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拾穗

 

【路二十四1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 四福音書作者都認為安息日後的頭一日是耶穌復活的日子(28:1;16:2;約十九1),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從此之後基督徒打破了安息日禮拜的猶太傳統,開始在這一天禮拜(徒十九7)。這就是今天的基督教遵守主日的起源<約十九19,主日的起源和意義>。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10 (28:1-10)。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12記錄安息日後的頭一日淩晨,婦女們去耶穌的墳墓,從天使那裡聽到耶穌復活的消息,彼得跑來確認耶穌的空墳墓。該事件在四福音書的記錄(28:1-10;16:1-11;約十九1-18)各有不同,需要整體的概觀。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53耶穌復活(1-49)及升天(50-53)。路加的記錄具有以下特點:①強調耶穌復活的真實性,並非虛構;②明確表明該事件具有預言性、救贖性。同時,路加提到保惠師聖靈(49)及耶穌的升天:①向聖徒預示,使徒行傳中記錄的初期教會的孕育和福音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②耶穌再來的盼望(1:9-11)。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2“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象實心輪子一樣的圓形石頭,堵住墓穴的入口以防有人幹擾。耶穌的墳墓由羅馬當局加上封條和看守(太二七6266)。──《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4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  指天使。馬太(28:2,3)和馬可(16:5)、路加、約翰不同(約十九12)。路加和約翰細緻觀察天使的數目,馬太和馬可卻忽略此事,只注重耶穌已經復活。 ──《聖經精讀本》

         那“兩個人”是天使(23節)。──《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5~7 (28:6)。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6這些婦女是從加利利跟從耶穌上來耶路撒冷的(二十三49),天使提醒她們耶穌當日所說祂要復活的預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二十四6~7“當記念”。參看第九章31節及十八章3134節。──《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10這位女信徒約亞拿只見于《路加》書,她是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參八3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二十四11~12根據約翰的記錄(約十九1-10),聽到女人所傳的消息後,跑去確認耶穌空墳墓的人,除了彼得還有一名門徒(約十九1-10)。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2關於細麻布,請參看《約翰》二十57──《啟導本聖經註釋》

         “細麻布”。象帶一樣的寬布條,用來纏裹屍體(二三53)。“獨在一處”。雖然屍體已不在,但細麻布仍保持原狀,放在原來的位置。若有人把屍體偷走了卻留下裹屍布,他必先把布條拆下來。這樣,布條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參看約翰福音二十章67節。──《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13這兩個門徒中的一個名叫革流巴(18節),可能是《約翰》十九25所記的革羅罷 。據教會史家優西比烏說,革流巴是耶穌養父約瑟的兄弟。以馬忤斯距耶路撒冷不遠。

這兩個門徒對彌賽亞的瞭解不足,因此不明白耶穌受死的崇高意義(1921節)。要明白耶穌受死與復活的真義,和這事對世人的關係,必須先明白聖經。耶穌為他們一一解明,他們的眼睛才真的看見了。後來耶穌又顯現在眾門徒當中,打開他們的心竅,使之能明白聖經(4546節)。

明白聖經的竅門是:基督是聖經的主題,要在祂身上才能找到全本聖經啟示的一貫性(27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門徒中有兩個人: 13節出現的名字,可知他們不是十二門徒 ,是耶穌的其他門徒。“以馬忤斯”意思是“溫水井”,很難確定其具體位置。依據耶路撒冷距離該地25,可以推測在耶路撒冷西北方約11公里處的El Kubeibeh、或在耶路撒冷西邊6.4km處的Kaloniyeh14.4km處的Abu  Ghosh之一就是當時的“以馬忤斯”。 ──《聖經精讀本》

         “兩個人”。其中一人是“革流巴”(18節);另一人可能是他的妻子(32節:“我們的心”)。許多人認為革流巴是約翰福音十九章25節提到的人(革羅罷),若是這樣,他的妻子就是馬利亞。“以馬忤斯”地點不能確定,但這地離耶路撒冷不會超過七英里。──《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13~163031以馬忤斯的兩個信徒,何以起初不認識復活的那穌,後來忽然認識他?】

