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導論拾穗 【何謂歌羅西書?作者是誰?(西一1,2)】 答:①歌羅西書,乃保羅給歌羅西教會信徒的書信,是保羅書信的第七卷(羅、林前、林後、加、弗、腓、西),其內容要義,系記述保羅為信徒的靈命長進,感謝與代禱,基督的神格榮耀與教會的關係,福音的盼望與在基督裡的完全,儆醒防備過犯與異端邪說,治死舊人與活出新人生活的美德,家庭夫妻親屬之間,及父母子女與主僕等應盡的本分,要求恒切的禱告與感恩,如何用智慧跟外人交往,以及最後舉薦帶信人與代筆問安等事。本事主要信息,是在描繪基督之神性,尊貴、榮耀、與豐滿。 ②歌羅西Colossae(意即懲罰、怪異),是小亞細亞的弗呂家省內的一個古城,與老底嘉、希拉波立相距不遠(西四13),成為三足鼎立的形勢。此城建立在以弗所通往伯拉大河流域的要道上,與老底嘉同為黑羊毛的產地。主前四百年年,城池廣大,人民富庶,商業繁盛,後因常有地震,日漸衰落,及主後十二世紀時,該處教會被土耳其人所毀滅,全城亦成為廢墟,至今已不復存在矣。 ③歌羅西的教會,從本書兩處經文描述,顯示主僕以巴弗曾在歌羅西忠心作工,並為他們多受勞苦(西一7,四12,13),故有人認為該處教會為以巴弗所建立,他可能是保羅在以弗所居住年多時(徒十九10),因聽保羅佈道而得救,然後回到歌羅西,將福音傳開,設立了教會;並且可能是保羅派他作傳道。至於保羅雖在以弗所住了多年,但從本書二1節所知斷定,保羅直到寫此信時,尚未曾到過歌羅西(參一4,9;門22),所以有人認為該教會非保羅所創立;但有一個可能,保羅曾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一帶地方,堅固眾門徒(徒十八23),因歌羅西古時屬於弗呂家區,可見他曾到過歌羅西(參徒十六6)。且歌羅西是靠近亞西亞邊界,位於以弗所之東部,僅約百哩之路程。他既在以弗所住過多年,相信他必到過歌羅西和老底嘉,而在以弗所工作,帶來了歌羅西建立教會的結果,這是很可能的事。同時另有一種說法,是當五旬節聖經降臨的時候,有弗呂家和亞西亞人,聽了彼得佈道得救的(徒二9,10),他們返回本鄉時,就把福音帶回去,歌羅西既在弗呂家境內,這些人可能就是歌羅西教會基本會友。從本書四9節,得知阿尼西母是歌羅西人,而他又是腓利門的奴僕(門10,16),可見腓利門也是歌羅西人。這樣看來,教會教會大概是在腓利門家中舉行的,他的兒子亞基布可能也是作了傳道人(門1,2;西四17)。以上所論,皆無聖經明確的根據,不過屬於聖經一般地推斷而已。 ④本書是保羅在羅馬被囚坐監時寫成的,是他與提摩太(其生平參一四五題5,9兩項)聯名的一封書信,寫給歌羅西教會的眾聖徒,約在主後六十一至六十三年間,是由推基古和阿尼西母以一同送去的(四7-9),在此時期中,並寫了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和腓利門書,稱為獄中書信。他寫本書的原因,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對付那些浸入奇偶啊會詭異危險的異端,而高舉耶穌基督。當保羅在羅馬坐監時,有歌羅西教會的以巴弗到羅馬來探望他,並與他同住了一些日子時(門23),保羅從以巴弗獲悉一些有關歌羅西教會的情形,聽說在他們中間有其信仰上的錯誤,且有假師傅迷惑信徒的事,即成為在教會中蔓延的異端。這種異端,乃指由亞歷山大城的神哲主義,與腐敗的猶太教混合而產生的。所謂神哲主義,為希臘人的智慧派Gnosticism,或直譯為諾斯底派,保羅稱這些人的主義,為「花言巧語、理學、和虛空的妄言」,又稱之為「小學」(西二4,8,20,21)。他們論神有許多等級的神,最低級的神,同漸漸物質化,與物質界漸漸發生關係,造出物質的世界和人類,且以為物質是邪惡的,是神靈的仇敵,人既屬物質,就不能與神親近,人只能崇拜物質化的神。又認為天使是低級的神之一,以天使作神人中間的居間者,或稱為中保,可以承上接下,所以人又當敬拜天使。他們且認為基督不過也是這些神祗中的一位,得救不是單靠相信基督,乃在乎獲得最高的知識。這中異端,是否定了基督救贖完全的恩功。所謂腐敗的猶太教,即為猶太教的律法派,他們極端主張要嚴守摩西律法規條,認為人雖然相信耶穌,仍屬不夠,必須還要受割禮,遵守律法、節期、月朔、安息日、以及敬拜天使、甚至主張避世苦修、禁欲等(二16-18,20-23)。保羅對於這種混合的異端,在本書中極力駁斥其非,高舉基督是萬有之首,指明祂的地位崇高和救贖工作的完全。又因以巴弗此時留在獄中(西四12;門23),故打發推基古(參二九一題)送此信到歌羅西教會。且因阿尼西母是歌羅西人,作腓利門的奴僕,後逃至羅馬,在獄中遇見保羅,得保羅引領主。保羅原想將他留下伺候,但認為他應先回歸其主人那裡,故又為他寫了一封信給腓利門,叫他與推基古帶本書同去歌羅西的教會)門12;西四7-9;弗六21,22)。上面所述這些事情,為保羅寫作本書重要的原因。 ⑤本書與以弗所書、腓利門書是在同一時間內寫成的,也是打發同一使者帶去的(西四7-9;弗六21,22;門10,12)。本書與以弗所書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兩書皆論到基督的地位與信徒的本份,闡述福音的要道,不過兩書之主題不同。本書著重基督為教會元首的種種情形,以弗所書則著重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關係。在本書所有95節中,有78節四與以弗所書相似的,比如論到聖徒同得基業(西一12;弗一11,18),基督為教會之首(西一18;弗五16),夫妻、父子、及主僕之間的關係(西三18,19;弗五23-32)等等不及備舉。可見兩書同是出於保羅一人的手筆,而被稱為姊妹書信。——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歌羅西書主題】這卷書的主題乃是:「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穩固,堅定不移,不至被引動失去福音的盼望」(一23);「循規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堅固」(二5);「在祂裡頭生根建造,信心堅固」(二7);「能站立得穩」(四12)。 保羅為著這個目的,就為歌羅西的教會不住的禱告,要他們滿心知道神的旨意(一9~10;四12);他更是盡心竭力的把神的道傳得全備,使他們真知道神的奧秘就是基督,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語迷惑他們(一25~二5);他要他們知道,自己借著基督的死、埋葬與復活,已經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二6~三17);他打發人去探望他們,目的是要他們知道保羅與同工們的光景,叫他們得安慰與鼓勵(四7~18)。── 沈保羅《真知灼見──歌羅西書講解》 【歌羅西在何處?】 “歌羅西”(COLOsSAE)在亞西亞境內,原屬弗呂家區,古時為弗呂家區的一個大城。