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歌羅西書第一章拾穗

 

【西一1「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摩太。」

         既奉神的旨意作基督的使徒,神就必與他同在,幫助他擔負這重大的職責。――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表示保羅在接受使徒的職位時,便將自己的意志、思想完全放下了,從此以後,一切都要按著神的旨意行;神的旨意是最高的、惟一的標準。

         『使徒』原文與『大使』同字。大使不能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來說話。保羅所傳的信息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神交付他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按“使徒”原文apostolos,新約共用了七十九次(參楊氏經文彙編),其中保羅與路加用了六十八次,意即奉差遣。聖經中,除了主所親自設立的使徒之外(太十14),還有聖靈設立的使徒(徒十三2,比較十四4,14)。他們不但都有見過復活主的經歷,也有主所特賜的權柄,可以行神跡,並懲罰犯罪者(參徒五111;十三412;林前四21;5),他們的這論具有與神的話語相等的權威。所以這職分不是隨便那個人都可以得著,而是神所特別設音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保羅未去過歌羅西教會(二1),也非由他親自建立(一4,79)。他在信首的問候中自稱為“基督耶穌使徒”(參林前一1注),因為錯誤的信仰已侵入教會生活(例如二4,8),他憑神所給的作外邦人使徒的權柄,寫信予以揭露並糾正(參弗三112)。信中提到他忠心的同工提摩太,現在與他為伴。提摩太的名字出現在保羅不少其他書信中,且多讚揚,與保羅親同父子(林前四17;腓二19;帖前三2) 。提摩太是小亞細亞一帶教會都熟悉的“兄弟”,甚受敬重。現在與他一同問候受信的教會,說明此信雖非二人聯名(信中經常用“我”;四18且用“我保羅”),但裡面說的話有提摩太可作見證,決非他一己的私見。──《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自稱是“基督耶穌的使徒”,借此申明自己記錄本書的權威。“使徒”是“被差遣”的意思,含有被賦予權柄,能夠以神代言人的身份活動的人(6:13;14:14)。在這裡,保羅強調使徒職分是照神旨意委派的,而不是自己願意或被人推薦(加一15,16)<提前 緒論,書信的問候語和使徒權柄的主張>──《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14使徒保羅通過以巴弗(7)得知異端的錯誤教導,威脅到歌羅西教會的情況後,為保護歌羅西教會寫成此書。當時出現在歌羅西教會的異端因素大體分為:①猶太教的律法主義;②希臘哲學;③偽裝的基督教形式主義等三種。保羅認識到他們的嚴重危險性,因此對立足于基督為萬有之首的基督論和聖徒的價值觀,進行了極富邏輯性的論述。這是因為當聖徒正確認識基督時才能夠戰勝世上的假知識和價值觀。本文是本書的緒論部分,以常規問安開始(1,2),以對歌羅西教會信仰的感恩(3,8)和為教會的成長而祈求的內容(9-14)組成。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寫信給歌羅西的聖徒,在基督裏有忠心的弟兄。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歸與你們!」

         『聖徒』不是一種特別的基督徒,乃是一切基督徒的通稱,若不是聖徒,就不是基督徒。

         『有忠心的』原文有兩個意思:一有信心,二有忠心。有的註釋家說本句應該作『有信心』。意思說,真有信心,或滿有信心。――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在歌羅西』『在基督裏』,此兩說不是可以任擇其一而得滿足,好像是代表兩種無相關的生活,乃都是少不了的,是要同時過的,是相輔而行,不可偏廢的。――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成聖的生活不是一種已經達到的階段,乃是一種向主敞開的態度。――邁爾

         『忠心』原文與信心同字。『有忠心』意思就是信心堅貞不移,就必忠心不悖。――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恩惠』是說希利尼話的人見面時問候的話,是神賜給人白得之惠。『平安』是說希伯來話的人見面時問安的話。人都需要平安,無平安就不能過生活。但平安是出於神的恩惠,無恩惠就無平安。――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一個『忠心』的人,至少要具有下面所論及的信、愛、望三要素,而這三要素甚至有範圍之界限,就『在基督裏』,這樣在基督之外就不算、不足介意了。――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原文pistois意思是“忠信的”。對於在受異端搖動中的信徒來說,能堅持他們的信心,也就是對主有忠心,毫不疑惑地信靠基督,就是忠心的信心了。使徒稱歌羅西信徒為“在基督裡有忠心的”,有勉勵他們的意思,他們既屬於有信心的人,就該忠實地信賴他們所已經接受的救贖主。──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當日信牘的體裁,在信首同時書明寫信與受信人的名字,然後才是問候語;不象中文尺牘 ,寫信人的名字到信末才署上。保羅採用這格式,但融化於基督信仰中,稱自己為奉差遣傳信息的人(“使徒”),稱受信人為分別為聖歸入基督的人(“聖徒”,參林前一2注),又是忠心侍奉神的親同手足的弟兄。“恩惠平安”:參《以弗所書》一2注 。

保羅一開頭就強調“聖徒”與“忠心的弟兄”,是要受信人明白,聖潔的生活、與基督的聯合和對神的盡忠,是信徒能堅守真道抵抗邪惡力量的堅固基礎 。──《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用4種名稱稱呼歌羅西信徒:①“聖徒”指為敬拜神而分別出來的人,奉獻給神的人;②“在基督裡”:這句話強調信徒屬靈的地位,指如同一個身子中的肢體一樣與基督密切聯合;③“忠心的”:人格上受人信賴,屬靈方面,向神有確實的信心、盡心忠誠的人;④“弟兄”指“一個母胎所生”之意,保羅之所以使用這一詞,是因為從靈性來講基督徒都是一位神所生。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3保羅書信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信首總不忘記感謝父神,同時也不放過對受信教會的美德或長處給予讚揚和鼓勵(《加拉太書》是唯一例外,參加一1注)。表示感謝雖也是一世紀希羅文化慣用的書信形式,但保羅把感謝歸於“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感謝”也是本書的一個主題(12;二7;三1517;四2)。保羅因歌羅西的信徒在信心和愛心上的長進而感謝神,藉以激勵讀信的人對以巴弗帶去並傳給他們的福音真理忠實信守 。

    信心與愛心都是來自父神,聖經從不為一個人的有信心與愛心而感謝這個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借著感謝神暗示自己與歌羅西教會信徒的德性和恩典及他們的信仰的成熟有緊密的聯繫。神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希臘語手抄本中這部分用語採用多種形態,但沒有改變其根本意義。暗示我們所禱告的神就是耶穌基督在他品性中以父的形像彰顯的那位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3~8生命上持定信心,生活上持定愛心,事奉上持定盼望,這三方面都要平衡,不可偏於某一方面,否則可能是『屬零』而不是『屬靈』的人了。――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本文中感恩禱告的內容,與歌羅西教會所處的狀況或通過以巴弗建立的保羅和這教會的關係有關。不僅充分體現了保羅所感謝的狀況和特徵,也清楚顯明其根據與背景。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4「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

         『在基督裏』在新約聖經裏,共見一百三十餘次,可見其重要。這詞實在是開天上倉庫的總鑰,是我們無價的珍寶,因為神必須在基督裏才能與我們發生關係,向我們施恩,我們也必須在基督裏始能親近神。――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在基督耶穌裏』主要的不是作信心對象,而是指他們靈裏生活的範圍。――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真正的信心永遠不會使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獨善其身』的信心,不是聖經所講的信心。真正有信心的人,必定會愛神愛主愛眾聖徒。――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在基督裡”就像在一個永遠穩固安全的保險庫裡面一樣。因為有主自己大能的保護和看顧,並有祂自己作我們的代求者(路二十二32;來七25)。

         “向眾聖徒的愛心”是得救信徒之生命表現(約一三14;1)。“向眾聖徒”表示愛心不是只收藏在心中,愛心是必然有所發表的,是要達到所愛之人身上的。正如神愛我們並不只在心中愛,也賜下祂的獨生子。神愛世人,祂的愛不是靜止在天,而是澆灌到人心裡來。愛就像“光”那樣,必然洩露,無法收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保羅簡單問候過後,立即轉入主題,也就是以巴弗帶來的信息。他先提到歌羅西信徒已有的美好體驗,也是構成基督徒品質的重要因素,這就是“信心”、“愛心”和“盼望”。《林前》十三13指出信、望、愛是信徒永存的美質(參該節注)。但這些都來自神,人不可以自誇。信心須活在基督裡,也行在基督裡,基督才是賜人新生命的源泉。信心藉愛心而彰顯,有信心的人須能在實際生活上關心愛護神家裡的眾信徒 。

