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愛心的囑咐】 一、捐獻的原則(1~4節): 1.當在捐獻上有份(1節) 2.當定期捐獻(2節) 3.當選擇可信的人送捐獻(3~4節) 二、預告行程計劃(5~9節) 三、親切的囑咐(10~18節) 四、問安、警告與祝福(19~24節) 貳、逐節詳解 【林前十六1】「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 〔背景註解〕《使徒行傳》十一章記載革老丟年間猶太地有大飢荒,而安提阿教會曾託巴拿巴與保羅把捐款送到耶路撒冷去賑濟當地信徒。日後保羅同樣教導他所建立的教會為耶路撒冷聖徒的需要捐錢。 〔文意註解〕「論到為聖徒捐錢」:『論到』表示下面有關捐錢的教導(1~4節),也是根據哥林多教會的來信而發(參林前七1)。 有些人認為使徒保羅熱心為窮人募捐(參加二10),乃是一種社會福利工作,因此他們也仿效保羅,大力推動社會慈善事業,其實這是誤解聖經,也誤解保羅的動機。這裏明明提到『聖徒』,就是在耶路撒冷教會中屬神的人(參羅十五26),而不是一般猶太窮人。 「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加拉太是小亞細亞地區的一個省份,位於今日土耳其領土內。保羅為著幫助在耶路撒冷的聖徒,擴大募捐的範圍,從加拉太、馬其頓而及於亞該亞諸省份(參林後八1;九2),可見規模很大。 「你們也當怎樣行」:這話表示各處地方教會在實行上,應該適用同樣的原則。 〔話中之光〕(一)保羅先在林前十五章解決將來死後復活的疑問,然後在這裏提到財物奉獻的問題,這個順序非常有意思。人若能把眼光從今生轉到來世,從物質轉到屬靈,就會更多依靠神而不依靠瑪門,也就會更樂意為主奉獻錢財。 (二)愈清楚認識自己蒙恩得救的人,愈肯樂意捐錢。愈不肯捐錢的人,也必定是愈不認識自己的救恩福氣。 (三)基督徒熱心幫助窮人原是好的,但不要好高騖遠,而應該從自己身邊作起:(1)先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提前五8);(2)次看顧神家裏的人(雅二15~16;約壹三17);(3)然後由相近的鄰舍起,推而廣之。 【林前十六2】「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 〔文意註解〕「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就是每逢主日;主日也就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太廿八1)。 「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各人』指人人都要有分於財物奉獻;『照自己的進項』意即照自己收入的比例;『留著』指劃分出來專為著奉獻給主。 「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指奉獻錢財的事,應該老早就規劃好,並付諸實施,不要等到時候才去籌款。 〔話中之光〕(一)這裏給我們看見,信徒捐錢是一週一次,不是月底結帳。他是說,每逢七日的第一日,人應該在神面前結帳。在主日,一邊擘餅,一邊奉獻,這是非常好的事。一邊,我們記念說,主怎樣將祂自己給了我們;一邊,我們看見說,我們今天也給主。 (二)財物的奉獻,須在『七日的第一日』來作;而七日的第一日,正是主復活之日。所以在財物的奉獻裏,不該有錢財的臭味,乃該有復活的馨香;不是顯出錢財的勢力,看錢的數目有多少,乃是顯出復活的大能,如何把人從錢財的捆綁中救拔出來。 (三)在主復活的日子奉獻財物,也含示著我們信徒若向神有所獻上,應當憑著基督復活的生命,而不應憑著我們天然的生命。 (四)人若勝過錢財的霸佔,甘心把錢財用在主的事工上,就證明他是活在復活的境界裏。 (五)『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神該得的分,不該和人的混在一起,該抽出來留著;也不是留在家裏,乃是留在教會,叫神的家有糧,這樣在需要時就不必現湊。 (六)『留著』──不要挪用主款,勿向主借貸。要信靠主,祂會供應你的一切所需。既是神的物,總要在主日投入教會的奉獻箱,勿留在你手裏太久,以免受引誘虧空主款。 (七)『免得現湊』──奉獻財物不是憑臨時的靈感,而是照著你的心願,在主面前訂下一個數目,養成一個習慣,切實執行,忠心到底。即使遇到艱困,也要守住向主所許的心願,先給主,再為自己用。如此必蒙神祝福。 (八)神所看重的不是數量的多寡,而是你的心如何。 【林前十六3】「及至我來到了,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把你們的捐資送到耶路撒冷去。」 〔原文字義〕「捐資」恩典,慷慨,禮物。 〔文意註解〕「及至我來到了」:保羅當時是在以弗所,原計劃經過馬其頓、亞該亞(哥林多是在亞該亞省),然後從哥林多上耶路撒冷(參徒十九21;林後一16)。但後來因猶太人設計要害他,就改變計劃從哥林多取道馬其頓去耶路撒冷(參徒廿2~3)。 「你們寫信舉薦誰,我就打發他們」:保羅並無直接經手或親自指定人處理捐款,乃由教會舉薦經手人,如此可避免盜用教會公款的嫌疑。 〔話中之光〕(一)金錢絕不是權柄的根據,不是誰出錢,誰就有權;更不是錢最多的人權柄最大。 (二)保羅身為使徒,有權決定人選並打發他們去處理奉獻的事宜,但他並不使用這權柄,而讓哥林多教會自行舉薦人選,這表示他很小心不讓權柄破壞了教會與工人間的和諧,他留心在人面前行光明的事,不給人留下說話的把柄(參林後八20~21)。 