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全書綜合例證與靈感集錦

 

 

路加福音綜觀(謝家樹)

 

十、路加福音的九層救恩經歷

廿六、路加福音中主耶穌所講的比喻

 

十、路加福音的九層救恩經歷

   

路加福音有九個獨特的救恩故事,它們所表示的,指出一條經歷完全救恩的道路漸進的九個層次;從赦免多的愛也多開始,一直到最後耶穌基督得國降臨

第一層的救恩經歷——赦免與愛(路七3650)「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祂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祂的腳,把香膏抹上。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耶穌對他說:『西門!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所以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 …」

——一個犯罪的女人眼中只看見她的救主;她自己深覺是一個不配的人,願將所有的榮耀都踐踏在主的腳下。這是聖靈在罪人裡面所點燃的愛火。擺設筵席的法利賽人西門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主耶穌說出一個偉大愛的秘訣:赦免多的愛也多;我們愛,都因為主先愛了我們。

    第二層的救恩經歷——聖靈的醫治與救主的眷顧(路十2537)「有一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一個憑著天然力量追求主和事奉主的人,必會屢次遭遇失敗;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倒在路旁,好像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樣。救主帶著油和酒出現,用聖靈滋潤的生命和喜樂的生命,作為我們的拯救;並且,以祂自己作我們行路的能力,讓我們繼續努力向前事奉。

    第三層的救恩經歷——神兒子的工作使生命被更新(路十五37)「耶穌就用比喻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我們都是走迷的羊。牧人尋找迷羊,在山谷裡、荊棘中、坑道內,就是名利、罪惡、驕傲、自滿。每一次的尋回,生命都被更新。

第四層的救恩經歷——聖靈的工作使生命的功用都被恢復(路十五810)「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婦人尋找失落的銀錢,用燈到處尋找,打掃全屋;及至找著了,先拭去污染的塵灰,一面潔淨,一面恢復它的功用,聖靈使神人之間的功能關係產生效用。

第五層的救恩經歷——父神的工作召回遠離的兒子歸回(路十五1132)「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往遠方去了。在那裡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己生命是遠離神的生命。父神一直盼望兒子歸回;聖靈運行和蘇醒的工作,激動罪人悔改,回家恢復享受父家的愛。

    第六層的救恩經歷——在小事上忠心的日子(路十六112)「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營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我將來做什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說:一百簍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我又告訴你們,要籍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

——聖靈之事在人看來是小事,但卻是進入天國的憑藉。這一個不義的管家,反而成了神管家的榜樣。不要效法他作事的不義,而要效法他作事的原則;特別他智慧的方法。

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人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第七層的救恩經歷——追求主和極端追求世界的人(路十六1931)「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並且狗來舔他的瘡。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兩邊不能來往。』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財主生前的享樂和拉撒路的受苦,結果顯明得福的和痛苦的遠隔;深淵的鑄成,關鍵在能否接受聖言神旨。另一點在屬靈的道路上,無法走回頭路的。

    第八層的救恩經歷——最大的救恩和最大的捨棄(路十九110)「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太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裡去住宿。』撒該站著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天然的生命和救主的生命相隔甚遠;但驚人的救恩產生驚人的改變。一個罪人稅吏因接待了救主,作出極大的捨棄,從富有變成了貧窮,而且充滿了喜樂,使仇敵恐懼。

    第九層的救恩經歷——主的國度和降臨(路廿三3943)「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祂,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紀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一個罪大惡極該死的同釘者,心中轉回是聖靈最美的工作。蒙恩的第一步,心中認識神。蒙了光照,察覺自己所受的與所作的相稱,才能服在神審判的手下。他所求的雖然只是能仰望神的國,卻即時被允許與主同進樂園了。

 

廿六、路加福音中主耶穌所講的比喻

   

讀福音書當然著重主耶穌的教導,主耶穌的教導有個特點,就是其中有很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和話語,祂抓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祂教導人的風格不是集中在教導抽象的神學真理上,而是將重點放在祂的聽眾們的生活經歷上。祂講的故事抓住了人們的想像,但同時也能創造出一個開放的空間,讓聽者可以思考並自行得出結論。一般拉比經常讓他們的門徒們用心背熟他們所教導的;但是主耶穌給人們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思考,並且鼓勵他們去找出神對他們各自的特定生活環境所說的話;因此,沒有任何兩個人會從同一個故事中得到完全相同的收益。

