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立比書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腓立比書啟示的基督──信徒經歷所啟示的基督 腓立比書研究(巴斯德) 腓立比書精華(漆立平) 腓立比書──經歷基督(張向晨) 腓立比書 信徒經歷所啟示的基督(江守道)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 21)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 二 5-8)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 13-14)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 四13) 禱吿:親愛的天父,為了禰寶貝的兒子,我們稱頌感謝禰。禰寶貝的兒子,是那賜給我們說不出來那麼珍貴的禮物,我們實在非常珍愛這份禮物。我們的天父阿,切求禰打開我們的眼睛,好得見禰的兒子,讓祂比以前更多成為我們所珍愛的。如果沒有祂,我們會在怎樣的處境呢?哦,主我們的神,切求禰叫我們實在看見祂,就如禰已經看見祂一樣。奉主寶貝的名祈求。阿們。 腓立比書給我們看見基督徒生活的深處。在以弗所書,我們看見教訓的高超,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因為我們看見神永遠的旨意,那是基督耶穌。神的心意是要祂的兒子在萬有之上居首位,祂要把萬有都包起來,成為一切的一切。沒有比這個教導更高的啟示。腓立比書是指出生活的深處,那裡的話說:「我活著就是基督。」那裡還有比這個更深的生活呢?這兩本書卷是同一個人——使徒保羅——所寫的,可見教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教訓是需要的,但沒有相稱生活的教訓,那只不過是一套理論。生活離開了合宜的教導,就沒有原則,流於狹隘。感謝神,這兩本書卷並列一起,我們需要教導,也需要生活。 這卷腓立比書啟示了我們每天生活裡的基督,或者可以這樣說,是啟示了在信徒經歷裡的基督。使徒保羅寫給教會的所有書信中,這一卷書是寫得最親切的。 從使徒行傳十六章,就知道腓立比是福音最先傳到歐洲的地方。在此之前,福音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和小亞細亞等地都傳過了。但聖靈引領使徒保羅渡過愛琴海,到了歐洲,耶穌基督的福音首先被傳開的地方,就是腓立比。在那裡,神召聚了一批信徒歸到主耶穌的名下。這個在腓立比的教會, 和保羅有密切的關係。他深愛這個教會,而那裡的弟兄姊妹也深愛他。當保羅寫這封書信給腓立比的信徒的時候,是離開他首次踏入腓立比以後十年多了。那十年來,他們彼此間維持十分親密友愛的關係。現在保羅寫信給他心愛的腓立比信徒,雖身繋囹圄,他們仍是非常愛他。所以這是一封愛的信劄。 雖然在這書卷裡也有很高深的教導(比方在第二章),但基本上這封信是分享愛的交通。在所有的書信中,能把保羅表露得最清楚的有兩卷:一卷是哥林多後書,另一卷就是腓立比書。哥林多後書向我們所展示的保羅,是使徒,但腓立比書表露的是保羅其人本身;在哥林多後書所見的是屬靈的權柄,但在腓立比書,我們看見愛。所以保羅在這卷書信中向腓立比的聖徒表露他自己,也流露他身為基督徒的生活秘訣。 生活是由經歷累積而成的,我們每天經歷的點滴,至終組成我們的生活。這些不僅是知識,而是經歷出來的知識。聖經提到的知識,是EPIGNOSIS, 是完全從經歷而來的知道。對耶穌基督的認識,不是在理論上或推理上的知識,而該是完整的,在經驗上的,是可以經歷的知識。因此,認識基督不僅是知道
一些關乎祂的事,這樣的認識不能構成我們信徒的生 活。認識基督,是要經歷基督,對祂的經歷就構成我們信徒的生活。信徒生活,事實上就是經歷基督耶穌的生活,經歷基督愈多,信徒生活就愈深廣;經歷基督愈少,信徒生活也愈膚淺。 保羅是在羅馬為福音被囚在牢獄中寫這封信給腓立比的信徒。雖然當時他特許住在自己租用的房子裡,但那是在禦衛駐紮的地區。聽說當他在羅馬作囚犯時,整天有禦衛跟他鎖在一起,鎖鏈很長,但一
天二十四小時都不斷跟衛士鎖在一起,沒有一刻的隱私,時刻在羅馬警衛的監視下。他接待友客或弟兄姊妹,談論主的事,警衛都總在一旁,甚至晚上休息,衛士仍在看守,絕對沒有一點隱私。 當時保羅正在等羅馬皇尼祿的審判,他絕不可能知道是否有機會申訴,他只好一直等,等羅馬皇興到才聽他申訴。這樣等了兩年,他一切的事都懸而未決,無法定規,前途茫茫。保羅就是這樣的日以繼夜活著。 保羅生性積極活躍,但現在給囚在羅馬租用的房子裡,不能自由活動,不能出外見人。生活很受約束限制。再加上當時所有的人,甚至禦營全軍,都知道他不是因犯法入獄,只是為了耶穌基督的福音的緣故。這件事實激動了一些信徒出於愛心去傳福音,
但也有一些去傳,是出於嫉妒。我們不嘵得這些後者是誰,也許是那些尾隨保羅,要引人入猶太教的人, 或者是其他的人。但有一件事我們確實知道的是:有人傳福音是出於愛心,但也有人傳福音是出於嫉妒分爭,這些人不是為基督去傳福音,存心只想加增使徒保羅所受的苦楚(腓一
17)。 如果我們落在這樣的處境中,會有甚麼反應呢? 在這樣的逆境裡,也許我們會給壓垮,不知所措,但保羅沒有被壓倒。他勝過這樣的逆境,寫了全本聖經中最滿有喜樂的書信。在這本腓立比書裡,他屢次提到喜樂。在這封不太長的書信中提及這個字或同等的字一共有十六次。他滿溢了喜樂,並能跟這些腓立比信徒分享他的喜樂。 生活是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渡過的,我們不是活在真空裡,而是被各種環境所包圍。有人說:我們是環境的產品。但我們是嗎?說得準確一點,可以說我們是我們對環境的反應的產品。我們怎樣反應呢?環境不斷改變,就像四季一樣,春、夏、秋、冬,不停轉換;但我們相信我們的環境是神所安排的,祂管理監控我們一切的環境。不錯,有時我們的處境是仇敵引起的,但那樣仍得要有我們的神的允許。 主耶穌說:不要懼怕,因為你頭上的頭髮,都已被天父編了號。每天早上你梳頭,總有些頭髮掉落。十分可能是你從來沒數點過多少根發掉落,其實你根本就不曉得自己有多少頭髮。但主耶穌說:你頭上的頭髮不但都給數點過,而且每根都編了號。你頭上每根頭髮都有一個號碼,早上梳頭發,可能第一千零三號那根,和三千零四號那一根掉下來了,神準確知道是那一根頭髮。這樣發生的事原是微不足道,甚至不值得去留意,可是我們的天父卻留意到每一件事。這就是我們的天父給我們的看顧。 有一次主說:一分銀子可以買兩隻麻雀,兩分銀子可以買五隻,因為麻雀很便宜。換句話說,付兩分銀子,會額外多得一隻麻雀。這只額外多得的麻雀, 可說是不用付錢,但主說:就算是這一隻,若沒有天父的許可,也不會掉落地上;你們要比許多麻雀貴重得多了
!這是天父的愛顧,也正是這位天父安排我們的環境,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是在我們天父的管理下。祂把我們放在我們的環境裡,是有理由的——要我們在處境中,同時也藉著環境,認識基督。祂要我們發現基督徒生活的秘訣,環境是讓我們學基督的良機。 奇怪的是:兩個人身處同樣的環境,但結果兩人的表現大不相同。比方亞伯拉罕和羅得,他們一起離開迦勒底的吾珥,一同到了迦南,一同下到埃及,然後又一同回到迦南。一路下來,他們經歷了同樣的環境,但後來結果完全不一樣。 又比方大衛和掃羅,他們經歷過同樣的環境, 但在昌盛的時候掃羅失敗了,而大衛在苦難中成功。不要以為好的環境總會帶出好的表現,有些時候結果剛好相反。其實不在乎環境,是在乎我們對處境的反應,秘訣是那內在的生命。你若能掌握這個秘訣,那麼你在任何環境裡都能長大,結果對基督耶穌你會有更深的經歷。 當時保羅面對非常艱難的處境,而腓立比信徒卻安享自由,沒有受捆鎖,處境比保羅的好多了,但他們遇上麻煩,因為他們中間發生了一些小問題,基本上是兩位愛主的、帶領的姊妹,彼此間對敵,使整個教會蒙上一片烏雲,結果信徒們都失去喜樂。他們是被環境所勝,而保羅是勝過環境。秘訣是甚麼呢? 得勝的秘訣 保羅向他所愛的這些弟兄姊妹開心見誠說話,告訴他們無論在甚麼景況,他有一個秘訣。只要他們懂得這個秘訣,甚麼景況都沒有關係,主要是掌握那秘訣。那麼,那秘訣是甚麼呢?保羅簡單的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 保羅沒有說:「我是基督。」今天有人會說:「我是基督。」這是不對的。有人問施浸約翰說:「你是彌賽亞嗎?你是基督嗎?」施浸約翰說:「哦,不。我不是基督;我只不過是曠野裡的人聲。」 保羅也沒有說:「我活著是為了基督。」當然我們是為基督而活。如果我們活著不為基督,那麼我們是為甚麼而活呢?沒有甚麼是值得我們為它而活的。 但保羅在這裡並沒有這樣說。 保羅同樣沒有說:「我希望:因我活著會是基督。」那就只是一個冀望。但保羅在這裡是說出事實:「我活著就是基督。」我不是基督,但我活著就是基督;因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在加拉太書二章二十節:「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如今我在肉身活著,是因神的兒子的信而活(依英譯),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如果你是靠自己的力量活,不管你是誰,你決不會是環境的對手;有一天,某個特殊的環境要叫你原形畢露。你可能一時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聰明、
