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拾穗

 

【林前十四1「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注: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

    在第十三章一直強調,追求愛是最重要的(希臘文中沒NIVthe way of 相等的字眼)。Followdiokete)有竭力追求的含義;表示“一種永無止境的行動”(Grosheide)。巴勒特譯作,“以追求愛為你的目標”。保羅接上去說,要切慕(同十二31的字)屬靈的恩賜;在愛中行使各樣恩賜,就會建立其它信徒。其中保羅最推崇的,是作先知講道(見十二10)。這就如今日的講道,但也並非完全一樣,不是宣講一篇預先準備的講章,而是傳遞直接從神來的啟示。——《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章指導教會怎樣依照十二7的原則運用恩賜。恩賜的目的不是拿去炫耀,而是叫人得益處。教導人必須處處為領受者著想,讓他聽得明白,容易接受。“說預言”的恩賜之所以勝過“說方言”,因為前者用聽眾自己說的語言,可讓他們明白,後者卻不可以(除非有人在場翻譯)。

追求愛”與“ 切慕…恩賜”相提並論,二者息息相關。運用恩賜必須發自愛心,不然恩賜便成空洞(比較十三13)。

初世紀教會尚處雛型,新約神的啟示尚未完成,需要各種特殊的恩賜,讓信徒得造就,讓教會得成長。聖靈的工作就是要“把祂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祂要榮耀我,因為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約十六1314)因此在初期教會的聚會中,宣講啟示成為主要部分。“說預言”和“說方言”就是傳遞神啟示的途徑。(所說的 “預言“,有未來的事〔 徒二十一1011〕,也有一般的信息。)講各樣奧秘知識的恩賜也與此相同。但是到新約的啟示完成後,聖經本身應該成為教會信仰的基礎,是真理的根據,也是信徒生活的指導原則(提後三1617)。初世紀後期,神直接啟示的恩賜似乎明顯減少,教會聚會以宣讀及講解使徒們的書信為主(提前四13;西四16)。今天的教會,須研讀聖經,正確分解神的話語,來尋求神的心意(提後二15)。──《啟導本聖經註釋》

         要追求愛: 聯繫13章和保羅在本章要說明的內容,告訴我們,作為神賜給聖徒的屬靈標記,預言和方言的恩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愛,指出愛應成為所有行為的動力。在此讓我們更詳細地考察一下方言的本質。①預言:意味著神的旨意通過主的僕人啟示給人類。舊約時代,預言雖以多種形態出現(37:5-11:9:11),但其核心是有關彌賽亞,即有關基督的內容(賽十四7;53);在新約時代有關基督再臨和末世的啟示形成最大主流(24:30;1:11;1:1)。同時,五旬節事件以後,有別於上述恩賜的預言,作為聖靈的一個形態出現在初期教會中。這恩賜主要以:i.教導神的屬靈真理;ii.指出隱藏的罪惡,作使人悔改的工。初期教會當時66卷聖經尚未完成,沒有形成像現在這樣一定的形式,因此在教會的設立、擴張及勸勉聖徒,樹立教會的美德方面,預言的恩賜承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方言的恩賜:聖靈的恩賜之一,用人們聽不懂的語言與神進行屬靈的交通。這些方言恩賜的出現形式分為兩種:i.五旬節聖靈降臨時出現,說出當時在各國使用的地方語言(2:5-13);ii.聖徒用靈禱告,以無法明白的語言說出各樣的奧秘。保羅在這裡指的方言是後者,對不信主的人,這種方言恩賜起標誌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的部分聖徒過分側重於方言,因此禮拜時經常出現混亂,反而沒能給教會帶來益處。③預言和方言的應用問題:根據不同時代狀況或條件,神的恩賜非常切實、有效地出現。初期教會狀況下,預言擔當了傳達神旨意的實質性作用,但在聖經完成的今天,預言恩賜就不具有初期教會那樣的特殊性。當今的預言恩賜具有普遍性,意味著領悟記錄在聖經上的神的旨意。部分教會的信徒濫用作為超自然權能的象徵——預言的恩賜,這是錯誤的,必須加以節制。同樣,方言的恩賜不能成為得救的唯一憑據,不可濫用它,不應使之成為妨害禮拜的要素。對教會有益處的恩賜中,方言恩賜是初步,信徒應在切慕更大恩賜的過程中,為實踐最大的誡命——愛而努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1~4『建造教會』的恩賜(4『造就』原文為建造),首在『先知講道』。因為先知乃是神的『先見』(撒上九9),領先看見神的中心異象;先知又是神的『代言者』(先知的字義即代言者),發表神的永遠旨意;而這異象和旨意無他,正是豐滿的基督,也就是教會建造的本質。所以使徒勸我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以建造教會;若是輕看、貶低、甚至抹殺先知講道,教會的建造將永無成就之日﹗――《讀經指引》

 

【林前十四1~40在前面保羅講述了聖靈多樣化的恩賜(12)和超越一切恩賜之上的愛,現在涉及到公眾崇拜時濫用方言的行為,在哥林多教會導致的無秩序狀態。本章內容分為以下兩個段落:①對比了預言和方言各自的價值和用途(1-25);②公眾崇拜時應遵守的秩序(26-40)。本章特別強調教會的禮拜是為了全體會眾,其目的是教會的益處和神的榮耀。明確告訴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不是為自己做的,而是為鄰舍和自己所屬共同體的利益而做的。──《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秘。」

    沒有人聽出來,顯然這不是使徒行傳第二章的方言,那時人們聽得明白的。有人以為靈是指聖靈(參RSV,In the Spirit”),但似乎是指那人自己的心靈(參14節);他的心靈與他的悟性是兩回事。奧秘(見二7)是人自己無法察明的事,但也是指神如今向他解明的意念。隱秘是這裡最大的因素,除非有特別的恩賜翻譯出來,否則“方言”是無法明白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方言“是一種恩賜。希臘原文作(),一般解釋作語言,或方言。聖經中最早提到方言的恩賜,是在《使徒行傳》二14。那是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那一天,聖靈充滿信徒,並且讓他們用一些自己不懂得的語言,來述說神的大能(徒二511)。當時有從世界各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他們懂得這種話,知道神使用使徒來向他們作見證(徒二1213)。

