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第七章拾穗 【林後七1】「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 “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指肉身與心靈兩方面的污穢。N.A.S.B.與R.S.V., V.R.等都譯作body and spirit。身體的污穢指一切與肉身有關的私欲;心靈的污穢,指內心的不忠、不專,也包括心思方面的罪。但使徒絕無意認為某些罪只污穢身體,不污穢靈魂,因為實際上人的靈魂與身體是緊密不分的,只不過身體是人所能見能摸的,靈魂卻是人所不能看見或觸摸的。所以身體的污穢偏重於心思方面的事,使徒的意思是各方面的污穢都要潔淨。 “敬畏神得以成聖”這是指生活上的成聖。信徒在基督裡是已經成聖的,既然我們已經被分別為聖,就該有跟成聖地位相稱的品德。這樣,成聖的恩典在我們身上才算完滿。――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可見我們得以成聖,是和我們對神的敬畏有極大的關係。神是聖潔的,人越就近祂就越感覺到自己的污穢,人越事奉祂就越怕有自己。所以在我們起首學習敬畏神的時候,就很自然的在一切的事上怕有自己在裏頭。敬畏就是在神面前有一個存心──怕有自己。人在神面前最寶貴的存心,就是有一顆敬畏的心,就是說,在神面前的有你自己在裏頭。這就叫作敬畏。── 倪柝聲 『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神的應許就是前章所說,祂要作我們的父,我們要作祂的兒女;祂與我們竟有父子之情,這是何等榮耀的應許!為此我們自然要除去全人一切的污穢,得以完全成聖,才能與這應許相配。──《讀經指引》 神的這些應許(六16,17,18)應可激勵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有相對應的行動,得以完全聖潔。──《啟導本聖經註釋》 與6章的內容相連,概括了聖潔的三種原則:①神的恩約是聖潔的基礎,神的聖潔條件與不信者無關,只適用于信徒;②聖潔的生活應體現出對神的敬畏。喪失敬畏神的聖潔是沒有意義的,是停留在倫理上的義;③應在靈與肉,即人的全面人格保持聖潔。只注重屬靈的聖潔會有陷入享樂主義的危險,只注重肉身的聖潔會陷入禁欲主義的危險。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1~16】本章重提在2:13中斷的關於保羅宣教旅程的故事。當時,保羅因在以弗所發生的騷動(1:8)和在特羅亞沒能見到提多而失望地來到馬其頓。卻在那裡不僅見到差派到哥林多教會的提多,而且聽到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已得到解決的消息,因此以喜樂的心情記錄了本章。本章給我們兩種教訓:①真喜樂來自於對罪的悔改;②出自愛為弟兄擔心是有益的,也或為激起悔改的力量。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2】「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占誰的便宜。」 保羅雖然說了一些話語,叫哥林多人很難堪,但並不就是他品格上有甚麼錯失。他是為主的緣故而說的,不是隨便發洩怒氣,他自己的生活是很嚴謹的。哥林多人應該有寬大的心來接納他的忠告。 “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占誰的便宜”,這是保羅可以向哥林多人提出上文的要求的權威,如果保羅曾經占過他們的便宜,就不能這樣要求他們了。哥林多人該因著使徒為人的清潔公正而收納他們,不該只因他們說了責備或忠告的話就把他們當作外人。――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回到六11~13要求寬宏相待的題目上。他繼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因他知道教會中有人在曲解、誣陷他,說他不公平、破壞、占人便宜,其實這正是攻擊他的那些人的大毛病。──《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七2~4】本文與6:13的內容相連,保羅向哥林多信徒證明自身的清白和愛心,呼籲大家與自己和好。