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拾穗

 

【林後十三1「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們那裡去。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要定準。 」

    “第三次”,按行傳的記載,保羅第一次到哥林多記在徒18章,但第二、三次是否在徒二十13,無法確定。本節既說“第三次”(參十二14),則寫本書時已經到過哥林多兩次(參2節)。――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要定準。』這話教訓我們︰(1)若非有兩三個人以上的見證,我們不要隨便聽信人的話。(2)我們要為基督作見證,也必須找別的弟兄姊妹一同配搭,這見證才能剛強有力。──《讀經指引》

         本章為保羅在結束此信時說的勸勉的話。他根據舊約所定審理案件的原則(申十九15),說他來處理教會的問題,不會只聽片面之詞,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這說明他第三次的訪問是具決定性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憑兩三個人的口……定準: 遵行了對犯罪者憑兩三個的口見證,才可定案的舊約律法的條例(申19:15;18:16,表明了保羅堅決的態度,若哥林多教會的犯罪之人不悔改,他將施行裁決,必定要懲戒他們。本文明確指出神雖然長久地忍耐,但對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所以神會堅決施行審判。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1保羅說“我第三次要到你們那裏去”一語,是否表示他以前曾兩次到過哥林多?】

    保羅首次到哥林多傳道,在使徒行傳是有清楚的記錄的,他當時投奔亞居拉和百基拉,一同織帳棚,也一同傳道(徒十八章14節)。他在那裏共住了一年零六個月(11節),以後在使徒行傳再找不到保羅到哥林多傳道的記錄(參哥林多前書及後書第一條難題的研究)。

    哥林多屬亞該亞省,在使徒行傳十九章21節曾記載保羅“心裏定意經過了馬其頓、亞該亞,就往耶路撒冷去”,保羅到了馬其頓之後(徒二十章12節),曾走遍該省,然後,“來希臘,在那裏住了三個月”(23節)。所謂希臘是古名,在羅馬帝國時代,希臘屬羅馬,改稱為亞該亞省(見聖經地圖6)。所以保羅在希臘住了三個月,很可能就是他與同工們第二次訪問哥林多信徒的時候,因為當時亞該亞省只有雅典、堅革哩和哥林多三個城市,是保羅傳道所到過的地方。如果保羅這時只由雅典到敘利亞而不到哥林多去的話,他就是“故意不去的”。如果他曾第二次到哥林多作短期訪問的話,就只有這一次了。之後,使徒行傳不再提及保羅到過亞該亞,或希臘或雅典等地,因為他到耶路撒冷之後,便被拘捕,以後一直成了囚犯,後來抵達羅馬。

    在本書最初的一段難題研究中提及保羅曾有意“再到哥林多”,但後又改變意向,不到哥林多去,引起哥林多信徒的埋怨,批評他“反復不定,是而又非”(林後一章17l8節)。所以保羅為自己申辯說:他當時不去哥林多,是為寬容他們(一章23節),但保羅定了主意,要再到哥林多去(二章1節)。

    保羅既然在哥林多後書自辯沒有到哥林多去的原因,非常可能保羅“第二次哥林多之行”未成功,這事並未記錄在使徒行傳。這就表示保羅有意“第二次到哥林多”,但取消此行,可是仍然在人們印象中及保羅自己的印象中,當作已經有第二次之行。

    因此有不少解經家認為十二章14節和十三章1節的話應作為此解釋)

    十二章14節“如今我第三次打算到你們那裏去”,即第二次曾打算去而未去,如今第三次打算去(原文打算一詞在第三次之後,英文亦然)。

    十三章1節“這是我第三次(打算)要到你們那裏去”,因為第二次所打算的未成功(並非說第二次已去過),現在要作第三次打算。

    可是,如果上述這種解釋是對的話,問題來了,那是第十三章2節的經文:“我從前說過,如今不在你們那裏又說,正如第二次見你們的時候所說的一樣,就是對那犯了罪的和其餘的人說:我若再來,必不寬容”。保羅在此豈非說得很清楚,他曾第二次和哥林多信

徒見過面麼?

    為要解決這節經文的意義,和證明保羅第二次打算到哥林多去而未去的主張,必須根據原文聖經的記錄與語氣。我參閱過不少外國譯本,在這一節聖經的原意都作不同的翻譯,但仍以1611年的KING JAMEs古老譯本(即欽定英文本)與原文聖經字句次序完全一致。請記得,希臘文聖經原文並無“句點”,頗似中國古書一樣,所以在翻譯時把原文分為一句一句,有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文在十三章第2節排列的次序如下(我不加句點,請讀者自己研究):

    我從前說過(原文是一個字)並且我現在先說(原文是一個字,先說意即先說後做)好像(中文譯為正如)是在場的那第二次並且 不在場如今 對那些 從前犯罪的(一個字)和對那些別的一切(人)就是 如果 我要來到 那 再不 我將寬容

