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羅馬書第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以色列人失去救恩的原因】

    一、以色列人不按真知識――想立自己的義,不服神的義(1~3)

    二、神命定信基督的才得著義:

          1.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4~7)

          2.稱義之道在於心裏相信、口裏承認(8~11)

          3.神公平對待一切求告祂的人(12~15)

    三、以色列人背棄福音(16~21)

 

貳、逐節詳解

 

【羅十1「弟兄們,我心裏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原文字義〕「所願的」所喜悅的,所羨慕的,所渴慕的,所想望的。

    〔話中之光〕()有些信徒的禱告是有口無心,因為在他們的心裏沒有所願的。

          ()我們應當為著別人的得救迫切代禱,特別是為著我們的血肉之親。

          ()我們外邦人信徒也應當時常為以色列人的得救禱告。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救恩,神的工作就不能完全。

 

【羅十2「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

    〔原文字義〕「真知識」完全的知識,正確的知識。

    〔文意註解〕「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猶太人認為神賜給他們律法,因此他們為律法熱心(徒廿一20)、為祖宗的遺傳熱心(加一14),即是向神熱心。

          「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就是不按著得稱義的正確途徑去認識主,以致他們的宗教熱誠變成了盲目的熱心。

    〔話中之光〕()不按著真理知識的熱心,是糊塗熱心,並不能叫人得救,熱心反令人走向滅亡。

          ()熱心而沒有真知識,乃是狂熱。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宗教上的狂熱,往往逼害真正屬神的人。

          ()以色列人是有熱心,可惜不按著真知識;今天有許多基督徒是有真知識,可惜沒有熱心。

          ()單靠熱心和真誠,在尋求神的事上仍然不足;因為沒有任何人或團體比猶太人更熱心與真誠地尋求神。

          ()今天在神的兒女中最大的難處,最抵擋神永遠旨意的,乃是缺少真知識的熱心。但願神可憐我們,叫我們一直以『對基督的知識為至寶』(腓三8另譯),一直以對基督的完全認識為一切的根基。

          ()真知識不是人自己想出來的知識,也不是人認為對的知識,而是神所定的知識。

          ()基督才是真知識;若離開了基督,即便是最神聖的事物,也都變成了假知識。這是神對待人最大的原則,也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定律。

 

【羅十3「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原文字義〕「不知道」無知,愚蒙,不理,不認識;「不服」不受管轄。

    〔文意註解〕「因為不知道神的義」:『神的義』指靠著信心而得稱義的地位(參羅一17),這是從神而來的恩賜,不能靠人的行為賺取。

          「想要立自己的義」:『自己的義』指完全靠人的努力而得為義的地位。

    〔話中之光〕()人許多的錯誤,都是從『不知道』引來的;我們若要討神的喜悅,便須多藉著讀經、禱告,認識神自己和祂作事的法則。

          ()人自己的義是與神的義對立的,高舉自己的義,就是不服神的義;換句話說,我們若真順服神的義,便須放棄自己的義。

          ()人的自己乃是與神對立的,人越憑著自己,就越與神為仇為敵,離神越遠。

          ()人的義就是人憑著自己,也為自己加上些甚麼;神的義是要人停下自己,讓神把祂的自己加在我們身上。這兩個原則完全不同。

          ()不服神的義乃是對神的一種侮辱;這種態度使人失去神救恩的路。

          ()基督徒在神面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二:(1)『不知道』神的話,或者說對神的話不太瞭解;(2)『不服』神的話,聽見了神的話卻不肯去遵行(太七26~27)

          ()我們信徒在教會中,若是有顯耀自己的心理,便是想立自己的義;若一切都是為著彰顯神的榮耀,便是立神的義了。

 

【羅十4「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

    〔原文字義〕「總結」目標,終點,結束,停止,達到頂點,成全。

    〔文意註解〕「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有三種意思:

                (1)律法的目標乃是指向基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裏,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4)