 

【西一4~5這裏所記三種美德的次序,可說是以時間的先後為標準的;先信次愛後望,信心是根據於已往,愛心是實顯於現在,盼望是仰慕於將來。――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這三件美德不是完全平行的。『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和『對眾聖徒的愛心』,是建立在『存在天上的盼望』的根基上。前兩者好像是生命結的果子,作者好像是樹的根。――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裡詳細談及保羅感恩禱告的根據:第一是“信心”,這裡的信心指在基督裡與他維持人格上的關係;第二是“愛心”,這是信心的果子,真信仰的確據(5:6;2:14;約壹3:14)。這種愛加倍的愛意味著神無條件地犧牲自己,照顧我們的神的愛<約壹 緒論,聖經中對愛的理解>;第三是“盼望”,根據本文這是榮耀的賞賜,即神的子女將得到的有關天上的祝福。信、望,愛這三樣是所有世代的基督徒都要具備的信仰要素(林前13:13)──《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5「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就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

         『存』字的原文有實存和存放的意思。在希臘的文學中,常見人將這字用在『存放儲蓄金銀』的詞句上。――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福音的中心不是道理,乃是基督。――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道』是聖經上常用的字,代表神的啟示,福音的道就是神在福音的信息中啟示給人的道。――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盼望”不是幻想而是可靠的實在。盼望是福音真理的一部分,不可因假教師要他們把目光放在眼前,便放棄福音信息中有關救贖的未來一面。因為神“在萬古之先”就應許了人永生(多一2)。這才是真福音。──《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6「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

         『普天之下』福音是關係萬民的,而異端則是限於局部的。――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結果』原文的動字是今恆時體,表明福音是不住的結果子。又是關身態體,是指著本有的能力。――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真知道神恩惠』或作『知道神的恩惠實實在在的是甚麼』。――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福音的信息是盼望,他們藉著聽動作而領受了,因而成了他們生命的經驗。『聽』在屬靈的經驗上是極主要的一步。――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真福音是放諸四海而皆准的,適用於普天下的人,這是福音之為真理的憑據,也是來自神的證明。歌羅西人所聽到的真福音無論傳到那裡都同樣有效,無論是誰聽了接受都同樣得救;不象假教師所傳的道理,得救只限於有特別慧根的人。

    保羅指出基督的福音象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一樣(創二十二1718),已在各地迅速增長。事實證明,五旬節聖靈降臨後三十年 ,福音已傳到羅馬帝國全境(23節;羅一8)。這福音極可能是他在以弗所居住的三年中,從他習道的以巴弗帶去傳給歌羅西人聽的(四1213;徒十九10)。──《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向歌羅西信徒強調基督福音自生自長的生命力和普遍性,強有力地論證其真理性。主的福音超越時空的界限,在世界的任何地放都能結出生命的果實。普天之下: 這詞雖是保羅誇張的表達,在這裡卻帶來生動的果效。結果: 是現在分詞的中間語態,指內住在信徒心裡的福音的潛在能量。增長: 表明福音的迅速傳播,所以這用語表現福音的內在活動和外在的擴張。並且這詞都採用現在時態,暗示持續而不斷的活動。在這裡我們要記住:①神的能力使凡福音所傳到的地方都能結出果子(羅一16);②福音能使聽的人明白神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7「正如你們從我們所親愛、一同作僕人的以巴弗所學的。他為我們(有古卷:你們)作了基督忠心的執事,」

         『一同作僕人的』原文作『一同作奴僕的』。一切的真基督徒是完全皈依基督作主的奴僕;作主奴也不難,因為主的軛是容易的。――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所學的』注意他沒有說『所聽的』卻是說『所學的』。意思就是說,以巴弗不只是一次兩次的講給他們聽,乃是不住的教訓他們。――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以巴弗是歌羅西人(四12),曾在歌羅西傳講福音並可能建立當地的教會,也可能曾在附近的老底嘉和希拉波立傳道(四13)。他來到羅馬,把歌羅西教會的情況告訴保羅,後者才寫此信(四8)。他此時可能與保羅同工(“一同作僕人”可以解作一同作基督的僕人),也可能與他一同被囚(見《腓利門書》23節)。保羅稱他為“忠心的執事”,是保羅在奈古士河谷傳福音的代表(參<參考資料>),忠於所托。歌羅西人從他所學與保羅親自來傳無異。

    “以巴弗”為“以巴弗提”的縮寫,溯源於希臘愛的女神“愛弗提”:可見以巴弗本為異教信徒。這個以巴弗和腓立比教會的以巴弗提(腓二25;四18)不同,不可混淆。──《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7以巴弗是誰?與保羅的關係如何?】

答:以巴弗提Epaphras——意思是可愛的,系歌羅西教會的人,為神家裡一位忠心的執事。當保羅首次在羅馬被囚時,他到羅馬,可能是代表歌羅西教會向保羅致意問安,報告歌羅西教會工作結果,及信徒在真道上向他學習的情形,並且也把他們「因聖靈所存的愛心」告訴保羅(一6-8,四12)。保羅曾見證他是一位竭力禱告的人,為教會信徒多受勞苦主的僕人(西四1213),我們由此可以看見,他是歌羅西教會的傳道人,到了羅馬以後,就作保羅獄中的陪伴,為耶穌基督的緣故,與保羅一同坐監受苦,其愛心與保羅親密的關係,是可想而知了(門2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一7~8以巴弗: 推測他與腓利比教會忠實的僕人“以巴弗提”不是同一個人(2:25;4:18)。以巴弗出生于歌羅西(4:12),似乎他不僅在歌羅西地區,也是在老底嘉和希拉波立一帶極為活躍的福音工人。雖然不知其原因,但他曾經與保羅一同被囚在羅馬(門一23)。關於以巴弗本文談及三件事:第一,他是“我們所親愛,一同作僕人的”。這表明他與保羅一樣,是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也把他當作自己事工中主要的同工。第二,指出“他為我們作了基督中心的執事”。這句表明在歌羅西的事工中以巴弗是保羅的代理人。但他不是以保羅的權威作工,而是以保羅所事奉的主的權威來作工。第三,是以巴弗把歌羅西信徒的愛傳給保羅。這裡“因聖靈所存的”意味著是聖靈使歌羅西信徒明白他們所持有的愛。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8「也把你們因聖靈所存的愛心告訴了我們。」

    “你們因聖靈所存的愛心”,這句話也概括地指歌羅西信徒在信主以後所有的一切屬靈美德。因“愛心是聯絡全德的”,是一切屬靈品德的基礎,又是他們已經獲得新生命的憑據──“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約一四7;參五1)。這種愛心,乃是聖靈住在信徒心中的結果(加五22)。──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愛心是聖靈所結的果子;沒有屬靈生命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愛心。――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以巴弗帶來的信息有好的一面,“因聖靈所存的愛心”當指歌羅西教會對保羅的殷切關心和問候。他雖未見過這間教會,卻因有聖靈在人心裡所生的互相關懷,讓他可以說:“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二1)。對這間剛建立而且在長進中的教會,他必須提醒他們留意假教師的“花言巧語”,堅守真道,不為所惑(二4 8)。

 

【西一9「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屬靈的進步不是出於人的力量,乃是出於神的工作,故此人不應當以靈性的進步向人誇耀,卻當竭力向神不住的禱告。――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禱告就是我們與神相通最緊要的方法。――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人生的目標既是最要緊的,那麼必須要有真知識作為人生的舵。――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人知道神的旨意,比知道一切的一切更要緊;實行神的旨意,是信徒惟一有價值的工作。――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若欲得知神的旨意,可問己心:(1)我是否願意全然實行神的旨意,無論其代價若何(2)我是否只想實行合乎我心意的那部分的碩的旨意?(3)我是否願意全然丟棄那自私自利的心,去專意尋求碩的榮耀?――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智慧』是明白基本原則的能力;屬靈的智慧是知道基本的屬靈原則。『悟性』是評判對錯、分辨是非的能力。――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滿心知道』原意為『完全的知識』。此完全的知識並不單指頭腦的瞭解,也不僅是思想上的同意,乃是包括內心的接受和樂意的遵行。――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滿心知道』按原文即『全知道』(林前十三12)。今天我們雖未能全知道神的本身,但卻可以全知道神的旨意。――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

    “不住的禱告祈求”這句話顯示保羅為信徒的禱告是十分懇切的。他內心為信徒的需要有十分熱切的盼望。他為以弗所信徒有著同樣的愛心(弗一16),對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也是說“不住的紀念你們”(帖前一3),又勸勉他們也要“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顯見他所勸導信徒的正是他自己向來所實行的。他為信徒的代禱,是出於裡面熱切誠實的愛,而認真地為他們代求。