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圖HERODOOTUS①說,歌羅西大城居民眾多,建築物擁擠,梅安得(MAEANDER)河支流萊苦斯(LYCUS)河從城外流入,經過城下隧道,然後在城外一裡處再度出現。該城南離一高達7200尺的革母山(CADMUS)九裡。古時有大道由以弗所通至東方的伯拉大河邊,歌羅西城為必經之地,該大道由山上的隘口通過,因此有重軍把守。紀元前481年,波斯王薛西(XERXES,即亞哈隨魯王,拉四章6節。亞達薛西王則在其後)曾進兵亞西亞境,欲攻希臘,但止于歌羅西。紀元前4l0年,古列王亦曾進兵至此而回。 歌羅西與老底嘉同為黑羊毛產地,附近山中亦產成為染料的化學原質,因此商業繁盛,來往的商人眾多。紀元前120年至紀元後200年間曾多次大地震,最後在紀元後64年一次大地震中,歌羅西全城被毀,以後重建,但商業漸衰,起而代之者是老底嘉城。 歌羅西最初屬呂底亞(LYDIA)王國統治,以後則歸別迦摩王國。紀元前335年被希臘王亞力山大遠征波斯時所征服,開始接受希臘文化。紀元前200年由敘利亞王所管轄,敘利亞王安提阿庫(ANTIOCHUS)把一部份歌羅西人遷徒至巴比倫,又把二千戶猶太人遷至此地,於是猶太教亦影響了此城的居民。 歌羅西與老底嘉及波立三城鼎足而立,歌城位於東,老城位於西,希城在北方(參聖經地圖6)。歌城離老城不過三十餘裡,因此兩城居民時有來往,保羅寫此書信時曾請他們問候老底嘉信徒安(西四章15節),又告訴他們要把這書信交給老底嘉信徒閱讀,而且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16節),又說以巴弗為此三城的教會多多窮苦(13節)。可見三城居民關係密切。 羅馬帝國征服亞西亞後,由歌羅西通往別跡摩的古時大道改由城西的遠處經過,因此歌羅西日漸衰落,變成小城,但開始有羅馬軍隊在此駐守,於是歌羅西人也接受羅馬的政治思想及種種迷信。 紀元後1720年歌羅西被大地震所毀,至今已不復存在,土耳其人在此城西重建一城名“但尼斯理(DENIZLI)”。 ①希羅多圖于紀元前484年生,為有名希臘史學家,在波斯統治時期生於小亞西亞,其名著有波斯之戰。――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歌羅西教會由誰建立?保羅曾否到過歌羅西?】 一、有人根據本書二章1節所說“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和老底嘉人、並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數語,來斷定保羅未曾到過歌羅西,所以歌羅西教會不是保羅所創建。 在使徒行傳的記錄中,並未提及歌羅西或老底嘉,可能因為當時歌羅西是個小城,不在保羅廣闊的佈道旅程之內。假如保羅與這教會的建立有關係,使徒行傳應有提及。 保羅寫信給一位歌羅西的信徒腓利門時①,曾告訴他要為他預備住處,因為保羅準備在出監獄後到歌羅西去(門22節)。顯見保羅以前未曾到過歌羅西,只希望去一次而已。 二、但亦有人相信保羅曾到過歌羅西,而且在該處傳過道。因為歌羅西是屬古時弗呂家區,使徒行傳十八章23節說保羅曾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一帶地方,堅固眾門徒。可見他曾到過歌羅西(參徒十六章6節)。使徒行傳十九章10節則說保羅曾到以弗所有兩年之久,叫一切在亞西亞的人都聽見主的道。歌羅西是在亞西亞境內,當然亦不例外。保羅既有兩年之久在以弗所,相信到歌羅西和老底嘉去一次,也很有可能的。以弗所只距歌羅西約一百里。 保羅寫信給歌羅西信徒腓利門,是用極好朋友的口吻,保羅也認識腓利門的太太亞腓亞與兒子亞基布和他家中的教會,可見保羅一定曾在歌羅西住過相當時日,才與他們有深厚的友誼。 至於說,本書二章l節所說“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一語,可能指那些後進的基督徒,即以後加入教會的人,都沒有機會見過保羅,並非指歌羅西教會創建時候的信徒。這節聖經也可以這樣念: “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和老底嘉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為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也是如此”。這樣念,便不會誤會保羅沒有到過歌羅西、與歌羅西的信徒一個也不認識了。 以上二說,均有人採用,但如果在使徒行傳中要找一處明文來證明保羅到過歌羅西,則有技窮之感了。 至於歌羅西教會的創立,多數解經家認為是以巴弗的功勞,可能以巴弗在以弗所聽保羅佈道而得救,於是把福音帶回歌羅西城去,然後成立歌羅西教會。 但如果歌羅西教會是在保羅首次出國傳道時所創建,則歌羅西人以巴弗可能是保羅委派作該教會的傳道人。另外還有一位是腓利門的兒子亞基布(西四章17節;門l節),也可能是歌羅西教會的傳道人。 但是也有人說,當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時候,羅馬帝國各地到耶路撒冷去旅行或經商的人有十五種族之多,其中也有弗呂家和亞西亞人(徒二章9一10節),可能他們當時已經把福音帶回弗呂家及亞西亞去,歌羅西也在內了。 ①從本書四章9節獲悉阿尼西母是歌羅西人,而阿尼西母又是腓利門的奴僕,因此斷定腓利門是歌羅西人。――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保羅為何要寫歌羅西書?】 保羅寫歌羅西書,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駁斥那些侵入教會的異端,另一方面是要高舉基督。有些解經家把歌羅西教會所遭遇的異端分為三種如下: 一、猶太教的律法派。他們在保羅所到之處不斷引起麻煩。他們雖然信那穌,但仍主張要守摩西律法和行割禮(參閱加拉太書難題研究)。他們也在歌羅西教會散佈這些律法主義。所以本書二章分別題及割禮、飲食、節期、月朔、安息日等這些被保羅稱為“影兒”而非“真實”的事,是“預麥”而非“本體”。不過,可能在歌羅西的猶太律法派是採取“混合主義”,他們和那些希臘人的“智慧派”和本地人傳統的“敬拜天使”主義結合為一,但每一派人士則強調自己所注重的為更重要。 二、弗呂家人傳統的“敬拜天使”主義。這些已有數百年甚至千年的主張是這樣的: 他們認為創造之主是“聖”的,但所造出來的物質是“惡”的,一位聖潔的神怎能直接創造罪惡的物質呢?所以神先要創造一些天使(或說“分神體”),而且分出許多階級,一級一級的產生下去(或說分神體的連續分裂)。到了最低級的天使時,才由這些最低級的天使去造出萬物。這樣,聖潔的神達到了他創造萬物的目的,而又不使他的聖潔受汙損。所以,世界萬物是由多種天使分工合作去管理和保護的,人們因為終日與物質接觸,所以要求天使們保護,纔能脫離罪惡和獲得平安。基督則為許多天使中最高者。因此,敬拜天使是重要的一種信仰。 保羅警告他們說:“不可讓人因著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二章18節)。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只有一部份歌羅西信徒受這種主義所影響。