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腓立比書第二章拾穗

 

【腓二1保羅在前章2730節講過如何堅固教會與外敵奮戰之後,轉而講信徒在教會中應如何共處,防備內部不和威脅教會生存。“在基督裡”就是信徒個人與基督的聯合,是人得救後的真實存在。要能與基督聯合為一才是真得救,有了這種親密的個人關係才能流漾出各種好處,結出果子來;“勸勉”就是其一。“勸勉”包括“鼓勵”;信徒若在基督裡就有責任互相鼓勵、親愛生活。其次是出乎愛心的安慰 。我們得安慰乃因確知神藉著基督給人的大愛,這愛表現在基督的被釘和我們的罪得赦,並有永生的保障裡(約三16;羅五8;約壹三16)。其次是聖靈裡的交通。藉著住在人裡頭的聖靈,信徒間有密切的交通(林後十三14)。最後是慈悲與憐憫。信徒應彼此熱心照顧,深切關懷(參一8;西三12)。

這四件事都從教會的元首基督那裡傾注出來,已存在教會中,是腓立比教會可以合一的美好基礎。──《啟導本聖經註釋》

         勸勉、安慰、交通和慈悲憐憫: 這些都是適用於基督徒之間的重要因素與原則,缺一項也不能作成教會完全的合一。這裡的“慈悲”是指對弱者所遭遇的悲傷和痛苦所持有的同情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18保羅在這裡具體闡明了聖徒們要追求與神的子女身份相稱的生活。首先他勸勉所有聖徒要在基督耶穌裡成為一體(1-4節)。這樣的勸勉對於處在苦難和逆境中的腓立比聖徒們尤為必要。他進而勸勉聖徒們要以救主耶穌為榜樣,即效法那位為拯救罪人而舍去自己生命,並借此得榮耀的基督,過著謙卑奉獻的生活(5-11節)。最後勸勉聖徒們要竭力作成自己得救的工夫(12-18節)。如果聖徒們不具有互為肢體的意識,那麼很難指望教會的合一。因此聖徒們必須在謙卑和愛裡,一心一意地保守聖靈所賜的合而為一(弗4:1-6)。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教會應當意念相同(RSV,“一個心思”;參三15)、愛心相同(回應第一節中的“愛”)、在靈裡合一(直譯:“一起在靈裡”,如一27,不過這個字也具“全心全意”之意)、同一個目標(這裡重複用以上列出的動詞phronein)。這一系列的表達,都在描繪教會的合一,作者用心良苦。使徒對他們的期許,腓立比人不要再有任何懷疑;他們應當有同樣的觀點:“只要你的心能與別人合一,想法也就能相同”(柯蘭吉)。──《丁道爾聖經注釋》

         教會既已有好基礎,信徒間應該同心合意。“一樣的”心思和意念不是指統一思想,而是有合作共事的同一意向,大家在主裡同心(5節;四2;羅十二16)。他希望腓立比人能夠做到同一意念、同一愛心,來回應他的呼籲,成為他的喜樂與冠冕(四1)。──《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自私的野心,eritheiaRV,“結黨”),與一章17節為同一個字,那裡用這字形容保羅仇敵的不良動機。

    Tapeinophrosyne一字可能是保羅自己合成的;他不但給予如此的忠告,也身體力行。參閱四章12節,那裡的“被貶低”(RSV),其實是“不如別人”之意,tapeinousthai──《丁道爾聖經注釋》

         教會靈性生活已出現的毛病,貪圖虛浮的榮耀與結黨的惡事威脅著教會的生存。對症下藥,是大家應謙卑,尊敬他人就象希望人家尊敬自己一樣。人既然都是神所造,賦有神的高貴形像,便應互相敬重。

“結黨”是屬肉體的行為(加五20),為的是滿足個人的自私,“謙卑”才是合一的根源。謙卑不是要人自卑,而是一種正確評估自己的態度,不自負,不自負,不高抬自己。“看別人比自己強”也不是說低看自己的才能,而是努力接受別人、肯定別人應獲的待遇。──《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4照顧自己的利益是可以的,只是應同時不損害別人的利益,給予同樣照顧。參《羅馬書》十五1. ──《啟導本聖經註釋》