自己的智慧,或自己的意志而活,可以一時成功應付你的環境,但總會有一天發現你應付不了。早晚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能憑自己過基督徒的生活,甚至保羅也不能。無論環境多順利或崎嶇、好或壞、通暢或艱苦、饑餓或飽足,使你能應付環境、能活出基督徒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認定和接受這個事實:「不再是我,乃是基督。」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我知道我不能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我承認不能應對這世上各種生活環境,我知道就算去嘗試,早晚都會失敗。但感謝神,當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神把我放在祂裡面,叫我與祂同釘十字架。」保羅承認這個宣判。 你知道神已經向你宣判,而且早在二千年前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就執行了嗎?宣判是這樣說:你必須死,因為你不能自己活;你不可能對自己再加以改善、改良或改變。神說:「你已經完了,在加略山上我已經把你收拾了;當基督死的時候,你在祂裡面與祂一同死了。」你接受嗎?還是你以為自己太棒太強不會死?你以為自己還可以活下去?假如你是這樣想,你就不會接受這個事實。但假如你承認在你裡面——就是在你肉體裡——沒有良善;承認自己裡面沒有力量,承認自己不能作,不能成功;承認自己力不從心,那麼最容易和最自然的事,就是接受神所宣告的事實。你可以像保羅一樣宣吿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那麼從此以後是誰在活呢?是我裡面的基督在活。這是為甚麼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不錯,我現在身處各樣不同的環境,有時處境很困難,但不是我在活,而是現今活在我裡面的基督在活著,祂是透過我活出祂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環境可以難倒基督。」這是復活的生命,是從死亡出來的生命,永遠可以超越一切, 不會下沉。「我活著就是基督。」 我們找到這個秘訣沒有?基督在我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我們這些信主耶穌的人,有基督在我們裡面;如果我們裡面沒有基督,我們就不是屬基督的。感謝神,當我們信主耶穌,基督就進到我們裡面,祂就在每一位信徒裡面,但我們要永遠記得,祂是在我們裡面作生命,在我們裡面要為我們活。只要我們看清楚這一點,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仰望主,
說:「感謝神,又再有一天活,今天我必須活在這樣 的環境裡,但不再是我,乃是基督活著。」只要我們能日復一日站穩在「我活著就是基督」這個事實上, 我們的生活就會多麼不一樣。在祂沒有難成的事。不要看環境,只要定睛看基督;不要怪責環境。我們有基督,環境自會為你效勞。「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羅八28) 有一個有關聖奧古斯丁的故事:他是個滿有才華的年青人,才二十多歲,就任修辭學教授,是當時大學裡最高的教授職位。當時他沒有得救,生活放蕩不羈,累累犯罪,但感謝神,後來他得救了。有一天他正走路的時候,聽到後面有女人的聲音叫他的名字。 但他不予理會,逕自走路。最後那女人追上來,面向他說:「奥古斯丁,你不認識我嗎?」奥古斯丁回答說:「你向誰說話呀?你以前所認識的那個人早已死了。」 這就是那秘訣:「我活著就是基督。」但有些時候你可能這樣想:「不錯,我的確有基督的生命在我裡面,我知道基督活在我裡面,但為甚麼我還在活?
而祂並沒有活出來呢?祂的生命怎樣能從我裡面得釋放呢?是有甚麼阻塞嗎?有沒有鑰匙可以開門讓基督的生命能替我活出來呢?」當然有!就是這緣故,保羅在第二章提到基督的心。 生命的釋放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生命可能受阻塞,也可以藉著心思釋放出來,就像家裡的水管開關。水塔裡滿了水,但如果水管給關上,水就流不出來。必須要開了,水才會流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也是這樣,我們有一切的資源在裡面,基督作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資源,這資源是測不透的豐富,用之不盡。這資源就在那兒,但給關掉了。我們所需要作的,就是把水管打開,那就是我們的心。 讓我用這個方法解釋清楚:羅馬書大致可分為兩部份。第一至十一章提到神的憐憫,祂在基督耶穌裡為我們作了那麼多。在祂裡面,祂已經為你成就了一切。你若要罪得赦免,那你要在基督耶穌裡;你若要勝過罪的權勢,那你要在基督耶穌裡;你若要過聖潔的生活,那你要在基督耶穌裡。一切都在祂裡面。因著祂的憐憫,神已經把基督給了你。這位基督是在你裡面,天上所有屬靈的福氣都在祂裡面,所以也在你裡面。 另一方面,羅馬書十二至十六章論到實際的生活。你得著神所有的恩慈,把它們儲存在你裡面,就要讓它們流出來歸榮耀給神。當你想到神在基督耶穌裡為你所成就的一切,而轉去想到實際的生活時,
就有羅馬書十二章一至二節的說話:「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在你裡面有基督的生命,現在你就需要打開來。 你怎樣作呢?要靠心意更新。你也許聽過希臘的哲學家說過:「我思故我在。」換句話說,你的心思對你的為人大有關係。你把心意放在那裡?有甚麼占了你的心思?你在心思裡怎樣評估?你認為甚麼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你的觀點和對事物的評估,跟你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你有那生命在你裡面,那麼你要怎樣生活呢?這一點與你的心大有關係。 我們雖然得救,有新的生命在我們裡面,但我們的心思仍舊是老舊的,我們心思所想的依舊與世人的想法一樣,還是認為世上的東西重要和寶貝,還是追求這些東西,還是像得救以前一樣去評估事物,怪不得仍舊沿襲舊方式去生活。我們的心意必須更新,但該怎樣呢?神賜給我們祂愛子的生命,已經為我們成就了一切。我們一切所需的,都在這個生命裡面。但有一件事神不會為我們去作的,這件事必須要我們自己去作,那就是將我們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雖然神已經用重價買贖我們——甚至是用祂愛子的血—— 理所當然我們是屬於祂的,但神從來不勉強任何人,祂願意我們自願樂意去事奉。神對我們說:「看我為你成就了甚麼,看我賜了甚麼給你。我把基督賜給你了,祂是你的。但你要憑祂的生命去活的話,有一件事你必須要作:你要把你的身體獻上給我,當作活祭。」 甚麼是獻祭?獻祭是把東西獻上給神享用。所以獻祭也稱為祭物——神的食物,讓神得著滿足。今天我們屬神的人,要成為活祭。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為了祂的喜悅。我們生活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喜悅,為了自己的享受,我們生活是要作獻給神的活祭;我們要為祂而活,為祂的喜悅、為祂的滿足、為祂的旨意、為祂的目的。因此我們要甘心情願把自己獻給祂。奇妙的是:當我們把身體獻給神作活祭的時候,
