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後書第一章拾穗

 

【林後一1『在哥林多神的教會』,這裏有神、有教會、有哥林多。教會是神從世界裏呼召出來的一個團體,是出世而屬神,屬神而在世的;它是居在神和世界之間,它可以把神的旨意傳給世人,又可以把世人送到神前。── 牛述光

         兄弟提摩太: 提及提摩太為共同的發信人,這是為了恢復曾受哥林多信徒輕視的提摩太的權威(提前4:12;提後一7)。曾替保羅去哥林多的提摩太,因哥林多信徒的輕視和自身年少膽怯的性格,其牧會事工遭到失敗(林前4:17,記錄本書信時,他已從馬其頓回來與保羅在一起。後來保羅差遣提多代替提摩太到哥林多教會,作自己的代理事工者(徒19:22)。亞該亞: 包括古希臘大部分地區的羅馬的附屬國,它的首府是哥林多市。這表明記錄哥林多前書時,傳福音只局限于哥林多地區,但到記錄本書信時,已擴大到亞該亞全地區(林前一2)。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2信首的問候語,請看《林前》一1及《羅馬書》一1注。與保羅一同具名問候的提摩太雖是晚輩,但稱他為“兄弟”,對受信者和保羅來說,在主裡同為兄弟。大凡保羅寫信,有提摩太與他為伴的時候,信首的問候中都會與他聯同具名(看林前四16注。參腓一1;西一1;帖前一1;帖後一1;門一1)。保羅對提摩太信託有加,稱之為 “親愛有忠心的兒子”(林前四17),曾派他為代表去哥林多教會協助處理教會內部的問題(林前十六10)。

亞該亞為當時羅馬帝國的一省,在馬其頓省以南,地理上相當於今天希臘所在。此信寫給亞該亞省全境各地教會中的聖徒。哥林多東南九公里外的堅革哩教會中的信徒便是其一(羅十六1)。

此信主要是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但會在省境內其他教會中誦讀(參西四16;帖前五27)。神所啟示的話語,今天也為全世界的信徒所閱讀;雖經歷近二千年,讀來常新,就象今天寫的一樣。──《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1~11本文教訓:①成為基督徒,等於積極選擇苦難;②忍耐是戰勝患難的秘訣;③信仰通過患難將更加成熟;④神的安慰常與受患難的聖徒同在;⑤通過患難得到能安慰患難當中弟兄的愛的能力(弗3:13;提後4: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3「願頌贊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

   『安慰』與勸勉、訓誨、保惠師是同一字根,這裏對神的描寫正像浪子的慈父一樣。我們有患難,也有慈父;我們有各樣的患難,慈父也有各樣的安慰。── 牛述光

         『…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在以弗所書中我們認識到一位榮耀的父,賜天上各樣屬靈福氣的神(弗一3~17);在哥林多後書中我們認識到一位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慈悲是神對祂兒女的心,安慰是神對祂兒女的行動;也可以說慈悲是神對我們的一種感覺,安慰是因神慈悲在我們心中會有的一種感覺。總之,神是我們各樣安慰的根源。── 謝模善

         父的管教雖然嚴厲,但祂滿有憐憫、安慰和鼓勵。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管教之後,必有膏油滋潤,必定經歷父的憐憫和神的安慰。――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3~4慈悲的父: 意為極其恩慈的父親,讚美施慈愛和憐憫的神的屬性(多3:4-7)。賜各樣安慰的神: 神保守卑微的人和在患難中的人(詩86:17;66:13,並且神是聖徒苦難中得安慰的根源(詩721;15: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37從第三至第七節之間,安慰這一個希臘字,或是作名詞,或是作動詞,不少過九次。安慰在新約中,其意義不只是溫柔的同情。其字根的意義即為拉丁文的fortisFortis的意義是勇氣。基督徒的安慰是帶給人勇氣的安慰,使他能解決人生的問題。保羅十分確定, 神決不會只給人遠象,而不給他達到這遠象的能力,祂也決不會把工作交托給人而不給他完成工作的力量。――《每日研經叢書》

         保羅用“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來讚美父神,與舊約詩人、先知相呼應。(《詩篇》一〇三8說:“耶和華有… 豐盛的慈愛”,《以賽亞書》五十一12說:“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這句話為此信19章點出了主題:受有創傷的心靈從有豐盛慈愛的天父得到幫助和鼓勵,也就是“安慰”。天父不只憂傷時安慰,也是一個人將近絕望、前途昏暗時鼓舞他向前的力量。這是“安慰”一詞希臘原文()的意思。保羅指出,為基督的緣故受苦,不只可從父神得到安慰,還可以有力量去幫助、鼓勵一切在患難中的人(47節)。他願意多受苦楚來減少信徒的苦楚。──《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3~11這段聖經三次提到患難,三次苦楚、苦難、死亡,但提到安慰有十次之多。── 牛述光