因為下文有“這等人”一詞,他們是故意如此做,而自高自大而已。 三、希臘人的智識派。保羅稱這些人的主義為“花言巧語”、“理學”和“虛空的妄言”,又稱之為“小學”(二章4、8、20一21節)。他們自稱獲得特殊的智慧,被希臘人稱之為“唯知主義”或“知識主義”(GNOSTICISM),或直譯為“諾士的斯派”。他們有很多錯誤的信條和神秘的理論,加入這派為會員的人也要守秘密的條件,他們認為得救不是單靠相信基督,乃在乎獲得最高的知識。 保羅在本書中可能是用諷刺的口吻針對這些攪擾教會的知識派。所以他說這些人“使人徒有智慧之名”(二章23節),智慧原文為SOPHIA(ooO*)。又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oodi*)(一章28節),後來又說把“所積蓄的一切智慧(ooQta)知識(原文為6NnSIS,yu而【Q,都在他裡面藏著”(二章4節)。保羅希望歌羅西信徒重視“屬靈的智慧和悟性”“滿心知道神的旨意”(一章9節,“滿心知道,,原文是二個字EPIG N-OSIS[*一yUlxjo【C與下文10節“多知道”相同)。 保羅一方面駁斥這些異端,另一方面則高舉基督。他在第一章說,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一章15節),同時又說萬有都是靠他造的,不是由天使們造的。在第二章則說基督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二章10節),應受崇拜,同時因他的救贖已將一切“後事的影兒”廢去(17節)。在第三章則題及基督與我們信徒生命關係的密切(4、15、22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本書與以弗所書有何關係?四章16節所說“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是何書信?】 一、歌羅西書與以弗所書中的教義與教訓有許多相同,乃是一件不能否認的事實。 比方:以弗所書所題及的神秘的“擄掠了仇敵”的教義(弗四章8節),在歌羅西書則說得更詳細:“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西二章15節)。 以弗所書一章23節又是神秘難解的一件事“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在歌羅西書一章24節則說,保羅要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以弗所書的十架和平論(二章16節),與歌羅西書同(一章20節)。 以弗所書的與基督同活、同在天上(二章5一6節),與歌羅西書所說互相輝映(三章1一2節)。 又關於倫理問題,即夫妻、父子、主僕間的關係,則差不多完全一樣。 讀者自己可以將兩書作比較式的閱讀,便會覺得這兩本書真是一套“姊妹書信”了。 因此,有些解經家便認為以弗所書為一封地區書信的見解不能成立,理由是:如果以弗所書是一封地區書信,亞西亞各教會均可閱讀,亦均曾閱讀,歌羅西教會的信徒也一定讀過以弗所公函,保羅又何必在寫歌羅西書時重複以弗所書的教義與教訓呢? 不過,以弗所書與歌羅西書是有不同的主題的。 以弗所書是注重基督與教會的種種關係,像丈夫對妻子說話,歌羅西書則注重基督為教會元首的種種情形,像校長對學生發言。同時,在以弗所書並無有關對異端的駁斥,在歌羅西書則充滿駁斥異端的口吻,已如上述。以弗所書並無問候朋友的句子,歌羅西書則甚多(四章)。 二、至於本書四章16節所謂“從老底嘉來的書信”,一般的見解認為是上文所說的那封以弗所公函。也有人相信是保羅另外寫了=封“老底嘉書信”,不過書信甚短,或價值不高,未被列為新約經典。天主教的聖經在馬丁路得改教前竟有老底嘉書在內,可能是後 人偽造的。 亦有人相信所謂老底嘉書信是另外一位信徒寫的,可能是彼得或別人,該信對亞西亞教會有益,已傳到老底嘉,保羅勸勉歌羅西教會也要念該書信。 不過,約翰充軍到拔摩海島時所寫給老底嘉教會的書信,不可能是保羅所指的這一封,因為約翰寫老底嘉書為時甚晚,保羅早已為主殉道了(啟三章14一22節)。 教父耶柔米則認為老底嘉書信被拒絕列為新約聖經,是有理由的。後人猜想該書中的理論或不合每一時代的需要。 又有人說從老底嘉的書信是老底嘉信徒想念保羅而寫給保羅的書信,保羅要歌羅西信徒去閱讀,以激發他們愛護保羅的心而已。 雖然多數人承認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是以弗所書,不過無聖經.明文足以支持這個被公認的說法而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位於尼加斯(Lycus)山谷的市鎮】距離以弗所約一百哩,位於尼加斯河的山谷,靠近連接美安達河(Maeander)的地方,屹立著三個重要的市鎮──老底嘉,希拉波立(Hierapolis)和歌羅西。初時,它們同屬弗呂家省;但到了保羅的時代,它們便轉屬羅馬亞西亞省的市鎮。這三個城市非常接近,幾可互相瞭望。希拉波立與老底嘉,位於山谷的兩旁,而尼加斯河把兩城隔開──相隔只有六哩,彼此相望,全城景物可以映入眼簾;歌羅西則跨在河上游較遠的地方,但相距亦只不過十二哩。尼加斯山谷有兩個顯著特點。 盡人皆知,這個地方是地震區。史策堡(Strabo)給它一相當古怪的形容詞:euseistos。這個字譯過來就是適宜地震的。在歷史上,老底嘉曾多次毀於地震;不過它是一富庶和相當獨立的城市,它能夠不需羅馬政府給予任何經濟上的援助,從廢堆中重新再建立起來。正如約翰在啟示錄中所提的:它自以為非常富有,並且一無欠缺(啟三17)。 尼加斯河主流和支流的河水含有大量的石灰。這些石灰質積聚在郊區四周,重迭而形成一個天然結構的奇景。賴福(Lightfoot)描述這個地方說:‘古跡被埋在地下;肥沃地土被覆蓋;河床堵塞,河道更改;附近的石塊由於自然界那奇妙、反復無常,和具有破壞性和創作性的力量,假以時日,鬼斧神工地塑造出許多奇形怪狀的石窟、瀑布與石拱門等天然景色。這些對草木具有損毀性的硬殼石塊形同一襲石衣,緊緊罩蓋著地面。它們在山邊看來像冷河般閃爍著,二十哩外的遊人也可以目睹。這些獨特的美麗的風景,能給人一個很深的印象,實在是別處少見的。’──《每日研經叢書》 【一個富庶的地區】雖然上述的地理條件似乎有若干限制,但無可否認,這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區──它們發展了兩種相關性的商業。火山灰堆起的泥土,通常都是十分肥沃的;那些未被石灰硬殼遮蓋的地方,是一片肥美的草原,最適宜畜牧羊群,使這個地區成了世界羊毛業的中心。老底嘉的制衣業是以品質優良而馳名的。與羊毛業相連的另一種商業就是漂染業。這地區的河水內含石灰質,特別適合用來染衣。歌羅西在染衣業中具有領導性的地位,其中有一種染料便是用它的地名作名稱的。 所以這三個城市在該區中具有相同的地理環境,而且商業相當發達。──《每日研經叢書》 【在歌羅西的教會】歌羅西教會並不是由保羅親手創建,而他也未曾到訪過。他在信中指出歌羅西與老底嘉信徒並沒有與他親自見面(二1)。毫無疑問的,這個教會是因保羅策畫和督導而建立的。