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後書第二章拾穗

 

【林後二1「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們那裡去,必須大家沒有憂愁。」

    本節的意思就是保羅立定主意,要遲延去哥林多,等哥林多人悔改,這樣就不用在痛苦尷尬的場合中相見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再到憂愁』保羅曾有一次痛苦探訪哥林多的經歷,他希望再度訪問時,能避免類似的情形又發生,然而他也準備好,在必要時行使權柄(參十三2)。我們不知道上一次不愉快探訪的實際情形,但應該不是他初次把福音傳到哥林多,使教會得建立的時候。因此一定確如十二14;十三1所記,他曾二度訪問過哥林多,而現今計畫的探訪將是第三次。第二次的探訪可能是在寫哥林多前書和後書之間發生的,也有人認為是在寫哥林多前書以前。──《新國際版研讀本》

         本節不是說他決定不再去哥林多教會,免得大家不愉快;而是說他已去過了一次,也許就是十三2所記的再訪哥林多。此次不愉快的旅行可能在《哥林多前書》發出之後,因為《前書》未提及此事。──《啟導本聖經》

         上文說到保羅改變行程的屬靈立場,這章說到他的存心;保羅十足的表現了一個作父親的心,在真理上非常嚴格,但內心又那麼柔和柔軟的疼愛他們。──《聖經助讀本》

         「再到 ...... 憂愁」:暗示保羅之前的到訪甚不愉快。──《聖經串珠、註釋》

『定了主意』斷定,審判。

         我自己定了主意……沒有憂愁: 本節是保羅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教會的憑據,目前為止他訪問過哥林多教會兩次,第一次是為了傳福音(徒18:1-18,第二次是為了糾正因假教師而造成的誤解和教會問題,寫完哥林多前書後訪問了哥林多教會(114;13:1,2)。但這第二次訪問沒有得到預期的果效,反而引起了更大的不信任和心靈上的傷痛。因此,為了不再成為從前那樣痛心的訪問,保羅更改了訪問計畫。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4接續一章的內容,澄清保羅沒有直接訪問哥林多教會的理由。哥林多教會有一些滋事分子,如果保羅訪問哥林多教會,他會懲治他們,很可能引起教會狀況的惡化,因此保羅推遲了訪問計畫。突出表明了為哥林多教會的益處,延遲訪問計畫的使徒保羅深思熟慮的作為和來自人性的苦惱及對哥林多教會熱切的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5一點憂愁是一點麵酵,必引起全團憂愁︰(1)犯罪的人叫保羅憂愁;(2)教會不憂傷,還自高自大,這些人也必成了保羅的憂愁;(3)保羅必斥責,叫他們憂傷懊悔;(4)不然教會也必須因那人而憂愁;(5)教會責罰那人時,那人必憂愁,教會也憂愁,主也憂愁;犯罪就是一件憂傷的事,誰說信徒還會有快樂呢?── 謝模善

 

【林後二2「倘若我叫你們憂愁,除了我叫那憂愁的人以外,誰能叫我快樂呢?」

         保羅的責任是幫助他們快樂(24),他沒有理由反而去叫他們痛苦;何況他們是能叫保羅快樂的人呢!──《啟導本聖經》

 

         「我叫那憂愁的人」 : 與3「叫我快樂的那些人」一樣,都是指一般哥林多信徒。──《聖經串珠、註釋》

         本節的內容為“只有你們能給我帶來喜樂。但如果我讓你們傷心,不就等於把痛苦加給能使我喜樂的人嗎?”在這裡我們看到哥林多信徒的喜樂和屬靈的成熟,就是保羅喜樂的根據(1:2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23保羅的快樂是什麼呢?就是看見犯罪的信徒誠心悔改。他的憂愁與快樂不在乎物質方面的得失,全在乎信徒靈性方面的長進或退後。

“我曾寫信給你們”這句話是指前書(參林前421;512)。“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即那些在保羅預料中可能悔改的人反叫他失望。這句話也可能是指那些教會領袖,執行教會紀律的人(林前512),沒有按照保羅的意思對付罪惡,他們對自己在神的事上失責並不在意,因而叫保羅失望。但保羅始終表現出他對哥林多人的信心,雖然有人犯罪,有人反對保羅,他卻深信他們在基本上還是有基督徒當有的表現而且也會像保羅那樣,為教會靈性的墮落而憂心,為教會的復興而快樂。所以,保羅相信如果他為那犯罪的人悔改而喜樂,哥林多人也必然跟他同樣喜樂。保羅既把哥林多信徒的憂愁看作是自己的憂愁,也就深信哥林多人會以保羅的快樂為他們的快樂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二3「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恐怕我到的時候,應該叫我快樂的那些人,反倒叫我憂愁。我也深信,你們眾人都以我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這事」:指保羅不到哥林多去的決定及背後的原因。──《聖經串珠、註釋》

