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四章拾穗 【林前四1】「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 (英文有so
then 開始),既然如此,從上述的論點引出來,信徒的事奉既然基於這等真理,對使徒就有以下的看法:人應當看他們為基督的僕人(執事),這僕人與三5(diakonos)一字不同,而是hyperetes,(保羅只在這處用這字)。這字原意是underrower,即在大船下層搖槳的人。從此引伸作一般事奉,雖然更通用於較低層的工作(“subordinates”,NEB),是受人指揮的。傳道者承擔了神奧秘的事。受委託是oikonomoi譯出來的,是指一個管大家宅的人(Hering作“行政人員”;顧思壁作“經理人”)。富戶若想免因管理奴僕而疲於奔命,就必須雇人替他照管家業常務,這個人就叫做oikonomos(參路十六1)。他是個有職責在身的人,在其它人之上,指揮日常操作。不過,他服在主人之下,而且通常是個奴隸。對主人來說,他是奴隸;對其他人來說,他就是主人。奧秘事(mysterion)見二7。傳道者承受的職責範圍,是神的啟示。——《丁道爾聖經注釋》 正確看待使徒和教師,不是把他們當派系的首領,而應視之為基督的執事和神奧秘事的管家。這裡的“執事”原文為(),意為“僕人”,與三5的“執事”所用希臘原文(diakonoi)不同,但意思殊少分別。“管家”原文作oikonomos,是管理主人產業的人,全時間專心一志為主人服務。使徒是福音真理(神奧秘事)的管家,受託宣講福音、建立教會。──《啟導本聖經註釋》 執事: 在希臘語中指當時奴隸中最卑賤的階級,即在船底下劃槳的奴隸,表明:①保羅效法基督的謙卑心志;②暗示我們在神面前謙卑,是解決哥林多教會紛爭的方法(耶43:2)。神奧秘事的管家: 指將啟示的真理,即從神領受得救的福音並傳給信徒的責任。講述了福音工人的兩個方向:①作為神的管家所擔負的使命感和自覺性;②表明聖職人員的尊嚴及領袖地位,警告聖徒對神的僕人的輕率的論斷。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在何意?】 答:保羅說,「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這裡所指的「執事」,不是平時所稱的長老執事,乃是指「教牧」而言,在原文字是指()(注),與林前三5節之執事()一詞不同,是表示教牧與教會的關係,耶穌基督論到自己也曾用過此字(可十45;參一九二題)。在本節的執事二字,意即在下麵湯槳的船奴,齊按船主打鑼之聲而同時湯槳,所以此字即有完全服從的意思,用之於教牧,即表明教牧與主的關係,乃在絕對服從,教牧本身沒有權柄,乃要專以主的吩咐之事為念。「神奧秘的事」就是神所啟示關於人得救福音真理,與林前二7節「神奧秘的智慧」意義相同(參一九八題)。「管家的」是保羅用於教牧的另一名稱,表明教牧與真理的關係,教牧要將神所啟示的奧秘真理,按時分靈糧給人,要有忠心,萬不可摻雜人的智慧,加贈自己所發明的新道理,也不可隨意減少神的話語,這是作一個教牧者忠於主所當應守盡職的本分。 注:執事——林前四1(),意湯舟之人,服役之人,衙役‘僕、協助者,其字源是由()在下,與()湯槳夫役,相結合而成的。 執事——林前三5(),意服役者,執事,會役。——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四1~5】保羅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3)。在那樣是非混亂之中,他能如此超脫,是因為他實在認識主的主權――『但判斷我的乃是主』(4)。他只求自己在主面前『忠心』(1),能『從神那裏得著稱讚』(5),就夠了。――《讀經指引》 這裏譯作『執事』的字,原文不是doulos或diakonos(僕人),而是更繪影繪聲的字眼huperetes,原指『下層槳夫』;在使徒時代,地中海上的越洋大船都由奴隸划槳,這類奴隸槳手,有些是安置在底艙,是在又熱又髒的環境中作苦工,必須完全聽從主人的命令;他們就是被稱作huperetes。── 蔡偉賢《學習領導──屬靈領袖典範》 本文提出了所有人可能受到的三種論斷,那就是:①被別人論斷;②自己論斷自己;③神的判斷。其中人的論斷和自身的論斷或有錯、或獨斷;但神的判斷是正確的,並且在基督再臨時以最後審判的形式出現(3: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21】本章記載了對哥林多教會紛爭的最後結論。這裡保羅用懇切的語氣勸勉大家丟棄出於人心的驕傲與分黨、相互的指責,要合而為一。強調:①信徒都是蒙召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是負有責任的執事;②蒙召的目的乃是把基督耶穌的救恩和愛的精神傳講給鄰舍和自己所屬的共同體。