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腓立比書第四章拾穗

 

【腓四1「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穩。」

    我所想念,epipothetoi,讓人想起一章8節,表達出他極渴望再見到他們。我的喜樂、我的冠冕,這一熱情的措詞,與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人的讚譽類似(帖前二1920,三9)。冠冕的希臘文stephanos,可比喻溫柔之愛,不過一般用來指節期中戴的花冠,表示快樂之情,也可指運動會中頒給得勝者的花冠(參:林前九25)。──《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承接前章1718節的勉勵,勸諭教會“應當靠主站立得穩”,在逼迫環伺之際,同心合意,共赴主工。

本節用了一些最親切的詞句來稱呼受信的教會:“所親愛所想念的”,“想念”原文為epipothetoi,新約只見於此處,表達了保羅再見腓立比信徒的熱望。“我的喜樂,我的冠冕”,說明他何等盼望在教會事工上所付出的代價可以有收穫;信徒能在患難中站穩,成為他賽跑所奪得的花冠(參帖前二19;三9)。──《啟導本聖經註釋》

         嚴謹的意義上可以把本節看作前一段的結論,但從內容上也可視為本書信的結論。──《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9到現在為止談到了對腓立比教會的一般性教訓與勸勉,但現在開始勸勉進入到較個人化而具體的事情上。具體談到腓立比教會不和的原因,即友阿爹和循都基的問題,並且勸勉教會的合一(1-3節),進而勸勉大家要樹立堅定的德行(4-7節),並要具體實踐從保羅學來的一切品德(8-9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2「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

    EuodiaSyntyche(和合本:友阿爹和循都基)是婦女的名字,應當是教會的會友,她們彼此爭吵;第三節的這些女人,最自然的解釋是指她們。因此我們知道,保羅認為在某些福音工作上,她們是他的同工。或許她們提供物質的資助,如呂底亞從前所作的(徒十六1540)。使徒顯然和她們很熟,對她們的不和很難過,在此極力要她們在主裡彼此相和,即,作風要像個基督徒。相和譯自to auto phronein要有同樣的心思,這個片語用了保羅最喜歡的動詞,phronein(見一7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1,Name=Ⅱ 保羅的感謝與信心(一37})。他們在和好、相愛時,所需要共有的心思為:把教會的好處放在個人利益之上,並以道成肉身之主的謙卑為激勵,照祂對祂子民的期望去行(二35)。這裡沒有提她們吵架的原因,不過從用詞看來,可能不只是意見不同而已(布魯斯);她們的爭吵已經對教會產生不良影響(葛蒂從牧養角度評道:長期的對立只會使教會軟弱,使想在教會領袖中尋找榜樣的人感到可恥)。──《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立比教會內部需要團結,可從保羅勸友阿爹和循都基兩位女信徒的話見出。這兩個女人一定曾經不和。歷史告訴我們,馬其頓不但出生象亞歷山大大帝那樣名聞世界的男人,也迭出在政壇與軍事上顯赫一時的著名女人。路加記載保羅在腓立比初傳福音,便遇到賣紫色布匹的婦人呂底亞和巫鬼所附的女奴(徒十六14,16)。保羅書信中特別提到友阿爹與循都基並力勸她們同心,二人一定也是教會領袖,她們之間的爭吵曾影響教會合一的侍奉。他處理此事既有魄力也很圓到,未偏袒任一方:一方面在信中公開勉勵同心,一方面叫人為之疏解。從信中語氣(3節)可知這兩個女人很可能會聽勸告和好如初。──《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提到的兩個女人是保羅所看重的同工,似乎在腓立比教會建立初期開始致力於福音事工。雖然沒有提到兩個人爭吵的原因,但據推測可能是由於她們對教會過分的熱誠引起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2友阿爹與循都基是誰?她們何故不能同心?】

    “友阿爹”(EUoDIAs)意即優美之路,或一種香料之名。“循都基”(SYMTvcHE)意即同行者或幸運者。這兩位婦女是腓立比 的信徒,有人猜想她們是教會的執事,也可能是在社會有地位的高貴婦人,可能兩人都甚能幹,各人也有各人不同的擁護者,因意見不同而失和。所以保羅勸她們和好,要在主裏同心。

