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羅馬書第十一章拾穗

 

【羅十一1「我且說,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

    神棄絕了祂的百姓麼?這個問題(希臘文的句型表示答案為否定的)與第二節的話,回應了七十士譯本對詩篇九十四14的翻譯:“耶和華必不丟棄祂的百姓”(參撒上十二22)。

  亞伯拉罕的後裔。此處主要指血統而言(參林後十一22),可是也不摒除其屬靈的意義(參以上四16)。

  屬便雅憫支派的。參腓立比書三5。保羅書信與使徒行傳有一“非刻意設計的巧合”,我們惟從前者知道保羅屬於便雅憫支派,而惟從後者知道他的猶太名字叫掃羅。自知出身便雅憫後裔的父母,若對自己初生的孩子寄予厚望,而以該支派在以色列歷史中最出眾的一位人物來給他起名,是不足為奇的──“便雅憫支派中,基士的兒子掃羅”(引用保羅在使徒行傳十三21提及以色列第一位王的話)。——《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並沒有完全棄絕以色列人,保羅自己就是證明。從歷史上說,雖然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硬心“,不信從神;但在他們當中也有蒙揀選的少數稱之為“餘民”的人。今天,在猶太人當中,一樣有聽信福音的“餘民”(參九27注)。他們將得到拯救。──《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 這句話可與上文“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9:6;10:19-21)相聯繫。也就是說,神以民族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揀選了以色列。昔日,當以色列信心充沛時,其中亦有被棄絕的個人。如今,作為一個民族,以色列雖然暫時遭到棄絕,但其中亦有悔改的個人。這句話是指以色列的選民地位不會因當時以色列人的不順服而遭到廢棄,並且永不改變的神不會剝奪其地位。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369-11章主要論及神的選民以色列與福音的關係,即舊約與福音的關係,本文是結論。聯想到迦南地的永恆之約(17:8)、神藉著摩西及眾先知應許重建以色列(30:1-8;26:44),就能想起神決不收回曾經應許過的祝福(29)1948,象浮萍一樣漂流將近2000年的以色列民族,回到應許之地,重建自己的國家,找回了作為一個民族的存在地位,證明保羅的預言不僅僅是屬靈的應許,而且在歷史中實現。11章的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不論在保羅時代,還是其它任何時代,都有悔改的以色列人(1-10);②神藉著猶太人的驕傲和墮落,反而使全人類得救(11-24);③預言性地宣告待外邦人的數目添滿,猶太人也會悔改(25-32);④激昂地頌贊神奇妙的旨意(33-36)。羅馬書以11章為分水嶺,12章又回到原來的主題,談論如何在現實中應用因信而得的義。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2「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你們豈不曉得經上論到以利亞是怎麼說的呢?他在神面前怎樣控告以色列人說:」

    你們豈不曉得……?保羅的慣用語(參六16)。

  經上……是怎麼說的呢。參九17。此處是指列王記上十九1014,這些話是以利亞說的。

  論以利亞。直譯為“在以利亞內”──意即,在列王記中記載以利亞的部份(可能指王上十七1~王下二18)。參馬可福音十二26,該處“荊棘篇”即指“在出埃及記內記載‘荊棘’的部份。”——《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這句恩言何等安慰了我們!我們是憑神預知被神預定的(羅八29),所以無論我們的光景多軟弱,神也必不棄絕我們;正如神永不棄絕那一直頂撞祂的以色列人一樣。――《讀經指引》

 

【羅十一2~4舊約的大先知以利亞在神面前控告他的同胞以色列人(參王上十九章),神不但沒有接受他的控告,反而為他們辯護說,他們中間至少還有七千人未曾向偶像巴力跪拜。這事告訴我們:(1)神絕不喜歡我們控告弟兄;(2)無論我們多軟弱,神卻永不忘記我們對祂那一點的忠誠。――《讀經指引》

         保羅引用《列王紀上》十九章所記以利亞的事蹟,來說明神當年的揀選現在仍有效。北國以色列沉溺于拜巴力偶像的罪惡中,不尋求真神。先知以利亞灰心已極,告訴神說,以色列的先知只剩下他一人(3節)。但神告訴他,以色列 人還有“七千人”是向神忠心的(4節)。這“七千”忠心的以色列人,可看作以利亞時代的餘民。每一個世代,都有神因祂的恩典為自己保留的餘民。──《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4「神的回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神的回話。希臘文為chrematismos,是指神的回復,此字源於不及物動詞chrematizo,意義相同(參太二1222;路二26;徒十22;來八5,十一7,十二25)。

