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三一神因罪人悔改的喜樂】

    一、子神尋回迷羊的喜樂(1~7)

    二、靈神尋著失錢的喜樂(8~10)

    三、父神得回浪子的喜樂(11~32)

 

貳、靈訓要義

 

【神救恩的比喻總論】

   一、豫表三一神的工作:

          1.聖子耶穌基督的尋找扛回(3~7)

          2.聖靈的光照找著(8~10)

          3.聖父的接納得回(11~32)

   二、象徵人與神的三種關係:

          1.羊象徵人原是神所牧養看顧的(3~7)

          2.錢象徵人原是神所寶貴的財產(8~10)

          3.兒子象徵人原是出於神,且是為著神的喜樂而有的(11~32)

   三、象徵罪惡的三種原因和結果:

          1.如羊因無知而失迷在曠野中(3~7)

          2.如錢因由高處墜掉而失落在黑暗中(8~10)

          3.如浪子因離開父家而浪蕩在罪惡中(11~32)

   四、象徵悔改的三個原因和結果:

          1.因主的尋找而被扛在祂的肩上(3~7)──由祂負責

          2.因聖靈的光照而被戴在祂頭上(8~10)──由祂珍愛

          3.因父神的接納而被在抱祂懷中(11~32)──由祂保護

   五、象徵神喜悅罪人悔改,過於自義而不知悔改的人:

          1.失迷的一隻羊被尋回豫表罪人悔改,九十九隻羊豫表自義而不知悔改的人(3~7)

          2.失落的一塊錢被找著豫表罪人悔改,九塊錢豫表自義而不知悔改的人(8~10)

          3.小兒子回家豫表罪人悔改,大兒子豫表自義而不知悔改的人(11~32)

 

【牧人尋找失迷的羊】

    一、有一百隻羊(4)──豫表世人都是屬於主的

    二、失去一隻(4)──豫表罪人離開主而失迷在世界裏

    三、去找那失去的羊(4)─豫表主來尋找人

    四、找著了,就歡歡喜喜(5)──豫表主喜悅罪人悔改

    五、扛在肩上,回到家裏(5)──豫表主的能力帶領罪人歸回神家

    六、請朋友鄰舍和他一同歡喜(6)──豫表三一神和天使為罪人悔改而歡喜

    七、比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7)──豫表比自義而不知悔改的人更叫祂喜樂

 

【婦人尋找失落的錢】

    一、一個婦人(8)──豫表聖靈

    二、有十塊錢(8)──豫表世人都是屬於祂的

    三、失落一塊(8)──豫表罪人失落在黑暗裏

    四、點上燈(8)──豫表聖靈的光照

    五、打掃屋子(8)──豫表感動人的心房

    六、細細的找(8)──豫表聖靈的塗抹無微不至

    七、直到找著(8)──豫表直到使罪人悔改

    八、請朋友鄰舍和她一同歡喜(9~10)──豫表三一神和天使為罪人悔改而歡喜

 

【父親接納浪子回頭】

    一、一個父親(11)──豫表父神

    二、兩個兒子(11)──豫表世人都是出於神的

    三、小兒子(12)──豫表罪人

    四、求父親分家業給他(12)──豫表從神得著一切天賦和財物

    五、收拾他一切所有的(13)──豫表人悖逆神,不讓神管

    六、往遠方去了(13)──豫表人遠離了神

    七、任意忘為,浪費貲財(13)──豫表人墮落在罪惡中,傷害身心

    八、耗盡一切所有的(14)──豫表人在罪中耗盡一切神所賜的

    九、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14)──豫表世界無何可滿足他的心靈

    十、就窮苦起來(14)──豫表心靈的貧窮、虛空

    十一、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15)──豫表依靠屬人的辦法

    十二、到田裏放豬(15)──豫表在世界裏過污穢的罪惡生活

    十三、連豬所吃的豆莢也不得充饑(16)──豫表所過的乃非人的生活

    十四、醒悟過來(17)──豫表罪人心靈的覺醒

    十五、父親有多少雇工,口糧有餘(17)──豫表嚮往神的福分

    十六、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18)──豫表心中起意歸向神

    十七、向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8)──豫表自覺得罪了神

    十八、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19)──豫表自覺不配白白得著神的福分

    十九、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19)──豫表想靠自己的行為立功補過

    廿、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20)──豫表將心裏的感覺付諸行動

    廿一、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20)──豫表神天天等待罪人悔改,一見人有悔改的跡象,就以憐憫、慈愛相待

    廿二、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親嘴(20)──豫表神的赦免是立即且完全的

    廿三、兒子說...(21)──豫表罪人悔改的禱告

    廿四、父親『卻』(22)──豫表神的回應完全出乎罪人的意外

    廿五、僕人(22)──豫表天使

    廿六、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上(22)──豫表給罪人穿上基督作義袍,得以在神面前稱義(參賽六十一10;林前一30)

    廿七、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22)──豫表給罪人得著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參弗一13)

    廿八、把鞋穿在他腳上(22)──豫表給罪人得著福音的好處,就是救恩的能力,得以與世俗有所分別(參弗六15)

    廿九、把那肥牛犢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3)──豫表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人被殺贖罪,成為神和人共同的享受

    卅、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24)──豫表罪人原本在神面前是死在罪惡過犯中的,如今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參弗二15)

    卅一、失而又得的(24)──豫表罪人原本遠離神、不要神,如今回轉歸向神

    卅二、他們就快樂起來(24)──豫表神和人一同有滿足的喜樂

 

【浪子的三個階段】

   一、往遠方去了(12~16)──遠離神的階段:

          1.愛錢過於愛父()

          2.愛罪中之樂過於愛錢

          3.投靠人不投靠父()

   二、醒悟過來(17~21)──悔改轉向的階段:

          1.看見自己可憐的光景

          2.嚮往父()家的福分

          3.向父()認罪悔改

   三、快樂起來(22~24)──享受救恩喜樂的階段:

          1.享受父()的接納和豐富的備辦

          2.享受基督作公義的衣袍

          3.享受聖靈作印記

          4.享受福音的好處,就是救恩的能力

          5.享受基督的生命,並享受祂作生命的供應

          6.在父()家享受屬天的喜樂

 

【五個『起來』所表明罪人悔改的心路歷程】

    一、『收拾起來』(13)──將神所賜的才智和物品據為己有,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與享受

    二、『窮苦起來』(14)──遠離神的結果,必然導致心靈的貧窮與虛空

    三、『我要起來』(18)──因聖靈的光照而有所醒悟

    四、『於是起來』(20)──運用意志將悔改的心付諸行動

    五、『快樂起來』(24)──罪人悔改的結果,神人同樂

 

【一個自義不知悔改的人】

    一、大兒子(25)──豫表自義不知悔改的人

    二、在田裏作工(25)──豫表在世界上靠行為立功討神歡喜

    三、聽見父親歡迎弟弟回家就生氣(25~28)──豫表不贊同神救贖的辦法

    四、不肯進去(28)──豫表不肯加入神的教會

    五、埋怨父親沒有酬報他的多年忠心服事(29)──豫表人的自義,以為已經完全遵行了神的律法,應當得神賞賜

    六、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29)──豫表在神之外,別有所樂

 

【大小兩個兒子的比較】

   一、大小兩個兒子都是浪子:

          1.一個在田裏作工(25),一個在田裏放豬(15)──都在世界

          2.一個離家不遠(25),一個往遠方去了(13)──都離開神家

          3.一個有朋友(29),一個有娼妓(30)──都在神之外,心有別戀

          4.一個需要父親出來勸他(28),一個需要父親等候巴望(20)──都未符合神的心意

          5.一個是失迷在自義裏(29),一個是失迷在罪惡裏(13~16)──都是浪子

   二、大兒子還不如小兒子:

          1.遠方的小兒子回來了(20),離家不遠的大兒子卻不肯進去(28)

          2.小兒子和父親快樂起來(24),大兒子卻向父親生氣(28)

          3.小兒子自覺得罪了父親(21),大兒子卻覺父親虧欠了他(29)

          4.小兒子自覺不配作兒子(21),大兒子卻覺作父親的不配(29)

          5.小兒子在父前認罪自卑(21),大兒子卻在父前自誇驕傲(29)

          6.小兒子以父為樂(24),大兒子卻以朋友為樂(29)

 

【認識天父的心】

    一、賞給人應得的家業(12)──待人寬厚,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參太五45)

    二、人的要求雖不合理,卻仍照給(12)──給人自由的意志,尊重人的主權

    三、等候、盼望罪人悔改(20)

    四、接納、赦免悔改的罪人(20)

    五、賞賜人兒子的地位( 22)──叫我們藉著基督耶穌得兒子的名分(弗一5)

    六、與悔改的罪人同享救恩的喜樂(23)

    七、遷就、勸勉自義不知悔改的罪人(28)

    八、願意把祂一切所有的都賞賜給人( 31)──應許給人屬天的福分

    九、不念人的舊惡,只看人的現狀(2432)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叁、其他綱目

 

【失迷的那只羊就是你嗎?】

經文:路15:1-7

引言:記得我小的時候,我最喜歡唱有一首歌:失迷的羊你今哪裡?天父在家門口等著你。一百隻羊內中缺一隻,莫非就是你。

         一、牧人發現失去的羊  1-4

羊迷路有五個原因:參(約壹2:15-16;彼後3:9;賽53:6)。

               1.被野外吸引。2.遊蕩不定的心。3.拒絕牧人警告。4.沒有合一的心。5.不信任牧羊人。

         二、牧人去找失去的羊  4

牧人怎樣去找羊? 參(賽53:5-6;結34:11-14)。詩歌《找迷羊》

               1.撇下其他的羊去找。2.翻山越嶺迫切去找。3.忍受痛苦找著為止。

         三、牧人扛回失去的羊  5,彼前2:25

               1. “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扛在肩上”表明救主拯救的力量,以及祂拯救的愛。

               2. “回到家裡”:“家”預表神的家,就是教會。

牧人找到了羊,不是先責打牠,乃是把牠“扛在肩上”,帶回家中;每當我們遠離主又重新被主找回時,也一樣躺在主的懷中,享受主的恩愛,而回到教會中。

         四、牧人歡迎失去的羊  6-7,(約3:16

               1.請朋友來祝賀。2.給朋友們介紹。3.邀朋友同歡喜。

承認自己是失喪的罪人,並且悔改,能給主帶來滿足的喜樂;但在那些從不感到需要悔改的人身上,祂卻得不到這種喜樂。

── 毛南春陽

 

【失落的那塊錢就是你嗎?】

經文:路15:8-10

引言:十塊錢當中失落了一塊,莫非就是你呀?