    腓立比教會可能有不少婦女在教會中服務。根據保羅在腓立 比傳道的情形,我們知道第一個蒙恩的乃是賣紫色布自勺女人呂底亞(徒十六章1415節),以後那個被巫鬼所附的使女被保羅把鬼趕走,可能也信那穌。保羅可能也以呂底亞這位女徒的家為腓立比教會的中心(徒十六章40節),呂底亞可能帶領不少婦女來參加聚會。不要忘了,保羅初到腓立比傳道會是對一班婦女講道的(徒+六章13節),這些願意禱告的婦女們可以後都信主那穌。所以腓立比教會可能是女權發達的教會,因此我們有理由猜測友阿爹與循都基二人是在腓立比教會中有地位的領導人。

    保羅說這兩位姊妹曾與他一同勞苦,表示保羅在腓立比教會傳道時,她們曾出過不少力量。至於她們究竟何事不睦,無法知悉,有人猜想她們爭奪教會的領導權,有人猜想她們對於發展教會的方法有歧見;也有人往好處想,她們對於供給保羅的量上有不同的限度。但保羅褒貶齊下,說她們的名字均在生命冊上,證明她們是為聖工而爭吵,並非對私人的事有何紛爭。

    “生命冊”,保羅只有此處用過一次,另外一次是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時記錄下來(啟二十章1215節)。聖經它處在提到生命冊的記錄,不過無“生命”一詞冠於冊子之前(出三十二章30節;詩六十九章28節;賽四章3節;但十二章1節;路十章20節)。

    至於本意3節所說的“真實同負軛的”人為誰,無法知悉。保羅勸他幫助友阿爹與循都基和睦,有人猜想這人就是腓立比的傳道人以巴弗提。至於革利免,可能是監督(長老)之一。

    (注:中文聖經把一個女人的名字譯為(友阿爹),實不通之至,“爹”是男性用字,何以女人稱為阿爹,為何早期譯經長者們錯用此字,其實可譯為尤雅德。不要把這個第一世紀的革利免[CLEMENT]與以後的革利免當作一個人,那是紀元後215年亞力山大神學家革利免。)――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四23友阿爹,循都基,革利免是誰?與保羅關係如何?】

答:友阿爹Euodias——意思是噴香,或佳美的旅行(新譯本譯名友阿嫡,為女性名字甚合)。循都基Syntyche——意思是命運或同行者。這兩個女人是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可能都是教會中的女執事,或是屬於高級社會婦女領袖,為著名而頗有影響力的人,因她們曾經跟過保羅一同勞苦作工,是保羅的同工,殷勤事主,名字都在生命冊上(參啟十三3,廿1215,廿一27),顯見其靈性之高超,不是普通的人。由於她們意見不一而失和,保羅勸她們要在主裡同心,除去一切的隔膜,以期和睦相處。至於他們因何緣故爭執不和,無法得知。保羅同時也請求一位「真實同負一軛的」(腓四3)人來幫助她們,求達和睦之目的。有人以為這個人就是腓立比的教會使者以巴弗提(參三O一題),但到底是誰,我麼無從獲悉。此外還有以為革利免Clement——意思是溫和的,此人亦是與保羅同工的,在初期的教會歷史上,有一位羅馬督革利免(主後九十五年),有人以為保羅所提的同工革利免,就是後來的這一位,但是缺乏證明其身份,難以確定為同一個人。總之,友阿爹,循都基,革利免這三個人都是有屬靈生命的人,都是與保羅一同勞苦的同工,都是和保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四3保羅請他去幫助“這兩個女人”的“真實同負一軛”的人是誰,信中未提及。他可能是以巴弗提、西拉或路加,或者呂底亞,是一位與他同工並且一同受苦的人。革利免的名字在聖經中只見於此處,相信是腓立比的一位信徒。“生命冊”是神記錄祂子民的名冊(出三十二32;詩六十九28),這裡指在天上記錄神所揀選的人的名冊(參啟三5)。保羅說這些與他同工的人都會在神的記錄上有份。──《啟導本聖經註釋》

