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前書第三章拾穗

 

【林前三1哥林多信徒已領受了聖靈,但在實際生活上並沒有活出屬靈的樣式,故此只能算是“屬肉體的”。比較二14。“肉體”在這裡非指身體,而是人與生俱來的罪惡敗壞傾向的統稱。

結黨搞小圈子,而不以神的大家庭為念,是屬肉體的表現(林後十二20;加五20)。哥林多信徒犯的正是這種毛病(三3)。他們並未完全成長,仍在吃奶的階段。──《啟導本聖經註釋》

         屬肉體: 指基督裡面的孩童,雖然得救靈性卻未成熟的人,他們與2:14屬血氣的人不同,有別於未得救的人。他們的信仰總是停留在初級階段:①沒有經歷過天國深奧的恩惠;②信仰的實踐所帶來的真正喜樂;③也沒有體驗過稱義之道(5:12,13)。保羅待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如同嬰孩,他的這些見證中,我們可以明白如下道理:①福音工人在傳道時須以信徒的屬靈程度為前提;②不能掩面不顧信徒的現實問題。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2保羅的意思就是他們把日子丟掉了不少,是一個老孩子,年紀已很大了,但人還是像一個孩子。本該長的,卻沒有長;本該作一壯士,有力氣走前面道路,能吃乾糧的,但是白過了這麼多日子,仍然作一屬肉體的。在走道路、順服主、信靠神的事上,該有經歷,可指引別人的了,但到現在還是不懂。還是嬰孩。―― 倪柝聲

         屬肉體的基督徒:(1)生命小――嬰孩(1)(2)領受力小――不能吃飯(2)(3)心腸小――嫉妒(3),『心腸狹窄』(林後六12)(4)視界小――分爭(3),看不見基督,只看見主的工人;(5)知識小――只要一部分,而不要全部,不知自己是全業的主人。―― 牛述光

 

【林前三1~9在前面,保羅對比屬聖靈的人和屬血氣的人,並把這原則直接應用于哥林多教會。保羅在此指出哥林多教會產生紛爭的原因是:①缺乏靈性分辨力;②熱衷於人的事情多於神的事情。見證他們所追隨的只不過是神的工人,真正養育聖徒們的乃是一位神。這段經文特別強調如:①人不能成為敬拜的對象;②敬拜人的行為屬於拜偶像,為神恨惡;③真正敬拜的物件只有神一位元。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23在前章保羅強調在戰場上要丟棄屬世的智慧,要依靠基督的十字架和聖靈的感動;本章則論及哥林多教會內發生的具體問題。保羅在此闡明,哥林多教會的紛爭來自:①未成熟的信仰和;②誇耀屬世智慧的人的傲慢,同時又明確指出神的事和人的事,福音傳道者與信徒的關係,並借此懇請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合而為一。本文適當地穿插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責備、教訓、鼓勵、號召等,給人很多的感動和靈感,顯明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的深摯的愛。本章教導我們:①信徒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真實樣式;②在神面前要謙卑;③只有丟棄人性的欲望,竭力做神的工時,才能成就真正的合一。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2「我是用奶喂你們,沒有用飯喂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保羅那時是用奶喂他們,不用乾糧(參來五12;彼前二2)。他並沒有超出初信者的能力來驅策他們,乃按合適的程度教他們。他們“還未能領受”,並無可責。可是,他說“如今還是不能”,就另當別論了。Indeedall oude)是很強的語法,“有力地帶出附加的重點”(BDF 4486))。如今情況應該不同,哥林多人在“嬰孩”時期作“嬰孩”,合情合理,但他們早該脫離這個階段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奶』是間接消化的,說出二手的供應;『飯』是直接消化的,說出頭手的得著。使徒說,屬肉體的人只能吃奶,不能吃飯,這就是說明,凡是只能接受別人二手的供應,從來不會自己在主面前直接領受的,都是幼稚的,都是屬肉體的。――《讀經指引》

         神話語的供應,有些較淺,如同『奶』;有些較深,如同『飯』。但無論如何,都是屬靈的糧食,教我們『吃』了,屬靈的生命能以長大。所以我們應當愛慕神的靈奶(參彼前二2),也當學習吃神的靈糧。――《讀經指引》

         哥林多信徒只能吃奶,不能吃飯,因為仍停留在屬肉體的光景中。他們不追求長進,所以不能理解神所啟示的救恩的奧秘(二7),反以為膚淺。──《啟導本聖經註釋》

         : 指基督教教義的基礎,用比喻直接表明哥林多信徒靈性的未成熟。飯: 與奶相對比,意味著神話語深邃的屬靈原理和深奧的教義(5:12)。如今還是不能: 不能吃飯的人,指不明白神深奧話語的人,他們是:①自己無法解決現實性的各種問題,即紛爭,道德性墮落等;②在生活中沒有嘗到耶穌基督使人自由的恩惠(8:32)──《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3「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