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①信賴是愛的前提條件;②哥林多信徒對保羅的責難,起因於誤解;③可以學會保羅真正謙卑的美德,對信徒的過犯,不以使徒權柄來壓制,而是呼籲信徒的信仰良心和合理的判斷。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3】下半。當有如此的心情,才足責備人!―― 倪柝聲 他不是說哥林多的信徒心中對他有這些想法。他在前面(六11)已說過,他心胸寬宏,愛他們甚至可以和他們共生死。──《啟導本聖經註釋》 常在我們心裡: 生動地描述了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愛。無論譭謗和死亡,任何試煉都不能斷絕保羅對他們的愛,這是甘願為他們付出生命的忘我的愛。另一方面又論到勸勉的正確態度及目的:①引導大家悔改(路3:17,18);②鼓勵順服(多3:1);③信心的持守和成長(徒14:22);④勉勵聖潔的生活(帖前4:1-6)等。──《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3~4】這兩節經文再次表示保羅對哥林多人的關心,甚至他情願跟那些信徒同生共死。保羅勸哥林多人收納他,這不是定他們的罪,也不是生他們的氣。這不過是保羅把哥林多人看成自己人,所以就很放膽說坦白的話,免得他們跟保羅之間存有甚麼成見。 在保羅的勸告中,我們看見保羅跟信徒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切,就像有血統關係的同胞骨肉。所以信徒受了他的責備之後,還是覺得很快樂。因他們所感受的是父愛的勸責,而不是審判官判罪。在保羅的書信裡面常有這種真情的流露。 “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的快樂。”這話連續下文,含有稱讚哥林多人的意思。保羅為他們誇口,滿得安慰,是指他們接受勸告而悔改說的。雖然他們有很多虧欠,但由於他們的悔改,肯聽保羅的話,叫保羅大得安慰。勸責人常要準備可能受反擊,甚至被朋友看作仇敵。但是一旦發現自己的勸告發生了效力,自己的弟兄從錯路上回轉,那種安慰和喜樂,只有用愛心勸告人的,才能體驗到。――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七3,7】本章說到保羅和哥林多教會間的交通是何等真摯、熱切。保羅向教會是,『你們常在我心裏,情願與你們同生同死』;教會向保羅也是『想念、哀慟』,並『熱心』。這是工人與教會真實相愛的光景,是正常的,是必須的。──《讀經指引》 【林後七4】「我大大地放膽,向你們說話。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地快樂。」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的快樂。』不信主的人,患難越重就越憂愁。基督徒卻相反,越在患難中就越快樂。因為我們有主住在裏面,祂能使我們在患難中充滿快樂。這真是奇妙的恩典!──《讀經指引》 保羅從二14開始講的使徒職事的插話,一直到本節才告結束。他現在聽到提多帶來的消息,這個等待已久的消息是好的也叫人得安慰(6節)。他實在非常快樂。──《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七4,16】哥林多教會原先光景是那樣敗壞,但保羅在前書中,專一以基督和十字架來供應他們,解決他們中間一切的問題;以致當保羅寫後書時,他們已經有很好的回轉,使保羅能『因他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4),甚至『能在凡事上為他(你)們放心』(16)。哦!這是多麼美好的結果,也是多麼明亮的見證,證明釘十字架的基督的確是教會中一切難處的解答。──《讀經指引》 【林後七5】「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 “我們從前……”很容易叫讀者誤以為指很久以前的事。其實原文沒有“從前”。中文新舊庫與呂振中譯本都略去這兩個字。英文標準譯本如N.A.S.B., K.J.V., R.V., R.S.V.也都沒有“從前”,只譯作For