  “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引自列王記上十九18,句型比較接近希伯來聖經,而不似七十士譯本(此譯本作“你將留下……”)──雖然希伯來聖經與七十士譯本都沒有“為自己”一詞。希伯來經文最好譯為未來式:“然而我將留下……”──所指的是在哈薛、耶戶、以利沙之刀所帶來的殺戮之後,所存留的一小群人(王上十九17)。然而,保羅在這裡所指,是現在正如從前一樣,有一群相信的餘民。

  在這裡的希臘文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巴力這陽性名詞前卻有一陰性的定冠詞。在我們現有的七十士譯本中,並沒有這種讀法,但它顯然表現出此段經文翻譯過程的一個階段,偶像的名稱巴力被更換(至少在公眾前誦讀時)為陰性的希伯來名詞boset,“羞恥”。——《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利亞的宣稱“只剩下我一個人”,與神的回答“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之間的微妙對比很重要。如此黑暗的時代竟然有那麼多有信心的人,這證明無論哪個時代神都保存屬於自己的人。回答: 意指神諭,同時暗示了回答的啟示性特點與權威。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5「如今也是這樣,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

    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希臘文leimma(“剩餘者”)新約只在這裡用了一次,七十士譯本也只用在列王記下十九4,指在希西家的日子,亞述入侵之後“餘剩的民”。此處的“餘數”是相信福音的人,但在他們的信心背後有神的揀選。因此他們所以能成為“餘民”,就不在乎行為(第6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餘數」即餘種(羅九29);神在各時代滅亡的人中保守一些人,如以利亞與那七千人,被擄時期的但以理、以西結等,不久從這些餘種身上就有一個屬靈的收成。―― 牛述光

         「恩典的揀選」(原文)。神揀選我們,是因著祂的愛(弗一5;帖前一4),並藉著祂的憐憫(羅九1118),而不是因著我們的行為,所以是一個恩典。

         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 說明神並沒有完全除滅頑梗悖逆的以色列,最終還是存留了一些餘剩者延續救贖史,正如存留火種一般。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56雖然不信之風彌漫,但猶太人中仍有餘民,象以利亞時代的那些人一樣,向神盡忠。他們蒙揀選,不是由於行為,乃是由於恩典。救恩臨到人,也是出於恩典,不是由於人的行為。──《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6既是出於恩典: 7節指出餘剩者之所以能夠得以存留,是出於神的恩典。由此,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神為拯救世人的愛之熱心。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7「這是怎麼樣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們沒有得著,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

    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希臘文poroo意指“使硬化”或“使成為無反應”(參25節名詞porosis,“硬心”)。現代英語通常用“瞎眼的”來形容這種靈性、道德上毫無反應的情形,因此NEB作:“其餘的就成了真理的盲人”。若問是誰使他們“頑梗不化”,第8節似乎提供了答案。這封書信前面已經提到過(參一21下;九1718),這種內在無反應的情形乃是出於神,作為對他們不肯聆聽神話語的審判。——《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色列人所求的”就是在神面前得稱義,但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不能得到這福氣。他們的心靈頑梗不化,在以賽亞的時代是如此,今天亦複如此(8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頑梗不化: 9:18“剛硬”一樣,描繪道德狀態,只是意義更加強烈。這句話不單單指靈魂與性格的頑固,更是指良心和判斷力的麻痹狀態。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8「如經上所記:“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

    “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這句引文是綜合以賽亞書廿九10(“耶和華將沉睡的靈澆灌你們,封閉你們的眼……”)與申命記廿九4(“耶和華到今日沒有使你們心能明白,眼能看見,耳能聽到”)。不能看的眼,不能聽的耳,也令人憶及以賽亞書六910(“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四福音書都引用此段經文,見證耶穌的聽眾不領受祂的信息,(太十三1415;可四12;路八10;約十二40;亦參徒廿八2627)。

  譯作“昏迷”的字是Katanyxis(七十士譯本之賽廿九10亦用此字),其字面意思是“以尖物刺”,因此用來指對某種刺痛麻木無反應(NEB據此譯為“靈性麻木”)。——《丁道爾聖經注釋》