         一、在家中失落的錢  8

               1.失落的原因:

                     (1)無人理會那塊錢。(2)可能忽略那塊錢。(3)處理不慎那塊錢。(4)不經在意那塊錢。

               2.尋找的方法:

                     (1)點上明燈——主靈光照。(2)打掃屋子——自我省察。(3)細細地找——耐心等候。

         二、在家中找回的錢  9

失落的那塊錢是什麼地方找到的?——在自己的家中。

               1.她改變了房子的整個氣氛——美好見證。

               2.她掃除了房子的污穢塵埃——除掉罪惡。

               3.她搜索了房子的每個角落——禱告求神。

         三、在家中悔改的人  10

——(彼後3:9;徒2:38;賽55:7)。

── 毛南春陽

 

【失蹤的小兒子就是你嗎?】

經文:路15:11-24

引言:失蹤的小兒子可算是聖經中非常出名的故事之一,這個故事體現了天父的慈愛,並樂意饒恕人的過犯。——“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11

         一、收拾起來離家而去——“我自由了”  11-13

               1.我有我的家業 11-12,(路12:15

               2.我有我的自由 13,(可4:19;多1:10-11;彼後2:13

         二、窮苦起來無家可住——“我要死了”  14-16

               1.他耗盡心力  (啟3:17

               2.他遭遇饑荒  (摩8:11-12;太7:26-27

               3.他無路可走

               4.他受人侮辱  (賽55:2

               5.他無友相助  (38:11)

         三、我要起來想家心切——“我回家了”  18-19

               1.他想起父親的豐富

               2.他想起現在的遭遇

               3.他想起自己的虧欠

         四、於是起來回家認罪——“我有罪了”  20-21

               1.他愛父離罪  (賽55:17

               2.他向父靠近  (耶30:21;雅4:8

               3.他被父接納  (羅15:7

               4.他跟父認罪  (約壹1:7-10

         五、快樂起來在家享福——“我快樂了”  22-24

               1.身份得到恢復 22

                     (1)袍子——身份  (西3:10

                     (2)戒指——權力  (加4:6-7;羅8:15-17

                     (3)鞋子——自由  (約8:32;加5:13;弗6:15

               2.生命得到重生 23-24

                     (1)吃喝快樂  (腓4:19

                     (2)死而復活  (約5:24;多3:4-7;彼前1:23

                     (3)失而又得  (路19:10;彼前2:24-25

── 毛南春陽

 

【失義的大兒子就是你嗎?】

經文:路15:25-32

引言:大兒子從表面看起來好像非常地溫柔,好像他從來沒有違背過父親。但是,從他的表現及說話來看,他卻充滿了埋怨、嫉妒、自義、苦毒。

         一、他在田裡忙碌,不知家裡喜樂  25-26

(加4:10-11;弗2:8-9

         二、他在生氣妒忌,不進家裡同樂  27-28

他把自己關在門外,並拒絕父親的勸勉。 (太23:13;瑪2:7-8

人的罪有兩種:身體的罪和性情的罪;小兒子所犯的是身體的罪,而大兒子卻犯了屬性情的罪。性情的罪包括自私、嫉妒、驕傲、怒氣、不和善、自義、惡毒、殘忍。

         三、他在埋怨指控,不想家裡歡樂  29-30

               1.他自稱虔誠。2.他自稱正直。3.他自稱配得。4.他自稱聰明。

他不明白父親設筵的意義,父親設筵的意義:

                     (1)這是救恩和永生的確據  (羅8:15-17;加4:4-6

                     (2)這是愛、喜樂與平安  (7:21;約壹3:18)

注意,大兒子在2930節的話中,從未稱呼“父親”,而用“你,你,你”;這表示他雖然勞苦費力,心中卻不尊敬他父親,反而怨恨不滿。

“你這個兒子”,哥哥含恨的心相當苦毒,甚至不肯承認這浪子是他的弟弟。

         四、他在忘恩負義,不覺家裡快樂  31-32

其實他已經擁有家中的一切,理當快樂。 (約5:24;彼前1:232:24-25;詩16:11

缺乏屬靈啟示的人,並不認識神的同在(“常和我同在”),和基督的豐滿(“我一切所有的”),就是神所要給人的賞賜(“都是你的”)。因此,在他們的宗教生活中,從未嘗過基督作他們的滿足和喜樂(參29節),而對那似乎不如他們敬虔的小弟兄,竟反倒得著豐滿的享受,感到嫉妒,不屑與他們一同進入豐滿的享受裡(參28節)。

── 毛南春陽

 

【起來往父親那裡去】

經文:路15:11-32

引言:

  敘述這個故事。

   一.成為浪子的原因

      1.注重自己的產業。重權利過於義務。

      2.收拾所有的起來。只知得著有限的,卻不知道要得無限的。

      3.往遠方去了。不要家,不要父親,只要自己。

      4.任意放蕩,浪費貲財。只知花費和享受,不知工作。

      5.枉費了一切所有的。世上的錢財是會終止的。

      6.遇大饑荒就窮苦起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靠不住,沒有真朋友。

      7.到田裡放豬。做魔鬼的奴才,仍不得吃。

   二.浪子所得的教訓

      1.記起自己的身分—原為富家子弟,現為浪子。

      2.記起自己的父親—是慈愛富有。豬老闆苛刻虐待。

      3.記起自己的家—在家有雇工,口糧有餘。在外饑餓,也沒有人給他吃。

      4.記起自己的罪—不敬畏神,也不孝順父親。悖逆不愛父親,順己意,愛享樂,浪費生命。

   三.浪子的轉捩點

      1.起來往父親那裡去。

      2.向父親認罪。

      3.自己責備自己。甘願只作雇工。

   四.父親的心

      1.讓兒子從痛苦中學功課。

      2.時刻掛念,為他禱告。

      3.天天等候盼望他回來。遠遠看見…

      4.完全赦免,忘記他的過錯。

      5.重賜福分,還他本來的身分。

      6.與大家一同快樂。

      7.責備那身在家心在外的長子。

── 黃彼得

 

【與神同住—浪子回家】

經文:路15:11-32

引言:

  神是我們的父,與神同住就是與父同住。每個人必須有一個家,一個住處;如果無家無住處,就是浪子。一個不肯與神同住的人,就是浪子。

   一.誰是不肯與神同住者?誰是浪子?