<約壹 緒論,聖經中對愛的理解>。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2】「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保羅引用當日對oikonomoi的慣例來申明:依這裡的例子來說,這人不會受主人日夜的監督;因為主人若要凡事檢察,何不自己動手做?因此,oikonomos的主要條件,就是要忠心(“可信賴”trustworthy, NEB)。這不單用在使徒身上,所有信徒都是如此,這字也用在一般信徒身上(彼前四10)。——《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的判斷不根據才能、恩賜,乃根據忠心;人能忠心,就是已達到了神要求的頂點。―― 謝模善 【林前四2~3】忠心的管家用不著理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求能得著主人的稱讚和信任。哥林多教會高舉或貶抑保羅,一點無關緊要,連他怎樣評估自己也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事應存無虧的良心;等到主來的日子,一切可以顯明(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3】「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論斷是譯anakrino這字的,在二14以下也有用,(見注)。嚴格來說,這不是指最後審判,而是初步審查,引進那大審判(莫法特,cross-question)。保羅對從人來的初步察探,並不放在心上,他寧可等大審判者來臨。被人論斷(Human court)是個奇特的用詞,字面解是“人的日子”(human day)(參徒二十八23),在第二、三世紀的護身符上出現過(見BAGD),依我所知就沒有別的地方用過了。“日子”似乎是指審判的日子(參三13;參當今所說“上庭的日子”)。保羅是說,人對他的判斷,實無足輕重,“不過,並不是說人家批評他,他不傷痛,而是他不因此搖動”(Wilson)。——《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3~4】『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如果有一個外面的是非,我們就很容易斷定我錯了,或者我不錯。保羅不憑著外面的是非,所以他只能說我不論斷我自己。論斷我的乃是主,祂是我裏面的生命,在我裏面引導我。――
倪柝聲 保羅宣稱自己是神的僕人、管家,因此人沒有資格論斷自己,並且其論斷幾乎毫無價值。指出只有基督才有資格對人的行為和事奉進行判斷,借此強調自己的價值,評價也是不可信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窺探:①神超越人界限的超越性;②把所有判斷標準放在基督身上的保羅謙卑的信仰人格。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4】「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 NIV譯本刪去了“for”(因為,gar),這字是連接上面的論據的。保羅覺得在他的事奉上,並沒有甚麼重大的差錯,但他並非因此而自信。因此得以稱義譯自dedikaiomai,是個法律用詞,是宣判“無罪”(acquitted, JB)的意思。保羅很喜歡用這字表示信徒在神面前的地位;是“稱義”的通用字。這裡也許並不是用在法律上的意思,保羅是說,他事奉忠心與否,判語是主頒佈的,不是他自己的良心。判斷是anakrino,這裡雖然沒有強調是指初步審查,但這動詞的含義也表示,最後的審判在下一節才出現。主,保羅一般稱“主”就是主耶穌(參林後五10)。——《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4~5】人的看法受著各種限制,不夠全面,不能公正,神看人才完全透徹。基督審判人時,不但根據外在行為,也察看人的內在動機,就是連人自己察覺不到的,也逃不過祂的眼目。 4節意思是:即使人的良心沒有責備他,好象約伯所說的:“我心(指良心)必不責備我”,這也不表示他所行正確,因為只有神才完全洞悉人的內心。祂可以見到人見不到的忠心行為,給予額外的“稱讚”。──《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5】「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 從這番話引發保羅勸勉人不要早早作判斷(krino),這裡me與現在命令式合用,可能表示哥林多人已經有這樣的行為了。這話的語氣就是:“停止判斷”!heos an譯作只等(Till),是假設語氣,這句法表示主必然再來,但是不知甚麼時候。神的審判是完全的,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新約裡暗中帶有道德性的意味,保羅可能是指罪惡的事;不過,這裡似乎當作現今隱閉未顯露的事更為貼切。人心的意念(G. Schrenk, TDNT, I,