      保羅因著亞西亞等處的患難,他認識了神是︰(1)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3~7)(2)叫死人復活的神(8~11)。── 謝模善

         問安後,反復論及本書的主題“患難中的安慰”。保羅在小亞細亞受盡苦難,但通過差遣到哥林多教會的提多(7:6,瞭解到教會改善的狀況,因此保羅以激昂的情緒讚美在患難中賜安慰的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4『叫我們能…』原文意思是患難會給我們帶來才幹。以前自己怕患難,現今學會了本領,不但自己不怕,並且也有能力去安慰別人了。── 牛述光

      像保羅那樣的人是能安慰別人的人,因為在他裏面沒有一件難處能摸著他。── 倪柝聲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基督徒的遭遇並非一帆風順,乃是常遇風波。但感謝神,我們雖在患難中,祂卻來安慰我們;並叫我們能去安慰那些和我們一樣在患難中的人。──《讀經指引》

         當人遭遇患難、或是受到神的擊打,常會憂愁、灰心、喪膽,這時極需安慰和鼓勵。我們要認識一個原則:只有對神的經歷能幫助人。單靠知識,甚或啟示,都不足安慰人;必須自苦難中經歷過神的安慰,如此才能實際地去幫助別人。――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4~6『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以致能『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這就是藉著基督十字架的死,供應基督的豐盛。並且這供應是在任何光景中都不停息的──『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真正神的執事,必是如此。──《讀經指引》

 

【林後一5「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只有在苦難中,才有機會經歷神的安慰。――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基督的苦分為兩方面:第一、是為救贖而忍受十字架的苦。這是基督獨自承當的,任何人都無法分擔。第二、是為產生教會而受的苦。我們都該有分於這個苦(腓三10;西一24;加四19)――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我們若肯為弟兄姊妹的生命長大和教會得建造而受苦,就必定靠基督多得安慰。外面受苦,裏面經歷基督的安慰。基督的安慰成了使徒承受苦楚的能力。――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受苦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乃是有基督在裏面供應。如此,愈經歷就愈有基督的豐富,愈能供應人,叫人生命長大,使教會得著建造。――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基督的苦楚: 字面上指基督十字架的苦難,但在這裡指凡信靠基督的一切信徒要面臨的患難<2:7,關於苦難>。這種苦難不僅與基督的苦難相似,而且是為基督的身體(徒14:22;西一24)教會而受的苦難,通過這種苦難與基督合一,因此也成為基督的苦難(徒9:4,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6「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患難的答案是忍耐。這忍耐的希臘文是hupomone。這字的主要意義並不是倔強的,毫無生氣的接受,乃是勝利的制勝患艱。這字所描寫的精神,不只是接受痛苦,乃是要克服得勝。――《每日研經叢書》

         原文是『這安慰能叫你們能忍受我們所忍受的那樣苦楚』,安慰能叫信徒有本領。── 牛述光

      保羅無論是受患難,或者得安慰,只有一個目的:為著弟兄姊妹、為著教會。每一次的經歷,都必須為著建造教會,不是為著自己屬靈,我們都該有這樣的態度。如此我們的經歷就越發豐富,屬靈光景越發健康,個人就自然消失在身體裏。――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6~7本文中保羅提到自己所受的各種患難和哥林多教會所受到的安慰之間的關係。即保羅所受的苦難和逼迫是為哥林多信徒得到安慰和救贖,通過這些他們能得到得勝試煉和患難的力量。在這裡“苦難”並不是負面的,而是正面的和積極的:①成為當今工人的典範;②讓人明白基督代贖的大愛;③基督同在的看顧;④通過試煉得到更加成熟的信心;⑤能夠關心苦難中的弟兄(彼前5:9)。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7「我們為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因為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確定的』,這是當時商業上的法律名詞,如某某兩家有約就以此為定,以後不能更改。可譯保付、堅信、兌現、信任主義等等,保羅一見信徒受苦就確定他們必得安慰。── 牛述光