有人解釋《林前》1214章的方言是另外一種話,可能不是地上的語言(比較十三1;十四2,10),是信徒在禱告時所講的一種特別話,自己也不懂,因為世上沒有這種語言。

說方言在這種情形下,不能教導人。若是聖靈所感,也只能造就自己,因為聽不懂,傳達不到,對聽的人毫無益處。說方言若只在單獨靈修的時候,讓人能更進到神的面前,當然可以說,神可以明白他的心思意願;但對其他的人,只是無法明白的奧秘。

無論說那一種方言,在教會中使用時就應該翻譯得出來,讓其他人明白;不然,就變得毫無價值(比較十四5,13,2728)。說方言而沒有愛 ,就變成“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十三1)。──《啟導本聖經註釋》

         心靈裡: 不是指聖靈,而是指說方言之人的靈(14,15)。奧秘:  通常指有關神拯救法則的深奧真理,但在這裡是指方言內容是聽不懂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哥林多教會信徒所說的方言,是何種語言?】

答:說方言是當時哥林多教會盛行而強調的一種恩賜(林前十四23),保羅惟恐他們因說方言而引起教會情形發生混亂(林前十四33),過於自高看重發言的緣故,所以他把說方言和翻方言皆列在各種恩賜之後,表示並不視為重要(林前十二28,十三8,十四19)。但他卻也未曾禁止,凡事都要按著規矩和次序而行才是(林前十四273940),保羅說:「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的,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秘。」(林前十四2)由本節首三句話可知說方言者是與神交通,無人能懂他的話,這非因說者的方言無意義,非因世上無人能懂,乃因在座的聽者不能通曉他所用的方言,「然而在他心靈裡」(原文只有靈字),意即他的靈被聖靈感動說出方言來,「講說這樣的奧秘」意思即神所啟示的真理,在使徒行傳二章11節又名為「神的大作為」,雖然當時在座的不瞭解他的話,但其中實有神的真理在焉。關於這種方言,有人認為就是一種感情作用的特別靈語,非世人所說的任何方言,與五旬節的方言相同,那就是當時各國所用的語言,其理由甚多,試舉數段如下:

①五旬節時,使徒們是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並且從各國來的人,都能懂門徒所聽說的,是他們生來所用的鄉談說話,這是一件事實使眾人感到驚訝稀奇的方言(徒二4-12),是使徒們從來所未識的言語,就是于哥林多教會所用的方言無異。

②從其他幾處聖經所用的名詞看來,亦能證明哥林多教會的方言與五旬節的方言無異,如「說新方言」(可十六17,參七十五題),「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4),「他們說方言」(徒十46,十九6)語句意義相同,可以推知哥林多教會的說方言,也有相同之意。

③認為哥林多教會的方言為別國的話,是合乎聖經論方言所記的事實的,如:

A、別國的人,一聽見使徒用方言所說的話,皆能通曉明白,是他們各人鄉談的話(徒二11)。

B、說方言的人,其語言發音是清楚的,可用以表示禱告,歌唱讚美,和感謝等意(林前十四14-17)。

C、說方言的是為了造就自己,因此他自己必能明白他所說的意思,否則豈能受造就呢(林前十四4)。

D、所說的方言能被人翻出來,所以翻者必須通曉方言,才能翻譯出來(林前十二1030,十四5132728)。

E、說方言如各種樂器的聲音,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說者與聽者就彼此以為是化外人,可見說方言就是說別國的話(林前十四7101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十四3「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

    造就(“教導”或“建立”)見八1有關的動詞注釋。安慰一字(paramythia)在新約只在這裡出現,但同語根動詞卻用在安慰居喪者(約十一931)。因此,先知講道是為建立信徒的品格、鼓勵、堅固、安慰困苦者。——《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3~9先知的職事,包括『造就、安慰、勸勉』(3),以及『啟示…知識…預言…教訓』(6);但這一切都必須以豐滿的基督為一定的方向,確定的目標。若是不然,就會成為『無定的號聲』,『向空說話』(8~9),使人無所適從;因此在建造教會的事上,也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讀經指引》

 

【林前十四4這句話不是鼓勵人多講方言來造就自己,而是提高 哥林多信徒的眼光,不要單看重個人得造就,專注於方言,而應該關心教會全體的益處,卻切慕那更大的恩賜,就是作先知講道(十四1)。這也是愛的原則(十二31)。──《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42628這裏告訴我們,所有的聚會,只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為著造就人,不是為著造就自己。保羅說,說方言是叫自己得著造就,繙方言是為著別人得著造就。保羅說,如果沒有繙的,就不應該說方言。換一句話說,凡光是能叫自己得造就,不能叫別人得造就的,這就是說方言。繙方言的原則是說,我能夠把我自己所得著的造就分給別人,叫別人也得著造就。所以沒有繙方言的,就不應該說方言。意思就是說,光造就自己,而叫大家不能得著造就的,在聚會裏就不應該說。―― 倪柝聲

 

【林前十四5“願意”與“更願意”對比,也是要將哥林多信徒的心志提高,追求比方言更有用、價值更高、更能讓別人得著造就的恩賜,就是作先知講道。從本章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保羅雖然不禁止人講方言(十四39),但不要信徒將目光完全注視在這上面,一心貪慕。最重要的是要發乎愛。有了愛,我們才會看重對別人的鼓勵、安慰和造就。──《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6「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什麼益處呢?」