      1.歡喜與朋友交往,而不歡喜與父親交往。他歡喜過外面的生活過於家庭的生活。一個人如果歡喜世界的生活過於靈交的生活,就容易成為浪子。

      2.愛財過於父親。要財物不要父親,要神的賜福而不要神。

      3.要放縱自己而不順服父母的管束。浪子之所以起意離家,就是不要父母的管教,不愛聖潔的生活而愛罪中的生活。

      4.只求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體貼父母的心腸。為了滿足私欲,把父親的一切都變賣了。

      5.不愛惜錢財,任意揮霍。不知得錢財的艱辛,浪費錢財。賭博的罪惡,嫖妓的罪惡。

      6.對人的愛情也不專一。他之所以讓娼妓吞盡財物,就是他任意愛人,胡亂戀愛。

      7.倚靠錢財和朋友而不靠父親的慈愛。其實財物和朋友等等一切是靠不住的,只有不變的天父是可靠的。

   二.浪子怎樣回頭?

      1.他受了光照,看見自己目前的敗壞,看見目前光景的可憐:成為一個乞丐,連充饑之物都沒有。他發現到心靈的饑餓,是物質,朋友,罪中之樂所不能滿足,所不能溫暖的。世界的一切只有叫他貧窮受饑餓。

      2.他想起父親,想起父的慈愛,溫暖,飽足,豐富,真誠,安息等。

      3.他想起自己的地位,是兒子的地位。現在卻成為浪子,有家卻不回去。

      4.他想起自己的罪,背逆不愛父親,叫父親傷心。

      5.他決心離開罪惡,回到父家,要與父親同住。

   三.浪子回家後的情形

      1.得到父親的赦免。一切的過失,父親早已赦免。如他不回家,這赦罪之恩不能得到。

      2.得到父親的愛,歡迎,安慰,撫摸。

      3.恢復兒子的地位。戴戒指—權柄,穿鞋—得平安,穿袍—被稱義。

      4.父親永遠與他同住。因為是失而復得的,死而復活的。

      5.他永不再饑餓,而永遠飽足。不貧窮,而富足。

      6.他永不再受欺負,不再受輕視,而得父的看重。

結論:

  耶穌講這個故事,不是單論浪子的敗壞,更要緊的是論浪子的回頭。浪子肯回家與父同住,悔改成為一個至善的人,這是最寶貴的。你今日是不是個浪子,遠離父神?父神愛你,等你回家,你今日肯回家嗎?

── 黃彼得

 

【浪子回頭】

經文:路15:11-24

引言:

  敘述這個故事。

   一.浪子的身世

      1.有一個理想的家庭。

      2.有一位慈愛的父親。

      3.有一個勤勞儉樸的哥哥。

      4.有良好的家教。

      5.有一副漂亮的面貌。

      6.有伶俐的口才,善於交際。

      7.但有一個不懂體會父愛的心,也不懂世途的險惡。

   二.浪子的流浪

      1.有一群流浪的朋友。

      2.有一些流浪的嗜好。

      3.有一顆流浪的心。

      4.有一個流浪的生活。

      5.有一套流浪的習慣。

      6.有一套流浪的思想。

      7.有一個流浪的要求(分家產)。

   三.浪子的醒悟

      1.無友可親。

      2.無樂可享。

      3.無路可走。

      4.無工可作。

      5.無飯可吃。

      6.無家可歸。

      7.想到父家。

   四.浪子的悔改

      1.自覺流浪將餓死,想到父家有雇工。

      2.知道缺乏。

      3.良心責備—得罪天和父親。

      4.甘願受罰—不配再為兒子。

      5.及時行動—於是起來。

      6.勇認罪過(15:21)

      7.得父赦免—抱他親嘴。

   五.回家的福分

      1.重得父親。

      2.重為兒子。

      3.重享家庭的溫暖。

      4.重得權柄—戒指。

      5.重走新路—鞋子。

      6.重新作人。

      7.重享幸福。

結論:

  天父等候我們回家。

── 黃彼得

 

【浪子之父】

經文:路15:11-32

引言:

  故事的中心大意:孩子悔改,父親是多麼的歡喜。

  這故事與之前兩個比喻相同,都注重於悔改的重要與帶來的福分。有幾個值得思想的問題:

   一.兒子的流浪,失敗是不是父親的責任?

  不會教導?注意道德的真義是要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目前心理輔導多是分析心理,然後將犯罪的因由推卸給別人。聖經是否教導人可以推卸責任,或是負起一切行為的責任?

   二.父親為何容許兒子去流浪?

  是否父親無能管教?不能管教則由他去,或是藉環境去管教,或別人來教導?

  浪子如何在環境中受教導?朋友,豬的主人,豬…。

   三.什麼原因叫浪子醒悟?為何在最窮困時才醒悟?

  如果當時不醒悟,是否還有其他的機會?例如自己仍然存活有機會悔改,或父親仍然活著可向之悔改。

  如果悔改的物件不在了,還能悔改嗎?或遺憾終身?

   四.父親接納兒子的悔改。父親在什麼時候赦免兒子的罪(15:22)

  父親當在什麼時候表達對兒子之赦免?這次赦免有否帶來副作用?例如長子不高興。這是否也是父親之原意—要藉此教導其長子?