    保羅一針見血斥責他們仍屬肉體。他把sarkinos1節)改作sarkikosinos的字尾是“用……造成”的意思;因此石版是lithinos,“用石造的”,就與sarkinos(林後三3)“用肉造的”互相對照了。ikos字尾則解作“特性”的意思;psychikos“天然人”(屬血氣的人),和pneumatikos“屬靈”的人(二1415)。因此sarkinossarkikos的分別,就如fleshy“肉造的”,與fleshly“屬肉的”的分別(參Lenski,“‘肉造的’是無可避免的,‘屬肉的’則可避免而人不想避免”)。sarkinos一字是更徹底的,不過用在初信者身上,就不帶責備的含意。sarkikos“屬肉的”,用在信主多年的人身上,就可責備了。成熟的信徒是pneumatikos“屬靈的品質”,若變成屬肉體的,正如哥林多信徒一般,就與信徒正軌相違了。“肉體”一詞在保羅的筆下,往往有倫理與道德的意味,代表人性中低下的層面(參羅十三14;加五1319;弗二3等)。

  他們被指責的事很清楚:就是嫉妒和分爭。嫉妒一字基本意義近乎“熱心”、“熱情”,古典作者一般列為德行的,新約作者也是如此(例林後七7;十一2)。可是這種情操很容易變成猜忌等等,新約作者就用這字形容惡事,是肉體的作為之一,(加五20)。至於分爭,(參一11,兩者都是自我表現,和不正常的爭鬥。信徒原該顧念別人(參羅十二10),哥林多人卻只求自己痛快(參四8)。保羅問這豈不是屬乎肉體(worldly;sarkikos),照著世人的樣子行麼?末後一句意思是“像天然人”(like natural men)(二14)。——《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嫉妒分爭,』這是肉體的表號。不論恩賜怎樣豐富,只要有嫉妒分爭,就是屬肉體的。為甚麼同樣的事情臨到屬靈的人就成了他的造就,臨到我們就叫我們嫉妒分爭呢?這證明我們仍是屬肉體的。―― 牛述光

         嫉妒與紛爭都是屬情欲的事(加五2021),屬靈的人不可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仍象世俗的人,照著肉體的標準行事,分門別類。他們象當時流行希臘的哲學派別一樣,各宗其師,沒有“基督的心”。──《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4「有說:“我是屬保羅的。”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嗎?」

    因為(For),是把原因說明出來。When是不定的hotan,即“無論何時”Whenever。每次用這種肯定的語句,保羅的要點必定再重複一次。我們不曉得保羅為甚麼只提出兩黨人的口號。也許只提出亞波羅(人認為他與保羅很親近,參四6)和他自己,已經夠吃重了。他再一次問: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麼?(莫法特,“What are you but men of the world?”)。他們的眼光只有屬世的智慧,不是聖靈充滿的智慧。保羅一開始提及分黨(一1012),就一直強調這一點了。分爭結黨,十足證明哥林多人屬世的思想,沒有屬靈的透視。他們本該“屬靈”(二15),或“成長”(二6),卻仍是屬“肉體”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具體指出哥林多教會的分裂,在本節保羅教導:①哥林多教會的分裂來自對領袖的錯謬認識;②黨派之心與人類自私、天然的本性有直接的聯繫;③只有在神裡面才能解決這樣的黨派之心。另外,儘管哥林多教會內有4個黨派,但他只舉保羅派和亞波羅派為實例。保羅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這兩派具有代表性,並且是出於善意,不願意這種不光彩的事,給基督和自己的前輩使徒彼得抹黑(1:12)──《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5「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

    本該用“誰的地方,用了甚麼”(What)(參7節“any thing”),是叫人把注意力脫離傳道人,轉放在他們的功能上。僕人譯自diakonai,本來是飯桌侍者的意思,後來變成一般低下的服事工作,新約則常用在信徒對神的服事上。後來更應用在事奉的一個固定階層上,就是執事,可是這裡並不是指這個用途。這字強調工作的低微,指出把傳道人高抬是何等無稽。誰會把僕人捧在臺上?真正的工作是神作成的,保羅和亞波羅不過是器具,神透過他們工作。傳道人作工,乃按“神給他們”的恩賜。——《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裏,保羅給亞波羅和他自己一個貶抑性的代名詞。他沒有說『到底亞波羅是「誰」(Who)?保羅又是「誰」?』他故意用個中性的代名詞『甚麼』(What);就如說:『亞波羅或保羅算是甚麼東西?』── 蔡偉賢《學習領導──屬靈領袖典範》