         保羅根據他受苦的經歷,有了確定的把握:在每一次的苦難中,必定能經歷基督的安慰。故此,我們不喪膽,因我們有榮耀的盼望。――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8亞細亞遭遇苦難: 保羅為福音作見證時,在路司得猶太人用石頭打保羅,差點送命(徒14:19;在腓利比驅趕附在使女身上的鬼,招致使女的主人的控告,被囚禁(徒16:19-24)。特別是在以弗所,以底米丟為首的銀匠的騷動差點使保羅送命,陷入極大的困境(徒19:23-4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8保羅在亞細亞所遭遇的苦難是什麼?】

答:保羅說:「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這裡是很顯然的指在以弗所地方所受的大苦難,我們可從使徒行傳十九章得知其一切的情景。以弗所是亞西亞省的大城市,保羅曾在這城裡放膽傳道,行奇事醫病趕鬼,使行邪術的自焚邪書,叫造偶像的銀匠生意受損失,使以弗所人所崇拜的女神榮耀被輕忽,因而引起當時滿城轟動,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同工該猶和亞裡達古。如此保羅也是處在極為危險的環境中,生命安全隨時受到威脅。他在前書曾經說到「我是天天冒死,在以弗所天天同野獸戰鬥」+(林前十五3132)。由這兩句話的描寫,可知當日的處境是何等的兇惡,但是保羅當時並不依靠自己,乃是專心靠神,視死如歸,如果卒能化險為夷,得了最後的勝利(林後一9-10)。——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一8保羅所說在亞西亞遭力不能勝的苦難,是指什麼事件而言?】

    很明顯的,這是指在以弗所的大動亂事件而言。以弗所是亞西亞的大城,亦為羅馬軍隊的駐防都市。約翰在啟示錄所寫的七個教會,均在亞西亞省境內。保羅在亞西亞遭遇什麼大的苦難呢?仔細研究使徒行傳中有關保羅傳道的旅程,便知保羅曾在以弗所遭遇劇烈的反對(詳見使徒行傳十九章)。因他在以弗所有三年之久(徒二十章31節),他講道獲得非常良好的效果,以致鬼被趕走,行邪術的燒掉五萬塊錢的邪書,許多人相信那穌,影響以弗所人對大女神亞底米的崇拜,使他們的生意大受打擊。當時眾人拿住保羅的兩個同工該猶和亞裏達古,保羅也處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中。路加沒有詳細說明當時保羅與同工們受過什麼痛苦,但相信一定是曾遭遇使保羅認為難堪的事,以至認為幾乎連活命的希望都沒有了(8節),除此以外,並無亞西亞任何危險的事件發生。――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一8~9「我們....遭遇苦難,被壓太重....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

      遭遇苦難,常使我們重視生命。每一次死裏逃生之後,我們覺得這真是一個新的開始,該怎樣多多事奉神。遭遇苦難,也使我們能諒解、同情別人的苦難。

      人們總常喜歡批評別人沒有信心,逃避試煉;但是曾經苦難的人絕不如此。他懂得別人所遭遇的苦是甚麼。

 

【林後一8~10『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10),人越絕望(8),以後就越有指望;自己越多死過幾次,就越多認識叫死人復活的神(9)。── 謝模善

         聖靈藉著環境的重壓,把我們帶到十架死的絕境,逼我們不得不放棄對天然生命的倚靠──『不靠自己』,然後我們才會經歷到復活的基督──『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如何是我們豐滿的救恩──『祂曾救…現在仍要救…將來還要救…』。──《讀經指引》

 

【林後一811亞西亞是當日羅馬帝國的一省,在今小亞細亞西部的土耳其國境。保羅沒有說明他在亞西亞遭遇的“苦難”是甚麼,有的解釋說是染上致命的疾病,也可能是無法逃脫的危險。他看自己獲得拯救有同神叫死人復活的神蹟。《林前》十六9所提到的“反對的人”的力量可能極大,但靠著神的幫助和眾信徒的禱告,化險為夷 ,得慶生天。他獲救的經歷讓他更懂得怎樣“靠”神,不靠自己。天父的恩典夠倚靠祂的人用,在我們的軟弱上更顯出祂的大能(十二910)。

    這幾節所用的“我們”有同皇室或報刊社論中所用的“我們”,雖為多數,指的卻是“皇帝”個人或“本報”。本書除特別明示者外,“我們”在保羅的用法中都指他自己。

保羅所遇到的大難可能發生在寫《哥林多前書》與《後書》之間,但發生的確切地點不詳。──《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9「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