         要以同時能考慮到他人利益的思考方式,取代只考慮自身權益的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固然這樣,也決不能忽視自身和家庭(提前5:8)。保羅在這裡所要求的是能包容、關心、愛護他人痛苦和傷痛的關懷與愛的精神。在個人主義猖獗的這冷酷無情的產業社會,尤其需要這種精神。──《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5 信徒不只在意念上也應在行為上以基督為榜樣,象保羅一樣謙卑、肯犧牲、能愛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直譯如下:“你們當有這樣的心,這個心也曾在耶穌基督裡面的”。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意味著:①要迎接基督耶穌作一生的主人;②應當以基督耶穌為中心,樹立所有的價值觀和人生觀;③活出效法耶穌基督的一生; ④在生活中要時常記住並感謝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5~11這裡所記載的保羅的基督論,稱為虛己,比以基督論為中心的歌羅西書有更強的邏輯性(西1:15-29)。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6「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譯為既是(being)的動詞,hyparchon,不一定具此意,但由上下文看來,這是惟一令人滿意的譯法。RV小字譯為“原是”,清楚是指道成肉身之前的情形,保羅在別處亦曾提及(參:羅八3;林前十4;林後八9;加四4)。──《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有神的形像和本質,具備神所以為神的全部條件和特質,因此祂也有神同等的地位和權能;但祂並不以此為不能舍去的而強行保住(“不以…為強奪的”也可譯為“沒有牢牢地抓住”)。──《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本有神的形象: 這句話對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前本來的形象作出了定義。他太初就存在(出3:14;1:1,14)。這明確體現在本節的“本”字原文含義上,即意味著“原本就存在”。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67神的形象和奴僕的形象有何分別?】

答:耶穌基督「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這裡說到神的形象,是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但是這形象Form是永久不變的,用以表示其本質或形質Essence的存在。基督本有神的形象,祂的道成肉身,將神的表明出來(約一18),是將神的性情,榮耀,永遠,本體真像完全的顯明,給人看見(來一3;西一15;約十七5),因祂是與神同等、同榮、同權、是與父神原為一(約十30)。這就表示祂有神基本的一切屬性,顯示祂就是神,是照著祂本有的形象而存在的;然祂竟由高天之上降卑下來,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了人的樣式Fashion,既有人的樣子,祂就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的崇高地位為強奪把持,也不求自己的榮耀(約七18),反倒虛己,出於卑微順服,像人間奴僕的地位。奴僕的形象是令人難看的,奴僕會時常忍受人的輕視、譏誚、責駡、羞辱的,他的地位十分低賤,不被人看重。基督是以作奴僕的這種形象,完成祂在世為奴僕的使命,謙卑順服到底,作服事人的工作(太廿八28),直到最後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神的旨意。——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6~7神的形像與奴僕的形像各有何意?】

    神的形像是肉眼看不見的,奴僕的形像是肉眼看得見的。所謂神的形像,是指神的“性情、榮耀與永遠”而言。神照著他的形像造亞當,意即亞七帶著神的性情、神的榮耀與神的水遠存在。可是亞當犯罪後,便失去了神的這些形像,開始過痛苦的生活。

    奴僕,在羅馬帝國的階級分得很清楚的社會裏,乃是最低的一級。有奴僕的主人,不當奴僕是人 ,他們隨意責駡、拳打腳踢奴僕們只敢怒而不敢言。奴僕的形像是難看的,因為別人不把他們當人來看。

    基督在山上向三個門徒顯出他“本有神的形像”,所以神的榮光從他臉上和身上放射出來(太十七章12節)。希伯來書說“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一章3節,也可能是指著他在“山上顯像”的事實而言。

    但基督虛己為人,卑微如奴,這種思想,可能取材於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2-3節,該章書被稱為“彌賽亞受苦章”。有人曾問:主耶穌何時曾作奴僕呢?