                (2)基督成全了律法的要求;主耶穌說,莫想我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

                (3)律法的功用到基督便告終止;基督既已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就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律法的軛挾制(加五1)

          「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本句說明『信』是得著『義』的方法,而所信的對象是基督自己。

    〔話中之光〕()因為基督藉著完全遵行律法的要求,以及成全律法的預表與預言,而使律法完滿成就了。

          ()基督徒不再『在律法之下』(羅六15),因為基督已經使他脫離律法的咒詛。

          ()巴瑞特說:『基督終止了律法,不是藉摧毀律法的本意,而是藉實踐它。』

          ()如果我們拒絕基督的義,不但我們在神面前不能稱義,我們還得擔負不義的責任。

          ()一切屬神的事物也都歸結於基督,這就是說,所有神與人的關係,神施恩憐憫人的根據,都在於我們和基督之間的關係。

          ()耶穌基督就是神的義;神的義有形有體的居住在耶穌基督裏面。

          ()今天有許多基督徒沒有看見『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因此在得救以後為了討神的喜悅,就給自己定下了許多的規條(律法),竭力去遵行,結果像猶太人一樣,一事無成。要緊的是憑基督的生命,自然而然就能活出義的生活。

 

【羅十5「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

    〔文意註解〕「摩西寫著說」:下面的經文引自利十八5

          「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活著』指在今世活著,並沒有在來世活著的意思。全句意即人若想要不受律法的咒詛而能存活的話,便須完全遵行律法的要求,藉以取得律法的義。但這是不可能達成的事,因為人不可能遵守全律法,只要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所以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

    〔話中之光〕()人最多只能行律法字面上的義,或者少部分的義,而律法的精意卻無法去行。

          ()因行律法而活著,不同於因信而活。一個人即使能把律法的條規都遵行得完全了,也不過是『活在』律法的奴役之下,而不能像信心那樣使人活在自由之中(參加五1)

          ()『行』的原則和『信』的原則(4)剛剛相反。『行』的原則是人自己行,而不讓神行;『信』的原則是人自己不行,而讓神來行。

 

【羅十6「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裏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

    〔文意註解〕「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下面6~8節的經文引自申三十11~14,按照那裏的上下文來看,原來指的是律法,但保羅卻將它的原則轉用在信主之道。

                『出於信心的義』就是因信而來的義,因信基督而得的義,也就是因信稱義,信心被算為義。

          「就是要領下基督來」:『領下基督來』就是指叫基督成為肉身。

          附註:使徒保羅引用舊約的經文,往往不是原文照抄,而多少有所更改,其原因有二:

                (1)他常直接引用七十士希臘文譯本,而不是引用希伯來原文。

                (2)他有時只引用該段經文的大意,並加以解釋;不過,他的更改和意譯,並未與原來的經文原意彼此衝突或互相違背。

 

【羅十7「『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裏上來。)』」

    〔文意註解〕「誰要下到陰間去呢?」『陰間』原文是『無底坑』(參啟十一7;十七8)。在此乃指基督在祂死後並復活之前所去的地方;基督死後曾降到地的低下之處,就是『監獄』傳道、誇勝(彼前三19;參啟二十7),勝過了黑暗的權勢,然後升上高天(弗四8~9)

          「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裏上來」:意指叫基督從死裏復活。

          6~7節的意思是說,人不需要登到天上請求基督降世,也不需要下落陰間叫祂從死裏復活。基督道成肉身、死而復活,已經是既成的事實,救恩的大工已經完成,只等著人來接受,並不需要人任何行為上的努力。

    〔話中之光〕()一個人為著得救,不需要爬到天上或鑽到地底下去尋求;得救不需耗費那麼大的功夫。

          ()即使用盡心力,沒有一個人能靠自己的本領爬到天上,也沒有一個人能勝過死亡和陰間。

          ()基督是無所不在的,祂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裏面,何等便當(約十四18~20)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賽五十五6)

 

【羅十8「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原文字義〕「道」話(rhema)

    〔文意註解〕「這道離你不遠」:『這道』原指在律法裏出現的神的話;保羅將此經文運用在福音――『信主之道』上,重點是指明福音的易得性。

          「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不必上天或下地(6~7)去得,因為它近在咫尺,輕而易舉的。

    〔話中之光〕()『道』和六、七節的『基督』交互使用,指明這道就是基督自己。基督已經復活成了活的話,供我們在口裏述說,心裏感念,何等親切又便利!