    一、可能因為沒有想到,或說不相信死人會復活,所以不去理會同行的客人是誰了,即使面對面看著那穌,也不會相信是那穌。

    二、可能因為傷心、憂愁過度(17節說他們滿面愁容),以致精神恍惚(16節說他們眼睛迷糊),時近黃昏,所以無法辨認同行的客人為誰。馬可福音十六章12節原文說“那穌變了另外一個形像向他們顯現”,可能他們無法辨認。

    可是等到他們三人進去坐席要吃飯之時,按照當時猶太人的規矩,是客人“掰餅”分給家中各人的,不像中國人要主人服事客人(30節說那穌掰餅)。等到主那穌掰開餅要分給他們二人之時,他們可能因為發現這位客人手掌中有一個洞(釘十字架之故),而且左右手都一樣,他們又馬上想起在路上他為他們講解聖經的情形,於是相信他就是復活的主那穌。可是,說時遲,那時快,主那穌也曉得他們認出他來了,“忽然那穌不見了”(31節)

    憂愁、痛苦、灰心與不信,會使人失了“有主同在”的快樂與經。――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二十四13~35馬可簡短地提到(16:12,13)耶穌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顯現給兩個門徒,路加詳細記述這感人的事件。通過本事件他刻畫了以下主題:①耶穌的門徒去以馬忤斯的旅程,“旅程”是本書突出的描述,讓人回想起一連串相關的主題:約瑟和馬利亞為耶穌的誕生去伯利恒的旅程(2:1-7)→耶穌為尋找迷路的靈魂,走遍巴勒斯坦各地的傳道旅程→耶穌為成就十字架上的救贖開始的耶路撒冷之行(9:52;13:22;19:28)→門徒為世界福音化進行的世界傳道旅行;1節路加強調“七日的頭一日”,本事件通過“已經三天”(21)這一詞,刻畫耶穌復活的事件,強調這就是給失落和絕望的人類帶來真希望的基督教的精髓;③耶穌通過聖經向門徒講解自己的受難和復活(27),再一次親自見證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正是自己。 ──《聖經精讀本》

 

【路廿四13~35往以馬忤斯路上與兩門徒談話】

     耶穌復活的那個星期日,第二階段的重大發展與兩個門徒有關,他們並非十一使徒的其中兩個(加略人猶大已死,十二使徒只餘下十一個)。革流巴並非使徒之一,但在耶穌的其他跟隨者當中,革流巴也不是重要的人物;至少,新約各卷都沒有及他。至於革流巴的同伴姓甚名誰,我們甚至不得而知,即使他與革流巴同獲首次與復活主同行的榮耀。既然兩人並非十一使徒中的成員,耶穌仍選擇顯現與他們,就是要告訴教會無論信徒是否屬￿某一特殊圈子,亦不計較信徒於何時認識他;耶穌都一視同仁,與眾門徒同在。即使這兩門徒初時認為耶穌已死,離他們而去,但他們後來深信主已有復活的身體,因為已看見復活的主。這段經歷使他們日後可以更有力地作見證;耶穌這次顯現,對以後無數世代的信徒都特別有幫助。

    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毋須為不屬￿昔日被基督所揀選的使徒而耿耿于懷。縱使生命裡充滿了逆境,撒但恣意攻擊,在地上生命完結時踏入墳墓;我們毋須擁有使徒的身份,也能經驗生命的完全改變,亦深信與基督連在一起的生命是永恆的。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路二十四32)他們的經歷足可以成為典範,展示了與主同行、契合的意思,聽取他根據舊約聖經所作的教導。

    耶穌顯現與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的一段事蹟,只可見于路加福音。這位福音書的作者特別著意記述耶穌與信徒個人的關係是何等親切,照顧男、女信徒。我們得衷心向他致敬(當然亦要感謝引導他寫下聖經的聖靈),將這段令人感動的事蹟記載下來,包括在耶穌復活後的見證之內。這段經文詳盡地描述了,沮喪、失望的態度可以變得活潑而豐盛,靠著信心與復活主同行,他已經克勝死亡與罪惡。

