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一章拾穗 【林前一1】「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 保羅開頭的話,是第一世紀書信的慣例:先是寫信人的名字,然後是收信人的名字,接著是禱告。不過,保羅在每一部分都添上使徒的特色。因此,寫信人名字加上蒙召作使徒,在本信中十分貼切,因為保羅不住地用他使徒的權柄,更正錯謬。蒙召(參羅一1),指出他作使徒是原出於神(參加一1),奉神旨意,也是強調這一點(參林後一1)。兄弟所提尼,可能是“管會堂”的猶太人(徒十八17),若是那人,則他後來悔改信主了。不過這名字很普通,所以可能不是同一個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新約裡的各卷書信,大都照當時流行的格式,在信首寫上寫信人的名字。參《羅馬書》一1注。保羅介紹自己時,不只用“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還加上“奉神旨意”,要受信人知道他是神所召的傳信息的使者。他在《林後》、《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和《提摩太后書》都是如此稱呼自己,可能因為他的地位受到質疑,也可能因為信中所處理的問題極為重要,涉及基本教義,因此不但提職分,也主張自己有說話的權柄(參九章;林後十一章)。保羅稱主基督時喜用“基督耶穌”,不大用“耶穌基督”(比較《雅各書》一1;《彼前》一1等其他使徒書信)。 所提尼很可能就是哥林多城猶太會堂的那位管理人,曾因保羅的緣故被打(徒十八17)。他後來象14節提到的同事該猶一樣,成了基督徒。但此點難完全證實。保羅在其他書信中都未提此人,只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提他,說明所提尼必為哥林多教會所熟知。保羅寫此信時,他正在以弗所。──《啟導本聖經註釋》 奉神旨意: 闡明了保羅的使徒權柄,起源於神的主權性旨意(徒9:15;羅一1;加一1)。保羅如此極力辯護自己使徒的權威,並非為了提高自身的名譽,而是為了如下原因:①保羅柔弱的外貌和過去曾逼迫基督徒的經歷,導致了部分信徒有無視他使徒權柄的傾向;②證明自己蒙召的真實性;③為了確實證明所寫書信的默示性和神性權柄(林前16:36,37)。兄弟所提尼: 他的身份並不明確,有觀點指出,他與徒18:17中出現的哥林多城管會堂的所提尼是同一人物。他後來皈依基督教成了保羅的同工,代寫了這本書。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所提尼為誰?何以能與保羅一同寫信給哥林多教會?】 “所提尼”(SOSTHENES),意即“拯救”,他和保羅一同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表示哥林多教會對他很認識。保羅在哥林多城傳道時,曾引起猶太人的激烈反對(徒十八章),其中有所提尼,是管會堂的,竟因此受連累,被猶太人所揪打(17節)。所提尼既然是管會堂的,與猶太人是同聲同氣的,何以要被打?顯然,保羅曾在他的會堂與人辯道,所提尼因此受人攻擊。所提尼為保羅的緣故受苦。他以後,可能也信了主,離開會堂,與保羅一同周遊傳道。到了以弗所,保羅寫信給哥林多的時候,所提尼可能為保羅執筆,所以保羅特別提起他的名字。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一聽到所提尼的名字,大家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大家同會這樣說:“所提尼?是的,就是在會堂被猶太人揪打的那一位弟兄阿”!當時所提尼被人攻擊,相信哥林多信主的人都看見。 在使徒行傳十八章告訴我們,還有一個管會堂的,是“基利司布”(8節),他因保羅講道而全家信主。因此,他不能再作管會堂的,必須有人後繼,所提尼就是後繼的人,但後來所提尼也信了主,而且與保羅同工。 所提尼是一個猶太人,他與基利司布一樣是管理會堂的。“管會堂”一詞並非像今日有些教會的“看門的”。管會堂是一種有權柄的職份,是猶太人的宗教官,他們有權解釋聖經,責備及責打會員,為人證婚、簽合約等。 路加福音十八章18節所說那少年官,其實也是管會堂者的另一稱呼。管會堂的睚魯,也是這種人。 所提尼與基利司布一定很熟悉舊約的聖經與其中豫言,所以與接受保羅所講的道有極大關係。所提尼能與保羅同工,當然是一種榮耀,保羅也不能忘所提尼為他而受猶太人揪打的痛苦經驗。――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前一1~8】本書一開頭就表明這位神的使徒何等有教會的感覺;因此他真是夠資格,也能夠來定罪並排解教會中的分裂:(1)他雖是神重用的僕人,卻與一位小弟兄所提尼,一同署名書寫此信――『保羅同兄弟所提尼』(1)。這不但說出他的謙卑,更是表明他如何實際的活在二人同作見證的身體原則中。(2)他寫此信不但與在哥林多的聖徒交通,也與所有在各處求告主名的人交通。這說出他的交通何等廣博,沒有任何界限;只要是在主名下的,他都樂意交通。他真是一個沒有宗派之靈的人。(3)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心胸,是因為他認識,教會的本質,就是那一位豐滿完全、包羅萬有的基督――『基督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2)。眾人既共同享有一位基督,為何還要分呢?所以他對教會的認識,乃是由於他對基督的認識。(4)哥林多的弟兄們雖然屬靈光景相當低落,保羅卻能越過這些,看到他們身上基督恩典的工作(4~7),因此他能不厭棄他們,反而能為他們的已往常常感謝,為他們的將來充滿活潑的信心(4,8)。所以以下他對他們所說那麼多嚴厲的話,並非厭棄的定罪,乃是愛心的成全。這樣『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靈(十三7),正是基督身體中該有的靈。――《讀經指引》 【林前一1~9】這一段經文相當於本書信的序論,概括了保羅要寫的信息內容。並且這一段經文與保羅的其他書信一樣,以①辯護自己的使徒權柄;②問候及感謝的形式組成,從開頭就明確表明受書物件是公眾<提前 緒論,書信的問候語和使徒權柄的主張>。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教會(ekklesia)在普通希臘文中,是指任何世俗上的集會(正如徒十九32、41;參39節,以弗所發生的暴亂)。基督徒故意不用一般宗教集團的稱號,而選用這個字來自稱,可能是受七十士譯本的影響,用這字眼稱以色列百姓。這個字表示他們深信教會不只是一般宗教集團之一,它是獨特的,一般宗教字眼並不合用。它也不是普通的“集團”,而是神的ekklesia。接著解釋就是在基督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聖徒與成聖同一字根,基本的含義不是我們一般的用法,說到崇高的道德標準,而是分別出來歸神的(不過,分別出來後,應有的品格,也當然包含在內)。 以及所有在各處一句,可能把這問安擴及所有信徒(康哲民(Conzelmann)認為有普世教會的觀念在內),這也是希臘文最合理的詮釋。孟遜(T.