         『寫』此語支持一種看法,即認為另有一封書信現今失落存。──《聖經新釋》

 

【林後二3~4『我曾把這事寫給你們心裏難過痛苦』這裏提及寫給哥林多人的前一封信。從最早期開始,教會就一致認為,此即哥林多前書;但到最近,卻普遍接受在哥林前書和後書之間,另有一卷書信存在的假設。有些支持此看法的人認為,該書信已失落;另一些則認為,該書信的部分或全部,也就是哥林多後書的最後四章。後者認為這幾章的內容與前文不協調,卻符合這裏所述寫信時『心裏難過痛苦』的情景。不過沒有任何歷史證據,顯示哥林多後書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值得懷疑,只是近代才有人提出異議。──《新國際版研讀本》

         保羅寫了一封信替代親自訪問,希望這封信能夠發生效力,令他再去看他們時,會是一次愉快的訪問。這裏提到的『心裏難過痛苦,多多流淚』的信,傳統認為便是《哥林多前書》,但《前書》裏頭看不出他有任何靈性憂傷的跡象,所寫多為勸勉與責備,實事求是;反而在別的書信中,保羅有流淚陳詞的話(參腓三18),《前書》中連暗示心裏難過痛苦的話都沒有。所以聖經學者趨向於相信此處所提到的信是在《哥林多前書》和《後書》之間寫的。信寫得語重心長,責備誠懇,是流著眼淚寫的(49;七812);但此信已散佚。有人說《林後》十~十三章可能就是那封信的部分內容,不過並無確實證據。──《啟導本聖經》

         寫給你們: 有些人認為指哥林多前書或本書。但這裡應該指哥林多前書和本書之間寫成的第三封書信更為恰當,即保羅在哥林多的痛苦探訪以後寫的“淚(嚴峻)之信”。這封信在主後56年通過提多送到哥林多教會。保羅寫這封信的目的:①促使哥林多信徒悔改並恢復正確的辨別力;②為了傳達保羅對他們的深情厚愛。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4「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地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地疼愛你們。」

    責備若不是出於愛心,就只不過是一種敗壞人性的發洩而已!先愛之深後責之嚴,才是父親的心,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表現的正是這樣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釋他寫前書,不是發洩怒氣,故意叫他們難過,而是因為格外的疼愛你們。責備若不是出於愛心,就只不過是一種敗壞人性的發洩而已!先愛之深後責之嚴,才是父親的心,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表現的正是這樣的心情。所以他向哥林多人解釋他寫前書,不是發洩怒氣,故意叫他們難過,而是因為格外的疼愛你們――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二4『先前由於許多的痛苦和心中的難過,流著許多的眼淚寫信給你們』(新譯)。── 牛述光

         『我先前在心裏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的疼愛你們。』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因著他們有錯,所以有許多指責的話;但他卻是心裏難過痛苦,流著眼淚來寫的。這是因為他心裏格外疼愛他們。同樣的,主有時在我們裏面指責我們,或者藉著外面環境的打擊管教我們,都是由於祂格外疼愛我們,我們應當甘心接受。──《讀經指引》

 

【林後二4~7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有『格外的疼愛』,甚至『心裏難過痛苦,多多流淚』,所以他才配代表神對他們有嚴厲的責備。因此他的責備並非血氣的棄絕,乃是愛心的挽回。例如他在前書中嚴嚴囑咐他們『趕出去』的那位弟兄(參林前五1~5),保羅在百忙中,還一直惦念著他,甚至因著他的罪過,心中憂愁,不得快樂。所以他首先題議該『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怪,甚至沉淪了』。哦,這是何等真摯的身體的感覺,這是何等珍貴的肢體的愛!在今天教會中充滿了定罪、棄絕的光景中,更是顯得何等難能可貴!──《讀經指引》

 

【林後二5「若有叫人憂愁的,他不但叫我憂愁,也是叫你們眾人有幾分憂愁。我說幾分,恐怕說得太重。」

    這裡所說的“幾分”,到底是程度上的“幾分”,還是數量上的“幾分”?按和合本與新舊庫本,很自然地叫人理解為程度上的幾分;然而呂振中本譯作“一部份”,那就變成指數量方面──是哥林多人中有一部份人難過憂愁。英文R.S.V.譯作Some measure(數量方面),N.A.S.B.卻譯作some degree(程度、等級方面),這是因為原文meris可以用作數量、程度,甚至時間方面的“部份”。所以,這“幾分”既可指數量也可指程度。――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幾分』可譯為『大部分』,那人叫保羅憂愁,也叫教會大部分的人憂愁。── 牛述光