         真實同負一軛的: 沒有具體的說明,因此無從查起。指與保羅一同作福音事工的、受保羅委託幫助腓立比聖徒的人。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 指的是友阿爹和循都基。關於革利免,聖經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提到它,所以不清楚。羅馬有名的監督當中雖然有同名的人(A.D.30-100年),但同一人的可能性很少。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4「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喜樂不只是一種樂觀的情懷,而是在面對艱困、逼迫時,自內心發出的一種歡歌的力量。這力量來自“靠主”。因為倚靠主,信徒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喜樂(雅一2)。──《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的入獄、聖徒們遭遇的苦難和迫害以及內部的不和,導致腓立比教會幽暗沉悶的氣氛。面對這種狀況保羅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勸勉,是因為他經歷過以基督所受的苦難為驕傲的悖論性信仰(林後12:10)。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4保羅在監牢中為主受苦,還有甚麼可喜樂之處?何以能吩咐腓立比信徒要喜樂?】

    “喜樂”為本書信常用的字句,所以本書被稱為“喜樂的書信”,計開:本書用喜樂或同義字有喜樂,歡喜,歡歡喜喜,歡歡樂樂等,共十六次(中文聖經有十七次,其中一次在一章26節的歡樂,原文是誇耀KAUCHEMA尋們tla〕與喜樂不同)。

    原文用同一字根的動詞、名詞與拼合字來表達喜樂的程度如下:

    一、CHARAXapa)是名詞,一章425節,二章229節,四章1 節。

    二、CHAIR Oxa一川是動詞,一章18節(2次),二章171828節,三章1節,四章42次)、10節。

    三、SUGCHAIR Oouyxa中…是拼合動字,一同喜樂,二章1718節。

    保羅雖然坐監,但他的靈性已到了高峰,覺得坐監是一種享受,因為他的捆鎖,以致基督在禦營全軍中被傳開,他怎能不充滿屬天的喜樂呢?他喜樂的最大原因是因主的名被傳開(一章1318節);他坐監或任何的苦難,如果是使基督被傳開的一種最佳的方法,保羅願意為主多坐監而毫無怨言(林後十一章23節)。又,當他看見信徒們靈性長進,他也覺得十分快樂(二章2節),這正是每一位事奉主的人所應當效法的。――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四4~5「謙讓」二字在中文譯本上除了謙虛、忍讓的意思之外,更含有另一種積極的潛意──可忍受低級卑賤的環境,或別人不恭敬的對待。一個常常喜樂的人,一定是懂得謙讓的。一個人不肯忍讓而懷恨在心,對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懲罰與折磨呢?─ 施達雄《生之態度》

 

【腓四5「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

    要溫柔,to epieikesRSV,“寬容”)的要求,物件由向眾人界定,顯示使徒是想到教會與外界的關係,而不是基督徒彼此之間的交往。Epieikeia是名詞,在本文中作形容詞用,是倫理詞彙,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章1節亦曾使用。七十士譯本的詩篇八十五篇(和合:八十六)5節,用這個形容詞來翻譯“預備饒恕”;馬歇爾將它的含義作了全面的說明:“心存美意,對人的錯誤寬大為懷,處置人的失敗滿有憐憫,因為考慮他們全盤的光景”。也許最接近的英文為“graciousness”(恩慈);在這裡,它是指在試煉中甘願順從的靈,其表現便是拒絕還擊。──《丁道爾聖經注釋》