    主耶穌所講的較長的故事通常被稱為比喻,但祂講的有些很短的諺語也被這樣稱呼,路加福音中特別的多。例如:(路四23)「醫生,你醫治自己吧!」(路六39)「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再如:(可七15)「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聖經中有很多其他的場合,主耶穌往往用語言來激發人們想像生動的畫面,從而有助於將祂所傳講的信息向眾人說明。特別是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中(太五~七)祂說到鹽、光、城市、飛鳥和野地的百合花;而在約翰福音中,主耶穌將自己比作好牧人”“真葡萄樹  生命的糧  “生命的活水”。通過使用這種很形象的語言,讓人們毫不費力就能記住祂的教導。祂不像般宗教的教師喜歡談論抽象的事情,相反,祂講的總是關於實際情況和現實的人。

    為什麼主耶穌使用比喻進行教導?馬可福音這樣說:(可四1012)「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問祂這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但是同樣的情形,馬太福音的說法有些不同了,(太十三1315)「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請注意,馬可用的是叫他們,馬太用的是因他們,其不同的因素可能是背景資料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描寫的不是用比喻進行教導的意圖,而是用比喻進行教導的必然結果。主耶穌要指出的是這些比喻將把那些帶著屬靈智慧聽比喻的人,與那些靈裡面是瞎子的人分開。

    符類福音共計主耶穌講了五十七個比喻,馬太福音中計三十九個,獨有的計十一個;馬可福音中計十四個,獨有的僅二個;路加福音中最多,共計四十四個,獨有的十七個,大都集中在第九章以後。

 

 

符類福音主耶穌所講的比喻一覽表

壹、教導性的比喻

  A、論神的國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兩等根基

2427

 

4749

2.禁食與伴郎

1415

1820

3335

3.新舊合一

1617

2122

3638

4.進壯士家奪傢俱

十二29

 

 

5.汙鬼帶回七個鬼

十二4345

 

十一2426

6.撒種

十三39

29

48

7.稗子

十三2430

 

 

8.芥菜種

十三3132

3032

十三1819

9.面酵

十三33

 

十三2021

10.藏寶于田

十三44

 

 

11.尋珠

十三4546

 

 

12.撒網

十三4750

 

 

13.家主

十三52

 

 

14.天國小孩最大

十八15

3537

4648

15.小孩承受天國

十九1315

1316

十八1517

16.駱駝穿過針眼

十九2326

2327

十八2425

17.警醒的僕人

 

 

十二3540

18.咒詛無花果樹

廿四3235

十三2831

 

19.種子成長

 

2629

 

20.大筵席

 

 

十四1524

 

 

 

B、論順服與事奉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

13

50

十四3435

2.

1416

 

 

3.

2223

2123

1617

十一3436

4.看人眼中有刺

35

 

4142

5.羊無牧人

36

34

 

6.羊入狼群

1620

 

3

7.學生與先生

2425

 

40

8.孩童坐街市

十一1619

 

3135

9.好樹結好果子

十二3335

 

4345

10.瞎子領瞎子

十五14

 

39

11.信心像芥菜種

十七20

 

十七6

12.葡萄園

廿116

 

 

13.按才幹受責任

廿五1430

 

十九

14.交銀十僕

 

 

十九1127

15.作門徒代價

 

 

十四2833

16.僕人身分

 

 

十七710

 

C-論禱告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朋友夜訪

 

 

十一58

2.寡婦切求

 

 

十八18

3.法利賽人的禱告

 

 

十九914

 

D、論鄰舍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好撒瑪利亞人

 

 

2537

 

E、論謙卑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婚姻筵席

 

 

十四714

 

F、論錢財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無知的財主

 

 

十二1631

2.不義的管家

 

 

十六17

 

貳、福音性的比喻

A、論神的愛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失羊

太十八1214

 

十五37

2.失錢

 

 

十五810

3.浪子

 

 