    保羅常用親切的稱呼,把責備軟化下來;他說:弟兄們。這句的結構十分濃縮,包含兩個含義:“我若來……對你們有甚麼益處?”及“我若不說……對你們有甚麼益處?”。保羅假設下次到哥林多去,甚麼也不做,只說方言,對人有甚麼益處呢?最重要的條件是造就人。那麼,說“方言”較居次要,就再明顯不過了;方言這恩賜不是為聽者而設的。對人有益處的就如啟示。這字通常用在廣義上,如神啟示自己,但也用在較狹義上,神特別對一個信徒啟示某一件事(參加二2),然後由他傳給其它人(參25節)。啟示這一解說與先知講道(2931節)十分接近。知識(gnosis)見十二8;教訓(didache)是“教導”的意思,教導信徒認識真道。——《丁道爾聖經注釋》

         指出沒有翻譯的方言對教會毫無益處,即如果保羅對哥林多信徒只說方言而不說他們聽得懂的話,那麼方言對他們來說絲毫沒有任何價值。借此我們可以認識到:①預言恩賜相對方言的優越性和;②聖靈恩賜的真正目的是教會的益處;③有別於只強調個人神秘體驗的外邦宗教,可以看出作為啟示依存性宗教的基督教的性質。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7「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呢?」

    簫代表一切管樂器,琴(kithara,“吉他”一字的出處)代表一切絃樂器。這些樂器發出的聲音,若沒有變化組成有意義的音調,就不知吹奏的是甚麼,不過是雜音一片。——《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79這裡用樂器和軍隊的號角作比喻,來說明傳播信息時,必須讓聽者明白信息的內容。運用方言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7~11舉具體實例強調沒有翻譯的方言對教會毫無益處。方言的危險性:①使會說方言的人驕傲;②不能對他人帶來益處;③借著判斷、定罪不會說方言的人,有可能引起教會內部的紛爭;④禮拜時引起混亂;⑤因發出無意義之言語的,成為非信徒非難的對象。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8「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

    號聲是軍長對遠處士兵的號令,因為必須吹士兵所明白的號聲。若吹無定的號聲(聽者不知“進”或“退”),就全無作用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9「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什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你們是強調式,特別對哥林多人講的。舌頭(With your tongue)也是強調的位置,強調舌頭與明白的關係。哥林多人喜歡聽不明白的方言,但是說話必須叫人明白,否則便是向空說話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10「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

    或者譯自ei tychoi,意思是“若真是這樣,或許”(BAGD)。它與數目字一起用,是使它語氣不肯定。這裡也許是用來形容“甚多”(在希臘文這字跟在“甚多”後面)。巴勒特認為解作“我不知有多少”,而顧思壁則譯為“世界上語言不知有許許多多”。語言譯自phonon(中文作“聲音”),無意思是aphonon;保羅在玩弄字眼,用意是說講話而不明白的,與啞巴無異,語言的基本目的就是傳遞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1011 語言如果達不到傳達的效果,反會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方言如果不能為人瞭解,它對教會就一點用處也沒有。

“化外之人”指希臘文化以外的人。希臘原文作barbar-os,是個擬聲字;當人聽到一種自己 聽不懂的語言時,只是一團雜音,咿啞有聲,卻莫知所雲。──《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11「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意思譯自dynamis,是“力量”,“能力”之意。話語令人明白了,就是有效的溝通;話語令人不明白的,就無“能力”可言。化外人(Foreigner)似乎不是barbaros最好的翻譯。這字是擬聲造字;指那些人的語言聽來像“bar bar”,毫無意義的聲音。用這字的時候,往往有貶低的成分,指未開化的落後文化(正如英文“barbarian”一樣)。這一層意思在外國人(foreigner)的譯法中就失去了。保羅最主要的意思是那人說話人家不明白,但也含落後化外人的意思在內。哥林多人高舉的“方言”,到頭來反使他們成為蠻荒者。這話對希臘人來說,比我們更吃不消。——《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12「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切慕原是個名詞,“狂熱者”(zealots)(與1節及十二31“切慕”;“切切”同一字源)。其中的分別是這樣:動詞通常用在壞的方面,而名詞則多用在好的方面,正如這裡的例子。屬靈的恩賜本來只作“靈”(複數),但也許沒有多大分別(雖然有人只求超然的恩賜,而不理會性質如何)。“靈”(複數)也許加強了哥林多人“狂熱”追求恩賜的“靈”的品質,因為都是源出於聖靈的。保羅並沒有責備他們有這渴欲,不過勸他們要多求造就教會的恩賜。他不住重複這一點,造就人,建立信徒,是最最重要的。“屬靈恩賜與屬靈自私是拉不上關係的”(OrrWalther)。在使用屬靈恩賜上表現得超卓固然好,但惟有能造就人,才真有價值,若不造就人,就無足輕重。——《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14用方言禱告,悟性沒有果效,是什麼意思?】

答:保羅說:「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從這一節的經文大意看來,保羅已作說明,方言禱告,就於屬於靈的禱告,但若細加推敲,何以悟性沒有果效,這是令人難解的問題,我們根據解經家的見解,可作兩種的解釋:

①「我的靈」和林前十四1516兩節的「用靈」系專指感情的作用,因此就推想到哥林多教會的方言,是人在魂遊象外(參一五四題)時所說一種不可思議的靈話,非世上任何方言可以比擬的,是與五旬節時所說別國的話不同的。下由「我的悟性沒有果效」一語,推想是指說方言者不懂自己所說的話,只不過是得了一種感情的經歷而已,然而若從前一題中所舉的理由看來,就不能贊同此意的解說了。