    答案是這樣:

    一、主耶穌被猶大出賣,賣了三十塊錢,那是一個奴僕或是 個毛驢的價值。猶大用這個價值出賣耶穌,正如人們買賣一個奴僕一般。

    二、按照摩兩律法,奴僕如果愛他的主人,不願離開,審判官就要帶地到門前,靠著門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出二十一章5-6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穿手足,正像一個愛主人的奴僕一般。而事實上,只有奴僕、強盜才被釘在十字架上。――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610天上的,地上的,地底下的是何地方?】

答:保羅說到神將耶穌升為至高,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敬拜,口稱耶穌為主。這裡所謂天上的——乃指為基督徒在天上一個永遠屬靈的國度範圍,是凡重生得救的人,將來從死裡復活與主同在的處所(參二七六題)。所謂地上的——乃指與天上的對照,就是這個現今地球上的表明世界。所謂地底下的——乃指地球裡更深一層的所在,據說在保羅的心目中,所謂這地底下就是指當時在地下墳場聚會敬拜神的基督徒而言,羅馬人的墳場,是在山下挖掘一個巨大的洞,死人的屍體加以香料放進洞內。在教會初期,羅馬政府逼迫信徒,所以他們往往利用地下墳場來作禮拜,在地底下屈膝敬拜,稱耶穌為「主」。但總而言之,耶穌基督是超乎萬名之上的名,祂的名為聖,整個宇宙萬有,都是靠祂而立,祂在萬有之先,故無論是在天上的,地底下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有位的,主治的,一切執政掌權的,無論是天使與萬民,都要服在祂的腳下,俯伏敬拜,稱讚歌頌祂(西一1617;弗一2122;啟五1113;來一6)。——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611本段讀來如詩歌,原文尤其如此。許多人認為是早期教會的一首讚美詩,好像《歌羅西書》三16 一樣,為保羅採用、潤澤 ,傳達他對基督的信念和頌贊。──《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更直接的譯法為,“反而倒空自己”,heautonekenoseh;這個片語後來成為所謂道成肉身“kenosis(虛己)論”名稱的來源。──《丁道爾聖經注釋》

         虛己: 意味著基督不是捨棄或放棄自己的一切神性,而是把神性隱藏起來了。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78“虛己”可以直譯為“放棄 ”。基督道成肉身之後,祂的神性仍在,所放棄了的是祂榮耀的地位,自甘卑微而成為人(林後八9)。基督在世時,具有完全的神性,也具有完全的人性。

“奴僕的形像”,是說基督不但對神旨意完全順服,而且以服侍人為祂到世上來的目標(太二十28)。

“人的 樣式”不是說基督只是外表像人,祂也具備真實的人性(約一14;羅八3;來二17)。基督的完全順服可從祂上十字架看出;祂的願意卑微自己,也可從祂死在最為人賤視的十字架刑具上見到。──《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9基督升為尊貴是自我降卑的結果,他也因此得到了超乎萬名之上的名。換言之,以“主”(2-11)來表現了治理、掌管萬物的基督至上的主權。這句話又證實了,如果要得到尊重,首先要徹底降卑自己的真理。特別是教會的領袖更要降卑自己成為服侍人的人。不然單以權威領導聖徒,決不能得到尊重。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9119節“升為至高”是指基督復活升天(徒二33)。“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是指基督升天後,得著了宇宙間最高超、最榮耀、最有權柄的地位(來一45)。

只要一稱基督耶穌的名,不但地球上的人類,連天上和地底下的居民都要向祂屈膝。神要全世界所有的人類和靈裡所有受造之物,都敬拜耶穌,侍奉耶穌,稱耶穌為主。──《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10(天使,1:21)、地(現存的人,林前15:40)、地底下(撒但或死者)這三類是指全部受造物(8:18-25)──《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0{\Section:TopicID=329}地下

問:腓立比書二章十節:「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的「地底下」三個字作何解?是否與貴報第一期四十五面之彼得前書三章十九節之解釋相同?

答:陰間(樂園附屬)是在地底下,有以下的經證:使徒行傳二章三十一節,比較馬太福音十二章四十節;民數記十六章三十至三十三節。他他拉──彼得後書二章四節的地獄──意乃最深的坑,自然也是在地底下。無底坑也是在地底下的(啟九1~2)。所以,腓立比書二章十節的意思就是:主耶穌是天上、地上和地底下一切的主。因為地底下尚有靈魂的世界。―― 倪柝聲

 

腓二10 “地底下的”一詞是指什麼地方?】

    保羅說,主那穌被神升為至高,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都屈膝跪拜,稱那穌為主。在保羅的心目中所謂“地底下”是指當時在“地下墳場”的基督徒而言。羅馬人的墳場是在山下挖一巨大的洞,死人的屍體用白布包裹,加以香料之後,即放置入這巨大的地下墳場中,屍體並不放置在棺木中。教會初期,羅馬政府逼迫基督徒,所以他們往往利用地下墳場來作禮拜,他們在地底下屈膝敬拜,稱耶穌為主。