十五1132

 

B-論感恩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債主與債戶

 

 

4143

 

三、啟示性的比喻

A、論基督再臨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十個童女

廿五113

 

 

2.綿羊與山羊

廿五3146

 

 

3.善僕與惡僕

廿四4551

 

十二4148

4.家主遠行

 

十三3437

 

 

B、論神的審判

比喻內容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1.兩個兒子

廿一2832

 

 

2.兇惡園戶

廿一3334

十二112

廿918

3.無花果樹不結果

 

 

十三69

4.娶親設筵

廿二114

 

十四1624

5.僕人還債

十八2335

 

 

6.財主與拉撒路

 

 

十六1931

以上有記號者,為該卷福音書所獨有記載的。

   

    主耶穌講比喻是路加福音記載的另一大特點,如與馬太福音作比較,可以發現馬太福音中主耶穌所講的比喻偏重在事物方面,而路加福音中主耶穌所講的比喻重點則在的方面,是國度的福音。

    茲將路加福音中獨特的比喻,略作詮釋:

—、(路七4143「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主耶穌講這比喻的原因,法利賽人西門請耶穌吃飯,有一個女人自知有罪,拿一玉瓶香膏去膏耶穌,一面挨著耶穌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她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連連親耶穌的腳,把香膏抹上。西門看見這事,趁此機會想試探耶穌,好抓把柄陷害祂。主耶穌用這個比喻問西門,讓西門自己說出答案:“得到赦宥越大,感恩也越深”。

       罪人是當時法利賽人用的特別稱呼,指那些不遵照法利賽人的禮儀規範生活的人。是罪獲赦免重生的人所結出的果子,也是信心的結果。這女人所作的事是她發自信心的感恩。也就是主在故事之前的訓言:(路七35)「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

二、(路十3037「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一段是路加福音最獨特而意義深長的比喻,與浪子回頭兩則故事,沒有人能寫得更簡明清晰,表達得更深奧透徹。二千年來不知有多少解經家、學者,對之作各種不同的詮釋。僅舉一例:早期著名的神學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A.D.354430)在他所著的福音問答(二19中這樣說:「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的那個人是亞當。

耶路撒冷代表平安的天堂之城,亞當就是從那裡墮落的。耶利哥代表的是人類必死的命運,是亞當墮落的後果。強盜是魔鬼以及牠的手下,牠們剝奪了亞當的不朽。從路邊經過的祭司和利未人指舊約中的祭司和傳道人,這些人並不能救這個人。好撒瑪利亞人是基督本人,祂包裹行人的傷口是指祂制服了罪。祂所倒出的油和酒是指盼望所帶來的安慰和對努力作工的鼓勵。牲口是指基督來到地上所取的血肉之軀。店就是教會,店主就是使徒保羅,他得到的二錢銀子是指愛神和愛鄰舍的命令。」這無疑是奥古斯丁對於基督教救恩的獨創理解;細辨與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沒有什麼關係。這一套屬靈的意思是經人曲解後再放入這個故事中,而不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類似的解釋不勝枚舉。總之,讀這故事的人要注意前面(路七2529)引發主耶穌講這比喻的那個人和他所提的問題,奥古斯丁和他類同解釋的人根本沒有提及,更惶論說主耶穌回答的中心要道了。

        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教授約翰、德萊恩John Drane所著的新約概論第七章中說:對比喻的解釋,並不定非要通過每個細節表達每一個隱秘的意思,而僅僅是為了說明和使人理解一個特定的觀點。那麼,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主要的意思是被證明只真正的鄰舍並非敬虔的猶太人,而是一個被人看不起,遭人憎恨的社會團體撒瑪利亞人中的一員。故事中的其他細節,如牲口、店、油和酒等,不過是使故事變得真實的場景描述而已,並不是主耶穌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

三、(路十一58「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家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比喻是所有比喻中最簡單易明的。最後一節說,答允他的所求,不是因他的朋友關係,乃是因他的情詞迫切地直求。不過讀者要注意,這比喻是主耶穌在教訓人怎樣禱告之後說的;在說完這比喻後,主耶穌緊接著告訴門徒,禱告應如何敬虔。