    這段事蹟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留意的特色。正如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時的情況一樣,耶穌顯現與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最初沒有以慣常的形像出現,聲音也不同;於是門徒認不出是他,還以為他是外鄉人,不瞭解耶路撒冷的情況(路二十四18)。耶穌與他們詳談,將舊約有關彌賽亞受苦後才得榮耀的預言向他們講解清楚。還有,他們稍事休息,在路旁的食物店坐下,耶穌擘餅,感謝父神。到這時,門徒才認出神就是主耶穌。然而,就在他們認出耶穌的那一刻,耶穌立時消失了。那就顯示這位有血肉和骨,能用手將餅擘開的新朋友,是超然的存在。他同時擁有神及人的身份,克勝死亡,從墳墓裡復活過來而得著神奇榮耀的身體,可以照著自己的目的與意願,在神認為適當的時候出現或消失。

那兩個門徒本來是趕路的,但耶穌離開後,他們立刻折返耶路撒冷,希望儘快回城。他們把握每一刻,回到門徒聚集的地方,宣告耶穌復活這樁令人振奮的消息,以及他們與復活主曾有一段長時間在一起:「兩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路二十四35──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二十四15~16耶穌與門徒同行,門徒因眼睛迷糊認不出耶穌,也許由於主復活的身體,因此他們未能及時認出他(16:12;約十九26)。由此可得到如下屬靈教訓,即如果沒有聖靈的幫助,人根本無法明白、相信神的存在。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6門徒驟見復活的主,不能認出祂來 。主復活後的身體 雖然仍是釘在十字架上的同一身體(參約十九34;二十27),但已有了全新的狀態,外觀改變了(可十六12),擺脫了 一般物質所受的限制(約二十19)。參《林前》十五44──《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二十四18革流巴: 意為“名聲之父”。有些學者推測革流巴是目擊耶穌十字架受難的馬利亞之丈夫(19:25),但並不能確定。根據猶太傳承,與革流巴同行的另一門徒名字叫西蒙(Simon),他是耶穌差派的70名傳道者之一(10:1)。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19~24兩個門徒的錯誤:①他們似乎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但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他們只把他視為一個先知;②雖然他們經常接受耶穌的教導,但他們的彌賽亞觀仍然認為耶穌是政治上的拯救者;③雖然他們聽到耶穌復活的消息,但由於沒有親眼見到而懷疑,當耶穌根據聖經教導他們,他們才認識到自己的屬靈無知(25-27)。聽到這些教導,門徒強求耶穌留下與他們同住(28,29),可見他們因耶穌的教導深受感化,並且悔改。──《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26~27對猶太人而言,彌賽亞是從邪惡勢力中拯救這世界的榮耀救主(9:16),他們根本無法想像他反而被人陷害受難。如果他們稍微留意聖經,就能即刻糾正這種錯謬思想。因為舊約聖經是神的啟示,反復預言彌賽亞將受 的苦難(3:15;詩二十二6-8,8,18;27:12;41:9;50:6;53:3-9;11:13) 。儘管如此,猶太人雖得到神的話語,卻沒有正確理解,從而導致背叛耶穌的悲劇性事件。我們絕不能忽視神奇妙的作為,“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11:25)。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27“凡經上……都”。例如:詩篇第十六、二十二篇及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等。──《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28~29好象還要往前行: 並非指耶穌並沒有再往前行的念頭,只是誘導門徒挽留自己。如果他們不挽留耶穌,他就會繼續往所要去的地方。重要的是門徒強求耶穌與他們同住。也有許多人雖然因接受福音而感動,但並沒有把耶穌迎進心裡,因此喪失了享受永恆祝福的機會。因此要警醒不讓耶穌離開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在神的國度裡得享與他一起參與天國宴席的榮耀。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29“強留”指迫切要求。──《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30“耶穌拿起餅來”。基督擅取主人的位置,也許還有其它姿態使他們認出祂來。──《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30~31使人聯想到五餅二魚(9:10-17)和最後的晚餐(二十二14-20)。耶穌給門徒掰餅時,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事件的意義:①門徒通過與耶穌交通,從而認出耶穌;②發生這種事情,是因為他們抓住了神施恩典的機會;③因此耶穌不再有必要以可見的形式與他們同在,以後保護他們的是保惠師聖靈(49節);④耶穌能夠刹那間從門徒的眼前消失,因為他己變成超越時空的復活的身體,將來聖徒們也能擁有這樣的身體(林前15:50-58)。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3039~43主耶穌復活之後,他生活與行動的方式,與常人有何不同,需要飲食與睡眠否?】