在我們的心思裡就發生變化;聖靈更新我們的心意, 使我們開始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以前寶貝的,如今成了垃圾;反過來我們以前鄙視的,突然變得很珍貴。 舉個例子:保羅說他在認識主以前總以自己承襲的傳統誇口(參腓三章)。他是便雅憫支派的猶太人,這支派從來沒有反叛過;他生下第八天便照律法吩咐受割禮;接受法利賽人的教育,一直忠心遵守律法;照著律法上的義說,他是無可指摘的。他十分重視這一切,因此他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式。他說:「我過法利賽人的生活。」但他認識主,又把一生交給主以後,發生甚麼事呢?他說:「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都看作糞土,我要丟棄萬事,因我以認識主基督耶穌為至寶。」這就是更新的心意。你和我都需要心意更新,但要得著這更新的心意的話,你必須把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要把自己交給神,放棄你對自己一生所有的主權,讓祂管理你的一生。這樣,聖靈就可以作更新你心意的工作。那麼你生命的水管就給打開了。 心意更新了以後,你會領悟到甚麼呢?你會領悟在你的肉體裡毫無良善,因此最好就是由神把你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你接受了神的安排,心意更新了,
就開始明白自己不該繼續掙扎,基督已經住在你裡面了。基督還在地上的時候,祂活出榮耀的生活,那為甚麼不讓祂在你裡面,透過你再活出來呢?這是你要作的最大的樂事。讓祂在你裡面活吧!如此生命就得釋放。 向標竿直跑 這個生命絲毫不會靜止的,它是繼續的生長,所以保羅說:「不是說,我已然得著了,已經抵達終點了。我是努力向前,向著標竿直跑,為要得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我要得著神所要我擁有的,這個生命使人振奮,一直在往前去,為要認識祂並曉得祂復活的大能,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好叫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這是要不斷地得著基督,叫我們更多經歷基督,那麼我們作基督徒的生命就能更多進深。 我有的時候會用這個不大好的例子,但這回請包容我。我小時候在上海,那裡有賽狗場。我沒有到過,但聽見人說:要叫那些灰狗賽跑,不能沒有一個叫它們追趕的目標,因此放一隻電動兔子在它們面前,它們為了追捕兔子,自然就飛快奔跑。 有的時候我感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樣, 不停在奔跑。但奔跑不能沒有目的,沒有標竿;因此我們要有基督作我們的標竿。祂不光是我們裡面的生命,也是在我們外面作我們奔跑的標竿。但是我們永遠追不上祂的時候,就會灰心失望;因此祂會不時讓我們趕上,但過了一陣子,忽然祂會再跑到我們前面,於是我們又得努力追上去。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樣,所以保羅說:「我不是說,我已經完全得著了。」不錯,他已經得著不少,但他承認基督依舊跑在他前面,他就要忘記背後,努力追隨祂。這是基督徒生活,是靠基督所活的生活,也是追隨基督的生活——是榮耀的生活。基督徒生活永遠不是沉悶的,
我們前面總有追趕的目標,因為基督永遠在我們前頭。這就是基督。 新約聖經裡兩次提到耶穌基督行走向前去,看見祂走過的人必須把祂叫回來。有一次門徒們在風暴中在船上搖櫓,基督走在水面上,但不是向船走來,
而是在船旁走過,門徒就把祂叫回來。另外一次是祂和兩個門徒走向以馬忤斯,到達村子後基督仍要往前行,他們就央求主停下來,說:「不要走了,請留下來,和我們一起用晚餐吧。」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 有時我們要趕上基督,停頓一會,然後又必須再迎頭趕上去。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樣。 基督徒生活的入門 讓我再問:我們怎樣能進入這種基督徒的生活呢?這不是天然有的,因此我們要給引進去。保羅實際上是這樣說:「我已經入門進了這種生活方式,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我知道怎樣處饑餓,也知道怎樣處飽足。我已經入門,曉得這種基督徒生活。」然後他加上這一句:「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 你要過這樣的生活嗎?你要得以進入保羅宣告的實際嗎?「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但怎樣可以呢?那是要透過經歷和環境。神給你安排環境,好使你得以引入基督——進入基督一切的豐富。 不曉得我這樣說對不對:保羅大概是經歷了他記述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的境遇,才找到引入這樣的基督徒生活的竅門。當時保羅在他肉體上有一根刺,
有人多次吿訴我們,那不是一根小刺,而是有如椿木大的問題。保羅有一根椿木在他肉體上,就是他的境遇,使他軟弱,也叫他蒙羞,令他在傳耶穌基督福音的事奉上要走回頭路。因此他三次求主:「神啊,求禰把那根椿木移走,禰能作的。求禰改變環境,使我剛強起來。」但他所得的回答是:「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參林後十二9) 神當然能夠這樣作,但祂沒有把椿木挪開,也沒有改變環境,只是提升祂的恩典,叫保羅能勝過那些難處。這就像我們的弟兄倪柝聲所說過的:「有的時候神會把礁石挪走,讓船駛過;但也會在別的時候,
把潮水升高,好讓船駛過。」那時保羅聽見神對他說:「我不會把椿木移開,但會提升我給你的恩典;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就是這樣,保羅得了入門的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我們不要忽視或埋怨我們的環境,不要常常祈求神改變我們的環境。有些時候祂會那樣作,但我們要接受環境作為給我們經歷神的好機會。如果在某種環境下我們學會經歷基督,以後有同樣境遇時,我們就能勝過那些遭遇,在每天的生活中經歷基督。 這就是腓立比書,保羅在書信裡與我們分享基督徒生活的秘訣。但願我們學會這秘訣。 禱吿:親愛的天父,我們實在要敬拜禰,因為禰已經把這個生活的秘訣放在我們裡面——基督作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求禰開我們的眼睛,叫我們能看見這秘訣,並更新我們的心意,好叫禰的生命能釋放出來。 求禰使我們能在我們的境遇中得著這個秘訣的入門: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但願今天這裡的弟兄姊妹們都真正得著這個秘訣,叫禰的名得著榮耀。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腓立比書研究(巴斯德) 第一百三十六課 腓立比書 題示:在研讀這一課之前,請先一次過將腓立比全書讀兩遍。 腓立比書的寫成,大約是在保羅經歷三層天之後三十年,又大約是在他第一次傳福音給腓立比人之後十年。那時,基督教在世上被傳開還不算久,但都具有「年少力壯」的活力。當這個世界似乎長得相當老的時候,基督教突然誕生下來。那些衰老的宗教已經喪失了它們一切的力量;衰老的哲學思想也漸漸消逝;所有政治勢力在羅馬的獨裁主義底下變得虛弱。地上充滿了貪婪、污穢、殘暴。很少人尋求神,追求良善和永存的事。「真理是什麼?」這正是當時代絕望的問題。在這種道德混亂的背景中,福音突然從天上像閃電一般把神的真理啟示下來。在眾人眼前出現一個偉大的生命,一個偉大的人物,是這世界頭一次看見完全的生命。不僅是一個理想,而是一個曾經真正生存在地上的生命;一個獨特的生命,一個與別不同的生命:一個高貴無比、聖潔可愛、毫不自私的生命。這個世界頭一次看見這樣完全自我犧牲的美;這個美不被時間沖沒,它藉著教會,繼續流芳百世,因為基督活在聖徒的心裡。