四、(路十二1321「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夫子!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怎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

——分家業,摩西律法(申廿一17)有規定,長子可得雙倍于幼子所得的,通常這些紛爭都是由拉比出面解決。主耶穌用比喻是對眾人說的,目的在警戒他們不要貪心,貪心起因於無知,對生命的認識無知,怎能認識神的國呢?因此,主耶穌接著告訴門徒,「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五、(路十二3540「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像僕人等侯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或是二更天來,或是三更天來,看見僕人這樣,那僕人就有福了。家主若知道賊什麼時候來,就必儆醒,不容賊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這一段比喻帶著預言。主耶穌對眾人講完無知的財主之後,接著教訓門徒勿為世上生活擔憂;如果知道神的國,則生命問題遠勝於生活問題。然後祂又講了一個比喻,因為神的國不是現在的事,彌賽亞第二次降臨的時候,國度就要實現,作天國兒女的必須儆醒等候。

        這比喻中有兩次說:「那僕人就有福了。」並且說:「主人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僕人。」參讀(路廿二2)(可十45)(約十三451215),主人扭轉自己身分,反而來服事僕人,這是天國裡的生活。

        讀本段比喻應對照(太廿五113)十個童女的比喻。

        二更天、三更天,猶太人與羅馬人對夜間的分時不同,自日落(下午六時)起至次日淩晨(早晨六時),猶太人分成三更,每四小時一更。羅馬人分成四更,每三小時一更。此處用的是猶太人的更次,意指深夜,人們正酣睡之時。

六、(路十三69「於是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裡。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

——馬太福音曾記主耶穌因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而咒詛無花果樹(太廿一1822),馬可福音也有同樣的記載(可十一l4),但與這比喻似不相關。按無花果樹在聖經中預表以色列民,也可應用在信徒個人身上。馬太、馬可所記的乃是主耶穌公義威嚴的一面。

相反路加所記的,反映主耶穌慈愛忍耐的一面。再寬限一年是神對背逆之人的忍耐,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悔改(彼後三9)。

七、(路十四714「耶穌見所請的客揀選首位,就用比喻對他們說:『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被他請來;那請你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吧!你就羞羞慚慚地退到末位上去了。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耶穌又對請祂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 

——看起來,這似乎是兩個比喻,前者叫我們學自卑,後者叫我們關懷弱者;放在一起的原因是把作客的和作主人的連貫在一起。聖經常常把神未來的國度與筵席連在一起(參路十三29)(賽廿五6(太八11),這二比喻都與筵席發生關係。啟示錄第十九章告訴我們,末世的時候有羔羊的婚筵,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那時,你自卑呢、自高呢?抑是像後來被邀請的那些靈性上有病,物資上有缺乏的人呢?義人復活的時候,就是主再來的時候,照這兩比喻的教訓,都要得著福氣。

八、(路十四1624「耶穌對他說:『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就: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

——大筵席是為神國的設立而擺設的,多數人不接納的原因,人人都為世事忙碌,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有三種代表性的人,他們的藉口為了置產,為了生產工作,為了肉欲;這些都是世上暫時的生活,沒有永生價值。不接受永世佳筵,一旦死亡臨到,最終必致全部落空,失去機會,必要哀哭切齒。

九、(路十四2832「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光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

——主耶穌講這二個比喻的原因,有極多的人和祂同行,他們以為主耶穌此行是上聖城去建立地上的王國。耶穌為要教訓他們這錯誤觀念,舉出跟隨祂做祂的門徒並不是容易的。

    這幾個作主門徒的條件中,首先要門徒去父母兄弟兒女(參太十3738),豈非違反律法當孝敬父母的教訓了嗎?(瑪一23)也用過這個字,譯成,意為過於。這不是行為上的,是在觀念上。凡阻擋我們的,就需要從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轉為以神為中心的觀念,才配作主的門徒。

    主耶穌知道這些條件,他們很難領悟,於是用兩個相關的比喻教導他們。這兩個比喻看起來不同,意義卻一,就是凡事必先評估其困難,免得辦不成事。這兩個比喻是連貫的,說明作主門徒的生命是活在不斷地建造爭戰中。建造能使生命長大;爭戰能使生命得勝。