W. Manson)認為“各處”是指“各聚會的地方”,正如在有些猶太會堂的碑文所見的39。不過,這兩個解釋有很強的異議,就是本書信絕不是一封傳閱的信,也不是一封公開信。它始終針對著當地的事態;因此,就不如把它與上文銜接起來。哥林多人被召作聖徒,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位,而是與其它人一起的。接著插寫信徒為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是不尋常的(不過卻不難明白);舊約時代人們求告耶和華的名(珥二32等),因此保羅這話,是把基督放在至高的地位上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用“神的教會”一詞來指一個地方的教會,例如“哥林多神的教會”包括在哥林多所有的信徒。“在各處求告”中的“各處”可指亞該亞(希臘)的其他教會,也可指其他使徒所建立的教會。從十五11提到“不拘是我是眾使徒”,而“處”字在猶太人多用以指聚會的地方,第二說似較可能。保羅更稱教會中的信徒為“在基督耶穌裡成聖”的人,也就是因信心得與基督聯合而成為神聖潔子民的人。這些人蒙神恩召作聖徒(參羅一7注)。 保羅的信是寫給一間內部不和、生活也有瑕疵的教會,但他仍稱他們為“聖徒,可見信徒成聖的地位是因相信基督救贖大功,憑與基督聯合的新關係而獲得。“求告”主名就是這種信心的表現(羅十13)。至於信徒品格的成長、靈性的操練,則是聖靈在人身上不斷的工作,叫我們的生命天天長大,越來越象基督(看弗四11~12;彼前四12~13;來十二10)。──《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的教會: 這句話確實證明了哥林多教會雖然發生了分裂、道德墮落、靈性未成熟等混亂與問題,但他們也是神的子女,也在神救贖性護理裡面。這句話很好地表明瞭神對教會完全的主權和不願隨便判斷神教會的保羅的謙卑態度。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認識到如下道理:①不可把神的教會與地上的有形建築物或組織等同;②某一特定的個人或團體都不能主張教會的所有權;③對教會的最終判斷,是唯獨神專有的許可權(申16:19;羅2: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3】「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恩惠是基督教極崇尚的字眼,與希臘的問安相似,“問安”是Chairein,“恩惠”是Charis,兩者意義卻有天地之差。恩惠是神給我們白白的賜與,尤其是祂在基督裡白白的賜與。平安是希臘慣用的問安,但希伯來的salom,遠超過英文裡的peace(中文的“平安”)。它不是指沒有爭鬥,而是指一種積極的福氣與人同在,是整個人得著豐盛,尤其是屬靈的興盛。 這是個典型的問安,新約每一封書信幾乎都出現(有時加上“憐憫”一詞)。除了這兩種品質之外,還把神和主耶穌基督連在一起,作為共同執筆的作者。基督所處的地位,再沒有比這更高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恩惠平安…歸與你們”是當日信徒慣用的問候語(參羅一7;林後一2;加一3等)。罪人因信得贖稱義,內心與神和好,可以享有基督裡的平安和福祉(約十四27)。──《啟導本聖經註釋》 恩惠、平安: 對坎坷的人生路上疲憊的人們來說,平安如同沙漠裡的泉水,是令人渴慕的。尤其身為罪人的我們,絲毫沒有能力,只能等待恩惠和祝福,因此明白這一切來自基督耶穌,等於最終明白了信心的對象及其喜樂。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4】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感謝”神。其實寫這封信時,哥林多教會毛病很多,且有人紛爭結黨,但保羅仍認為有值得感謝的地方。保羅的每一封書信,除《加拉太書》外,書前都有感謝的話(參《羅馬書》一8注;見《腓立比書》一3;《歌羅西書》一3;《帖前》一2;《帖後》一3;《腓利門書》4節)。這裡所感謝的是教會所領受的“恩惠”,特別是各樣屬靈的恩賜。──《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基督耶穌裡: 這句話裡面包含了保羅神學的核心思想和他信仰生活的原動力和秘訣<弗2:7,在基督裡>。神對人類的恩惠和真理是通過道成肉身的基督顯明的(約一14)。我們因信基督能直接體驗神的恩惠和真理。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4~5】單單人的成就,保羅看來是不足道的;“肉體之內毫無良善”(羅七18)。他感恩的,不是他們自己成就的,而是神的恩惠在他們身上所成就的。他特別指出兩樣:口才,就是真理的傳講;還有知識,就是對真理的領悟(Robertson指出,只是流利不夠,最要緊是有值得講的內涵)。“他特別挑出哥林多人自豪的恩賜”(Parry)。後來他把兩者合併為“智慧的言語”(十二8)。——《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一4~9】本文所提到的保羅的感恩,不是因哥林多教會的現狀而發出的,而是他憑信心預先看到將來神使他們健康成長,造就成為完全成熟的信徒,從而獻上的感謝。這表明保羅並不看隱藏在人裡面的腐敗的屬性,而信靠神的大能,並真心感謝神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5】“口才、知識都全備”指具備屬靈知識與表達知識的能力,這是聖靈恩賜中的一種(十二8)。但保羅提醒信徒,單具備這些知識而缺乏恩賜中最大的愛心,會落入自高自大的陷阱裡(八1)。──《啟導本聖經註釋》 希臘人先天具有對智慧和知識的強烈的欲望。其中哥林多地區與雅典特別強調哲學知識的重要性,並且具有相當出色的口才以表達自己的思想(一18-25)。本節中的口才意味著能說出所領悟之真理的能力。知識: 意味著明白作為真理的耶穌基督和十字架的福音。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6】「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裡得以堅固,」 我為基督作的見證一句,指出福音原是傳遞而承受的,是神成就的好訊息,傳道者只是把它傳開去,作它的見證。這見證在哥林多人身上得以堅固。這個動詞往往見於蒲紙卷中,作為擔保的律法詞彙。保羅說他們的生命得以改變,尤其在口才和知識上(5節),證明了傳給他們的訊息是可信的。從傳道的果效,可以證明其真實可靠。——《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的見證在你們裏面得以堅固』(原文)。――
倪柝聲 保羅所見證並為哥林多的信徒所接受的福音,因有聖靈賜給他們的恩賜,得到了證實(參加三2~5;來二3~4)。──《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6~8】『堅固』原文是商業上法律的名詞,意思是堅信、保證,例如雙方立了合同,不許一方失約,必要完全作成,所以譯作『保證』更合適。我們要保證基督的真實,神也要保證我們到基督的日子。――