          ()基督的話帶著靈與生命(約六63),充滿在我們的口裏、心裏(西三16),使我們得以享受祂的一切所是。

          ()神從來不會把人扛不動的擔子給人,也絕不會要求人作他所作不到的事;祂所預備給人的辦法,乃是最容易的路。

          ()我們所傳的道是『信』的道,不是『行』的道。人不必升天領下基督來,也不必下陰間領上基督來(6~7),這些事神都已為我們成就了,沒有留下甚麼叫我們再去作。

 

【羅十9「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

    〔文意註解〕「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主』字原為猶太人用來代用『耶和華』這名(因猶太人尊神的名『耶和華』為聖,不敢直呼或直譯,便以『主』字代替),故認『耶穌為主』,即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性。

          「心裏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信主耶穌的要項有二:(1)相信祂為我們的罪而死;(2)相信祂為我們的稱義而復活(羅四25)。『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表示相信祂的死已經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也相信神藉著叫祂復活,而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236)

          「就必得救」:『就必』原文的意思是『以致』;『得救』意即得免沉淪。

    〔話中之光〕()得救必包括內心的相信――心裏,及外在的承認――口裏。這道對人所要求的乃是心口一致的信從。

          ()信仰和見證的舉動是互相補充,兩者彼此併行的,我們不能只偏重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我們必須有在人前敢於承認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基督必須在祂復活的生命裏,才能拯救我們。所以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便是徒然;我們仍在罪裏(林前十五17)

          ()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基督徒不但相信基督曾經從死裏復活了,而且相信基督現在還活著,且活到永永遠遠(啟一18)

 

【羅十10「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

    〔文意註解〕心裏相信,是向著神的;口裏承認,是對著人的。心裏相信,是在神面前相信神藉著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而立祂為基督、為救主了;口裏承認,是在人面前承認眾人所藐視、所棄絕的耶穌是萬有的主(9)。這兩者乃是我們稱義和得救的條件。

          『稱義』是得救的地位和原因;『得救』是稱義的結果。

 

【羅十11「經上說:『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文意註解〕「經上說」:下面的經文引自賽廿八16;羅九33已經引述過了。

    〔話中之光〕()凡羞於向人啟齒的信仰,不是基督的信仰,真信主的人,必不會覺得信主是羞愧的。

          ()有的人信了主,怕作不好基督徒,以致羞辱了主;其實我們若真能將自己的一生交託給主,祂必會負起全責,必叫我們不至於於羞愧。

 

【羅十12「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

    〔原文字義〕「求告」稱呼,呼求。

    〔文意註解〕「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按救恩而言,二者是站在同樣的地位上。

          「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厚待』意指神拯救我們,使我們脫離罪惡,其最終目的乃是要我們能夠享受在基督裏那測不透的豐富(弗三8);『求告祂』表示我們得享基督豐富的秘訣乃在向祂呼求。

    〔話中之光〕()今天,無論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只要承認是屬基督的,一樣可以得救。

          ()世人在享受主恩典的事上並沒有分別,都是藉著求告祂。

          ()我們的神不是任何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所專有的神,祂是一切人的神。

          ()主對一切求告祂的人都是豐富的,不在乎我們的光景如何,乃在乎我們呼求祂。

          ()求告主的名,不僅叫我們得救(13),也叫我們豐富。祂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了貧窮(林後八9),為的是要把祂的豐富賜給一切求告祂的人。

          ()一個不求告主的人,乃是最可憐、最貧窮的人,因為他空擁有屬靈的致富之道,卻不會去應用它。

 