十、(路十五810「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三個比喻在全部聖經裡是最燦爛的一段,失羊、失錢和浪子回頭。

這三個比喻有它的連貫性,也接連第十四章的靈意教導,從救恩的大筵席到怎樣作主的門徒,最後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到了第十五章一開始說:「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祂講道。」接下去,另外一群人,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於是主耶穌一連講了這三個比喻,把聖子、聖靈、聖父所施的恩典,說得清清楚楚;包含我們的主,正在尋找、等候與期待;也包含祂為我們受苦、尋找與歡唱。

    有關失羊的比喻,(太十八1214)已有相同的記載,因非路加獨有,不再贅述。

茲就失錢略作詮釋。婦人預表神的教會;表徵世人;一塊錢希臘銀幣δ ρ α χ μ η (drachme)當時一日的工資;  十塊錢一般解釋是猶太人訂情的紀念品,將十塊錢連成一串,掛在身上;但此說找不到根據。是神的道。聖靈藉教會去尋找失喪的罪人;福音傳到的地方,如掃屋子時塵埃浮動,往往會發生攪擾,但也使環境潔淨了,卻能找出失喪的罪人來。

十一、(路十五1132「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浪子回頭的故事,在全部聖經中是最亮麗的一則,也是傳福音最佳的見證故事。只有主耶穌能講出如此智慧巧妙的比喻。小兒子從敗壞中悔悟,及時回頭,歸到父親家中,恢復兒子地位。父親的慈愛在這小兒子身上發揮到淋漓盡致。明白這故事比喻意義的人,不受感動,是無人性。很多人有浪子的經歷,卻很少人願意回家;因為他不知道慈父在等他,並且歡迎他回家。全部救恩的歷程就是那麼簡單;我們都是對父神悖逆的罪人,只要悔改,天父立刻不計一切的接受我們。

        故事中第三個主角大兒子,他也並不在家,在田裡為生活忙碌,他生氣和說不當的話,證明他不體貼父親的心意,甚至不同情父親的愛心,否認自己同胞兄弟,並且妒忌罪人的悔改。

    這故事最終並未結束,主耶穌讓我們去思考,大兒子以後如何對待他的兄弟?如何服事他的父親?這一點非常之重要。

十二、(路十六18「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做什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於是把欠他主人債的,一個一個地叫了來,問頭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他說:一百簍油。管家說:拿你的帳,快坐下,寫五十。又問一個說:你欠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管家說:拿你的帳,寫八十。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做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

——神造人的目的(創一28)要人治理、管理神所創造的一切(彼前四10)這比喻中管家的手法雖然不義,但卻能未雨綢繆,是一個能為未來之事作準備的聰明人。錢財本身沒有什麼義與不義之別,端看使用的得當與否。人日常生活使用交托的錢財本屬小事;浪費與貪污不同,浪費是任意消耗錢財在無意義的事工上,貪污則將他人的錢財納入私囊。這個管家處理主人的債務,表徵聖靈甘甜的生命,麥子表徵基督豐盛的生命。管家這樣處理,實在浪費而不義;但是主人反而誇獎他作事聰明,所誇獎的不是那不義的舉動,乃是今世之子(指法利賽人和文士)在世事之上(指實現計畫上),比光明之子(主的門徒)聰明多了。

        所以,主耶穌接下去說:「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其意義這管家是靠不義的行為來發揮他的聰明,但是光明之子的基督徒要發揮他們的聰明來使用那些不義的錢財。錢財在神的國裡是毫無用處的,但光明之子使用錢財得當,使一同得益的人,將要在永遠的國度等候他們,問題是今天我們怎樣使用錢財。所以主耶穌特別再作說明:「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這是正確使用錢財的方法和原則。小事指對不義錢財之使用;大事指真理和靈命攸關的事情。前者是人與人往來之事,後者是人與神的正確關係。人若能在屬靈關係上忠心,必能在錢財的事上正確。在大事上有正確的態度,在小事上才不致差錯。