    “悟性”是信徒的心思,是能領悟事物的一種本能。“一切”暗示屬靈的智慧和悟性有許多方面,使徒所盼望于歌羅西信徒的,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屬靈的智和悟性,而是在一切事上都有屬靈的智慧和悟性。──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本節至11節是保羅的禱告,鼓勵受信的人去行他求神幫助他們做到的事。“諾斯底主義”在第一世紀侵入新生教會中,倡言人的得救靠智慧悟性,不是信心,更非行為:認為有此智慧便能深入明白神的事。保羅在這幾節中,可能用了一些假教師用的名詞術語來護衛真道,予以反擊。

他指出“知道”(原文為epignosis,有“認識”、“知識”之意)不能脫離神的旨意而獨立。真正對神的認識要有順服神的行事為人來配合,不能單憑推理,光講抽象的理論。“智慧”(原文sophia)與“悟性”(原文sunesis,有“瞭解”的意思)也是與生活上的實踐密不可分的。信徒實際上可以隨時祈求聖靈的幫助,得到正確方向和規範。“屬靈的”不是一個好聽的字眼,而是生活實踐上的需要。“知道”、“智慧”與“悟性”都實現在基督身上,人可以藉聖靈得到這些美好品質。──《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時諾斯底主義的假教師們滲透到歌羅西教會,主張只有他們擁有優越的知識,並借此誘惑聖徒,因此保羅向聖徒們強調真知識的必要性<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這知識正如10節裡所指出,是聖徒營造成功信仰生活所必要的分辯力,同時也是能看透神在耶穌基督裡的奇妙的救贖的啟示的洞察力。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9~10『滿心知道』、『多知道』乃指不同程度的明白和認識,就好像第一次認識的朋友以及多年交往認識的朋友是有分,這分別是指認識的程度不同而言,所謂『日久見人心』。――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西一9~14保羅通過以巴弗得知歌羅西教會內異端思想的蔓延狀況,從而熱切地向神禱告祈求。首先祈求他們能夠明白神的旨意,且得到屬靈的分辨力,進而通過屬靈的成長持續充滿喜樂與感恩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0「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

         『好叫』表明9節與10節的因果關係;心裏的知識必有行為的實驗。――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並不是說信徒要把一切的善事逐一的實行出來,給信徒加上一種難擔的重擔,乃是說他們屬靈的知識,應該在行為方面發出一種適當的表現;並當在一切善事上盡心竭力,以致那工作有好的效果。――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基督徒若要結屬靈的果子,他們的靈命也必須深根於永生神。――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對得起主』又可譯作『配得上主』;基督徒的生活,必須配得上基督給我們的生命。――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

    “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的結果,能叫我們“漸漸的多知道神”。因為多結果子,就必在靈命上漸漸長大,在各方面行善的經歷中認識神。神既是良善的,在善事上結果子就是行在光明中,與神相交(約一17),自然就更多認識神了。但另方面,必先“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才能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二者互為因果。

    “漸漸的多”原文auxanomenoi,是auxano的多數式現在分詞,是繼續增長的意思(與6節的“增長”同字)。──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有了這些屬靈的好品質的人,在道德與靈性上可以達到三個標準:1,行事為人夠得上被稱為基督徒;2,在與神的關係上,做任何事都可以符合祂的心意;3,結出好行為(善事)的果子來,並且增深對神的認識,越來越能感染影響他人。信徒有了合乎神心意的生活,教會才能在社會中見證榮耀神。──《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10~14強調了討神喜悅的因素或其組成因素。那就是“結果子”(10)、“漸漸地多知道”(10)、“力上加力”(11)、“感謝”(12)。結果子: 意指持續結出豐盛果子的基督徒的生活。但基督徒不應只滿足於在善事上結果子,同時應努力靈性成長。這種概念在句子“漸漸地多知道神”中出現。這裡的動詞時態,與先前已談及的動詞時態(結果子)一樣,也是現在分詞,強調應繼續不斷地這樣努力。力上加力: 指持續領受權能的意思,這是源於神所賜的豐盛,而不是單憑我們的需要。感謝: 是基督徒生活的第四要素,感謝的理由之一是神叫信徒“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得 緒論,感謝的要素和義務>13,14節陳述了“叫信徒與眾聖徒同得基業”的證據。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1『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新譯本作『賜給你們各樣滿足的能力』。更進原文的譯文作『以諸能而強健』。――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不論工作多大、多難,凡是按著神旨意的工作,就能從神得著能力,這是一個寶貴的應許。――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忍耐”與“寬容”是信徒應結的善果(加五2223),也是面對困難與逼迫時需要的好品格。“忍耐”是對逆境而說的,是對外來壓力的堅忍不屈;“寬容”是以恢宏的心胸對待磨煉我們自製力量的人。不問邪惡的力量多大,靠著那握有無限權能的父神,信徒必能力上加力,而且凡事都喜樂,不灰心、不喪膽,去戰勝要把他們擄去的敵人(二8)。──《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12「又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

         『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世人在地上建立財產,都是自私的,沒有人願把自己的產業與人共享,我的就是我的。甚至有侵佔的行為,認為你的也是我的。但是天上的基業就不一樣,它是同信的人共得共享的,因為天上的基業是非常豐富的,是無限的,人人能共得,只要你有『兒子』的名分就可享受得到。――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基業指天上的一切盼望、榮耀,永生的福樂、賞賜,與屬天之各種權利。信徒在信主得救以後,就有聖靈住在心中,作為得基業的憑據。──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本節至20節為保羅向信徒發出的號召,要他們都能高舉基督,做到完全的地步,配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

“得基業”是神最早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賜他和後裔可得迦南地為業(創十三1417)。保羅用舊約的典故來描寫新約時代的教會。基督信徒今天已有比迦南更美好百倍的基業,能“在光明中”與眾聖徒同列,這是信徒共有的存在天上的盼望(5節)。“光明”是聖潔的象徵,也代表真理(林後四6)、愛(約壹二910)、榮耀(提前六16)與生命(約一4)。神是光,信徒也應作光(約八12;弗五8;約壹一5)。黑暗是邪惡力量的表徵,是光明的反面(13節)。

也有人把天使包括進“光明”中的眾聖徒中,認為保羅針對歌羅西教會中敬拜天使的傾向(二18),要信徒明白,他們作為神國的子民,有一天會象天使一樣得見神面,地位不輸天使。《林前》六3且說到那一天, 信徒要審判犯了罪的和不聽命的天使。──《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13「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裏;」

         『遷到』意指環境的變新,表明基督徒的人生,不是一種有新願望的舊人生,乃是一種新的生命,在新的靈界裏,有新的元帥要聽從,有新的國王要服侍。――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世上有世上的『國度』,有世上的權柄,所講究的是『理』,甚麼事都憑理。但神國度是不僅講『理』,神的國度更講『犧牲』,為人著想不為自己憑理。――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愛子的國”就是對基督的國。注意“遷到”原文是過去式,不是指將來的事,乃是指以往的事,與上句“脫離黑暗的權勢”同是信徒得救時所蒙的恩典。我們已經被遷到“愛子的國裡”。這“國”按現今來說就是指教會。主的國度將來要具體的實現,但在現今卻是無形的,就是指散在全世界真正得救重生的基督徒們,他們就是真教會。

    “愛子”原文huiou tees agapees autou,聖經只這樣連用過一次,雖然中文聖經在14,15節都用過,但英文聖經這兩節只用了兩個代名詞whomwho。這“愛子”特別強調基督與父神的關係,乃是神所喜悅的獨生子。所以,凡在愛子裡的人也都蒙愛的,且都有了愛子的生命,有分於神的性情(彼後一34;加四56)。──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消極方面,神拯救我們脫離邪惡力量的權勢,不再受撒但的轄制;積極方面,神把我遷徙到基督的愛中,與祂的子民在教會中共度光明生活,互相關懷,彼此扶持,一同服務人群。有的解經家指出,保羅寫這句話時,也含有譴責諾斯底的教義的用意。這一派的假教師主張,人只要受洗“復活”進入新生命,立刻可以不朽,進入基督的國度。保羅指出在脫離罪惡與進入教會新生活之間,有一個“救贖”的過程在。若沒有神的赦罪的恩典,人得不到救贖。保羅用“遷”(原文為metestesen)字來強調這過程。這正是14節所說的意思。這救贖是神兒子付出生命的代價來完成的。人須有信,信賴主恩,認罪悔改,過聖潔生活,才能得到那存在天上的盼望,到達神救贖的高峰(12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愛子: 按字面意義是“他所愛的兒子”之意。國:  在這裡不能按末世論或領土的意義來解釋。那國是歌羅西信徒心中現存的神的國度(3:3-5),意味著基督掌管人心的主權性統治<可一15,神國的概念>──《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3黑暗的權勢和愛子的國是指什麼?】