    時至今日,居住或工作在地底下的,則花樣甚多。如在地下層開礦的,在地下室辦公及居住的,戰爭時期在地下室久居的。還有,英美法等國的地下火車站, 有深至數百尺的,在該處均有人屈膝敬拜,口稱基督為主。――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得救(soteria)可以有這個意思,正如使徒行傳二十七章34節:“你們的健康”(NIV意譯為:“你們需要它才能存活”;和合本:“關乎你們救命的事”),而動詞作出,katergazesthe,最好譯為“下工夫”。你們自己的,heauton,極不可能指個人(參穆勒,“你們自己的,而不是另一個人的”),因為使徒正在勉勵腓立比人,要注目於別人的益處(見二4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30,Name=B 面對結黨:要和諧與謙卑(二14}),不要只顧自己。這裡所指的,必定是一章28節的事,那裡關切到整個信徒團體的得救。──《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現在把詩歌裡說的話應用到教會的生活上。他要求信徒學習順服,聽從他在腓立比作的教導。他現在雖不在他們當中,信徒應當更順服在這些教導下,完成“得救的工夫”。得救之道已見前引詩歌,腓立比人須在生活中實行,學習“在基督裡”共同生活,同心合意,在靈性上追求完全;他們在肉身上也可因此得到拯救。腓立比人應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彼此尊敬,無怨無艾,來消除他們之間的歧見於自私,教會才可健康發展。(有的解經家將此處的得救解為個人的得救,認為救恩雖完全是神的賜予,但相信了的人仍須繼續追求靈性的長大和生命的成熟,去完成得救的工夫。)──《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是對成聖生活的勸勉。救恩完全來自神的恩典,人自己無法成就。但已得救的聖徒要積極追求神的旨意,致力於自身屬靈的成長,結出仁義的果子,作成自己得救的工夫<雅 緒論,行為與信心>──《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2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何意?】

答:「就當恐懼戰兢」這一句話,是使徒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必須在神面前表現一種十分莊嚴敬虔的態度(參林前二3;林後七16;弗六5),這裡「作成」的原文字是(),亦即有作完,成就的意思(Work out,林後四17;弗六13)。「得救」是(),亦即是救恩的意思(Salvation,路二30;徒廿八28),如新譯本聖經譯為「作成自己的救恩」,英譯本作「Work out your own salcation」。所以本句的意思,是要腓立比的信徒們,克盡己責,靠著神的力量,救拔他們脫離罪惡,讓神的靈繼續在他們心中運行作工,使這救恩工作得以完成,為要成就祂的美意,其目的是在使他們無可指責,誠實無偽,作神無瑕疵的兒女,將救恩的奇妙功效明顯的活出來(腓二1315)。——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13「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保羅肯定了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工作。信徒的“立志”與為善,都是神作工的結果。參看《帖前》二13。──《啟導本聖經註釋》

         人們努力成聖、並能活出成聖的生活,是因為神成了成聖的主體。同樣聖徒不但在得救方面,而且在生活中細小的每件事情都離不開神的恩典。同時把對神的信仰只掛在嘴邊,而不按神的旨意行事,乃為死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4“發怨言”:不順從神的旨意,是不相信神的結果。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因此招禍(申一1235)。“起爭論”, 為無益教會的事爭辯不休。這二者都應棄絕(參提後二23)。──《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15“無可指摘、誠實無偽”是說信徒生活應該品德端正,動機純良,從心底裡做個真正基督徒。“彎曲悖謬”指不相信主的邪惡世界。基督徒在世界上應作光,照亮黑暗(參太十七17)。──《啟導本聖經註釋》

         彎曲悖謬的世代: 這不只適用於保羅所處的時代。因為撒但的勢力持續活動,直到人類歷史的最後一天(太13:25以下)。因此聖徒們要正視罪惡滔天的現實,專心致力於作光作鹽的事工上(太5:13-16)。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6「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