         昏迷的心: 混合引用申19:4;29:10;6:9等經文。以色列曾親眼目睹無數神跡、親耳聆聽眾先知的呐喊。然而,他們的眼耳卻絲毫沒能幫助他們覺悟真理。今日,有些聖徒雖然常去教會,也聽過許多講道,卻沒有真正悔改,也不實踐真理,可以說是重蹈猶太人的覆轍。給: 此詞容易引起誤會,認為神故意如此行,詳細說明請參照出9:12的注釋。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910大衛也說:“願他們的筵席變為網羅……”910兩節取自詩篇六十九2223(七十士譯本)。教會很早就廣泛使用這篇詩篇作為其事工的見證,特別指基督的受苦(參以下十五3引此篇9節下,約二179節上,約十五254節,太廿七34援用21節)。若該詩篇的發言人是基督,其中的反對之聲便可解釋作祂的仇敵(參徒一2025節指加略人猶太)。這裡引文的重點可能在第10節:“願他們的眼睛昏曚,不得看見”(取自詩六十九23),這段話延續了第8節綜合引文的主題,並且以色列全民(除了相信的餘民之外)都暫時“硬心”、“瞎眼”的情形,直接相關。——《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段聖經所描寫的事不會是『永遠』的。中文聖經第十節繙作『時常』,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繙作『永遠』是錯的;較好的譯法是『繼續不斷』。這也脗合詩篇希伯來文的原意。人若敵對神的計劃,便會繼續不斷地眼睛昏矇、彎腰曲背。然而有一天,他們總會得著亮光,且被釋放。

         經文引自《詩篇》六十九2223,本是大衛論到自己敵人的話,保羅應用在以色列人身上,說明他們硬心的結局。

“筵席”本是快樂的歡聚,卻成為毀滅的地方。猶太人只重外表,不從心裡信神,招來被棄的報應。──《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11「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

    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這是保羅對摩西之歌(申三十二21)這段話的解釋,十19已經引用過。神使從前“不成子民”的蒙受祝福,使“無知的民”因著憑信心接受福音而承受救恩,以這個途徑來激動以色列人發憤。——《丁道爾聖經注釋》

         “跌倒”含有永遠毀滅的意思;“失腳“卻可以重新站起。二者是有分別的。

“過失“是指猶太人的不信福音,錯誤地失去了得救的機會。

“要激動他們發憤”,“發憤”可譯為“妒羨”,但不是從壞的意義使用此字。這句話的意思是,外邦人得著救恩,激勵了猶太人去學效他們。──《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11~16以色列的“失腳,跌倒”給外邦人提供了聽到福音的機會。在宣教歷史中也常常發現類似例子。神話語的光芒在某一地區衰退,反而會成為更大的宣教機會。因此,在福音面前,我們務要聖潔。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2「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

    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猶太人的“豐滿”(pleroma,意為“充滿”),與25節“外邦人的數目添滿(pleroma,“充滿”)”意義相同。外邦世界大量歸主之後,就將是“以色列全家”得救(26節);這個拯救包括他們“所有的人”(英:full inclusion)。——《丁道爾聖經注釋》

         因為猶太人不信福音,使徒轉而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徒十三4648;十八6)。猶太人的過失與缺乏,因拒絕福音而招來的損失,反成為外邦人的“富足”,他們因信主而得到豐盛的恩典。

“何況他們(猶太人)的豐滿呢?”一句中的“豐滿”希臘原文作(),和十一25外邦人的數目“滿了”一字相同。全句是說猶太人若終能都得到救恩,外邦人所得的福氣豈不更大!──《啟導本聖經註釋》

         僅從形式邏輯角度看,12節似乎頗為矛盾。但若能從與神立約的觀點看,就能理解其含義。即以色列的“過失,跌倒”是對神的話語而言,以色列的“豐滿”也是針對祂的話語。“豐滿”的希臘語與其說是形容詞,不如將它理解為完成(complete)或添滿(fulfill)。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3這封信是寫給羅馬教會的,那裡的外邦信徒不少。“你們外邦人”雖指羅馬教會中的外邦信徒,也是向全世界的人說的。

“敬重我的職分”:保羅以自己作傳福音使者的職分為榮。“外邦人的使徒”,參《使徒行傳》九15;《加拉太書》一16;二7,9──《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15「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

    死而復生。此處的意思或許是,以色列的歸信將成為復活──就是與基督再臨同時發生的事──的先驅。——《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信的猶太人為神棄絕後,反給了那末多的外邦人得與神和好的機會;要是將來猶太人得到神接納歸入祂的羊圈,這件事會象死在罪中的人在義中復活一樣那末令人歡喜快樂,給一切已相信的人更豐富的屬靈生活。

“死而復活”一語解釋頗為分歧。保羅的意思似乎是說:要是外邦人的歸信都可以和與神和好相比,猶太人的歸信只有復活一事的歡欣可以相比擬,是失而復得,死而復生。

解經家對這句話有另外兩種看法:一說認為指的是全世界靈性空前大復興,基督信仰光照天下;一說認為這是指救贖大恩登峰造極,死者都要復活。第一說不可能,因為25節說,外邦人會在以色列人靈性復興前數目添滿,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工作已告結束。第二說也不可能,因為從上下文看,沒有肉身復活的意思。也許保羅寫時心中有耶穌講的浪子回頭的比喻在,猶太人好像那幼子,終於回頭,是失而復得,死而復生,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32)。──《啟導本聖經註釋》