【羅十13「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文意註解〕本節的話引自珥二32。彼得在五旬節也曾引述這段經文(徒二21)。求告主名,乃是我們得救的秘訣。這是神在舊約時代就給我們的應許,聖經裏面也記載了神的子民求告主名的不少事例(參創四26;詩一百十六17;番三9;亞十三9)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求告』是指開口出聲呼求;『名』代表一個人的所是和所有;『求告主名』就是求告主自己,主耶穌乃是我們的信仰和倚靠的對象。

          「就必得救」:指我們因著相信並仰賴主耶穌,因此向祂開口出聲求告,以致給我們帶來救恩。

                『得救』在聖經裏不僅指永遠的得救(可十六16),也指魂的得救(彼前一9原文),身體的得贖(羅八23),從危險中得救(徒廿七31),從患難中得救(林後一610),從生活的試探中得救(太六13)等。

    〔問題改正〕基督徒若是由於內心的感觸和需要,而向主迫切呼求,乃是一件極其正當且自然的事。可惜,有些人將『求告主名』當作一項形式和作法,在大庭廣眾之前不斷重複呼喊主名,以致引起他人的批評,認為他們對主的名不夠尊重,竟至稱呼其為『呼喊派』。所以我們基督徒雖然可以、也應當『求告主名』,但宜避免流於偏激和形式化。

    〔話中之光〕()人雖然不能看見主,但能求告主的名。主的名,就是主自己。所以求告主的名,就求告主自己。

          ()祂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四10);祂不但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一10)。因此,我們不但要在蒙恩得救以前求告主名,也要在蒙恩得救以後仍時常求告主名。

          ()主能、主也願拯救我們脫離各種各樣的困境,因此當我們覺得有需要仰賴祂的幫助時,儘管坦然無懼的開口求告主名。

          ()基督已經豐豐滿滿完全祂的救恩,任何人工無需加上(6~7)。我們只要承認祂優越的主權――『口裏認耶穌為主』,接受祂復活的榮耀事實――『心裏信神叫祂從死裏復活』(9),並且按祂的名所包含的豐滿意義而求告祂――『求告主名』,就必有分於祂奇妙的救恩――『就必得救』。

 

【羅十14「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背景註解〕保羅在敘述信主之道(福音)乃是人得救的惟一條件之後,也許認為猶太律法主義者會辯說,猶太人根本從未有公平的機會聽到福音,他們自然不明白福音,更不可能接受福音;這樣,神就不該要求猶太人擔負不相信福音的責任。對此,保羅按相反次序藉著一連串的修辭問句,指出信主之道的由來:(1)神差來傳道人;(2)傳揚信息;(3)聽見信息;(4)相信信息。他的結論是,猶太人不只有機會聽到福音,並且也能明白福音的意義(18~19)

    〔文意註解〕「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人必須相信主,才能求告主名;換句話說,人求告主名,就是表示他相信主,所以必然得救(913)

          「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這裏含示著一項真理:信心是由聽見基督的話而來(17);聽見基督的話,乃是我們信心的起源(參來十二2;約二22)

    〔話中之光〕()除非你相信祂,否則你不能禱告、呼求祂。相信祂,乃是我們禱告蒙神悅納並垂聽的條件(來十一6)

          ()『信神』與『求神』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分不開的。在我們向神祈求之先,必然有信心,確信所求的必定會有果效。另一方面,惟有真實的信仰,才會使人呼求神。一個已經嘗了主恩滋味的人,不可能停止對神的呼求。

          ()基督徒的信心不是糊塗的信心,不是情感衝動的信心,乃是聽而明白的信心(太十三23)

          ()若是沒有傳福音的,人就無法聽見而相信,也就攔阻了福音的流向。信徒在福音的事上,要作渠道,不要作攔水壩。

 