    仔細研究這些沒有逗點區分句子的原文每一個字,然後,把它們分成短句,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法,而造成意思不同的語氣,根據這些認為保羅第二次並未到哥林多去的解經家把這節經文作以下的翻譯:

    我從前說過,現在我先說,好像第二次和你們在一起一般(其實我不在場),我如今對那些從前犯罪的和其餘的一切的人(說),我如果再來,必不寬容。

    保羅說這些話,好像與哥林多人面對面說話,作第二次的見面,其實保羅並不在場,只是在信件上會談而已。

    因此,保羅並沒有與哥林多信徒作過第二次面談,保羅只曾作打算要作二次見面,正如上述。

    現在保羅第三次打算去,他如果去得成功,必不寬容那些犯罪的(即哥林多前書所詳述的)。

    到底保羅寫完這封哥林多後書之後,有沒有再到哥林多去呢?“沒有下文”足以證明他再去哥林多,除非在使徒行傳二十章23節所說,保羅到了希臘小住三個月的時候曾到哥林多處,否則再沒有任何經文記載足以證明保羅曾“二訪哥林多”了。因為保羅離開希臘再返回北方的馬其頓之後,便到耶路撒冷去,跟著到羅馬去,永遠沒有機會再訪哥林多了。

    因此,保羅只有兩次到過哥林多,並沒有第三次,但如果使徒行傳二十章23節他到希臘而避免到哥林多的話,那麼,保羅一生只有一次到過哥林多。――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林後十三1~13在前章保羅借著誇耀自己的屬靈經歷,辯護自己的使徒權柄,並表明自己要訪問哥林多的計畫。本章則勸勉大家悔改,同時警告要懲戒不悔改的人。保羅之所以警告要行使使徒權柄和能力,為的是使他們提前悔改,避免在他到訪時發生懲戒人的不幸事件。在此我們認識到,懲戒的真正目的是悔改,真正的悔改是逃避神的懲戒和刑罰的唯一道路(徒3:19)。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2「我從前說過,如今不在你們那裡又說,正如我第二次見你們的時候所說的一樣,就是對那犯了罪的和其餘的人說:“我若再來,必不寬容!”」

    保羅聲明說他一定不寬容不肯悔改的人,這是因為哥林多人中間有人以為保羅只是“威嚇”他們而已(林後109)。所以保羅說他來的時候,必定用使徒的權柄處罰那些不肯悔改的人。

    “第二次見你們的時候”──聖經沒有記載是在甚麼時候和見面時的詳細經過。――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裡有他在二1所說的第二次訪問的一些具體資料,證明他的確去了,但過程不愉快。參二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正如我第二次見你們的時候: 儘管第二次訪問(傷心的訪問)時給了同樣的警告,然而實際上沒能執行懲戒,暗示著第三次訪問時不會再遲延,會立即執行懲戒。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3「你們既然尋求基督在我裡面說話的憑據,我必不寬容。因為基督在你們身上不是軟弱的,在你們裡面是有大能的。」

         哥林多人尋求基督在保羅裏面說話的憑據,他就回答說,這位基督就是在他們裏面有大能的那一位。這話的含意就是說,他說話是否出乎基督,就看這話說後,他們裏面是否有基督大能的運行。是的,真實基督發表的話語,總是叫聽見的人,裏面產生基督大能運行的故事。這也就是聖靈在人裏面的印證。若是沒有這光景,這話語的源頭和內容就有問題。──《讀經指引》

         基督……說話的憑據: 指信中的指責和警告為准的實際懲戒。這裡包含譭謗的意思:即雖然保羅在信裡強烈指責信徒,但實際上如同第二次訪問,他是一位優柔寡斷的領袖。對此保羅宣告,在第三次訪問時他將證明基督與他同在,主是大能者,主毫不耽延地審判犯罪者。在這裡我們看到哥林多信徒狹隘的思考方式和幼稚,他們誤解了保羅的溫柔和寬容,並懷疑他的使徒職分。同時我們認識到福音的能力不是單純的奇跡或神學知識,而是通過具體實踐愛來改變他人心靈的工作(林前13章)。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34保羅因為謙卑、隱藏、不誇口,好象很軟弱,不象反對他的人那末張狂誇耀,令到哥林多教會中一些人說他不夠做使徒的條件。保羅因此說,在必要時,特別在處理哥林多人的問題上,他會剛強,必不寬容。他有看來軟弱的一面,也有真正剛強的一面,就象基督被釘十字架時,好象很軟弱,但祂從死裡復活,卻表現出了神的大能,因為“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25)。──《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十三4「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