         亞波羅和保羅都只是基督的僕人,照主的吩咐各盡其職。──《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5~8保羅清楚表明成為黨派的主角的自己和亞波羅為神之僕人的事實,強烈指責紛爭的不當性。明確指出神是靈性成長的真正主導,人只不過是為福音被使用的僕人,借此多次強調他們只是按自己做的工夫得賞賜的人而已。在此我們可以學到真傳道人的態度和保羅謙卑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6『我(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這裏說出基督徒屬靈生命長進的途徑:外面接受前面弟兄姊妹的栽培與供應,裏面靠神生命的大能逐漸長大。――《讀經指引》

         保羅把侍奉比作耕種,人是耕種的田地。田地上的工人各司其職,得他們的工價(8節;四5);保羅是開荒的人,撒下福音的種子;亞波羅在他去後,做著澆灌的工作;都是正常且合宜的。但叫種子生長的既不是種的人,也不是澆灌的人,而是神。保羅和亞波羅互相尊重,彼此合作,一個建立起哥城的教會,一個做造就信徒、堅固教會的工作(徒十八411,2428);但教會中人卻利用他們的名字來搞分裂。──《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69這裏九節把『建造』和『耕種』相題並論,說出神的建造,完全是一個屬靈生命中生長的故事。建造的行動,乃是在於『耕種』、『澆灌』;而被建造的光景,乃在於『神叫他生長』(6)。此外都不是真實的建造。――《讀經指引》

 

【林前三68這過程有如農耕,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同2節“用”(give)動詞相同),但兩者都不能叫植物生長。較量之下,他們的工作顯然微不足道。只有神叫它生長。那動詞是過去不完成式,而栽種和澆灌是簡單過去式,表示保羅和亞波羅的工作已完成,但神叫它收成的工作,卻不住進行著。

  確定了這重點後,保羅就著手下結論了。栽種的和澆灌的,都不重要(康哲民說這話叫保羅與亞波羅兩黨人拆散了;“兩者都沒有了頭目”!)哥林多人應該依靠神。只有神使屬靈工作生效,不應注目在無足輕重的工人身上。不但如此,栽種的和澆灌的基本上是合一的,因為沒有了其中之一,工作就無法成功,這是顯而易見的。保羅說他們根本就不是對頭,他和亞波羅都是一樣的(have one purpose,其實是“合一”之意)。但這也不減他們的獨特貢獻;保羅接下去說明他們各有不同的職責。各人要得自己的“工價”(因此不用獎賞misthosBAGD把這字譯作“工資”;參路十7),而且是照自己的工夫而得的。當然,只有神決定“工資”是甚麼,誰多得少得,不是我們過問的事!注意,工價不是按“他的成就”,也不是“與別人比較之下如何”,而是按他自己的工夫。——《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三8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好好服事,但是當我們盡了我那一份的功用,就應該馬上站在一邊,空出地方來給別人;因為身體的首要原則乃是『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 倪柝聲

         『工夫』原文與『勞苦,勞碌』相同。你的工作沒有效果嗎?不必灰心,因為神是叫我們按我們的勞苦得賞賜,所以保羅在林前十五58說:『知道我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 謝模善

         以田地作比喻,是說到我們的工夫(殷勤);以房屋作比喻,是說到我們的工程,即所用的是屬那種材料;以聖殿為比喻,是說到我們的聖潔、自卑。―― 謝模善

 

【林前三9「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這一節三次把神放在前頭(英文):“與神同工,神的田地、神建造的房屋”。這語句把神的主動加強了。事奉的人和被服事的,都不過是神的工具,全都出於神,也屬於神。希臘文中我們是與神同工的,意思可解作“我們是為神工作的夥伴”(GNB),這與上文下理也很貼切。不過,這譯法雖然聽起來不錯,卻似乎不該接納,這句希臘文還是譯作與神同工更合(參可十六20)。這是十分驚人的說法,把基督徒事奉的尊貴,鋪陳得堂皇極了。正如有人說:“沒有神,我們不能做甚麼;沒有了我們,神不願做甚麼。”

  田地(georgion)一字,新約只在此出現一次,可以解作土地(OrrWalther作“農莊”;NEB作“花園”),也可以解作耕作的過程。房屋oikodome,一字也有同樣的含混,可以指房子本身,也可以指建造的過程,兩個意思都合用。保羅也許說哥林多人是田地,是房屋,神在其間作工;也可以說他們正在耕耘,正在建造的工作。順道一提,建造的比喻是保羅常用的,但除他以外,新約其它書卷卻不多見。——《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是神…所建造的房屋。』房子是個性的代表。沒有地方顯露自己,像房子這麼多,這麼清楚。自己的房子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你整個的自己,很自然的揭露了真面目。神的房屋乃是代表神的個性,是怎樣榮耀,怎樣慈愛,怎樣公義。―― 倪柝聲

         『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神在我們身上作兩面的工作:(1)耕種我們,使我們生命長大成熟,結出豐滿的果實,去供應別人;(2)神建造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屬靈的居所,神人可以永遠安居。――《讀經指引》