②「我的靈」和林前十四1516兩節的「用靈」都指人的靈被聖靈所感,其中自然有部分屬於感情作用,但卻不僅限於感情,這靈就是人與神交通來往所憑藉的,也是被神的聖靈所感之點。若聖靈感動一個人的靈,使他說方言,自己是懂的,他與神交通而使自己得益處,然而按不通其方言者,則是一無所得,所以推想那說者的「悟性沒有果效」,其悟性是指人內心的理解力和辨別力,「沒有果效」乃指於那不通方言的聽者未得造就而說的,這就是指那說者的悟性便未得到果效了,所以保羅接著說,要用靈禱告歌唱,也要用悟性禱告歌唱,使不通方言的人,能夠明白其意領受,一同感謝讚美(林前十四1516)。——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十四1415用方言禱告的人,不是用悟性(mind;nous)禱告。基督徒的生活固然不單是思想的運作,但基督徒的腦筋若沒有果效(沒有果子),他在信徒的恩召上實未齊備。這經文十分重要,因為其中強調智力的地位。要留意,重視智力,並不減輕任何屬靈的熱度。保羅在此並非主張無情的理性主義,說“方言”所表現的熱切奮興,也有它的地位。不過,它必須與悟性同時應用,這是“方言”本身所沒有的。保羅特別提出兩種集體崇拜中宜用的活動:禱告和唱詩。兩者都必須透過思想進行,即要用悟性。歌唱(psallo)正式的解釋是“有樂器伴奏下唱詩”,但這裡作一般的用法(參26節,又見徒十六25,保羅唱詩)。保羅在此顯然不主張令人聽不明白的禱告(儀式化或情感用事的禱告?),或音調悅耳而不管神學內容的詩歌。禱告和歌唱都必須活用悟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說方言,因為是聖靈直接的工作,不經人的頭腦運用語言去分析,所以頭腦並沒有發生作用。神卻願意人的禱告和感謝出自頭腦也發自心靈(1619)

“悟性”指人的心思,“心靈”指人的靈。“阿們”的意思是“是的”、“真的”、“誠心所願”。說“阿們”表示對所聽見的話表示贊同。──《啟導本聖經註釋》

         ,悟性: 保羅之所以使用靈和悟性這種用詞,其目的不是為了區分兩者,而是為了說明方言的恩賜雖然可以使人與神有屬靈的交通,但這是用人的理性所無法理解的,在實際生活中也不能結出信仰的果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16不通方言的人: 指沒有領受方言恩賜的人,哥林多教會裡面常出現蔑視、看不起這些人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們忘記了:①聖靈的恩賜是神完全的恩惠;②神關愛、保護世上軟弱而卑微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1617保羅轉移注意力到另一個人身上,稱為idiotes(從idios 而來,“自己的人”),指不與人來往的人。這字可解作“沒有學識的人”(見徒四13;參林後十一6),也可以用來比對平信徒與祭司,平民與有官職者如法官,沒有軍階(“privates”或“Gls”)的人與軍官(見MM)。這裡“不通方言的人”倒不難明白,就是指非信徒;可是23idiotes一字又例外,一方面用來分別他不是信徒,另一方面又有別于非信徒(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有idiotai進來,或不信的人進來)。當然,保羅可以在兩處取不同的字義,但兩者十分接近,我們大可用同一解釋。某些宗教性的組織裡,這字用作“可參加祭祀的非會員”(BAGD),這也是線索之一。這些是“慕道者”,尚未歸信基督,但有追尋的心,也就不再是“不信者”了。這樣的人對“方言”的感恩禱告,未能領會,也就無法接納。阿們是希臘文的音譯,也是希臘文從希伯來文的音譯。“阿們”是動詞“證實”的分詞,用作副詞,表示“真實”的意思。“阿們”是會眾對禱告的回應(如尼八6),這裡正是這意思。禱告結束時說阿們,表示對別人的禱告認同,當作自己的禱告一樣。但那idiotes對方言的禱告不能回應,因為他不知禱告的內容。其實,其它人也會有同樣情形,不過人人都關注這idiotes,希望早日領他歸主。——《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17我們在教會中一切行動,都該有『造就別人』的靈。這正是前章所說愛的原則――『不求自己的益處』。――《讀經指引》

 

【林前十四1819保羅貶低“方言”,並非“酸葡萄”。他比哥林多人說方言更多,他也為此感謝神。方言是好恩賜,但在教會中(=“在會眾中”;希臘文沒the),他寧可說五旬教導人的話,過於滔滔不絕的方言(參Robertson,“合用勝於出眾”)。在教會中,當然是指“在基督徒聚集中”,不是指建築物,今日的字眼會有這用法,那時並未有基督教教堂。——《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吩咐在教會節制使用方言,這並不是出於嫉妒,而是因他深知方言恩賜的本質。儘管他可以說方言比別人更多,但由於他知道方言不能給教會帶來益處,因此節制使用方言。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①保羅謙卑奉獻的態度,即為了主的福音和教會的益處甘願節制一切;②與無意義的話相比,真實而充滿愛的一句話更顯珍貴<彼前4:3 ,基督徒的節制>──《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19寧可在教會中說五句大家聽得懂的話,好過說萬句人家無法明白的方言。──《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20「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

    弟兄們的稱呼,再表示保羅對他們的親情,把責備緩和了,也把辯論的話題拖慢,集中在下面要說的話上。在心志上(現在命令式)不要作小孩子(不要像小孩子那樣思想),表示收信人如今正是這樣,保羅吩咐他們不要再繼續了。直譯的意思是“在腦筋上不要像小孩子”(mind)這個mind又與14節的不同。這裡用複數的phren,即“腰部”、“橫隔膜”。古代人把思想的功能歸這部位,因此這字就與我們的“心思”(mind)同義了。這字與nous也沒多大分別,保羅的用意是叫他們不要思想幼稚。哥得解釋:“孩子的確有些特性,喜歡有趣的多於有用的,喜歡奪目的多於堅實的。哥林多人愛好方言,正是孩子的表現”。但在惡事上作嬰孩,卻是好的。在惡事上該存孩子的態度,思想上,就該作大人(teleioi,“成熟”)。——《丁道爾聖經注釋》

         過於強調一種恩賜,例如說方言,是靈性未成熟的表現。信徒 應該追求心思上的成熟,為人坦白誠實,沒有狡詐。“心志”可譯作“心思”。──《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是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評價方言方面不要因邪惡、愚蠢的動機所左右,應擁有在基督裡長成之人的思想和判斷力,為教會的益處努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0信徒在惡事上要作嬰孩有何教訓?】