【林前十六4】「若我也該去,他們可以和我同去。」 〔文意註解〕意指如果適合他去耶路撒冷的話,他也會陪著同去。 【林前十六5】「我要從馬其頓經過;既經過了,就要到你們那裏去」: 〔文意註解〕「我要從馬其頓經過」:意指他要先去馬其頓訪問那一帶的教會。 「既經過了,就要到你們那裏去」:事實也是保羅先走遍了馬其頓一帶地方,勸勉門徒之後,才來到希臘(哥林多),在那裏住了三個月(徒廿1~3)。 【林前十六6】「或者和你們同住幾時,或者也過冬。無論我往哪裏去,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 〔文意註解〕「或者和你們同住幾時,或者也過冬」:可能是徒廿3提及保羅在希臘停留的那三個月。 「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送行』指代禱與祝福,也可能包括提供旅程必需品和裝備(參羅十五24);但保羅曾在本書信上題過,不願給哥林多人增加經濟上的負擔(參林前九7~12)。 【林前十六7】「我如今不願意路過見你們;主若許我,我就指望和你們同住幾時。」 〔文意註解〕「我如今不願意路過見你們」:意指保羅不願藉著路過哥林多僅在那裏停留幾天而已。 「主若許我,我就指望和你們同住幾時」:他盼望主容許他能停留在哥林多較長的時間。 〔話中之光〕(一)有些基督徒一味自行定規旅程,絲毫不仰望主的旨意,這種態度是雅各所定罪的(參雅四13~16)。 (二)另有些基督徒好像很屬靈,不事先計劃行程,完全隨主引領,突然動身,忽東忽西,這也不是保羅所示範的榜樣。正常的作法應該是可以有所計劃,但也要一步一步隨主的引領,『主若容許』就照著計劃,若不容許就變更計劃。 【林前十六8】「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 〔文意註解〕「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保羅的行止,仍以福音和教會的需要為重;他總是製造機會、守住機會、迎接機會,為主竭力傳福音作工。 「直等到五旬節」:可見本書信是在該年五旬節以前書寫的。 【林前十六9】「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 〔文意註解〕「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當時甚至連惡鬼也聲稱認識保羅(徒十九15);又有許多人信主(徒十九18);又有許多行邪術的,把邪書拿來焚燒,書價值五萬塊錢(徒十九19)。路加在《使徒行傳》記載:『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徒十九20)。 「並且反對的人也多」:這些反對來自猶太人和城中的權貴商賈(參徒十九9~10,33~34;廿20~21)。 〔話中之光〕(一)凡真是主所開『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必定『反對的人也多』。若不能驚動陰府的權勢,也沒有多少屬靈的價值。 (二)凡有傳道寬門,必有世俗逼害;但是反對的人愈多,也愈是福音門戶洞開的日子。 【林前十六10】「若是提摩太來到,你們要留心,叫他在你們那裏無所懼怕;因為他勞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樣。」 〔文意註解〕「若是提摩太來到」:保羅打發提摩太先去馬其頓(徒十九22),然後轉往哥林多(參林前四17)。 「你們要留心,叫他在你們那裏無所懼怕」:提摩太似乎生性膽怯(參提前四12;提後一7),保羅要哥林多信徒善待他。 「因為他勞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樣」:保羅訓練提摩太事奉主,乃是以身作則,自己勞苦作工(參徒廿35),所以提摩太也學他的榜樣。 〔話中之光〕(一)現在教會中有不少年輕同工,不肯學習保羅和提摩太勞力作工的榜樣,卻竭力想要得著像保羅那樣的地位和尊榮。 (二)在教會中另有些年長的同工,霸住權位,指使年輕同工替他們作這作那;有的甚至怕別的同工侵犯他們的『地盤』。他們欽羨保羅作工的果效,卻忽略了保羅作工的精神。 【林前十六11】「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這裏來,因我指望他和弟兄們同來。」 〔文意註解〕「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保羅說這話,乃因他實在怕哥林多教會既敢輕看他這創建教會的使徒,當然有可能藐視他所差遣的年輕同工。 「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這裏來」:保羅在此呼籲哥林多教會停止敵對的態度,化干戈為玉帛。 「因我指望他和弟兄們同來」:『弟兄們』可能包括以拉都,他與提摩太被保羅打發一同去馬其頓(徒十九22),大概也一起去哥林多,因以拉都原是哥林多城管銀庫的信徒(參羅十六24)。 【林前十六12】「至於兄弟亞波羅,我再三地勸他同弟兄們到你們那裏去;但這時他決不願意去,幾時有了機會他必去。」 〔文意註解〕「至於兄弟亞波羅,我再三地勸他同弟兄們到你們那裏去」:哥林多信徒可能也在他們的信中問起亞波羅(參林前七1);保羅對於亞波羅並沒有一點妒忌之心,他們之間的關係良好。 