保羅曾在以弗所傳道三年之久,當時整個亞西亞省的居民,包括猶太人與希臘人在內,也聽聞了主的道(徒十九10)。歌羅西與以弗所相隔約一百哩,所以我們不會懷疑當保羅決定擴展教會的時候,同時也安排福音的事工伸延到歌羅西。我們不能確定誰人負責創建歌羅西教會;這個人選很可能是以巴弗(Epaphras)。因為保羅在信中提及他作了保羅的同工僕人,和歌羅西教會的忠心牧者;而且他後來又與希拉波立和老底嘉教會建立了關係(一7;四12,13)。倘若以巴弗不是教會的始創人,他也一定曾在該地擔當過牧養的職責。──《每日研經叢書》 【一個外邦人的教會】歌羅西顯然是一個外邦人眾多的教會。保羅所說的一句話:‘你們從前與神隔絕,因著惡行,心裡與祂為敵。’(一21)乃是他經常描寫那些曾經一度生活在神應許之約以外的陌生人。此外在一章廿七節中,保羅引述基督的奧秘在外邦人中顯明出來──他很明顯是指歌羅西人而說的。在三章五至七節中,他又列舉他們未成為基督徒之前所犯的罪,而這些惡行都是外邦人特別容易沾染的。我們故此可以肯定,在歌羅西教會中,大部分教友都是外邦人。──《每日研經叢書》 【威脅教會的事情】這必然是當保羅在羅馬系獄的時候,以巴弗把歌羅西的近況和發展的消息帶給保羅。他帶來許多好的消息。保羅聽聞他們在基督裡的信心和對眾聖徒的愛心,深感安慰(一4);他聽聞他們結出了基督徒的果子,心中非常的快樂(一6)。以巴弗再把他們因聖靈所存的愛心告訴了保羅(一8)。保羅又因見他們循規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堅固,就歡喜了(二5)。然而在歌羅西教會裡面一定存著一些使人煩惱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仍未發展到傳染蔓延的地步。保羅當然相信預防勝於治療;所以他在這封信中,全力拑制這種邪惡的根源,不讓它有機會向外擴散。──《每日研經叢書》 【偉大的書信】保羅給當時不甚重要的歌羅西城寫了一封代表他思想上臻至最高境界的信,這委實是一件奇妙與使人驚愕的事情。保羅這樣做,使這封信產生了影響力──能夠中止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異端趨勢。假若保羅不及時加以制止而讓它滋蔓的話,我們深信亞西亞的基督教必然被它破壞,而教會整體的信仰會遭受極嚴重的損毀。──《每日研經叢書》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保羅許多書信都是寫給在大城市或重要城市的信徒的,如羅馬、哥林多、以弗所和腓立比。歌羅西是名噪一時的市鎮。即使這樣,在早期教會歷史中,當地信徒還是名不見經傳。總括來說,若不是這封寫給歌羅西信徒蒙默示的書信,恐怕今天歌羅西一名,只會為研究遠古歷史的學生所認識吧了。 儘管地點不具重要性,但使徒保羅寫給當地的書信卻舉足輕重。繼約翰福音第一章和希伯來書第一章之後,歌羅西書第一章對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絕對神性,有最精深的闡述。由於這教義是一切基督真理的基礎,其價值並沒有被高估。 歌羅西書對人際關係、異端邪說、基督徒生活等,有許多的指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歌羅西書為保羅作品之說,有充分的證據支持,至十九世紀,一直沒有人提出質疑。外證尤其充分,那些引述歌羅西書的人,常提作者為保羅,當中包括伊格那修、殉道士猶斯丁、安提阿的提阿非羅、愛任紐、亞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俄利根。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經目都接納歌羅西書為真確本。 內證包括作者三次在信中提到自己是保羅(一1,23;四18),並且內容與這些陳述相符;闡釋教義之後講述基督徒的責任是保羅一貫的作風。也許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說明歌羅西書的真確性,是與腓利門書的緊密聯繫,而腓利門書是眾人承認為保羅所著寫的書信。篇幅短小,但所提到的五個人物,也同樣出現在歌羅西書中。即使批評家李南曾經懷疑歌羅西書,也為其與腓利門書的類似留下印象。 反對歌羅西書為保羅著作的論據,集中在用語、基督的道理,和明顯提到的諾斯底主義上。談到用語,歌羅西書用了一些新詞彙,代替一些保羅愛用的詞彙。十九世紀,英國一個保守學者薩利蒙機智地提出反辯說:“一個人寫一篇新作,苦於失去素來風格,必不可採用以往沒有用過的用語。這種講法我不能苟同。”1歌羅西書中的基督論,正好與腓立比書和約翰福音吻合。只有那些想將基督的神性,看為第二世紀從異教發展出來的理論的人,才不接受這教義。 至於諾斯底主義,自由派蘇格蘭學者莫法特認為,歌羅西書所展示的諾斯底主義的雛型,很可能在第一世紀已經出現了。 因此,歌羅西書為保羅著作的論據,立足堅穩。──《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歌羅西書是保羅的四封監獄書信之一。保羅通常慣于在其書信之首就表明自己的身分──“作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加上本書有百分之七十與以弗所書相似,亦與腓立比書相呼應,這是內證。此外早期教父愛任紐不單引用此書,更指明所引用的是保羅的書信,這是外證。所以歌羅西書毫無疑問是保羅的作品。──《新舊約輔讀》 【歌羅西書的作者】第十九世紀以前,很少有人懷疑歌羅西書作者的問題。初期的教父中,多人曾提及或引用本書的經文,而且明說是保羅所作20;直到第十九世紀初,才有德國的作家開始懷疑,甚至否認本書為保羅所作。近代作者可以貝爾21及湯臣22作代表。這些作者也許沒有直接否認保羅是歌羅西書的作者,但他們的筆法所導致的解釋,則使人不能不懷疑本書的作者問題。 簡單說來歌羅西書作者問題困難集中在三方面:文字體裁、神學思想、本書與以弗所書的關係。 文字體裁 湯臣舉出十多個字是保羅在別的書信中所沒有用過的,如“基業”、“花言巧語”、“月朔”等;又有一些保羅在別處常用的字,在本書中卻沒有出現,如“律法”、“稱義”、“信心”等。貝爾特別提出本書許多句子的構造都很長,語氣緩和,連一章廿五至廿七節論到同樣的題目時,都沒有用哥林多前書二章六至十六節那樣簡短有力的句子。上面所舉的這些特點都是事實;但是任何一本書的體裁和用字都與寫作時的心情和書的內容有關。歌羅西書中的確有不少保羅在別處沒有用過的字,但這些都直接與該教會所面對的錯誤教訓有關。至於本書一章廿五至廿七節與哥林多前書二章六至十六節的體裁不同,乃是因為保羅寫作時的心情不同。哥林多教會本身犯了錯誤,所以保羅寫信時用比較激烈的詞句;歌羅西的教會不是犯了大錯,而是面對錯誤教訓的引誘,保羅知道他們需要安慰和鼓勵,所以用比較溫和的言詞,這是極其自然的。 神學思想 簡單說來,歌羅西書的重點有幾方面和別的書信不一樣:別的書信多注重基督的工作,本書則注重基督的本性;救恩的問題似乎沒有提及。本書中關於聖靈的教訓很少,他甚至在三章十五至十七節論到基督徒新生命的表現時,都沒有提及聖靈的工作。另外一點:一些學者認為保羅在本書中用福音的普遍性來證明福音的真實,這些學者認為這是教會較後期的立場。