    “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這“軟弱”不是指靈性方面的軟弱,而是指祂的謙卑柔和。祂沒有用武力,也不憑自己的血氣,而被釘在十字架上,因而在世人眼中,看祂是軟弱的。“卻因祂是大能,仍然活著”,本句指祂雖然被釘十字架,卻因神的大能叫祂從死裡復活(羅一4),所以仍然活著。照樣,基督雖然在“世界”看是軟弱的,被釘在十字架上,但祂在信徒身上卻是有大能的,因祂叫我們從罪惡死亡之中活過來(參弗二1)。

    保羅把基督因“軟弱”被釘十字架的事,引用在他和哥林多人之間的關係上。他說:“我們也是這樣同祂軟弱”,意思是我們也像基督一樣,被你們看不起;但神卻借著你們輕看的人作了美好的工作,把你們引到神前,顯出祂的大能。既然這樣,保羅深信,“也必與祂同活”。――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是說出,基督何等忠誠的接受神所安排在人性裏的限制,好使祂能絕對的,全然的,依靠『神的大能』而『仍然活著』。哦,許多時候,我們何等不願服在神那使我們軟弱的帶領,而『同祂軟弱』,聯於基督的死;所以我們也就難以經歷『神…的(復活)大能』,而『與祂同活』,聯於基督榮耀的復活。──《讀經指引》

         如同借著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出現的基督軟弱的人性,保羅雖然因軟弱而遭受許多苦難,但將借著已復活升天的基督的能力懲治犯罪而不悔改的哥林多信徒。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5「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

    “可棄絕的”原文adokimos,新約共用過八次,中文和合本的譯法如下:羅一28譯作“邪僻”;林前九27譯作“棄絕”;林後十三57出現三次,都譯作“可棄絕的”;提後三8;多一16都譯作“可廢棄的”;來六8譯作“被廢棄”。

    但按A. & G.希文字彙,這字有不合格,經不起考驗,沒有價值,和卑下的等意思。英文K.J.V.R.S.V.本章57節都譯作reprobate(墮落或丟棄),R.S.V.三節都譯作fail(失敗),N.A.S.B.6節譯作fail,第7節卻譯作unapproved(未經認可的,或不被承認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裏麼?』甚麼人不被主棄絕呢?『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37)。你有沒有到主這裏來呢?有。我們既到主這裏來,就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我們裏頭了。── 倪柝聲

         『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裏面麼』(原文)?我們一信主,靠著主的寶血蒙神悅納了,就有主耶穌基督住在我們裏面,永遠不再離去。這是我們蒙恩的中心,我們必須確切的相信。──《讀經指引》

         自己省察……自己試驗: 相當於“回顧”、“省察”具有積極的含義,即在判斷和定罪他人之前,先反省自己,努力在正確的信仰基礎上站穩。聖徒要時常省察的內容是:①是否在正確的信仰上,即作為聖徒是否活出有信心的生活;②基督是否在我們裡面,即是否借著聖靈的內住與基督聯合等問題。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56哥林多人要求保羅作使徒的憑據。保羅反問他們應該拿出憑據來證明自己真有信心。與其問基督有沒有向保羅說話,不如問自己基督真住在他們裡頭沒有。“可棄絕的”是說通不過這試驗而被棄絕。那些假冒的使徒便屬可棄絕之列。──《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十三7『我們求神,叫你們一件惡事都不作。』我們能不作惡事,並非在於自己的謹慎小心;乃是需要好好在主面前禱告,也需要彼此互相代禱。──《讀經指引》

         保羅為叫別人蒙恩,寧願自己被看為是『被棄絕』的。這正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靈;因祂那日喊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十五34),我們今天才能呼叫『阿爸,父!』(加四6)。──《讀經指引》

         保羅希望哥林多人能發現他確已通過這試驗。他求神讓他們端正行事,不作他信中一再談到的“惡事”。要是他們能行事端正,時時有基督在心裡,即令他的使徒是假的也沒有關係,因為他來時已經用不著行使懲治的權柄,來證明他是使徒了。最重要的事是他們蒙神的悅納。──《啟導本聖經註釋》

         任憑人看我們是被棄絕的吧: 以感人的話語吐露保羅向哥林多教會的肺腑之心。他向哥林多教會宣佈懲戒,其目的不是處罰本身,而是使他們悔改並歸向神。保羅說即使自己如同被棄絕的人遭受一切苦難和羞恥,只要哥林多信徒能站立在真正的信仰上顯出善行,就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保羅的這番告白是偉大之愛的告白,也是信仰的頂峰,只有領悟基督自我犧牲之愛的奧秘的人才能做到(約3:30;9:3)。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79這三節經文共有兩次提到字。原文euchomai在此是祈求的意思(英譯作we pray)。在此保羅為哥林多人有兩項祈求:一、求神叫他們一件惡事都不作(十三78)。二、{\LinkToBook:TopicID=315,Name=A.求神叫他們一件惡事都不作(13:7-8}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十三9)。――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林後十三8真理: 雖指得救的福音或神的旨意,但在這裡指耶穌基督自己(約14:6)。本文教導我們信基督等於住在真理裡面,離開基督的人生只能以失敗告終。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898節可能為當時很普通的一句格言,保羅引用來說明:使徒行使權柄只可以用來支援真理。要是他來時大家能看清事實,分辨真假,根本用不著他來懲處。這樣,即令他被人視為軟弱,只要他們真能在神面前剛強,也就滿足了。──《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十三9「即使我們軟弱,你們剛強,我們也歡喜,並且我們所求的,就是你們作完全人。」