         15節與12節是相同類型的經文。不同的是12節以恩約的觀點敘述人的過失,15節從神的刑罰與赦免的觀點進行敘述。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6「所獻的新面若是聖潔,全團也就聖潔了;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

    所獻的新面若是聖潔,全團也就聖潔了。這裡大概是引述民數記十五1721,那裡吩咐以色列人以初熟的麥子磨面作餅,獻給神。這塊餅獻給神(保羅認為)就使整個餅都成為聖潔。哥林多前書十五23所提“初熟的果子……基督”﹏cs22aparche,與此處同一字),是引述初熟莊稼的一捆,這一捆在逾越節之後的星期日,當在神面前獻為“舉祭”,使整個收成都成為聖潔(利廿三1011)。在這一段的隱喻中,“初熟的果子”最可能的解釋,應該是指像保羅一樣生為猶太人,而承認耶穌為彌賽亞、為主的人。

  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保羅換了一個比喻,說一棵樹從根到枝性質應該都相同(參太七1620;十二33;路六4344),因此樹根若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我們自然會將這裡的“樹根”與前一則比喻的“初熟的果子”視為相同,指猶太信徒。但稱他們為“樹根”似乎不太合適。而若將“樹根與樹枝”的比喻獨立出來,我們會想到樹根是列祖,樹枝是以色列的基督化時代。這種解釋(從整體看來似乎較合宜)符合保羅後面所提到,當代的以色列人“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28節)。也許保羅從一則比喻換到另一則時,有一段思想的轉換。——《丁道爾聖經注釋》

         「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樹根就是基督,樹枝就是我們(參約十五1~7)。我們原是污穢的,基督卻是聖潔的;我們一信主,就如枝子接在樹上,所以也就聖潔了。因此基督徒的聖潔,絕不在自己的努力修行,乃在與基督的聯結。――《讀經指引》

         “所獻的新面”(參看《民數記》十五1721)是以色列民收割時獻給神的舉祭。他們獻上初熟的麥子,代表將所有的收穫物都歸給神。“新面”就是以色列民先祖亞伯拉罕等信心蒙神悅納的人。“樹根”也指他們。“全團”和樹根上的“枝子”則指以色列全民族。“也就聖潔了”不是說所有以色列人都自然會得救,而是按照這字在舊約的一貫用法,指以色列民分別為聖,歸給神所用。

本節指出一件事: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新麵: 欽定本將此詞譯為“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和“樹根”都指原來的樹木——亞伯拉罕與眾族長。“全團”和“樹枝”則指後來的以色列民族(117-21)。神只是將作為一個民族(而不是作為每個個體)的以色列算為聖潔,這並不是因為以色列民族具有獨特的資格。事實上,僅是舊約,就已表明他們不斷墮落。這與神將並非義人的我們算為義是一脈相通的。不同的是,我們是作為個人得稱為義,以色列則是作為一個民族(26)。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6~24橄欖樹的比喻要義解法如何?】

答:橄欖樹的比喻,是論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關係,保羅在未講這個比喻以前,就先提出用麥子磨面作餅獻祭這事為喻(民十五2021),所獻的新面若是聖經,全團也就聖潔了(羅十一16)。在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時候,就是以色列初結的果子,因有許多以色列人歸入新約教會(徒二1-42),至於全團歸主,是要到基督將來再臨的時候(羅十一2526;太廿四3031)。現今的時候,正是神怎樣眷顧外邦人尋求歸於主的時候(徒十五14-17),保羅原先是作了外邦人的使徒,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羅十一3,十五16),這樣看來,讓我們明白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先都曾各有初熟的果子,所以保羅就以橄欖樹的比喻,來作解明這兩等人的彼此關係,橄欖樹根——是表示以色列的祖宗亞伯拉罕(羅十一16)。樹枝——是表示全體以色列人(羅十一16)。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是表示不信主的以色列人被丟棄(羅十一17)。野橄欖枝——是表示外邦教會中的人(羅十一17)。橄欖樹根的肥汁——是表示神賜給以色列人的福氣,在聖經中神屢次用樹木來作比喻以色列民,如用葡萄樹,無花果樹,香柏樹,或橄欖樹等(耶十一16;何十四6),現將這個橄欖樹的比喻要義解釋如下:

①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羅十一16)——表示以色列人的祖宗亞伯拉罕是聖潔的,以色列國的人也必是聖潔的,並且最後全體以色列人都要歸於神。

②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羅十一17)——表示因不信的以色列人,被主丟棄了,因為以色列人自從釘死主在十字架上以後,就被主分散在天下各國,不得主恩典。

③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的肥汁(羅十一17)——表示外邦人本不是主的選民,現在被接上成為主的選民,得了主的恩典(弗二3-511-13)。得在新約教會裡成為一分,須知這是由於舊約的啟示應許,因承受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而得的福(加三7-9131426-29;羅四11-13)。

④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當知道不是你托著根,乃是根托著你(18)——表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是因為他們的不信被折下來丟棄了,而因為外邦人的信被接上去得著恩典,所以立的住,不可以向他們誇口,自高,反要懼怕,謙卑下來(羅十一19-20)。

⑤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羅十一21)——意指以色列人不信主,主尚且要丟棄他們,何況外邦人,若是也存心不信主的,主也必要丟棄他,可以曉得神對不信主跌倒的人,是以嚴厲待之,對與信主的人,是以顯出祂的恩慈來(羅十一22)。

⑥你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重新被接上(羅十一23)——意指以色列人若是能最後悔改謙卑下來,存心信主,神必定願意再接納他們,這是顯出主莫大恩典和祂非常之權能,因想主既能把野橄欖枝子逆著性接在好橄欖樹上,也必能把那已經砍下來的本樹枝子重新接上(羅十一24),顯見主的慈悲和忍耐,該是何等偉大。——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羅十一17「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

    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保羅或許運用了一個猶太人的比喻,其中將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比作野橄欖的枝子,接枝於以色列這好橄欖樹上。用橄欖樹代表以色列的說法,可參耶利米書十一16:“從前耶和華給你起名叫‘青橄欖樹,又華美,又結好果子’。”——《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為了警戒外邦人誇口,恰到好處地舉橄欖樹為例。它不僅是巴勒斯坦的特有植物,也是象徵恩典的樹(52:8;耶十一16;14:6)。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718繼續上文根與枝子的比喻。“橄欖根”指以色列族有信心的先祖。保羅在第四章也清楚提到,外邦信主的人其實也是跟隨亞伯拉罕信心的腳蹤而行,因此也可以算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本書前後所講是相同的。幾根“被折下來”的枝子,指不信主的猶太人。“野橄欖”就是外邦信徒。比喻的重點在說明:雖然今天大部分的猶太人都不信主,外邦信徒不可忘記了他們信仰的根源。──《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17~24保羅警告得救的外邦人不可驕傲。因為猶太人尚且因驕傲而被離棄,何況外邦人呢?──《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8舊枝子: 17,19節中被折下來的枝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1924本段說明猶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樣的,都要知道自己所站的地位是蒙恩典。神的性情有兩面,就是恩慈和嚴厲(22節);神對不信的猶太人嚴厲,對外邦人也嚴厲;對信主的外邦人有恩慈,照樣對猶太人也有恩慈。──《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20「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

    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因為信”是強調語氣,RSV加上副詞“單”(only)來表達;“因著信你能立於這個地位”(NEB)。參五2。——《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種懼怕不是因為沒有得救的確信(8:14-29)而有的不安、恐懼,而是指謙卑的自我省察,痛徹地認識到自己沒有資格得救的敬畏與謹慎。謙卑與確信的悖論性和諧是基督教信仰的一個原理法則,與聖徒雖身為罪人,卻稱為神兒子的地位相一致。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22「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

    只要你長久在祂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在整個新約中,繼續性都是真實性的考驗。聖徒的堅忍之教義,新約的教導十分清楚(保羅的教導中也有不少);可是其自然的結果是,惟有聖徒才能堅忍到底。既然“你單因為信才立得住”(20節),我們就該留意保羅對哥林多基督徒的訓諭:“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林後十三5),這是有益的操練。——《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神的性情中“恩慈和嚴厲”形成奇妙的和諧,請參照民14:18;42:3;9: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24「你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本樹的枝子要接在本樹上呢!」

    逆著性。或許有人認為,保羅是要事先防範批判,所以表明他知道這裡所形容的特殊接枝法是不合自然的。但是他的意思可以只是指,接枝的過程本身是“逆著性”的──這是自古以來所公認的看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逆著性,』通常農夫若要有好收成,會把自己培植的橄欖嫩枝,接駁到野橄欖樹上。在保羅的比方中。作法剛好相反――野橄欖枝接到好橄欖樹上。

 

