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羅(羅一1)。本書由他口述,而由德丟代筆書寫(羅十六22)。 根據聖經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徒十三9),係以色列人,屬便雅憫支派(羅十一1);按血統而言,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在名師迦瑪列門下,按嚴緊的猶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後來成為猶太教中最嚴緊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為祖宗的律法大發熱心,逼迫教會(腓三6);然而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時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當他要去大馬色捉拿信主的人們時,蒙主耶穌在路上向他顯現(徒九1~5)。從此,他便成了基督徒,並奉召成為使徒(羅一1),主要以外邦人為傳揚福音的對象(加二8)。先後至少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詮釋者。 貳、寫作時地 約在主後五十六至五十八年,使徒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時,曾在希臘逗留了三個月(徒廿1~3),當時他正準備將希臘各地教會的奉獻款帶往耶路撒冷去,供給那裏貧窮的聖徒(羅十五25~32;徒十九21)。保羅在寫本書時,是住在該猶的家裏(羅十六23),眾信這位該猶就是哥林多的該猶(林前一14);而保羅在本書裏也舉薦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羅十六1),堅革哩是哥林多東面不遠的海港,故一般聖經學者推測本書應是寫於希臘的哥林多城,託請非比帶去羅馬。 叁、本書受者 在羅馬的聖徒(羅一7),其中外邦人佔大多數,而猶太人也顯然不少(參羅四1;九至十一章)。 我們不知道是誰建立了羅馬的教會,根據聖經,有幾個可能性: 一、在五旬節時,有一些從羅馬來的客旅,包括猶太人和進猶太教的外邦人(徒二10)。也許他們當中有些人得救後回到羅馬,在那裏興起了主的見證。或者在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教會大遭逼迫,那些分散到各處傳道的人(徒八4),其中可能有少數人甚至到了羅馬。保羅在本書後面提到兩位比他先在基督裏的同工(羅十六7),他們或許就是上述兩種到羅馬作主工的信徒之一部分。 二、保羅在本書後面也提到了不少他所熟悉的信徒們。這些人在各別不同的地方曾和他見過面,例如百基拉和亞居拉(羅十六3~4;徒十八2~3);又如魯孚和他母親,保羅說:「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十六13)。也許他們是因各別不同的原因,而先後移居於羅馬,成為羅馬教會的中堅份子。 從本書的問安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羅馬教會,至少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有聚會(羅十六3~5,14~15),但教會的行政中心是在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家中(羅十六5)。 肆、寫本書的動機 保羅寫本書的目的至少有三: 一、保羅當時在羅馬帝國東方幾省的福音事工似乎已告一個段落,他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開闢新的福音工場(羅十五23~24),而羅馬正位於往西班牙路線的中途,必須經過那裏,因此他打算藉寫此書信與在羅馬的教會建立密切的關係,作為支持他今後西向事工的後盾,為此他必須使那裏的眾聖徒熟識他的異象和負擔。 二、保羅也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裏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羅一10~15)。羅馬乃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權力中心。若能建造一個剛強的羅會教會,對於福音化全世界必有很大的助益。 三、保羅不能肯定他會否安全抵達羅馬,也許在他去羅馬之前,很可能在耶路撒冷遇害(徒廿22~24;廿一12~13),因此他請求在羅馬的眾聖徒為他代禱(羅十五30~32)。萬一他不能去羅馬,則本書至少能夠提供給那裏的眾聖徒一個得著造就的材料,特別是關於救恩的基要真理。 伍、本書的重要性 《羅馬書》在聖經中列在書信的最前面,足見它的重要。馬丁路得稱《羅馬書》為福音摘要;又說基督教只要有《約翰福音》和《羅馬書》就不致消滅,仍必發揚光大。他也勉勵信徒讀這書;他說人可盡量研讀《羅馬書》,研讀得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寶藏。加爾文也見證說:『任何人若通曉此書,便是找到了一條明白整本聖經的通道。』 事實上,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奧古斯丁因讀到本書第十三章而悔改歸主;馬丁路得因藉本書而領悟到『因信稱義』的真理,乃掀起了宗教改革;約翰衛斯理因聽見別人朗讀馬丁路得的《羅馬書註釋》而體會到得救的確據。 總而言之,本書乃是經中的大經,無論就它所論到的題目之大,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之多,所敘事物的範圍之廣,以及神所豫定的救恩之豐,均非其他經書所可比擬。 陸、主要結構和主旨要義 本書根據第十六章廿五、廿六節總結語中的三個『照』字(According