    保羅在絕境中體認到,自己的聰明、智慧、辦法、力勁,全不可靠;惟有那叫死人復活的神,才是惟一可信靠的。――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人生最大的苦難就是面臨死亡,最大的拯救就是復活大能。『死』的經歷是引我們進入『復活』的經歷;十字架的工作了結我們的『己』,並使我們在復活裏經歷神。――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當環境順利時,我們倚靠天然的力量仍可應付;當絕境臨到,心裏毫無指望的時候,我們才會信靠神﹗就在這時,在我們靈裏的復活基督,發揮了功效。――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經歷復活的秘訣:第一、有啟示。認識神是叫死人復活的;並知道祂如今是是賜生命的靈,住在我們的靈裏。第二、環境的配合。叫我們不能信靠自己,只信靠神。――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保羅不僅傳復活的道理(林前十五章),他自己更生活在復活的境界裏。若沒有復活的啟示,苦難臨到,只會把你壓死,不會使你有復活的經歷。――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斷定是必死的: 不是法庭的宣告,而是象徵苦難達到極致。這句話表示了在艱難試煉中的保羅的心理狀況。在本節我們能明白:①基督徒所受的苦難,可以使人離棄驕傲;②使人完全信靠神;③大患難可以使人經歷到更大的喜樂和得勝(林前15:31;2:27)。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0「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

         『救』,救贖是一次;拯救是多次多時的。── 牛述光

         『祂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這話說出,主的救恩何等恆久而完全!我們可以全然安息信靠在祂懷中。──《讀經指引》

         經歷復活有三個階段。第一、過去,我們是在極大的死亡中(靈、魂、體都充滿了死亡的毒素)。祂救了我們,把我們的靈點活過來。第二、現在,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天天蒙主拯救,讓賜生命的靈浸透並變化魂的每一部分。第三、將來,我們的身體得贖,復活的大能要將我們的身體改變形狀,與主復活的身體相似。――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曾救我們……仍要救我們……還要救我們: 這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強調神的救贖行為和安慰不是一次性或一瞬間的,而是從萬世以前到永遠的永恆,具有無限性(伯42:2;3: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1「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好叫許多人為我們謝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當別人遭遇苦難時,陷入絕境時,我們該以禱告幫助他們;當別人經歷復活的大能時,我們該為他們感謝神。――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以祈禱幫助: 保羅身為大使徒還囑託別人為自己禱告,從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主僕的謙虛和代禱的重要性<9:2,代禱的果效和局限性>──《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2「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憑著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向你們更是這樣。」

    保羅所用的聖潔(eilikrineia)很是有趣。它是經得起日光照射的考驗。一個人所有的一切行動,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像保羅一樣,可以宣稱他的一生沒有隱藏的事,那人就有福了。――《每日研經叢書》

         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原則,是靠神的恩惠,不是靠我們的聰明。所以要求神施恩拯救我們一切自作聰明的人,一切玩弄手腕的人,一切自命不凡的人。我們碰見一件事情,不必想這想那,想應該怎樣作,才少難處,才有結果。我們基督徒簡單得很,只要問一句話︰神,你要我怎樣?我們只要負責一件事,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倪柝聲

      注意︰『向你們更是這樣』。你們是哥林多人,哥林多人是聰明的人。碰著越聰明的人,我們越不用聰明。我們是倚靠神的恩惠。在屬靈的事情上,千萬不要把你那一種屬世的頭腦帶進來。你那一種屬世的方法、機巧、手段、聰明,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上也許有用處,但是在屬靈的事情上,決沒有用處。在神的家裏,不是人的手段、聰明能作得更好,而是在乎是不是神的旨意。── 倪柝聲

         『誠實』可譯為真誠、赤誠。『聖潔』可譯『純粹』,原義是日光之下的東西、毫無假色,篩過的東西、毫無摻雜或隱藏。『為人』走來走去的行動的意思。── 牛述光

         『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人既不可靠,人的聰明也就不可靠;因此難處再臨到時,也就不用人的辦法逃避,而只叫神作工,叫神施恩了。只有真在主裏死了的人,才肯把人的聰明放下。越靠神恩惠的人,也就越多得神的恩。── 謝模善

         外邦人在世為人,乃是靠人的聰明,不然就會吃虧;我們信徒在世為人,卻『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因為人的聰明還是有失誤,神的恩典卻永遠可靠。這是作基督徒的秘訣。──《讀經指引》