牛述光 【林前一7】「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這一切的結果(以致),就是哥林多人在屬靈恩賜上一無所缺。“恩賜”這字有幾個用法:(a)指救恩(羅五15),(b)指神一般美善的賜與(羅十一29),(c)聖靈特別的寵賜(十二4以下)。這裡是指第二種,較為廣闊的。神使他們生命豐厚,屬靈恩賜樣樣都有。這兒提到主耶穌再來,似很突兀。不過,正因為今日預嘗了聖靈的賜與,使人思念將來那大日子更完全的經歷(參羅八23;弗一13~14)。顯現(名詞為“啟示”一字,指主再來時那全備的知識(參帖後一7)。我們將得見祂真貌(約壹三2),我們等候祂,不是無可奈何,而是積極的盼望。——《丁道爾聖經注釋》 “恩賜”可能指本書12~14章所說的聖靈所賜的各種造就教會和人的恩賜。“顯現”指主基督在榮耀中再來,這是初期教會的盼望,也是我們的極大盼望。──《啟導本聖經註釋》 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的再臨是聖經所啟示的所有預言的最高峰,是救恩應許的最終成就。對主耶穌再臨的盼望是初期教會信徒們最大的信仰特徵之一,一直以來成為了對苦難的勝利和殉道的根據,直到現在也可視為分辨信徒和不信者的試金石(13:24-3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8】「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 堅固就是第6節的“堅固”。基督既使哥林多人凡事豐富,滿有恩典恩賜,保證他們必一無欠缺,直到末後的日子。聖靈豐富的賜與,本身就是一種保證,指向將來所要嘗受的福樂。末後的日子可稱為“基督顯現”的日子(7節),亦可稱作主耶穌基督的日子。舊約盼望“主的日子”(摩五18);新約稱為基督的日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日既是祂的日子,祂又“保證”了哥林多人,那末,他們到那日必然無可指摘了。基督所擔保的人,沒有人可以指控(參羅八33)。——《丁道爾聖經注釋》 因著主基督的保守與堅固,信徒得以在祂再來的時候,在祂面前無可指摘。7節“主耶穌基督顯現”和本節“主耶穌基督的日子”都是指基督的再來(參三13;五5;林後一14)。──《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 指只有借著三位一體神的主權和大能,才能完成人類救恩的全過程。清楚表明:①對聖徒的救贖事工,神有絕對主權;②表明神對信徒負責到底,並拯救他們的大愛。救恩不僅僅是從罪中悔改,而是指蒙召→重生→悔改→信仰→稱義→成為兒子→成聖→引導→榮耀的全過程。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9】「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 這不是空誇的話,乃是肯定可靠的,因為神是信實的。哥林多人可以大有把握,神的恩惠必不斷絕,因為有神的本性作擔保。保羅追溯當初是信實的神呼召他們,與祂兒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有分。保羅前面說他作使徒,是神呼召的(1節)。這裡他說每個信徒都有呼召。神呼召我們,不是我們自己主動而成為基督徒的。NIV英文譯本把Koinonia(一同有分)後的所有格,當作主詞,就如“交通”(聖靈裡有甚麼交通,腓二1);但這個所有格也可以是受格,正如“和祂一同受苦”(腓三10)。這裡保羅的意思,可能是一同有分於基督裡。不過,所有格指的若是一個人,這所有格多半是前面名詞的主詞,所以這句的意思應該是與祂兒子相交(譯注:中文和合本就是采這譯法),更切合些(Ellicott認為兩者都可以,在祂“裡面”相交,也“與”祂相交)。這個字是10節“分黨”一字的相反字;我們蒙召是與基督相交,也在祂裡面相交,不是彼此分黨。——《丁道爾聖經注釋》 原文是『好有分於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倪柝聲 『一同得分』可譯作同伴、同方。主先在肉身上與我們一同有分(來二14),將來我們也在榮耀的基業上與祂一同有分,正如以色列人到迦南是每人都在產業上有分。―― 牛述光 神既已召了他們得與主基督聯合,必會保守他們到底,因為神是信實的(參腓一6;帖前五24)。──《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10】「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但是”(中文沒有,NIV也沒有),這對比的連接詞,把後面的話與前面的對照起來。他們不但沒有實行相交,反而有了分爭。保羅用很柔和的勸勉手法,引入話題。他用勸這動詞,又用弟兄們這親密的稱呼。他在這封信中用“弟兄們”共三十九次,遠超過其它書信(其次是羅馬書、帖撒羅尼迦前書,各有十九次)。還有,他是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他們。他用祂的全名,增強了勸勉的嚴肅性,這個名字遠超過所有黨派的名字。 都說一樣的話,是一句勸人團結的襲用語。黨派用的口號,會加深分裂,使之潛滲更廣,保羅呼籲他們要制止。“說一樣的話”是合一的第一步,而不同的口號只會擴散分爭。分黨(schismata)不是“分宗派”(schisms),而是“結黨”(“cliques”,莫法特)。他們的分裂是內部的,各黨仍在一個教會裡,例如聖餐仍然一同聚集(十一17以下)。保羅盼望他們彼此相合,這個動詞意思是恢復正確的狀態,也用在補網(太四21),以及帖撒羅尼迦人信心不足的補足(帖前三10)。哥林多教會的情況離正軌太遠了,必須加以重整。保羅要他們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心與意(mind & thought)意思相差不多,但心可能指“心態”(frame
of mind),而意是“意見”(opinion)。——《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因為在哥林多的弟兄出了問題,就勸他們說:『…你們都說一樣的話。』怎麼能說一樣的話呢?底下接著說:『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我們因著生命是一個,就要一心一意;能一心一意,就能說同樣的話了。所以要對付話,就得先對付心(太十二34)。―― 倪柝聲 神不許可在教會中有分門結黨。甚麼是結黨呢?結黨就是有幾個基督徒他們有直接的來往,不是經過元首的來往;他們彼此有特別的交情,不是由於元首的交情。這就是結黨。比結黨更大的,就是宗派。有一班人太接近了,太有感情了,這就成了宗派。你如果持定元首,你的心就也得像元首那麼大。弟兄是要彼此相愛,但彼此相愛是有根據的。彼此相愛必須在基督的身體裏面相愛,越出身體的範圍而說甚麼相愛,是神所不許可的。――