         「叫人憂愁的」:指犯過錯的人。

         所犯的罪可能是林前5:1-5所說的淫亂,或是對保羅使徒權柄的侮辱。

         「我說 ...... 太重」:意思是:「我說你們有些憂愁,是避免說得過分。」──《聖經串珠、註釋》

         『若有叫人憂愁的』保羅在此不明顯地加以指責,如此表現他柔和的愛心。信徒不應該常把已經過去和赦免了的事記在心中。──《聖經新釋》

         保羅很慎重,不說叫全體憂愁,恐怕說的太過。概括的說就是教會受了損傷;然而有些教會中的人,尚不實覺教會的名譽受了多少玷污。──《新約全書釋義》

         保羅在此或許是題到林前五1的犯罪者,或者是那些反對保羅的人,究竟是指著那個,很難確說。──《新約全書釋義》

         『說得太重』原文太施壓力、說的太過。

 

【林後二5~6本文意指“有人曾傷過我的心與其說那人傷過我的心,事實上也有點傷過你們的心。恐怕說得過重,所以我用‘有點’這詞。那人已被你們大多數人受到相當的懲罰”。責罰: 雖有許多觀點,但普遍認為指被逐出教會。犯罪的人在教會被逐出決定以後,立即悔改。對此,哥林多教會內出現不同主張:多數人主張以警告來處理;少數人堅持主張逐出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5~7保羅若說的『太重』,那人就必憂愁『太過』;太過則使人失去盼望、而沉淪。── 謝模善

 

【林後二5~9『有叫人憂愁的』指教會中一位信徒,可能就是令保羅要趕去哥林多,回來後又流著眼淚寫那封信的問題人物。那人犯了很大的錯誤,以致保羅要求教會懲治他。此人或在搞小圈子,敵對保羅,製造分裂;不只叫保羅憂愁,也讓整個教會憂愁。保羅要求懲治,目的在考驗他們是否順服他使徒的權柄(9)無意對付那人到底。如今,此人已悔改,保羅因此要求教會重新接納他,用寬容、愛心和忍耐來對待他。傳統解釋,認為此人即《林前》五5說到的那個犯姦淫罪的人。保羅建議的處分鐘『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是一種長期性的嚴厲懲治,與對此人的從寬態度不同,更不像是對姦淫罪的態度。故有的解釋,認為當為另一人,是反對保羅最突出的一個人物。

         『沉淪』非指滅亡,而是說責備過分,使犯罪的人深深陷於痛苦中不能自拔。──《啟導本聖經》

 

【林後二5~11論及一個哥林多犯嚴重罪過,且曾受到教會紀律處分的人。保羅勸諭哥林多人,由於那犯過者已經為罪表示真誠的憂傷和痛悔,教會應停止對他的處罰,並要以愛心接納他重回教會群體中。教會紀律雖重要,卻不可變得無情嚴峻,以致沒有寬恕和挽回的餘地。這裏所提及的過犯,或許是發生在保羅第二次訪問哥林多時,因而促使他寫下那封嚴厲的書信,要求處罰犯過者。另一種看法認為,這裏提及的就是林前五章所記的事件。──《新國際版研讀本》

         保羅柔和之處:(1)你們的憂即是我的憂;(2)要赦免、安慰、同情;(3)不改變的愛;(4)學習操練基督的赦免,彼此赦免撒但無計可施。──《聖經助讀本》

         對犯過者的做法:保羅勸教會既然責罰了犯錯的人,那人也已經悔改,便應以愛心赦免安慰他,免得他因過分懊悔而離開神,中了撒但的詭計。──《聖經串珠、註釋》

         呼籲大家寬恕在教會惹事的人,因為他們已受教會的懲治並悔改,因此不要再責備,而要以寬恕和愛來對待。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①教會的懲治屬於教會全體的事情,不以個人的意圖或主觀觀點左右;②懲治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審判或刑罰,而是通過悔改和磨練糾正錯誤;③懲治的前提是愛和寬恕。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6「這樣的人,受了眾人的責罰也就夠了;」

    所謂“受了眾人的責罰”,就是指哥林多教會的人都同心指責那犯罪的人,以致他成為眾矢之的,這樣的指責其實已經是一種責罰,對於一個願意悔改的人,已經夠嚴厲了,所以不用再過份責備。――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二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

    “沉淪”katapino新約除本節外還有六處用過這字,太二十三24;彼前五8;啟十二16都譯作“吞”;林前十五54;林後五4;來十一29譯作“吞滅”。只有本節譯作“沉淪”,它的實際意思不是指沉淪以致滅亡,而是指那犯罪的人,既知罪自責,又受人過份的指責,就可能因此灰心消極,而被這種過份的自責所吞沒,無法重新起來了。按N.A.S.B.譯作overwhelmed,就是“擊潰”或“不勝悲傷”的意思。R.V.譯作swallowed up,就是“吞沒”的意思。――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在哥林多前書第五章,說到有弟兄因犯淫亂的罪而遭到教會的開革。後來那犯罪的弟兄悔改了,卻一直在憂愁中不敢來到教會中,所以保羅勸他們『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憂愁太過,甚至沉淪了。』在此說明,我們無論犯了多大的罪,不該因懼怕而遠離主,反倒應當趕快向主悔改,就能蒙主接納。──《讀經指引》