    復活的身體是一個奇妙到難以解釋的“體”,除非我們將來從死中復活後,親身體驗到那種情形,否則無法瞭解。保羅要描寫這復活之體時,也找不到一個合宜的名詞,只能詳盡加以解釋,然後稱之為“靈性的身體”(5PIRITUAL BoDY),因此可簡稱之為“靈體”(林前十五章3544節)。

    這個靈體帶著“靈”與“體”兩種不同功用。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吃了不會與常人一樣有消化等麻煩,不吃亦無饑餓的感覺。主那穌復活後曾吃過一片燒魚。他在加利利海邊再度顯現時,也曾為門徒預備早飯(約二十一章12節那早飯是那穌用神跡預備的,不是門徒預備的)。相信那穌也進早餐,因為15節說“他們吃完了早飯”,主那穌也在內。

    復活後的靈體,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主那穌的行動比今日的飛機還快,稱之為“飛”仍有語病,只能稱之為“顯現”或“出現”。忽然在此顯現,忽然在彼出現。而且,也不受空間與物質的限制,門徒關上門,主那穌忽然來站在當中,兩次都是這樣(約二十章1626節)。

    在這裏有一個難題是難題中之最難者乃是:主那穌復活後的四十日中,不向人顯現之時,他的靈體隱藏在什麼地方?雖然曾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真正的解釋必須到天上去問主那穌,纔能獲得最正確的回答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二十四31“忽然耶穌不見了”。直譯作:祂變成看不見。──《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32講解聖經時……豈不是火熱的嗎: 復活之主用簡單而特殊的方式講解神的道,不僅開啟了門徒的靈眼認出耶穌(31節),而且使他們得以沉浸在神所賜的平安、喜樂中。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33立時起身: 夜幕已經降臨(29節),而且距離耶路撒冷還有12km,但門徒毫不耽延,為了見證耶穌的復活而返回耶路撒冷。這件事教導我們只有被聖靈掌管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福音工人。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34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除了使徒保羅的見證(林前15:5,聖經其它地方查不到更多的相關情況。 ──《聖經精讀本》

         “現給西門看”。除了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節之外,其它經文再沒有記載這件事件。──《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39證明耶穌的顯現不是靈魂顯現的證據是:(1)祂手和腳上的釘痕,(2)祂可以觸摸得到,(3)祂能吃東西(43節;徒一41)。“摸”。與約翰一書一章1節所用的字眼相同。──《雷氏研讀本》

 

【路廿四39顯現與聚集在一處的門徒看】

     根據路加的記載可知,從以馬忤斯路上回來的門徒向眾人說出那段特殊的經歷,剛剛完結,主耶穌就站在眾人當中,他穿過緊鎖的門戶,向聚集在一處的信徒顯現(參路二十四36)。沒有親眼見過復活主的信徒,不禁驚喜交集。耶穌以恩慈的態度,說出一句他慣常說的祝福話:「願你們平安」(希臘文是eirene hymin,無疑是代表亞蘭文的selama 'ammekon[約一十19])。為了消除信徒的驚懼,耶穌立時將自己復活的身體,重得生命的具體特徵,顯給他們看。「你們為什麼愁煩,為什麼心裡起疑念呢」(路二十四38);耶穌隨即伸出手來,又脫下鞋子,讓門徒看清楚他手腳上的釘痕(33-40節)。耶穌甚至讓他們看肋旁的傷痕;當他在十字架上斷了氣時,兵丁曾用長茅刺他的肋旁(約二十20)。「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路二十四39

    有多少信徒上前來摸他,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眾信徒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事太神奇了,簡直難以置信。於是,耶穌為這些人提供一個更奇妙的證據:「你們這裡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便給他一片燒魚。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路二十四42-43