         保羅用房屋與“神的殿”(1617節)來比喻信徒,用建造比喻侍奉。保羅和亞波羅一同工作侍奉神,這是 “與神同工”的意思。他們是在此事工上一同作神的僕人(參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所耕種的田地: 指信徒(5:1;19)。神 “建造的房屋”把重點放在得救靈魂所受的試煉和成聖過程上,相反這句話卻把重點放在借著福音更新人靈魂的重生事工上(多三5;彼前5:10)──《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9~11選立根基並不是我們的責任,神自己已經立好了,沒有人能再立別的根基,或從別處開始。無論甚麼時候,人來到基督這裏,基督進入這人的生命裏,這根基就立定了。在這根基上,神的兒女站穩在其上,並須繼續往上建造。但現在的問題乃是看我們在上面加上些甚麼。―― 倪柝聲

         神是工作的主,一切作工的人,都是受祂支配的。田裏所撒的種子是基督,將來的收成也必定是基督;房屋的根基是基督,此後的建造也必定根據於基督。保羅說,工作的根基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立別的根基;此後建造在其上的,也必定是將基督的生命組織在人的裏面。―― 倪柝聲

 

【林前三9~15林前三章並不重在勸我們要建造,乃重在警惕我們『要謹慎怎樣建造』(10)(1)建造的根基專一是『耶穌基督』嗎(11)(2)建造的材料單純是『金銀寶石』嗎(12)(3)建造的工作真實是『與神同工』,似乎是人建造的,實在是『神所建造的』嗎(13)?還是曇花一現,轉眼成空?――《讀經指引》

 

【林前三10「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

    保羅看他在哥林多的工作,是神給他的恩,恩不單指“使命”(莫法特,顧思壁),或“恩賜”(GNB),或“恩慈”(LB)。這樣的譯法,失了神賜人能力的意思。保羅不住地指出神是作主的,神的工人算不得甚麼。他說自己是個聰明的工頭,“聰明”譯自sophos(一、二章所討論的“智慧”)。工頭是architekton,是總管建造工程的人。柏拉圖把“工頭”與“工人”ergastikos,分別出來,工頭是動用才智的,不是勞力(RobertsonPlummer)。保羅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他提醒所有建造的人都要當心。各人(hekastos13節再有兩次),指每個人的責任。不少解經家把這段經文應用在教師的工作上,而事實上也是特別指他們的工作。不過,這句話似乎可以應用在更廣闊的層面上,看1617節,就知道是更廣闊的圈子了。每一個建造的人;都建造在同一的根基上,要謹慎他怎樣建造。那麼,到底建造的是甚麼?有人認為這裡強調的是真理,所以建造的就是純正的教義。有人看出是指建造教會,或建造信徒的品格。其實,可能都包含在內,最好把它當作一般而論。——《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所說的『這根基』,並非保羅所專有的,也不是起源於他;這根基乃是眾使徒所共有的,亦即對基督身位之啟示的承認(太十六18)。 ―― 倪柝聲

         根基既是耶穌基督,在上面建造的還該是耶穌基督;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也沒有人能用別的材料建造。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今天建立的也就是基督的身體;建立基督的身體不能用別的,只能用基督。―― 謝模善

         在建造的事工上,保羅做的是奠基的工作,他傳講耶穌基督和祂的十字架,打穩福音信仰的基礎(二2)。這裡的“別人”指的當是亞波羅,但有的解經家說,保羅的比喻從地換成房屋以後,寫的方法與6節不同,不但未提亞波羅的名字,且特別提醒這“別人”要在他所立的基礎上謹慎建造。此人或非亞波羅,而是另有所指,例如磯法那一派的人(參一11注)。不問所指為誰,建造的人必須分外留意所用的材料和工作的品質。──《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10~11已立好的根基: 指立“耶穌基督福音”的根基。這段經文明確指出只有耶穌基督才能成為教會的基礎,離開基督的教會已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共同體。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0~15這段經文論及聖徒照自己行為所得的賞賜和責備,這與末日耶穌基督再臨時成就的最後審判有深淵的關聯。那時信徒領受的不是永生和永罰,而是照個人的事奉和忠心得獎賞<12,3,信徒的事奉與獎賞>,即種什麼得什麼(林後9:6;6:7)──《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1『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我們基督徒,惟一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無論我們的生活、工作、聚會、事奉,都必須投靠主,讓主托住我們;否則就是全然虛空。――《讀經指引》