    最後,主耶穌作了警告:「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主把兩樣絕對不同性質的對象,放在我們面前,由我們選擇。如愛瑪門,必貪愛自己,不能愛主事奉主。愛神的必能愛人;兩者涇渭分明。這就是今世之子與光明之子,不義與聰明的區別。

十三、(路十六1931「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並且狗來舔他的瘡。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在主耶穌所講的所有比喻中,惟這一比喻,不但是路加福音所獨有,而且是唯一提到有姓名的一則。因此,有人否定是比喻,認為是解答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的將來結局而言的。然而細讀這故事的教訓,以及前後經文,加上財主沒有姓名的表徵,就可肯定這是一則比喻。

        比喻中的主角兩個人,財主與討飯的拉撒路,拉撒路名之意為無助神幫助”。他們兩人地上生活光景,享樂與淒苦懸殊,後來兩人都死了,埋葬不同,死後歸宿也不同。財主在陰間受苦,卻遠遠地望見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要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去施最小的惠,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他的舌頭也不可得。這時,財主懊悔,但已經來不及了。他想起他在世上尚有五個弟兄可以挽救——按人手五指,表徵人自己負責的完全數目;因此,他要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去對他弟兄作見證,免得他們死後也受他那種痛苦。亞伯拉罕再次回答他,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有摩西的律法和曆世歷代的先知,已經一再的告訴大家,他們可以聽從啊!這財主仍不死心,第三次要求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去作見證。亞伯拉罕最後的答覆:「人若不聽從由神而來的話,即使真有一個人從死裡復活,他們也是不聽勸的。」財主生前不接受福音,死後下到陰間受苦。他尚在地上的弟兄,有機會接受福音,決定他們將來的結局。而現時生活在地上的人呢?救主耶穌基督已經降生人間,在十字架上受死,第三天祂復活了。

祂為你我作的見證,你就是財主的五個弟兄,對這福音相信接受呢,抑是拒絕?

十四、(路十七710「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

——這一比喻與前面(路十二3537)的比喻正好相反,都是僕人做完了工作之後,一則是僕人在家等候主人赴宴回來,一則是主人在家等候僕人工作回來。前者,主人叫僕人坐席,自己束上帶,進前伺候他們,很明顯預表主得勝升天,當祂再來之時,僕人在地上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他們儆醒等候主回來,得到獎賞。

        這一比喻的主人情形不同,祂在家中等候僕人工作回來,僕人在教會裡做牧養與傳福音的工作,別以為已經可以滿足主了。這裡說:「僕人照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嗎?」僕人對事奉的觀念,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

一個活在主面前的人,永遠要承認自己的無用和對主的虧欠;因為我們是主用重價買回來的。

十五、(路十八18「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說:『某城裡有一個官,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寃。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他伸冤罷,免得她常來纏磨我。』主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祂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見世上有信德麼?』」

——這比喻一開始就說得非常明確,這是一個比喻,要人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禱告乃是人的生命傾向於神和屬靈事物的一種衝力;每天生活中的每一細節都可以被這種衝力所控制。所以,禱告就是向前期許,也是對最終事物的願望;對神國的來臨,屬靈事物得勝之渴望。所以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這是生命的性質。

        這比喻中有兩個人,一個是官,他不懼怕(敬畏)神,也不尊重人。另一個是寡婦,她受盡冤屈,常去求官為她伸冤。寡婦指教會的地位,也指今世基督裡的信徒;因為她們的丈夫基督(林後十一2)已經暫時離開了她們。她們的對頭就是撒但,基督裡的信徒受了撒但多少痛苦、壓迫、流血、奪命。信徒和教會都在那裡迫切求主出來伸冤(伸冤原文為我討得公道)。這個官是一個不義的官,不能表徵神,他不關心寡婦的冤屈,所以他多日不准寡婦的求告;後來他答應為寡婦伸冤,不是伸張正義,而是不堪寡婦的煩擾纏磨。這就顯出禱告的力量和持久恒切禱告的功效。可見纏磨是禱告的秘訣;持久不放鬆的禱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秘訣,也是我們一生為神國禱告的要領。