【羅十一25「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引自箴言三7上。

  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如一13;林前十1,十二1;林後一8;帖前四13)。

  這奧秘。保羅通常使用這個字,來表明他將要揭示一個他所領受的新啟示(參林前十五51;西一2627)。17節的餘民原則,是古時先知就已啟示的題目;而雖然目前有部份人暫時硬心,“所有以色列人”終將得救,這是個新啟示,由保羅所傳達。有人批評他想魚與熊掌兼得──一方面以“恩典所揀選的餘民”的想法來自我安慰,一方面又堅持以色列的整體得救──但是,如果他聲稱自己領受了新啟示,這件事是真的,這樣的指控就不公平。很可能當他在大馬色的路上領受“耶穌基督的啟示”時,這個“奧秘”就已經包含在內了,而在他執行外邦人使徒的職份時,他才逐漸明瞭其全備的意義。在舊約的預言中,舊以色列的餘民同時將是新以色列的核心。現在正是如此;這群相信的余民成了“全以色列”終將得救的保證。

  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數目添滿”原文直譯是“充足”。“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之後,緊接著便是猶太人的“豐滿”直譯:(“充足”)。保羅在下文中稱他使“外邦人的數目添滿”的工作為“獻上……外邦人”(十五16)。——《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幾分是硬心的,」是醫學上的名詞,意思是二成眼;因看不清楚也就硬了心。―― 牛述光

         本節到章末,講論猶太人將要歸主的“奧秘”。在神的計畫中,有朝一日,猶太全民族會歸主,得著神的救恩。“奧秘”這詞,希臘原文作(),原指只給局內人知道的事。保羅用此字說明原來遮蔽隱藏的事,今天神已把它公開出來了,讓所有人知道。新約中“奧秘”這個字可指:1,基督道成肉身(提前三16);2,基督替死的救贖(林前二1,7);3,猶太人和外邦人在福音裡同歸於一(弗三36);4,信徒身體的復活(林前十五51)‘5,猶太人最後還是歸信主(十一25)。

“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指有部分的以色列人不信主。

“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指蒙揀選的外邦人都信了主。──《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奧秘: 新約的奧秘,並非指不可思議的謎語,而是指神藉著啟示使百姓認識救贖性事工的奧妙的神秘。這奧秘是為萬人所知的神旨意(林前2:1,7;4:1;3:3b),超越了人的智慧(西2:2;4:13;3:9;32;6:19;13:11;4:11)。數目添滿: 指神所預定的數目得以完全成就。若說直到外邦人數目添滿,以色列暫時被棄絕,那麼以色列悔改的那一日,對外邦人的拯救事工必已完滿地結束。聖徒總要預備末後的日子,警醒分辨時代的動向。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25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是什麼意思?】

答: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意思就是指神所預定在這一個時代的計畫中,從外邦人中召出人來,歸於基督的名下數目之滿足了(徒十四15),亦就是在啟示錄七章9節所說的:「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的外邦各國各民各族得救的人,來到寶座前,在數字上的完滿,暗示了外邦人被引進國度的時候。主耶穌也曾提到「外邦人的日子滿了」(路廿一24),好像在神的救恩計畫中,為外邦人指定了這一個得救的限期,一到日期滿了,外邦人的得救數目也添滿了的時候,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覺悟悔改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羅十一26;賽五九221,詩十四7;徒十五14-17)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羅十一27;賽廿七9;耶卅一31-34;亞十二10),從福音立場說,猶太人是站在仇敵的地位,但從揀選的觀點說,他們是蒙愛的(羅十一28;耶卅一3),因為神未有完全永遠丟棄祂的百姓(撒上十二22),本來在神面前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在行為表現上都是不順服的,都是被圈在不順服的罪中,乃因神所施給的憐恤,也就都是蒙了憐恤(羅十一29-32;加三22;羅三2930),當主耶穌再來從天降臨得榮耀為王的時候(太廿四30,廿五3132;帖前四1617),上面所論一切的事都要完全顯明出來了(路廿一242728;太廿四31,廿五32;徒十五14-17;摩九11-14)。——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羅十一25 “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一語何意?】

    “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一語,表示神預定外邦人信主者的數目滿足,然後以色列全家都悔改接受那穌為救主而得救。可是到底外邦人有多少人信那穌,才算得是滿足呢?主那穌也曾提及“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二十一章24節)。似乎在神救恩的計畫中,劃定了一個日子,為外邦人得救的期限,也制定一個數目,為外邦人信主的限制,一俟“日期滿了”,“人數也到最後一個”,那麼救恩便輪到以色列全家。以色列雖然在1948年複國,但他們都不相信那穌為彌賽亞,一直要等到“外邦人”最後一個接受主那穌之時,以色列才覺悟而開始信主。相信那時在以色列國本土和全世界那些猶太人僑民之中必定有一種新的運動,不再是現在那種“錫安主義複國運動”,乃是“接受那穌為彌賽亞運動”了。