         保羅鄭重指出,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哥城教會中可能有人卻曲解耶穌所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的這磐石上”(太十六18及注)的話,來提高彼得、貶低保羅的使徒地位。彼得自己也引用《以賽亞書》的話,指出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基石,除基督外無人能擔此重責(彼前二56)。──《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12金是代表出於神的,是神的工作;銀是代表救贖,是主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寶石是代表聖靈的工作,是聖靈用啟示將神的生命組織在人的裏面,將神和人打成一片,這是我們今天主觀的經歷。寶石是一種化合物,在化合的時候,必須經過高熱度的燃燒,然後再經過匠人的手雕刻,才成為發光的寶石。神在信徒身上組織的工作,也是這樣:一面神用各樣的環境,像烈火一般燒他;一面還得經過神手的雕刻――藉聖靈的啟示將不要的除去,將要的留著――然後才能發光榮耀。―― 倪柝聲

         金、銀、寶石: 意味著:①依靠神的話語和聖靈的動感事奉的人的工程和;②因著良善的行為結出聖靈豐盛果子的聖徒的忠誠的生活;草木,禾秸指:①用哲學或世上的智慧作出的工程;②信徒沒有結出聖靈果子的、不忠誠的生活(西2:8)──《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2~13「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稭,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

         金子是指神的性情和神的榮耀,銀子是指神救贖的工作,這些乃是神所算得數的材料。不僅是我們所傳講的,更是我們所是的。不是道理,乃是藉著神的命令,神的試驗和聖靈忍耐的工作,將基督的性情作在我們身上。出於神的工作,乃是那些經過十字架的。―― 倪柝聲

         草木禾稭是指著屬人的和屬肉體的東西,包括那些凡俗的、平常的、容易的,並且是賤價的,也是易毀滅的。草,今天可以使地看為美麗,但明天它在那裏呢?人的智慧可能使我們領會一些聖經的道理;天然的口才可能有吸引人的能力;情感可能可以左右我們的生活;感覺好像可以給我們引導,但是引到了甚麼呢?神所要的是金銀寶石。―― 倪柝聲

         在我們的工作裏,有太多的成分不是憑著祂的旨意和目的,而是憑著我們自己刻變時翻的感覺,甚至許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好像糠粃和禾稭,被風吹散一樣。情緒好的時候,我們可能大發熱心,但稍遇逆境,我們就完全繳了械。我們必須知道,有一天火要證明,憑情緒或奮興的工作,對神來說是沒有用的。當神有命令,不管我們有沒有感覺,我們必須學習照著去作。―― 倪柝聲

         在這裏,時間是一個因素。在神的光中,有些東西,不需等待火來燒就會自行消滅的。乃是那些能存留下來,經得起神在時間裏試驗的東西,才有真正的價值。這裏有寶石,是在憂愁和患難中形成的。祂使我們『經過火與水』,才把我們帶到祂豐富之地。―― 倪柝聲

         在神的話語裏,金銀寶石是指著出乎神的:金是代表榮耀,是從父來的;銀是代表救贖,是子的工作;寶石是在地裏頭經過燃燒而成的化合物,是代表聖靈的工作。有神永遠的榮耀,有子的十字架,有聖靈的造就,這一個叫作金銀寶石。草木禾稭是指著出乎人自己的:人的榮耀像花草,人的性情像木頭,人工作的結果像禾稭。金銀寶石都不是長在地面上的東西,這些都得往深處去發掘,才能得著;草木禾稭都長在地上,要得著是容易的。所以,凡從裏面深處生出來的,在裏面蘊蓄著生出來的,就有神的工作在裏面;凡憑著肉體就能作的,那一個是出乎人自己的,就沒有價值。―― 倪柝聲

 

【林前三1215教會的基礎是耶穌基督,無人可以否認。但是上層建築的好壞則視乎所用的材料:是不是用金、銀、寶石等耐久且堅固的材料,抑或只是草木、禾秸等遇火即毀的材料?在一場大火中,為什麼有的房屋留下,有的燒毀呢?保羅用這比喻來教導信徒,要他們審察所接受的信息受不受得住考驗;一旦教會受到迫害,信仰是否站立得住;在主來的日子,能否受得住那審判。信仰工程用的材料和工作的素質,在那日火般的考驗中,能一一看出來。忠心的僕人得賞賜,站立不住的工程被燒毀。但那受不住考驗的信徒,經過神的公義的審判之後,象從火場中隻身逃出的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一無所有,更不用說獎賞了。他仍然“得救”,因為救恩是憑神的恩典而得,不靠所做的工作。──《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段經文論及了照行為和功勞而來的獎賞,其教訓和警告的首要對象是福音傳道者或是身負特別職分的人,而不是普通信徒。這裡把聖徒喻為建築物,表明他們的功夫是根據如何教導、如何養育聖徒來呈現的(14:12,22:12)──《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2~15有火發現要試驗各人建造的工程是指什麼?】