         『免得憂愁太過』太嚴厲的懲罰會使人沮喪失志。──《聖經新釋》

         『赦免』饒恕,待以恩慈。

 

【林後二8『顯出堅定不移』意即『准他』,使悔罪著確實知道他已完全恢復被接納了,我們可以推想這是要那個悔改的罪人再被收納和教會有交通。──《聖經新釋》

         『顯出堅定不移的愛心』向他證實愛,意即以確實的證據正式的證明愛。

 

【林後二9「為此我先前也寫信給你們,要試驗你們,看你們凡事順從不順從。」

    這意思是他所寫的前書除了責備犯罪的信徒以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看看那些沒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對付罪,順從保羅的教訓。等到他聽了提多的報告(林後七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實在順從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上一封信所關心的信徒肯否聽從教導,責備犯錯的人。──《聖經串珠、註釋》

         『要試驗你們』原文是要知道你們經過試驗的品德,或蒙稱許的品德。

         我先前寫信給你們: 指保羅探訪哥林多教會以後寫的“淚(嚴峻)之信”(3,4)──《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0「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

    在基督面前,意思是他的赦免是真實的赦免,是基督所同意的,是因為基督已赦免了,所以保羅跟教會也願意赦免。――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此事需要保羅個人的寬恕,說明他可能受到傷害。但他說這算不得甚麼,此人對哥林多教會造成的損害一定大過保羅所受的;他們若肯寬恕,他也可以,因為在基督裏大家都同蒙赦免。──《啟導本聖經》

         『在基督面前』希臘文意即覺得有基督同在並且得祂的准許。這話有『代表基督而執行』的意思,可以指為保羅代表教會的原首,作君王的基督,使那個犯罪者正式恢復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聖經新釋》

         『在基督面前』『面』指眼睛周圍的部分,其神色乃是內在思想和感覺的標示。保羅與基督有最親近、最密切的接觸,照著祂眼神所流露的心意而生活行動的人。

         在本節保羅講明,在寬恕犯罪聖徒的問題上,他要依從哥林多教會的決定。但保羅的寬恕不是出自一時的情緒或環境,而是以基督為見證人,效法基督的真正的寬恕(西3:3)。我們對弟兄姊妹的寬恕:①以神的赦免為前提條件(太5:12,14;11:25;②恢復信徒之間的交通,使之合一的依據,同時能夠感受到寬恕的必要性(路17: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0~11教會中缺少赦免的靈,仇敵就會趁虛而入;弟兄間互相定罪,撒但就會趁機得勝。(請記得,弟兄彼此相爭,得勝的不是任何一方,乃是弄詭計的撒但阿!)所以肢體間若不肯赦免,不論甚麼理由都是最愚昧的!只有在基督裏彼此因愛赦免,才會築成一道堅實的堤防,堵住仇敵一切詭計的沖擊。──《讀經指引》

         保羅是在基督面前赦免犯過者的,也是為造就哥林多教會之故。──《聖經串珠、註釋》

 

【林後二11「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

    這意思就是在我們責備犯罪信徒的事上,不要給撒但留機會。雖然責備犯罪的人是好的,教會同心不容納罪惡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假如我們做得過份,對於一個願意悔改的人責備得太厲害,以致他灰心喪志,那就中了魔鬼的詭計。對犯罪者過份嚴厲和過於姑息,都不合真理與愛心的原則,結果都會引起各種憤懣不平,而使教會陷於紛爭之中。――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趁著機會勝過』,這是當時軍隊作戰常用的名詞,原有『貪多無厭,垂涎以待』的意思。『詭計』原文是『思才、心才』,魔鬼是有思想謀略的。── 牛述光

         撒但的詭計是常趁機會,得勝一些粗心的人。── 謝模善

         要是過分責罰,時間一長,難免造成不必要的緊張,加深教會內的分岐,這就中了撒但的詭計。下節他提到從前在特羅亞的經驗,撒但曾因他對哥林多教會擔心,使他不能安心傳揚福音,可作這種『詭計』的好說明。──《啟導本聖經》

         『撒但』反對者會利用長久嚴酷的空氣對教會施行破壞。──《聖經新釋》

         這揭露出那惡者撒但,在每件事的幕後藏著,在每件事的裏面作祟。

         『趁著機會』指有機可趁,佔了便宜。

         『詭計』陰謀,計劃,策略,企圖,設想,計謀,打算,目的。

         撒但……詭計: 本節論到的撒但的計謀是破壞靈魂和肉身(路9:39;彼前5:8,誹謗和敵對信徒(伯1:9-11;6:12,陰謀分裂教會(弗4:26,27)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2「我從前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主也給我開了門。」