倪柝聲 『相合』原文是補網的『補』,有挽救、成全、完成等義。―― 牛述光 從本節到四21為有關哥林多教會內部問題的處理。保羅從革來氏派來的人那裡(11節)聽到報告,知道教會有分裂危機(見第3章)。此信的一個目的是勸勉大家彼此相合。他稱呼眾信徒為“弟兄”,因在主裡面情同兄弟,親密如手足。保羅此函乃寫給眾信徒,包括女信徒在內(參十六20;羅十六3,15)。──《啟導本聖經註釋》 解決哥林多教會紛爭的方法,可概括為兩大原則:①完全順服基督的權威;②承認相同的信心。當他們遵守這個原則時,哥林多教會將能形成內部的和諧與合一。──《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0,11,13;分黨、分爭與分開】這裏有三種不同的『分』。第一個是『分黨』,原文是schisma,指內部分為不同『行動』的幾種人。英文schism(分派、宗派)一詞便是源出於此。 第二個是『分爭』,原文是eris,指用言語彼此相罵的分爭(12節便引申此種『意見』的分爭)。 第三個是『分開』,原文是merizo,指分成一份一份而言,這種分開像切西瓜,指開後無法再合起來的『分裂』。 哥林多教會的這三種『分』,也不斷重演在每一時代的教會中,許多人因行動與立場的不同而分宗分派,彼此似乎有的相同,但似乎無法合作。也有許多人因意見不同而用言語相罵,用文字彼此攻擊,更有許多人索性乾手淨腳的『分裂』出來,永遠不再相合。 但是,教會長大與發展之後,不妨在愛心中『分開』,而不應在仇恨中『分裂』。分開乃像大樹的分枝,所有的樹枝仍在樹上;分裂則離開大樹,不久便枯乾了。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複述這件事,但那時他有一較深邃的見解,他說:無論如何,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一18)。為傳基督而分則蒙福,為個人而分則有禍了。―― 蘇佐揚《原文解經》 【林前一10,13】使徒是以三件獨一的事物來解決教會的分裂:(1)獨一的名――『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10);(2)獨一的基督――『基督是分開的麼』(13)?(3)獨一的十字架――『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13)?是的,人若真的看見:(1)『天下人間(除了基督的名之外),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2)『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二5);(3)『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六14);一切在此之外的分裂,自然消除。――《讀經指引》 【林前一10~17】作為解決哥林多教會紛爭的引言,保羅指出紛爭的首要原因是哥林多教會信徒對基督十字架的錯誤認識。──《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0~21】哥林多前書的正文從這一段開始,提及哥林多教會內發生的紛爭。保羅首先提到教會內的紛爭,直接指出其壞影響的嚴重性和致命性。本文首先論及分裂的真相(一10-17),然後闡明產生分裂的原因在於無視神的人對自己智慧的過度信賴(一18-2:16)和人性的驕傲(3:1-23),懇請大家合而為一(4:1-21)。保羅通過鮮明地對照神的智慧和人類的智慧,強調如下道理:①刻畫人類的無能和腐敗性;②只有完全信靠基督耶穌的十字架,才能擁有愛和盼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1】「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紛爭。」 提起這動詞是清楚說明的意思,表示保羅絕無含糊的疑竇。可能這字“表示保羅傳到他耳邊的情報,本來不肯相信是真的”(愛德華滋)。分爭是“情欲的事”之一(加五19~21)。——《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一11~12】革來的名字除此處外,聖經中沒有記載。她極可能是當時一個很有財富的女人,家中有許多僕婢,其中有些是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這些信徒或去信,或親自到訪,將教會裡的情形告訴了保羅。 “亞波羅”原是文化之都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人,熟悉聖經,又有口才。在保羅離開哥林多指後,他來到此城,得保羅的同工百基拉、亞居拉夫婦“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徒十八24~28)。 後來,他一直是哥林多教會中一位有恩賜的傳道者(比較三6)。“磯法”就是彼得,是彼得一名的亞蘭文寫法(參約一42),意思就是“石”。彼得一直是耶路撒冷的領袖,為十二使徒之首,可能訪問過哥林多。屬彼得的一派似為猶太信徒,雖不堅持人人要受割禮,卻堅持外邦信徒應遵照耶路撒冷教會的吩咐,嚴守若干有關飲食的規定(徒十五28及以後;參林前八1及十 25)。 哥城教會的信徒,各推自己所尊崇的人作為跟從的物件,仿效異教風氣,把人過分推崇當作神來看待,造成內部分裂。除了屬保羅、亞波羅和磯法的三派之外,還有第四派,說是
“屬基督”。保羅憤怒地質問:“基督是分開的嗎?”(13節)說明確有人用基督之名自成一派。──《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11,14革來氏,基利司布,該猶,司提反是何等人?】 答①革來氏——意系青菜,是一個女信徒,為哥林多教會所熟識的,這人是居於哥林多的教會信徒,或是居於以弗所的教會信徒,則不可考,保羅曾從其家屬中,得知哥林多教會發生紛爭結黨,起了內訌之事,所以保羅特別提了她的名字,為要表明他有憑據,是以證明哥林多教會實有其事,免得被人說他是一個妄言者。 ②基利司布——意系蟠曲,是在哥林多管會堂的猶太人(徒十八8;林前一14),他因保羅講道而全家人信主,受浸後就辭去管會堂之職,由所提尼繼承其工作(參一六五題2條)。 ③該猶——意系主,在新約中同名的有四人,一、是馬其頓人的一信徒,為保羅旅行之伴侶(徒十九29),保羅第三次行程中至以弗所傳道時,有銀匠底米丟,糾眾滋事,該猶與保羅一同被捕。二、是特庇人該猶,曾於保羅第三次行程中,偕其他諸人隨同保羅自希臘赴亞西亞(徒四4)。三、是為使徒約翰的愛友,稱他為親愛者,是一位誠心厚待客旅,信行合一的基督徒(約三1,3,5,6)。四、是哥林多城的一基督徒,保羅曾為他和基利司佈施浸(林前一14),於羅馬人書中,此人附筆問教會安,是在哥林多接待全教會和保羅的(羅十六23)。按情似與上稱親愛者為一人。 ④司提反——意系有了冠冕,是哥林多的一信徒,為保羅所施浸,他的一家是亞該初結的果子,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司提反是被差遣送信給保羅的三人中之一位(林前一16,十六15-18,參七1),按漢譯聖經使徒行傳六章5節(參一四五題2項),與哥林多前書一章16節所記的司提反為同一名字,但原文確系二名,故其人其事是各有不同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一12】我是屬……屬……屬……: 實際上磯法,亞波羅,保羅忠心事奉唯一的基督,但信徒人為地認為他們的強調點和教導的方法不同,把其中的某一項視為全部的真理來強調。