P.635作“人心最深藏的動機”),是指隱秘的意欲,包括好的和壞的。只有主才能審判隱秘的事(參羅二16),這個審判才是當真的。因此,得稱讚的是得神的稱讚,唯一有價值的稱讚。康哲民認為這稱讚“是獎賞,不是功德”,並指出這字是法庭上用的。從(apo)是指來源,就表示是最終的審判,是從神發出的,再沒有上訴的餘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這裏說出如何能不論斷人,以及被人論斷時而不生氣的秘訣,那就是認識主耶穌二次再來時的最終顯明。是的,若我們只求主的顯明,只讓主來顯明,就不會去論斷人,也不因被人論斷而感不平了。――《讀經指引》 描寫了當基督再臨時完成的最後審判,到那時不僅是暴露在外的罪惡,連人心裡隱藏的罪惡及動機都會顯明出來,也成為審判的對象。表明:①對人的判斷及審判的權力是唯獨屬於神的主權;②人對人的判斷及定罪是慫恿分裂和憎恨的惡行(太5:22;弗5:18)。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6】「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拿這些事轉比自己和亞波羅,叫你們效法我們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你們自高自大,貴重這個,輕看那個。」 轉比這動詞(meteschematisa)很獨特,意思是“改變形式”,“改造”(腓三21),也可用作“假扮”(林後十一13~15)。這裡的意思是,保羅似乎在用一種比喻方式(schema這名詞多用在修辭性的形象上),說:“我用自己和亞波羅為例,闡明我要教你們的功課。”(BAGD;參腓立斯,“上述我用自己和亞波羅作範例”)。保羅稱哥林多人弟兄們,這親密的稱呼印證他所作的是為你們的緣故。 保羅不想他們貴重這個,輕看那個,並以此沾沾自喜。當然,信徒對領導他們的屬靈人,滿心讚賞喜愛,原是應當的;但若喜愛某一個領袖,以致反對另一個的時候,就越出正軌了。這就是分黨派之禍。動詞自高自大(physioo, to be puffed up“高傲”)在這信中出現六次(四18、19,五2,八1,十三4)一次在歌羅西書,新約再沒有別處出現了。保羅顯然覺得這字用在哥林多人身上最合適不過了,他們沉浸在驕傲的罪裡,比別人更甚。分黨的作風,根本上與自大狂有何分別?——《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些事”指上文各種關於神僕人工作的比喻:撒種、建造房屋、作僕人、作管家。保羅用這些來說明他和亞波羅不過是為神工作的人。“不可過於所記”或為哥林多教會所熟悉的一句諺語;保羅用此叫人不可在他所領受又傳給他們的基督並祂的十字架之外(參十五3~4),按屬世的智慧加上別的事,免得自高自大。教會不應該高抬任何人;“自高自大”是高抬領袖、結党分裂的真正原因。──《啟導本聖經註釋》 自己和亞波羅……效法我們: 指本書3:5-9節的內容,即保羅和亞波羅傳福音不只是用言語,也籍著實際生活親自作出了榜樣。效法我們不可過於聖經所記: 這是陷入理性知識的驕傲,以特定的事奉者為忠心專幹分黨、紛爭之人所發出的警告。意為持守上述教訓,要謙卑、有分寸。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6~13】這段經文採用諷刺手法對比了哥林多信徒驕傲自大和使徒們的謙卑,充分表明了聖徒領受的一切祝福是神的禮物,並且謙卑是作神事工的前提條件。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6,16~17】『效法』前面弟兄姊妹,若只效法他們身上那些基督的成分――『記念我在基督裏怎樣行事』,就不會發生難處,因為基督總是叫人合的;若是效法得太過了,越過他們身上基督的成分,而效法到他們個人的習性、舊造的色彩等,就會導致不和,因為基督之外的人、事、物,總是叫人分的。為此使徒才沉重的囑咐說,『效法我們不過於聖經所記』,免得『為著一個吹噓,而抵擋另一個』(6節末句直譯),以致產生宗派的難處。――《讀經指引》 【林前四7】「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佛不是領受的呢?」 保羅在此用單數的你,他是假設對一個“自大”的哥林多人說話,使……不同這動詞(diakrinei)意思是:先“尋出分別”,然後“自居優位”。這裡可能是用第二個意思(參Robertson和Plummer)。這句詞鋒尖銳的問句,有第二句接上去,提醒他們沒有一樣與生俱來的才幹不是從神來的;接著第三句問話指出,若全是神所賜不是個人的成就,自誇實在愚不可及。