   五.我們為父者如何教導孩子,是否有這故事中的經驗?

  我們在神面前是浪子還是長子?這兩個兒子哪個較知道父親的心,叫父親喜悅?

── 黃彼得

 

【價值,權利和責任】

經文:路15:3-32

引言:

  簡述本故事的背景(15:1-2)。法利賽人對罪人的價值觀念與責任,和耶穌對罪人的價值觀念與責任。前者看罪人無價值所以不負責;但主耶穌看罪人有價值,所以負責。這三個比喻的重點如下:

   一.權利的價值

  有權得多少東西,那就是權利的價值。管一百隻羊,那權利的價值是一百隻羊。得十塊錢,那權利的價值是十塊錢。

   二.權利的責任

  有權利得價值後,就要負起責任去處理那價值,否則那價值就會減少,甚至降到沒有價值。他管一百隻羊,就是管理保持那價值;如果少了一隻羊,那他的價值就減少了。

   三.責任與價值

  越負責任,價值越增加。找回一隻失去的羊,不但得了一隻羊,且還會增加。結果他的價值就越增加。

   四.責任與快樂

  負責任的人,自己就會因著責任感和權利的增加而快樂,也叫別人與之一同快樂。

   五.責任與第二次機會(即悔改)

  這裡神啟示我們,人會不負責任,失去權利和快樂。但祂給人第二次機會,有悔改的機會,可以重新負責。

   六.負責的對象(向誰負責)

      1. 向權利負責。相對的。

      2. 向神負責。絕對的。

結論:

  人人都要向神負責,有一天要向神交帳。如何管理神給我們的才智和時間等,都要向神負責。

── 黃彼得

 

【父子之間】

經文:路15:11-32

引言:

  不一定人人為父親,但人人一定有父親。讓我們思想一些父子之間的真理。

   一.父子之間的授受

      1.生命的授受(11)

      2.性格的授受(12)

      3.產業的授受(12)

      4.責任的授受(12-13)

   二.父對子的期望(12-13)

      1.發揮生命潛能長大成人(12)

      2.發揮智慧悟性分辨是非(17)

      3.發揮完美性格,己立立人(20-24)

      4.父子同歡。

   三.父子之間的差距

      1.心思觀念上的差距。父親將財產給孩子,要成為他們的資本去發揮生命潛能。但次子將之浪費,長子將之死守。

      2.心態親情上的差距。父親將生命給孩子,故視過失為生命長大必經的過程。次子醒悟後視過失為滔天大罪,自認喪失子權。長子視財如命,故甯守父業不要悔過的弟弟。

      3.心意饒恕上的差距。父親愛子,只要浪子知錯悔悟,則完全赦免,恢復兒子地位。次子畏父,戰兢負荊請罪。長子恨弟花盡產業,埋怨父親,輕易恕弟。

  這些差距在基督裡可以合一的(17:21-23)

結論:

  我們是否覺悟從父神領受甚麼?我們是否覺悟父神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是否覺悟與父神之間的差距?

── 黃彼得

 

【從應得到不配】

經文:路15:11-32

引言:
  本故事非常動人,也是許多人常講的。今日我要與各位思想從應得到不配,也可說是從不滿足到滿足。

   一.應得(或不滿足)
      1.其原因:
         (1) 是從自私心來的,認為自己應得。
         (2) 是從佔有權來的。每個人都想佔有某些權利,或某些東西,這樣就產應得的觀念。
         (3) 是從不滿足而來的。因不滿足就想多得些,但哪知這樣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4) 是從名分得來的,認為有甚麼名分就當得甚麼東西。
      2.結果:
         (1) 從來都無感恩的心,不會想到所得的是恩典。不向父母感恩,不向神感恩。許多人都以為這些是應得的,故從來不感恩。
         (2) 從不會滿足和滿意。因是應得的,就常批評,這不好那不對。兒女在家吃飯穿衣,信徒在教會中聽道,都不會滿意。
         (3) 常生嫉妒的心。如別人也得著,就不大甘願。所以有些作大哥或姐姐的,不歡喜有更多弟妹;許多作弟妹的,就盼望兄姐快出去。如該隱。
         (4) 心易向外。在自己的家不滿,就想到別人的家去。雖也可得暫時的滿足,但不是永遠的,所以就成為浪子。

   二.不配(或滿足)
      1. 不配原意就是沒有資格。產生不配的原因:
         (1) 認清自己的真像。是浪子,乞丐,放蕩,連謀生的能力也沒有。小孩子無謀生之力,大人又何嘗有呢?不過是神在當時給他的機會(9:11)。我們能在此聽道讀經等,都是不配的。我們並非比別人更好,乃在乎當時的機會和主的憐憫。我們是罪人,本不配作得救的人,都是神的恩典。
         (2) 認清自己的虧欠。得罪天,得罪人,就是虧欠了別人,所以就覺不配,認清了恩典的寶貴。作兒子是恩典,他曾浪費了,所以現在自覺不配稱為兒子。他不敢再浪費,不敢再作兒子,只願能作雇工。
      2.不配的結果:
         (1) 仍然得著許多恩典。
            i. 得為兒子。
            ii. 得義袍。
            iii. 得戒指。
            iv. 得鞋穿。
            v. 得筵席。
  自以為不配得,反而得著了。
         (2) 能常存感恩的心。
         (3) 能常想到別人的需要,將恩典分給別人,更樂意施予。
         (4) 能滿足於一切所得的,這就叫為父的心滿足了。

結論:
  我們是常認為應得呢?或是自覺不配得?當存感恩的心。

── 黃彼得

 