——加芬(B.C.Caffin) 這卷腓立比書有一個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一本寫給生長在歐洲的第一個基督教會的。歷史上很少有一次像保羅和他的同工到這個城裡傳道,得到這麼深切並廣泛的效果的。十年之後保羅才寫這卷書信給當地信主的人。 腓立比城 腓立比在古時還有一個名字是特圖(Datos),後來又稱為格蘭乃(Krenides),是泉或井的意思,腓立比的名是後來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給它起的,他在這城裡的金礦得到非常可觀的收入。這城的位置坐落在特別肥美和特別富產鏟物的地區上,但比其中的金礦更重要,是這城位於歐亞兩洲的主要通道上,好像兩大洲的稅關一樣財源充足,這城附近的山脈把東西方隔斷了,但來到這城,山脈終止變為平原。這一個地勢特點,就是該撒亞古士督大帝能戰勝並奪取腓立比歸入羅馬版圖的主因了。 歷史告訴我們亞古士督安置在那裡的移民,「大部分是義大利人,是安東尼(Antonian〕解雇的士兵」,與他們同住的還有許多希臘馬其頓人。腓立比的社會結構可以說是羅馬城的縮影,甚至城中的居民也自稱是羅馬人(徒十六21)。城中的法定語文是拉丁文,但平日通用的卻是希臘話。「羅馬人和馬其頓人雜居在腓立比城裡,所以,馬其頓人的性格受羅馬人的感染,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深。馬其頓人有點像古羅馬人,有男子氣慨、率直和感情豐富的特性。他們不像雅典的哲學家那麼輕率,也不像哥林多的希臘人那麼放縱情欲。」腓立比很少猶太人,無可懷疑的,因為這是一個「軍事城」,不是一個「商業城」。所以,我們看不見那裡有會堂,只在城外靠近河邊有一個禱告的地方(徒十六13)。路加告訴我們腓立比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徒十六12),我們當然要意會到是地理上的關係,決不是商業上或大小上的關係。雖然,也有可能腓立比是那一區主要的城。 腓立比教會 腓立比這個最早的教會是十分吸引人的。使徒行傳十六章十二至四十節告訴我們,這教會的起源先是平靜的,但突然之間就經歷到許多風波。先是一個推雅推喇城的婦人在那裡聽保羅講道信了主,他本來是到腓立比去賣深紅色布的。(推雅推喇以紅色染料著名,在當時他們稱為「紫色」。)保羅又在這裡從另外一個婦人身上趕出一個汙鬼——可能是比頓(Python)的一個邪靈,又稱為特爾腓(Delphi)的蛇——這婦人被她的主人們利用來占卜觀兆,使他們大得財利。她和賣紫色布的呂底亞,並一些在河邊一同信主的女人,以及那在夜間地震之時信主的羅馬獄卒,就是這教會最初的成員。他們合力發展教會的聖工,後來成了保羅最親愛屬靈的兒女。 請看在這封信裡保羅所寫有關他們的話,他們與保羅之間的關係從未有過任何不信或過失的破壞,這是保羅所建立的所有教會中最特出的一間。「自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他們與保羅的交通都是保持正常的、同心合意的(一3~9)。他們以保羅的勞苦和逼迫為自己的勞苦逼迫,許多次把供給之物送到保羅那裡去。似乎是他們最先發動用經濟力量支持保羅的傳道事工的。他們不看別的教會有供給沒有,只知盡自己的本分,這是他們所立的好榜樣,他們的供給足盡所能的、是及時的。當保羅在帖撒羅尼迦之時,他們最少兩次把供給之物送去給他(四16)。當他離開馬其頓繼續前行之時又再供給他(四15)。保羅到希臘南部的哥林多,在那裡遇見完全不同心腸的哥林多人,以致一點養生之物也沒有人供應。但在那裡,腓立比教會又再派人送來供應(林後十一9)。在捐助耶路撒冷窮人的事上,他們是格外顯出樂捐的厚恩,而且是超過力量的捐助,因為那時他們自己也是在「極窮乏之中」(林後八1~5)。現今,保羅在羅馬獄中受捆鎖(四15),他們思念保羅的心又激發起來了(四10)。他們托以巴弗提送了相當豐富的饋送給保羅(四18)。他們的愛心得到保羅熱切的回應(一7~9)。在這短短的四章經文之中,保羅三次用了「我所親愛的」這個形容詞。到了四章一節那裡,保羅稱他們為「我所親愛的」、「我所想念的弟兄」、「我的喜樂,我的冠冕」,然後再加一句「我親愛的」。這不是過分諂媚的話,而是出自純潔的內心,在基督裡充滿真情、感動、喜樂的回應。 從腓立比書我們又看到教會發展到了那時候,已經有了十分完善的組織(書中提及兩種事奉的職位,就是「監督」或守望者,和「執事」)(一1);他們當時正遭遇逼迫;內部又有分裂的危機,特別是有兩個女會友不同心,使保羅十分掛心。此外,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他們中間有敗壞的道德,或走錯了真理路線。雖然保羅在三章一至九節並十七至十九節所講警告的話,暗示出那些猶太主義份子,並沒有因為他們中間只有幾個猶太人而放過他們,當然保羅知道他們並沒有聽從猶太人的詭計,為此,回顧他們在恩典中長大的過程之時,心中充滿喜樂和讚美(一6,四1、18)。 引發保羅寫這信的事 保羅究竟是在那裡,又為什麼要寫這封信呢?有人說他是在該撒利亞坐監之時寫的(徒廿三23,廿四27);但大多數的解經家都主張足在羅馬坐監之時寫的。雖然這問題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去爭辯,但其實這並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以為在羅馬寫成的可能性比較高。至於一章十三節所提及的禦營全軍,那可以說是在該撒利亞,也可以說在羅馬(耶路撒冷也有,太廿七27);但四章二十二節所提及的該撒家裡的人,就一定是指羅馬說的。還有所載「傳福音」的事(一14~18),並所載保羅希望很快得著釋放的話(一19,二24),都暗示在羅馬的可能性較高。 腓立比教會的信徒知道保羅坐牢的消息後,就打發以巴弗提帶一些禮物去,表示他們的愛心和為他代禱的心沒有改變(四18)。以巴弗提可能是他們的主任牧師,他們本來打算早一些送去的,只是沒有機會(可能因為他們的貧窮和所遭遇的逼迫;四10,一29)。保羅收到饋送之時滿心喜樂感激,並且明白他們想早送的心(四10)。可是,因為以巴弗提在去羅馬的路上患了嚴重的病(二27),保羅表示非常憂愁,幸好靠著神的憐恤(第27節),他終於複元了。保羅立刻「急速」地打發他回去,意思是免得他誤了時間,使他和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憂上加憂(看!以巴弗提與腓立比教會信徒之間的愛是何等的美!)以巴弗提回去的時候,保羅順便托他把這卷書信帶回去。我們十分快樂的看到那些可愛的腓立比信徒,送愛的禮物給坐監的保羅,結果換來這本無價之寶的書信,寫給他們,也是寫給我們。 這卷書信 這卷書信是真真正正的一封信,不是一卷形形式式的檔。黎福主教(Bishop
Lightfoot)稱之為「保羅書信中最少教義的信。」它是實踐性的,不是神學性的;重勸勉多過重教條的。當然,整卷書信都隱藏有基督教教義在內,但神學性的教訓只是偶然間被應用出來吧了,而且都是為鼓吹信徒實行敬虔生活才應用的,書中所有糾正過失的勸勉,幸好都是初起的,並不是長期蘊釀出來的分爭、虛榮、自高、分裂、怨言、爭論等。其實這都是每一個人容易犯的。保羅曉得向腓立比教會講教訓的話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他們不但要求教訓,也要求一個高水準的榜樣——所以保羅為他們寫出那「獨一而又非常精彩的神學性的一段經文」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二5~11) 多次出現的道理 有一些很特出的道理,在這卷書信中重複出現的。其中有基督徒的「喜樂」(一4、18、25,二16、17、18、28,三1、3,四1、4)。另一點是在基督裡的「益處」或「得著」(一21、32,三7、8、14,四19)。還有一個特徵是用「榜樣」傳講教訓——例如基督的榜樣(二5~11)、提摩太的榜樣(二19~24)、以巴弗提的榜樣(二25~30)、保羅的榜樣(三1~四9)。有人以為這書是沒有「寫書計畫大綱的」,但我們要指出書中的組織結構是十分明確的,有如它裡面的教訓一樣明確: 問安語:「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一1、2) 保羅對腓立比信徒的關懷(一3~26) 勸勉:基督的榜樣(一27~二18) 提摩太的榜樣(二19~24) 以巴弗提的榜樣(二25~30) 勸勉:保羅自己的榜樣(三1~四9) 腓立比信徒對保羅的關懷(四10~20) 問安語:「恩惠平安歸與你們」(四21~23) 基督的四方面 讀這書如果忽略了其中有關基督與信徒個人經歷的四方面道理,這就等於忽略了一切。