這裡重複強調要摒棄屬世的智慧;依屬世眼光看,哥林多人可能的確有可誇之處,但信徒並不接納世上的標準,他們知道憑自己一無所有,一切都是神的恩典,屬世的自吹自擂,全無立足之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我們與別人並沒有甚麼不同,我們之能有今天的光景,都是神恩典工作的結果。――《讀經指引》 哥林多信徒忘記神的恩惠,以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及所屬的黨派誇口。因此保羅闡明他們所有的都是神所賜的,絲毫沒有誇口的理由(約3:27)。本節尤其表明:①驕傲是忘恩負義的罪;②明確指出人所能誇的只有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恩惠(加6: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7~8】這兩節用反語口吻,來責備哥林多信徒的驕傲。他們以現今得到的屬靈恩賜為滿足,甚至自高自大,忘記了基督徒得主喜悅的途徑,是先受苦難,後得榮耀(羅八17;提後二12)。 保羅將使徒們為傳道工作所承擔的苦難,來和哥城信徒比較,叫他們羞愧。“飽足”、“豐富”、“作王”等都是反語。哥林多信徒說話行事自大到一種程度,好象神的國已完全實現,他們已得到了與主基督一同作王的榮耀(參十五24~25)。所以保羅有“我願意你們果真作王,叫我們也得與你們一同作王”的教導語。──《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8】這節是指出哥林多信徒們的驕傲,警戒他們的自高自大,是具代表性的諷刺句。意為“大家已經吃飽了,已經富有了,要是大家真的作王就好了。因為那樣我們也跟大家一起當一回王不是嗎?”。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9】保羅指出使徒們仍在非常的苦難與逼迫中,所受的遠逾他們應受的;但他們甘願忍受,好教信徒得著安慰和盼望(參林後一4~6)。他把使徒受的苦和已判死刑的人的命運相比。“一台戲”不是在舞臺上的表演,可指羅馬人處死已判死罪的囚犯的方法,把他們放進圓形劇場(競技場)中,與兇殘的野獸搏鬥(參十五32),供貴族皇孫觀賞。“列在末後”指排在最後進場,是刑場上表演的高潮,成為一場供天地同觀的大場景,連天使也來觀看。──《啟導本聖經註釋》 一台戲: 在希臘語裡是劇場的意思。這裡保羅把自己作為使徒所受的苦難,描述為被咒詛之人的樣子,即在競技場被野獸撕碎的人<來8:1,初期教會受到的逼迫>。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9~13】保羅借著具體指出使徒們為福音所受的苦難,即羞恥、被打、囚禁,與哥林多信徒所享受的富足進行對比。通過具體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部分苦難:①提醒哥林多信徒們的安逸和驕傲;②嚴正警戒他們的虛偽。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0】「我們為基督的緣故算是愚拙的,你們在基督裡倒是聰明的;我們軟弱,你們倒強壯;你們有榮耀,我們倒被藐視。」 聰明這字(phronimos)與本書信前面用的(sophos)不同,但意思上沒有多大分別(康哲民說是“修辭上的變化”而已);不過,也許保羅變化一下字眼,就把收信的讀者與前面指責的屬世聰明分別出來了。也可能暗示“這教會與世界融洽得近乎危險了”(Findlay)。他並不是說哥林多人真的聰明,不過他們自誇的聰明才智,是保羅自己也不會自稱具備的,此外,他們又自恃強壯榮耀(endoxoi,是“顯赫”,“威榮”),保羅卻自知軟弱(二3;參林後十10,十二10),被藐視(參林後十一24~25;他用的字atimos,“沒有尊榮”,有時用在剝掉公民身分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0~11】這裡將使徒們的忍辱負重、捨生忘死,來和哥林多信徒的自滿自足、自高自大相比,用的也是反語寫法。──《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11】「直到如今,我們還是又饑、又渴、又赤身露體、又挨打、又沒有一定的住處,」 又挨打一字(kolaphizo),保羅是用描寫耶穌受虐待的字眼(太二十六67)。施密德(K. L. Schmidt)認為這字包括虐待與侮辱(TDNT, iii, p.819, n.5)。——《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2】「並且勞苦,親手做工。被人咒駡,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 保羅曾好幾次表示,他自食其力維生(例帖前二9;帖後三8;參帖前四11)。