    答:在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多愛奇妙的恩賜,如說方言等,是出於嬰孩的心理,保羅是比他們多有說方言恩賜的人,但他深有經歷方言,並不強調此為有益於人最重要之恩賜(林前十四1819),所以他承接上文,勉勵那裡的信徒說:「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這裡所提的嬰孩,表明他的特性與歡喜好奇的小玩物,過於看重小事,並且他是心存誠實,天真無偽,沒有沾染犯罪的惡習,因此耶穌曾要門徒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在神的國正是這樣的人(太十八3;可十14)。同樣,保羅亦以嬰孩來作比喻,要信徒不能過於看重方言,而輕視更重要有益的恩賜,凡是過於重視方言的信徒,他好像嬰孩歡喜小玩物一樣,表示他在真理上如同嬰孩的心志,尚未長大成人,同時保羅要信徒在惡事上作嬰孩,意思是要他們能夠誠實無偽,像小孩子心裡那麼純真,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是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十四21引用賽28:11,12的內容,意指如果以色列人不聽從先知的預言,那麼即使差派外邦人向他們說方言也不會聽,暗示預言相對方言的優越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 212221節的話引自《以賽亞書》二十八11。“律法”一詞在這裡是舊約聖經的縮稱。希西家王時代,以賽亞因為勸告以色列人不要倚賴亞述人的勢力,被百姓譏為笑話(賽二十八910)。先知回答說,既然他們不聽神用自己的先知宣講的信息,神便用“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對他們說話;這是神刑罰要來的警告。保羅引述這件事,表明說方言是為不信的人提證據(22節),就象初世紀五旬節聖靈降臨,神讓使徒們說方言,向猶太人提警告一樣(徒二413)。“作先知講道…是為信的人”,對想明白神救恩而又相信的人來說,先知講道用他們懂的語言,可以開啟人的心竅。五旬節時,使徒說過方言,就用猶太人日常所用語言向他們傳講(徒二1436),叫他們悔改(二3738)。──《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22~23方言雖然可以給不信者帶來理性上的衝擊和感動,但由於會眾根本無法理解其意思,因此很難因聽方言而接受基督或立志過新的生活。不僅如此,在公眾崇拜時信徒如果過分使用方言,會引起非信徒或初信者的不良反應,可能對教會留下不好的印象,視聖徒為不正常的人,因此應節制使用方言。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3教會聚會不宜說方言,因為不但未能見證福音,而且會引起混亂,阻礙為信主的人去明白真理。 ──《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23~25『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可見教會的實際,就在於神的同在,和神的權能。那裏有一班聖徒,當他們聚集的時候,真能明明顯出神的同在和權能,甚至另外邦人也不得不俯伏承認,那一班聖徒才能實際的代表『全教會』。――《讀經指引》

 

【林前十四2425勸醒(elenchetai)意思是“自省自責”;這字用在聖靈叫世人為罪自責(約十六8)。神的話能叫不信者醒覺自責。審明(anakrinetai)見二14。先知講道的果效,是把人的景況揭露出來,他整個內心被照明。他自以為深藏不露的一切,都受到責備審判,這工作只有神才能作。因此,先知講道的結果,是那人因此敬拜神,承認神真在教會中。先知講道把人領向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要福音進到人內心深處,理性地醒覺自己是罪人,相信上主是真神,完全要靠聖靈的工作來完成(林後十45)。──《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具體說明了預言對非信徒的積極作用及必要性。這裡出現的預言功能有:①勸醒;②審明;③顯露心裡的隱情;④敬拜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6「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聚會的時候,指聚集敬拜。各人(或“each”,hekastos)不一定指每個人聚會中都有所發表。不過,這也表示每個人都該參與敬拜。奇怪保羅沒提“先知講道”,也許啟示意思一樣。詩歌或“詩篇”(AVJBpsalmos)正式來說是指有樂器伴奏的歌,不過也可指普通的歌。教訓(didache)是一篇基督徒信仰的教導,啟示是神向信徒特別的指示,也許是“先知講道”,或類似的信息。翻出來,指翻方言。如此看來,聚會中有各式各樣的內容,但總則是“凡事都當造就人”(NASB),保羅一直強調這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原文該譯:『弟兄們,這是怎樣呢?當你們聚會的時候,你們各人有詩歌,有教訓,有方言,有啟示,有繙出來的話,讓凡事都為造就人而作。』這一節的意思是:在聚會裏有的人是有詩歌,有的人是有啟示,有的人是有教訓,有的人是有方言,有的人是有繙出來的方言,他們用他們所有的來造就教會。這裏所說的『有』,並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是自己思想的產物,也不是一時情感的衝動;這裏所說的『有』,乃是平時在神面前學習中所領受的一點,在靈裏所組織的一點,這些屬靈的積蓄,就是我們的『有』;在聚會中,就能隨從聖靈的引導,拿出來供應教會。―― 倪柝聲

         在教會裏有兩個難處。一個難處就是沒有的自以為有。往往有的神的兒女並不是那一個人,但是他要說那一個話;根本神在他裏面沒有說話,神在他裏面沒有作工,他裏面是空洞的,但是,他就是喜歡發表,喜歡說話。這就叫教會得不著造就。另一個難處,就是『有』的人不肯隨從聖靈的引導。有許多弟兄姊妹,主在他身上已經說話,可是他一直在那裏等候,壓制自己不說話,這就叫教會該得著供應而沒有得著。總之,你如果覺得裏面是空的,你就不應當說話;你如果知道你有,你就應當供應教會。―― 倪柝聲

         有的人來聚會,好像是來參觀的,好像是來作旁觀的。這樣來聚會,就是把死帶到聚會裏。多少次聚會的發死,乃是死在這一班旁觀者的手裏。身體有一個原則,就是交通。身體的交通,就是彼此供應。一個肢體甚麼時候違背這個律,甚麼時候就把死帶到身體裏來,就成為身體的重擔。―― 倪柝聲