當今的信徒們也要具有綜合而宏觀的、符合聖經觀點的理解力,要避免把部分真理當作真理的全部,造成分裂和危機的愚蠢行為。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3】「基督是分開的嗎?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嗎?」 基督是分開的麼?這話,一般認為是句烈怒的呼喊,不是句問話(GNB, NEB就是這樣)。有人將動詞視作關身(正如路十二13),那意思就變成:“你們分屬於基督和別的人麼?”表示他們只是部分屬於基督。不過,被動式更有可能,意思是“基督是被分割的麼?”(意即屬於相爭的某一派人;參莫法特,JB:“基督是分送出去的麼?”)或說“基督是分開的麼?”最後這句也許是最貼切的了;不過,無論取哪一句,保羅是在表達一件絕不可能的事。基督是一個,教會是祂的身體,也必然是一個。 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也是表示絕說不通的事,直接關係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哥林多人強調智慧,似乎忽略了基督十字架的真理,是絕對的重點。除了祂,沒有人能成就救贖大功。第三個問句表示他們不明白洗禮的重要性(浸禮與十字架在羅六3以下亦連在一起)。他們受洗歸入基督,不是任何其它人,他們單向基督效忠。——《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是分開的嗎?』基督是不可能分開的。團體的基督是合一的,所以基督不會在我們身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在神的兒女中意見不一,就是因為沒有持定元首。我們有了難處,於是就爭辯不已。但這不是解決難處的方法。我們如果肯同心合意跪下來,承認基督是頭,事情就容易解決了。――
倪柝聲 保羅提醒信徒,他們所信的是基督,而不是世上的人。為他們釘十字架的不是保羅而是基督,他們也是奉基督的名受洗,與基督聯合為一(加三27;羅六3;林前十二13)。無論由哪一個神的僕人施洗,都是一樣。信徒不可將信心依附于替他們施洗的人,
來代替基督的地位。──《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保羅的名……: 保羅用悖論法宣講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是基督,即使受洗,也唯獨借著基督的權威才能施予。保羅之所以使用自己的名字,是為了暗示他們追隨的亞波羅或彼得,都與自己站在相同立場上。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4~16】保羅只有為哥林多幾個人施洗過,他認為這是神的安排,為此感謝神。有人認為洗禮使施洗者與受洗者,有一種神秘的關係(H~ering);可是在新約中,這種看法很難成立。基督自己把施洗的工作分派給跟從的人(約四1~2)。彼得也是這樣做(徒十48)。保羅對基利司布(“管會堂的”,徒十八8),該猶(接待保羅的人,羅十六23),例外地施了洗;他稍後才提司提反家,正是一封口述筆錄的信很自然的情況。他提及這些人,並不表示這些人特殊重要,因為“這與整段的語調相違”(Godet)。保羅沒有說明理由。他也許還為別的人施過洗(16節),但顯然保羅並不慣常為人施洗。 提出這些事實,是表明他絕無意把信主的人與自己拉在一起(參15節)。古時一個“名”的意義,比今日重要得多,代表了整個人的個性;總攬了那人的一切。eis這前置詞即是“進入”(into),“‘進入某名字’表示進入相交與效忠,正如救贖主與被贖者的關係”(Robertson和Plummer)。保羅絕沒有說過甚麼話,也絕沒有做過甚麼事,要把他帶領信主的人與自己有這關係。他把人帶向基督。——《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強調自己沒有給其他人施過洗,使那些借推舉領袖,搞個人崇拜、分裂教會的人無詞可藉。基利司布是以前哥林多城會堂的管理人(徒十八8)。該猶可能就是《使徒行傳》十八7所記那個外邦的猶太教信徒“提多猶士都”。他的羅馬全名寫法應該是該猶·
提多·猶大都。這兩位是保羅在哥林多城傳道最早聽信歸主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16】司提反是整個亞該亞省(哥林多城位於亞該亞的東部)第一位信主者(十六15,17)。正確讀音應譯“司提反拿 ”。這裡說“司提反家”,可能保羅給他和全家施過洗。聖經中全家受施洗的記載還有哥尼流(徒十章)、呂底亞(徒十六15),和腓立比城的獄卒(徒十六33~34)。──《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保羅奉差是傳福音,不是施行宗教禮儀,即或是洗禮這麼重要的禮儀。基督最初差派十二門徒(可三14),最主要的正是傳福音,而整個新約裡,這也是使徒主要的工作。神藉基督的救贖工作,他們承受了很獨特的見證任務;他們主要的工作是要傳揚出去。 哥林多人至少有一部分,把人的智慧和口才看得太高,跟隨了希臘人推崇修辭哲學研究的作風。保羅針對這一點,堅持智慧的言語(“cleverness inspeaking”,BAGD)並不是他奉差的使命。這種傳講法,會把人帶向傳講的人,就使基督的十架失了效用。忠心傳揚十字架,使人信靠神透過基督所作的,而不是任何屬人的技巧。專靠辭藻,使人信靠人,正與傳講十字架的果效背道而馳。——《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差遣我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今日教會所以分派,是因為人重視儀式過於重視福音。―― 牛述光 並不是說受洗不重要,而是說主基督交托給保羅的使命是傳福音。傳福音的主旨是宣講主基督的替死與復活,以及人的悔改和救贖(十五3~4)。“智慧的言語”指人說話的聰明才智。鼓如簧之舌,運用當時論辯的技巧,聽的人可能太為說者的詞令所吸引,反而得不到所要傳的信息。──《啟導本聖經註釋》 智慧的言語: 由於哥林多地區深受希臘哲學的影響,以至那地區的信徒也力圖把十字架和福音當成哲學性辯論或知識的一類來理解並說明。正是這一點成了引起紛爭的關鍵因素。保羅把他們的哲學性辯論視作完全無益的貧嘴,強調真理乃是:①對基督十字架的完全信靠;②靠愛的能力動工的信心(加5:6)。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8】「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道理(英文message,訊息,NEB作Doctrine,“教義”),字面的真義是“the word”,“字”或“話”;與17節的“智慧言語”互相對照(Words of human wisdom原是單數的)。這道理包括使徒傳道的形式與內涵。這道理在滅亡的人聽來,亦不舒暢,那簡單直接的表達方法,也不討好。以他們的“智慧”,只覺這道理是一派胡言。