「但這時他決不願意去,幾時有了機會他必去」:亞波羅自己避開哥林多,可能是為了免得情形更趨惡化。 由本節可見保羅與亞波羅的友誼,分爭結黨只是哥林多信徒中間的問題。 〔話中之光〕(一)亞波羅在此時不願意去哥林多,想必不願意助長哥林多教會分門別類的風氣(參林前一10~12)。今天有許多所謂主的僕人,巴不得有更多信徒跟隨自己,這種私心實在要不得。 (二)『同工』千萬不可以成為『同攻』,而應該是『同供』,彼此同心供應屬靈的幫助才對。保羅和亞波羅真可作服事主之人的榜樣。 (三)保羅雖然是在主裏的先輩同工,但他並不勉強後進的亞波羅;同工乃應各自向主負責,從主領受命令,而不可有人企圖掌控整個主的工作,指揮別的同工,不給他靈裏的自由。 【林前十六13】「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文意註解〕「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真道』指客觀的信仰;『站立得穩』意指不被任何異端所動搖,在此特別是指死人沒有復活的異端。 「要作大丈夫,要剛強」:『作大丈夫』指在生命上長大成人;『剛強』在此有兩方面的意思: (1)在信仰上剛強,站立得穩。 (2)在心志上剛強,不作小孩子(參林前十四20),以免被各種教訓之風吹來吹去(參弗四14)。 〔話中之光〕(一)『要作大丈夫,要剛強。』不要求安逸的生活,要求作剛強的大丈夫。不要求與你能力相等的工作,要求與你工作相等的能力。這樣,你所行的算不得神蹟,你自己卻是一個神蹟。 (二)教會面對末世黑暗的權勢,應當作神軍兵:(1)務要儆醒(弗六18);(2)站立得穩(弗六13~14);(3)作大丈夫──凡事不怕敵人驚嚇(腓一28);(4)作剛強的人(弗六10)。 【林前十六14】「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 〔文意註解〕『愛心』原文是神聖完全的愛;全句意指要讓神的愛從我們身上流露出來。 上一節偏重於持守信心,本節偏重於生活為人;上一節偏重於對付假師傅,本節偏重於對待真弟兄;上一節偏重於真理的立場,本節偏重於事奉的態度。 〔話中之光〕(一)神愛了我們,救了我們,又把這愛放在我們心裏,成為我們所有生活為人的根基和動力。 (二)哥林多前書講恩賜,但運用恩賜的原則是愛,所以哥林多前書也是一本講愛的書;愛是我們行事的原則。 (三)教會若要對抗外在的敵人,就必須先取得內在和諧一致;教會若要抵擋異端的侵襲,就必須先肢體彼此相顧(林前十二25)。 【林前十六15】「弟兄們,你們曉得司提反一家,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並且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 〔文意註解〕「弟兄們,你們曉得司提反一家」:『你們曉得』特意提醒他們;『司提反一家』即保羅為他們施浸的那一家(參林前一16)。 「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也就是全哥林多教會最早歸主的家。 「並且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他們』指全家人;『專以服事聖徒為念』原文意指『委身服事聖徒』或『委任自己去服事聖徒』。 【林前十六16】「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 〔文意註解〕「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這話暗示可能有些哥林多信徒排斥司提反;保羅勸勉他們要以這樣服事聖徒的人為順服的對象,因為只有服事人的人,才符合主耶穌所教訓的『為大、為首』的條件:『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廿26~27)。 「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意指要欣賞他們的勞苦作工,並接受他們的領導。 〔話中之光〕(一)司提反一家,『專以服事聖徒為念』(15節),使徒說,『要順服這樣的人』。可見屬靈的權柄,乃從降卑服事而來。 (二)真正愛主愛教會的人,都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林前十六17】「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我這裏來,我很喜歡;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 〔文意註解〕「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我這裏來」:這三人可能是哥林多教會差遣他們送信給保羅的弟兄(參林前七1),保羅也可能託他們攜帶本書信回哥林多。 「我很喜歡;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意即這三個弟兄對待保羅的熱情,使他覺得從他們三個人身上補足了整個哥林多教會對他的冷淡。 【林前十六18】「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裏都快活。