    原文沒從前這個字,只有下句的到了,表示曾到過而已。N.A.S.B., K.J.V.R.S.V.都譯作when I came to Troas(當我到了特羅亞時)。――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特羅亞」:參徒16:8註。──《聖經串珠、註釋》

         保羅述到他最近的行程,使哥林多人知道他一直是只求遵行神的旨意,而且並不是(在外表看來可能是)再照約定去到他們那裏。──《聖經新釋》

         『主也給我開了門』直譯在主裏,或藉著主、憑著主開了門,意即不藉著人的努力。

 

【林後二12~13主雖在特羅亞為保羅開了福音的門,但他卻『因為沒有見兄弟提多』而『靈裏不安,便辭別那裏的人,往馬其頓去了』。保羅看重同工過於工作,與今天有的人為著工作而撇棄同工的光景,實正相反。提多不過是他晚輩的同工,他還是如此看重,他真是一個懂得甚麼叫作肢體配搭的人。──《讀經指引》

         保羅第二次佈道之旅到過特羅亞(徒十六8),是個位於小亞西亞西北端的海港,在愛琴海畔,越海可到歐洲的馬其頓和亞該亞等省。保羅在此見異象,才往馬其頓去的。那是他第一次訪問歐洲。

         這是保羅第二次去特羅亞,是他在大亞底米廟騷亂事件後離開以弗所去馬其頓,路經特羅亞(徒廿1~6)。動身前曾要提多把這封流淚寫的信帶給哥林多教會(5~16),並約定在特羅亞相會。但在特羅亞卻等不到提多。特羅亞雖有很好的傳福音的機會,但保羅急於知道哥林多教會對他去信的反應(『心裏不安』),於是渡海往馬其頓,希望遇到從哥林多回來的提多。他終於在那裏遇見了提多,得到哥林多教會危機已渡過的消息,令他大得安慰(5~8)

         保羅為他的行程作的辯解到13節中斷,然後,從七5才繼續下去。中間插入的二14至七4一大段,不應看作保羅另一封信的內容,而是他歡欣之餘,不由自主寫出的感恩之詞。──《啟導本聖經》

         保羅的人情味很重,富有感情。──《聖經助讀本》

         保羅的行蹤:保羅託提多將嚴厲的信帶往哥林多教會後,在亞西亞省等待提多的回覆未果,著急之餘,惟有擱下在特羅亞大好傳福音的機會,趕往馬其頓去會晤提多。──《聖經串珠、註釋》

         可見保羅關切教會過於關切傳福音。

         『兄弟』保羅很看重提多,他委託提多在哥林多辦理為耶路撒冷貧苦信徒募捐的事(6),又挑選他把這封信帶給哥林多信徒(16~17)

         講到保羅具體的行程(1:15-17)。傳道之門已從以弗所打開到特羅亞,但保羅執意去馬其頓。其原因有三:①在以弗所經歷的騷動;②擔憂和掛念哥林多教會;③擔心差派到哥林多的提多的安全。原來保羅與提多打算在特羅亞,或若不如意就在馬其頓見面。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2~17保羅突然轉換語氣,以香氣作比喻談論使徒職分所具有的特權:①信徒是基督的見證人;②福音是信者得永生,不信者得審判和死亡的根據;③福音見證事工是神賦予聖徒的至上命令,是神真正喜悅的(太28:19)。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3「那時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裡不安,便辭別那裡的人往馬其頓去了。」

         肢體間相互的生活──『因為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裏不安。』──保羅是基督的使徒,是神特選的器皿,他曾到處誇勝、顯揚基督;可是我們由這一位偉大剛強的使徒身上也找到了他的需要和缺少;希奇得很,他的需要是提多,他的缺少是提多,保羅固然剛強,沒有提多他就沒有安慰;雖然在特羅亞工作的門開了,也不能代替提多當作安慰,他只得離開特羅亞來到馬其頓等待提多,及至提多來了,這位身體不寧、周圍不安、內有懼怕、外有爭戰的喪氣的保羅就得安慰了(林後七6)。原來教會是身體,其中最大的保羅也大不過一個肢體,無論怎樣大、怎樣小,還都是一個肢體,不是身體;身體能自營生活,而肢體不能單獨生存;肢體必須相依為命的;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原因乃是人以為是軟弱的肢體都是更不可少的。感謝神,這就是身體,這是神奇妙的安排與配搭。── 謝模善

         我們推想保羅心中對哥林多人甚懷憂慮,不知道他們接到那封『遺失了的』書信中的責備起了甚麼樣的反應。──《聖經新釋》

         『心裏不安』原文是靈裏不安,可見他是在靈的感覺裏生活行動的人。

 