    啟示錄七章說出一個十四萬四千的數字,並非只有十四萬四千猶太人信那穌,乃是有十四萬四千(即十二支派的每一支派均有一萬二千人)作“傳道人”,向全世界的人傳揚那穌為彌賽亞。在該章9節跟著說“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的外邦得救的人,來到主寶座面前(9節)。這些人中包括外邦人數目滿足的最後一位元在內。

    但福音尚未傳遍天下,我們應比以前加緊努力,因為主那穌再來已近,他仍等待著福音傳遍天下,找到了最後的一位信主後,“外邦人的日期”也就結束,以色列人榮耀的日子也就揭開序幕,那就是以色列全家都誠心相信主那穌為彌賽亞、為救主的時候,可能就是主那穌從天降臨到空中迎接基督徒的時候(帖前四章1617節)。神學家對此也有不同的見解,但我們相信硬心的以色列人不親眼看見主那穌榮耀的降臨在橄欖山上,他們怎會相信他就是彌賽亞!――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羅十一26「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

    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有人解釋,這裡的“以色列”與25節的“以色列”(“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意思不同;這種說法實在不可能。此處的連接詞“於是”(英譯'and so';參五12)比“然後”的意思還要強,意指“按著這個方法”──藉神計畫的執行,即福音先被外邦人接受,然後猶太人才接受──“以色列全家”的得救終將實現。“以色列全家”一詞,在猶太文學中常常出現,意思不是指“每一個猶太人,無一例外”,而是“以色列整體”。因此,猶太人的的口傳律法(Mishnah)公會(10.1)的論文中說道:“以色列全家在未來的世代都有份”,卻又緊接著提出幾個以色列人的名字,說他們在其中沒有份。

  “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引自以賽亞書五十九20(“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雅各族中轉離過犯的人那裡”)。保羅的用字與七十士譯本一致,只有一點不同:七十士譯本作“為錫安的緣故”而不是“從錫安出來”(這說法可能來自詩篇十四7或五十三6:“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原經文是指救贖主向以色列的顯現──保羅很可能將此顯現視為基督的再臨。參看15節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63,Name=2 對外邦信徒的勸勉(十一1324}。亦參使徒行傳三1921。此處提及錫安,可能意味對保羅而言,耶路撒冷不僅是福音的發源地(參十五19),也將是其最終榮耀成就之場所。——《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色列全家: 並非指“以色列每一個人”,而是指“整個以色列民族”。從錫安: 希伯來原文是“到錫安”。七十士譯本譯為“為錫安”或“因錫安”,而保羅則說是“從錫安”。如詩14:7與賽53:6暗示,為了更加明確神對猶太百姓的應許,以賽亞故意將首碼加以改變。保羅將以色列的悔改與彌賽亞的再來聯繫在一起,為了暗示彌賽亞是從“錫安”,即天上的耶路撒冷(4:26;12:22)而來,故按己意調換了語序。保羅所說的實實在在是末世性的、將來必會成就的事。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2627“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一語,指末世時神使以色列全族的人都信主,得著救恩。但此事實現之前,外邦人信主的數目要先滿足。以色列全民得救是舊約中的應許,保羅所引兩節經文出自《以賽亞書》五十九2021,及二十七9,是預言神要在末世時,在錫安也就是以色列國的京城耶路撒冷,施行救贖。救主彌賽亞顯現,洗淨以色列的罪,實現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約。──《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27「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

    “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此句話的前半,保羅是繼續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九(其21節接著說:“耶和華說:‘至於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但是後半乃是用以賽亞書廿七9,根據七十士譯本(“我除去他(雅各)的罪時,就是我賜與他的恩典”),以及耶利米書三十一3334對新約的應許(“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紀念他們的罪惡”)。這不是一個尚未立定的約,而是一個早已立定,有待實現的約。——《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一28「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

    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譯注:英文為“神的仇敵”)。希臘文沒有所有格“神的”一詞,但有此含意。以色列目前與神隔絕的情形,是為了讓外邦人接受福音的祝福,與神和好。