    “完全人”原文只有一個字katartisis,就是“完全”的意思,是名詞。全新約只用過這一次。中文新舊庫與呂振中本都譯作“完全”,英文K.J.V.譯作perfectionR.V.譯作perfecting。――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林後十三9~10若說本書12:20,21裡的內容描述了保羅對自己訪問哥林多教會時可能發生事情的擔憂,本文則陳述了保羅的盼望和希望。另外保羅對哥林多的第三次訪問,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此推斷的理由為:①他逗留在哥林多教會期間執筆寫了羅馬書;②在那裡計畫了訪問羅馬和西方傳道旅程(羅15:24,28;③哥林多信徒接受保羅的號召進行了募捐活動(羅15:26,27)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10「所以,我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把這話寫給你們,好叫我見你們的時候,不用照主所給我的權柄嚴厲地待你們。這權柄原是為造就人,並不是為敗壞人。」

 

【林後十三11「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

“喜樂”原文chairo,是歡喜或喜樂的意思。但因為這字可以用作問安語,所以,在和合本中有少數幾次譯作“問安”(參雅一1;徒十五23;二十三26;約二1011等)。而英文K.J.V.在此譯作farewell(再會,告別),但在其它地方都譯作rejoiceglad(參希文經文彙編)。“喜樂”,對在患難、試探中的信徒來說,是已經得勝的表示,對在平安中的信徒是已經感恩知足的表現。

    就是要信徒追求完全的意思。原文只有一個katartizesthe。其字根katartizo在新約中,和合本除譯作完全之外,也譯作(補網──太四21;可一19),或作預備(指預備作某種用途──羅九22;來十5)或作相合(林前一10),或作挽回(加六1),或作造成(來十一3),或作成全(彼前五10)。――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仁愛和平的神”:保羅很少用這稱呼來稱神,他多用“和平的神”(羅十五33;十六20;腓四9等)。可能哥城教會的分裂是因為愛心不足,要他們從神多得愛心,共用和睦 。──《啟導本聖經註釋》

弟兄們: 最後的勸勉。到現在為止,保羅一直採用了激昂的口氣,到這裡他流露出自己對哥林多信徒的真摯的愛,安慰他們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們可以發現保羅對弟兄真正的愛,在嚴厲的斥責中也不忘記對他們的熱心和安慰。親嘴……務要聖潔: 親嘴原是流行於東方的一種禮儀,初期教會在這禮節上賦予了神聖的意義(羅16:16;彼前5:14)。在初期教會,領受主的聖餐之前,用親嘴之禮表示和好和相互寬容,通過這種禮儀來確認是否在基督裡互相聯合。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11~13本書的結論部分,以簡短的安慰和問候結尾。 ──《聖經精讀本註解》

 

【林後十三1214看《林前》十六20注。保羅要他們思想神藉著聖靈的能力,在基督耶穌的恩惠裡,給的福分何等無窮無盡。──《啟導本聖經註釋》

 

【林後十三14「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耶穌基督的恩惠”指以基督救贖之恩為基礎的一切恩典。信徒是根據基督的恩惠才得與神和好。“神的慈愛”是神為我們預備救恩的理由。罪人可以得救就是因神豐富的憐憫和慈愛。“聖靈的感動”把神的慈愛與基督的恩惠澆灌在人心裡,幫助人明白並接受神的愛和恩典。祂不但過去感動我們,也要常常感動我們,叫我們常領受並傳揚祂的恩惠與慈愛。――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LinkToBook:TopicID=316,Name=B.求神叫他們進到「完全」(13:9}

         父神的慈愛是源頭,基督的恩典是內容,聖靈的交通是實際。哦,這三而一之神的豐滿,乃是執事裏面所充滿的,也是他對教會恆久的供應。──《讀經指引》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神的愛,聖靈的交通』(原文)。神的愛是源頭,基督的恩是流出,聖靈的交通是流進我們裏面。聖靈在我們裏面的交通,將基督的恩運輸到我們裏面,給我們享受;而我們所享受的基督的恩,就是神的愛的實質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