         “近了”原文eggus,可指空間的“近”(約三23;徒九38),也可指時間的“近”(太二十六18;二十四32),中文新舊庫聖經譯作“主是靠近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信徒應處處為他人著想,做領袖尤其需要這種“謙讓的心”(參林後十1),也就是又忍耐又謙卑、溫柔的心。能這樣才不至只顧念自己的事,眼中只見到他人的短處。溫柔謙讓不是示弱,更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相反的,信徒應站穩立場,齊心為福音(一27)。不要過分關心自己所受的,因為主的日子已經近了,祂必伸張正義。──《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徒要認識到遭受不義勝於行不義(林前6:7)。因此對基督徒來說寬容是真正幸福的根本因素,是喜樂的源泉。保羅把這些與主再臨時得到的安慰緊密聯繫起來。基督的再臨,即所有應許成就的時刻臨近了,因此聖徒們即使受逼迫也要謙讓、寬容他人。但教會裡也有不少以守護真理為名,不能寬容他人並行為獨斷、頑固的人,這一事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6「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禱告,proseuche,和祈求,deesis,在使徒書信中常一起出現,按照亞伯特與司密斯(G. AbbottSmith)的希臘文辭典,這兩個字可以有所區分。他說,proseuche是泛指一般的禱告,而deesis則注重需求。另一方面,deesis也用在人對人的要求上,而proseuche只限於對神的禱告。要求,aitemata,這個字特指有明確請願之內容的禱告(參:路二十三24;約壹五15)。因此,再借用章伯斯的話,禱告不是感性地“在神面前呢喃”,而是可以直接提出特定的要求(如:路十一5910)。感謝,eucharistia,是真祈禱的重要和音。紀念神的美善與憐憫,能使我們避開不知感恩的種種陷阱,如:過分擔心眼前的困難、忘記神過去對我們所施的恩、忽略比我們更有需要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掛慮”是對神的保護和照顧缺乏信心的結果。主耶穌教訓人不要為生命、身體、明天等等憂慮,因為我們所需用的一切天父都知道(太六2534)。保羅叫人對任何事都不要耽心掛慮,只要積極地把所要的告訴神。“禱告”指一般的求,“祈求”指懇切的特別的求(參路一10,13及注)。更重要的是用感謝的心去求。這裡說“凡事”,指生活中不問順境與逆境,各種的需要都可以告訴神(參帖前五18)。──《啟導本聖經註釋》

         禱告與祈求: 是只有基督徒才能享有的特權和義務,是解決人生所面臨所有問題的最佳方法(帖前5:17)。禱告中必須伴隨著感恩。感恩:①證明禱告出於良善;②使我們得到更多的祝福 ;③讓我們認識到神的旨意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並使其成為最優先的課題。應當一無掛慮: 指無須擔憂、焦急,或傾注不必要的關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7「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平安,eirene,舊約中描寫,神使一切仇敵臣服,彰顯祂全權的治理後,立刻臨到的,便是這項福氣(shalom;參:賽三十二17)。按新約的說法,惟有先接受祂和好的恩典,我們才能認識祂的平安(參一2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0,Name=Ⅰ 稱呼與致意(一12})。神的平安來自與神和好,這是透過主耶穌基督完成的(羅五1),祂用自己在十架上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超越一切領悟,這個形容詞可以指“所成就的,超過我們最聰明的預料、最精密的盤算”;或“超越一切人的想法(nous),高過我們所有的夢想”(參:摩法特),因此越過我們能理解的範圍(弗三20)。動詞超越,hyperechousa,與三章八節譯為“淩駕一切之上的偉大”,或“至極的美好”之名詞同源,兩處的意思似乎都指絕對的獨特,而非相對的高一等。因此,第二種譯法較為可取(畢爾)。──《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所賜的平安裡藏有神對人的拯救與保守,人的罪得赦,與神和好後內心永享安寧。“出人意外”指這種平安的美好、深度與廣度,遠遠超過人的夢想,非人的任何計畫所能達到(參弗三1820)。“保守”的原文phrouresei為一軍事用詞,有“警戒防守”之意。信徒與基督聯合,順服在祂的旨意下,生命因為有神大能的保守,固若金湯。這保守深入人裡頭,連心懷意念都在祂的看顧中。──《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的平安: 借著禱告而得的、神所賜的出人意外的禮物,意味著與神和好,得到神的恩寵並與神合一。這有別于世上的平安。因為世上的平安是一時的、表面的、是不安定的,而神的平安是永恆的、本質的、完全的。出人意外: 意味著神所賜的平安不是人們能自行創造或享有的,而是超越人們認知的(弗3:18-20)。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8「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思念”原文logizesthe,有計算、思想、考慮、決斷等意。我們若多思念屬世之事,結果必陷於痛苦與憂慮中。──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腓立比書》

         保羅繼續7節“神賜平安”的主題,添上本節和9節“未盡的話”,來說明信徒應如何樂享此平安。他指出一個人的心思意念對人生活的影響。腦裡想的是甚麼,說的做的也會是甚麼。他要求信徒思念本節所列舉的事,然後付諸實行(9節)。有這樣健全清潔的思想,才可以有出眾的高尚的道德與精神生活。“思念”不只是“記住”,有把這些美好的品質來陶鑄一個人的行為之意。──《啟導本聖經註釋》

