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第六章拾穗 【林後六1】「我們與神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他的恩典。」 保羅說他和他的同工們都是與神同工的。他是用與神同工的身分來勸告信徒:“不可徒受祂的恩典。”這樣,本節的勸告,就是神與保羅共同的勸告了。雖然我們白白領受神的恩典,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報答主的,但是我們總該存著要報答的心志,總要不辜負主的恩典。如此為主活著,自然就會想要為主作些什麼了。這並不是說我們能夠為主做甚麼,而是說我們該有這樣的態度來為主而活,總不要作一個徒受主恩的人。――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章前半(1~13節)是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的勸諭,告訴他們應盡的責任。下半(六14~七1)是分別為聖的呼籲。 “與神同工”是說使徒都是神的工人,他們也是在一起作工的人。保羅勸信徒不可白受神的恩典而毫無表現;應該為神而活,處處表明是屬神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可徒受他的恩典: 直接意思為呼籲哥林多信徒不要因錯誤的生活方式,而枉廢以往得到的神的恩典。通常指不要拒絕神呼召我們到得救之路的恩典,或不要否認基督十字架的福音。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1~10】在前面保羅借著辯護自己的使徒職分和誠實,向哥林多信徒強調和好的重要性。在此保羅進一步以流暢的文筆描述自己在福音事工當中遭遇的苦難,積極證明自己使徒職分的真實性和神性起源。這表明信徒的信仰如果沒有以福音的能力表現在現實生活中,那就是沒有意義的信仰 ;這種福音的能力只有深刻認識到基督之愛時方能顯明出來(羅13:8)。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2】『搭救』是聞聲奔助的意思。── 牛述光 『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正是神悅納人、拯救人的時代,神的恩門愛路今正齊開,所以要竭力把主的福音傳揚出去,免得這個時代一過去,就再不能得救了。──《讀經指引》 『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這話說明今天乃是恩典的時代,一切都當以供應基督的恩典為原則。──《讀經指引》 本節經文引自《以賽亞書》四十九8,是耶和華差派祂的“偉大的僕人”去釋放被囚的,使被擄的可以回歸。神的這個應許已在基督身上應驗,“現在”正是恩典的時代。保羅援引這經文來勸信徒趁神仍悅納拯救的時候,不要錯過這恩典(參來三12~15),也不可放棄信心,放下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去隨從異教的風俗;或者接受“另一個福音”,高抬自己(十一4)。──《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引用賽49:8的經文,強調現今就是恩典的時代,是因信基督得救的時候。現在: 福音時代,即從基督道成肉身到再臨的日子。有關神恩典的內容請參考本書緒論“關於恩典”。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3】「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分被人譭謗;」 “妨礙”不是說不要妨礙人家犯罪,而是“免得這職分被人譭謗”。我們的行事為人,若有不近情理之處,或有虧負別人的地方,就使人有話柄譭謗我們,也就成為別人信福音的攔阻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不叫人有妨礙』,原文是免得給人絆腳的原因。── 牛述光 『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毀謗可譯玷污。── 牛述光 【林後六3~5】“叫人有妨礙”就是不成為別人的絆腳石。作神的僕人牧羊教會必須有好品德,可作信徒的模範,以生活見證出確是神所差遣的人。保羅行事為人處處小心,不讓人有機會攻擊他。他的行為和受苦的忍受,不只證明他確是神的僕人,也給大家作了榜樣。 4~5節列有九種作神僕人須忍受的苦難(“許多的忍耐”),依次分為三組:1,一般的苦難:患難、窮乏、困苦;2,別人給予的苦難:鞭打、監禁、擾亂(暴亂);3,自製而忍受的苦痛:勤勞、儆醒(不能安睡),不食(指自願的不食,與想吃而不得食的饑餓不同。