even when we came unto Macedonia ......(就是當我們到了馬其頓時)。所以,本節經文所說的事,應該與林後二13所提的行程配合,就是保羅在特羅亞沒有遇到提多,心裡非常掛念哥林多教會,於是到馬其頓去,在那裡才得著哥林多教會的消息,因而大得安慰。――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利用三重並列法記述了保羅在馬其頓所受的苦難。第一,因著艱難的宣教事工和疾病,保羅因肉身的痛苦而煎熬。第二,因來自四方的許多敵對者的攻擊。第三,沒能見到提多的保羅,因擔心提多和哥林多教會而陷入不安和恐懼中。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5~7】 參二12~13注。保羅回到有關自己行程的敘述。他來馬其頓等候提多回來報告訪問的結果時,外面有許多反對他的人,心裡又惦記著哥城教會的事。剛強如保羅也免不了感到軟弱,但神藉著環境上的轉變,峰迴路轉,提多此時出現,帶來好消息,使他大得安慰。──《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七5~16】本文是充滿喜樂的部分,因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得到解決,保羅和哥林多信徒之間達成了和解。在本文中保羅的喜樂來自:①結束彼此反目和誹謗,恢復了和好的喜樂;②對哥林多信徒的信賴沒受排斥,而得以實現的喜樂;③因自己差遣的人受到厚待和愛而來的喜樂。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6~7】聖經沒有明記保羅從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打發提多到哥林多,但本節及13-15節確定了提多曾奉派去哥林多。又按徒十九21-22看來,當保羅要離開以弗所之前,曾打發提摩太、以拉都到馬其頓等地。這樣我們可推測保羅大概在離開以弗所前後打發提多到哥林多,預約在特羅亞和他會合(林後二12-13),但未能相遇,直到了馬其頓才相遇。這樣提多回程到馬其頓時,就把哥林多人怎麼樣想念保羅的消息,告訴了保羅。使他在爭戰正激烈,內心正喪氣的時候,得著了安慰。――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藉著提多來: 當時保羅陷在失望和恐懼中,這裡具體提及神對他的安慰:①把提多派到保羅那裡;②哥林多教會厚待並尊敬提多;③譭謗過保羅的哥林多信徒悔改並與他和好。在這裡我們看到神的幫助和工作是有自己的時候(加6:9),苦難和試煉越深得勝的喜樂也越大,並且神的計畫和旨意通過蒙揀選的人實現。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8】「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 “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愁”,這是指前信對哥林多人的責備,那些責備的話使他們很難過。“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這意思是指保羅恐怕自己前信所說的話太重,不知會不會傷了哥林多人的心,因而有些“懊悔”。但他說“如今卻不懊悔”,因為他確知那些話已經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可見保羅的書信,並非憑他自己縝密的心思,而是出於聖靈的感動與支配。“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前書的話雖然叫人難受,但這種難受是暫時的,對他們的靈性到底是有益處的。忠言逆耳,人們雖然都明白這道理,卻不容易接受這個事實。――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寫信: 指保羅“淚水之信”(2:3,4)。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8~11】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使他們『憂愁』(8),這就是他作了『死的香氣』叫他們死(二16)。後來他們卻因著這憂愁,『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也就是『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念、熱心、責罰』(10~11)。這就是他『作了活的香氣』叫他們活。真實供應復活基督給人,必有這樣結果。若是只有前半──叫人憂愁,卻沒有後半──叫人得救,這供應必有問題,恐非基督,乃是自己。──《讀經指引》 保羅為那封流淚寫的沉重的信擔心、懊悔。但教會之受責備而憂愁只是暫時的,這種憂愁也有神的旨意在其中,叫人悔悟歸正,是積極的,也是必須的。 所謂“依著神的意思憂愁”,是指為著自己的罪惡和軟弱而難過,向神悔改,因而得生。