      常靠『人的聰明』、手腕、政治的,就不懂得倚靠『神的恩惠』;只有痛絕人的聰明、手腕的,才會活在神恩典的原則中。使徒能作剛強的『見證』,原因就是在此。──《讀經指引》

         一面說,神是全智全能的;另一面,神卻又極其單一、純正,絕不複雜。――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墮落之人的性情與神恰好相反,朝三暮四,三番四覆,非常複雜,遇到問題,總是千方百計設法解決。但保羅以神的單一來應付一切大小問題。環境可能很複雜,但應付的辦法非常簡單:甚麼都不靠,只信靠神的恩典。――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當人被環境壓到一個地步,斷定是必死的,就變得簡單了,不再耍手腕。人若單一,必定誠實、慷慨。這是神本性的美德,也是復活生命的表現。――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本節至二4是保羅為自己的行為和動機作的解釋,說明他表裡如 一,忠信誠實。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因他近來的行為,特別是他訪問哥林多計畫的變更,指責他是而又非。保羅說他的良心可以見證他對人,特別對哥林多信徒的聖潔和誠實。他改變旅行計畫,表面上看似前後不符,但卻不是出於人的聰明,而是由於神的恩惠,有其更高的目的在。──《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12~14保羅的行程雖因環境而發生變更,但他的基本行事原則沒有改變︰(1)保羅傳的道只有一是,不是『是是是非非非的』(原文)(2)主耶穌只有一是;(3)神的應許只有一是;(4)神的僕人保羅只有一是,是主所堅固,神所膏,聖靈所印證的;(5)保羅的定意也只有一是,就是要叫他們得益處、得造就,大家歡喜。想去而未去,將來還決定要去,也都是本著這『一是』,決不是出自害怕,不是為自身的利益。── 牛述光

         哥林多信徒誣篾保羅:①行為不誠實;②書信不夠真實,因此在這裡保羅辯護自己的真實。保羅以自己在神面前無虧的良心和在哥林多信徒面前正直的行為據理辯明自己的清白。在此我們知道:①人的真實首先受自己良心的審判;②其結果顯露在眾人面前;③為了維持內心的真實和行為的誠實,要行在神的光中(約一5-7)。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2~17哥林多教會對保羅傳道計畫的改變有所誤解,為了消除誤會保羅寫了本文。首先,概括性地澄清自己的正直(12-14節),而後具體解釋傳道計畫改變的緣由(15-2:17)。本文提示:①神的旨意比人的計畫更重要;②福音事工中最重要的是對神旨意完全地順服。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3一些哥林多信徒誹謗保羅的書信不真實,因此保羅明確表明,他的書信除了字面的意思以外沒有別的意圖和陰謀。保羅寫信是為了鼓勵哥林多信徒的信仰生活,正如他們所讀所理解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314保羅希望他們讀了此信,可以對他的動機有充分認識,不象過去只認識幾分。這當然和提多最近去過哥林多教會有關(七6)。保羅曾在許多人面前誇獎過哥林多信徒(七14;九2);他何等希望在主來的日子,可以象誇獎別處的信徒一樣誇獎他們(參帖前二19;腓二16);也盼望他們屆時能以保羅的使徒工作誇口。──《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14哥林多信徒對保羅的瞭解只是一部分,但保羅盼望到那最後審判的時候,如同自己因他們誇口一樣,他們也能因他而誇口(帖前5:2)。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保羅在神面前真實的一生和一切判斷會在神審判的日子清楚地顯明(林前4:4,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516保羅原定訪問哥林多教會兩次,一次在從以弗所去到馬其頓前,一次在從馬其頓回來時,所以有“再得益處”(即受益兩次)的話。但是可能因哥城教會事態緊急,他提前單獨去了那裡一趟。這就是此信中提到的不愉快的“憂愁”的旅行(二1;十二14;十三 12)。這次訪問後,他寫了封情詞迫切的信,交提多送去(二34,1213;七8,12),然後才上馬其頓。他在馬其頓時又寫了這封《哥林多後書》。從他在《前書》末尾所記,他原來的計畫是先從以弗所去馬其頓,再來哥林多(林前十六57)。本節則說他計畫去兩次,並在回程時攜同捐款從那裡去耶路撒冷(“往猶太去”。參羅十五25);可是他寫前書時曾表示恐怕不能親自去耶城,可見訪問哥城兩次的決定是在寫了《前書》之後才作出的。保羅多次改變行程,受到教會中一些人的批評,他在此作出辯護。──《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15~17論到保羅的行程計畫。第一次計畫是  以弗所→哥林多→馬其頓→哥林多→耶路撒冷,變更的計畫是  以弗所→馬其頓→哥林多→耶路撒冷(林前16:2-8)。但因福音的敵人——猶太主義者的緣故,沒能實現第一、二次訪問計畫。保羅實際的行程順序是:以弗所→哥林多(痛心的訪問)→以弗所(底米丟的騷動)→特羅亞(2:12,13)→馬其頓(寫了本書)(徒19:21-20:2)。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5~20保羅在這裏的意思是說,他與神、與基督都是合一的,他的定意是出於神,絕非出於肉體。