答:保羅說:「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這裡所謂黑暗的權勢——乃指魔鬼和罪惡的勢力(路廿二53;來二14)。魔鬼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參二八六題),全世界都受這黑暗的權勢所轄制,都臥在這惡者的手下,充滿了各樣的罪惡(約壹五19;羅一21-32),世人的生活行為,是常在這黑暗的領域中,受到魔鬼權勢的引誘和束縛,而傾向與罪惡。所謂愛子的國——就是基督的國,這是一個屬靈的國度,是我們肉眼所不能看見,無形的神的國(參十一題),但是將來必要具體的實現出來。現今是神救了我們,脫離了那黑暗的權勢,又把我們遷居到祂的國裡,成為祂國裡的子民,凡是信主蒙恩得救的人,都是已經進入祂的國了。就現今恩典時代而言,這個國就是基督的真教會。祂是這國的元首,我們都是因著祂的救贖恩功,從那黑暗魔鬼的權勢下得到了釋放,在這光明的國度裡,得想自由和一切恩典與福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一14「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

    原文“得”是今恒時體,“救贖”與赦免”是名詞。這表示我們在基督裡一直都有救贖,有赦免。雖然信徒得救之後,還可能犯罪跌倒,但基督救贖的功效並未停止,祂救贖的恩典永不會缺少,我們還可以借著信心支取祂救贖的功勞,懇求祂的赦免。我們既然都是身受基督救命之恩的人,就當將生合才智全獻在祂手中,凡事求祂的喜悅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西一15「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看見』一語包括內心的領會、認出、明白等意思。――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形像』的意思包括:(1)表示相似或相同;(2)本體的代表;(3)表示尊貴和權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像』這個字,是當時講異端的人所常用的字。『像』有代表的意思。――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首生的”原文prototokos,與下文18節的“首先複生”為同一個字,跟羅八29的“長子”也同一字。照猶太人的用法,這“首生的”是指彌賽亞說的(詩八十九27)。所以這“首生的”絕不是說祂是人類中最先被生的;而是指祂首先複生,顯明是那應許中的彌賽亞,是神的兒子(羅一3,4)。

    “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可譯作“祂是先於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這種譯法把基督與一切受造物清楚地分別出來。祂不是愛造的,乃是在受造者之先(約一1;箴八2231)。“首生”是指祂的復活說的(西一18)。──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我們不論是天上的,地上的,是使者,是人,都是神所造的;但基督就不是神所造的,是首生的。保羅在此就說出其中的分別:祂是生的,而我們是被造的。生與造,有極大之分別,洋娃娃,桌子……你可造出來;但晗不能造出一個兒子,用多少化學原料也造不出來。兒子是要生出來的,造的與生的基本上有所分別。所以基督與一切被造之物,絕對基本上有不同的地方。── 鮑會園《歌羅西書的信息》

         『亞流主義派』的人曾利用這句話,證明基督為一被造者,不能謂與父神從亙古就同時存在的。在英文譯本中,似亦表示基督雖為被造之中最早者,但仍為被造者之一。但在原文中希臘字Prototokos的意思,是指基督為創造之先的一位。這樣,基督是被列在創造之外的。從下一節話『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者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足見祂也是創造萬物之主了。──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本節至20節可能是初期教會的一首詩歌,頌贊基督超越的地位。1516節讚美基督為創造主,萬物藉祂而造,宇宙的命運握在祂手中。1718節上半,說明基督是結合全宇宙的力量,也是萬有之首。18節下~20節,讚美主基督藏有父神一切的豐盛,祂復活完成了神的計畫,世界歷史有了新的開始,也藉著祂的救贖大功,人得以與神和好。

本節至16節簡潔綜述了新約有關基督位格的教訓。神是個靈,人不能見到祂,唯有藉著祂的兒子基督耶穌將祂表現出來(林後四46)。“像”是“代表”也有“顯明”的意思。“愛子是…神的像”不是說神就是這個樣子,而是說神取得人的形像後會是怎麼一個樣子。基督是在人的世界中彰顯神。祂存在於一切造物之先。“首生的”不是說基督為神的造物,而是說一切靈界的力量和萬有都是藉祂而造。“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概指天使,在諾斯底異端中,天使地位甚高。保羅指出,天使乃被造物,是藉基督而造的。

不但如此,基督也是創造的目的,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為祂而造;祂才能結合萬有於一身,一人釘死十架,使神與全人類和好。──《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能看見之神的像: 不是物質或肉身意義上的表達,而是對父神的本質性的表現和具體化(約一18;14:9)。換言之,在實體,本性,永恆方面聖父與基督完全同等。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亞流(Arius,A.D.256-336)以此為根據,主張基督也是被造物。但本文的意思是,按時間來看,基督在創造萬物以先,是超越萬物的存在(7:3)──《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5基督是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以先何意?】

答:在這一節聖經的意思,是保羅針對歌羅西教會的異端而作的,這異端乃指亞歷山大的神哲主義,和猶太的律法主義混合產物(參三O七題4項),因他們否認基督為神人之間的中保地位推翻了基督完全救贖的恩功。他們不高舉基督,反而極力主張要敬拜天使,嚴守摩西的律法規條,所以使徒在這裡特別要將基督的崇高地位明示出來。

①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基督本是神的像,原是我們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參二九八題),但是藉著這位父懷裡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這裡的像字原文為(),是含有肖像、形象、模型、表彰之義(太廿二20;西一15,三10;林前十一7;啟十三14),如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的面上,使人看見祂所顯出神榮耀的光,而認識祂就是神的兒子(林後四6;太十七25)。所以希伯來書說:「祂是神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來一3,參三七五題),「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西二9)。這可足以顯明基督是神的完全代表,祂將父神的形象一切豐盛和榮耀都表彰出來。主耶穌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9),這話是已經充分的證明了。

②愛子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以先——基督是神的代表,是與神同等同榮的(腓二6;約十七5)。祂是原與父為一(約十30)。這裡保羅說到首生的,其原文為()(( )第一( )生產),即含有長子、頭生的、首生的意思(羅八29;路二7;西一1518)。這首生的是指祂復活說的(西一18),祂是成為新創造的首生的,系指基督為創造之先的一位,是先於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換言之,祂是不在被造者之內,而是被造者之外,且是超越一切被造者之上(約一1;箴八22-30)。只有祂是神所生的頭生長子,遠超過所有的天使,神的使者都要來拜祂(來一4-6)。所以承接下文,保羅更明白的解釋,萬有都是靠祂而造的,祂是在萬有之先,在凡事上句首位(西一16-18),直言之,已經完全說明了基督是創造宇宙萬有之根源,把祂與一切受造之物清楚地分別出來,要叫哥林多的信徒明白,不為異端迷惑,能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穩固。——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一15問:歌羅西書1:15按正意該如何解說?】

       答:歌羅西書1:15:“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關於這節聖經的解說,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歌羅西書這一卷書,是特別給我們看見,神的兒子祂在凡事上都居首位。所以神就把祂本性一切的豐富,都有形有體的,放在祂愛子的裡面。根據這一點,我們就看見神的愛子與神的關係,我們也看見神的愛子與造物的關係。我們也看見神的愛子與新造就是教會的關係。

       在第十五節上半,是給我們看見神的愛子與神的關係,下一半是叫我們看見神的愛子與造物的關係,到了第十八節,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複生的,這是神的愛子與新造的關係。神是不能看見的神,這是藉著祂的愛子,就能看見神了,所以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對腓力說: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我們的主耶穌,乃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換句話說:祂就是把那不能看見之神,完全啟示了出來,我們看見了祂,就是看見了神,因為祂就是神,這是祂與神的關係。

       在這一點上,相信眾聖徒都能瞭解並肯接受。問題是在第十五節的下一半說: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這是說到我們的主與造物的關係。對此多人不能十分明白,有人翻譯說:祂是首先被造的,但是這一段的聖經,不能把它翻作祂是首先被造的,如果祂是首先被造的,那麼祂就不是創造者,而是被造者。所以解說這一段的聖經,說祂是首先被造的,是違背神的真理,並且不合這段聖經準確的記載。這裡是給我們看見說:祂是在被造中的首生者,所以中文把它翻作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前。