答①在聖經中曾經說到神是烈火,表示神的威嚴可怕(來十二29,申四24)。聖靈的火,表示使人潔淨而得能力(徒二1-4;參十三題)。地獄不滅的火,表示神的審判和刑罰(可九48;太五22;啟廿10;參十八題)。但保羅在這裡講到工人建造工程的比喻時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三13)這裡所提的「那日子」當是指再來的日子,「有火發現」,這火非指面前所說地獄的火,也非指天主教所迷信的煉獄,乃是鍛煉的火(參帖後一7;啟一1415,二18;彼前一7,四1213),因為被火試煉的不是人,乃是人的工程,到那日子,必然要經過這火的試驗而顯露出來(參羅十四10-12)。

②保羅提到各人建造的工程,將它分為兩等,一等是金銀寶石,另一等是草木禾稭(林前三12),這兩等工程所用的兩種不同的材料,可作以下幾種不同的解釋:

A、有人以為是指收入教會信徒說的,因為9節說,你們是神所建造的房屋,16節也說,你們是:神的殿。

B、有人以為是指傳道人工作的結果而言,即指信徒的生活與行為。

C、有人以為是指傳道人所講的純正或不純正的道理,實際上說,這三種見解並不衝突,因為傳道人的教訓,與信徒的生活行為有很關係,人的行為是信心的結果。

D、有人以為「金銀寶石」是指聖殿的工程,金銀在古時是廣泛用作妝飾殿宇,寶石如花崗石,大理石在建築上是極有價值的材料,這三樣東西,是很適合作為傳道人所講純正道理的象徵。「草、木、禾稭」是指用作一般簡陋房屋不恩那個經久耐用的材料,這些材料不適合用於神的殿,所以很適合作為不純正道理的象徵。

③若有人在以基督為立好根基上,用金銀寶石建造的工程,必能久存得住,因他為神的工作忠心,要得賞賜,但若有人用草木禾稭來建造他的工程,就要被火焚燒,因為他的行為不結果子,得不到賞賜,不過自己僅僅乎得救,如同人焚燒的火中跑出來一樣,只能得自己的性命,不會滅亡而已(林前三1415;參猶23;亞三2;摩四1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三13「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

    那日子並沒說明是甚麼日子,但顯然是指基督再來之日,審判之日(參帖前五4;來十25)。那日子通常是信徒與主聯合,含著快樂的意味的。但是,那日子也是神子民工作受審的日子。這裡表達的意念是一種考驗,像火一般的考驗。畫面就像火橫掃一座建築物一般,可燃的就燒盡了,只留下金屬和石。工程必然顯露,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真相大露”,“無可遁形”。它可能是指工程,但也可以指日子,意思是“那日子在火中出現”(參瑪四1),現在式也許強調它的肯定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那日子……表明出來: 指基督再臨的日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415火的試驗就決定人能否得“賞賜”(misthos8{\LinkToBook:TopicID=129,Name=2 保羅與亞波羅的真正關係(三59},這裡是蒙悅納的建築工人所得的工價,參路十九1619;啟二十二12)。這裡所論的都是得救的人,因為都建基在一個根基上,就是耶穌基督。連那工程被燒掉的,自己卻要得救。因此,這裡不是失喪與得救者的分別,而是得救者建造的好壞。受虧損是指損失了工價,工人工作粗劣而受罰。把得救當作“從火裡經過”(RSV),可能是個格言式的說法,表示人得救,其它甚麼也沒有了(像火裡抽出一根柴,摩四11;亞三2)。那情景就像一個人沖過火焰,逃到安全的地方一樣。那火當然是指試驗的火,不是潔淨的火。——《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三1415一個得救的基督徒,仍過犯罪的生活,他死後會滅亡嗎?】

    這是一個被人爭辯的問題。

    保羅在這裏清楚地指示關於這問題的原則。

      一、得救。

      二、得賞。

    有人在那穌基督唯一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像金銀寶石一樣,他的工程就存得住,該人不只“得救”,還要“得賞”。

    但有人在這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乃像草木禾稭,於是工程被火焚燒,化為烏有,該人得不到賞賜,自己卻要得救。可是保羅加上一句,“雖然得救,卻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

    保羅談及這些屬靈的事,完全用屬靈的說法,他在這裏所說的是指傳道人的傳道兩等事工呢,還是指基督徒的兩種行為呢?抑指傳道人所講的道而言呢?還是指基督徒本身而言呢?(9節、16節)?