此處可作禁食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六3~10】本文記載了保羅為傳福音和履行使徒職分而受的具體苦難。保羅採用詩體格式一一列舉自己所受的苦難,給當今的信徒帶來極大的震撼,並敲響了警鐘。本文與本書4:8-12;11:23-31的內容一起成為研究保羅生平的寶貴資料。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4】「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窮乏、困苦、」 “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消極方面是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積極方面是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的用人』用人與執事原文同。── 牛述光 【林後六4~5】患難方面有七件︰(1)忍耐,原文是久居於下,指受欺壓而言;(2)患難,是實際的難處;(3)窮乏,缺乏時的態度存心與別人不一樣;(4)困苦,原文是到窄狹之地,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境遇;(5)鞭打;(6)監禁;(7)擾亂。── 牛述光 保羅一一列舉自己受到的苦難,辯明和強調自己的使徒職分。本文的苦難分為三種:①一般的苦難:患難(1:4-11)、窮乏(徒20:34)、困苦(4:8);②因他人所受的苦難:鞭打(徒1六22)、監禁(徒1六23)、擾亂(徒13:50;1六19);③為福音自願受的苦難:勤勞(徒18:3),警醒,不食。許多的忍耐: 表明保羅對上述苦難的態度,不僅指承受和忍耐試煉,還包含堅守到底就是勝利的意義。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4~10】真實『神的用人』,就會在『每一件事上』(『各樣的事上』另譯)都『表明』基督的見證;『就如在許多的忍耐…』共有二十八項之多。這些可說是真實神僕人的記號,也可說是神對祂僕人的要求。我們可以以此測量自己,就知自己到底在那裏。──《讀經指引》 【林後六5】「鞭打、監禁、擾亂、勤勞、警醒、不食、」 “勤勞、儆醒、不食”,都是偏重於身體方面的勞苦殷勤,缺少休息或飲食說的。英文譯本N.A.S.B.儆醒譯作Sleeplessness(不睡)。――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六5~6】持守方面有七件︰(1)勤勞;(2)儆醒,不眠或無眠的情形;(3)不食,原文是飢餓的狀態;(4)廉潔,無貪心的狀態;(5)知識;(6)恆忍,原文長氣的意思,就是耐不急躁;(7)恩慈,是慈悲心腸與溫和態度的表現。── 牛述光 【林後六6~7】爭戰兵器方面有五件︰(1)聖靈的感化;(2)無偽的愛心,原文是不唱戲的愛心;(3)真實的道理;(4)神的大能;(5)仁義(義)的兵器。── 牛述光 保羅然後舉出他致力培育的德行。他盡力將這些德行表現在他使徒的職分上,務求自己的品德能做到圓滿無瑕。“聖靈的感化”是培育這些品德的力量;有聖靈同在才能顯出這些美質來。“仁義的兵器”說明信徒應以德行當兵器來感化人。“在左在右”:武器在左用於防衛,在右用於攻擊。保羅在《以弗所書》六11~17和《帖前》五8對此有進一步的闡釋。──《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具體論到使徒職分的內在素質,這是保羅履行使徒職分時,一直信靠的屬靈裝備。仁義的兵器: 以當時羅馬軍隊的武裝的方式作為比喻(羅13:12;弗六13-17),強調基督的義,就是信徒的真武器。這裡的“義”指因信基督而來的稱義和信徒的高尚純潔的品格。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8~10】得勝方面有九件︰(1)榮耀羞辱,有人恭維,有人為難;(2)惡名美名,有人說好,有人說歹;(3)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例如勸勉人奉獻可得神賞賜,是出於至誠;(4)似乎是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名望不大,卻人人曉得;(5)似乎是死,卻是活的︰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終日為主被殺,卻是如今還在;(6)似乎受責罰︰不被歡迎、遭責難、逼迫,卻不至喪命的;(7)似乎憂愁︰為人哀慟、流淚,卻是常常快樂的;(8)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9)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就是應有盡有。── 牛述光 此處七個『似乎』,與四章八至九節的四個『卻』,都是說出基督徒身上的矛盾性;也就是基督本身的矛盾性。