         信徒不能只滿足于把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全部推卸給神,必須付諸負有責任的實際行動。根據這一點保羅提出幾項具有代表性的品格。真實: 與神共有的屬性(羅3:4,是所有信徒的特徵之一。可敬:  保羅書信中特殊的一詞(提前3:8,11;2:2,指基督徒的禮儀與自重。公義: 意味著公正與正確。清潔: 指道德上純潔而且無罪。可愛: 意味著說不出的親切。有美名的: 指道德和人格上都無法指責,可稱為楷模。德行: 指因對他人的寬厚,而受眾人認可的品性。稱讚: 意味著道德和靈性得到贊許。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9保羅把教導(“所學習的”)、傳統(“所領受的”),說的話(“所聽見的”)和生活的實際榜樣(“所看見的”)放在一道,要求信徒向他學習,學習他怎樣學效基督的榜樣。這樣才能得到7節所講的平安 。──《啟導本聖經註釋》

         想要永遠享受平安,唯一的辦法是在生活上不斷實踐出靈性與道德方面所領受的教訓。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9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是什麼?】

答:使徒保羅和腓立比的信徒,曾經發出一項要求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事,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由這幾句話裡,可知他在屬靈生活的見證方面,確有美好的榜樣,不但是要他們學習,領受,聽見,看見,而且要他們自己實行出來,這一件甚屬不易的要求,保羅從前也對哥林多的教會信徒說到:「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而在本書前面又曾明示:「因我活著就是基督。」「弟兄們,你麼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一21,三17)。從這幾處經文給我們知道,保羅並非有老大自居的心理,其目的是要信徒學習效法他在基督裡面一切的榜樣,我們可以領會此處他的語意要求是什麼,所謂在我身上學習的——如保羅為主受苦的心志,和忍耐,謙卑,順服,愛心,信心,行為的好榜樣。所領受的——如保羅高超的靈性經驗,豐富的智慧知識,供應屬靈的糧食,和啟示真理的亮光。所聽見的——如保羅傳講的福音信息,各樣美好的見證,行出的能力奇事。所看見的——如保羅忠心為主到底,奔走十字架道路的腳蹤,不顧性命而靠主真理戰勝仇敵的膽量,以及在各樣聖工上的成就,與結成一切美好的善果。以上這幾點可以說出了保羅人生生命的歷程,將他作傳道人應具備之成功條件,都鮮活地表現出來了。他的這些教訓和榜樣,不但是為當時的教會信徒所要學習和領受,直到如今,我們研習聖經,對於保羅的傳道教訓,一切的生活榜樣,仍然深為領受,更當有始有終地學習和效法。——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四10“思念我”是說腓立比教會為了紀念在獄中的保羅,用財物供應他的需要。他們向來如此,只是沒有機會,他們心甘情願,只是有時候環境不許可。這阻礙是甚麼呢?信中未說明。可能是保羅所在的地方無法與外界聯絡,也可能是腓立比人一時錢財不濟,又或者是須先周濟耶路撒冷的聖徒。──《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立比教會托以巴弗提送來禮物,保羅對此表示感謝,其態度鄭重而高尚。如今又發生: 這說明對保羅的物質方面的支援曾中斷過一段時間,但並非因對保羅缺乏關心,而是找不到恰當的機會和條件。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0~23在書信的結尾處保羅對腓立比聖徒的饋贈行為表示深深的謝意(10-20節)。這是對聖徒的至誠之愛所發出的感謝,其程度遠遠超出對物質本身的感謝。最後以問安和祝福結束了本書(21-23節)。──《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1保羅的生活秘訣是知足,無論在缺乏中、在富足時,環境的改變不影響他與主的緊密關係。主基督是他生活力量的源頭,所以他能知足。他感謝腓立比人的饋送 ,但不倚靠、貪戀(提前六610)。──《啟導本聖經註釋》