    耶穌以行動顯示,自己就是他們所愛的那位主,並且已從死裡復活。正如向以馬件斯路上的門徒所說的一樣,耶穌向聚集中的門徒解釋,他所經歷的受苦、死亡及復活,早由舊約聖經——由創世記至瑪拉基書——啟示出來。耶穌將舊約分為三部分,就是摩西(指五經)、先知及詩篇。(請注意,耶穌當時的猶太人,習慣將五經及詩篇以外的經卷總稱為「先知書」,包括歷史書、但以理書、大小先知書,甚至連同智慧文學;否則「詩篇」就是指那五卷詩歌書。)誠然,整本舊約聖經,重心都置於神的兒子之處;但耶穌當時所要提出的,是舊約對他傳道、受苦並死亡的預言。這包括在五經(創三15,四十九10;申十八15-18;還有五經內的獻祭及祭司職份所預表的),先知書(例如賽七14-6,五十二13-五十三12)以及詩篇內(特別是十六10及二十二);上述經文所預言的,在耶穌復活時就達到高潮(路二十四44-46)。因此,耶穌向眾信徒指出,他被釘十字架前所受的苦難,以及十字架的羞辱,這一切都在神救贖人類計劃之內,而且是神在萬有之先所命定的。信徒不應為他們所信的主被釘而覺得羞辱及驚惶;剛剛相反,他們應視十字架為最大的勝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藉著犧牲自己,耶穌便買贖了悔改的罪人。信徒得此確據,應該將主耶穌拯救罪人的好信息,傳至世界各地。

    向眾信徒解釋他的受苦及死亡後,耶穌接著便宣告信徒所當負起的偉大的使命。他命令信徒,奉主耶穌的名,將罪人得贖的好信息傳開,由耶路撒冷開始,傳至萬邦。信徒見證耶穌的死亡及復活,就有責任將這好信息傳開。然而,耶穌察覺到,為要使信徒有效地完成使命,他們必須從神處得著能力,就是神在聖經裡所應許的能力(參珥二28-29)。耶穌接著便總結自己的諭令,指出一條傳福音使命的公式:「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2)教會全體要待五旬節才得著聖靈,但從信徒得睹復活主之時,已獲賜聖靈永遠內住於他們裡面,使他們得著神聖的能力。信徒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他們亦接獲一項神聖的任務,向世人傳講主耶穌——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

作為神信息的宣告者,傳道人或宣教士得著聖靈的能力,傳講福音,將主耶穌在各各他為罪人犧牲的信息,告知罪人。然而,必先要有福音傳至,人們才得間並進而接受神的赦罪。因此,在神的僕人所到之處,忠心為神作見證,當地人才得聞福音。從這個角度看來:「你們赦免(aphete tas hamartias)誰的罪——即是向他們傳講基督,誰的罪就赦免了」(約二十23)。換句話說,照著神的預知並揀選的恩典,這些人是被神揀選的(希臘文完成式被動語態的apheontai,有這個含義);藉著福音使者的傳講,他們得以進入得贖者的行列。反過來說,那些未聽聞福音的,就得不著進往得贖之途;因此,沒有福音傳給他們,就註定他們永遠滅亡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這是照著神預先所立的旨意)。較早時,基督也曾透露這項神聖而重要的任務;那時候,是彼得承認耶穌的彌賽亞身份,耶穌以象徵手法表達這項任務——「天國的鑰匙」(太十六19)。耶穌升天後,在五旬節那一天,彼得首先用這條鑰匙;他以感動人心的說話,講解神的救贖,使聽眾醒悟過來!彼得使用這條鑰匙,為三千名在當日信耶穌的人,開啟了天堂的路徑。

根據約翰記載,在耶穌顯現的時候,十一門徒中多馬並不在場(「多馬」的希臘文是「低土馬」,意即雙生子)。這可能是出於神自己的計劃,在復活主首次與初期教會相聚之時,使多馬不在場。因為稍後多馬就會奇怪為甚麼自己力求目擊耶穌復活的證據,卻沒有被他人的熱誠與喜悅所感染。多馬要求有客觀的、可見可觸摸的證據,然後才心悅誠服;他深信人死後一切就結束了,到達生命的盡頭。人死了,屍體也被埋葬,怎能復活過來呢!這壓根兒沒有可能。他聽到死人復活的傳聞,認為是荒誕無稽的。因此,要他相信耶穌已復活,實在有違他的意願。儘管眾門徒都與多馬有深厚交情,而且是值得信任的;然而,無論他們怎樣言之鑿鑿見過復活的耶穌,並與他談話,多馬也無法相信他們誠懇的見證(約二十25)。多馬認為,他們所見的只不過是幻覺。

    沒有人會期望多馬能相信違反常理的事。然而,就在一星期後(即耶穌復活那星期日之後的那個星期日),耶穌第二次顯現與這班信徒(參約二十26、二十一14)。這次,多馬在場了。他也會很頑固,懷疑耶穌復活的真確性:「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約二十25)復活後的耶穌第二次進入那房間,和第一次一樣,他亦穿過那扇緊閉著的門,也說出慣常的祝福話:「願你們平安」;之後,他就站在多馬面前,對他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約二十27