【林後二13提多有幾位?其行事如何?】

答:提多Titus——意即心悅者,或中意者,在新約聖經中有兩個提多的名字出現,一個記事較多,一個未有詳載。

①希利尼的一信徒——是保羅重要同工之一,約在主後五十年,曾陪同保羅和巴拿巴赴耶路撒冷參加會議,他雖是外邦人,但沒有勉強他受割禮(加二1-3),後被派往哥林多辦理慈惠的事,待人殷勤,受到稱讚(林後八616-18)。他以後由哥林多回來,就與保羅在馬其頓會面,將情況向保羅報告,使保羅很得安慰,憂心得釋,更為歡喜暢快(林後七5-813-16)。旋又打發他再回哥林多去,並攜哥林多後書為保羅之行先有所準備(林後八116-24,十二1418)。至於他以後的行事,聖經久久未有提及,直到保羅寫提到書時,又再次被差遣(參三六三題)。

②哥林多的一信徒——他的姓為猶士都,所以稱為提多猶士都Tirus Justus,這人敬畏神,保羅曾經到過他的家中(徒十八7)。——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二14「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

    本節也有當時特別的背景。當時的羅馬軍隊,如果一個將軍打勝仗回來,他就走在他的士兵和俘虜的前面,凱旋進城,並且在遊行時,群眾要燒香歡迎。保羅可能借用當時的習慣,來描寫基督的戰士,順從基督的帥領而得到勝利的情形。所以這裡說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實在就是在各處留下得勝的見證。――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認識基督就有了啟示(福音),對人們就是一個氣味,一個見證。── 牛述光

         神的帶領,並非叫我們在自己裏得勝,乃是叫我們『在基督裏誇勝』,因為基督乃是我們一切得勝的原因和根據。──《讀經指引》

         這時保羅暫停描述自己的行程,而照他一貫的特色,讓思想自由發揮,轉入另一段頗長的話題(直至七5他才又恢復描述自己的行程)但這轉折很切合本書主旨,因它強烈流露出一份得勝的信心,讚美神的恩典;在人所能想像的一切情況下,無論看來多麼可怕和有破壞性,這恩典都全然夠用,不會失敗。──《新國際版研讀本》

         『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根據原文的用法,香氣和認識是同位語,所以對基督的認識,用香氣為象徵,藉著使徒的工作,傳遞其性質和功效。

         保羅現在憂愁盡驅,快樂逾恒,而能說:“感謝神!”他歡天喜地參與主帥凱旋行列,同沽勝利的光采;不象押解在行列後的戰俘,雖也在遊行隊伍中,等待他們的卻是死亡。夾道歡呼的群眾焚香慶祝,香氣洋溢空氣中。基督徒在主基督率領下參與屬靈的戰爭,與勝利的主一同凱旋。認識神的“香氣”藉著使徒福音的傳揚和信徒的見證,也能到處散佈。──《啟導本聖經註釋》

         常帥領我們……誇勝: 在本節,保羅把一時看似失敗,但決不失敗的福音的勝利,比喻為羅馬軍隊的凱旋。現今,信徒雖然因基督嘗盡所有挫折和苦難,但他們不僅通過傳福音征服世界,並且在基督再臨時,與審判主一起得享永遠得勝的榮耀(啟20:4-6)。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4~15香氣與基督馨香之氣,指什麼而言?】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曾提及三種“香氣”,但中文聖經未能美妙地加以分別。

    一、是香氣,是普通的香氣,或說“小香氣”。即14節的“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該字原文為OSME(加U加,指一般食物的、或焚香的香氣而言。

    二、是馨香之氣,是特別的香氣,或是“優越的香氣”,因為原文該字是EU ODIAe乙毗而),是由EU(優)與OZO(放香)二字合成,指令人陶醉的香氣而言,基督所有的香氣乃是這種較高貴的香氣。

    三、另外一種是馨香的香氣,是“聯合的香氣”,因為在以弗所書五章2節所譯“馨香”一詞,中文譯得不妥,原文該字是上述兩種香氣合成的一種香氣,譯為“馨香”,只譯了一半,也不易譯出。這是基督徒與基督“聯合為一”所發出的共同、更特別的、更優越的香氣。原文是OSMENEUODIASootL*帖一*一as

    保羅所說這些“香氣”,是有羅馬歷史背景的。當羅馬軍隊遠征歸來時,大家擄掠一些俘擄一同回來。這些戰勝的軍隊受沿途民眾歡迎時,會聞到民眾所焚燒的“埃及香枝”的香氣,覺得是一種“勝利的享受”。同時各省市政府也在歡迎時預備一輛焚燒著各種不同香枝的花車,使花香與香枝兩種香氣混合成一種使人陶醉的香味。等到這些勝利的大軍回到羅馬城市,狂歡的羅馬人焚燒更多的香枝與拋擲更多的香花。這些香氣在戰勝者聞起來,乃是一種快樂;但在大軍之後的俘擄,聞到這些香氣,乃是一種痛苦,因為他們不久可能被斬首或受各種刑罰。