   『定意』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和行動。『定意』是綜合人的思想、感覺和意志而產生,因此,『定意』決定了行為。

      人若在肉體裏定意,就產生肉體的行為;若在聖靈裏定意,就產生聖靈的行為。在定意上能與神合一,就表示魂裏的思想、感覺和意志接受了聖靈的工作,有了相當的變化。當神在你的靈裏引導時,你的魂完全能與靈配合,然後就有定意和行動。使徒的魂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並活潑的與聖靈同工。――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15~22神的應許只有一是,保羅也就只有一是;基督既沒有是是非非,保羅也就沒有是是非非。── 謝模善

 

【林後一15~24傳道旅行計畫改變後,哥林多信徒責駡保羅反復無常,對此保羅作出解釋。哥林多教會中的敵對者惡意利用行程的改變,甚至懷疑、否定保羅所傳的福音。但他改變行程不是因個人的利益或感情,而是因順服神的旨意和為了保守哥林多教會的信徒(23,24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7反對保羅的人利用這種迫於環境而作的行程改變,當作保羅無信用的證據,來動搖信徒對他的信任。保羅用兩個以“豈是”開頭的問題 ,來肯定他決非“反復不定”、“忽是忽非”的人。他訪問哥城的計畫並未放棄,而是作了修改,為了“寬容”(23節),也是讓大家見面時“沒有憂愁”(二1)。

“情欲”的希臘原文作sarx,新約他處多譯作“肉體“。但保羅慣用此字指”未重生的人性“。保羅說他並不照未重生的人的心意來訂計畫,今天說是明天說非。──《啟導本聖經註釋》

         採用反問的表達方式,意思是“我定這個計畫難道是冒然的嗎?”或者“你們以為我以人的動機定計劃,隨己的方便行事,反復無常嗎?”。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7~19『忽是忽非』,出爾反爾的,就是出乎肉體的(『情慾』的原意);始終不渝,永遠確定的,就是出乎基督的。無論個人追求,或是教會帶領,都可以此判定。──《讀經指引》

      缺少基督異象的人,所傳的信息,常是『是而又非』的無定號聲。人若對『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有了確定的看見,他的看見『只有一是』,他的信息也『只有一是』。──《讀經指引》

 

【林後一18「我指著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

      哥林多人因為保羅說要去而又遲遲未能成行,就議論保羅,說他反覆不定,忽是忽非,憑肉體起意,是個不可靠的人。他們甚至進一步推論,保羅傳的信息不可靠,所傳神的兒子和神的應許恐怕也不可靠。――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撒但常叫人藉故懷疑神的僕人,懷疑他們所傳的信息,末了,對神也起了懷疑。――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保羅以神的信實來證明自己的話的真實性,即如同神信實一樣,作為神的僕人我也沒有一次反復不定過。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1820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無論是傳講福音或是計畫訪問,都是本諸他作基督使徒的責任,因此不能憑己意反復不定。他和另外兩位同工在哥林多 所傳講的神的應許都在基督身上一一實現。哥林多教會已接受這福音為本身建立的基礎,信徒也都一致同意(20節“藉著他也都是實在的”,可譯為“藉著祂我們都能說阿們”也就是“同意“的意思)。對他所傳講的如此重大的事,大家都能見證其實在性;象計畫旅行這一類次要的事,保羅有甚麼理由要“是而又非” 呢?他若改變行程,一定有站得住的理由,因為他一生處事,不分大小,決不為自己,都是為福音;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 (參林前九1927)。──《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19西拉: 羅馬式名字,他是耶路撒冷教會重要的領袖之一(徒15:22,是參與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同工及親友(徒15:36-41)。在你們中間所傳: 三個人在哥林多傳福音的時期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期間。他們在這裡停留一年六個月,建立教會,給許多人施洗(徒18:7-11)。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20「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的(注:“實在”原文作“阿們”),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阿們的意義是誠心所願,如此成就。這並不只是一種形式,或一些禮儀;這字表明我們對於獻上的禱告具有信念,深信神會將一切應許作合適的分配,因為耶穌保證我們的禱告必被聆聽,一切應許都要成為事實。――《每日研經叢書》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因為基督乃是神向人賜恩的保人(參來七22)。感謝神,今天我們已經得著基督,所以也就能實際享用神一切應許的福分。──《讀經指引》