由於希臘人蔑視勞動的工作,看作奴隸的分,這話就更意味深長了。這裡所說的,是真真操勞的工作,動詞表示操勞到疲累萬分。保羅在這一帶中間,改變了句法,把注意力放在使徒對患難的反應。被人咒駡(也是用在基督身上的字,彼前二23),他們的反應是祝福(參太五38~45;路六27~36,注意28節)。被逼迫,就忍受。——《丁道爾聖經注釋》 被人咒駡……我們就忍受: 充分概括了保羅對待因福音而來之苦難的態度。不僅忍受所有咒駡和侮辱,而且反而以愛回應、祝福他們(太5:38-48)。當時的希臘社會,並未把保羅這樣的人情和愛視為美德,反而更加藐視、奚落他們。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①傳道者的正確態度與;②真正的信仰是在苦難中更加燦爛發光。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2~13】『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這是我們對於那些反對我們的人所該有的態度(不該是以牙還牙的報應)。但這並不是我們自己所能作得到的,乃是主的生命在我們裏面,使我們能活出來。――《讀經指引》 這是保羅在以弗所生活的描寫。他只問耕耘,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親手作工”,一面傳道,一面織帳棚養生(徒十八3;二十34~35)。他遵守主基督的教訓和榜樣,愛仇敵
,為逼迫他的人禱告(參太五38~48) 。“渣滓”原文perikatharmata為清洗船隻時沖入海中的污穢與廢物,此字轉用以指為社會不齒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13】「被人譭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 這一節末了他用兩個很逼真的字眼:污穢、渣滓,成為這一句的高峰。污穢一字是perikatharmata的複數,意思是“大掃除後清除的東西”,即徹底清潔後拋棄的垃圾;渣滓,peripsema,意思也不相上下,稍為詳細一點而已,“洗擦後抹除的東西”。除垢就是洗淨,兩字就帶上了“代贖犧牲”的含義,就是洗除罪汙所獻的祭。這字不是用在一般的獻祭上,而是用在某些地方實行的人祭。這樣看來,似乎這字就高貴了一點,其實不是;被獻為祭的人,是最沒用處沒地位的人,在社會上最卑下最沒有價值的人。F. Hauck說,perikatharma一字寫出三股意義來,“代贖的祭,人家不看在眼裡的,被丟掉的”(TDNT, iii, p.431);此外G. Stahlin說peripsema一字有許多解釋,其中有“貧賤無用的人……把自己的性命不合情理地棄掉的人”(TDNT, vi, p.90)。因此保羅在此指出,使徒被看為一文不值(參哀三45)。直到如今(希臘文放在末後),再一次指出他們的受苦並未過去,乃是當時使徒們的處境。哥林多人也許自以為處境優越,但保羅對自己在世上的身分,卻絕不存妄想。——《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4】「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 他對他們如同親愛的兒女,充滿溫情,他一心要警戒他們。他用的動詞(noutheteo),確有責備錯失的含義(多半譯作“勸戒”),不過這一節很明顯是充滿愛的批評。這字的同根名詞,是用在父親對兒女的責任上的(弗六4)。——《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4~15】保羅要哥林多的信徒明白,他寫信用詞沉重,雖責之深,卻是愛之切,因為他看他們如自己從福音所生的兒女;不象一般的傳道者,看自己是“師傅”,而信徒只是別人的孩子,受託陪伴而已。 “師傅”,希臘原文作(),是羅馬人家庭中的教師,雇來陪伴照料孩子的。他帶孩子上學,教以禮節,照顧看護。這種教師雖也愛孩子,但他與孩子間的關係,不可以和孩子的生身父親同日而語。──《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14~21】保羅在前面採用諷刺手法,嚴厲責備哥林多教會中出現的驕傲和紛爭。現在保羅轉換語氣似慈愛的語氣進行勸勉,即懇切呼召大家靈性方面要更加謙卑。保羅的這番勸勉,充分體現了他對哥林多教會慈父般的胸懷,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①真愛不只是單純的感性的同情和慈悲;②也是為對方的真正成熟而責備或訓練,或強忍對他們執行公義時的痛苦。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5】「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