    “表明”原文epexontesepexo,有“緊握”或“展示”的意思(參英譯)”“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即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他能看見自己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有美好的果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二17祭物與供獻: 這是重複表現法,意味著“犧牲性奉獻”。澆奠是舊約時代祭神時向祭物澆葡萄酒的儀式(民15:1,10)。從這裡可以看出保羅的信心:為了腓立比聖徒的屬靈成長,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捨棄。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18「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

    (你們)也照樣,to de auto kai,這個片語只是重複上一節的思想。這裡呼籲讀者,在領受以上的話時要存歡欣的心,分享他的喜樂。──《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19「我靠主耶穌指望快打發提摩太去見你們,叫我知道你們的事,心裡就得著安慰。」

    “但是”(deNIV未譯)將此節與12節連起來。使徒已經提到,由於他遭監禁,無法在他們當中。但他很關心腓立比人的狀況,所以他將打發提摩太去。當時提摩太隨侍在保羅身旁(參一1),可以作他的使者和代表。他盼望這位年輕的同工能夠捎來令他滿意的信息,叫我知道你們的事,心裡就能歡喜。因此,提摩太的使命,是作這封信有力的跟進工作,實現信中所呼籲的合一與堅定不移。提摩太常代表保羅,到各教會去,見哥林多前書四章17節,十六章10節,與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2節。

    動詞eupsychein,在新約只出現這一次。七十士譯本沒有用過,古典希臘文的作品也十分罕見,但是墓碑上面卻常用,意為“再見,願你的靈魂安好”。這裡用祈使形式eupsychei,代表對死者恭敬的期望。根據這個用法,羅梅爾提出一種可能性,即保羅或許心中想著他很快會面對死亡。不過,經文卻與此相反,他顯然期待,在提摩太回來的時候,他能活著得知腓立比人的消息,因此他用第一人稱單數假設語態eupsycho,以致我也能歡喜;不過二十三節顯示,他的前途尚難肯定。──《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1923本章下半講到兩位保羅的同工提摩太和以巴弗提。保羅坐牢,提摩太和他在一起,參一1。保羅派遣腓立比教會所認識的提摩太去他們那裡,一方面探望教會,一方面將教會的情況回告保羅。25節以後提到以巴弗提。──《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19~30保羅一定是擔心自己長期的監獄生活會造成腓立比聖徒們屬靈的彷徨。因此邀請自己的同工訪問腓立比。正如這一段經文所暗示,誰也不願接受他的邀請。這裡雖然沒有指出他們是誰,但可能是前面所提及的那些出於嫉妒紛爭傳福音的人(1:15,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0「因為我沒有別人與我同心,實在掛念你們的事。」

    真正地,gnesios,是副詞(譯注:英文譯為形容詞;參四3),讓人憶起提摩太和保羅的關係,“因信主作我(的)真兒子”(提前一2)。參看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8節,我們可以明白,他對使徒的宣教與牧養工作非常投入,深具他的精神與態度。兩人都“為眾教會掛心”。這裡與四章6節或哥林多前書七章32節並不衝突。那裡所禁止的,是為自己和己利的焦慮、擔心。提摩太的“掛心”乃是為別人屬靈的福祉。──《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2023這幾節講保羅坐牢的情形。他以前的同工很多只顧自己的事,不關心教會。但年輕的提摩太例外。他關心保羅,也關心教會;在這期間作了保羅的得力助手。保羅與他的關係親同父子(參林前四17;提前一218;提後一2;二1)。

22節“明證”一詞,指提摩太是經過考驗的,可以承當重任。保羅希望派他去,但審訊在即,需要他在身邊。──《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22提摩太的明證: 指自從作為保羅的同工,伴隨保羅二次巡迴佈道以來,這十年期間,提摩太為傳福音而遇到的許多逆境和苦難。通過教會史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基督福音結出偉大果實的地方,離不開像提摩太這樣的人的奉獻與事奉<8:1,初期教會所受的迫害>──《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3「所以我一看出我的事要怎樣了結,就盼望立刻打發他去;」

    “我的事”指保羅在羅馬被囚的事,“要怎樣了結”,即他的案件怎樣了結。本節的語氣表示,保羅對於自己的案件了結,必會重獲自由,有絕對的把握。所以他先打發提摩太去腓立比,將這好消息告訴他們。──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腓二23~24在這裡提到延期派提摩太到腓立比教會的緣由,即保羅為了傳達自己的受審結果而延遲了派提摩太的日期,並且保羅自己也認為審判會很快有結論,並得到釋放。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4「但我靠著主,自信我也必快去。」