看了腓立比書裡面有關基督四方面的道理,這本書就好像顯得特別美,特別閃閃生輝——好像一粒寶貴得無法形容的鑽石一樣。 恰巧,腓立比書這四章經文分別而準確的對照了那四方面的道理(只有第四章第一節是例外,因為那分明是屬於第三章的)。 我們先從每一章找出一鑰節,代表那章的經意,第一章的鑰節是二十一節:「我活著就是基督」。這一章所論的每一點都是以這節為中心——基督是每一個信徒的生命。 第二章的鑰節是第五節:「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一章所論的每一點都是以這一節為中心——基督是我們的心(原文是思想)。 第三章的鑰節是第十節:「使我認識基督」,這一章又以基督是信徒的目標為中心。 第四章的鑰節是第十三節:「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作。」在這最後的一章裡面,保羅的思想集中在基督是信徒的力量。 現在我們看見這四方面的道理是何等的豐盛,尤其對信徒的經歷來說,這是無比重要的。請再清楚的記在心中: 第一章:基督是我們的生命。 第二章:基督是我們的思想。 第三章:基督是我們的目標。 第四章:基督是我們的力量, 結果顯而易見的。假若基督真像第一章所論是我們的生命的話,他的生命就會在我們裡面發揮作用,藉著我們的思想表達出來,正如第二章所載的。然後我們的思想有了他生命的支配,自然我們所追求要得著的,就越來越傾向基督,以他作為我們最完美最理想的學習榜樣;他就成了我們客觀的完全、主觀的滿足,和最崇高的目標,正如第三章所載的。最後,第四章記載基督是我們的力量。這力量使我們的理想變成實在的行動,使我們在客觀上所認為真實的,變成我們主觀的真正經驗。這樣,我們在這四章經文裡,看到一個有清楚進程而又完整的真理。 第一章:基督是我們的生命 「我活著就是基督」(一21)。在這一章裡面,我們找到七點明顯的真理,論及有關基督是信徒的真生命。請問,倘若基督真是我們的生命,你以為第一個明證是什麼呢?答案必然是:有基督生命充滿的信徒,必有基督的感情。是的,這也是我們在這一章裡面所發現的。請看第八節,保羅說:「我體會基督的心腸,切切的想念你們眾人。」艾利葛(Ellicott)把這句話譯為:「我以耶穌基督的心情來想念你們,」又指出這句話是十分感人,又十分叫人吃驚!基督的心竟然變成保羅的心!而且這心在保羅裡面不住的跳動,意思是基督的一切感情在他僕人的良心中感動著他。阿爾福(Alford)院長也是這樣說:「基督愛我們的大愛,居住在所有與他聯合的人裡面,並且發揮出它愛的感情來」——「我們是否感到這愛在我們裡面發動?這要看我們把生命獻給他的深度而定了。 若基督是信徒的生命,你以為第二必然有的事是什麼呢?豈不是那信徒有基督同一的志趣嗎?這也是經文的意思。請看十二至十八節,這段經文講及發生在保羅身上的事。當時他在羅馬坐監,受捆鎖、被誣告時,周圍的環境是最容易叫任何人發怨言的。 凡是以基督充滿自己,作為自己生命的人,他個人的志向必會榮耀化了,變成基督神聖的志向。我們同意哥頓將軍(General Gordon)的話說:「我生命中最後的又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我都經已獻給耶穌基督了。」 基督為信徒的生命,這個真理的第三個自然的表現又是什麼呢?就是基督自己的靈分給那位信徒。請看第十九節,保羅說:「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中文的「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在原文是「耶穌基督之靈的供給」,意思是耶穌基督將自己的靈供給保羅。在人來說,靈是人最深入的部分,所以「耶穌基督之靈的供給」就是主將自己最內裡的生命,連同他的動機和目的,都分給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生命、動機和目的! 基督成為信徒的生命,還有什麼自然的表現呢?有,就是基督自己成為信徒最關心的。正如人寧願放棄朋友、財物,和所有的事物,都不願隨便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生命就是他最關懷的部分。這樣,基督既成為他的生命,也就成為他最關懷的部分。腓立比書第一章也有這樣的說法。請看第二十節,保羅只有一件關懷的事,就是——「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的身上照常顯大。」 跟著這一點,我們發現一個獻身的基督徒自然表現出來的,是基督成為他所至愛的。基督就是他渴望相見的物件。請讀第二十三節:「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保羅以好得無比來形容被提見主面的機會,因為他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來表達他內心對基督的愛慕。基督對他是難以形容的寶貴。假若我們的內心充滿他的生命和愛,我們也必然感到他是我們所至愛的。 現在來到第六樣了,倘若基督是信徒的生命,這生命必然影響他的品德。第二十七節強調這一點說:「只要你們行事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倘若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必然在我們的生活上活現出來。基督在我們裡面,又透過我們活出來,這是行事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秘訣。神的兒子居住在我們裡面,我們的品格就成了他活的講臺,我們的生活就成了他的信息。 最後,若基督是我們的生命,充滿我們的內心,藉我們一切的舉動活現出來,這必然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必然成為別人對待我們的根據。不論友善的也好,敵意的也好,這正是二十七至三十節的意思。這裡我們看見「敵人的威嚇」,和「受苦」都是為基督的緣故,另一方面保羅又勸勉那些信徒們要彼此相愛,「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 這樣,我們看見這第一章經文講出了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的種種表現,不但在內心的感受裡,也在外表行為上表現基督自己。因著靈裡的吸收,信徒能分享他的感情、他的志趣、他的靈,並且以他為自己所最關懷的、最愛的,又在外表生活方面,與人一切的關係,都有了新的決定因素。 我們看了這些之後,有什麼表示呢?我們會不會渴慕能和保羅一同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第二章:基督是我們的心思 這整章經文的中心思想是:「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第5節)「心」原文是「思想」,即基督成為信徒的心思——那偉大的心思進入了自己的心思裡面。 第一、我們看見第一第二兩節是保羅勸勉信徒去接受基督的心思:「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與基督的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彼此間的),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第二、保羅在三、四節那裡指出,基督的心思是怎樣藉著信徒表現出來。這兩節經文是接著前兩節的意思,把基督的心思意念表現出來,所以,「……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縑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就是基督的心思在信徒裡面很自然的(只要我們順服基督)流露,基督的心思包括和睦、聖潔、謙卑、不自私。教會若充分的以基督的心思為心思,怎會有結黨分爭的事呢? 第三、由五至八節,保羅解釋基督的心思是怎樣的。這一段經文通常被認為論及主的「謙卑]的最古文獻。