      『神的應許,不論多少,在基督裏都是是的…都是阿們的』(小字)。因此人若沒有摸著基督,就會對神的應許能否實現,感到疑惑;只有當人摸著基督的實際,才會覺得神的應許何等實在,也才能從深處,對神的應許說『阿們』!哦,豐滿的基督乃是神一切應許的實際、保證、和把握。──《讀經指引》

         神的應許……都是是的: 神通過先知或他的僕人給予的應許,基督已成就,並成為保障,因此,基督是信實的,神的應許必能實現。信徒可以“是”抑或“阿們”來回應對神的應許,把榮耀歸於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20~22這段話是講︰(1)神的應許;(2)在基督裏實現;(3)實現後神得榮耀;(4)使人得堅固(堅固與七節的『確定』同一個字)(5)怎樣堅固呢?用膏膏了我們,就是基督的靈住在我們裏面了;(6)印了我們(膏是說明我們像神,印是說明我們屬神)(7)有聖靈在我們的靈裏作憑據。── 牛述光

 

【林後一21膏我們: 在舊約把先知(王上19:16)、王(王上一39)、祭司(出29:7)分別為聖時舉行的儀式。在這裡指從神那裡得到能夠擔當傳福音職分的權柄和恩賜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21~22聖靈乃是︰(1)神的『膏』,膏我們為聖;(2)神的『印』,印我們屬祂自己;(3)神的『質』,叫我們預嘗豐盛。──《讀經指引》

         膏使我們有神的素質,印使我們有神的形像、能彰顯神。――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保羅的立場是和信徒一致的,大家同為聖靈所膏,基督所堅固,神所接納(“印”表示“認可”、“接納”),且有聖靈保證(“作憑據”)將來必得到完全的救贖,同享榮耀的福氣 。──《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22「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注:原文作“質”)。」

    『憑據』原文作『質』或『定錢』;古人買地,常抓一把土或丟下定錢以作憑據。── 牛述光

         神又賜靈在我們裏面作質、作抵押、作擔保、作豫嘗。『印』是一個標記,說出我們是神的基業,是屬於神的。『質』是一個保證,說出神是我們的基業,是屬於我們的。――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切勿受你的感覺和屬靈情形所欺騙,要相信神已經永遠膏了你,印了你,還賜你那靈作質。這三重的經歷,使你能與神完全合一。――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林後一22神用印印了我們有何意義?】

    答:在新舊約聖經中,有好些地方提到用印的事(創四一42;王上廿

8;斯三12,八810;約六27;林前九2;約三33;但六17;啟廿3;林後一23;弗四30),其意是表示有權柄、證明、保證、封閉,不能改變,以及聖靈為印記的意思。保羅說:「祂又用印印了我們,並且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原文( )作質,林後一22),這裡意思就是說神在我們信祂的人身上,蓋了一個隱形的印記(加六17,參274題),作為祂的產業,表示我們是屬於神的,並且是以聖靈為質,賜下能力進入我們心中,作為祂應許保證的印記,那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弗一1314)。在英文聖經中,將聖靈的憑據譯為The Earnest of Spirit,就普通而言,這Earnest意思是定錢或保證,故此可知憑據或質乃神賜予我們最友善而可靠的保證。——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一22神用印印了我們,如何解擇?】

    新約聖經中有不少次數提及“印”或“印記”,當然是一種抽象的意義,但有過去歷史及當時民間習慣為背景。

    遠在古時,埃及與巴比倫國即已用印,埃及的法老曾把有印的金戒指戴在約瑟手上,表示約瑟在埃及國為“第二”,有絕大的權力(創四十一章42節)。希伯來人很早已懂得用印,猶大把印交給偽裝妓女的他瑪以作“當頭”(創三十八章1718節)。耶洗別曾妄用