    動詞我相信,pepoitha,是很強的字,可支援這個看法。因此,當時的狀況為:保羅在等法官的裁決。一旦知道消息,他將派提摩太到腓立比去。如果判決對他不利,提摩太便擔任保羅的使者,奉使徒的名行事,因他“在主耶穌裡”被差派。而如果裁決對他有利,使他獲釋,保羅更會在“不久後”(RSV)前去,即,跟在提摩太之後,也可能指他“一定會”去(即,他會信守諾言:tacheos 的這種含義,見:啟二十二20)。──《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上半“我靠著主”解明下半“自信我也必快去”的把握從何而來,他這種講法與雅各書四15“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的意思相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保羅深信很快可以出獄。他的盼望建立在對主基督的信心上。他此刻雖不知道審訊的結果,但他深信不久可以獲釋,再訪腓立比。──《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25「然而,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裡去。他是我的兄弟,與我一同做工、一同當兵,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

         以巴弗提是腓立比教會一位忠心的傳道人,他受差遺將禮物送去給保羅,可是不幸在那裡病倒了,逗留了很久。現在保羅托他帶這封信回腓立比。

保羅對以巴弗提獎掖有加,用五重的關係來說明他們之間的情誼:1,“我的兄弟”,指他是神家裡的一分子;2,“一同作工”,指同在神的國裡侍奉;3,“一同當兵”,不是指軍營服役,而是說二人同苦同勞,共抗作惡的力量,好象當兵打仗一樣;4,“所差遣的”,指他奉派把教會的饋贈帶給保羅(四18);5,“供給我需用的”,說明他帶來的  饋送幫助了保羅傳福音的工作和個人的需要。──《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巴弗提: 生於腓立比,是腓立比教會中受尊敬的領袖之一。他受委託留在羅馬照顧保羅(二30,並把腓立比教會的奉獻(4:18)交給保羅。他與保羅同工,為基督的福音一同勞苦,也一同受苦難,是主忠心的僕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5以巴弗提是誰?與保羅的關係如何?】

答: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意思是可愛的,悅人的,保羅首次被囚于羅馬時,此人為腓立比教會的使者,受差遣攜帶金錢物質送到羅馬,供給保羅的需用,並且侍奉保羅,作保羅的陪伴(腓二25,四18)。保羅稱以巴弗提為我的弟兄,一同作工,一同當兵,你們所差遣的使者。顯示以巴弗提與保羅之間,在屬靈的生命上是同胞兄弟,在福音聖工上是勞苦同工,在屬靈的爭戰上是同道戰士,他們如此同心同工,患難與共,其相親相愛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然因以巴弗提可能是服事保羅,又作傳道的工夫,以致過於疲憊,積勞成疾,幾乎頻臨死境(腓二2730),加以病癒後又有思鄉之念。為了腓立比對教會他的掛心,並為要免去保羅的憂愁等緣故,於是保羅就打發他回腓立比去(26-28),同時也隨身攜帶這封信回去,並向腓立比信徒報告保羅在獄中生活的情景,安慰他們的心靈。以巴弗提如此忠心服事,得保羅勸勉腓立比信徒,在主裡歡樂的接待他。他受到會眾的尊重(腓二29),那是當之無愧的(以巴弗提與以巴弗二人有別——參三O八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二25以巴弗提是誰?是否即以巴弗?】

    “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意即“可喜悅的”,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保羅坐監的時候,腓立比信徒差遣以巴弗提把腓立比信徒供應保羅的金錢與物質所需帶去,並且在監牢中陪同保羅坐監。但因以巴弗提不習慣獄中生活,加以有思鄉病,所以病了,保羅就打發他回腓立比去(27節),同時也帶保羅這封信回去,並且向腓立比信徒報告保羅在獄中的一切情景。在本書四章18節又提到他。保羅稱他為:我的兄弟,我的同工,一同當兵的,你們的使者,供給我所需的,為主不顧性命的(30節)。

    有人從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書信的口氣中,覺得以巴弗提未必是腓立比人,因為保羅吩咐腓立比信徒“要歡歡樂樂的接待他”如果以巴弗提是腓立比的自已人,保羅不需用這種口吻。所以有些解經家認為以巴弗提是保羅的同工,正如提摩太、推基古一樣。以巴弗提被保羅安排在腓立比教會作傳道。以後腓立比打發他去在監牢中服事保羅。以巴弗提也可能是馬其頓有名教會的巡迴傳道人,亦未可料雲。