【與快樂的人同樂】

經文:路15:25-32; 12:15

引言:
  世上有不少浪子,但也有不少浪子的哥哥。在這比喻中,兩個兒子的罪是一樣的深重,且後來長子比浪子更令父親傷心,因為他不能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容易,但與喜樂的人同樂很難。

   一.為何很難與人同樂
  從浪子的哥哥身上我們可以看到:
      1.自私的心在作怪,不歡喜別人得福復興。如果這次父親設宴作樂是為他,那他就快樂了。現在是為別人,當然心中不樂。
      2.貪財的心在作怪(15:30)。他怕弟弟回來財物又給他分去了,又少了。他認為家中的牛犢等都是他的,但現在少了一隻牛犢。這次宴樂損害到他的財利,所以他不能同樂。
      3.常紀念人的惡行,沒有饒恕的心(15:30)。他指責弟弟的罪:
         (1) 道德生活的不好,與娼妓一起。
         (2) 才能不好,不會理財,吞盡了一切財物。
  在他眼中,弟弟就是這樣的敗壞,但他不知道弟弟已悔改了。
      4.他的自尊心受損害。這次父親歡迎弟弟回來,沒有先徵求他的意見。如果徵求他的意見,給他出主意,那就快樂了。許多時候我們不能與人同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出主意的機會。

   二.不與人同樂的情形
      1.生氣(15:28)。大家喜樂,他生氣,生氣就失了快樂。大家越喜樂,他越不快樂。
      2.不肯進去(15:28)。失去享受,自己孤單,無分于弟弟的快樂。
      3.原形畢露(15:29-30)
         (1)自以為是。他以為服事多年,對父親功勞大,父親多年來沒有他的服事是不行。豈不知服事父親是他作為兒子的本分。
         (2)自以為義。他表示自己從來沒有違背父命,但他這次生氣不肯進去就是違背父命,其他的恐怕不知多少次。他是沒有看見自己的短處的假義人。
         (3)沒有羊羔。指責父親的虧欠,他與父親是斤斤計較。他只看見父親所沒有給他的,卻沒有看見所給他的。給他生命,養活到大。給他田地,工作,家業。他是個忘恩的人。
         (4) 沒有作為兒子的喜樂(15:29)。何必與朋友才喜樂,不與父親同在為喜樂。他單要求與朋友的喜樂,而沒有要求與父親的喜樂。他自降身分,作雇工不作兒子。
         (5) 沒有容量。心懷狹窄,容不下弟弟,也容不下父親。本來很好,但在這次與人同樂的考試上完全失敗了。你我是否如此?

   三.如何幫助這種人
  父親給我們的啟示:
      1.父親出來勸他(15:29)。父親對他的饒恕,不計較他的無知。勸他,這是何等的美德。今日教會正需要這樣人,體恤父親的心去勸勉他。
      2.父親的都是他的(15:31)。父親表示他已有了一切父親所有的,所以不必計較物質上分給弟兄。
      3.父親說明重新得回兒子的喜樂是無比的,所以應當以得兒子的喜樂勝過得物質的喜樂。

結論:
  我們的喜樂建立在甚麼基礎上?得物質,財富,或是得天父,得回失去的弟兄?── 黃彼得

 

【挨近耶穌】

經文:路15:1-2

引言:
  主是聖潔的,罪人是污穢的。主是光明的,罪人是黑暗的。主是公義的,罪人是不義的。這是兩個極端,是冰炭,是水火。但聖經為何說罪人和稅吏都挨近耶穌?

   一.因耶穌接納他們
  接待原文有接受,接納,歡迎之意。耶穌接納他們甚麼?
      1.認識自己本相的心。人之大患乃無自知之明。能認識自己,這是主所接納的。巴底買認識自己是瞎子,要看見,主就接納他(10:46-52)
      2.有恨罪和悔改的心。他們知罪之可惡,恨罪之毒害,所以有悔改之心,來到主前,求赦免,求釋放。
      3.尋求主的心。他們要來找主,求主的拯救。凡到主前來的,祂總不丟棄(6:37)

   二.罪人願意挨近主
      1.主的口有恩言。安慰,勸勉,督責,鼓勵的話。
      2.主有瞭解人和同情人的心,叫接近的人得溫暖,得力量。
      3.在主的光照中有指示,責備中有教訓,公義中有慈愛,審判中有赦免。所以這些被人輕看和棄絕的人,趨之若騖。

   三.又同他們吃飯
      1.主尋找這些被人丟棄的罪人。從下麵的三個比喻中可知,主尋找罪人。主謙卑自己,降世為人,為要尋找和拯救罪人。
      2.主用愛來滋潤他們的心,使他們得溫暖,得力量。用光照耀,使他們得指示,有亮光。
      3.主將生命分享給他們,使罪人得不犯罪的生命(參約6:)

   四.法利賽人和文士
      1.他們輕看罪人和稅吏,忘記自己也是罪人,不認識自己也是罪人。他們的罪多是思想上的,看不見的,如淫亂的思想(8:),拜偶像的思想,貪心(參太23:14; 16:14),無愛心,休妻的思想(16:18)等。
      2.他們專攻擊別人,以別人的短處來遮蓋自己的短處。他們所說的話不是不對,但動機完全不良。我們是否如此?
      3.他們不甘願別人蒙福,充滿嫉妒。罪人被主接納,他們卻不被接納,因而有所不甘。我們是否有此心?