這正是神性和人性交替出現的光景,何等奇妙,何等真實!──《讀經指引》 在此共提到“似乎……卻是”七次。都是要說明傳道人有若干行事,是常人所難以瞭解的。但神的僕人,卻要在這一類事上顯明是為遵從神旨意所行的好事,而不是暗昧可恥令人猜疑的壞事。 怎麼似乎是誘惑人的,又是誠實的呢?因我們引導人信主,有時要一步一步地誘導他們,好像是誘惑人的,但卻是誠實,是出於完全誠實的動機。按各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引領他們歸信基督。――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一段列舉作神工人的一生中常會有的
起伏的境遇,兩兩相對:榮耀,羞辱;惡名(被人譭謗),美名(受神贊許);誘惑人的,誠實的;不為人所知,為人所共知;死的,活著的;受責罰,不致死;憂愁,快樂;貧窮,叫多人富足;一無所有,樣樣都有。──《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以九種對比構成,以感人的文筆記述了保羅為福音事工受難的一生和福音在信徒身上動工的能力。尤其以悖論和諷刺的手法、緊張的節奏充分描述了傳道人受逼迫的一生。充分對照了對使徒生活的兩種評價,即來自神的評價和不信者及敵對者的評價。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生活的準則不能放在這世界和人的判斷上,並且神不是以人的外貌來評價人,而是看人的心(撒上1六7)。榮耀、羞辱、惡名、美名: 這是對照了人對保羅傳道事工的反對和逼迫,神的鼓勵及獎賞。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8~12】世人那能知道這個。未信者看此,真是一篇的啞謎!世人不知如何聯合如此相反的事實。然而,在我們的經歷上是何等確實!―― 倪柝聲 【林後六9】「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 「似乎要死,卻是活著。」 從死亡裏茁出了不朽的生命。永生真神的寶座和宮殿,得自十字架和墳墓。勝利得自失敗。 不要怕受苦,不要怕失敗。 凡是偉人常被打倒而未被消滅,先被磨折得片片粉碎,然後才能變成偉人,才能力敵千軍;而那些只顧眼前的人,隨俗浮沉,必然曇花一現,在短暫的興旺之後,隨即消逝,而永劫不復。─
皮邱 【林後六10】「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憂愁和快樂是相對的,但在基督徒的經歷中,卻常是同時併存的。往往外面的遭遇使我們為難憂愁時,但一回到靈裏面,摸著了主,就會滿了歡樂。哦,這是世人所難明白的奇妙經歷。──《讀經指引》 【林後六11】「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 “口是張開的”意思就是:有話就坦白的說,“心是寬宏的”即保羅能夠包容寬恕他們一切的無知。只要跟真理沒有違背,與罪惡無關,無論哥林多人的性格如何,學問如何,對保羅的態度是尊敬還是輕看,對保羅來說都是不要緊的。因他的心是寬宏的,他可以容納。所有事奉主的人,所有在基督裡作肢體的人,彼此相處的時候,也都要有使徒保羅這種張開的口和寬宏的心。――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在本文保羅靠著對弟兄的愛,懇切呼籲哥林多信徒要和好。本文的內容分為勸告寬容(六11-13;7:2-4)和聖潔生活的條件(六14-7:1)。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11~13】『狹窄』的會排擠『寬宏』的,『寬宏』的卻能容納『狹窄』的。基督度量的大小,分別就在於此。──《讀經指引》 “口是張開
”指說話坦率,“心是寬宏”指胸襟廣闊。保羅與哥林多教會之間若有隔閡,起因不在保羅,而在哥林多人。保羅隨時坦誠相向,待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要是他待哥林多人如此坦誠,他們對保羅也應如此。──《啟導本聖經註釋》 心是寬宏的: 很充分顯明保羅的寬容和作領袖的素質。哥林多信徒責難保羅的第一原因是因驕傲而來的偏見和自以為是的狹隘而拙劣的心思(11:18)。對這樣的態度保羅不但沒有誹謗和責駡他們,反而寬容他們並以父親般的心情呼籲他們與自己和好。同時告訴哥林多信徒敞開心靈之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13】「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 “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這句話流露出保羅那種像慈父的心,無論哥林多人對保羅的態度怎樣,保羅還是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他有一顆為父的心。