其實,這不僅是謙卑,而是自我降卑,兩者是非常不同的。主的降卑又升高得到至上的名,完全是因為他愛的自願,所以這段經文的重心就是第八節的「自己卑微」這一句話。主降卑分為七步,讀者若按時間加以細想,必定大有得著:(1)「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2)(反倒虛己」:(3)「取了奴僕的形像」;(4)「成為人的樣式」;(5)「自己卑微」;(6)「存心順服,以至於死」;(7)「且死在十字架上」。請再看這一個程式——神……人……奴僕……罪犯!這是何等的降卑?深信不論在今世,在永恆裡、在地上、在宇宙之中,再找不到另一個榜樣像這個捨己為人的榜樣那麼崇高,但願我們能照這榜樣而行,「以基督的心為心。」 再請看保羅怎樣把這自我降卑的道理應用在十二至十五節裡。「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既是常順服的(即像基督順服神一樣)……就當恐懼戰兢,作成(正如基督因順服而作成的)你們得救的工夫(正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的救人工夫)。因為(正當你們作這工夫的時候)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正如基督立志行事,成就神的美旨一樣)。凡所行的事,都不要發怨言(對神),起爭論(與人),使你們無可指摘(在神面前)。誠實無偽(在人面前)……作神的兒女(正如基督是神的兒子一樣)。」 最後,保羅在十九至三十節那裡,藉提摩太和以巴弗提再帶出以基督的心為心的例證。請看提摩太:「同心」(第20節);「掛慮你們的事」(第20節);「求耶穌的事」、「同勞」(第22節)。又請看以巴弗提:謙卑自己,服侍別人(第25節);關懷別人(第26節);忘記自己(第30節)。我們僅簡單的提這幾點,就可證明這第二章全部都是與以基督的心為心有關。 第三章:基督是我們的目標 倘若基督成了我們的生命,正如第一章所論的,又成了我們的心思,正如第二章所載的,那麼,任何真正屬他的人就一定跟著會以他為自己誠心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在他裡面才能發現真正的公義、神聖的愛,並來世的福。這正是第三章所載的。其中的鑰節是第十節:「使我認識基督」,認識他是我們所信、所愛、所望的日標。 請看這一章聖經一開始就否定了「萬事」,只有基督是可誇的:「我們……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肉體」(第3節)。若有人以為他靠肉體有什麼可誇的,保羅說他也有,第四節說:「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跟著在五至六節,他把以前自己認為可誇的事一一列出來,又指出這些事在他悔改歸主之時都丟棄了。當然,我們應當明白,這些事對當日一個熱心猶太教的人來說,是寶貴得我們難以想像的。 (1)「第八天受割禮」。保羅並不是歸化猶太藉的外人,他說自己生來就是希伯來人,從遺傳、從割禮,他都有足夠的資格承受給與以色列人的應許等等,這一切,正是他從前所認為可誇的。 (2)「我是以色列族……」。保羅的父母都不是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都是生來的希伯來人,所以他以自己是純血統的以色列人為榮。 (3)「便雅憫支派的人」。這支派出現以色列第一個君王;而且當國家分裂為南北二國之時,這支派仍效忠於大衛王室的一邊;又曾幫助過猶大和利未二支派重建聖殿;聖城也是在這支派的境界內。 (4)「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保羅雖然住在大數,但他的父母仍然保持希伯來人的語言習慣。所以保羅長大並沒有受希臘人的風俗影響而忘記自己的本族,反而他上耶路撒冷去,受教於著明的學者迦瑪列門下,儘量吸收希伯來人的風俗習慣。 (5)「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出生是以色列人,長大是希伯來人,再加上他自己願意作一個法利賽人,為的是要加入最嚴謹的教門,過最謹守律法的生活。 (6)「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保羅作了法利賽人還未滿足,他要作一個熱心的法利賽人,熱心逼迫所有信仰異己思想的人和教派。 (7)「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意思是說,律法上所要求的一切律例、規條和祭禮,保羅都完全照做了。 就外在的條件來說,無人能比得上保羅。可是這一切可誇的條件,並任何因此而得的功勞——即律法上的義,都在他歸向耶穌基督之時,全部丟棄了。如今,他回顧過去的一切,就用過去式這樣寫著說:「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已經(中文聖經誤譯為「現在」)因基督當作有損的。」 再者,保羅為主所丟棄的事,不僅僅是這些,他所丟棄的隨著時間而增加。所以到了現今他寫這腓立比書的時候,他用現在式這樣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為了表明他所丟棄的事,不僅是理論上的事,他再加上一句:「我為而已經丟棄萬事」。(第8節) 為什麼他要這樣丟棄萬事?他的答案是:「為要得著基督。」這樣,我們看見這兩節聖經都是與得著和損失有關的。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即得著的),我已經因基督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即有損)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把一件又一件事放棄在一邊,而另外一邊他只得著一件:「我主耶穌基督」,他為主放棄的是何等多的事!甚至連最寶貴的生命,他都為主放下來。因為他所找到的比他所放棄的都寶貴。基督的至寶。為主放棄最多,愛主自然也最深,主在他看來也是最寶貴,這句話是何等的真確: 請留心這段經文中的幾個詞: 「因我……」第八節 「使我……」第十節 「或者我…」第十一節 「或者……」第十二節 (以上四個詞在英文都是that I
may) 這幾個重複出現的詞都是表示保羅定意要追求一個大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把自己整個人都投上去了。那目標就是第十節:「使我認識基督」。基督成了信徒心中最高的理想,成了我們整個生命的目標。 再請看這第三章怎樣說明基督在三方面成了信徒的目標: 信心的目標——第九節 愛心的目標——第十節 盼望的目標——第十一至十四節等。 他在屬天的義方面成了我們信心的目標,在屬天的靈交方面成了我們愛心的目標。單就這兩點已經夠豐富吸引我們更深入的去思想,越深入便越多得著!我們便發現,我們現在歡歡喜喜等候他再來的日子,成了我們最大的盼望,因為那時正是我們追求達到了目標的時候——他成了我們的喜樂和冠冕,而我們也成了他的喜樂和冠冕。 第四章:基督是我們的力量 這一章的重點是基督成了我們的力量,正如第十三節所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我們曾經說過,這一章的第一節原是屬於第三章的。或者更準確的說,三章一節的「弟兄們,我還有話說,你們要靠主喜樂……」這些「話」,是一直延至第四章的第四節「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才結束。 所以最後一段應該是從第五節開始的:「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無論他們是多厲害的逼迫你們),因為主已經近了(即在旁邊加你們力量)。」 跟著說:「應當一無掛慮」。這句話聽來是否有點不切實際?不,因為對於人懇切的禱告,神一定報以「出人意料之外的平安」,並要「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第7節) 最重要的一點是第十三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嚴格來說,「作」這個字在希臘原文是沒有的。原文ischuo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我能夠」。