to),可分成三項主要結構: 一、『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一至八章說明神福音的內容。首先由神宣佈全人類的罪,使人無可推諉,接著指明一條逃避死刑的路,因信入耶穌基督得以稱義(算為無罪),因獻上自己得以成聖,最後因身體變化被提而得榮耀。 二、『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秘』:九至十一章說明神福音的計劃。首先神憑祂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又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最後又藉著外邦人激動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藉此顯明神那豐富難尋的智慧。 三、『按著永生神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十二至十六章說明神福音的果效。神藉著祂的話說明信徒蒙恩後所該有的光景,就是披戴基督,為著死而復活的基督而活,將基督彰顯在萬國之中,使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神。 總之,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神賜給人的福音。神在基督裏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豫定的人身上;並且神還要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本書的條理清晰,是最系統化的一封保羅書信,讀起來較像詳盡的神學論述,而不像一封信函。 二、本書的道理豐富深奧,它所涉及的神學主題之眾多與重要,遠超其他書信,諸如:罪、救恩、恩典、信心、義、稱義、成聖、救贖、死亡及復活。 三、本書是作者的嘔心傑作,巧妙靈活地引用舊約:雖然保羅常在他的書信中引用舊約聖經,但在《羅馬書》裏,他用『串珠』文學形式見證真道,甚且在他的辯論中經常在前面採用舊約經句(特別是九至十一章)。 四、本書道出作者深切關懷以色列人:保羅寫到以色列目前的光景,與外邦人的關係,以及最終的得救。 五、本書的遣詞用字別出心裁,依其段落而有不同的講究,例如:《羅馬書》從一章到八章講到主的救贖,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一章一節至五章十一節,專講血而不講十字架,且複數的罪字(sins)特別顯著;人的罪得著赦免,被神稱義,是因著血。第二大段是五章十二節至八章末了,專講十字架而不講血,且複數的罪字一次都沒有出現,而單數的罪(sin)字,卻再三的被使用;因為前一段是說到血對付我們『所作』的,本段則說到十字架對付我們『所是』的。 六、本書第六章有兩個王――罪與恩典――罪在『己』的身上作王,恩典藉著義作王;第七章有兩個丈夫――律法與基督――人是藉著死脫離律法,而歸於基督;第八章有兩個領導――肉體與靈――隨從肉體或隨從靈。 七、在《羅馬書》中,『律法』一詞共出現了七十次多,所含意思不盡相同,至少可分為下列五種: 1.指摩西律法而言,例如:『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羅二17),很顯然地,這裏的律法即指猶太人所特有的摩西律法。 2.指整本舊約聖經,例如:『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羅三19),這裏所謂『律法上的話』,是指前面三章十至十八節所引用的話,而那些話乃引自舊約《詩篇》和《以賽亞書》的經文,故應是指整本舊約聖經。 3.指摩西五經,例如:『有律法和先知為證』(羅三21),這裏的律法乃代表摩西五經,而先知則代表先知書。 4.藉以判斷對錯的原則,例如:『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是用信主之法』(羅三27),這裏的『法』在原文即是『律法』,但不是指摩西律法,而指一般原則。 5.指生命中的本性和傾向,例如:『心中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即指人本性中的善惡之爭;又如:『生命聖靈的律』(羅八2),原文無『聖』字,這裏乃指人在信主重生之後所得的『神生命的律』。 捌、本書與《哥林多前後書》並《加拉太書》的關係 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所談的題目,有些在《羅馬書》中再度出現。《哥林多前書》八1~13,十14~十一1所論食物的問題,與《羅馬書》十四1~十五6類似;《哥林多前書》十二12~31所論肢體與身體的關係,與《羅馬書》十二3~8類似;《哥林多前書》十五21~22,45~50,亞當與基督的對比,與《羅馬書》五12~19相仿;《哥林多前書》十六1~4與《哥林多後書》八1~九15提到為耶路撒冷收捐款的事,保羅在《羅馬書》十五25~32也言及此事。在這些例子之中,有幾處《羅馬書》本身顯出,它晚於哥林多前後書中平行的經文。更特出是,《羅馬書》八2~25重複了《哥林多後書》三17~五10中許多論點,有人形容這情形是『將一種已駕輕就熟的邏輯架構,在兩種場合中,即席地自由發揮』。