――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六14】「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基督徒既是神的兒子,當然要跟不信的人有分別。所謂“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大概就是指生命和地位上的根本對立說的。不相配和不要同負一軛,到底是指那一方面的事?聖經本身沒有指明。但這原則一定是可以用在男女的相配上。特別哥林多人,有些在男女關係上是不正常的。“同負一軛”是以當時的牛馬負軛為比喻說的。當時,人們把軛放在兩隻馬或牛的肩膀上,讓牠一同耕田或拉車。這樣那兩隻牛必須走相同的方向,共同負重擔,否則就不能工作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這話清楚告訴我們,基督徒和不信主的人成為婚配,或共同經營,都是不可的。這是因為彼此裏面的生命完全不同,如果勉強結合,以後定規會發生難處。──《讀經指引》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原文不要與異類同負一軛。牛驢同軛是舊約所禁止的。──
牛述光 『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世界上就是頂有道德的人,也不知道甚麼記作公義。信徒在頂小的事上,也不能作上算佔便宜的事。我們和不信主的人,對於事情義不義的看法根本不一樣,根本兩個起衝突,只有義的變作不義的,才能相交。──
倪柝聲 『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一個神的兒女,走路走得深、走得遠的人,碰著一個肉體的基督徒,活在黑暗裏,和他都覺得難相通,何況一個人根本活在黑暗裏,甚麼光都看不見。你至少是蒙了神光照,是看見的人,和那些在黑暗裏的人,彼此的哲學、倫理、看法、人生觀是不能相通的。──
倪柝聲 本節至七1是插入的一段話,討論拜偶像和分別為聖的事。 “不可同負一軛”是把舊約“不可並用牛驢耕地”的原則(申二十二10),援用到人的生活上,叫信徒不可與不信的人合作;這是不相配的,會破壞信徒生活的聖潔。 保羅接上提出五個問題,都用“有甚麼”來問,一題比一題深入,每一題的正確答案都應該是“沒有”。──《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本文語氣突然轉變,保羅強烈要求信徒過聖潔的生活,並與不信者斷絕關係。這並不是說要斷絕與異教徒的所有接觸,而是指在信仰和教義方面要保持純正,不能與他們妥協或被同化。在此,我們明白:①信徒和不信者之間不存在中間地帶(啟3:15,16);②信徒是光的子女,要活出無愧的生活;③信徒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太5:4)。 ──《聖經精讀本註解》 不要同負一軛: 這是擔心信徒與不信者的交流會給信仰生活帶來的損傷,並不是讓信徒與他們斷絕一切關係(林前5:9,1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14,15信徒和非信徒可以結婚麼?】 答:一個清楚蒙恩重生的基督徒結婚的物件,因為聖經已有明訓:「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麼祥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交呢?」(林後六14,15),又如在舊約中亦有多處經文記載,神曾不容許祂的子民娶不信者外邦人的女子為妻,禁止和他們通婚(拉九2,12,十2,3,10,11;尼十三23-27;王上十一7,8)。基督徒應明白領受這些分別為聖重要的原則,而在選擇配偶的事上,能小心謹慎地遵行,要與信仰相同的基督徒聯婚,則在其未來的共同生活習慣上,彼此愛心的建立,感情的交流,行事的志趣,以及對兒女的教養等各方面,都會臻於和睦融洽一致完美的地步,使未來的家庭基督化,在婚姻的生活見證中榮耀神。 倘若一個基督徒為了愛情緣故,和非基督徒難解難分時,除非對方未信者確有誠意信主,那麼先帶領對方歸主,然後再談婚姻之事,則較為妥當而合理。如信者和不信者馬虎結了婚,以後信者試圖以婚姻的愛情關係,去帶領對方歸信基督,那是一種希望性較小而是危險的,萬一對方非但不肯接受信仰,反而有抵擋時,則在以後漫長的夫妻生活中,所遭受的摩擦與痛苦,是不堪想像的,其最後的結局,將會弄到夫妻反目,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完全失去家庭和諧的樂趣,走向離婚之途,該是多麼可悲的事!——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六14~16】這話不止是婚姻的問題,並且也包括所有信主和不信主的中間一切交情的關係。『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這一句話乃是總結的一句話,最好在『軛』字底下加上『︰』號。意思是下面的話,給我們解釋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是甚麼意思。這一句話是總綱,根據這一個總綱,下面發出五個問題來。──