羅馬有一幅著名的圖畫,繪著一個敬拜者,站在一個釘十架的人面前,那人有人的身體,卻有驢的頭,上面寫著“Alexamenos敬拜他的神”41看重屬世智慧的人,正是這樣看十字架的道理。滅亡的人與得救的人之間,成了對比(參路十三23;林後二15)。所有人至終都落在這兩類裡,再沒有別的路。得救的人並未全獲屬天的智慧,但新生命使他們能以衡量屬靈的事。他們體會福音的偉大,滅亡的人卻盲目不見。愚拙的反而是“智慧”,我們以為保羅會說福音是“神的智慧”,可是他卻說是神的大能(參羅一16)。它不只是一番忠言,告訴我們該怎樣做人,也不是有關神大能的報導,它就是神的大能。——《丁道爾聖經注釋》 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的十字架。這信息對走在敗亡之途(二6)和走在永生道路上的人(二7),有完全相反的效果。前者靠賴人為的哲學體系,相信未重生的人有能力揭開屬天的奧秘,要的是他們的頭腦能夠瞭解的東西。他們屬血氣,不能領會聖靈的事(二14),因此以福音信息為愚笨,為無能 。後者因為親嘗過福音改變人心的力量,以此信息為智慧。信的人因主耶穌釘十字架,和祂的死而復活所完成的救贖之功,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福音在信的人是個人與世界唯一的希望;自以為聰明的人,拒絕了得救的途徑,只有滅亡。參《羅馬書》一21及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18~25】使徒在題到宗派問題中,夾雜著題到屬世智慧的問題。這是說出,人甚麼時候不專一的以基督和祂的十字架為智慧和能力,而憑自己的智慧,在釘十字架的基督之外另有追求,另有注意,就必導致教會的分裂。那些促成教會分裂的宗教領袖們,都是何等的自命有『智慧』,有『能力』!他們那樣標榜自己的亮光,相信自己的見地,維持自己的組織,堅持自己的作法,甚至到一個地步,帶進分裂,產生宗派,也在所不惜。哦!這些人太有『智慧』了!太有『能力』了!為此使徒為消滅教會中宗派的靈,就必須高舉基督和十字架乃是神的智慧和能力,以廢棄人的智慧――亮光、見地、主張、看法等,滅絕人的能力――組織、作法、推動、追求等,好叫大家都專一的以豐滿的基督和奧秘的十字架為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合一自然就顯出,宗派自然就消除。所以事物叫人分,基督叫人合,誠然!――《讀經指引》 智慧應照其內容和能力來判定,而不是所說出來的話語。十字架之道是神的智慧,對不信主的人看來或許是愚蠢的,可卻能拯救生命;相反不管人的智慧多麼高尚而偉大,卻不能使人得救,終究會自遭滅亡(賽29: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19】「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保羅引用以賽亞書二十九14(與七十士譯本稍有出入)總結他的論點。他說的並不是新論調,自古以來,神的道就與人的智慧思潮相對(參詩三十三10)。人總覺得他們是對的(參箴十四12;十六25)。但神要滅絕人的“智慧”,廢棄人的體系。在這段裡,智慧與聰明並無大分別。但正確的說法,智慧是智力的超卓,而聰明則是對“事物因果”明哲的領悟(賴富特注西一9)。兩者在神面前都站不住。——《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所以,我們該當如同一無所知的嬰孩,單純謙卑來到神面前,才能蒙神啟示(參太十一25) 。――《讀經指引》 本節經文引自《以賽亞書》二十九14。當時亞述大軍兵臨城下,猶太國宮庭中的“智慧人”主張聯合埃及來對抗。先知指出這種靠人而不靠神的態度,是十分愚昧的,必為神所棄絕。──《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20】「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 保羅用一串巧妙的問話,強調他的重點(參伯二十八12;賽十九12,三十三18)。有人認為智慧人是指希臘的哲士,文士(學者)是指猶太人的文士,世上的辯士指兩者在內。另有人把第一個與最後一個的重要性互換。不過,似乎保羅並沒有這樣分明的用意。他只是要指出沒有任何屬人的智慧,可以在神面前站得住,用三個世界上最有學問最敏銳的典型字眼罷了。他用這世上(aion;參NEB“全都只限於這稍縱即逝的世代”),叫人感到人的智慧原是短暫的。這世界只是個即將過去的舞臺,其中的智慧也要一同過去。神不單撇棄這智慧,或指出它的愚拙,祂叫它變成愚拙。神對任何只憑人智慧的成分完全棄絕,保羅對這一點絕不含糊地指明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似乎在回應《以賽亞書》三十三18的話。亞述王進攻耶城的計畫全告失敗;這世上的智慧在十字架的大能前也都變成了愚拙 。 “智慧人”泛指世上的思想家與哲學家之流。“這世上的辯士”指希臘各派哲學中的所謂“論辯家”,喜歡與人作冗長的辯論。“文士”指專門研究舊約律法的猶太教師。 在當時羅馬、希臘文化的世界裡,特別在哥林多這個文化和商業發達的城市中,到處都有自命為智者的辯士,說可為人解決人生問題。保羅指出,這一切的人間哲學,並沒有真明白神和祂的啟示,也不懂十字架救贖的道理,因此只是虛空的、好聽的詞令,對實際毫無裨益。可是使徒們傳講的信息,能領人認識神,讓人從罪中出來,得到新生命。這種聰明人認為愚拙的道理卻真能救人。世上的智慧所做不到的事,福音的大能卻做到了。神把世上的智慧變成了愚拙。──《啟導本聖經註釋》 智慧人: 指否認神的存在,並誇耀世上智慧的所有人。文士:指猶太的書記及研究律法的學者。辯士:指擅長希臘哲學和有口才的辯論家。本節尤其赤裸裸地揭露了人在神面前顯出的無能和無知。生動地刻畫了:①人所具備之知識的有限性和相對性;②超出人類智慧的神無限的能力和真正的救恩行為。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1】本節清楚地彰顯了神向著人類的加倍的愛:儘管我們人類因罪完全喪失了認識神的智慧和能力,神卻不顧我們人類無能和罪惡,自己親自尋找人類,並親自成為代贖物,開闢了人類得救的道路 ;本文還刻畫了基督教根據啟示的性質。 ──《聖經精讀本註解》──《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2】猶太人……希利尼人: 通常指具有地區性和種族性的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但在本節用于更廣義的意思上,即泛指世上所有人。猶太人指舊約時代接觸過神啟示的人,希利尼人象徵與神的啟示無關的所有外邦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2~23】“希利尼人”包括當日在羅馬帝國裡接受希臘文化的外邦人。希臘文化講求智慧,十字架救贖的福音,從表面上看不能滿足這些人的希求。保羅把“希利尼人”和“外邦人”兩個名詞互用,來和猶太人一詞對比。猶太人講求神蹟,希望見到一些出於神的奇事,以滿足他們民族和信仰的自尊心。(比較太十六1~4;可八11;約二18。) 