結論:
  我們是哪一等人?是願意人就近耶穌,或是如法利賽人專批評罪人,或是如主耶穌願與罪人親近?但我們既為代表耶穌的人,必須像耶穌是可親的。

── 黃彼得

 

【浪子的程途可比世人的經歷】(路十五11~24)

   一、清潔(11節;參創一26~25)

   二、陷罪(12~16節;參創三1~7)

   三、悔改(17~19節;參亞十二10~14)

   四、得救(20~21節;參亞十三1~2)

   五、享福(22~24節;參啟廿一1~廿二5)

── 丁良才《經題模範》

 

【浪子回頭(路十五11~24)

   一、醒悟過來──覺悟己錯(17)

   二、懊悔前非──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19)

   三、明明承認──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8)

   四、棄惡從善──於是起來往他父親裏去(20)

── 丁良才《經題模範》

 

【罪人享受救恩  路加福音15章】

   一丶主愛罪人被人議論15:1-4

   二丶主因罪人悔改歡喜15:5-7

   三丶主喻罪人失而復得15:8-10

   四丶主看罪人如同浪子15:11-16

   五丶主說罪人無路歸回15:17-20

   六丶主為罪人歸回慶喜15:21-24

   七丶主家罪人嫉妒生氣15:25-28

   八丶主勸罪人理當歡喜15:29-32

──作者不詳

 

【完全的救恩】

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一、牧人尋找迷羊

         1.一百隻中失去一隻

         2.因糊塗而迷失

         3.找著了,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

   二、婦人尋找失落的錢

         1.十塊錢失落一塊

         2.從高處掉落

         3.點上燈,打掃屋子

   三、慈父迎接浪子

         1.兩個兒子中的小兒子

         2.任意放蕩,浪費貲財

         3.赦免和供給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一、牧羊人的喜樂(十五17

二、婦人失而復得的錢幣(十五810

三、慈父的故事(十五1132

──《每日研經叢書》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一、失羊的比喻(一五17

二、失錢的比喻(一五810

三、浪子的比喻(一五1132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死而復活失而又得(十五132)】

一、引言(12

二、失而又得(324

  1.失羊的比喻(47

   2.失錢的比喻(810

   3.浪子的比喻(1124

三、大兒子的光景(2532

──《新舊約輔讀》

 

【牧人找羊(詩歌:莫非就是你)】

讀經:路加福音十五章三至七節

一、人是神的羊

1、人是神所造的,所以人是屬神的。

2、人不只是神所造的,人也是神所牧羊看顧的,像羊在牧人手下一樣。

3、神是人的牧者,所以神就是人的主人。

二、人失迷了(失,迷)

1、人生來是失迷的,在這點要證明,人一生下來好像什麼都懂,但卻不知道

自己是從何處來?往何處去?自己是屬誰的,請問,哪一個人是你的主人。物各有主,你這麼大的人還不知道你是屬誰的人,你說丈夫是你的主,丈夫死了,你屬誰。父母是你的主,父母死了你又屬誰。

2、人失迷的原因是因為有罪,人是生,長,活在罪惡中,所以人是一個失迷

的人。

3、人的失迷就是失去了神。人是為神所造,為神所牧羊的,因為失去了神所

以就是失迷的。

三、神來找人

1、人雖然不知道自己失迷了,也無心尋找神,但是神卻來尋找人。

2、神尋找人的方法是神自己來作人的救主,就是成為肉身,作了拿撒勒人耶

穌。所以耶穌不只是人的救主,也是人的牧人。

3、神尋找人是藉著主耶穌,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將人找著將人找回。人是失迷

在罪惡裡,主在十字架上解決人的罪就是找著人。主耶穌死而復活將生命分給人,就是尋回人因為復活的生命是叫人回到神那裡去。

四、如何接受神的尋找

1、承認自己是失迷的人,失掉了神。

2、悔改歸向神。

3、接受基督和祂的救贖。

1)脫罪離開失迷之地。

2)得著生命回到神面前。

──《福音材料267題》

 

【婦人找錢】

讀經:路加福音十五章八至十節

一、人是神的財產(詩歌:莫非就是你)

1、人是神所造的,自然就是屬神的。

2、神看人為祂的財物,就是說神看人為寶貴。像這個女人看她的十塊錢為寶

貴一樣。

二、人失落了

1、人生來就是失落的。失落就是離開原主。你不知道你屬誰就證明你是失落

的。

2、你一失落就落到灰塵中。灰塵指著罪惡說的,落到灰塵中就是落到罪惡裡。

3、所以失落的結果,就是落在罪惡污穢裡。在罪堆裡過生活。

三、神來找人

1、前比喻說到神的牧人,來尋迷羊。這比喻說到神是婦人,尋找失錢。牧人群羊是在野外,婦人找錢是在屋內。所以前比喻的尋找是客觀的,這比喻的尋找是主觀的。

2、婦人尋錢,就是聖靈到我們心裡來尋找我們,牧人如何比方基督,婦人也如何比方聖靈。基督在一千九百年前來到地上,先有客觀的尋找。然後聖靈現在來到我們裡頭,再有主觀的尋找。

3、聖靈的尋找,第一步是點上燈。因為有黑暗所以才點燈,點燈就是聖靈的關照。這是說出我們失落的人裡頭是黑暗的,聖靈來了,用聖經的話語來關照我們,今天朋友所聽見的福音就是聖靈的光照。第二步是打掃屋子。屋子指著人的心房,打掃指著聖靈的感動。沒有經過打掃的心,不只是黑暗污穢的也是沈靜的。經過聖靈點燈打掃之後心裡就翻騰不安。第三步是細細的找,細找就是叫你裡面有很周密的思想和很細的感覺。聖靈光照,感動之後,就叫你想到已往現在和將來。第四步是直到找著,就是直到聖靈把你帶回來歸向神。