倪柝聲 這裏的話,說出基督與非基督的絕對不能相容性。神禁止所有的摻雜(參利十九19),就是為要使祂兒子在宇宙中,得著獨尊的地位。教會乃是『神的殿』,就該竭力保全基督的單純;一切非基督的假冒,摻雜都不該有分。──《讀經指引》 【林後六14~18基督徒不應與非基督徒聯婚,或基督徒不應與非善督徒合夥經商,保羅有何指示?】 保羅在此列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應有的區別,這種區別在屬靈的意義上乃是“分別為聖”,或簡稱“聖別”(17節)。 一、你們(信徒)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二、義和不義的不相交。 三、光明與黑暗不相通。 四、基督和彼列(撒但)不相和。 五、信的與不信的不相干。 六、神的殿和偶像不相同。 基督徒應明白“分別為聖”的重要性,如不實行分別為聖的真理,將來吃虧的多數是基督徒。 比方,以婚姻而論,基督徒應與基督徒聯婚,這樣纔能使未來的家庭“基督化”,不至被破壞。丈夫為基督徒,妻子非基督徒,即使丈夫不會受妻子影響變成非基督徒,但在家庭中缺乏屬靈的氣氛。最要緊的是下一代的兒女,經常與母親在一起,受母親的非基督徒力量影響較大,這樣,便很難帶領下一代兒童歸主。不要忘記,一男一女結婚,不只是為個人的利益,乃是與下一代兒女有關係。 有些基督徒女子與非基督徒男子結婚,後果更不堪想像,自己不但不能帶領丈夫信主,反倒受丈夫攔阻,甚至逼迫,結果,即使不走上離婚之途,也會被迫分居,或勉強同處,水火不容,家庭毫無快樂。 一男一女如果都是非基督徒,婚後男的或女的信了那穌,其本份當然是要帶領對方信主,使全家得救,但一個基督徒為著愛情與一非基督徒結婚,企圖用婚姻的方法去帶領妻子或丈夫信主,聖經並沒有這種指示。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除非對方確實有意信主,那麼先帶領對方信主,然後結婚,則較合理而不妨礙家庭基督化。 所以基督徒應與基督徒結婚,除非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中,基督徒應避免與非基督徒結婚,這是“分別為聖”的重要真理。 至於與非基督徒合夥經商或合辦任何工作,其理相同,有人說非基督徒“無商不奸”,基督徒必須誠實經營,不能欺騙,不能開空頭支票,也不能走私漏稅及作其他種種犯罪及犯法的事情。因此一個真正敬畏神的基督徒,必須與基督徒一同工作,否則,如果與非基督徒合作,吃虧的多數是基督徒,或基督徒變成同流合污的奸商,失去基督徒的香氣,不能榮神益人。 請記得保羅所引用舊約的經訓: “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六章17節;賽五十二章11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六15】「基督和彼列(注:“彼列”就是撒但的別名)有什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 『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彼列是指著撒但、指著下賤的說的。撒但的確是下賤的。我們基督徒是用重價、用神兒子的血買來的,不是用能壞的金銀買來的。我們要站住基督徒的地位,我們有基督徒的體統。世人是屬乎彼列的人,許多便宜的、上算的事情,他們能作。有許多人是卑賤的,或者是卑鄙的,但我們基督徒是尊榮的,根本不一樣。──
倪柝聲 「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一個是有信心的人,一個是沒有信心的;一個認識神,一個不認識神;一個倚靠神,一個倚靠自己。你是說,一切都是在神手裏;他是說,一切都在他自己手裏。行為的不同,就是因為信心不同。──
倪柝聲 “彼列”是撒但的別名,源于希伯來文。舊約中將此字譯為“匪類”(申十三13),代表敵對神的勢力。──《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六16】「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這節經文是引自出二十九45-46;結三十七27-28。目的是要證明上文說信徒是屬神的人的根據。舊約聖經已明說:“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既是神的子民,神要“在他們中間來往”,他們要跟神有交通,所以就該分別為聖。舊約時神要求以色列人與萬民有分別。照樣,在新約時代,神要求基督徒跟世人要有分別。――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這是指著身體的聖潔說的。信主的人的身體是神的殿。許多時候,人所作的事,是摸著身體的,是在那裏污穢神的殿的。世人是偶像的殿,他們與偶像有關係的,無論是有形的偶像,或者無形的偶像。他們不要求身體的聖潔,我們是要求身體的聖潔。──