         你所能分給教會的,不是你忽然想起的,不是你自己覺得有意思的,而是你平日所有的,是神在這些日子中所給你的。是神在這些日子中把你帶到一個地步,把你造成功這樣一個人,然後你就用你所有的分給人。―― 倪柝聲

         神樂意祂的兒女在聚會裏運用他所有的恩賜。我們不能運用我們所沒有的恩賜,我們只能運用我們所有的恩賜。運用恩賜的聚會不是說誰都可以說話的聚會。乃是誰有恩賜就可以說。我們反對一個人的執事,我們也反對許多人的執事。這樣的一個聚會,不是公開給全體弟兄姊妹的,而是公開給有恩賜、有執事的弟兄的。作口的不開口,卻盼望手、腳開口,難怪聚會沒有供應。―― 倪柝聲

         聚會中的活動,不該根據安排,乃跟根據『有』――『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繙出來的話。』這個『有』,就是聖靈的引導和託付。所以單單照著外面的安排,叫那沒有詩歌的題詩、領詩,叫那沒有教訓的帶領別人,叫那沒有啟示的釋放話語…當然不會顯出神的同在,也得不著聖靈的祝福。――《讀經指引》

         這是初期教會的聚會情形,氣氛自由,但不混亂(十四33),聖靈直接將信息賜給人,傳講出來。參十四31。初世紀晚期,教會中宣講的責任似乎已落到專職教導的人身上(提前四13;三2;五17)。──《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展現了初期教會當時大致的崇拜順序。當時哥林多教會的崇拜是:①讚美詩歌;②教導神的話語;③啟示;④方言和翻譯、預言等組成。看得出初期教會崇拜儀式,雖然沒有象現代那樣的一定的形式,但特別強調通過讚美神(149:1)和神的話語,明白神的旨意並實踐。啟示意味著神所默示的預言性教訓。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6~33廿六節是說,聖靈按著我們所有的來引導我們。27~33節是說,聖靈的引導也是按著環境的。一面,你用你所有的供應教會;一面你又要學習『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你有東西你,有資格擺進來,但是你還得要看大家有多少。『有』,叫我有資格供應;『環境』叫我學習如何受引導。聖靈不會引導我們供應我們所沒有的東西,聖靈的引導也不會違反『兩三個人』的原則。我在神面前如果『有』,我就能受引導起來說話弟;兄們在神面前已經有所得著,我就不必再說話。―― 倪柝聲

         說方言的,是靈在那裏說;先知講道的,是靈在那裏講;啟示的,是靈在那裏啟示;所以聚會離不開靈,說話的人也脫不開靈,我們必須感到靈、摸到靈、順從靈,也得在那裏分辨靈。―― 謝模善

         在本段為了教會的益處,保羅詳細說明了如何有秩序地使用方言和預言。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①在初期教會沒有一定的教職制度;②可以實現聖靈恩賜的多種交流;③初期教會當時沒有形成一定的崇拜秩序;④崇拜秩序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728這是在聚會中說方言所受到的約束:只可以兩三人說,要有秩序;而且必須有人翻譯。──《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27~30仔細談論了禮拜時方言和預言恩賜的使用規則:①使用恩賜的目的是為了造就教會;②說方言時必須有翻譯,若沒有翻譯,應保持沉默;③方言要按順序輪流說,不要超過三人;④預言不得超過三人以上,其內容要由他人辨明真偽;⑤說預言的人自我節制,若別人得了啟示,先說的要停止(30)──《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2931先知講道也有規限。正如“方言”一樣,一次聚會兩人或三人作先知講道便足夠。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一句,其餘的不知是指甚麼人。可能指其它作先知講道的人,但由於有種恩賜是辨別諸靈(十二10),很可能是指這些人。也可能指全會眾(參約壹四1),Grudem持這見解(p.62;巴勒特亦然)。因此,那自稱先知的人說的話,也需要合宜的方法分辨,不能囫圇吞棗。一般來說,似乎每次有指定的先知說話,但也可能坐著的得了啟示(正在說話的人顯然是站著的;參徒十三16;古時教導者是坐著的,TDNT, iii, p.443,會堂裡亦然,參路四20)。這時指定的講者就當讓位。這段時間裡,所有人都可以作先知講道,也許指所有會眾(巴勒特),也許指所有先知,目的為叫人人得教導勸勉。——《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31意思是說:教會中每個人都可以得著聖靈所賜的講道恩賜,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在聚會中講(十一2930)。初期教會中,講道恩賜似乎和禱告一樣的普遍(十一4)。──《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32『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邪靈作工的原則,都是抹殺人的自由意志,叫人不由自己的受轄制。聖靈作工的原則,卻正相反,祂雖有無限大能,卻溫柔如鴿;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照著人的意願,而來供應人。所以在屬靈的事上,千萬不可勉強自己,更不可勉強別人;一切都該順乎靈,自然而行。――《讀經指引》

         有兩種觀點:  ①預言者本人節制預言;②預言者的預言受其他預言者的制止和判斷。在本文後者的觀點比較適合。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聖靈的恩賜不是獨斷或排他的,而是在於造就教會或人,具有包容性,也尊重教會的秩序。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23332節中三個名詞都沒有冠詞,聽起來就如箴言,“先知的靈是順服先知的”。先知講道是神啟發亮光的途徑,但“先知自己要控制先知的默示”(NEB)。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若先知也無法控制自己的靈,聚會要有規律次序就沒有可能了。但保羅認為神的本性保證不致有這混亂的埸面。神是安靜規律的神,因此必然帶來安靜,而不是混亂。

  安靜後該用句號接下去的屬下一節(如NIV)。有人依AV的方式,當是接著上面的(RobertsonPlummer,巴勒特)。不過,這樣廣泛的原則只用教會慣例來說明,似難以接受。——《丁道爾聖經注釋》