“世俗的憂愁”,是以自己為中心,只記掛己身的得失。──《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七9】「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 “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這意思是說保羅如今所以歡喜,不是單單因為信徒受責而難過而已!更是因為他們受了責備以後,就照著神所感動的,為他們的罪憂傷,為這個緣故保羅就歡喜。哥林多人受了保羅的責備,不看作是人的指責,乃看作是神的責備,而在神面前為自己的錯失難過。這種態度,使他們的靈性得到復興。反之,他們如果把保羅的責備,看作是人的惡待,他們的靈性就可能因此受虧損(對保羅懷怨在心)。所以保羅說:“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如今我歡喜: 保羅歡喜是因哥林多信徒的悔改。悔改是神所喜悅的真正的祭(詩51:17),對主來說一個罪人的悔改比九十九個義人更貴重(路15:7)。但悔改不是人類自覺的行為,而是人對神熱情呼召的回應(羅2:4);並不是單純停留在自責的消極行為,而是在思考和實踐上要求完全變化的主動而積極的行為<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9何謂依著神的意思憂愁?】 答:在聖經的教訓中,有些地方是叫人不要憂愁掛慮,要靠主常常喜樂(約十四1;太六25-30;林後二1;腓四4-7;尼八10-11)。有些地方是叫人應該常有憂愁,經歷痛苦(太十七23,廿六37,38;約十六20;羅九2;林後七8;詩卅八18,五一17;耶四五3),在這兩方面各有不同的啟示,並無矛盾衝突。按照保羅所說,可區分為兩類,前者是指世俗的憂愁,後者是指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林後七9-10)。所謂世俗的憂愁,概指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金錢財富、健康榮美、功名地位、事業前途、利害得失、以及一切罪行情欲之事,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是使人不斷追逐,日甚一日,貪求無厭,永無止境滿足之時,以致人的靈性墮落,結局是令人心靈死亡。所以保羅說到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就是這個意思。所謂依著神的意思憂愁,換言之,就是依照聖經和聖靈的啟示,在神面前順從祂的旨意而憂愁(太五4,十七23,廿六37-38;羅九2,3,詩五一17)。保羅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參二四二題),這一種憂愁是由於主為世人的罪憂愁而發生出來的悔改的反應,其結果就是罪人得救。保羅在此並且說明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等這些因素,其總意就是依著神的旨意憂愁,而能有知罪為罪自恨自責,向神悔改,在這一切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一個靠神自潔的人(詩五一3-20;路十五21;提後二21)。這樣的憂愁是要變為喜樂,是合神心意的(約十六20)。——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七10】「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以致得救”不是指靈魂的得救,而是指他們從失敗之中起來,也就是指生活上的得救。因為保羅在這裡不是為哥林多人的靈魂滅亡憂愁,而是為他們過去的失敗憂愁,所以這裡所說的得救,也不是指靈魂的得救,而是指生活上勝過罪惡“得救”。 在這裡保羅提到一種憂愁,是“依著神的意思憂愁”,不是普通世俗的憂愁。那就是說如果我們為自己的失敗憂愁難過,卻沒有想到應該回轉向神,也沒有想到神的恩典夠我們使用──事實上我們可以靠著祂的恩典得到赦免,勝過失敗──那就只是世俗的憂愁了。這樣的憂愁,徒然為失敗憂傷,對靈性生命沒有益處。――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極其明確地對照了神的意思憂愁和世俗的憂愁產生的結果。通過本節指出信徒不應為世上的事憂愁,應為他人靈魂得救憂愁。