究竟是我能夠忍受,或我能夠作,或能夠面對,這要看前後文的意思才能夠定。法頓(Ferrar Fenton)翻譯得非常準確,他說:「凡事我都能應對」。請注意前文的意思:「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都什麼呢?都能「作」,或都能忍受?若接續前文的意思來說,我想是「凡事都能忍受」。但以前文一連串所有的意思來說,那應該是「凡事都能忍受、都能作、都能面對」了。 所以,正如魏曼夫(Weymouth)所指出的:「我在基督裡面,凡事都有力去作」。其秘訣是在這裡:「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在希臘原文應該是「我在基督裡面」。「靠」與「在裡面」有點不同,因為「在裡面」表示與基督聯成一體。當我們真正的活在他裡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他在我們裡面發揮出他的力量來。請注意「加力量」這個動詞是現在式的,表示基督在信徒內心隱秘的良知裡面,不斷的補充力量。雖然是肉眼所不能見,但每一時,每一刻,都實在的感到他加力量。 這樣,我們看見這第四章說明了基督是我們的力量;是信徒的良伴、護衛,和同居者;是基督徒謙讓的秘訣(第5節),內心平穩的能力(6~7節),和應對萬事的無比力量(12~13節)。 這就是腓立比書四章的真理——即是那位奇妙的基督對我們四方面的關係,也是我們永久不缺的供應!全心信靠他的人必發現他是永遠可靠的。只要我們順從他,他就能把我們各樣的「不能」,變成滿有喜樂的「凡事都能」了。 這卷腓立比書是何等寶貴的書!作者手上的鎖鏈和腳上的鐵鍊,在他寫書的時候,發出來的聲音聽來好像天上的鐘聲!因為在開始的第一段他就論及「恩惠」、「平安」、「喜樂」、「愛心」「榮耀」、「讚美」!這些「鐘聲」一直響遍了四章書。到了最後一段,這聲音顯得特別響亮:「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有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們還可加添什麼呢?唯一可加上的,就是保羅所加上的頌讚語(第20節): 「願榮耀歸給我們的父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腓立比書精華(漆立平) 第十一講 腓立比書
壹、腓立比書簡介
一、腓立比的教會
在第一世紀時,腓立比是當時羅馬帝國在馬其頓省的一個駐防城,位於歐洲隔著愛琴海與亞洲相交之處。使徒保羅第二次出外佈道時,他和西拉、提摩太、路加等人,從每西亞的特羅亞,跨海到達歐洲進駐的頭一個城市。他們在河邊一個禱告的地方,對那裏聚會的婦女講道,結果就有幾個婦女信了,其中有一位名叫呂底亞,不僅受了浸,並留他們住在她家,開始聚會,腓立比的教會就這樣開始了。那時約在主後51年左右。所以,腓立比教會,可說是保羅第二次出外佈道,在歐洲建立的第一個教會。(徒16:6~15) 後來,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傳福音時,遇到被巫鬼所附的人攪擾,保羅忍無可忍,就奉主耶穌的名把那鬼趕出去。結果,這事遭致別人的控告,保羅和西拉就被羅馬人拘捕毆打,並把他們下在監裏。然而。他們卻在監裏禱告,唱詩讚美神,導致地大震動,神蹟發生,使禁卒看見所有的事情,又聽見兩位使徒向他傳的福音,他們當夜就全家信主受浸了。(徒16:16~34) 雖然,第二天保羅和西拉被釋放,當地的官員勸他們趕快離開。可是在腓立比的信徒,看見在使徒們身上的見證,他們都能對基督的福音篤信不疑。在使徒們離開後,他們仍持守信仰,堅定不移的同心合意傳耶穌基督的福音。(徒16:35~40) 從此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一直保持對使徒,特別是對保羅的關心。無論他到那裏去作工,總是為他代禱,而且經常差人去看望他,將財物的供給送到他那裏去。這從保羅的書信中可以一再見到的。所以,腓立比教會是一個非常與保羅同心的教會,也是常使保羅得著鼓勵與安慰的教會。 後來,在保羅出外佈道的行程中,若是可能,他也總是會去腓立比看望他們,在保羅的禱告中,也常會記念他們,這是一個令他喜樂的教會。 二、寫腓立比書的背景
保羅寫腓立比書時,則是在主後62年左右,當時他已被押送到羅馬城,他正在自己所租房子裏,等待審判的時期。他可以接見來訪的人,他也可以自由的在房子裏傳道,有御營的兵每天輪流派來看守他,只是他不可以隨便離開那屋子,當然更不可以出去旅行或佈道了,他的行動是受到限制的,換言之,他仍是在被囚的狀態。(徒28:30~31) 那時,腓立比的教會知道他被軟禁在羅馬後,他們就打發以巴弗提,他是一位同工(傳道人),帶著他們預備好的供應,去羅馬看望保羅。以巴弗提到了羅馬,很順利的看到了保羅,也把腓立比聖徒對保羅財物的供應交給保羅。保羅被腓立比聖徒對他的愛與關心深受感動,當然他是滿心為腓立比教會的愛,感謝讚美神。 另一面,當他問到腓立比教會與聖徒的光景時,以巴弗提也就把腓立比教會正面臨的難處,很敞開坦然的告訴了保羅。他們有兩個問題: 其一、有兩位在教會上領頭的姊妹,有些不和,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二、仍有些猶太教徒,向門徒鼓吹行割禮。 就在以巴弗提停留在羅馬時,忽然得了重病,病得幾乎要死。經過相當時間的醫治和療養,以巴弗提終於恢復了健康。保羅因著這些交通與發生的事,他寫了這封書信,要提摩太陪同以巴弗提,一同帶到腓立比去。 因為,這卷書是在保羅被囚期間寫的,所以被列為監獄書信之一。 貳、腓立比書的主旨
腓立比書的主旨,是勸勉聖徒要「以彰顯、效法、追求基督為志」。這卷書雖然不長,只有四章,但使徒保羅對聖徒的勉勵,卻是非常懇切而感人的。他以自己為例,勉勵聖徒在世為人,要培養一種彰顯基督的心志,存心要有效法基督的情操,生活則以追求完全認識並得著基督為目標。 腓立比書中,下列的經節,可謂是其中的精華鑰節: 「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0~21)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4~5)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2:13~16)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3:7~8)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 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2~13) 參、腓立比書各章要點
第一章 活著就是基督,總叫基督照常顯大
1、保羅一面問安,一面為腓立比的聖徒,能夠一直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感謝神。(1~7) 2、保羅體會基督的心腸,進一步禱告,要他們在知識和見識上,多而又多,更有長進,使他們結滿了仁義的果子。(8~11) 3、保羅見證他雖然被囚,卻向御營全軍傳了福音,不管別人對他存好心或壞心,只要基督傳開,他就喜樂。(12~18) 4、他活著只有一個盼望: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19~26) 𥺼、他活著就是為基督,死了就有益處(因可與主同在)。 𥺦、在肉身活著成就他功夫的果子 糍、活著為聖徒、為教會更是要緊,使他們又長進又喜樂。 5、保羅也勸勉腓立比的聖徒,行事為人要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同有一個心志,齊心努力繼續興旺福音。(27~30) 第二章 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1、他勸門徒在主裏同心,凡事不可結黨,要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不要單顧自己的事(這樣就不會有紛爭)。(1~4) 2、他更勉勵聖徒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他將主耶穌美好的見證,化為一首詩,送給他們。這是腓立比書最精彩的一段。(5~11) 3、然後,他勉勵聖徒立志行事,都要讓神在心裏運行,成就祂的美意,這樣神的兒女顯在這世代,就好像明光照耀,能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那就是最美好的祭,大家都喜樂。(12~18) 4、他打發提摩太陪同以巴弗提,同去看他們,並把他的光景告訴他們,免得他們掛念擔憂,使他們都能喜樂。(19~30) 第三章 以認識基督為至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標竿直跑
