偉人,與耶穌談論祂的『出去』。

         這個字有一種特殊的關聯,這字常用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經過曠野飄泊的道路,最後引到應許之地。exodos這個字是描寫那在我們一生歷史中最冒險的旅程,就是那祇有絕對信靠上帝走向未知的旅程。這正是耶穌將要去做的事,祂要在對上帝完全的信靠之中,走上這條冒著極大危險的旅程往耶路撒冷去。這是一條充滿了危險,經過十字架,但至終卻有榮耀的旅程。──《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33彼得將耶穌與摩西、以利亞同等,要為每人搭一座棚。但是神責備他:“這是我的兒子,… 你們要聽祂。”(3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37~43耶穌醫治被鬼附的孩子,符類福音書都有記載(17:14-20;可九14-29),馬太把這孩子的病記錄為癲癇病(17:15);而作為醫生的路加卻沒有對病情進行記載,只記載了孩子因汙鬼附身而受的苦。路加的敘述比較有特色(可九14-29)。 ──《聖經精讀本》

 

【路九41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裡,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將你的兒子帶到這裡來吧!”

         信心是得到神的國的必須的條件,可是這世代見了那許多“神蹟”仍舊不信。耶穌內心何等難過。祂在加利利工作已近尾聲,等在前面的是耶路撒冷和十字架(44節)。可是門徒仍舊不明白,因為耶穌所說的事(44節)與他們想像中的彌賽亞完全不符合。──《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43~45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要受難(17:22,23)。 ──《聖經精讀本》

 

【路九4648真正的偉大表現在謙卑的侍奉上,不是地位的高低。耶穌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參《馬可》十45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46~50耶穌結束第三次加利利事工(1-50),教訓門徒(18:1-14;可九33-40)。教訓可分為兩部分:①藉著小孩講謙卑的教訓(46-48);②愛與寬容的教訓(49,50)。前者請參照太18:1-14,後者參照可九38-40。 ──《聖經精讀本》

 

【路九50不敵擋就是幫助(比較十一23)。一個人侍奉主不在他有沒有頭銜,要看他的宗旨是否純正。這個靠主耶穌的權柄趕鬼的人,也許正在轉變階段,將要成為主的門徒。比較《使徒行傳》十八25──《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51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將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耶穌被接上升的日子”,指耶穌救贖的工作完成的時候,包括祂的死、復活與升天。耶穌在門徒心目中的地位可以從雅各與約翰的話看出;當年以利亞曾叫火降下來(王下一12)。二人的話也反映其“雷子”的性格(可三17),和對耶穌能力的信心:主若同意,可以辦到。──《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穌結束第三次加利利事工後(4:14-50),直到受難前(128-23:56)巡迴猶大和伯大尼進行最後傳道,不斷受到百姓的排斥(51-56;10:25-37;11:37-42)。但這絕不是偶然的,是神的旨意,目的是:①為了人類的罪,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53:3-6);②為了神國的福音傳到地極(4:14-30)。耶穌在猶大和伯大尼的事工,只有路加做了詳細的記錄,馬太、馬可都沒有記載,約翰只是簡略地記載。與詳細記錄耶穌加利利事工的馬太,馬可相比;約翰詳細記錄了耶穌初期的猶太事工及受難期間的事工。

         上升的日子將到: 若沒有十字架的受難和復活,耶穌就不可能升天。面對耶路撒冷最後的道路,具有人性的耶穌不知不覺也陷入了矛盾和苦惱中(22:39-46)。儘管如此,耶穌並不回避苦難,反而下定決心甘心忍受這一切。①他把自己的全部意志和生命,都順服於神的旨意(22:42);②不惜為他的羊捨命(10:11)。 ──《聖經精讀本》

 

【路九51~56撒瑪利亞人排斥耶穌的場面。結束加利利事工後,耶穌為了預備自己的受難,決定上耶路撒冷(51)。在經過撒瑪利亞的途中,他本打算停留在一個小村莊,但遭到撒瑪利亞人的排斥。這樣的排斥是因為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之間長期以來的敵對(4:4)。因為這件事,耶穌的門徒想祈求降禍於此村莊,但耶穌阻止了他們。從中可知:①耶穌降世不是為了審判世界,乃是為了救贖人類(12:47);②神對人類的愛沒有種族、性別、貧富和貴賤之分(林前1:26-31);③作為耶穌的門徒,應當實踐出來(5:43-48;約壹4:20,21)。 ──《聖經精讀本》

 

【路九52便打發使者在他前頭走。他們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要為他預備。

         耶穌曾三次經過撒瑪利亞(約四4;路九52;十七11)。這是當時猶太人所不為的。猶太人叫撒瑪利亞人做“雜種”, 可見所受到的藐視。撒瑪利亞人因此憎恨猶太人(約四9)。舊約時代,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國分裂為二,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以撒瑪利亞城為首都)。北國於主前721年亡於亞述(王下十七16),亞述王將異族徙居以色列地,從此那地居民的血統、宗教開始雜亂(王下十七2441)。耶穌時代的撒瑪利亞人就是這些人的後裔。猶太人來往加利利和猶太地的,都繞道不經撒瑪利亞(參太十九1注),但耶穌甚至到那裡傳道(約四章)。撒瑪利亞人有自己的敬拜之所,與耶路撒冷對峙(約四20);猶太人若經撒瑪利亞去耶城朝聖,常受到兇暴對待。撒瑪利亞人這次不接待耶穌,因為祂去的是耶路撒冷。──《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53對猶太人而言,敬拜神的唯一中心場所就是耶路撒冷(12:4-14)。但是與猶太人處於敵對關係的撒瑪利亞人,有他們自己的聖所(4:4)。因此撒瑪利亞人知道耶穌一行前往耶路撒冷,就更排斥他們<王上 緒論,單一中央聖所的宗教、社會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