倪柝聲 【林後六16~17】我們得救的人乃是『永生神的殿』,神要在我們中間『居住』、『來往』。因此我們務要與外邦人有分別,在一切行動上,不可和外邦人同流合污,隨世浮沉;乃要分別為聖,為神作見證。──《讀經指引》 【林後六16~18】這兩節經文都引自舊約,一在《出埃及記》二十五8和《利未記》二十六11,是耶和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時宣佈的話。一在《以賽亞書》五十二11及《以西結書》二十34,是先知呼籲被擄的猶太人從外邦人的污穢中出來,分別為聖。“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是神應許所羅門王的話,現在用在基督徒身上(撒下七14)。 16節說信徒是永生神的殿,參《林前》三16及六19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六17】「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全部新約裏,只有這裏有兒子和女兒,其餘的地方,都是繙譯不準確。中文繙作兒女的,照原文應該繙作孩子,是children,沒分性別。這裏所以提到兒子和女兒,是個人的問題,意思是說你個人為神脫離世界,你個人因此而受苦、有所損失的時候,要知道神收納了你,作你的父親。如果你是男的話,不要緊,神在這裏收留你作兒子;如果你是女的話,不要緊,神在這裏收留你作女兒。這是個人的問題,兒不是指著在基督裏的問題。在基督裏,我們都是神的孩子,在基督裏沒有男女的分別(加三28)。── 倪柝聲 以通俗的詞句引用了以賽亞書52:11的先知勸說猶太百姓離開巴比倫異教主義的內容。信徒是神的聖殿,為了保持聖潔和純潔,必須要把自己從不信者的犯罪,即淫行、勒索、偶像崇拜中分離出來。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六17~18】『全能的主』是非常特別的詞,實在更準確的繙譯是『全有的主』,意思是甚麼都有。這裏說,這是全能的主說的。我們必須從世界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關係絕了,主就收納我們,叫我們享受祂的全有。凡感覺到主收納的人,都是與世界分別的人。許多人在主面前,不感覺主是至寶的緣故,都是因為沒有把萬物看作糞土。我們必須在那一邊有丟棄,這一邊才能找到。從世界中間出來,你才能嘗到主的甘甜的滋味。──
倪柝聲 神與我們交通,乃是根據於我們從他們中間出來。你千萬不要得著人情,而失去了與神的交通。這是許多人的失敗!──
倪柝聲 本處經文是引自賽五十二11的話:“你們離開罷,離開罷,從巴比倫出來,不要沾不潔淨的物,要從其中出來。你們扛抬耶和華器皿的人哪,務要自潔。”按當時先知是呼籲以色列人,要從被擄的巴比倫出來,自己分別為聖,預備事奉神。保羅引用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出來的經驗,作為基督徒要從世界分別出來的象徵。巴比倫是一切敵擋神的權勢的代表,充滿偶像,污穢的罪惡,反叛神的文化和屬世的虛榮淫欲。以色列人要從巴比倫出來才可“扛抬耶和華的器皿”。照樣,基督徒也要從世人的各種罪惡、肉欲、虛榮、世俗中分別出來,不與世人同流合污,這樣才與神兒女的身份相稱。――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六18】「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全能的主』這個詞除了在啟示錄提到之外,全部新約中,只有這裏有。『全能』原文Elshadia。El是神,Shadia在希伯來文裏,sha是女人的胸或奶,shadia就是有奶。可是在希伯來文中間,shadia的意思,就是說全有all sufficient。所有舊約的全能的神Almighty God,都是Elshadia,都應當繙作全有的神All Sufficient God。那一個字根是母親的胸。母親的奶,是兒子的需要。雞蛋是雞的源頭,更是雞的糧食。一個孩子所需要的,就是奶,母親的胸有奶,意思就是你所需要的都有了。一切的供給,都在這裏。這一個字根,是母親的胸,意思就是說甚麼都有了。──
倪柝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