    保羅所說: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便是根據這種事實來描寫的。表示基督帥領我們,有戰勝者的姿態,在各處顯揚基督馨香之氣,這種“基督的香氣”,顯然地是指基督徒過得勝、聖潔的生活而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二14~16誇勝也就是誇大,是藉著香氣誇大;基督一顯大,信之則生,背之則亡。── 謝模善

         我們認識基督的人,就能顯出基督、彰大基督,我們正如拿香爐誇勝的人一樣,基督一被顯揚,權柄也就被人碰到,順者生、逆者亡。── 謝模善

 

【林後二14~16保羅現在憂愁盡驅,快樂逾恆,而能說:『感謝神!』他歡天喜地參與主帥凱旋行列,同沾勝利的光采;不像押解在行列後的戰俘,雖也在遊行隊伍中,等待他們的卻是死亡。夾道歡呼的裙眾焚香慶祝,香氣洋溢空氣中。基督徒在主基督率領下參與屬靈的戰爭,與勝利的主一同凱旋。認識神的『香氣』藉著使徒福音的傳揚和信徒的見證,也能到處散佈。──《啟導本聖經》

 

【林後二14~16何謂基督馨香之氣?】

答:香氣是一種有歷史性背景的詞藻,當羅馬將軍率領軍隊帶著一批俘虜勝利凱旋的時候,許多人來獻花焚香夾道歡迎,使軍隊的行列充滿了馨香之氣,其中有的俘虜是要定罪判處死刑,有的是要存留性命預備釋放,他們同樣聞到這些香氣。保羅說:「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其意思便是從這些歷史事實來描述的,表示基督常率領我們靠祂而得勝,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馨香之氣。基督徒得勝見證,以及榮耀讚美神,滿有奮興喜樂與聖潔的生活,可喻為福音的香氣。對於那些相信接受信息的人,使之得救而得生命;對於那些不信的人,便要定罪而滅亡。——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二14~17勝利的使命:保羅還未道出他從提多得悉的好消息(見7:5-16), 便急不及待的頌讚神的勝利,並為自己有分於勝利的福音事工而雀躍萬分。──《聖經串珠、註釋》

 

【林後二15「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

         使徒說,他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是(原文)基督馨香之氣』;這香氣乃是他們因『認識基督而有的』。是的,至今我們還能遇見一些真認識基督的人,從他()們身上發放出基督的馨香,甚至透過時間和空間,到處顯揚出來。──《讀經指引》

         信徒身上當發出香氣,使未得救的人也能聞到基督的香氣,正如光照在別人身上,反射出光亮。──《聖經助讀本》

         保羅到處傳佈認識神的智識,就如同持香的人到處散佈香氣一樣。但是傳講神的話有雙重效果:對於那些接受信息的人可以使之『得救』而得生命;對於那些不聽的人便成了『死的香氣』(16),因為他們拒絕的結果便是『滅亡』。──《聖經新釋》

 

【林後二15~16保羅在福音的事工上成為香氣,但這香氣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果效:使那些接受福音的人邁向永生的結局,卻使拒絕的人邁向永遠沈淪。──《聖經串珠、註釋》

         屬主的人被基督所浸透,成了基督馨香之氣。不僅他們是基督所產生的香氣,而且基督自己就是那獻給神的香氣,散發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裏。

       “我們”包括保羅和他的同工,也可以泛指一切信徒。無論是向得救的基督徒或向不信的滅亡者,我們都應該隨時隨地顯出基督徒應有的美好見證,並宣傳十字架的福音,這樣就是顯揚基督的香氣。這種香氣有兩方面的作用:對於信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氣叫他活;對於不信而拒絕的人,就成了死的香氣叫他死。這意思是,十字架的福音,對於接受的人就成了他們得救的盼望和喜樂,對於拒絕的人就成了他們被定罪的根據。基督徒為基督所顯出美好的見證也是這樣,沒有成見的人會因而受感蒙恩,存心敵擋神的人,反而因信徒的好行為而生出嫉妒和譭謗。――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福音的馨香之氣既藉著信徒的見證散佈開去,世上的人雖同 在這香氣中,有的接受了福音,成了得救的人 ;有的卻不肯相信,成了滅亡的人。洋溢凱旋大道空氣中馨香的煙霧,增加了一同凱旋之人的歡樂;但對行列中就要面對死亡的戰俘來說,這就成了“死的香氣”。因此不是播散香氣的福音信息叫有些人死亡,而是不信的人拒絕了神賜生命的恩典,雖在活的香氣中,卻走在死亡的道上。福音對接受的人是得救的盼望和喜樂,對拒絕的人便成了定罪的根據。