    多馬要求確鑿的證據,現在,證據呈現在他的面前了。多馬沒有別的選擇,他只有相信;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身體,現在復活了。多馬觸摸耶穌身上的釘痕與傷疤,就在這一刻,他相信了;以前的頑固與疑惑,現在已被他視為愚拙,毫無價值。多馬所能夠做的,就是跪倒在耶穌面前,悔改過來,以尊崇的態度喊出:「我的主,我的神。」(約二十28

    走筆至此,要討論復活主與眾使徒第三次會面的情形。這一次,門徒已離開耶路撒冷,回到加利利,因為耶穌曾吩咐他們在那裡等候他(太二十八10;可十六7)。參與這次會面過程的,只有五個人(最少是有五個人參與捕魚,就是彼得、多馬、拿但業、雅各和約翰);建議捕魚的是彼得,因為這樣可以緩和等候主的緊張情緒。有某些學者認為,彼得出海捕魚,是想放棄使徒的職份重操故業,做一名漁夫,但這種解釋是沒有根據的。縱使時至今日,亦有一些全職的牧師學效彼得,放鬆一陣子。彼得當日穿著甚單薄(約二十一7),由此可推測,當時是炎熱的夏夜,故此難以入寐。於是,一些人隨著彼得捕魚,卻一無所獲。

最後,朝霧漸漸籠罩著湖面,眾門徒在蒙朧中看見一個人,站在岸邊向他們說:「小夥子,你們有吃的沒有?」「還沒有!」那陌生人繼續說:「向右邊撒網罷,你們會有豐富收穫。」雖然不大可能有豐富漁獲,但他們遵照指示撒網。漁網立時沉重起來,網索拉得緊緊的;這次必定是一網千斤!約翰立時醒悟這是出於神的;只有耶穌才能成就那本來難以完工的事。約翰大聲呼叫:「是主。」

接著發生的事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毋須在此複述。但根據約翰福音所載,這次事件有一項重要的特點(約翰將這段插曲置於全書之末)——愛與事奉的相互關係。「西門,你愛我麼……你餵養我的羊。」對於耶穌來說,愛是最首要的。耶穌迫使彼得三次肯定對於他的愛——彼得在大祭司院子內,亦是三次不認主。彼得為主工作,必須是全人投入,熱愛並委身於主的工作,以誠懇的態度來配合那偉大的愛之誡命;這樣,彼得的工作才能討主喜悅。假如彼得對耶穌的愛乃出於至誠,就必須將愛心施與神的百姓——基督的羊(羊羔與羊:包括兒童及成人)。彼得對耶穌可謂至死盡忠,日後,他被釘死在木頭上(約二十一18-19)。彼得愛耶穌,就必須願意為「弟兄」付上自己的生命。

耶穌復活後以至升天(徒一9)的那段日子,必定多次與門徒相聚。但路加只是簡單地記載耶穌在「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多次被看見,[optanomenos]),並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徒一3)。根據在哥林多前書的記載,基督復活後前往加利利,曾經有一次顯現與超過五百名信徒看(參林前十五6);這些顯現,可能是在加利利境內的某座山(太二十八16)。雖然聖經沒有指出此山的名字,但極有可能是他泊山,這是加利利境內最高聳奇偉的一座山。在那次顯現中,耶穌呼籲門徒委身于傳福音的事工;他向門徒肯定,他自己就是復活的彌賽亞,天父已將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pasa exousia)交付給他;縱使是升到天上榮耀的境界之後,耶穌也與門徒同在,直到永遠(太二十八20)。門徒的責任就是前往世界各地,傳講福音,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信徒施洗,並教導信徒遵守基督的命令。馬太二十八19-20完整地記載了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

基督復活後,做了一連串的事,但在最後一天,基督不能在加利利。無疑,加利利是最多信徒聚集的地方。基督是在橄欖山頂離開世界升到天上;這山離伯大尼不遠。基督從這山頂上升,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因為從撒迦利亞書十四4得知,正當米吉多大戰發生之時,基督會降臨在橄欖山上。他踏足在山上的一刹那,就有大地震令此山由西至東裂開,成了一個大穀。