這一點很難解釋,因為我們如果不理會保羅寫作本書的歷史環境,或者是根本先否認本書的歷史背景,再來用主觀的看法來批評,那麼無論如何,都不能找到完滿的答案。本書注重基督的位格和基督在全宇宙中的地位,因為當時的錯誤教訓就犯了貶低基督位格的毛病。實際上以弗所書等好幾封別的書信,也很少講到救恩的教訓。至於關乎聖靈的教訓,本書提到的確不多,但不是完全沒有27,而且按篇幅的比例來說,本書論到關乎聖靈的教訓比哥林多後書並不少。書中講到福音的普遍性,是用來鼓勵歌羅西的信徒,並不是說因為福音傳得廣才證明福音的真實;而且用這樣的經文來證明教會已接納福音傳統的傳遞形式,似乎太過份了。 另外一個神學思想方面的理由:有些學者認為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所反駁的是諾斯底派的教訓,而諾斯底派的教訓是在使徒時代以後,主後第二世紀,才普遍的流行。因此歌羅西書一定是後人冒保羅的名寫的。雖然強調這一點的人近來已比較少,但仍值得一提。諾斯底派的教訓的確是在主後第二世紀才普遍流行,但是一種哲學主義的教訓,不是一天就可以興起來的,實際上諾斯底派裡面的一些思想很早就已經存在。如同主張神與物質世界之間有許多不同等級,或不同屬靈程度的被造之物,這種觀念在主耶穌以前的希臘哲學思想中,甚至在猶太哲學家的思想中,已經存在。正如許多學者已經指出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所反駁的並不是發展完全,晚期的諾斯底派思想,因此沒有理由說因為歌羅西書中有反駁諾斯底派一些教訓的話語,就認為本書是在保羅時代以後才寫成的。 本書與以弗所書的關係 這兩本書相似的地方很多,根據一個作者的意見29,歌羅西書的五分之三都出現在以弗所書內。這兩本書在用詞、思想的表達及體裁各方面都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因此如果要承認一本書為保羅所作,便無法否認另一本也是出自保羅的手。但很多不接受保羅為歌羅西書作者的學者,首先不承認保羅是以弗所書的作者,所以也不承認保羅是歌羅西書的作者,在這裡我們不必多解釋以弗所書作者的問題。如果按著教會一向的立場,接納保羅為歌羅西書的作者,問題實際上就變得簡單得多了。保羅差不多同時寫這兩封書信,在那一段時間,保羅一直在思想同一些問題;而且以弗所和歌羅西距離不太遠,雖然歌羅西的異端那時還沒有傳到以弗所,但同一個思想形態的教訓可能很快會影響另一個地方。因此在兩本書裡保羅都注重基督論的真理;而在以弗所書內,他只是積極地從正面講解基督的身份和祂在教會中的地位,這似乎是很自然而且恰當的筆法。 不接受保羅為本書作者的學者多數都一再的說,單憑文字的體裁,或神學思想,或本書與以弗所書的關係都不足以構成拒絕保羅為作者的理由,言外之意乃是說,在沒有考慮這些比較可以捉摸的問題以前,這些學者心裡早已有懷疑了,因此這些問題雖然有合理的解釋,也覺得難以接納。如果心裡根本沒有這樣的懷疑,這些疑難有了合理的解釋,就不成問題了。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承認保羅是本書的作者。──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寫作的地點和時間】教會中一向都認為“監獄書信”(腓立比書、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是保羅在羅馬坐監的時候寫的。直到第十九世紀末、第二十世紀初才有人主張這幾封書信是在該撒利亞或者以弗所寫的,同意這個看法的人最近似乎在增加。我們可以把這幾種看法簡單的思想一下。 該撒利亞 主張本書寫於該撒利亞的理由有幾方面。首先這些學者肯定腓立比書是寫於該撒利亞,在歌羅西書四章十一節保羅說受割禮的人中,只有三個人和他同心,這種情形與腓立比書一章十五至十七節所講的情形吻合,所以歌羅西書也和腓立比書一樣是寫在該撒利亞。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理由,但事實上歌羅西書四章十一節所證明的剛好相反。在該撒利亞有“傳福音的腓利”,保羅和同伴曾在他家住宿;如果歌羅西書是在該撒利亞寫的,在書中保羅沒有理由不提腓利的名字,所以這個理由不能成立。再一個理由是在腓利門書廿二節,保羅說,他希望不久可以去探望歌羅西地方。這些學者認為,按保羅旅行的習慣,他一定先去探望他已傳過福音的地方,所以他在該撒利亞坐監時,他的心仍罣念著亞西亞一帶的教會。該撒利亞離歌羅西不遠,保羅可以盼望不久去探他們。如果保羅在羅馬坐監,就不容易去探歌羅西了。這一點也有困難,因為保羅在該撒利亞坐監時,他已上訴於該撒,他去羅馬是作為囚犯被解去,如此他不可能有自由去探望途中的教會。此理論的第三個理由是在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中所提到的那些人名,是保羅在耶路撒冷及該撒利亞時的同伴,而不是在羅馬與保羅在一起;而且歐尼西慕大概是新近逃到了該撒利亞,因為從歌羅西去該撒利亞比去羅馬容易,所以保羅寫歌羅西書時一定是在該撒利亞。這一個理由只是主觀的推測。保羅的同伴如果在該撒利亞和他在一起,沒有理由證明他們沒有和他一同去羅馬;實際上,至少有一個人,亞裡達古是和保羅同去的35,而且經文中的“我們”顯明路加也一同去了。至於歐尼西慕,雖然該撒利亞距離較近,但一個逃跑的奴隸要跑得越遠越好,而且在越大的城市,越難被人發現,所以他逃去帝國的首都羅馬並不意外。此外歌羅西書四章十節提到馬可與保羅同在,傳統上認為馬可去了羅馬,但卻沒法確定馬可曾在該撒利亞陪伴保羅。從以上種種情形看來,保羅在該撒利亞寫歌羅西書的可能性不大。 以弗所 使徒行傳沒有提到保羅在以弗所坐監的事,但是在書信中他卻暗示他在此坐過監。主張保羅在以弗所寫歌羅西書的理由,和上面主張在該撒利亞的理由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除上面所列的理由之外,尚有一兩件值得一提。首先,以弗所距離歌羅西只有一百多公里,而羅馬則遠十倍,以巴弗遇到困難時,比較容易到以弗所去向保羅請示應如何作,這樣很快就可以來回;如果要去羅馬,則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教會面臨考驗的時候,以巴弗不可能丟下教會幾個月的時間。這個理由似乎有道理,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既然教會面臨的困難十分嚴重,以巴弗一定覺得就算多用一些時間去向保羅請教,也是值得的。此理論的另一個理由是保羅要腓利門給他“預備住處”。如果保羅距離歌羅西只有幾天的路程,這樣的請求就很合理;但他若在羅馬,就顯得很特別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保羅在腓利門書廿二節用的是“現在命令式”,應該譯作“要常把我的房間預備好”,意思是說我早晚會來探望你們的,卻不是說他已有清楚的計畫,很快去探望他們。再者歌羅西書是一本組織嚴謹、神學思想很成熟的書,就算保羅在以弗所坐過監,按他在書信中的語氣,他坐監的時間不會很長,因此也不會有安靜的時間讓他從容的思想神學問題;相反,在羅馬時,他住在自己租的房子裡,至少有兩年多的時間,朋友可以自由來探望他,適合於寫一封神學理論性的書信。