使徒不是憑自己的能力有此馨香之氣,而是因為他們見證、傳揚基督的“香氣”,才能帶有這香氣。若無神特別的恩典,誰能當得起此事呢?因為能承擔此事乃是出於神(三5)。──《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二16「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

         基督的香氣一面具有殺死的能力,叫人經歷死;一面具有復活的大能,叫人經歷復活。因為這香氣的本身,就是那一位死而復活基督的流露。這乃是新約的執事,對人『供應基督』的具體說明。──《讀經指引》

         『死的香氣活的香氣』當福音的馨香之氣藉著基督徒的見證在世間散發開來時,雖然人的領受各有不同,但其本身的氣味永遠是香的。人類最終會分為兩類,就是『得救的人』和『滅亡的人』(15)。對於後者,為主作見證的信徒成了死的香氣;這不是福音本身變得邪惡或使人滅亡,而是當不信的人拒絕賴自神那賜生命的恩典時,就自招滅亡。而對那些欣然接受神恩典的福音的人,基督徒並他們的見證,便成了活的香氣。──《新國際版研讀本》

         『這事誰能當得起呢』答案見三5。──《新國際版研讀本》

         『死的香氣和活的香氣』保羅的信息就有這樣的功效,因為神的話語有能力,信者得生,不信者則死。──《聖經助讀本》

         「這事誰 ...... 起呢」:「即誰能擔當這福音使者的重任呢」?──《聖經串珠、註釋》

         『當得起』當保羅默默思想從他自己能生出如此有力的影響的時候,他不禁謙卑下來覺自己是何等的不夠,在凡事上須要依靠神。──《聖經新釋》

         『當得起』夠資格,勝任,合格,適合,配得。

         誰能擔當得起呢: 宣告信就得救,不信就得永罰的傳福音事工,不是靠人的才能和能力,唯獨蒙神呼召,聖靈帶領的人才能完成。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二16~17保羅針對那些在哥林多教會為利而謬講神真理的人,表明他所作的是出誠實(參1:12註),傳講的是從神而來的信息,要向神交帳,受基督的管理。

 

【林後二17「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

    本節可作為第一段保羅行蹤(1;2章)的總結。保羅說了這麼多話,就是要叫信徒明白,他的腳蹤不像那些假師傅,為利混亂神的道,或為利改變他們的行蹤,而是由於要誠實地憑著神的引導決定他的腳步。他是在神面前,靠著基督傳講神所交付給他的信息。――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混亂』意思是售偽貨、摻假以圖非分之利;保羅卻是誠實的講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道理中絕不摻假。── 牛述光

         一些人為利混亂貨物尚不可,我們為人的生命怎敢混亂神的道呢?這豈不比賣假藥、賣致人死的毒物更可惡嗎?── 謝模善

         從古到今有多少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使教會受虧,這是太醜惡的事!所以我們來到教會中,不可貪圖任何利益,只該誠誠實實的追求主,敬拜神。──《讀經指引》

         『我們不為利混亂神的道』保羅意指那些滲入哥林多教會的假師傅。這些人自滿自足又好誇口,並不誠實,卻表現得很具說服力,其實他們主要的意願,是要從那些易受騙的會眾身上攫取金錢。相反的,保羅忠實地傳講福音,不索費用,刻意避免成為哥林多信徒的經濟負擔(參十一7~12;林前九7~15)。──《新國際版研讀本》

         交託給保羅和他同工的傳福音的工作是神聖的職事,他們不會像那些假教師,如同叫賣的小販(原文kapeleuontes)唯利是圖,把假貨混進真貨裏,謬講神的道理。保羅是神的僕人,首要條件是真誠,才能把神交託的得救之道,照他從神所領受的,像站愛神面前一樣,忠忠實實地傳講。──《啟導本聖經》

         『許多人為利混亂神的道』保羅不肯為了迎合人的思想而縮減完全的福音信息。這種情形在他那時候已經開始發生。──《聖經新釋》

         『憑著基督』保羅的整個人生,他的思想和行動都是以基督為中心。這是保羅所喜歡用的語法。──《聖經新釋》

         保羅講道乃是:(1)由於誠實;(2)由於神;(3)在神面前;(4)在基督裏。──《新約全書釋義》

         『為利』原文意零售、沿街叫賣,原指低階層小販用詭計高價出售劣貨。

         不像那許多人: ①把神的傳道事工當作維持生計之手段的人;②以當時流行的各樣屬世知識來傳已變質的福音的人;③敵對保羅的猶太主義者。保羅以他們為例證明自己使徒職分和所傳福音的純正性。保羅這種無私的傳道心志,是當今福音事工者的榜樣,同時也帶給他們警鐘。 ──《聖經精讀本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