    既然說是“建造”,當然是指一種動作的表現。指行為與工作均可。那些“得救”而又有金銀寶石式的工作與行為的基督徒及傳道人,當然將來要“得賞”。至於得救的信徒與傳道人,只有草木禾稭式的行為與工作,他們能“得救”,並不能“得賞”。

    有人解釋金銀寶石是指聖殿的工程,指專心為神工作的人,那些草木禾稭的工程是指為一般房屋簡陋的建築材料,指為世界而活的人。為神忠心工作者,必得賞賜,為自己勞碌者,只得救而已。

    所以在這裏並未提及信徒犯罪的問題,但有人問:如果與信徒無關,何以得救會像從火裏經過一樣呢?一個傳道人或信徒在事奉神的工作上做得不好,失了賞賜便是了,何以與火有關係?顯然地,“火”指危險的環境與遭遇。一個基督徒仍然犯罪,他當然要受神的處罰,“火”可能指神的懲罰,但這人既然重生得救,行為不結果子,只失去賞賜,但不會滅亡。

    猶大書23節說:“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槍出來,搭救他們”。指救他們脫離犯罪的生活而言。

    撒迦利亞書三章2節卻說:約書亞是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這約書亞是當時的大祭司,不是普通人,乃是從事聖職的人,也有這種危險經驗。

    阿摩司書四章ll節則責備以色列人不肯侮改,他們也像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這也是指行為不佳,不能使神滿意而言。

    基督徒不只應在消極方面“不去犯罪”,也應在積極方面行事“榮主益人”。“不要利用神的赦免去故意犯罪,如果這樣做,他就會遭遇到可怕的審判”。

    至於有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至死仍不肯悔改他的罪,這人是否已經得救,就不必辯論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前三15『虧負』與太十六26『賠上』原文是一個字。―― 牛述光

         本節暗示當耶穌基督再臨的那天,有“火”試驗信徒的功夫,無價值或錯誤動機下所作的工程將會被火燒毀,還暗示真正的工程是賞賜的標準(22:12)──《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6「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

    信徒是神的殿,可見保羅是對整個教會說的,不單是指教師。希臘文中,殿是沒有冠詞的,但並不表示有幾個殿(Godet作“神的一個殿”,他說“哥林多教會並不是普世教會”)。這話只是想強調作為神的殿的本質。希臘文“殿”有兩個字,hieron包括聖殿一切範圍,naos(這兒所用的),則指建築物本身,就是聖所,是神所在的地方。這裡明明地說神的靈住在哥林多信徒中。“神的靈”並不是常用的字眼,其中強調了聖靈與父的關係,也聲明了聖靈的神性。聖靈住在教會中,祂就是神。這句話有時也應用在個別信徒身上,但這裡應該是指整個信徒團體,是神的聖所。殿是單數,你們是複數;指的是教會(個人也是神的殿,從六19可見,但不是本段的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就是神的殿。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也像神的聖殿裏的光景。外院有許多人宰牛宰羊獻祭,真是忙,但至聖所裏卻很安靜。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外面雖然很忙,但是在靈裏一點都不被攪動。―― 倪柝聲

         使徒乃是受默示以人比作聖殿。神從前如何住在聖殿裏,聖靈現今也如何住在人(信徒)裏頭。聖經在此,乃是叫我們將人與聖殿相比較。這樣作,我們就要看見,人的三部分元素,要何等顯然表明出來。

   我們知道殿乃是分為三部分的。第一就是外面的外院,為眾人所看得見的,也是眾人所可進去的,所有外面的禮拜,皆是在此獻上給神。再進去,就有聖所。這裏惟有祭司可以進來,將血、油、香、餅,奉獻給神。他們雖然很近了,但他們還不是最近的,因為尚是在幔子的外面,他們尚不能進入神的面前。神乃是住在至聖所裏,援出祂無限的光輝(至聖所裏原是黑暗的),沒有人能到祂的面前。雖然大祭司曾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然而此舉不過表明幔子沒有裂開之前,至聖所裏總是沒有人的。

         人也是神的殿。在人裏面也有這三部分。身體好像外院一般,是在外面的,為眾人所見的生命。就是在此,人應當遵行神所有的命令。就是在此,神兒子代替人死。再進去,就有人的魂,就是人內裏生命,包含有人的感覺、意志、心思等等。這就是一個重生的人的聖所。因為他的情愛、思想、願望,都在這裏,乃是滿有亮光、明明白白的,好像祭司來往事奉神一般。再進去,就有幔子後面的至聖所,為人的亮光所照不到,眼目所看不見的地方。「這是至高者的隱密處」,是神的居所,為人所不能到的地方──除非神願意將幔子裂開。這就是人的靈。人所有的,不只體與魂而已,人也有一個靈。── 倪柝聲《屬靈人》

         此處視整體教會(“你們”,所有的信徒)為神的殿,是神的居所。六19指出個別信徒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16~17神的殿: 保羅在前面把信徒喻為神的田地和房屋,現在又宣佈他們是聖靈居住的神的殿。本節中聖殿在希臘語中特指神降臨的處所至聖所(25:8)。眾所周知,聖殿是臨在於全以色列人之上的神居住的象徵性處所。可是到了新約時代,聖靈降臨、內住在每個信徒裡面,因此現在每個信徒的人格都與舊約時代的聖殿相同(6:19)。看摩西的律法就能發現,他們是多麼嚴謹地持守聖殿的聖潔(12:4;19:30;20:3)。聖徒是在人格裡懷有神聖靈的人,從這一觀點來看,我們就能重新認識到聖徒應活出的是何等的聖潔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7「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