【羅十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原文字義〕「腳蹤」腳。

    〔文意註解〕「如經上所記」:下面的話是保羅按意義引自賽五十二7

          「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這話原是指那些將好消息帶給被擄之民,告訴他們即將自巴比倫得釋的人。在此是應用在傳福音的人身上,他們帶來人們可從罪的奴役中得釋放的好消息。

    〔話中之光〕()必須先有聖靈的分派和差遣,然後才有教會的打發(徒十三2~4);神是差傳的主,教會不是。

          ()不要以為全職的牧師或傳道人才是奉神差遣的人;一個基督徒只要有勇氣開口向人傳福音,他就是奉神差遣的人。

          ()傳福音者的腳何等佳美,因為不但有差遣人的神,也有人的配合;他們的腳,見證神的作為。

          ()只要我們這個人是傳福音的人,是給神享受的人,在神看就是最佳美。

          ()基督徒應當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弗六15);我們越多傳揚福音,就越少沾染世上的罪污。

          ()世途維艱,但福音能化崎嶇為坦途;凡對福音滿有負擔的信徒,他們的人生必然美好。

          ()本節的話說出神多麼喜悅我們對人傳福音。我們得救以前的腳蹤,正如羅三15~17所說,『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那是多麼醜惡。現在得救了,到處為主作見證,向人傳福音,腳蹤變得何等佳美!

 

【羅十16「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文意註解〕「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這是說世人對福音的反應,大多是悖逆不信的。聽而順從福音,乃是相信福音的起頭。

          「因為以賽亞說」:下面的經文是引自賽五十三1,但保羅加上了『主阿』。

    〔話中之光〕()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雖然人不聽,還是要傳。

          ()聽見福音而不肯順從福音的人,將來他們要在神面前負他們自己的責任;神將傳福音的恩典與權利賜給我們,我們若不去傳,我們將來也要在神面前負我們的責任。

          ()聽道時單靠耳聽是不足夠的,必須在聆聽時有一顆敞開的心靈和思想,願意領受神的真理。

 

【羅十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原文字義〕「信道」信心;「聽道」所聽的。

    〔文意註解〕「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基督的話』有兩種意思:(1)指關於基督的福音;(2)指基督藉祂的使者們所傳的信息。

    〔話中之光〕()我們愈讀聖經,就愈認識神,也就愈有堅強的信心;而我們愈多實踐聖經上的話,就愈多領受神的祝福。

          ()許多信徒聽道,是聽好聽的話;惟獨愛神的人聽道,是聽基督的話。

          ()這裏說信是從聽來的,聽是從基督的話來的,沒有話,就不能信。如果一個人沒有抓住一句話,他並沒有信。沒有神的話,你的信就沒有憑據,不過是心理的作用而已。心理作用是並沒有說有而以為有,信心是因為說了。沒有神的話就不能信。信心是信神的話。

          ()『信是由於傳,傳是憑基督的話』(另譯)。對於基督的認識――『信』,是由於基督的見證――『傳』;而真實基督的見證,乃憑神對基督的啟示――『話』。但願我們肯一面無限的接受出於啟示的基督的見證,而更多認識基督;一面也仰望神更多向我們說話,啟示祂的兒子,好叫我們能更多傳揚祂、見證祂,叫更多的人相信祂、認識祂。

 

【羅十18「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原文字義〕「地極」居人之地的極點。

    〔文意註解〕「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這段經文引自詩十九4,原指諸天為神的榮耀作見證,在此轉用來指傳福音者的聲音和言語。不信福音的人不能有藉口說,他們沒有機會聽到福音,因為到處都有傳福音的人。本節證明連外邦人也有機會聽見福音,猶太人更是不能說未曾聽見福音,因為福音是從他們傳出來的。

    〔話中之光〕()基督徒要學習聽那無聲的言語,從各種環境中學習聽神的話。

          ()主給教會的使命是,『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

 

【羅十19「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

    〔文意註解〕「先有摩西說」:下面的經文引自申卅二21『摩西之歌』。

          「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那不成子民的』指外邦人,他們原不是神的子民(參羅九25~26)

          「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那無知的民』指外邦人在猶太人的眼中靈性尚未開化,在屬神的事上是瞎子、黑暗中人、蠢笨人、小孩子(參羅二19~20)

          這裏的意思是說,連猶太人所看不起的外邦人都能明白福音的信息,猶太人豈不更應當明白嗎?