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10後悔與懊悔有什麼分別?】 答:保羅在這一節聖經中提到「沒有後悔的懊悔」一語。「後悔」一詞原文為()(( )更,( )慮),中文意譯甚為適合,其與8節及太廿一29,32節的「懊悔」,廿七3節的「後悔」原文字同,(見新譯本及呂譯本皆作後悔),意思表示後悔regret,to repent知錯而已,但並非是心意的轉變,不是悔改,如賣主之門徒猶大,只知悔而不改,仍未得救,終於走向自我毀滅之途(太廿七3-5)。至於「懊悔」一詞原文為()(( )更,( )心),應譯為悔改(呂譯本作懺悔),其與9節的懊悔,及太三2,8;可一4;路三8各節的「悔改」原文字同(新譯本皆作悔改),意思表示回心轉意,更新To change
one s mind,此字比較()謂入有棄奮從新之意,是人生內心的轉變,如稅吏撒該的內心悔改,以致得救(路十九1-10),所以這譯為「後悔」與「悔改」,在字義上及真理上是有分別的。「沒有後悔的悔改」,意乃表示一種極為真實而堅定的悔改,是沒有後悔,既然悔改得救,就不再作罪人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林後七10 “沒有後悔的懊悔”一語,如何解釋?】 這裏“後悔”與“懊悔”,二字原文不同字,中文亦譯得不妥。“懊悔”應譯為“悔改”,該字原文META一NO亡0(**Tavov*),在新約聖經均譯為“悔改”。“悔改”一詞,原意為“心意的轉變”,是“人生的轉變”。施洗約翰傳“悔改之道”(太三章;路三章),該字即此字。但在這裏譯為“懊悔”則不妥,應作劃一的譯詞,譯為“悔改”,可譯為“沒有後悔的悔改”,表示“後悔”與“悔改”在字意上及真理上都是不同的。 至於“後悔”原文為MATA一M亡LOMAI(lleraP*叫at)譯為“後悔”,表示與“悔改”不同。此“後悔”原意為“主觀的判斷或主觀的決定有了改變”(但不是心意與人生的轉變),亦即俗語所謂,“知錯”而已,但不是“悔改”。 因此“悔改”可解釋為“悔悟即改”,但“後悔”可解釋為“悔而未改”。 比方,彼得因軟弱而犯罪,後來“悔悟即改”,至於存心犯罪的賣主者猶大,則“悔而不改”,逕自上吊去了。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施洗約翰曾大聲疾呼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章8節)。“悔改的心”原文是一個字,由悔改一詞而來,該字META一NOIA(Peravo*),有“悔改”的人必須有悔改的行動來配合,但後悔的人,雖然一時知錯,轉瞬即忘。 保羅所說”沒有後悔的悔改”一語,意即有了一種非常真確而肯定的悔改,在這種悔改的狀態中不帶著“後悔”的不可靠的轉變,既然悔改歸正,就不重作罪人。 至於七章9節的懊悔,原文也是“悔改”,應更正。――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七10~11】真正的認罪,必有依著神的意思而憂愁的經過,這憂愁就要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這懊悔有七種的表顯,就是︰(1)殷勤;(2)自訴;(3)自恨;(4)恐懼;(5)想念;(6)熱心;(7)自責。有這七種光景的人,才是一個真認罪的人。不然就是口是心非的認罪,口裏認罪,心裏並不恨罪。寶血對於這樣的人不發生功效。── 倪柝聲 蒙恩者並非不憂愁,然而必須是『照著神的憂愁』(10~11直譯);那就是照著神豐滿的心意,基督的標準,看見自己的虧缺和夠不上,因而生出憂愁。這種憂愁才會產生復活的後果。但『世俗的憂愁』,就是為著屬地的利益,本身的得失而有的憂愁,只能『叫人死』,落入屬靈的死亡中。所以我們的憂愁是否正當,只要看後果就知道了。──《讀經指引》 【林後七11】「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注:或作“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 本節是保羅根據哥林多人的見證,來說明他們為自己的失敗而難過,是一種依著神的意思的憂愁,不是世俗的憂愁。怎麼知道他們的憂愁是合乎神的旨意呢?因本節下半節說,他們的憂愁生出了殷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等事,而不是生出徒然的悲觀、灰心、失望、自暴自棄。所以他們的憂愁,是合神旨意而可以蒙主的血洗淨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心中憂愁而受聖靈光照就生『殷勤』,裏面有了動力、有了光照,就想到已往的不好就『自訴自恨』,越自訴就越想到已往的危險而生『恐懼』,從恐懼就想起保羅的好處,覺得幸虧有他的責備,這就是『想念』。因想念就遵守保羅的吩咐而責罰罪惡。人若覺出自己的不潔,就是有了聖潔生命的明證。──