         雖然保羅處於困境是事實,但他表明他所關心的事並不是脫離困境,因為他學到了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知足的秘訣。從此我們可以學到基督徒知足的方法,知足並不是來自優越的外部條件,而是只有通過領受基督的恩典與平安的秘訣才能實現(約127)。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2都得了秘訣: 唯獨依靠那已復活,並作工到如今的基督的能力,這就是秘訣。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213保羅的使徒工作不為世俗所羈,超脫于名利之外,可從這兩節擲地鏗鏘有聲的狀語中得到認識,也是他卑微、順服、溫柔、謙讓的美好品格的忠實寫照。他以基督為中心的整個人生觀都包含在這幾句話裡,也成了現代基督徒生活的力量。

“凡事”指一切能討神喜悅的事。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是復活的基督,祂是我們的倚靠。有了祂,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滿足(12節,參林後十二910)。有了祂,基督信徒此生應盡的責任和應做的事都可以完成。──《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四13當時的斯多亞哲學信奉的是人高尚的能力,認為借著徹底的克己可以達到自我滿足的境界。保羅卻表明克服環境的能力不在於自己而在於神。對保羅來說,這是堅定不移的信仰告白,同時也是堅定的確信。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4「然而你們和我同受患難,原是美事。」

    保羅回到本段的主題,再度稱讚該教會的體貼,用禮物──大概是金錢──協助他的工作。他贊許他們樂意同受(Synkoinonesantes)他的患難。原是美事,他用了一個慣用語。Kalos,加上過去式的動詞,可表達有禮的請求,如使徒行傳十章33節,約翰三書6節。這個動詞形容出使徒和他的朋友之間關係的密切,指的是和我彼此相交,koinonia,即,他們在福音的事工上,與使徒完全認同(參一5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1,Name=Ⅱ 保羅的感謝與信心(一37})。

  我的患難,thlipsis,在這裡絕不僅指我的困難我個人的需要Thlipsis是術語,專門指末世將臨到世界的災難或痛苦;參馬可福音十三章19節,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6節。由此可見,腓立比人贈送禮物,所得的稱許不只是救濟了使徒,而是有分于使徒的苦難,而這苦難是在末世之前,也在為末世作準備;伯納德認為,借著他們的禮物,福音能遍及萬民,預備末世的到來(可十三10)。乍看之下,這個想法似乎有些突兀,但它卻是解釋下文(15節)之鑰。──《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立比人的饋贈是與保羅同擔患難的“美事”,也是他用另一種方式向腓立比人說“多謝”。“患難”指的當為他坐監的事,但他受牢獄之苦是為了福音。教會支援他是與他同工,令他使徒的工作得以繼續。──《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無需他們的饋贈,但為了表達感謝之意,他特別慎重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保羅首先感謝他們的饋贈,尤其看重饋贈背後那份高尚的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5~16為了表示沒有忘記腓立比聖徒以前對自己的寬待,保羅回憶他們早期向自己顯明的愛。實際上保羅離開馬其頓到亞該亞時除了腓立比教會,其他教會也都沒有送來宣教費用,因此為了湊足宣教經費保羅做過苦工(帖前2:9;帖後3:7,8)。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517“初傳福音”指保羅第二次佈道之旅,來到馬其頓省的腓立比城傳道。帖撒羅尼迦是他在馬其頓省傳道的第二個城。保羅在他城傳道時,腓立比教會曾經不只一次在物資上供應他。這是保羅常常樂道的事(參林後八15)。

“授受的事”是指財物上的施與受。腓立比人所作的是一種有價值的投資,所收的是屬靈的“紅利”(“果子漸漸增多”)。──《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四17保羅首先關心的不是饋贈,而是饋贈所顯出的屬靈的果子(箴11:25)。這給我們如下教訓:①接受饋贈的人不能只關心自己的益處,而要記住饋贈中隱含的愛,從而感謝那愛,並為他們祝福;②饋贈行為不應該是假冒偽善的工具,也不能以饋贈為驕傲的手段<7:1-23,對於假冒偽善>──《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8「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饋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