 

【林前十四34保羅不是絕對禁止婦女在聚會中發言。比較十一5。他是針對上下文那種混亂情形而說;這從35節可以明白。有些婦女可能在聚會中發問,妨礙崇拜的進行。這些問題應該在家裡向丈夫提出,得到解答。“律法所說”指舊約所記,可能為《創世記》一26的神造人的次序,或三16女人須順服丈夫的教訓。參11章有關蒙頭的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 這不是男性對女性的專制優勢和對女性人格的無視,而是勸勉。就是為了神的創造秩序和敬拜時的敬虔,要求婦女在公眾崇拜時保持沉默<提前 緒論,教會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4婦女可以在會中發言講道麼?】

答:關於婦女可否在會中發言或講道問題,已為解經家們作了多方面的探討和解釋,但是各有主張,迄無定論,原因是在保羅時代的教會,有其特殊的背景,而發生聚會不同的情形,使保羅對於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婦女,作了不同的教訓和約束,令今人難解難分,如在林前十一5節中,表示婦女在聚會中是有講道或禱告的規矩,只吩咐她們要蒙頭(參二一八及二一九題),並沒有禁止她們說話,而後在此處又禁止她們在會中要閉口不言,不准她們說話(林前十四34),但這兩處的教訓,是依當時的教會情形而定,決不會是自相矛盾的言論。為要學者明白這件事,提供下列幾種見解藉為參考。

①有人以為林前十一5節所指的女人講道,是只限于小型聚會,或是婦女聚會而說的,如家庭聚會,婦女團契等聚會,婦女是可以講道的,至於在大聚會中,如主日崇拜,大奮興會,則婦女不許講道。但這種解說,並非令人十分滿意,因在此處林前十一2-16節中,並沒有兩種聚會的分別,同時提到禱告,和蒙頭的問題,顯示那種聚會,乃為男女同在一起的一般聚會。

②有人認為保羅在林前十一5節沒有提到女人的丈夫,乃指未出嫁的女人可以講道,而在林前十四35節,則提到是已結婚有丈夫的婦女,不准她們講道。

③有人以為林前十四34節中不准她們說話,是指33節以前的說方言而論,意即婦女在會中不准她們說方言,但這說話與方言在原文字並不相同。

④按十四章內容所述,可知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聚會情形甚為混亂,所以保羅要婦女們「閉口不言」和「不准說話」,是指不准在聚會中插嘴多言發問而言(林前十四34-35),使他們學習順服安靜,注重聚會的秩序,以免造成更大的混亂局面(林前十四3334)。

⑤我們從這林前十四34節「順服」二字看來,禁止婦女發言所本的原則,與林前十一2-16節的教訓原則是一致的,並無矛盾。此後,保羅在提前二1112節也將這原則闡明得很清楚,注意他在此處所提「不許女人講道」,這「講道」二字原文是施教或教訓,與太四23,廿八20,西三16節的教訓原文同字()(如呂振中譯作教訓),將這三處經文一起研究,可見保羅論婦女的教訓,其注意點,則皆包括在順服二字之內了(參弗五22)。

⑥按舊約先知約珥的預言,神曾將祂的靈澆灌婦女,使他們說預言,這應許在五旬節時已得應驗(徒二1617),且又應驗在腓利的四個處女身上(徒廿一9),在詩篇上說:「主發命令,傳好信息的婦女成了大群。」(詩六八11)在哥林多教會的亞居拉之妻百基拉,是曾經講過道的(參徒十八226;羅十六3-5),再就是保羅當時教訓的要旨而論,若婦女在聚會時蒙聖靈的感動,禱告或講道,並不禁止,只要她蒙頭表示順服就是,然而這蒙頭只適於當地的風俗,並非常例,若在無蒙頭風俗的地方,婦女在會中禱告或講道,只要存有順服的態度即可。

從上述各點情形看來,筆者認為教會婦女姊妹,若確已具有聖靈所賜她的講道恩賜,而且又實在顯出她內在敬虔聖潔,外在的儀態樸實端莊,則在會中講道亦無不可。事實上,在今日的教會中,像這樣的姊妹,已是觸目可見了,是無理由禁止她們講道的,除非她們所講的是出於異端邪道,那就另當別論,要把她們從會中趕出去。——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前十四34保羅不准婦女在會中發言,是否表示女人不可上講臺講道或發言?】

    保羅在此不准婦女在會中發言,似乎不准婦女講道,但是保羅在十一章5節卻提及“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一語,證明在哥林多教會有“婦女講道”。所以如果根據這十四章34節和提摩太前書二章12節所說的話而立下一條規例,“不准女人講道”,是不合聖經教訓的。

    保羅在同一本哥林多前書中到底是否作了矛盾的言論,前面說婦女講道,後面說婦女應閉口不言?

    關於此事,有下列各種解釋法:

    一、有人解釋十一章5節所說女人講道只限於較小的聚會,如家庭聚會、團契聚會等,女人可以講道;在主日的崇拜聚會或任何大的聚會,則婦女應讓男人去主持。

    二、十一章5節是指未出嫁的女人可以講道或作見證,該處沒有提到她的丈夫,但在十四章34節則提到她們在家問丈夫,表示是已嫁的婦女,不應講道。

    三、有人認為十四章34節與35節應該連在一起,不應以34節起為另外的一段。34節所說女人發言,是指33節以前的“說方言”而言,意即婦女在會中不應說方言,講道則可(十一章5節)。

    四、本人以為保羅是指喜出鋒頭的婦女,曾在哥林多教會中造成混亂局面,所以勸她們不應再發言,對教會的議決事件或教義的決定不應插嘴。因為3536節提及“學什麼”與“神的道理”,表示這些喜歡在會中發言的婦女曾對本書第一章至十四章保羅所答辯的種種問題表示過不成熟的意見,引致會中混亂之故。