paidagogous(NIV,譯監護人,中文作師傅),這字不易翻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沒有相等的位分。這字指的是一個奴隸,卻負責看管一個男孩。“paidagogos是伺候男孩的私人差役,帶他上學、回家,聽他背書,教他禮貌,照顧他起居;他有權要求人尊重他的身分,人們也尊重他”(布魯斯)。他當然是個很吃重的人,但是Craig指出,他可能是個無足輕重的奴隸,而且別人也可以取代他的。他和作父親的,分別就很大了。保羅既然親自苦心建立了哥林多教會,就在基督裡有為父的身分(參九2;門10)。這樣,清楚看出兩要點:第一,保羅對他們的愛深厚異常,這是很自然的事(參屈梭多模,“他在此不是爭取尊位,而是擺明他極度的愛”)。第二,不管他們從別人的工作受益多少,他們受於保羅的仍然最多;因此他們必須聽從他的訓勉。——《丁道爾聖經注釋》 對待哥林多教會,保羅感到他是處在獨特的地位,師傅(paidagogos,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監護人,見加三24──譯者註)並不是小孩的老師。他是一個年老可靠的奴僕,他每天把小孩帶到學校,訓練他的倫理道德,當心他的品德,使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孩童可以有好多位師傅,不過他只有一個父親。在未來的日子裏,哥林多信徒可能有多位師傅,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人能做保羅為他們所做的事;沒有人能在基督裏生出他們,獲得新生。 我……生了你們: 保羅闡明自己是哥林多教會屬靈的父親,明確指出自己與其它領袖的根本差異。這並非為了顯明自己是哥林多教會創辦人的特殊地位和權力,而是為了表明:①自己對他們的責備及勸勉是真實的;②為了讓他們明白責備的動機也是父親對子女的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6】我求你們效法我: 保羅的宣言不是要他們成為自己的追隨者或保羅黨派的一員,意味著:①效法保羅實踐彼此相愛;②一同參與保羅的謙卑和苦難;③丟棄因知識而有的驕傲和自大的態度,在信仰裡合一;④最終要效法基督。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6~17】父親應該是孩子的好榜樣,所以保羅也希望哥林多信徒學習他的榜樣和教導。保羅打發提摩太去哥林多,十六10又再提及。此行可能就是《使徒行傳》十九22所提到的提摩太馬其頓之行。 提摩太是個年輕傳道者,保羅在第一次佈道旅程中帶領他信主(徒十六1~13);此後,他一直是保羅的親密同工(提前一2;提後一2~6)。保羅寫給各教會的書信中,有六封是和他聯名同寫的(林後一1;腓一1;西一1;帖前一1;帖後一1;門1節),本書中提到提摩太,書前卻沒有他的名字(比較林後一1),可能他當時已經成行。──《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17】「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他在主裡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他必提醒你們,紀念我在基督裡怎樣行事,在各處各教會中怎樣教導人。」 提摩太訪哥林多之行,所知有限。保羅必然察覺事態不妥,就差提摩太去澄清。NIV把書信體的簡單過去式當作進行式,I am sending(有未來的意思),但多半當它作過去式,保羅已經差他去了。從信開頭問安中,沒有提摩太的名字,就有了證據(比較林後一1;參帖前三2)。保羅差提摩太,是要提醒他們,記得保羅“在基督裡的行事為人”(NIV作生活態度)。這裡再一次提及保羅的榜樣;“行事”ways一字,大概是反映出他的猶太背景,因為“在希臘文並沒有甚麼道德上的意味”(巴勒特),而猶太人則很看重拉比式觀念裡的halakah(根據聖經而定的守則)。保羅再清楚表明,他不是單對哥林多教會如此要求,而是在各處各教會中同樣教導人(參七17,十一16,十四33、36)。他在哥林多的言行,與在別處一樣,因此,他也指望他們有同樣的反應行動。——《丁道爾聖經注釋》 提摩太……有忠心的兒子: 提摩太是籍著保羅傳道悔改的信心之子。當保羅發此信時,他已經從馬其頓去往哥林多的路上(徒19:22;提前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18】「有些人自高自大,以為我不到你們那裡去;」 有人自高自大。他們肯定了保羅不會再來他們那裡的了,一心認為提摩太會來,保羅不會來,因為他不敢再面對他們;這樣,他們依附保羅就毫無補益,反對他也無須顧忌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8~19】保羅的計畫是先打發提摩太去,然後自己前去,處理教會內部問題。