耶穌在世上不是沒有行過神蹟,只是猶太人不信,因為祂未能照他們的期望,以民族大英雄的姿態來到世上,只是個卑微貧窮的傳道者,到最後還羞辱地釘死在羅馬人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來說,都不是甚麼光榮的標記,誰知神卻以此來完成祂的偉大救贖工作。十字架成了猶太人歸信的“絆腳石”。──《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23】「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保羅定意傳揚釘十架的基督(卻,but,de,是反義字(adversative),而我們,hemeis是強調式)。傳(kerysso)是傳訊者的行動。訊息是從神來的,不是從傳訊者而來。這個意思的用法,是基督徒特有的。古典著作中很少甚至沒有這樣用法,七十士譯本和當代宗教體系,如神秘宗教(見TDNT, iii, pp.697~700),也沒有這樣用法。釘十字架是個現在完成式的分詞,表示基督不但一次被釘,而且一直持有這被釘者的特性。十字架永遠有功效。 可是猶太人無法接受,對他們來說,釘十字架的彌賽亞是絕對不可能的,是個絆腳石(Lenski認為這譯法太弱,skandalon該作“死亡陷阱”)。那是頂撞冒犯的收場(被掛在木頭上的,是被咒詛的。申廿一23)。對外邦人而言,也好不了多少,他們看為愚拙,徹頭徹尾的荒謬。神萬不會這樣做!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猶太人外邦人都受不了。在此保羅把全人類囊括了,都拒絕釘十字架的彌賽亞。——《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一24】「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但在那蒙召”的一句,有強調的意味,英文作“the called themselves”);themselves一字是強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神主動的呼召。蒙召一詞,在保羅一般的寫作裡,表示人已經聽從了這呼召;這是個有果效的呼召。蒙召的人知道,被釘的基督就是能力的本身。蒙召之前,他們被敗在罪中;如今有了新能力在心中工作,就是神的大能。 基督也是神的智慧。這段經文中,一直都論及智慧,哥林多人嚮往推崇備至。可是,十字架對希臘知識份子,卻是愚拙無比的事,根本說不通,毫無智慧可言。保羅將能力與智慧連在一起是很重要的,因為若只靠智慧可到神面前來,那麼基督教只有知識豐厚的人才可以獲得救恩了。但十字架的能力使最卑微的人,也可以通到神面前,可以勝過罪惡,這就是超越任何哲學家所能構思出來的智慧。在尋索智慧的層面上,神的“愚拙”證實是真的智慧。——《丁道爾聖經注釋》 “蒙召的”指按神的旨意所選召的人(參一2)。“神的能力”指神克服罪惡,救人脫離罪惡權勢的大能。“神的智慧”是他用釘十架的基督來解決世人的智慧無力解決的問題。──《啟導本聖經註釋》 蒙召的: 指信主耶穌重生的人,超過單純認識神的層面。因信基督十字架而內心得以變化這是神跡中之神跡,也是最高的智慧。無論是希利尼人還是猶太人,凡信主的人都可以在神裡面發現超越世界的真生命和真智慧。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5】「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 狂傲的人嗤笑為愚拙的,實比人的智慧更有智慧。保羅在此沒有用18、21、23節所用的“愚拙”(moria),他用的“愚拙的東西”(moron)就是指十字架。軟弱一字亦然,是用軟弱的東西;十字架是神“軟弱的東西”,比人所有的都強。——《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並不是說神也會愚拙和軟弱。如果神也會愚拙和軟弱,那麼天下還有誰不愚拙,不軟弱呢?保羅說話的口氣,乃是指:『神總比人強一等。』至於神的愚拙和軟弱,這只不過是一般不信的人的想法而已。──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意思是說,神比人的智慧更有智慧,比人的強壯更為強壯。──《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的……強壯: 這一節對比神的能力和人的智慧,強調神對人的絕對優越性和人對神全然信靠的必要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6】「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不多是指“有一些”,但為數不多(參導言;正如Deluz說,神a priori“祂的教會不摒棄任何人”)。有能力和尊貴的,是社會中的領導人物,可是“叫人在世界高升的東西,如知識、勢力、地位,並非引往神和救恩之途”(Hodge)。——《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說的意思是不多,而不是絕無僅有。有一位英國貴族婦女曾作見證說,正因這微小的分別,她才有得救的機會。 從本節可以看出當日哥林多教會,以及一般外邦教會的信徒,文化與社會地位大都不高,可是反得了神的救恩。這證明得救不是靠人有甚麼;人得救只可以指著主誇口(31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一26~31】本文強調神揀選世上愚拙、軟弱的人,讓智慧人羞愧,借此以對比的形式表明了神與世界相悖的事實。充分表明了以下道理:①不讓得救的人自誇;②神的價值觀與人的完全不同;③神的主權性護理是自由的,絲毫不受人的影響。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7】「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揀選一詞重複出現,強調了神的用心。此外,從陽性字眼(智慧、能力、尊貴在希臘文字是陽性字),轉為中性字愚拙的,一方面直指這些人愚拙的本質,另一方面更可能包括十字架的救恩(參23節)還有另一個轉變,智慧(Wise),一字即“聰明人”,轉為陽性;這些人自己看自己的身價,與神的揀選對比起來,就必蒙羞。希臘文的文法用(hina),表示神的用心(“為要叫他們蒙羞”);保羅不想我們忽略,神在這一切事上是有計劃的。有解經家認為世上是“世人的看法”,這卻錯過了保羅這話的刺。神不單揀選了世上認為愚拙和軟弱的人;神實在揀選了世上真真愚拙和軟弱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一27~28】神那反乎常理的揀選――揀選了『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無有的』,乃是要藉此打倒人一切在基督之外的誇耀,而單單以釘十字架的基督為誇口。哦,那真正蒙神揀選的,總是越過越認識自己的愚拙、軟弱、卑賤、無有,也越過越認識,惟有基督乃是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祂是我們的一切!――《讀經指引》 【林前一28】「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 卑賤的是指“出身低微”的人,但往往添上“道德下等”的意思(參六11),正與26節“尊貴的”相反。