同時歌羅西書四章十四節說在寫此書信時,路加和保羅在一起,這一點也支持保羅在羅馬寫此書信的看法。從使徒行傳廿七章,得知路加和保羅一同去了羅馬,但是沒有經文證明路加曾和保羅在以弗所一起工作過 羅馬 前面兩段的評論已經提出幾個理由,證明保羅在羅馬寫這幾封信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有一兩件事值得思想的:聖經的啟示是漸漸進展的,後賜下來的啟示比先賜下來的啟示更加清楚,因此有些教義在較早的啟示中只是雛形,在後來的啟示中就發揮得比較詳盡。保羅個人的神學思想和教訓也是如此。歌羅西書的教訓特別是有關基督論的教訓,是發展完全、思想成熟的教訓;所以在保羅所寫教義性的書信中,必定是較晚寫成的。在羅馬坐監應該是最適合寫這本書的時候。再一方面,保羅談到他坐監的事所用的詞句,顯出他認為他的監禁是一個較長時間的情況,而不是像他在腓立比坐監,今日被捉,明日就釋放了。在腓利門書中說歐尼西慕“在我為福音所受的捆鎖中替你伺候我”。在歌羅西書中保羅要他們“紀念我的捆鎖”41。這樣的經文顯出保羅的監禁已經有一些日子,而且短期內還沒有被釋放的跡象,只有羅馬的監禁適合這種情況。 簡括來說,不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都沒有足夠的理由來支持其它的理論,這本書不可能在該撒利亞寫的,也不可能在以弗所寫的,唯一的可能,是保羅在羅馬寫的。 既然歌羅西書是在羅馬寫的,寫作的日期就比較容易確定了。不同的學者對保羅的年代看法稍有不同;保羅在羅馬坐監的年代大概是在主後61-63年,或62-64年。在歌羅西書四章十節保羅說馬可不久要去探望歌羅西,而保羅自己也希望在得釋以後親自去探望他們,如此看來,這封信可能是保羅在羅馬坐監的末期寫的。保羅同時也寫了以弗所書,而且歐尼西慕也要回歌羅西他主人家去,所以保羅又寫了腓利門書。這三本書大概是寫在主後63年底或64年初。──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寫作日期】歌羅西書是“監獄書信”之一,可能寫於保羅在該撒利亞的兩年被囚期間(徒二三23;二四27)。然而,傳福音的腓利曾在當地接待保羅。使徒保羅是個有禮謙和的基督徒,似乎沒有可能忽略提到腓利的。雖然有人提出寫作日期是保羅在以弗所被囚期間,但這個可能性較低。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最可能的寫作日期,大概是在主後六十年,於保羅首次被囚羅馬中期(徒二八30,31)。 幸好,研讀這卷書不須依一般準則,要充分知道寫作環境才可。──《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年期】保羅下監的地點有三處:羅馬,該撒利亞和以弗所。其中根據聖經記載以在羅馬坐監時擁有最多自由,甚至可以租房屋接待客人,所以監獄書信在羅馬坐監時寫成是相當合理的。歌羅西書大約寫於主後六十一至六十三年間。──《新舊約輔讀》 【背景與主題】歌羅西是小亞西亞地區,弗呂家省的一個城市,位於老底嘉東面十哩,希拉波立東南十三哩(請看西四13),距離西面的以弗所約一百哩,在卡米安山脈的峽道口(一個十二哩長的小峽谷)。這是從幼發拉底河往西方的軍事路線。路卡斯(意為狼)河經過歌羅西流經老底嘉,向西流入米安達河。希拉波立的溫泉水與歌羅西的冷水匯合,流到老底嘉,那裡的河水“不冷不熱”。希拉波立既是一個繁盛的地方,也是一個宗教中心;而老底嘉則是山谷的都會。歌羅西的地域面積在新約以前時代較大;歌羅西這名很可能與 colossus一字有關,指石灰岩層的瑰麗地形。 我們無法確實知道福音起初怎樣傳入歌羅西。保羅寫歌羅西書的時候,他仍未與那裡的信徒見面(西二1)。一般相信,救恩的好消息是由以巴弗帶到歌羅西的(西一7)。許多人相信,保羅住在以弗所三年期間,帶領以巴弗信主。弗呂家是亞西亞的管轄區,當時保羅在弗呂家(徒一六6;一八23),不是在歌羅西(西二1)。 從信中我們知道,有一個發展成熟而後被稱為諾斯底主義的假教訓,正開始威脅歌羅西的教會。諾斯底信徒以自己的知識(希臘文 gnosis)自誇,他們聲稱自己擁有比使徒更優越的知識,並想造成一個印象,就是人除非得以傳授諾斯底宗教的最深奧秘,否則不能有真正的快樂。 有部分諾斯底信徒否認基督的真實人性。他們說“基督”是從神出來的一股神聖力量,在受洗的時候落在耶穌這個人身上。他們又說,基督在釘十字架時離開了耶穌,結果,依他們的說法,耶穌這個人死了,但基督卻沒有。 有一些諾斯底主義的派別倡議,在神與物質之間,有各種不同層面和級別的靈體。他們用這個觀點去解釋罪惡的源頭。羅伯遜解釋說: 諾斯底思想最關心的,是宇宙的起源和罪惡的出現。他們假設神是美善的,但卻有罪惡的出現。他們的理論是,罪惡是物質固有的;而美善的神不能創造邪惡的物質,所以他們提出一系列出現在神與物質之間的東西:半神流露體、分神體、靈、天使等。他們主張,一個分神體從神而來,另一個分神體則從這個分神體而來,這樣一直下去,直至有一個分神體與神有足夠的距離。於是神不受邪惡的物質污染,卻又有能力去作工3。 另一些諾斯底信徒相信身體生來是有罪的,於是實行禁欲主義,一種自我否認,甚至是自我折磨的做法,嘗試達到更高的屬靈狀態。有人則走進另一極端,過著放縱肉體情欲的生活。他們說身體是不要緊的,也不會對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有絲毫影響! 諾斯底主義的另外兩個錯誤,跡象可以在歌羅西找到,一是反律主義,另一是猶太教。反律主義說一個人在恩典之下,不需要自我節制;相反,可以盡情渲泄肉體的欲望和情感。舊約的猶太教已變質成為一種宗教儀式,希望藉此在神面前成就義。 歌羅西當時出現的錯誤,今天仍然存在。諾斯底主義重現在基督教科學會、神智會、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會、基督教統一派,和其它異端教派中。反律主義,是所有說在恩典之下可以隨自己喜好方式生活的人的特徵。猶太教本是神所賜的啟示,正如希伯來書和新約其它部分說明的,其形式禮儀目的是以預表方式教導屬靈的真理。可惜,猶太教淪為一種制度,儀式本身被認為是有功勞的,大部分的屬靈意義便常被忽略。今天許多宗教也有同樣錯誤的教訓,認為一個人可以藉著自己的善行,取得功德和神的喜歡;而忽略或否認了人犯罪的狀況,並惟獨需要從神而來的救恩。 在歌羅西書中,使徒保羅展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榮耀,巧妙地駁斥這一切的錯謬。 歌羅西書與保羅寫給以弗所信徒的書信有明顯相似之處。然而,是相似卻不重複。以弗所書看信徒是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而歌羅西書則看信徒在地上,基督他們榮耀的元首在天上。以弗所書的重點在於信徒在基督裡;歌羅西書則提到基督這榮耀的盼望在信徒裡面。在以弗所書,焦點放在教會為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因此,強調基督身體的合一。在歌羅西書,第一章廣泛地論述基督作元首的身分,並我們必須“持定元首”(西二18,19),必須順服衪。