 

【路九54穌稱雅各和約翰為“雷子”(3:17),因為他們性情急躁。他們記得以色列王亞哈謝手下五十夫長及部下侮辱以利亞時,天降大火除滅他們的事件(王下1:10-12),並且堅信耶穌隨時都可以行這樣的神跡。但他們忘記耶穌降世的目的,所以耶穌責備他們(55)。諸如此類的錯誤,今天在我們身上也屢見不鮮。當我們熱心傳福音時,對方不僅不接受,反而譏諷耶穌,辱駡我們。這時我們很容易對他們喊:“去地獄吧!”,我們當紀念耶穌為我們所受的各種侮辱。也要以忍耐、愛和寬容精神來對待他們(17:3,4)。 ──《聖經精讀本》

 

【路九55服事中懷有許多不正當的動機。

(一)渴望得到威望。克倫寧(A. J. Cronin)在當實習醫生時,認識一位地區上的護士。二十年來,單人匹馬,她一直在方圓十哩的地區上默默工作。他說:『對她的忍耐、剛毅和歡愉,我感到無比的驚訝。為了急症即使要半夜起來,她亦毫無倦意。而她的薪酬實在過於菲薄;有一個深夜,經過特別艱辛的一天,我鼓足勇氣要為她抱不平,『護士,為甚麼不叫他們多付給你?上帝也知道你是值得的。』『如果上帝知道我是值得的』,她回答說:『我夫復何求』。她不是為人工作,她乃是為上帝作工。當我們一心為主作工,腦海中便不會有威望的影兒,因為我們知道,即使以我們最好的來說,在上帝面前仍然算不得甚麼。

(二)渴望得到地位。人如果在教會裏負有使命或是職位,他不應視之為一種榮譽,而是一分責任。有好些人在教會裏服事,從來沒有顧念服事的對象,只是顧念他們自己。有一位英國首相,由於榮升該職,受到人們不斷的恭賀。他說:『我所要的不是你們的恭賀,而是你們的禱告。』我們被委派擔任某一職位,意思便是要分別出來,在該職位上服事,倒不是加官晉爵。──《每日研經叢書》

 

【路九57~62接續46-48,耶穌關於門徒之道的第二次教訓,8:18-22也有57-60節的內容。耶穌強調三點:①跟隨耶穌的道路是一條艱難逆徑(58);②跟隨耶穌的人不僅要盡作人的責任,而且應當更主動地見證福音(60);③跟隨耶穌的同時又迷戀世俗的人,就不配作主的門徒(62)。──《聖經精讀本》

 

【路九58此話意味著跟隨耶穌的道路,不是榮耀、富足和名譽的道路,反而是受逼迫的荊棘之路(7:13,14)。 ──《聖經精讀本》

 

【路九59照猶太人的傳統,埋葬死了的親人是神聖的責任,也是愛的表現,重要過任何宗教義務。耶穌認為埋葬死人和禁食、守安息日等都不及天國事工重要。60節的“死人”,指沒有聽信福音,未曾得到主裡生命的人。參《約翰》五25──《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九60任憑死人埋藏他們的死人: 這裡的“死人”,前者指屬靈上的死人;後者指肉體上的死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人負責世俗之事;而聖徒應專心關心神國的事──《聖經精讀本》

 

【路九6O;太八22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這話作何解釋?】

 耶穌發出這項命令的時候,有一個考慮跟隨他的年青人,正面臨重要的抉擇。究竟是留在家裡,直至父親去世;抑或立刻撇下親人跟隨主,參予他的事工;那年青人要選擇其中之一。年青人的父親可能已是風燭殘年,不知道仍能活多久;然而,他要作出抉擇,但問題在於:神抑或家庭,哪方面較要緊?

耶穌認為那年青人正準備跟隨他,做他的門徒;于足耶穌向他說:「跟從我……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耶穌這句話的意思是,那青年的家人可以照顧老父,亦能為老人家辦理後事。他的家人顯然未信主耶穌,於是,還未脫離屬靈的死亡而進入永生;即是說,他們仍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三1)。約翰福音三36也記載:「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們身上。」從與神的屬靈關係看來,那青年的家人部是「死人」,他們可照料老人家,以及辦理喪事。因此,那青年不應于老父身旁守候,直等到他辦理喪事完畢,因而失掉跟隨耶穌並接納他教導的機會。耶穌忠告那青年,應將神的呼召放在首位,參予基督的事工「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九62神國的侍奉不可以有二心。參《提後》二4. ──《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