哥林多有些人以為保羅不敢到他們那裡,怕面對說他閒話、日益敵視他的人(參九1~3;林後一17;十10)。但保羅表明自己會來,而且是帶著神的權柄來;那些人的空談無濟於事 。 保羅和提摩太之所以急於要去哥林多,可能由於哥林多有三位信徒——司提反(司提反拿,參一16注)、福徒拿都和亞該古(十六17),帶了一封信給保羅,就是七1所提及的,講了一些急於要解決的教會內部的事 。 保羅的信本來可以在21節處結束,但很可能為了這些緊急的問題,他繼續口述下去。──《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19】「然而主若許我,我必快到你們那裡去;並且我所要知道的,不是那些自高自大之人的言語,乃是他們的權能。」 他很快就會來,只在乎主若許我(參十六7及注釋)。他不自作主張,乃由主指示去向。主可能認為這時候不給他開路去哥林多,這個他也明白;但他要指出,只有神的阻攔才能阻止他來。保羅有個特色,就是他很能分辨出人口講的,和實在行出來的(二4、13;帖前一5;參羅一16)。哥林多反對他的人,可能口才橫溢,但他們有權能麼?福音並不只是告訴人該怎樣做;神賜能力使人可以做得到。保羅的對手儘管說得天花亂墜,無關重要;要緊的是他們有沒有顯出神的大能來,“是一種屬靈的效能,被賦與的人傳授神的話時,衷誠熱切”(加爾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19~20】神一臨到人,人總必認罪、悔改、重生、改變,因為神有權能;一個多認識神、親近神的人,也必多有權能。―― 謝模善 【林前四20】「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 神的國是耶穌教訓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在新約其它經文則較不突顯,保羅在本書中用了幾次(六9~10,十五24、50)。這國度在乎神的權能,就如趕鬼的能力(路十一20),這裡正是強調這種能力。神的國不單是一番好教訓,不單是口頭的言語,“一個人口若懸河,卻空無一物,實在不值一顧”(加爾文)。其實,人本知道該怎樣為人的,問題是明知道善卻行惡罷了。人需要神的能力,才配在神的國中生活。這裡可能故意與第8節哥林多人自誇的話對照,這才真是王者之風。——《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的國: 神學角度上,指籍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再臨成就的彌賽亞王國<可1:15,神國度的概念>。在這裡不是指未來性意思,而是意味著在哥林多信徒們生活中具體彰顯的福音能力和愛心(林後5: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四20~21】“刑杖”指運用使徒屬靈權柄對教會的罪惡作出處分
。 “神的國”指神現在對信徒生活的管治。信的人有基督裡的新生命、謙卑、忠心地侍奉神和教會。要度這樣的新生活,不靠高言大智,須仗聖靈的大能(二1~5)。──《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四21】「你們願意怎麼樣呢?是願意我帶著刑杖到你們那裡去呢?還是要我存慈愛溫柔的心呢?」 問題不在保羅來不來,而是怎樣來,他把這問題擺明在他們面前;他可以帶著刑杖來,以及嚴正不苟,要管教責備;他也可以存慈愛溫柔的心來。不過,這就在乎他們能否接受得來,取捨全在哥林多人手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四綜合】使徒作見證說,他們『好像定死罪的囚犯』,『為基督的緣故』,成為『愚拙』、『軟弱』、『被藐視』、『又飢、又渴、又赤身露體、又挨打、又沒有一定的住處,並且勞苦,親手作工,被人咒罵…就祝福,被人逼迫…就忍受,被人毀謗…就善勸』,被人『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渣滓』(9~13)。這正是基督和十字架實際的彰顯,也就是他們作神『奧秘事』『管家』的『忠心』(2)。但更寶貴的是,『直到如今』(11,13),他們還是這樣;沒有中途變節,沒有遇難思遷,沒有從十字架上下來。所以他們能一直保有屬靈的『權能』(19~21),也能剛強的叫人效法他們(16),因為他們實在就是基督的彰顯,基督的見證。――《讀經指引》 保羅說他是:(1)管家(1~5);說到自己的忠心,不可妄加批評。(2)使徒(6~13);說到他遭受的苦難,他是勞苦的,不可輕看。(3)父親(14~21);說到他屬靈的權柄,不能反抗,該接受他的警戒和管教。――
牛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