以弗所書一百五十五節經文中,四十四節與歌羅西書的內容相似。──《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目的】此書的目的是針對異端,指出基督的福音乃神的真知識,非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新舊約輔讀》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在保羅被監禁的末期,歌羅西教會的牧人以巴弗到羅馬來探望他。當時歌羅西出現了一些傳異端教訓的人,使以巴弗非常擔心。他們的教訓有猶太教的色彩,也有外族宗教的色彩,聽起來很吸引人。以巴弗知道這種教訓是錯誤的,但可能他自己沒辦法抵擋或者反駁;出於不得已,他到羅馬來找保羅,向他請教。為了教會的需要,保羅寫了歌羅西書,指出這些異端教訓的錯誤,也告訴他們正確信仰的立場和改正錯誤教訓的方法。另外一個亞西亞人推基古也在羅馬,他可能是以弗所人。推基古正要回亞西亞,保羅就托推基古將歌羅西書帶去。以巴弗暫時留在羅馬陪保羅44。同時保羅在羅馬遇到了另外一個歌羅西人歐尼西慕;他本是腓利門的奴隸,從主人家逃跑,來到羅馬,遇見了保羅。在保羅的帶領之下,歐尼西慕悔改信了主。過去他是個沒有用處的人,現在他成了親愛忠心的兄弟,保羅要使歐尼西慕和他肉身的主人和好,因為他們現在都是主裡的弟兄了。如今推基古要回亞西亞,他帶歐尼西慕去見腓利門是最好的機會。為了加強對腓利門的影響,保羅又親自寫了腓利門書,叫推基古和歐尼西慕一起帶去。──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重要主題】
──《靈修版聖經注釋》 【歌羅西書】 歌羅西,這座小亞細亞一度顯赫的名城,到保羅時代,已日趨式微,淪為史家筆下無足輕重的“小鎮”。可能這種城市的興衰與人生的變幻無常,特別激起歌羅西人渴求生命的解答,因而成了各種玄學的好市場。這些假教師宣稱,只要肯跟他們走,便能窺宇宙的奧秘、登仙域,享受人生豐盛。 這些後來叫做諾斯底主義,遁世哲學、禁欲主義等保羅統稱之為“花言巧語”迷惑人的虛玄“小學”,也潛入了新建立的歌羅西教會
。 保羅派往歌羅西傳道並設立這間教會的以巴弗,現在來到保羅被囚的羅馬,向他報告。保羅站在他靈性的高峰,看出信徒在那裡所面對的,已不是帝王的殿堂或異教偶像的神廟,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他看出基督福音信仰所面臨的,是看不見的侵蝕心靈的“十字架的敵人”,將神造的星宿升格為神,把基督降為同等,要人敬拜天使,以求天人和諧;又要求已得到基督裡自由的人,重新回到苦行、飲食禁忌的奴役鎖鏈裡。 在這封揭露“徒有智慧之名”虛假欺人理學的書信中,保羅的態度顯得分外平靜。全書勸善說理,一片和風細雨,象一條小溪靜靜流漾,潛移默化,領人回到真理(四6)。 但他所見之遠,所及人心之深,可說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相形之下,一切異端繆說悉成皮相,膚淺不值一哂。這些人的出發點仍舊是一己私欲,所崇拜的仍是物質。 保羅指出人所追求的天人和諧早已在主基督裡做到。祂在十字架上已打開了與神和好的道路。祂復活,已征服了宇宙間一切邪惡的力量,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人可以成為自由的新造的人,有永存的天上的盼望。 本書告訴讀者,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都是主基督,祂的豐盛充滿萬有,是人靈裡生命之源。有祂,宇宙萬有才有存在的意義;有祂,人生才有了目的(二10)。 此一古代名城歌羅西後毀於地震,長埋瓦礫;但基督福音隨傳道者佳美腳蹤,已“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一6)。 在今天諸說紛陳,一片喧鬧中,本書水靜流深的信息,必可幫助基督徒“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四6)。──《啟導本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 本書的作者為使徒保羅,象其他書信一樣,多由他口授,同工筆錄。其中有一二處(例如一15~20及二13~15)或為援引當日教會禮拜儀文,經他編選收入書信中。 早期教父著作對此普遍接受。傳異端的瑪姬安(Marcion,主後100~165年)自編的一本“正典”中,也收有本書。從內證來說,信中開始(一1)與結尾(四18)都有保羅的名字。 全信語氣和緩,勸善說理,和風細雨,象一條小溪靜靜地流漾;不象其他書信那樣波濤起伏,澎湃奔騰。有的人因此說本書或為他人之作。須知保羅此函乃寫給一間剛建立的教會,他很可能並未去過。全書很少用其他書信裡常用的“弟兄”來稱呼受信人,措詞分外謹慎,結構亦十分緊湊。保羅希望藉文字的力量來說服這群歌羅西信徒,雖未謀面,也能引導他們力拒侵入教會中的異端教導。 因此寫信語氣與措詞的不帶火氣,正是保羅因材施教的一貫特色,適足證明他是本書無可爭辯的作者。 二、 寫作時地 保羅寫此信的時間要看寫於何地來定。《歌羅西書》、《以弗所書》、《腓利門書》及《腓立比書》一向合稱為保羅“獄中書簡”,但從問候中所提到的人名,前三者共同處甚多,例如推基古為帶信並囑作口頭報告的人(西四7;弗六21) ,信中提到一同去的阿尼西母(西四9;門10節),又提及亞基布(西四17;門2節)等等。這些人名在《腓立比書》中均未出現。 其次是《腓立比書》中所表現的對處境不定的憂急,不見於其餘三書中,《歌羅西書》尤其寫得平靜。故有人主張《腓立比書》並非寫於羅馬(參《腓立比書》的<參考資料>)。若《歌羅西書》與《腓立比書》果均寫於羅馬獄中,前者當為被囚早期之作。 傳統的意見,本書寫於羅馬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1,《使徒行傳》二十七2記有亞裡達古和保羅一同去羅馬,本書提到此人與他一同坐監(四10)。 2,保羅在羅馬被囚,住在自己租的屋子裡,足足二年,享有寫信和接見訪客的自由,所以能寫獄中書簡並晤見許多人(徒二十八30~31)。 3,《腓利門書》與本書末所提問安的人名極相似,都提到逃奴阿尼西母,此人在人口眾多京城,無人認識,較為安全。 4,《使徒行傳》記載的其他被囚地點都難與本書所說情況吻合。保羅在腓立比只關了一晚,在該撒利亞雖囚了二年(徒二十三33~二十六32),但當時並沒有如《腓利門書》22節所說的早日獲釋的希望,也未享有接見訪客的自由,更沒有象本書四3~4節所說的傳福音的機會。何況該撒利亞也非逃奴躲藏的安全地。 從這裡所舉和其他證據,都指出本書寫於保羅在羅馬第一次被囚期,時間當為主後61年 。 但也有人主張此函寫於以弗所,理由是: 1,以弗所距歌羅西近,逃奴阿尼西母自歌羅西來到以弗所遠比去到羅馬容易。 2,《腓利門書》22節所提要求,更適合於以弗所。保羅在以弗所被囚,只要能提出他是羅馬公民的證據,便可獲釋,所以抱著早日得到釋放去歌羅西看望教會的希望。但若為羅馬或該撒利亞,因牽涉到上訴問題,時日羈延,難有此種希望