由此可以佐證,保羅寫這三封書信的時間相當接近。 然而,保羅書信之中與《羅馬書》關係最密切的,當屬《加拉太書》。這兩封書信都將保羅因信稱義的福音,清楚闡明出來。相較之下,可看出《加拉太書》必然成書較早;敦促加拉太教會的論證,方式極其迫切、特殊,在《羅馬書》則成為有系統的陳述。賴特福(J. B. Lightfoot)比喻說,《加拉太書》之於《羅馬書》,『好像一個粗糙的模型與一座完工的精美雕塑』。又有人說,《加拉太書》若是福音的『自由大憲章』,那麼《羅馬書》就是更詳盡的『憲法』。本書乃是根據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所提到的核心教義,加以周詳的闡釋。 玖、鑰節 「這福音…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2~4)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羅一16~17)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八30) 拾、鑰字 「信」(羅一17;三22…)共用五十八次。 「義」(羅一17;三26…)共用三十六次。 拾壹、內容大綱 【神的福音】 一、引言――神的福音簡介(一1~15) 二、神的義――神福音的顯明(一16~17) 三、定罪――世人對福音的需要(一18~三20) 1.外邦人被定罪(一18~32) 2.猶太人被定罪(二1~三8) 3.結論:全人類都被定罪(三9~20) 三、稱義――世人接受福音的道路與結果(三21~五21) 1.藉基督稱義(三21~26) 2.藉信心稱義(三27~四25) (1)
藉信心稱義的原則(三27~31) (2)
藉信心稱義的例證(四1~25) 3.稱義的果子(五1~11) 4.稱義的原理(五12~21) 四、成聖――信徒成聖的道路(六1~八13) 1.成聖的秘訣――藉與基督聯合(六1~23) (1)若與祂的死『聯合』,就必與祂的復活『聯合』(六1~5) (2)『知道』與祂同死,就必與祂同活(六6~10) (3)『算』自己向罪是死的,在基督裏是活的(六11) (4)將自己的肢體『獻』給神和義,就必成聖(六12~23) 2.成聖的掙扎――被住在肉體中的罪所捆綁(七1~25) (1)兩個丈夫――惟有向律法死,才能歸於基督(七1~6) (2)三個律――神的律、心思中為善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七7~25) 3.成聖的途徑――藉住在基督裏被生命之靈的律所釋放(八1~13) (1)生命之靈的律――使人脫離罪和死的律(八1~6) (2)內住的基督――使人藉以治死身體的惡行(八7~13) 五、得榮――得著兒子的名分,就是身體得贖(八14~39) 1.榮耀的後嗣――今雖受苦,卻有得榮的盼望,因此須忍耐等候(八14~25) 2.得榮的成就――三一神的幫助(八26~39) (1)聖靈的祈求――使軟弱變剛強(八26~27) (2)父神的旨意――模成祂兒子的模樣(八28~30) (3)基督的愛――在一切事上得勝有餘(八31~39) 六、揀選――在乎恩典,不在乎行為(九1~十一36) 1.神的揀選乃在乎祂自己(九1~29) (1)神揀選以撒――神應許的話從不落空(九1~9) (2)神揀選雅各――在乎召人的神,不在乎人的行為(九10~13) (3)神揀選以色列人――在乎發憐憫的神,不在乎人的定意和奔跑(九14~18) (4)神揀選得榮耀的器皿――在乎神的主宰(九19~29) 2.神揀選的憑藉(九30~十18) (1)藉著因信而得的義――以色列人得不著,是因不憑信心求,只憑行為求(九30~十3) (2)藉著基督(十4~18) a.基督是律法的總結(十4) b.基督已為我們死而復活(十5~7) c.得救之道乃信而求告基督(十8~13) d.求告基督來自信道,信道來自聽道,聽道來自傳道(十14~18) 3.神揀選的智慧(十19~十一36) (1)以色列人不全被棄――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十19~十一10) (2)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好橄欖與野橄欖、樹根與樹枝的比喻(十一11~24) (3)等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十一25~32) (4)對神揀選的稱頌(十一33~36) 七、變化――信徒生活行為的改變,其秘訣、原則和榜樣(十二1~十六24) 1.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秘訣(十二1~2) (1)將身體獻上給神、事奉神(十二1) (2)不要效法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十二2) 2.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原則(十二3~十五13) (1)在事奉上――按所得的恩賜(十二3~8) (2)在對待聖徒上――活出美德(十二9~16) (3)在對待惡人上――以善勝惡(十二17~21) (4)在對待政權上――順服、恭敬(十三1~7) (5)在對待眾人上――愛人如己(十三8~10) (6)在對付社會潮流上――披戴基督,不為肉體安排(十三11~14) (7)在接納信徒的事上(十四1~十五13) a.要接納信心軟弱的,因他們是主的人(十四1~9) b.不要彼此論斷,因各自向神的審判交代(十四10~12) c.要按著愛人的道理行,定意不絆跌弟兄(十四13~16) d.