“首生”這兩個字就是“長子”,這個字在第十八節裡,也是同樣的用,首先複生的,乃是復活中的“長子”,在神的被造中,我們的主是“長子”,在復活中,我們的主也是“長子”。那麼這個“長子”在聖經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是怎樣的解說呢?聖經裡面這個“長子”,有兩種不同的解說:一種是普通的解說,那就是說第一個生的。比方說在一個家庭的裡面,第一個生的孩子為長子,第二個就是次子,這樣接著次序下去。但是在這裡不是普通的用法,照希臘原文的意思,這裡“長子”的用法,乃是一個專一的用法,換一句話說,不是根據次序,乃是根據性質,不是在次序上頭一個生的,乃是在性質上祂是首生的。

       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意思說,所有在祂以後的,都從祂來支取裡面的性質,祂也規定了以後所有的性質,這一個就是首生的意思。在詩篇89:27,神對大衛所說的話,神說:“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這裡說神立大衛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們知道大衛按著次序來說,並不是長子,他是耶西最小的兒子,但神設立他為長子。大衛按著君王來講,他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君王,也不是世界上第一個君王。因寫以色列人在沒有君王之前,列邦已經有君王了,以色列人第一個君王掃羅,乃是根據外邦列國的君王而立的。

但是神說大衛是長子,是世界上最高的君王,我們看這裡並不是指著次序來講,這裡乃是根據性質來說的,神設立他作長子,為最高的君王,意思說:所有合乎神心意的君王,都得跟隨大衛的腳蹤。出埃及記4:22 :“你要對法老說,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神藉著摩西對法老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是我的長子。”當然按著國家來講:以色列並不是地上第一個國家,第一個民族。但是神今天在各民族的中間,他揀選以色列作祂的長子。換句話說:神對各民族的旨意,在以色列的身上,是首先第一個彰顯,凡是合乎神心意的民族,都要根據以色列的榜樣。就著這兩處的聖經,可以看見“首生”或“長子”,有專一的意義。

       根據希臘原文講,這專一的意義,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優先,祂是優先的,在一切之前,一切還沒有之先,祂已經在那裡了,祂是優先的,所以中文翻譯:“祂是被造之先。”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主權,祂是有主權的,一切的主權,都在祂手裡,這一個就是“長子”——“首生”的意思。我們的主耶穌與造物的關係,是站在一個“長子”的地位上,祂是優先的,並且祂對於造物是有主權的。

       因此我們看見主至高的地位,祂不是一個被造,這不但在字句上可以看出來,我們談下文時,就看見聖經也解說了這一件事情。在歌羅西書1:16:“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這段經文,很顯然是解說上文的,因為上文說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先。為什麼祂是“長子”呢?為什麼祂與被造的關係,是站在優先和主權的地位,我們看下述的幾個原因,就可得到解答。

第一,“萬有都是靠祂造的”,中文是照著文字的語氣如此翻譯,而在原文是說:“萬有都是在祂裡面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

       換句話說:萬有是指所有的創造沒有一樣不在內,都是在祂裡面造的。在此翻譯聖經的人,就發生了困難,萬有怎樣可以在祂裡面造呢?人總是受物質觀念所限制的,一想到裡面,就產生了物質的觀念。比方說:我們眾人都在這個房子的裡面,這個房子該有多大呢?如果說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房子裡面,就物質觀念來說,就不大容易明白。但是在原文的意思是說:萬有是在祂裡面造的,就是萬有都是祂所設計的,萬有都是出於祂的心思,因此萬有都彰顯祂的榮耀。

       比方說:這裡有一個桌子,是木匠所造,我們也可以說,這個桌子是在木匠裡面造的,因為這是木匠用他自己的心思,計畫了這樣一張桌子,也代表著這木匠的性格。如果這個木匠很有美術天才,所造出的桌子一定很美觀,如果這個木匠,個性是粗魯馬虎的,他所作的桌子,一定也是粗糙難看的,所以可以說這個桌子是在木匠裡面造的。聖經不也是這樣說嗎?我們藉著所造之物,知道神的神性和祂的大能。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因為這一切都是祂所造的。感謝讚美主!所有的萬有,都在祂裡面造的,都是我們的主所設計的,都是照著祂自己的性格品性,他設計了萬有,因此萬有都能彰顯祂的榮耀。雖然今天受造之物已經墮落了,已經在虛空敗壞之中,但是我們感謝讚美神,我們還能看見祂的大能和祂的神性,因為萬有都在主耶穌基督的裡面,就是神愛子的裡面造的。這個就證明說,祂不是被造者,祂是創造者。祂對所有的萬物是優先的,和有主權,因為是祂所設計的。

       第二,萬有不僅是在祂裡面造的,並且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這個藉著祂造,就是經過祂造,是祂親手經營的。我們的主對萬有來說,祂不但是萬有的設計者,好像一個建築師一樣。我們的主也是那建造者,好像工程師一樣,祂設計了之後,祂就親手創造萬有,萬有都是藉著祂造的,是從祂手裡所出來的產物,因此他對萬有來說,祂是優先的,祂是有主權的。

第三,又是為祂造的。不但是祂設計的,不但是祂經營的,也是為著祂而造的。被造之物,沒有一件是為著自己本身而生存的,所有的萬有,都是為著主而造的,所以萬有應當稱頌主的名。我們的主,祂是主人,祂有所有權。祂承受萬有,祂是萬有的主,這是主與造物的關係。你看到這三種的關係,三重的關係,就可以很清楚的說,我們的主並不是第一個被造的。我們的主乃是被造中的長子,一切都是根據祂而來的,一切都是藉著祂而有的,一切也是為著祂而造的。所以這一節的聖經,是應當這樣的解說。── 江守道《幾點屬靈的交通》

 

【西一15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這些話如何解釋?】

    這節聖經是保羅針對在歌羅西教會的異端而說的。他們不高舉基督,反倒要維持摩西的律法和敬拜天使。所以保羅在這裏先把基督的身份與地位加以說明。

    一、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神是靈,無肉眼所能見之“像”。當神創造亞當時,是照著他的“形像”而造,這“形像”實指人類帶著神的“性情、榮耀與永遠”而言(參閱腓立比書二章67節的研究),道成肉身的主那穌乃是世上表現神的屬性(性情)、榮耀與永存的事實。所以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一章18節)。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6節說:“神榮耀的光顯在那穌基督的面上”。這節聖經解釋了那穌在“山上顯像”的秘密。那穌本來是神,但因道成肉身後,神本來的榮耀為肉身所隱蔽,現在在山上向門徒顯出神的榮耀。神的榮耀從那穌裏透出來,使人看見他臉面明亮如太陽,衣服潔白如光(太十六章2節)。正如強烈的燈光透過幻燈片,顯出幻燈片內本有的圖畫一般。

    希伯來書作者則說:“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來一章3節)。這裏“真像”一詞,原文與歌羅西書所用不同,但意義可以彼此解釋。希伯來書一章3節的真像為CHARAKTERxafQlCr加)原意為“雕刻”、“印記”、“與原稿完全相同的文字”。歌羅西書所用的為EIK ONJx如)原意為“形像”、“模樣”、“代表君王的貨幣刻像”(參太二十二章1921節該撒的像)。基督為神的完全代表,把天父的一切豐盛都表彰出來。所以主那穌自己宣佈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章9節)。“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一章1節)。

    保羅說這句話的動機是要讓那些宣傳異端的人曉得,基督是神的代表,是與神“為一”的(約十章30節“我與父原為一”),他並非與眾天使相同,也不是被造的。

    二、那些宣傳異端的人說:“基督也是被造者之一,與天使及人類相同,不過基督是最先被造者,或說是在被造群中的第一名而已”。但保羅說:“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請注意這兩者的見解是完全不同的。保羅的意思是基督不在被造者之內,乃是在被造者之外,他不是與被造者地位平等或是占第一位,乃是高於一切被造者,與神平等(腓二章6節)。

    在這裏我們要從原文找到這節聖經的真正意義。中文譯為“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的話與原文的原意不同。英文譯為THE FIRSTBORN OF EVERY CREATURE意即“一切被造者的長子(或首生的)”,並無“在……以先”等字樣。原文則為PR OTOTOKOS(長於或首生的)PASES(一切)KTISE OS(被造者)(ⅡllpOJr orofc0na剛《fcrcGEItJU

    這句話直譯應為“是一切被造者的長子”,然後保羅在下文解釋說:“萬有是靠他造的”,不是以基督為被造者的第一名,而其他的被造者則挨次排隊的列在以後,保羅又說:“一切都是藉著他造的”,不是與基督一同為被造者。保羅再加上一句“又是為他造的”。萬有被造,其目的是“為基督”,顯然地基督不在一切被造者的行列中,他有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非任何被造者可比。

    那麼“首生的”、或“長子”到底何意?