。 3,保羅書信中先後提到不少同工的名字,其中提摩太(徒十九22)、亞裡達古(徒十九29)、推基古(徒二十4)和路加(徒十九21),都在以弗所和他同住過。以巴弗提、以巴弗、阿尼西母往以弗所見保羅比在羅馬見他容易得多。其餘的人如馬可、底馬、耶數去羅馬和去以弗所也許同樣方便。以上十人均無在保羅被囚於羅馬期間到過羅馬的證據。 4,有人說本書中的神學思想十分成熟,應屬保羅晚年作品。其實,以基督為中心及對將來的盼望,這些教訓只是《林前》的伸延,是面對異端邪說時當然會提出來的主張。 5,至於一6有福音已傳到普天之下的話,用以證明乃保羅後期所寫,也站不住;因為保羅在此處所強調的為福音的普世性,以駁斥當時諾斯底主義者的基督有限論
。 根據此說,保羅此信當寫於以弗所,其時間為主後53~55年。 三、 歌羅西城和教會 保羅時代前數百年,歌羅西本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大城,位於奈古士河畔,是愛琴海岸以弗所城去到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商賈必經之地。不過主後一世紀,此城已失其商業重要性,淪為無足輕重的小城;其舊日光輝地位已為附近的老底嘉、希拉波立等新興城市所取代。 此城在新約中頗其重要地位,因為保羅在以弗所傳道三年當中,有歌羅西人以巴弗歸主(四12),並將福音帶到歌羅西(參一7~8;徒十九10),建立了年輕的歌羅西教會。但未幾,這個新成立的教會便受到異端邪說的攻擊,情況嚴重,以巴弗不得不到保羅被囚的地方面陳。保羅聽了他的報告,遂寫此函。 四 、歌羅西教會信仰上的危機 剛剛建立的歌羅西教會所 面臨的與福音不合的異端到底是甚麼,本書並無詳盡說明,只可從保羅對真理的捍衛中,找到一些線索。書中有些經文很可能是這些異端教派所用的口號或術語,從中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這些經文包括: 1,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裡面居住(一19); 2,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的自高自大(二18); 3,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二21); 4,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二23); 5,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二8)。 從這裡所列的五段經文,可以大致見到福音真道所受到的威脅,有宗教觀方面的,也有實際生活上的。前者的中心為對天人關係的看法:宇宙的大能到底握在誰手中。第一世紀已萌芽的諾斯底主義者認為神的全備的豐盛流貫於天地間,通過“天使”、星宿之靈等等來左右人類的命運,控馭人的生命,把守住天國的大門。基督只是諸靈之一,人類必須敬奉這些住在星宿中的諸神。 人若要確保天人關係的和諧,複能窺悉屬天的奧秘,必須嚴格過禁欲、苦待己身的生活,戒飲戒食、清心寡欲,守許多戒律,以求達到生命的豐盛。 保羅用“理學”(哲學)和“私意崇拜”(照自己的意思設計出來的信仰)來描寫教會中虛假的教訓。他把這種哲學和信仰稱之為“世上的小學”。 “小學”的原文為stoicheia,指的是一列或一系列的東西,例如字母,把字母串連可成為書寫的文字。從此義推廣開,得出“基本的原理”、“學習的基本要素”等意義。中文聖經譯者將此詞譯為“小學”,指的不是“小學校”,而是“基本科目”、“基本知識”之意。由於希臘人把“基本要素”(elements)用來指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例如土、火、水、空氣等,原文stoicheia一字便有了構成自然界的原質的意思。複由於古代希臘人把世界分成上下、上層包含日月星辰,認為乃諸神所居,操握人類命運。有的新譯聖經,可能依此義,及前述諾斯底主義的說法,把“小學”譯為“星宿之靈”。保羅當日寫時是否有此意思頗成疑問。若將“世上的小學”譯為“世人對世界的粗淺觀念”當已曲盡原文之義了。 至於對天使的敬拜,也是源於希臘哲學中把天使當作人神之間的代言人,是靈界的非理性的力量,卻掌握住人的生命。 當日還有一種觀念,認為人要達到神的地步,須先擺脫物質的邪惡影響。諾斯底主義者主張可循兩途達此的:一是說人的身體為食欲、本能的衝動與欲念所充塞,故是惡的,必須牢牢控馭住;一是說人的肉體並不關心屬靈的事,傾向淫邪。得救之途是禁欲,清心絕欲,克制己身,嚴守“不可拿”(可譯為“不可觸”,例如性關係)、“不可嘗”(例如酒)和“不可摸”(例如食物的規例。參提前四1~4)。 一、 保羅的答覆 保羅把這一類的哲學觀念稱之為“世上的小學”,如猶太教或異教的自大妄言的教師粗淺不堪的想法,所崇拜的仍是物質(“拘泥在梭見過的”),出發點仍是一己的利欲(“隨著自己的欲心”),真是幼稚如小學生。 保羅指出萬有都是藉著主基督而造,又是為祂造的。祂是宇宙的主,一切的豐盛都在祂裡頭(一16~17)。基督是元始,是元首(一18;二10)。人應接受基督賜的自由,別陷身於原始的宗教禁忌與桎梏中。 敬拜“天使”其實是為鬼魔張目,這些邪惡的力量早已為復活的基督所戰勝並征服,一切信祂的都得享祂復活的生命(三3~4)。 保羅指出這些照人的吩咐定的規條,諸如禁飲、禁食和禁欲等,並不能阻止人陷溺在肉體的私欲中,反而因為行此規條進入幻覺狀態,以為身登天域,變得自高自大(二18)。 這一切虛假的教訓無非要信徒拋棄與基督的聯合,斷絕靈性生命的源頭,遠離創造萬有的神。須知人藉著基督可以得到“生命的豐盛”(一15~16),祂使人與神和好,是人與神間的唯一中保(一18~20),在神與人中間沒有設立任何其他中保。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那充滿萬有者的基督所充滿的(弗一23)。 宇宙和人生的中心都是主基督。世間一切的力量都靠萬有之先的基督而有,祂充滿宇宙,擊敗了一切敵對的,無不向祂臣服。有祂,萬有才有存在的意義(一16~17);有了祂,人生才有了目的(而10)。 二、 歌羅西城 今天土耳其的西部,為古時一個叫做弗呂家古國(Phrygia)的所在地。其南疆米安大(Maeander)有奈古士河,歌羅西城即在河谷中;為自以弗所往東的貿易大道上的要衝,乃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希臘史家希羅多德(主前 484~425年)記述波斯王薛西斯大軍為希臘軍隊阻于小亞細亞時,稱歌羅西為“弗呂家的大城”。其後一百年,史家辛羅芳(Xenophon,主前434~355?年)仍稱此城“人口眾多,地大且富裕”,此城古時商業興旺,也和織造業有關。奈古士河谷盛產羊毛,而以歌羅西為集中織造地。 至羅馬時代,歌羅西逐漸失去昔日光輝,這可能與附近城鎮如老底嘉、希拉波立的突起有關。新城繁華重要遠勝歌城。到主後一世紀,此一古代名城日趨衰微;至保羅時代,已成“小鎮”。後經地震之劫(主後60年),從此一蹶不振。今天此城舊址已無人煙,長埋瓦礫中。──《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