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文意註解〕「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裏都快活」:『心裏』原文是『靈裏』;信徒之間的交通和關係,宜多在靈裏,而不宜停留在魂的情感裏,以免產生不正常的結合,造成分門別類。 「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敬重』原文意為透徹的認識,或認知其身分。 〔話中之光〕(一)能真實供應人,叫人『靈裏都快活』的,這樣的人『務要敬重』(原文)。這也是說出屬靈權柄的原則。屬靈的權柄,乃在屬靈的供應;供應停了,權柄也空了。 (二)哥林多前書提到要趕出甚麼人,也提到要敬重甚麼人,因為教會是一個團,是一個身體,是富有傳染性的;會使全團敗壞的,就要趕出(林前五章);會叫大家快樂、得益處的,就要敬重。 【林前十六19】「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 〔文意註解〕「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西亞』是羅馬的一個省份,位於今日土耳其西部,包括以弗所、歌羅西、老底嘉等地教會。 「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亞居拉和百基拉曾經和保羅一同創建哥林多教會(徒十八1~4),如今又和他同在以弗所(參徒十八24,26;十九1)。 「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指因在主裏同作聖徒而熱誠問安。 〔話中之光〕(一)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無論搬到那裏居住,總是把他們的家打開,供教會聚會之用(參羅十六3~5);我們也應當學習他們的榜樣,把家打開,供接待聖徒和家庭聚會之用。 (二)弟兄姊妹之間的情誼,並不是因為相熟相知,乃單純是因為同是屬主的人,是為著主的緣故。 【林前十六20】「眾弟兄都問你們安。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 〔文意註解〕「眾弟兄都問你們安」:前面19節是教會團體的問安,這裏是眾弟兄個別的問安。 「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親嘴問安』乃是東方人請安的方式而為教會所採用(參彼前五14),現今希臘東正教會中在特殊場合仍沿用此禮節。 【林前十六21】「我─―保羅親筆問安。」 〔文意註解〕這似乎是保羅的習慣,要在他的親筆書信中加上一個最後問安,等於他在信上的簽印(參西四18;門19;帖後三17)。 【林前十六22】「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 〔文意註解〕「若有人不愛主」:個人對主的愛是作基督徒的要素。這裏的『愛』字不是神聖、超越、完全的愛,而是屬人的、友誼的、平凡的、不全的愛;如果連這樣的愛都吝於給主,實在是不應該。 「這人可詛可咒」:『可詛可咒』原文意為『被棄在一邊』,或更重一點可作『被咒詛』解。 「主必要來」:原為亞蘭文的音譯,可能是早期教會的常用語,以主再來互相提醒或是求主快來的禱詞。 〔話中之光〕(一)『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這樣愛我們,無條件的為我們捨命,拯救我們,使我們蒙到無限宏恩;如果我們不愛主,那實在是忘恩負義,可咒可詛! (二)人若不愛主,一切便都無價值;他的一生都活在咒詛之下,像世人一樣,主來時必要審判。 【林前十六23】「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文意註解〕這是保羅慣用的祝福(參加六18;弗六24;腓四23);本書開始願恩惠歸與他們(林前一3),結束又願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他們同在,使人有被恩典包圍的感覺。 〔話中之光〕(一)信徒的一生,乃是本於神的恩而終於神的恩;這恩是教會的主賞給屬祂的人的。 (二)基督徒的人生,每時每刻都需要主的恩典。 【林前十六24】「我在基督耶穌裏的愛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文意註解〕保羅雖對哥林多信徒疾言厲色,但仍要他們知道他實在愛這些和他一同信靠耶穌基督的人。 〔話中之光〕保羅雖然這樣定罪哥林多的教會,但至終他仍是愛他們。這種超越的愛,不受對象光景影響的愛,絕非天然所有;乃是『在基督耶穌裏的』。 叁、靈訓要義 【為聖徒捐錢須知】 一、時間──每逢七日的第一日(2節上) 二、方法──預先抽出免得現湊(2節下) 三、遞送──當打發可信的人(3~4節) 【從保羅的囑咐和問安看他的胸懷】 一、他顧念廣大地區的信徒和福音工作(5~9節) 二、他關心年輕同工可能面臨的處境(10~11節) 三、他尊重同工個人從神所得的引導(12節) 四、他勸勉不成熟的信徒們(13~14節) 五、他以勞苦服事聖徒的人為喜樂(15~18節) 六、他以信徒能愛主並彼此相愛為念(19~24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哥林多前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哥林多前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