四、如何接受神的尋找

1、承認自己是失落的人。

2、要悔改歸向神。

3、接受聖靈的光照和帶領。

──《福音材料267題》

 

【慈父接浪子】

讀經: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一至二十四節

一、人出於神

1、這個比方,把人和神的關係比作父子的關係,這就是證明人是出於神的。

2、人是神所造的。雖然人還沒有得著神自己的生命,但現在人生存的生命,乃是出於神的。從創造這一面來說,人也是神的兒子。

二、人遠離神

1、這個小兒子到了一個時候,就分取了父親的家業,離開父親到遠方去了。

2、這是比方人從神那裡取得了天然一切的稟賦,就遠離神了。

三、人活在罪中

1、小兒到遠方,就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然盡了一切所有,就窮苦起來,只好去放豬。

2、這比方人離開神,就落到罪惡裡,任意妄為將神給人一切的稟賦蕩盡了,就過罪中的生活。放豬乃是象徵過罪惡的生活,因為豬是污穢的東西。在這裡要形容人如何過放豬的生活,例如電影,跳舞等,都是放豬的生活,電影院子,就是豬圈。

四、人醒悟了

1、小兒子在窮困中就醒悟過來,想起父家的福樂。

2、這是比方在罪中,過罪惡的生活,到了窮途末路時就想起神來,或想起神的福分來。要形容窮困很容易叫人醒悟。有人犯罪還沒有到窮途時,是不容易醒悟的。跳舞打牌到了窮途才能醒悟過來。

五、人歸向神

1、小兒子醒悟過來,就定意回到父親那裡去。

2、人從罪惡途中醒悟過來時,也都是頂自然的要歸向神。

3、小兒子要歸向父親的時候,就想到自己的罪,覺得不配再作兒子,只願意作雇工。所以他就預備好了四句話去見父親。第一句是父親我得罪了天。第二句是又得罪了你。第三句是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第四句是求你把我當做一個雇工吧!

4、這是表明說:每逢一個罪人醒悟過來要轉向神時,都自然感覺自己得罪神,且覺得自己不配白白的得神的福分,只盼望在神面前修改自己,用自己的行為換得神的好待。兒子從父親所得的一切都是白得的。雇工所得的,都要付上代價,就是要有了行為才能得到。小兒子以為自己不配再作兒子,只求父親把他當做雇工,意思就是他不配從神百得,只好靠行為換得神的好待,這是每個悔改的人的錯誤觀念,因為人總想憑立功立德換得神的好待。他雖有謙卑的思想,感覺不配在做兒子,只願作雇工,但是卻不認識父的心腸。許多罪人雖有謙卑的思想卻不認識神的心腸。因此許多罪人都覺得喲啊立功立德換神的好待。

六、神接待人

1、小兒子回來,離父還遠的時候,父卻遠遠看見了他。這是證明不是他來轉向父,乃是父等候接待他。他想父是關在父家之內,需要叩門多時父才差人出來開門,然後藉著通報再向父求恩。哪知道不是他來歸向父,乃是父離家出來迎接他。

2、這就告訴我們說,不是罪人悔改歸向神,乃是神等候接納會改的罪人。許多人以為必須向神祈禱多時才能蒙神垂聽。哪知道神老早就在那裡等候接納悔改的罪人。

3、父一見了兒子就動了慈心。父的心先動了。就跑去抱著他的頸項。跑是腿動,跪就是用時間縮短空間的距離,這完全是父的慈心所作的,抱是手動了,也是全人動了。連連與他親嘴是人最能表情的部分都動了。

4、這表明說,天上的神,一碰見悔改的罪人,祂的慈心就動了,在時間上縮短了空間的距離,祂整個的心都堆在一個悔改的罪人身上。許多人悔改時,也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在他要悔改時,以為神是何等威嚴可畏,但在悔改之後他發現神是何等可親可近。

5、當父親與小兒子親嘴時,小兒子就開口說出所預備的話。他預備了四句話,剛說了三句,父親就開口打斷他的話,他說到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時,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卻」子是要重講,因為「卻」字是新約裡的大字,這一「卻」我們就得救了。有人在客廳裡掛一個很大的「卻」字這是在很有意思。我該定罪,神「卻」來稱義,我該下地獄,但「卻」上天堂。父的心不忍得聽他說不配稱為兒子,所以父就吩咐人把那上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這個「那」字,是很重的一個字,「那」袍子是早已預備了的袍子。父親一說,僕人就知道了。所以父親只要說「那」上好的袍子,僕人就領會了。還戴上戒指,穿上鞋,宰了肥牛犢。

6、都出乎罪人的意外,神卻把預備好了的袍子(基督)拿來給他穿上。使父

與子得以相稱。

1)穿上袍子指著基督作我們的義說的,罪人穿上基督,就與神相稱,

得稱為義。

2)戒指的意思就是聖靈作印記。

3)穿上鞋,叫他和地有了分離。鞋把人和地分開了,人一歸向神,得

稱為義,並有聖靈作印記之後,就能和地分開。

4)吃肥牛犢是指著基督作生命給我們享受說的。基督進到我們裡頭我們才飽足快樂。

七、神人同樂

1、到這時,父親與小兒子一同吃喝快樂,兒子沒有回來,父親是不快樂的,當兒子在外面流蕩痛苦時,父親在家裡也痛苦的。

2、罪人沒有快樂,神也沒有快樂,等到罪人快樂了神才快樂。

八、結果

1、小兒子是失而又得,死而復活。

2、一個罪人歸向神,給神接納稱義得生,就是失而復得,死而復活。

──《福音材料26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