    我的供應充足,pepleromai,繼續肯定他所有的物質需要,都因腓立比人對他的事奉而得充足;此處否定他有任何不感激、不體貼之情。這份由以巴弗提(參二25)帶來的禮物,被形容為在神眼中是可收納的,此種描述更可以澄清這一點。倘若連神都喜悅,視為可收納、令祂喜悅的祭物,腓立比人一定認為,使徒也會由衷地感激。他們的禮物又被形容為馨香之祭,這個詞彙取自舊約(創八21;參:出二十九18;利一913;結二十41),它提示我們:一切基督徒真誠的事奉,即付出犧牲與捨己代價的服事,不僅促進了基督的大業,扶持了神的僕人,其本身也是一種敬拜,蒙神悅納。──《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對饋贈之人以信心、愛、感謝的態度表示敬意。喜悅的祭物: 如果象亞伯(創四14)和挪亞(創8:21)一樣,以虔誠的心為祭物,神會悅納(林後2:15,16;13:16)。為最小的人所做的即是給神做的,從這一觀點來看(太25:40)保羅的表達很恰當。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1819舊約時代有向神表示感謝而獻的祭,稱為馨香的祭(創八21;出二十九18,25,41;利一9,13),獻祭的人希望得到神的悅納。保羅以腓立比人給他的饋送當作神所喜悅的祭物。由此可見,信徒捐助神的事工或在物質上幫助服侍神的人,也是向神作的奉獻,是祂所悅納的祭物。──《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四19「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將供應 plerosei(這個字與18節所譯的動詞“我已經充足”相同)和需要 Chreia(在四章16節,以及前面二章25節,這字曾用來形容使徒的需要)等字的使用,可以支援他的觀點。按照這種看法,保羅向他在腓立比的朋友所提的,是重申神的信實,祂既然供應了祂僕人的物質需要,也必能供應他們的一切需要。

    榮耀的(直譯“在榮耀裡”),一詞究竟指什麼,解釋有幾種。它可被視為副詞,形容供應,意思是:“用榮耀的方式供應”;它亦可指未來神國度為信徒存留的榮耀:“在榮耀中”(參:莫德)。然而更可能的是:它與豐富相連;如此,這片語的意思便是榮耀的豐富。根據舊約中榮耀(希伯來文kabod)的某些含義,豐富、榮耀兩個字可算同義詞。請參閱創世記三十一章1節與以賽亞書十章3節,“榮耀”在這幾處等於財富、財寶,如 NI V

  神豐富的憐憫與供應,可由在基督耶穌裡看出。神完備的啟示與救贖,都在祂裡面(西一27,二3),因此我們在祂裡面是“富足”的(林後八9),亦即,我們用信心與祂聯合之後,就連于一切真財富的供應之源。──《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在縲絏中一樣關心腓立比人的需要,神給教會的供應豐富無比,一切所需都充足(參弗一18;三1620);他為此獻上頌贊(20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說明腓立比信徒是在並不富裕的情況下資助了保羅,這才是神最喜悅的(可12:41-44)。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21保羅在每封信末總要加上問安,常常親筆添上(參羅十六316,2123;林前十六1920;林後十三1213等)。“聖徒”看一1注。“眾弟兄”指伴他的同工,包括提摩太。──《啟導本聖經註釋》

 

【腓四2122動詞問安,aspasasthe,在第二句中又重複:都問你們安。那些在他坐監之地的基督徒弟兄們,包括提摩太在內,都和他一同憑信徒之誼致意。這個作法是借用古代寫信的習慣,不過改以基督徒的內容。

  和保羅一同問安的信徒,不一定都和他一起在監獄中;此處特別提到其中的一群人:在該撒家裡的人。他們問安的背景,很可能是因為:保羅入獄處的基督徒皇家服務人員,對身為腓立比公民的基督徒特別有興趣,因為腓立比是羅馬的殖民地。曾有人認為,該撒家裡的人(希臘文hoi ekteskaisaros oikias,相當於拉丁文的familia Caesaris)一語可以肯定保羅被囚於羅馬,那裡即是本書信的背景;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詞不是指皇帝的家屬,或羅馬議會的成員。譯為“皇帝的奴隸”(摩法特)又將這群人限於奴隸中,刪去了自由身分的人士,不甚合適,除非“奴隸”是廣義地指“僕人”,即市民的公僕。請參閱布魯斯書中引自羅馬書十六章316節的一些證據。不過這個詞頗具彈性,可以泛指任何城市中在政府服務的人,包括以弗所在內(葛蒂)。──《丁道爾聖經注釋》