    基督離世升天之時,有多少信徒圍觀,目睹橄欖山頂的情景,我們不得而知,不太清楚有幾許信徒參與這件有記念價值的事件。若根據使徒行傳一15,推測當時有一百二十個信徒看見耶穌升天。因此,「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林前十五6)應該是指較早之前,在加利利的一次顯現。馬太二十八6只提及十一位使徒,有可能他們是其中核心份子,當時還有大重人圍著他們。反過來說,假如在耶穌升天之日,有五百人圍觀,其中就會有380人不接受基督嚴肅的指示,沒有留下來等待十日後聖靈降臨的五句節(路二十四49)。然而,這番推測似乎不大合理。

    耶穌離世升天之前,門徒聚在一起,詢問一條極重要的問題:神的國是否即將在地上建立呢?門徒急欲知道神的計劃,他何時才會在全地建立起他的主權,以勝利者的姿態,成就其計劃。耶穌回答這條問題,但沒有更正他們暗地裡的過份樂觀(門徒以為,神的國不久就會完全建立在地上);但耶穌指出,在神國于地上建立之前,會有一段艱難的日子,正如在橄欖山講論所暗示的(太二十四5-4)。門徒沒有需要詢問耶穌何時再來,這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不適合的,門徒所要做的,就是承擔起那大使命,將福音傳至地極(徒一78)。

    最後,耶穌在伯大尼的山頂上舉手給門徒祝福(路二十四50),正當這時候,耶穌就突然升天離開這地面,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在雲彩的另一端。門徒則站立在原地,仰望天堂,滿心奇怪訝異;這時候,有兩個天使出現(可能就是在耶穌墓穴中顯現與婦女看的那兩位),向門徒肯定,耶穌怎樣升往天上,也怎樣再次從天降下來。這項令人歡欣興奮的訊息還縈繞耳際,門徒便下橄欖山;隨後的十日,他們一起祈禱守餐,直至五旬節基督的聖靈降下來,澆灌他們每一個。──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二十四40許多抄本沒有這一節。──《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42“和一塊蜜房”。最好的抄本沒有這幾個字。──《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43靈魂是不吃東西的。──《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44《詩篇》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屬“著作”,而著作則排在“律法書”和“先知書”之後,而《詩篇》則放在“著作”之首。其他屬“著作”的經卷有《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傳道書》等十一卷。本節所說的《詩篇》,因與律法書及先知書並提,可見指的是舊約的第三部分“著作”的全部,因《詩篇》列在卷首,且收有不少“彌賽亞詩”,遂用來代表。耶穌是說,全本舊約都預告祂的來臨。參《詩篇》書前<參考資料>中“本書在舊約正典中的位置”條。──《啟導本聖經註釋》

         摩西的律法……詩篇上: 根據希伯來人的聖經分類,耶穌所提到的書卷是指全部舊約聖經。 ──《聖經精讀本》

         猶太人通常對舊約的劃分。“先知的書”包括大部分的歷史書,“詩篇”包括“聖卷”。──《雷氏研讀本》

 

【路二十四44~49耶穌賜給門徒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太28:16-20;16:15-18)。路加把重點放在耶穌的保惠師應許(49節),這也是在約翰福音耶穌告別時的教導(約14:16,17,25,26;15:26;16:7-13)。詳細的內容請參照太28:16-20及可16:15-18的注釋。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4453耶穌交托給使徒和信徒的使命是當日交付給十二使徒與七十個人的繼續,要他們傳悔改赦罪的道(三3),但最大的不同是: 1,要“傳到萬邦”;2,耶穌升天後,由聖靈來引導。耶穌的門徒在主復活後回到聖殿(53節),內心滿了喜樂。新的得贖的人在神以基督為房角石而建立的新聖殿裡歡喜稱頌祂(二十17)。