    希伯來書一章給我們很清楚的解釋:

    基督遠超過天使(一章4節)。

    神的長子(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神的使者都要拜他(一章6節)。

    神從來未曾對任何一個天使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只有基督是神所生的兒子(一章5節)。證明基督與天使的地位完全不同。天使也不能排在基督的第二位。

    天使是救恩的服役者,基督為救恩的主人(一章14節)。

    基督在天上時為“獨生子”,但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之後便成了“神的長子”,因他要領許多兒子進榮耀裏去(來二章10節)。

    所以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18節也發揮了這點真理,即主那穌“是從死裏首先複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這裏“是從死裏首先複生的”一語,中文聖經譯得不妥,英文是THEFIRSTBORN FROM THE DEAD,直譯為“從死裏復活的首生的(或長子)”。原文為PROTOKOS(長子)EK(從)TON(那些)NEKRON(眾死者),直譯應為“從眾死人中首生的”或“從眾死人中的長子””(原文並無復活一詞在此句中,加譯“復活”一詞,不過是要使原文意義清楚一些)。但保羅到底在這裏是想到“死人復活”呢,還是想到“一切人類都是在靈裏已死的人”呢,還待研究。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1節說“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曾表示未信那穌的人是“死人”。

    因此,在歌羅西書一章的這一句話,如譯為“他是從眾死者中復活的長子(或首生的)”實無不可,意即,基督是在一切被造者的“長子”,他是一切的元首,在凡事上居首位,一切天使及人類均不能與他的地位並列,他高於一切。所以人們不應崇拜天使或任何人,只應崇拜基督。

    3世紀的阿利烏(AREUS),是亞力山大的傳道人,他根據保羅在這裏所說的“長子”一詞,宣佈基督也是被造的,低於創造之神,並非亙古常在者。紀元後325年在尼西亞(NICAES)大公會議中宣判他的理論為異端,禁人採用。――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一15~23使徒保羅開始談及本書信實質性主題“基督論”,當時歌羅西的異端分子說,神與人類之間的中保是天使,而把真正中保耶穌基督的地位和身份降低為被造物。對此,保羅先通過與被造物的關係(15-17)和與教會的關係(18)闡明基督身份的超越性,並具體論述唯有他才能成就且必須由他成就的聖工(19-23)。我們從這裡可以領會以下教訓:①我們要承認並告白基督與神同等,是萬物的創造主,是有被造物的主;②牢記教會之首耶穌基督,且順服他話語;③除了耶穌基督,在任何地方都無法指望與神和睦( 4:12)──《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6「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

         萬有應該按著祂的旨意來生活和工作,否則便失掉存在的意義。――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 這一節暗示天使也有等級與地位的差異。但本節的重點是,駁斥當時初期教會記憶體在的天使崇拜思想,闡明天使也是被耶穌基督所造的被造物,因此人類當敬拜、歸榮耀的不是天使而是基督。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7「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

         『立』字的原文有『聯絡而存』的意思。――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本節至18節前半指出基督是萬有秩序的主宰,存在於萬物之先;是祂的力量使萬有得以運行不息。基督統治全宇宙,教會是祂的身體,是祂所拯救的新子民生活在祂愛裡的那個“國”,祂是教會的頭。──《啟導本聖經註釋》

         萬有也靠他而立: 唯有在基督裡才能尋找,一切自然和歷史中被發現的明確的統一性與秩序及其適應(來一1-3)──《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8「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頭和身體的關係是生命的合一,而不是表面的聯合。在基督的生命上沒有分的人,不可能成為祂身體的一部分,不可能在真正的教會裏有分。――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祂既是元指,是起頭,是一切生命和力量的根源,教會必須繼續不斷的倚靠祂。――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從死裡首先複生,原文prototokos首先複生跟上文15節的首生是完全相同的一個字。按詩二7及徒十三33的解釋,可知詩二7的話是指基督復活說的。這是祂作教會的元始和作萬有的元首不同的地方。祂創造萬有只要憑祂的全能全智,不必親自受死流血;但祂創始教會,卻要降生、受死、復活、升天。創造在全能的神來說,算不得是最希奇的作為。但救贖在全能至尊的神來說,卻是最奇妙的作為和最偉大的愛心之表露,是祂一切賜予中最大的恩典。這至高無上的神,竟然為人受死代罪,完成萬世的救恩,實在是值得我們永遠稱頌,感贊不盡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教會全體之首: 基督不僅是教會的掌管者,同時也與教會有著有機的關係。教會: 字面意義上有“聚會”或“會眾”之意,但在這裡卻指為包括被神拯救的所有百姓。使徒保羅把教會稱為“身體”有三種意義:①設立教會是為了執行基督的旨意和事工;②教會是有機體,因此其成員相互間的聯合是非常重要的;③基督與其百姓之間存在的紐帶關係是非常本質而實際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819基督是重生得救的新人類之始。亞當是舊人的元始,因犯罪使全人類陷在罪中,帶來了死亡和必朽的身體。基督從死裡首先復活,歷史上雖也有死而復生的人,但仍舊死了(王下四35;路七15;約十一44等);唯有基督是第一個從死裡復活而又帶著榮耀的身體的,是新造之人的元始,父神一切的豐盛都住在祂裡頭——具有神完整的特性,具有神所有的權能和本性。(諾斯底主義認為神的全備的豐盛流貫於天地之間,藉著“天使”、星宿之靈等來左右人的命運,控馭人的生命;因此神非人類命運的唯一控有者,基督只是諸靈之一,是一個高等級的受造物,人類因此須敬奉這些住在星宿中的諸神。保羅斥此種想法為“世上的小學”,膚淺不堪。)──《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19「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裏面居住。」

         『居住』是長久居住的意思。――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諾斯底主義主張神與人之間有很多屬靈的存在,不通過它們任何神人間的交通都不可能,基督也不過是其中之一,因此不可能充分滿足人類的需要<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為了反駁這種思想,保羅宣告基督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中保,神的屬性和事工全部集中在基督裡面,而不是部分。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19~23在本文以神的旨意為主題的文脈中,說明基督獨一無二的超越性的背景。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0神藉著主基督“叫萬有…與自己和好”,不是說基督在十架上的死已經救贖了一切的人。聖經清楚教訓我們,只有相信的人才能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亞當犯罪,神人和好關係斷絕,世界陷入敗壞中(羅八1922)。基督替死贖罪,人神得以和好,也在原則上恢復了物質世界的和協,整個物質世界要到主再來時才能真正恢復原有美好秩序。

但基督和好的大功包括全宇宙(“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祂在十架上得到的勝利已歸服一切邪惡的力量,這些背叛的力量現在也可因基督的流血犧牲,與神恢復“和好”。有一天可在基督裡“同歸於一”(弗一10)。參《羅馬書》八3839,及本書二15及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20萬有怎樣與神和好?】

答:我們曉得一切受造之物,都是服在整個宇宙虛空、混亂、敗壞之下,萬有所以受咒詛,是因為世人犯罪的緣故,而一同勞苦歎息(羅八19-22)。可知萬物和人類是有密切的關係,但神的決策是藉著基督,作為萬有和好的工作者,只有祂能使宇宙之間一切紛亂之事平息,歸於完全和諧與平安。這是和好的實意,那就是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受死,使人的最得赦免,咒詛被取消,萬有也就因人蒙救贖而得到釋放,一同與神和好了。這種和好的工作成就,是按基督的一次受死,永遠成功的救恩來說的。至於全部工作圓滿的結果,則等到將來基督建立平安國度實現的時候,才得以成全(參弗一910;腓三2021;賽十一6-9,五一3,五五121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一20歌羅西書一20是否指全人類皆得救?】

     羅西書一19-20記載:「因為父喜歡叫一切豐盛,在他(耶穌基督)裡面居住。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問題就出在這裡。神既然喜歡萬物——天上及地上的——都與他和好。那麼,全人類豈不藉著基督道成肉身又代贖死亡而得救嗎?歷年來,贊成普救說的學者都用這段經文支持他們的立論。教會必須

小心處理這個問題,細察聖經關於基督救贖的其餘經文,回答普救

說的提問。

    果真如普救說所言,基督之死乃為救贖全人類,無分軒輊,就必然引發下述問題:

1       根本毋須要信心。無論人回應神呼召與否,不論他們是否悔改相信神,人類也毋須認罪,與撒但劃清界線;無論如何,全人類已因基督流血代贖而獲益,得著救贖。

2       沒有人下地獄,以前沒有,將來也沒有。聖經講述罪人于地獄受苦的慘況,也只是欺哄人罷了,這些經文絕不可信。

3       歌羅西書一20指萬物與神和好,若被理解為保證全人類至終均得救,縱使未悔改的罪人最後也能上天堂;那麼,在地獄裡受苦也只是暫時的,或許相似於羅馬天主教所言的「煉獄」罷了。罪人在煉獄裡受熬煉,但最後都升上天堂。誠心信靠基督,接受她作生命及生活之主,或者拒絕基督,兩者無關重要。全人類最後都聚首于天堂。

4       若如普救說所言,歌羅西書一20以及其餘相類似經文指出萬物與神相和。那麼,神並未永遠地將善與惡分別出來。無論遵守神的道德與否,都蒙神恩待。這樣說來,對與錯之間沒有真正歧異;人類也無須遵守道德律,因為一切所謂經驗都是虛幻短暫的,純粹出於人類的主觀。而且,神不必為人類寫成聖經,無須啟示人類,也不用賜人類予赦罪之恩。赦罪之恩已自動地賜予一切有生命的,而毋須視乎有生命之物有沒有歸榮耀與神並感謝他一切賜與。

    若認為歌羅西書一20乃指基督已救贖了一切有生命之物,而不分其善惡,上述各種引論必然隨之產生。天上各種有生命又有道德感的,無論悔改信基督與否,若都被基督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救贖了;那麼,神豈不是沒有公義可言。而且,天堂上充滿著罪犯,瀆神的、嘲笑基督的、道德腐敗的。這樣子的天堂,撒但必能掌權,因為它的權力範圍已伸展到那裡了。

         天堂變成地獄一般,充滿著作奸犯科,帶著滿身罪孽的人。贊成普救說的人當然否認這一點。他們會說,罪人暫被置於地獄中,飽受磨煉,之後都會被變成聖人。在陰暗境界裡的經歷,使罪人學習了愛神,又憎恨罪惡了;他們會全心全意信靠基督,其中絲毫沒有利己的企圖(即但求離開地獄)。這個說法根本不能成立,放眼看世界,聖靈還在人心內動工的時候,世上的法庭判罪犯入獄受懲誡,他們非但沒有後悔,還越來越心硬,希望下次用更聰明的方法犯罪,免受牢獄之苦。唯獨聖靈才能使罪人回轉,地獄裡已沒有聖靈了,褻瀆神的人在地獄內又怎會悔改呢?他們不信神,也不守道德律。

         啟示錄十六8-10記載墮落了的人如何抗拒神的審判:「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頭上,叫日頭能用火烤人。人被大熱所烤,就褻瀆那有權掌管這些災的神之名,並不悔改將榮耀歸給神。第五位天使把碗倒在獸的座位上,獸的國就黑暗了。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頭……就褻瀆天上的神,並不悔改所行的。」

         在世上的人已是墮落,不肯悔改,受懲罰後還褻瀆神。地獄裡的熬煉又怎能使人悔改歸向神呢!

         無論罪人在地獄受何等慘痛煎熬,痛苦哀哭了多久,他們也不會悔改歸向神。受苦怎樣多,也不會令他回心轉意,不能潔淨他那罪惡的心。因此,地獄煎熬絕不能煉淨人,因為罪人的心已頑梗不化。罪人生前不悔改,墮入地獄受煎熬,那裡充滿憎恨、埋怨,罪人又怎會學習愛神、相信他呢?罪人將會在火湖內,與撒但一同受永苦(參啟二十10,二十一8)。

         主耶穌曾清楚指出,在幽暗世界裡只有永遠的苦楚。「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太二十五41)同一章聖經結束的時候,耶穌指出罪人與義人將分別受永刑及得永生:「這些人要往永刑裡課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太二十五46)讀者須留意,這節經文所述兩種永遠維持的狀態,希臘原文都是aionis;約翰福音三16的「永生」也用同一字眼。這樣看來,aionios不能刪減含義而指某些不能永遠維持的狀態;地獄裡的「永刑」不會有終止的一天;同樣,蒙神救贖的人亦非暫居天堂。

         換言之,聖經教導,基督的生命乃永居於天,地獄幽暗的煎熬也是永遠的。耶穌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eis tous aionas tonaionon]。(啟一1718)。啟示錄二十10則說:「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eis tous aionas ton aionon]。」根據啟示錄二十一8(「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第二十章十節乃描寫未得救的人永居之地。罪人既受永刑,普救說當然不能成立,還顯出這種理論歪曲了聖經的教導。

         普救說認為罪人並非永遠受刑。在此必須指出,人類乃照著神「形像」受造(創一27),而神永不會死亡。因此,人類也是永遠存在於宇宙內,一是居於天堂,二是下入地獄。(聖經從未提及有第三個可能性。)未蒙神揀選的人,誤用了自己的意志,不回應神的呼召獲新生,卻自願停留在罪惡裡,違背神。這樣的人只能進入自己選擇的長居之地,與撒但在一起。

    罪人在地獄裡,已經沒有回心轉意的機會;聖經告訴我們:「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根據創世記,挪亞及家人進入方舟後,神關上方舟的門,將挪亞一家平平安安地關在裡面了;這時候,其他人再不能進入方舟,他們逃脫不了那大洪水(創七16)。在此之前整整一百二十年,挪亞敦促人類悔改,催迫他們尋求神的拯救;但當時的人都嘲笑挪亞。方舟的門一旦關上,天上的窗戶就敞開了,滅世的洪水便降下來。那時候,人類再沒有機會回心轉意,難逃一死。

    有人會問:良善的神怎能咒詛人類,將人置於永刑中?上述問題反對不了神的良善,神若良善,就必須站在公義、正直與真理一邊。落入地獄裡的罪人又是違背神的,暫時的刑罰不會令他們悔改歸向神(參看上文所述理由);罪人若進天堂,只會令天堂變成恐怖的地方,名實不符。神既是公義正直,又怎會容許這些事情發生!面對普救說的挑戰,我們必須指出,良善的神定將頑梗的罪人置於地獄;他們死在自己的罪中,此外別無他法。

    那麼,歌羅西書一20的正確含義為何?神藉著基督與萬物和好又是何所指呢?參看上文下理可知,天與地之間分斷割裂了:「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16節),包括可見及不可見的,都二分為敵對的陣營——其一乃完全從屬￿神,為彰顯神榮耀而活;其二乃拒絕神。而且,在天上神的使者,亦必對立于地上亞當的族類,後者服從撒但。神的律既被破壞了,他是公義的,於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後又復活勝過死亡,並成為蒙救贖族類的元首;這樣,神的公義才得著滿足。唯獨藉著基督,原先反對神的才能與神複和,兩個敵對的陣營才可和諧一致,共同從屬￿神(腓二10)。最後,神於萬物之前受歡呼頌贊:「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據此,我們方能瞭解diautou apoketallaxai ta panta eis auton(「藉著他叫萬有……都與自已和好了」)的含義。到那天,撒但的權勢遭粉碎,在這悖逆世界裡反對神的勢力都被拆毀無存,而萬物都承認耶穌基督為主了。Ta panta暗指各處及各範疇有生命之物都口稱耶穌為主,承認他擁有絕對的權能。

    至於魔鬼的權勢與撒但的國度又怎樣呢?它們亦迫於無奈地承認耶穌乃宇宙的主宰,但它們仍不肯誠心歸向神,不肯將自己的生命交托給主。那時候,無論撒但鬼魔喜歡與否,他們也得承認耶穌就是全能的主宰。(主耶穌在世傳道時,撒但及附從它的鬼魔都已承認耶穌乃彌賽亞。)一切得勝之物都會藉著基督與神複和,悖逆及詆毀主的日子經已過去了;無論得救或不得救的,都承認自己受制於基督權能底下。神命令耶穌基督承受萬有(來一23),藉著這位偉大中保在十架上死亡及後來復活,一切障礙及藩籬已盡撤,天堂上的眾天使與人類和諧共處,同心頌贊神。這樣,基督便「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西一21「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隔絕與創二17是相同的意思。隔絕表示完全斷了交通,完全離開了神。這隔絕神與人之間關係的就是罪(賽五十九2;弗二1;林前十五22)。反之,信徒罪得赦免,不只是刑罰的免除,同時也除去了神人間交通的阻隔。──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隔絕』一詞是指根本不屬神的,與神沒有關係。――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主基督所成就的全宇宙的和好,也是一切與神隔離了的個人的福音,包括歌羅西人在內。他們心裡也曾與神為敵、拜偶像、順從肉體的私欲,行種種的惡事背逆神。這種與神隔絕而有的絕望情況,迫切需要基督救贖的恩典。──《啟導本聖經註釋》