 

【腓四22“該撒”今譯“凱撒”,是羅馬皇帝。“在該撒家裡的人特特地問你們安”說明當時在帝國政府中供職的人也有基督信徒,他們對腓立比城的信徒分外關心。“該撒家裡的人”指的不是皇帝家庭裡或宮廷中的人,很可能是在帝國政府中服務的,例如看守保羅的羅馬兵丁(他們問候腓立比人,可以令後者放心,保羅會受到好的照顧),也可能是駐紮在保羅被囚的地方(羅馬或者以弗所)的禁衛或警衛軍中人(參一13注及本書<參考資料>)。──《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凱撒家裡的人: 指在全羅馬帝國的各政府機關裡工作的官吏和奴隸。但是卻無法查到這裡特別提到他們的理由。只是推測,可能是指本書開頭(1:13)所提到的侍衛隊中皈依基督教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腓四22該撒家裡的人是哪些人?與保羅的關係如何?】

答:該撒Caesar是古時羅馬帝國的尊號(參七十題)。在該撒家裡的人,有人認為就是尼祿Nero皇宮裡的要員,或指羅馬政府委派在各地任職的人員,以及當時一些尊貴的人物,如埃提阿伯總管銀庫的太監(徒八27),百夫長哥尼流(徒十1),與希律王同養的馬念(徒十三1),居比路的方伯(徒十三12),腓立比的獄卒(徒十六4),帖撒羅尼迦的尊貴婦女(徒十七4),庇哩亞尊貴的希利尼婦女(徒十七12),亞略巴古的長官丟尼修(徒十七34),哥林多城中管銀庫的以拉都(羅十六24)並希律家宰之妻約亞拿(路八3)等,這些人其中有些是因保羅傳道而信主的。另外有人認為該撒家裡的人,大概是指羅馬教會的人,可能是保羅問候在教會中那些為主勞苦的工作人員(參羅十六3-16),或是專指禦營全軍說的(參二九四題)。因保羅曾向禦營全軍傳過福音,這些全軍就是羅馬皇帝的禁衛軍,故被稱為該撒家裡的人。但無論如何,這該撒家裡的人,特特的問腓立比教會安,必然是為腓立比信徒所熟知的,且是保羅傳福音所結的果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必然是很親近密切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腓四22 “該撒家裏的人”是什麼人?與保羅有何關係?】

    一、“該撒家裏的人”,原文為KAISAROS OIKIASx*。apo0tIctaQ,與一章13節的禦營全軍是有密切關係的(見本書前文252條),多數解經家均同意保羅把福音向禦營全軍每一個士兵傳開,這些禦營全軍被稱為該撒家裏的人。

    二、但有人認為該撒家裏的人是指羅馬政府信主的官長或在各地為政府服務的公務人員而言,保羅曾向不少這一類人物傳福音,而且帶領他們信主。計開有:居比路的方伯(徒十三章12節),哥林多城中管銀庫的以拉都(羅十六章24節),腓立比的獄卒(徒十六章34節),帖撒羅尼迦的尊貴婦女(徒十六章4節),亞略巴古的官長丟尼修(徒十七章34節),保羅也向腓力斯大人講道(徒二十四章2425節),還有亞基帕王(徒二十六章2428節)。至於與分封王一同養大的馬念是否與保羅傳道有關,則不得而知(徒十三章1節)。

    三、不過保羅如果是在羅馬寫這封信,而提到該撒家裏的人特別問候腓立比教會信徒的安,表示這些該撒家裏的人與腓立比信徒相識。因為保羅在別的書信並未這樣說過,所以該撒家裏的人一定是在羅馬因聽保羅傳福音而信主的人,他們可能是從腓立比城來的羅馬政府機關中服務的人。

    四、有人認為是該撒家裏為奴僕的,他們相信了那穌。不過這些奴僕何以要問候腓立比信徒的安,則難以解釋。――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腓四23信末獻上禱告,祈求主基督的恩惠常在信徒的心裡。“心”為單數,強調教會在主裡同心合意的侍奉。這封信以“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始,以在主裡的同心侍奉作結束。──《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