        這一段比喻中,最特別的主說這個詞。本來是比喻,但主突然親自出現說話了。祂說:「你們纏磨的禱告,對這不義之官尚且有效,何況對主說呢?」主和不義的官不一樣,主是因時間的關係,到了禱告力量足夠的時候,最終主必為她們伸冤的,「要快快的給她們伸冤了。」這是主寶貴的應許;我們應勤用禱告催促主早日回來。

        禱告必須配合信心。什麼是信德就是信徒在諸般試煉之中,雖然好像看不見主行動的時候,然而仍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對禱告的信心。主再來的時候,世界仍如往日一樣,祂能找到忠民,找到靠信心而活的人,這些人已經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試煉。

他們常常禱告,從不灰心。然而主來的時候,全地不會充滿有信德的人。這就是這比喻說明禱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說到了這世代的艱難。

十六、(路十八914「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前一個比喻,主耶穌強調禱告要恒切,緊接著主舉例指出禱告的態度。此比喻中有兩種人,一個是有地位的法利賽人,另一個是眾人瞧不起的稅吏。他們都上殿裡去禱告,法利賽人昂首站著,他的禱告是自言自語,不像是向神求什麼,全部在誇耀自我,我怎樣”“我怎樣” …,標榜自己一切的義行,在他身上沒有絲毫缺點。不止如此,另一面他藉著禱告公開指責那個稅吏,語氣接近咒詛。

        比較稅吏的禱告,他不敢站到前面來,只是遠遠地站著,基本態度是自卑的。連舉日望天也不敢,這是一個活在光中生命被暴露的態度。捶著胸說話,是憂傷痛悔之靈的禱告。他禱告的內容雖然僅僅一句話,卻是極高境界的表達。「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這一句話中包含了七層意思:1、他心中真摯的敬畏神、讚美神。2、他自知有罪,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3、在神面前有悔改的決心。4、他知道神有義有愛他懂得向神求告,求神憐憫。6、求神開恩赦免他的罪。7、他竭誠的懇求,有信心神必垂聽。我們看見,主耶穌當時就作了反應,算他為義。回家去指最後的結局。自卑、自高就是結論。

十七、(路十九1127「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說:『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作生意賺了多少。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裡存著。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罷!』」

——讀此比喻應與(太廿五1430)交銀十僕的比喻互相對比,兩者都是主人要到外國去,交銀僕人的比喻。路加所記的是主耶穌在進耶路撒冷之前,出耶利哥城時對眾人所說的;馬太所記是主耶穌榮進聖城以後,在橄欖山上對門徒說的。看來兩者有很多不同之處,諸如交銀數,結局等。但如發現兩者主人同,身分地位同,目標同,機會同,賞賜同,生命同,等等,細加辨別,就可略窺真理。路加告訴我們,主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行神蹟使瞎子得看見。進了耶利哥城,使稅吏悔改得救。跟隨祂的人以為神的國快要顯出來了,於是主耶穌另設個比喻,告訴那些跟隨祂的人,在他的王國裡必須有忠心的僕人,並且善於經營所交托的事。主目前暫時離開(復活升天)他們,將恩賜留給所有的僕人(十數指全體),讓他們去用在傳道的事工上,等祂回來的時候,忠心事奉的僕人,將按他們事奉的成果,分別得到賞賜,與主一同作王。另一面,惡僕受罰的原因,這個僕人不但不去作工,也忘記了過去主人的教導,反倒糟蹋恩賜。

手巾是在工作時擦汗之用的,他反倒用來包裹死藏恩賜,並且又責怪主人是嚴厲的人。因此,主人要憑他的口來定他的罪,奪過他所得的恩賜,給那忠心的,這是神的原則。

        僕人共有十個,每個人都有一錠銀子;馬太福音的比喻只說了三個僕人,交給他們的銀子數各不相同。兩者主人同,恩賜不同;原因他們身分地位同,職分不同;他們的生命同,但遭遇不同;他們的目標相同,但方法不同;他們的機會相同,但結局不同,賞賜也不同。路加福音雖有十個僕人,但比喻中只舉了三個僕人的情形,沒有告訴我們其他七個僕人如何。事實上,主人已經指出運用恩賜的原則,僅此三種,就看僕人如何忠心事奉,所得賞賜或受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