1、論到那些猶太教徒倡導割禮的事,保羅毫不客氣的以他自己為例,指出那些都是有損的。(1~7) 2、他現今已丟棄萬事,以認識並得著基督為至寶,並要認識祂復活的大能,所以甘願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同時也得以經歷祂傑出的復活。(8~11) 3、因此,他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召他來得的獎賞。他也以此心志勉勵所有聖徒,都要存這樣的心。(12~16) 4、他勉勵聖徒要一同效法他和他相同的榜樣,卻要防備那些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我們是天上的國民,等候救主降臨,祂要按歸服萬有的大能,使我們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17~21) 第四章 凡事藉著禱告,我都得了祕訣,靠著主,凡事都能作
1、他說聖徒是他的喜樂和冠冕,因此勸兩位愛主的姊妹要在主裏同心,並且要聖徒都幫助她們,都是生命冊上的人。(1~5) 2、要靠主常常喜樂,應當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告訴神,神賜人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人的心懷意念。(6~7) 3、勸他們要思念美善的事,要向保羅學習。(8~9) 4、他已經學會了處任何境遇,隨事隨在,他都得了祕訣,靠著主所加給的力量,凡事都能作。(10~15) 5、他對腓立比人對他的關心與照顧供應,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腓立比人與他同受患難,始終記念他的需要,原是美事。最後並為他們祝福。(16~23) 腓立比書在保羅的書信中,最顯出他與聖徒交通的甜美。 腓立比書──經歷基督(張向晨) 大綱: 一,經歷基督是我們的生命 第一章 二,經歷基督是我們的心 二章 三,經歷基督是我們的標竿 三章 四,經歷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四章 腓立比書是被囚的使徒保羅一生跟隨基督受苦腳蹤的經歷,順服內住的基督在他裏面的工作,活出神在他裏面運行的善工。
這是正常基督徒的生活和事奉。(彼前四1;腓二12~13;弗三20;來十三21) 一,經歷基督是我們的生命 〔一章5節〕 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 是在同一個靈裏,同一個魂裏,合乎神心意的事奉。同一個靈裏是在基督裏有同一個生命,同一個亮光,同一個啟示,同一個追求的目標,不再有利己的慾望、目的、計劃,都以基督為至高的權柄。 同一個魂裏是各人都喪失自己的魂(意志、思想、感情),在更新的生命裏拯救了自己的魂,意志決斷順服神的旨意,思想天上的事,感情傾向愛慕神。 一切為了基督而活,只要基督得著喜悅,得著滿足,得著大彰顯。存這樣心態的人,就不會計較所受的生死捆鎖,人的嫉妒、分爭、結黨、逼迫。 活著就是基督,一言一行生活事奉,家庭,親友,同伴,都從自己身上看見基督,裏面與基督合一的程度情願離開世界,視死如同拆開手銬,得著新生,船起錨航向另一新地,拆軍營再衝鋒前陣,若是在地也是在天,一生有一個禱告:「父阿,你存留我在地,就是為了遵行你的旨意。」(來十7) 〔一章29節〕 蒙了神的恩典 不但是信入基督,順服基督,生命長進,並且要為祂受苦。這類苦是受管教,受訓練與敵打仗,如同外科醫生割除毒瘤。軍訓時的日曬雨淋,苦練,翻山越嶺,爭戰是受刀傷,血流滿地,甚至犧牲生命,積極性的受苦,得釋放受苦,征服罪惡與仇敵的受苦。 二,經歷基督是我們的心 〔二章1~11節〕
在基督裏的相互勸勉 相互愛的安慰,靈的交通,相互憐憫都是為了同一件事,就是把人引向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聖徒的交通不是結黨私圖榮耀,乃是向自己死,俯就卑微的事,逐漸走上耶穌基督降卑至死的路。若是信徒身上有耶穌基督的特點,甘心放棄自己,順服神至死,神就看重這個人,使用他。若不順服就不能高升;降卑而高升,死亡而復活是神命定的道路,也是耶穌基督的路。 祂是我們的榜樣,找到的人少,願意的人少,人的本性反對這條路,唯有神的吸引,顛倒人的本性,人才願意走這條得勝的路。 〔二12~30節〕人所以能立志遵行神的旨意 順服神,慬慎小心作出得救的工夫(workout),都是因為先接受神在人心裏的工作(workin)(腓二12~13),藉著不斷親近神,讓神有作工的機會。 人的道路是由裏伸向外,耶穌先整夜在山上禱告神,然後下山揀選門徒,教訓人,行神蹟,醫病趕鬼,忙得顧不得吃飯。 若是你下功夫親近神,就肯捨己,在眾人面前的行為無可指摘,誠實無虛偽,在這世代中如同發光體,返照出神的光明,凡所行的知道是從神而來,神負一切責任,就不會因人的攻擊毀謗而發怨言、起爭論。使徒為這托付,願意澆奠生命,願意效法基督在世孤單淒涼直到死,神成全了他的心願。 同工之間聯於元首基督,提摩太如同兒子,與使徒同勞苦,同興旺福音,以巴弗提陪他同坐監同作工,同站在戰場上與仇敵爭戰。凡不聯於基督的同工,是相互攻擊,爭權奪利,互相踐踏,損人利己,攔阻神的工作,破壞教會比外來破壞更厲害。 三,經歷基督是我們的標竿 使徒見證,以往可誇的宗教歷史如同糞土,唯有在基督耶穌裏為神而活,才是可誇的;不在基督耶穌裏的歷史都是屬地的、暫時的、屬肉體的。 按律法第八天受割禮,便雅憫支派的人,與掃羅同族,起名掃羅,名意是有慾望的,律法上無可指摘,法利賽人嚴守律法,精通聖經,卻是逼迫基督徒的。 保羅的歷史:可伴讀其他經文 徒九1~19,二十二1~22,二十六1~23; 加一13~24;林後十一23~33。 保羅的職事:四次旅行佈道 徒九~二十八章 為要認識基督,得著基督,若不丟棄萬事如糞土,就不能視基督為至寶;若不視基督為至寶,也不會丟棄萬事如糞土。追求永遠的?還是追求暫時的? 視基督如至寶,是因為住在基督裏,認識祂而信托祂,順服祂的啟示和光照,經歷祂死而復活的大能。他在路司得被石頭打死又活了。(徒十四19~20;林後一8~10)他不以性命為念,甘心為主捨命。(徒二十24) 經歷與主同受苦、下監、地牢、鞭打、石擊,曠野深海漂流,假弟兄的苦害,無食無衣。(林後十一23~28) 效法主的死,公元67年六月29日在羅馬醫治之泉荒地被砍頭而殉道。衣衫襤褸,手銬腳鐐,眾人離棄了他,只有提摩太與路加遠遠看著他。竭力追求基督,以祂為標竿,為要得著神的獎賞,提後四7~8。 若是心向著主完全的人,總是以基督為追求的目標;若存別的心,神也必糾正我們的心,回到這條路上來。效法基督是捨己背十字架,喜歡肉體享受,思念地上的事的人是十字架的仇敵。屬天與屬地是兩個敵對的國。 我們是上的國民,思念天上的事,在地有限的年日能有永遠的價值,天天等候催促主的再來,殷勤作工,渴望被提,改變卑賤必朽壞的身體,與主榮耀的身體相似。 主的真體曾在變化山上顯現出來。身體變化,串讀 林前十五35~44。 四,經歷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無論是順境逆境、卑賤、豐富、飽足、饑餓、有餘或缺乏,基督已經是我們的滿足。滿足的
原因之一,是一切的事都是從寶座上來的,一切的痛苦都會過去,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 沒衣沒食也不能與基督的愛隔絕。(羅八35) 原因之二,是我們的名字已經在生命冊上,有永生的盼望。 原因之三,是藉著禱告祈求感謝,將所要的告訴神,神不一定滿足你的慾望,乃是賜意外的平安,保守你的心懷意念。主以身子裂開的代價賜給我們禱告的權利,若有人不下功夫禱告就是放棄這個權利。 原因之四,是一同思念主的美好的德行而行出來。 原因之五,是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在我們不能,在祂凡事都能,信靠祂的人有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