    毀壞一字一再出現,表示那刑罰不是隨意施行的,必“與罪行相當”。參與分爭,就是毀壞了神聖的社團,招惹神毀壞那罪人。這字眼並不肯定是指甚麼,不能硬指殺戮或永遠的痛苦。這裡只是顯明,嚴重的罪招來嚴重的刑罰。15節裡的劣等工人尚且得救,這裡比工作拙劣更大的罪,根本就在救恩之外。聖(hagios)意思是“分別出來給神”。複數就是新約常用的“聖徒”,屬神的子民。這話指出教會是屬於神的,因此“毀壞”就事態嚴重了。結束的話這殿就是你們,這你們是強調式的(由於所用的是代名詞且放在最後面),叫讀信的人想起自己的身分和責任。——《丁道爾聖經注釋》

         結黨分爭能毀壞、污穢神的殿。這種人不是神的忠誠僕人,神要毀滅他。神的殿是聖潔的,神住在其中。分裂教會必招刑罰。──《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18「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

    不可自欺(這動詞保羅用了六次,新約別的地方沒有用過)。現在命令式表示當時實在有人在自欺,他們應該停止這種態度。明顯地,有哥林多人以為依附某一位名師,是智慧之舉,但這“智慧”是屬世界的,從字眼所暗示,是短暫的。希臘文中,“你們中間”緊接著“在這世界”;兩者互相對照。信徒在教會裡,也在世界裡,但他與兩者的關係卻大不相同。保羅勸讀者要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人若想獲得真正的屬靈悟性,就必須成為世人眼中的“愚拙”。撇棄了“這世界的智慧”(參二1415),才能得著真智慧。——《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三1820保羅回到前面已提過的人的智慧與神的愚拙的題目上,人不要自己欺騙自己,應該用神的智慧作標準衡量萬事。──《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三18~231:19-25節的內容相連接,以悖論的方式對比了世上的智慧和神的智慧,這段經文規定,敬畏神是智慧的根源 ;否認神的人的智慧是虛妄的、等於自欺。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19「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

    Panourgia,詭計,本來是“機敏”的意思,從而變成“詭譎”;這字有好的一面,但似乎壞的意思占多數。屬世智慧用在它本身的範圍裡,自有它的能量,保羅也並不小覷它。但他直截地否認這種詭計,在神面前有任何價值可言。“詭計可以欺騙人,但無法欺騙神”(Hillyer)。——《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三2122“拿人誇口”就是崇拜領袖。這是教會分裂的起因。保羅、彼得、亞波羅都是神的僕人,他們和萬有都是神賜給全教會的(參羅四13;林前六2),不可將他們當作崇拜的對象,落入世人窠臼中。──《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中保羅宣告神對全宇宙的祝福都屬於已蒙救贖的教會。特別教導我們:①蒙救贖的教會是萬物的中心;②信徒不應依靠人(1:12;4)──《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23信徒同屬一位基督,且與基督聯合為一。他們和全宇宙都歸屬 基督,基督又與神聯合為一,歸屬這位宇宙和人類的創造者。──《啟導本聖經註釋》

         宣告了人類最終極的根源——神對萬物的主權。表明:①信徒的救贖是因著基督的中保成就的;②基督的中保是因著神主權性的旨意而成就。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三章綜合】屬肉體的哥林多人以為他們『是屬保羅的』,『是屬亞波羅的』(4);保羅卻告訴他們『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全是你們的』(22);不論亞波羅或保羅『無非是執事』,『是與神同工的』,『照主所賜給的』在他們身上作恩典的工作(59)。這裏說明:

   一、神的執事,無論他的恩賜多強,功用多大,都是為著教會的,屬於教會的,並無任何特別的地位,超越在教會之上。

   二、另一面,教會也須清楚,無論甚麼執事,只要真有出於神的一份恩賜,都該普遍接受;但絕不可因著接受他們的供應太多,甚至在靈裏覺得,或在行動上顯出,歸屬於某一個執事,而失去了教會在元首基督面前直接的歸屬――『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又是屬神的』(23),和獨立的主權。

   三、在哥林多的教會,這難處已直接涉及到保羅身上,但看他在這裏的剖白,顯得他是何等超脫,他的感覺絲毫未被摸著,他也一點沒有被捲入這難處的是非之中。他絲毫沒有個人利害得失的觀感,他只是站在純屬靈的立場上,帶領在難處中的弟兄姊妹,從難處出來。哦,這位神的僕人,他的態度何等清白,他的靈何等純正!這在二千年教會的歷史中,也是何等難能!――《讀經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