牛述光 本節的內容是保羅從提多得知的哥林多信徒悔改的具體情況。其內容如以下圖表。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12】「我雖然從前寫信給你們,卻不是為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為那受人虧負的,乃要在神面前把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心表明出來。」 “不是為那虧負人的,也不是為那受人虧負的”,這意思就是他寫信不是要特別偏護是與非的任何一方面,乃是要哥林多人體會使徒們的心意,並順從他們的教訓。他的信把哥林多人的態度顯明出來,證明他們還是敬愛使徒,願意接受他的勸告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虧負人的”指二5所說的那位問題人物。“受人虧負的”指保羅自己。參二5注。 “從前”寫的信,就是二4說的那封信。“你們顧念我們的熱心”一語,說明保羅和哥林多教會之間,一直以來保持著相當親切的關係。比較二4,9。──《啟導本聖經註釋》 那虧負人的……那受人虧負的: 有兩種觀點:①那虧負人的是指娶繼母的人,那受人虧負的是指被兒子奪走妻子的父親;②那虧負人的是指進入哥林多教會的假教師和保羅的敵對者,那受人虧負的是指使徒保羅。這兩種觀點都有它的道理,所以無法確定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顧念我們……表明出來: 指出保羅寫嚴肅的信給哥林多信徒的目的。保羅寫信不是為了樹立自己失去的威望,或發洩自己的情感,而是為了讓哥林多信徒正確地站立在神話語上,悔改自己的罪,恢復信徒之間的交通。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13】「故此我們得了安慰,並且在安慰之中,因你們眾人使提多心裡暢快歡喜,我們就更加歡喜了。」 “故此”指上文保羅因哥林多人的悔改而得了安慰。更叫保羅歡喜的,是他所打發去哥林多的代表提多,獲得哥林多人熱誠的接待和尊敬。提多既是保羅的代表,若哥林多人因保羅的責備起了反感,必然會用不大歡迎的態度對待提多,但他們卻很有禮而熱誠地接待提多,這證明他們是真心接納保羅的勸告。――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哥林多人受了保羅的責備,就懊悔改正,使他得到『安慰』、『歡喜』。同樣的,我們不怕有錯,只要肯接受神的光照,和神僕人的指正而悔改,就能討神歡喜,使神得安慰。──《讀經指引》 【林後七13~16】提多探訪哥林多教會後,回報保羅教會熱誠款待他的情形,說信徒戰戰兢兢,認真接受了保羅信中的勸諭和教導。這消息令保羅歡喜、放心,大得安慰。哥林多教會與提多之間建立了新友誼,為以後的事工奠下了堅固的基礎(參八6,16)。──《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七14】「我若對提多誇獎了你們什麼,也覺得沒有慚愧,因我對提多誇獎你們的話成了真的,正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都是真的。」 保羅當面指責哥林多人的錯,為的是要挽回他們。可是在背後向別人卻提起他們的好處,這不是他的手段,而是他的美德。當然哥林多人也有好處,並非只有壞處。許多人當面只說好話,背後卻說壞話,甚至還可能是捏造的壞話,跟使徒待人的原則恰好相反。――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林後七14~15】哥林多信徒恐懼戰兢地接待提多,並且順服他的話。因此,提多對他們的愛更加深,保羅因著能證明自己對哥林多信徒的讚揚成為真實而喜樂。心腸: 有“心”,“愛意”,“愛”等意思。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七16】「我如今歡喜,能在凡事上為你們放心。」 “我如今歡喜,能在凡事上為你們放心”──保羅怎能在凡事上為哥林多人放心?難道他們以後不會犯罪跌倒了嗎?保羅所以能為他們放心,不是相信哥林多人此後不會再失敗,而是知道他們會從失敗中誠實回轉,這樣的信徒縱會失敗,也可以放心,因他們回轉以後必然更愛主。――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