耶穌的祝福表明了祂與祂子民的關係。這位升天的主,會不斷用屬靈的福氣祝佑一切信靠祂的人(來七25)。──《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二十四45開他們的心竅: 31節也出現類似的話語,意為“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裡的“心竅”和“眼睛” 不是感官和思維的機能,而是屬靈的分辨力,不是靠人的努力得到。凡承認耶穌是救主的真聖徒,都因神的權能和恩典得到重生。在基督裡,為了達到基督長成的身量就要繼續追求屬靈的成長(4:13)。為此聖徒要追求被聖靈充滿,把自己的感情和意志完全交托給神。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46舊約聖經雖沒有直接預言基督受死及第三天復活的經文,但《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提到祂的受苦;《何西阿書》六2也可能是第三天復活的預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二十四47傳悔改赦罪的道: 2:3、彌4:1,2舊約預言。舊約聖經早已預言福音不是僅限 於猶太人,而要傳給所有的民族,是關乎萬民的大好消息,來自神的恩典(2:8)。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49“我父所應許的”。聖靈在五旬節的降臨。──《雷氏研讀本》

 

【路廿四5051耶穌是從何處升天?再來時又要降臨何處?】

答:路加福音記載說,「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祂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這裡所說「到伯大尼的對面」乃是指著橄欖山說的(徒一12),這山高約2688尺,為巴勒斯坦山之一,是介於伯大尼與耶路撒冷之間(兩地約二英里),離耶路撒冷不遠,為兩地往來必經之路,此山的一部分或有時適用的關係(可十一111,路十九29,廿一37,廿四52),主耶穌未離世前,曾在這橄欖山水暖工為耶路撒冷哀哭,對門徒講論祂的降臨預兆(路十九41-44,太廿四3-9,可十三3-8),以後也在此山西坡上的一個客西馬尼園中,因世人的罪孽懇切禱告,常和門徒聚集之所在。先知以西結曾看見神的榮耀離開聖殿移到這山上,從這山上升(結九3,十41819,十一2223),後來又臨到這山上,歸回聖殿(結四三2-5),預表神榮耀所發出之光輝的耶穌(來一3),既被以色列人棄絕,也就從這山上升了(路廿四5051,徒一12),解經家另外根據先知撒加利亞的預言:「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亞十四4)這一句話,鹹認基督再來時要降臨在橄欖山上,是路加所記天使的話說:「你們見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徒一11)的預言前後相合,以為是指著主升天與再來時,乃在同一的地方山上是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二十四50~51;太二十八16~20主耶穌是在橄欖山升天呢?還是在加利利某山上?】

    路加說得很清楚,主那穌領眾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即指橄欖山而言,他在該處被帶到天上。使徒行傳一章12節題及“橄欖山”,一般解經家都相信這山與上文所記主那穌升天有關,所以相信主那穌是在橄欖山升天。但聖經沒有一次明文題及。因此,有人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節所說,眾門徒到了加利利,那穌與他們約定的山上,便懷疑主那穌是否在加利利某山升天的(有一年老牧師曾向我兩次發此疑問)。看聖經地圖5,便知加利利有一“他泊山”(TABOR)。耶利米先知稱此山是“在眾山之中”(耶四十六章18節),相信此山形勢必壯觀,主那穌不能在此山上升天嗎?又有人看詩篇八十九篇12節所說的“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可能是豫言主那穌能在黑門山上顯像和他泊山上升天而言。

    解經家堅持主那穌是在橄欖山上升天,另外是根據撒迦利亞先知的豫言(一四章4節),說基督再來要降臨在橄欖山,這與主那穌升天時,那兩位天使所說的豫言相配合,天使說:“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一章11節)。這是指著那穌上去與回來在同一的地方(另有解經家則謂此言指他上去回來的方法,並非指地點而言)。

    解經家又根據地理方面的指示,認為橄欖山比海平面高出2723尺,他泊山只高1843尺,因為主那穌應該在較高的山上升天。

    我們認為主那穌與眾門徒先到加利利山上聚集,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2節說要比門徒先往加利利。在主那穌復活之後,在空墳墓中的天使也重複主的話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十六章7節)。然後,主那穌四十天顯現之後,再到橄欖山,在該處升天。升天之後,眾門徒從橄欖山回到耶路撒冷(徒一章12節),在一座樓上祈禱。

    如果從加利利的他泊山走到耶路撒冷,最少要步行三天,那就與時間的程式不合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二十四50~53路加在使徒行傳中詳細記錄耶穌升天的事件(1:9-11)。馬可也在他的福音書中提到,詳細內容請看可16:19-20。 ──《聖經精讀本》

 

【路二十四51路加在使徒行傳交代了基督升天的細節(參看徒一9)。──《雷氏研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