    但保羅並不禁止婦女講道,因為哥林多教會的百基拉(亞居拉之妻)是能講道的,她的名字常在她丈夫之前(參閱羅馬書十六章的難題研究)。保羅在哥林多寫羅馬書信的時候,曾指名問候哥林多教會許多人,其中婦女亦甚多(羅十六章),這就表示哥林多教會有許多能言善講的婦女。

    保羅以後對提摩太所說的“我不許婦女講道”一語,原文是“教導”不是“講道”(提前二章12節),參閱該書的難題研究。

    神使用人為他正當發言,是不受人為的限制的。神可以用男人,亦可以用女人(底波拉)為領袖。他在必要時也用孩童(撒母耳),甚至毛驢(巴蘭的)發言。

    神曾用腓利的四個女兒說豫言(徒二十一章9節),她們都是處女,在五旬節時,許多人講方言,也有婦女在內,因為是應驗約餌先知的豫言(珥二章28節;徒二章1718節提及兒女與使女)。――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前十四3435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參四17)這話若與上句相連的話,保羅是叫哥林多人要依從基督徒公認的慣例。婦女若以教師自居,在大多數人眼中,會叫基督教受抨擊。事實上,希臘人不贊成婦女在公開埸合說話的。Plutarch說有德行的婦女“應當謹守,有外人在埸時,不說話”(Advice to Bride and Groom, 31);又“婦女要說話,就對丈夫說,或透過丈夫薦言”(同上,32)。保羅叫他們要留意習俗;他再說,律法也吩咐她們要順服(他沒加上“她們的丈夫”;只是概括性的身分,參弗五21)。多數人認為他引的是創三16(但有如其它地方引用的一樣,他可能指創一26以下,二21以下)。——《丁道爾聖經注釋》

         足見當時好說話的婦女是少數,保羅不願因一兩個人耽誤了大家,並且有些問題可以在家中問丈夫,而不必囉唆大眾。婦女講道或受感禱告是可以的,但總要取順服的態度。―― 牛述光

         這段教訓限制女性在教會裡的活動。我們應當把這一教訓與聖經整體的脈落聯繫起來,綜合理解它。否則很可能產生誤會,以為保羅或聖經無視女性的人權和人格,並正當化男性對女性的支配權。提摩太前書緒論中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的綜合性理解。我們應當記住,在女性受歧視的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教會禮拜中女性的突然出現造成了略微的驚慌和混亂,甚至有了引起世俗疑惑的可能性。因此本節內容是保羅所在時代,為了避免教會內外的誤會並維持秩序而採取的相對措施,而不象文字本身所示,是教會在所有時代必須遵守的誡命。保羅採取這一措施的範圍只局限于公眾集會時,目的是為了維持公眾集會的秩序,並不是無條件地限制女性在其它時間內的活動。當時女性與男性一起在教會裡禮拜這一事實本身具有很大的革命性,因此限制女性的部分活動,按當時的情況來看並不成問題。這裡看似過分強硬的嚴禁條例雖然局限在當時年代,但女性在教會和家庭協助男性時當持守的原則性秩序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對此請參照本書11:1-16;提前2:1-15的注釋。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5問自己的丈夫: 這是為了糾正教會的秩序和對男女的創造秩序,而不是無視女性的行為(11:11,12)。聖經認可女性的恩賜與活動,保羅也承認這一點(11:15;2:17;2:17)。固然如此,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①保持女性當有的品行;②教會全體的秩序和益處;③遵守神命定人生中當遵循的原則。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6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自己領受的豐盛恩賜為憑據,誤以為神的話語只臨到他們,從而藐視其他教會和聖徒。保羅在此指責他們屬靈方面的驕傲。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7「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

    保羅對自己所寫的視作極高權威,是主的命令(主字是強調式)。這真是再高不過的了(我們不可忽視這一點,由此可見新約作者對所得的默示的態度)。這不但是主的命令,而且凡是先知,或是屬靈的人,都會看得出來。哥林多有人自認有屬靈辨別能力,那麼,就讓他們看出這默示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哥林多人很多認為自己屬靈(二15;三1;十二1)。保羅指出屬靈的人應該知道他(保羅)所講的關於聖靈恩賜的 教訓是主的命令。──《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38「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不少版本與AV(及LB)的經文相合,若有人無知,就讓他無知吧agnoeito),不過不少學者同意麥子格的見解,用agnoeitai。這意思是無人認出他來RSV, NASB),但誰認不出他呢?JB你必認不出他來,而NEB神不認許他。也可以把動詞當作未來式,這就如莫法特的解釋,若有人不理會這個,他這人就必被棄(指審判之日)。上述各解說都有可能,我們無法肯定接納哪一個。幸而,主旨是明顯的:凡是屬靈人必認出神的聲音透過保羅說話,若不理不管,就自取其咎。——《丁道爾聖經注釋》

         意指藐視保羅命令的人,是對沒有正確認識真理的基督的人。──《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39對於說方言和說預言這兩種恩賜,保羅的態度是:容許前者,鼓勵 後者;最終要讓信徒的注意力放在更能造就別人的恩賜上。──《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前十四39~40儘管保羅重視預言多於方言,但基於所有恩賜都來自神,也絕沒有無視方言。他雖然積極勸勉大家追求預言恩賜,但對方言只認可它是恩賜之一。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前十四章綜合】保羅雖然如此看重先知講道,但他自己並不忽略說方言;他不但指明說方言的屬靈價值在於『造就自己』(4),並且他自己在這方面也有豐富的經歷――『我說方言比你們還多』(18)。凡過來說,他對說方言既有如此的認識和經歷,卻能這樣重視先知講道在建造教會這事上的地位;並且他自己也是一個何等偉大的『先知』。這教訓我們,對於屬靈的事,該有大的心胸,和平衡的追求。根據一己的認識和經歷,而重看這個,輕視那個都,是證明我們對基督的豐滿還不夠認識。――《讀經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