 

【羅十20「又有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

    〔文意註解〕「又有以賽亞放膽說」:下面的經文引自賽六十五1

    〔話中之光〕()不是我們尋找神,乃是神來尋找我們(創三9;路十五3~10;十九10)

          ()我們本來對神是生疏的,是遠離神的人(弗二13),但神卻讓我們遇見祂,尋著了祂。

 

【羅十21「至於以色列人,他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

    〔文意註解〕「他說」:下面的經文引自賽六十五2

          「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伸手』乃取喻母親呼喊而要懷抱孩子的姿勢。這話的含意是說,以色列人遭棄絕,責任不在神,乃在他們自己身上。

    〔話中之光〕神向那愚昧無知的,就主動的施恩――『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0)。神向那悖逆頂撞的,就以慈愛召喚――『我整天申出雙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原文)。這說出了父神的心,也說出基督的靈。

 

叁、靈訓要義

 

【神對待人乃是根據人和基督的關係】

    一、神一切的事物都歸結於基督(1~5)

    二、信主之道乃是人惟一得救的途徑(6~17)

    三、神呼召所有的人都來接受基督:

          1.神呼召外邦人接受基督(18)

          2.神呼召以色列人接受基督(19~21)

 

【基督徒如何給人屬靈的幫助】

    一、為對方熱切向神禱告(1)

    二、承認對方的長處,也發掘出對方的短處(2~3)

    三、最要緊的,指出基督才是一切問題的答案(4)

    四、給對方指點出得著基督的道路(6~8)

    五、指出享受基督豐富的方法乃是信而求告(9~13)

    六、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一直向他傳講基督的話(14~17)

    七、把對方交託給神,求神向他顯現(18~21)

 

【神的義】

    一、是憑著信心求,不是憑著行為求(羅九30~33)

    二、神的義與人自己的義相對立(3)

    三、凡信基督的,都能得著神的義(4)

    四、出於律法的義與出於信心的義相對立(5~6)

    五、信心之義的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裏,在你心裏(6~8)

    六、信心之義的道極其容易,只要心裏相信,口裏承認(9~10)

    七、信心之義的確實――凡信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11)

    八、信心之義的根源――神――祂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12~13)

 

【神的義】

    一、神的義又是耶穌基督(4)

    二、神的義與人的義相對(5)

    三、神的義不需人去尋找基督(6~7)

    四、神的義和救恩離開人不遠(8~10)

    五、神的義和救恩叫人不至羞愧(11)

 

【猶太人的難處不在於『不知道』,乃在於『不服』】

    一、信道的方法太過簡單(5~10)

    二、神給一切的人聽見信主之道的機會(11~15)

    三、猶太人誠然聽見了,但他們仍不聽從(16~21)

 

【人信道的程序】

   一、要得救必須求告(9~10節;參徒二21;九14)

   二、要求告必須信服(14節;參來十一6)

   三、要信服必須聽道(14節;參可十六15~16;詩一百廿二1)

   四、要聽道必須傳道(14節;參多一3;徒二37;四4;八123538;十一30~21;十四1;十七34;十八8;廿八24)

    五、要傳道必須奉派(15節;參路廿四46~47;徒廿六17~18;十三1~4;林前九16~17;太九38;林後五18)

 

【福音是普世性的】

    一、主對待猶太人和外邦人並沒有分別(12)

    二、所有的人都根據神的同一個應許得救(13)

    三、全世界的人若沒有福音傳給他們就不能得救(14~15)

    四、聖經證實福音乃是普世性的(16~17)

    五、以色列人的悖逆證實福音是普世性的(18~21)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羅馬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羅馬書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