被人厭惡是個很強的字眼,意即“被視作一文不值”(諾克斯,“可蔑視的”)。下面的字眼更厲害,無有的,“等於‘零’的”(Orr和Walther“nothings”),“在世人眼中根本不存在的”(Erdman)。神的作為是創新的,祂按自己的旨意,從無有造出有來。廢掉(katargeo)這動詞不容易譯。新約裡共出現了二十七次,AV譯本有十七種譯法,RV譯本不用其中七個,卻另自加三個,其它譯本也有同樣情形出現(我從著名的譯本中,列舉了共八十種譯法)。這字基本上是“去閑著”,或“停用”的意思。這裡意思是,神揀選那無有的,叫那有的完全無效用。——《丁道爾聖經注釋》 卑賤的……無有的: 意味著按世俗的眼光來看,被疏遠、冷落的階層,這些人象徵著從社會應得的合法權益中徹底被排除的一群,並受逼迫和差別,受歧視和委屈的人,但神揀選他們承受他的產業。不僅如此,當因著末日的審判新國度到臨時,神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公,使富有的和智慧人、有權位之人蒙羞愧。這些都來自神的公義和奧秘護理,清楚表明:①人人平等的真理;②只滿足於這世界中所得權利的人,必有神的審判臨到他們。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29】「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神這樣做,是有用心的(hopos是指目的),為叫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無可誇口。我們在人面前不管做甚麼,在神面前都不能自誇。——《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一30】「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裡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得救的人是“本乎神”(exautou),有根源的意思。他們的新生命是從神而來的(參羅九11;林後五17~18;弗二8)。他們是在基督耶穌裡。這難明的詞句是保羅經常用來表示信徒與基督的關係的,單寫這句話的書也有不少。簡言之,它表示信徒與主的連系,親密得無以復加,基督是信徒生活的氣層,可是,切勿機械化解釋這話,基督是有位格的,這句話描寫出人與個人救主的個別關係。貝斯特(E. Best)說這話有整體的一面含義,在基督裡示與所有同“在基督裡”的人,也都有了緊密的關係42。也就是說,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那反面的連接詞“但”(de;見AV;NIV則刪去了),和強調語氣的你們,把信徒與前述以屬世智慧自誇的人,強烈地對照著。接著說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就把與屬世智慧的對照,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來。保羅前面已強有力地作辯,說福音看來“愚拙”,其實正是真智慧,這裡也就是這個意思。神的智慧有形有體地存在基督身上(參西二3),把自己獻上叫人得拯救。這是真智慧,哲學家要爭論,就只管爭論好了。 有人把公義及下面幾樣,與智慧並列(如AV),但NIV用作解釋“智慧”,這似乎更正確。公義(在希臘文中沒有我們),在這裡是指基督為屬祂的人,爭取得來的位置,“被稱為義的位分”(愛德華滋)。基督是我們的公義(參林後五21),再無別法。我們也無法憑自己達到聖潔,基督也是我們的聖潔(參羅六19;帖前四3~7)。祂又是救贖(列在最後有強調作用,也許指末後的大日,救贖得完全的日子)。祂在各各他以自己的身體付上了贖價(參可十45)。——《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不只當看見在各各他山上,一位代替的救主;更當看見我們裏面,一位替我們活著的主。祂是『我們的智慧』:以往是我們的『公義』,使我們得救;現在是我們的『聖潔』,使我們過聖潔的生活;將來是我們的『救贖』,使我們的身體得贖。――
倪柝聲 神不僅把我們放『在基督裏面』,『神有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這是聖經中一個最大的記述。祂『成為我們…』。我們若相信這個,我們能把我們所需要的任何東西放在這句話裏,並且能知道神已經把它作好,藉著聖靈在我們裏面,主耶穌已叫祂自己成為我們所缺乏的任何東西。――
倪柝聲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義、聖潔、救贖』(另譯)。智慧是總題,可以把它擺在一邊。這裏說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三件東西:一、義;二、聖潔;三、救贖。神在甚麼時候,叫祂成為我們的義呢?我們都能答說,是在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是當我們接受主耶穌作我們的義的時候。並不是你哭了三天,賠了不是才得著的。你接受主作你的義,是立刻可以得到的。照樣,你接受主耶穌作你的聖潔,也是立刻可以得到的。可惜人在接受主耶穌作他的聖潔這件事上,卻都是自己繞圈子,都是花冤枉工夫。――《得勝的生命》 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得以認識神;『義』(原文)使我們稱義,有地位立在神前;『聖潔』使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救贖』使我們完全得救,直到身體得贖。―― 謝模善 基督耶穌是智慧之源,我們因著祂得以稱義、成聖、得贖。──《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們得在耶穌基督裡: 這句話是說你們在耶穌基督裡得救是因著神。換言之,因著神的救贖性旨意和恩惠,信徒才有了信仰(林後3: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一31】「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我們在神面前絕無可誇(29節),但可以誇基督為我們所作的(參加六14)。保羅用經文印證,正是他一貫的手筆(耶九23~24)。舊約裡這話是指耶和華,可見他對基督的推崇再無以上之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經文似為《耶利米書》九24的摘述(參《羅馬書》三10注) 。人不可誇耀自己的智慧、勇力或財物,而要以認識神為榮。──《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指著主誇口: 世上智慧的瞬間性和神的智慧之永恆性為前提,強調信靠神、仰望神才是給人類帶來救恩的真正智慧。
──《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