亞哈的王印宣告拿伯為有罪(王上二十一章710節)。波斯王亞哈隨魯用戒指蓋印在禦旨文告上,表示不能更改(斯三章12節,八章810節)。

    在新約也有不少有關用印的事。神為信那穌的人印上印(約三章33節),那穌宣佈父神印證了他(約六章27節),表示真實無訛。保羅帶捐款到耶路撒冷,在這“善果上蓋印”(羅十五章28節“交付明白”一語的原文),表示手續清楚。保羅說哥林多信徒是他作使徒的印證(林前九章2節),然後,在別的書信提及聖靈是信徒的印記(弗一章13節),但又說信徒受了聖靈的印記(弗四章30節),顯然兩者有不同的涵義。在哥林多後書這裏則說,那印我們與賜聖靈在我們心裏是兩件事。關於這事的不同解釋如下:

    當時以色列人對於印記的用途與類別,最少分三種:

    一、是宗教的印記。猶太人出生後,八日即由父親為他行割禮,受割禮後,嬰兒在滿了潔淨的日子四十天(利十二章24節),父親即帶他上聖殿獻與主,同時被祭司檢驗,並發給一張有印章的證書,表示該嬰兒已完成“宗教律”的手續。因此有人解釋“聖靈對信徒的印證”指“洗禮歸主”而言(參羅四章11節,亞伯拉罕的印證)。

    二、是主人的印記。羅馬為主人者,當購入一個奴僕或雇請一位終身管家時,主人即與奴僕或管家到廟裏去,在奴僕或管家的左臂上蓋上有主人名字的烙印。蓋上之後,烙印終身存在,表示這奴僕或管家是屬於該主人的,因此他們無法逃脫離開主人他去,誰也不能收留或把他搶去。保羅在監獄中可能與那逃走的奴僕阿尼西母同囚在一處,保羅看見阿尼西母手臂上的烙印,赫然是他的好友腓利門的,因此帶領阿尼西母信那穌,而且保送他回到主人那裏去,便是這個緣故。

    保羅對加拉太人說:“我身上帶著那穌的印記”(加六章17節),表示保羅的主人是那穌。基督徒信主後,神在信徒身上蓋上一個隱形的印記,表示他是屬那穌的,因此誰也不能從天父與那穌手中把一個基督徒奪去(約十章2829節)。得救的基督徒也無法逃脫離開“永生的領域”(參提後二章19節;啟七章23節)。

    三、是保證與保密的印記。羅馬帝國的商人運貨物出口時均在貨物上“封印”,只有購買人有權“開封”。當主那穌被埋葬在墳墓中時,羅馬政府的代表彼拉多在墓門外加封,並且用兵丁把守,除彼拉多外,無人能揭封,因封上有彼拉多的名。啟示錄亦提及封印的書卷(五章)。

    基督徒信那穌之後,神即在他們心靈中加印,亦有保證與保密二意在內。這封印即聖靈,一個人信那穌之後,聖靈即進入他心中作保證的印記雲。

    但亦有解經家認為聖靈給予信徒的各種恩賜,乃是聖靈的印記雲。

    以上各說,均有人採用,而第二、三解則較多人接受。――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一23保羅取消去哥林多的計畫,並非心意不堅,而是發乎使徒的愛心與關懷,不想在教會問題未獲解決時出現,叫信徒象上次一樣“憂愁”(參15節注);且大家同受一靈,更不可叫聖靈擔憂(弗四30),為了寬容,不讓他們羞恥難過,寧可等到彼此的關係較愉快時再來。──《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一23~24哥林多信徒雖然犯了許多罪,但保羅一直信賴他們,以愛來引導他們,表明了保羅真牧人的樣式。在這裡我們知道主的工人:①不是統治者,是服侍,侍奉者;②幫助信徒建立穩固信心的引導者;③一切事情不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進行,而是要在愛的動機下執行。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一24「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我們將來能永遠得救,並非渺茫無定的事,因為神已經將祂的聖靈放在『我們心裏作憑據』。這聖靈就如神的印,印在我們心版上,保證祂要負我們永遠的責任,阿利路亞,何等穩妥!──《讀經指引》

         管教令人憂愁;憂愁太過叫人信心軟弱;信心軟弱使人灰心退後。保羅不願意拿著刑杖轄管人的信心,卻願意幫助人人都快樂,因喜樂的心是醫治的良藥,使人信心增強,可以在苦難中站立得住。―― 封志理《新約的執事》

         哥城信徒憑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站立,是他們直接蒙神恩佑的結果;使徒無權要求他們如此做。保羅的責任是協助他們得到歡樂,為此他才決定延期訪問,好讓大家見面時都快樂 。──《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