  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這句話並非指“祖先的功德”﹏cs22zkutabot),就是列祖的義積存了功德,可以讓子孫支取的說法。本書信的整個論證都與這種功德觀相反(參四2)。保羅是說,神呼召列祖時,向他們所作的應許,也保證賜與他們的子孫,不是由於功德的緣故,而是由於神對祂恩言的信實,正如29節所強調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一2829神的本質是不改變的,所以神對人的呼召和恩賜也是沒有後悔的。“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三4)。以色列人雖然叛逆,但是神並不收回對他們的選召。──《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一29「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神既選召了以色列人,最終還要恩待他們。同樣,神既選召了我們,所以祂始終恩待我們。感謝主,祂是永遠信實的神,無論我們的情形如何,祂的恩賜和選召向著我們是永不後悔的!――《讀經指引》

 

【羅十一32「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

    特意要憐恤眾人。亦即,毫無區分地臨及眾人;不是指毫不例外地臨到眾人。在這裡保羅並沒有思想十九7所提像法老一般,恒久拒絕神憐憫的人。他“用意不在宣告每一個人最終的命運。然而,因為人類的盼望根基在於神的真相,而不在於人自己的真相,所以希望更大(而非更小)”(C. K. Barrett,對本節的注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特意要憐恤眾人: 神的終極目的是憐恤所有人。回想本書因“信”稱義的總體主題,神之所以允許以色列不順服,是為了使他們被熱鐵烙慣的良心(提前4:2)能夠覺醒,渴望從自己所處的絕望狀態得到拯救,並且感謝著領受神所賜的救恩。神為了成就他的終極目標,使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互為得救的工具。追根究底,這顯明了救恩的整體性,即神對全人類的救贖。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33「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

    豐富的智慧與知識。這三個詞彙不應視為神三方面的資產(如NEB的譯法),而應視“智慧與知識”是以“豐富”來形容(如NIV的譯法,與和合本相同)。——《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至36節被稱為一首讚美詩。保羅引用舊約的經文來表達他的歡樂(3435節引自賽四十13;伯十五8;耶二十三18;伯四十一11,繼之以他的頌詩)。他在25節把以色列人終必得救的“奧秘”向世人充分宣露之後,快樂難宣,不禁發之於詩歌。──《啟導本聖經註釋》

         智慧和知識: 智慧是對永恆真理的綜合性洞察,知識是對有限的感觀性事物的認知。此處的智慧是指神的治理原理,知識則指托住此原理的具體理性能力。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34「“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

回應以賽亞四十13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謀士指教祂呢?亦參耶利米書廿三18;智慧書九13——《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一35「“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

    參約伯記四十一11,神問道:誰先給我什麼,使我償還呢?”——《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一36「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常有人指出,這段話的結構類似馬克奧利流的文句(Meditations 423):“一切事都從你而來,在你裡面,又歸於你。”——《丁道爾聖經注釋》

         「依靠祂」可譯作『藉著祂』、『經過祂』。

         萬有『本於祂』,說出萬有是基督所造,基督是萬有惟一的源頭;萬有『倚靠祂』,說出萬有是基督所立,基督是萬有被托住、被維繫,並結合成一體的惟一因素;萬有『歸於祂』,說出萬有歸基督承受,基督是萬有存立的意義,終極的目標。哦,何等一位基督,真是『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讀經指引》

         神是創造主、救贖主,又是歷史上創造與救贖的神。保羅用“本於——倚靠——歸於”的三重體格式來反映神的三重性質:豐富、智慧與知識(智慧和知識來自祂無限的豐富),並回應3435節所提的三個問題。這首讚美詩充分說明了保羅寫作的風格和傳達信息的美妙技巧。──《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將萬物的開端、過程及終了,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歸結到萬物的根源、執行人和目標——神。領悟此真理的人就是領悟所有智慧之根本的人(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一章】本章說出神對猶太外邦兩面的行政,不外幾個原則:

   一、出於憐恤的心腸。無論如何都要把雙方都帶到基督的救恩中――『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鄰恤眾人』(32)

   二、根據嚴肅的主宰。祂能『接上』也能『砍下』,能砍下又能接上;叫眾人都生敬畏的心,不敢『誇口』,不敢『自高』,反而『懼怕』單,單仰望神的恩惠(18~24)

   三、彰顯無窮的智慧。神因猶太背逆而恩待外邦,又以外邦蒙恩而激動猶太,也願悔改蒙恩。這種智慧真是『豐富』、『難測』(33)

   四、保全永遠的信實。神因選民背逆,似已棄絕他們,而恩待外邦;但最終還是藉著那一位從錫安出來的救主,消除他們的罪惡,使他們全家得救(26),說明『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2),證明『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29),是永遠信實的

   五、這些憐恤、主宰、智慧、信實,正是神本性的豐盛;而祂所以如此行政,正是為要充分顯出祂本性一切的豐盛。因此凡真認識了神這樣行政的人,就不能不深深敬拜、稱頌這一位豐盛的神

――《讀經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