要追求神國的實際――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十四17~23) e.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十五1~13) 3.信徒生活行為改變的榜樣――使徒保羅(十五14~十六24) (1)原來為猶太教熱心的人,如今竟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十五14~19) (2)立志竭力廣傳福音,直到地極(十五20~29) (3)求眾聖徒與他一同竭力,為他禱告(十五30~33) (4)尊重並關切眾聖徒(十六1~16) (5)提醒眾聖徒防備背道者(十六17~20) (6)代別的聖徒致意問候(十六21~24) 八、結語――稱頌那藉他所傳福音顯明祂奧秘的神(十六25~27)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 《羅馬書註解》參考書目 王國顯《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羅馬書講經記錄》恩光出版社 史伯誠《羅馬書伴讀》美國見證出版社 沈保羅《確鑿不移的真理――羅馬人書講解》天道書樓 李保羅《羅馬書結構式研經註釋》天道書樓 李常受《羅馬書生命讀經》臺灣福音書房 宋華忠《羅馬書釋要》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周神助《靈糧日課――羅馬書》台北靈糧堂 施達雄《信仰成為生活》台灣浸信會出版社 徐松石《羅馬加拉太書味腴》浸信會出版部 陳文福《羅馬書簡釋》感恩教會文字部 陳哲明《信而順服――羅馬書逐章經文分析與實踐》道聲出版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羅馬書》校園書房出版社 陳明顯等《路上光――羅馬書釋義查經手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陳尊德《羅馬書信息》中國主日學協會 張志新《羅馬人書》台灣石門水庫教會 張繼忠《聖經漫談──羅馬書研究》浸信會出版部 陸彼得《研論羅馬書》美國基督中心 黃彼得《羅馬書精意》聖道出版社 無名氏《羅馬書讀經指引》不詳 馮蔭坤《羅馬書註釋》校園出版社 賈玉銘《羅馬新講義》晨星出版社 劉緯茂《每日靈糧新約系列――羅馬書》台北靈糧堂 鮑會園《天道聖經註釋――羅馬書》天道書樓 盧俊義《羅馬書的信息》信福出版社 史考基著・曾子明譯《救恩與行為――羅馬書探微》橄欖基金會出版部 白禮樂著・周建華譯《新約卷釋――羅馬書》香港讀經會 巴克萊著‧周郁晞譯《每日研經叢書――羅馬書注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巴特著・魏育青譯《羅馬書釋義》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加爾文著・趙中輝等譯《羅馬人書註釋》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何宜敦著・麥國屏譯《羅馬人書簡釋》基督教輔僑出版社 季賽生著・范約翰譯《羅馬書查經課程》道聲出版社 舒邦鐸著・葛慶源譯《羅馬人書中的基督》復興祈禱團契 畢波特著・王正中譯《羅馬書的研究――本於信以致於信》浸宣出版社 馮國泰等著・許立中譯《羅馬書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達秘著・無名氏譯《羅馬人書要略》聖徒基金 虞格仁著・鍾蒼榮譯《羅馬書註釋》道聲出版社 黎登奧著‧種籽翻譯小組譯譯《羅馬書》種籽出版社 魏道司著・趙中輝譯《羅馬書研究》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David Steele等著・宋華忠譯《羅馬人書淺釋》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Baptist編・王麗英譯《偉大的教義――羅馬書》浸信會出版社 Evangel編・溫姚賽珠譯《研讀羅馬書》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文字部 Robert Lee《Outline Studies in Romans》Kregel Publications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晨星出版社 朱德峻等《新約釋義全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封志理‧馬健源《原文編號新約全書》生命樹出版社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賈玉銘《聖經要義》晨星出版社 詹正義等編《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美國活泉出版社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 Leadership Ministries
Worldwide《The Preacher‘s Outline & Sermon Bible》 W.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浸宣出版社 凌納格‧羅傑思《新約希臘文精華》角石出版社 馬唐納著‧角石翻譯組《新約聖經註釋》角石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