    至於“以巴弗”(EPAPHRAS),則為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西一章7節,六章1213節)。這名字意義與以巴弗提同,但不要忘記歌羅西是在小亞西亞省,腓立比是在馬其頓省,所以兩者不是一個人。

    以巴弗提是今日傳道人的模範,他為主為人為同工都有值得效法之處。――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二26以巴弗提不想讓腓立比教會知道他病倒了,免得他們掛念。但教會知道了,為他的病況擔心。以巴弗提感到難受,心中惦念起眾信徒。這說明他必是教會中的一位領袖,與信徒一同經歷過逼迫與患難。他離開眾弟兄來到保羅身邊,既惦念教會,又為保羅的事操心,影響他的健康,以致病倒。──《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27以巴弗提病得幾乎要死,但神的恩典拯救了他,得以恢復健康。要是他死了,保羅必哀慟,在他已有的牢獄之苦和敵對傳福音的壓力(一1518)之外,雪上添霜。以巴弗提得以不死,對保羅來說,也是神恩待了他。──《啟導本聖經註釋》

         憐恤我……: 意味著保羅的祈求得到了神的應允,以巴弗提得到醫治<9:2,代禱的功效和局限性>──《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二28「所以我越發急速打發他去,叫你們再見他,就可以喜樂,我也可以少些憂愁。 」

    保羅重新回到他目前的計畫。我越發急切是翻譯一個比較副詞(spoudaioteros),它也可以作最高級用,如在哥林多後書八章17節。因此最好譯為:“我非常急切地打發……”,因為這動詞(epempsa,直譯“我曾打發”)在希臘文也可能是書信的過去式(如25節);除非以巴弗提已經出發回家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二283028節可以看出,腓立比教會不只差遣以巴弗提送饋贈,可能還要他長期留在保羅身邊照料他。但他生病不能完成任務,回去難免受到責備。保羅一方面顧念以巴弗提思鄉之苦,急於送他回去,一方面對他的服務力予讚揚,要腓立比人明白,他不但沒有甚麼過失,反而功勞極大,因為他不顧惜己命,來補腓立比信徒不能親來照顧保羅的不足;這樣,大家可以歡歡喜喜接待他,迎接他回來的是喜樂和尊重;這也可以減少保羅的擔憂。

保羅待人接物,人情之厚,可見一斑。──《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二30「因他為作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

    許多抄本為分詞paraboleusamenos,意思是“冒生命的危險”;這個讀法較被接受,NIV的翻譯也反映出來;另一種讀法多加了一個希臘文字母(parabouleusamenos),為 AVKJV接受,譯為“不顧他的性命”。戴斯曼曾舉例說明,他引用在黑海邊奧爾巴(Olba)找到的一塊碑文,日期為第二世紀末,是紀念某位卡索色斯(Carzoazus),他“冒險(paraboleusamenos),以(法律)律師的身分,爭取(將他客戶的案子提到)直陳(mechri)皇帝(奧古斯督與提庇留)”。

這裡的服事leitourgia,是福音的事工,保羅與腓立比人正一同積極進行。他們的參與,是藉提供禮物,並且借著讓以巴弗提作他們的“使者”,來“leitourgos(服事)我的需要”(25節),和使徒肩並肩,一同勞苦。──《丁道爾聖經注釋》

         補足……不及之處,以巴弗提所作的是補足別人不及之處,今日教會需要像以巴弗提這種人,不是專門挑剔人的不及,而是補足別人的缺欠、漏洞;這等工作似被別人看作次要,但卻是使徒所稱讚的。信徒該尊重這等人,就像尊重那些名聲顯赫、工作偉大的人一樣,因為這等人的工作,在神面前,是同樣被看重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4:14-18節所述,與其他教會相比腓立比聖徒們為使徒保羅做了許多事,因此這裡的“不及之處”很顯然指的是聖徒在個人方面對保羅幫助的不足。以巴弗提很可能通過與保羅一同勞苦或必要時提供幫助,補足了腓立比聖徒的不及之處。 ──《聖經精讀本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