         因著惡行,心裡與他為敵: 為了警戒歌羅西教會因諾斯底主義的道德敗壞論而重犯皈依前的罪,因此特意使用這一詞。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2「但如今祂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

         『引到自己面前』又可譯作『呈獻在祂的面前』。『呈獻』是法庭上用的名詞,如同一個被告被『帶到』法官面前,等待著法官的宣判。――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人與神和好的結果產生了信徒品性上的徹底改變,願意得神的喜悅,行事為人對得起主(10節),在神面前聖潔而無瑕疵,不再受到責備。本節可譯為“現在,祂藉著基督肉體的死,叫你們與祂和好,使你在祂面前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  這句話是考慮到,主張否認耶穌道成肉身<9:28-36,耶穌生平的五大事件>的影子說和只有依靠天使般的靈性存在才能和睦的錯誤思想而說的<約壹4:1-6,對異端的概念>──《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3「只要你們在所信的道上恆心,根基穩固,堅定不移,不至被引動失去(原文是離開)福音的盼望。這福音就是你們所聽過的,也是傳與普天下萬人聽的(原文是凡受造的),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執事。」

         『只要』有『若』的意思,說出條件。『根基穩固』原文是『已經立在根基上』或是『根基已經立好了』的意思。如果我們有信心,如同根基立在磐石上(太七24),就堅定不移。――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只要你們在所信的道上恆心』又可譯作『只是你們要常存信心』或『你們要常住在信心裏面』。――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不致被引動』『引動』的原文是今恆時體,是指著異教方面的引誘是常有的(參二8)。――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福音的執事』是為福音負責,宣揚福音,護衛福音。――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我們眼見多少信徒因為信仰的根基不穩,而一時失去了信仰,甚或永遠地失去了信仰!―― 沈保羅《真知灼見――歌羅西書講解》

         信徒得到這種新地位,不等於說從此有了保障,可以不必注意行為。保羅警告這種自滿,勸信徒必須在真道上繼續追求聖潔,堅定不移,不可被異端引誘,離開所信。

“傳與普天下萬人聽”是指福音的普遍性,不分階級、種族,都可以得聽;不象假教師所傳的神秘的道理,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有資格接受。保羅指出他也是傳這福音的使者,就象以巴弗和推基古都是基督忠心的執事(一7;四7)。他們牧羊歌羅西教會的地位顯然正受到異端的攻擊,保羅說他“也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要讀信的人明白,這二人是與他一同侍奉主的,是可信賴的忠心同工。──《啟導本聖經註釋》

         福音的盼望: 表示主再臨的那一天,所有信徒將擁有的,對終極的完全救贖的期待(14:3)──《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4「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患難』並不指祂十字架上救人的痛苦,那是沒有缺欠,也是不能補充的,這患難是指祂平生所受種種的苦。所以『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就是補滿信徒和主一同受苦所有未足之處(參腓三10;約十五19~21;太五11~12)――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整個來說,『身體』的痛苦與不全,也是『頭』的痛苦與不全,這裏所講的缺欠,就是這一種的缺欠。

         耶穌基督受苦,是為了祂的身體,就是教會可以被建立。但這個工作,必須要有使徒和其他的信徒,前仆後繼,不斷地受苦,才能作得完全。──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保羅傳福音到外邦受盡苦難,此處所說的“受苦”當指坐監。

基督徒受苦可以補滿基督受苦的不足(“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難道基督為救贖世人而受的苦不完全,有欠缺嗎?我們可從醫學的發明中來認識此事。科學家發明了治病新藥,仗只打了一半。有了新藥當然是大成功,但要人採用新藥需要克服多少無知、成見、敵視和反對,是一場持久的戰鬥。從這比喻來看,比較容易明白基督救贖大功和信徒參與的關係。基督救贖的大功是完全的,也完成了。祂忍受了十字架的痛苦,戰勝了死亡。但基督為人完成的工作必須傳揚開去,靠基督得救的好消息應讓大家知道。完成傳揚的任務必須付出代價,傳的人要犧牲、受苦、殉道,為此而拋棄生命。這一切可以說是基督受苦(患難)的“補滿”。要是沒有傳揚,基督為世人所完成的奇妙救贖,人何能知道。

基督來到世間,犧牲受死,讓世界變得美好,讓世上男女不只有救恩、得赦罪,可以與神和好,也可以過健全、幸福、自由,和平的神國子民的新生活。這是基督救世的目的。許多基督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付出了代價,在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說,是在“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一切為所信的真道,為人類幸福而受苦的人,都是在分擔基督所受的患難,填補主基督受苦的不足。使徒彼得所以說,“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要為有此榮耀而歡喜(彼前四13)。──《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與弗3:1以下所論述的內容似乎有些相似,看似脫離了主題,實際卻不然。因本文的焦點不在於保羅身上,而在於他所作的事工上。保羅談及自身的苦難與自己與歌羅西信徒的關係(24),自己的使命(25-29)以及向他們的關心和憂慮(2:1-5),並他們的勸勉與號召(2:6,7)。本文給我們的屬靈教訓是:①真正的福音工人甘心接受為基督身體教會受的苦難;②神設立教會工人的目的是為了宣教和教育;③我們應效法保羅,成為信靠聖靈的權能和聖工、為主的事工竭盡全力的人;④沒有感恩的心,經常生活在不滿中的人,容易受魔鬼的迷惑。

         基督患難的缺欠: 不是暗示基督所受的苦難不足,而是指主的身體教會將要受的苦難。我肉身上補滿: 指保羅受苦難是為了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4在肉身上怎樣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答:保羅說:「現在我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在這裡所說基督的患難,不是指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釘死所受的苦難,因基督在十字架上肉身的苦難,是為擔當罪人而受的苦難,祂的救贖共作已經一次完全成了,毫無缺欠(約十九39;彼前二24),故不需要任何人去補充。至所謂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意即指保羅將他自己為了基督的緣故,繼續在傳道救靈的工作上所受的患難,正如使徒約翰亦以他自己和信徒們,在傳神的道上所受的患難,視為在耶穌的患難裡一同有分的意義一樣(啟一9)。保羅自他蒙召作主的使徒以後,即曾不斷的為主的福音,為了教會的聖工,多受勞苦,多此下監,受到迫害鞭打,經歷了各樣的患難和危險(林後十一723-28),直到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仍是在為耶穌被囚坐監的時候,因他這樣為主的真理,和教會信徒的信仰而受苦,大有價值,不以為苦,倒覺歡喜而快樂;並且他還以自己為基督、為教會、所受的患難,仍有缺欠,尚未達到完全的地步。他很樂意地願在他的肉身中,受他當受的患難,去為主打完美好的仗,跑完當跑的路,完成基督交付下來未盡之工,以致得主賞賜之日(提後四78;腓三121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一24保羅如何能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關於這點真理,保羅只在此處題及。有些讀者誤會以為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救贖世人所受的苦難尚未完全,要這位偉大的使徒去受苦來補滿基督的缺欠。事實上,基督在十字架的苦難已完全,不需要由任何人的苦難去補充。

    首先我們要明白希臘文有兩個不同的字表示患難或苦難,一個是身體的受苦與情感的痛苦,原文為PATHEMATAna6hLara),另一個是精神或說理智的痛苦,原文該字為THLIPSIS(肌…《),這字原意為“狹窄”、“壓迫”。保羅在這裏所用的“患難”乃是這個“理智的苦難”,指基督“在工作上與使命上的苦難”而言,並非指基督在十字架上身體所受釘死的苦難。

    明白這字原文的真正涵義後,我們便容易解釋這節聖經的疑難了。那就是基督在世上為傳道受苦只有短短三年半的時間,他完成他那頭一段的工作,便升天去了。繼續這聖工的便是眾使徒,然後是由每一時代為他工作的人去逐步擴充他的聖工,而每一時代每一位神的僕人在為主工作時,都會受到若干“逼迫性的苦難”,這一切的苦難乃是在基督的苦難中有了份,直至基督再來時,這一切苦難便要完成,再沒有人會為基督受苦了。

    又,原文“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一語,並非說基督有“缺欠”,亦並非保羅曾“補滿”,這句經文頗難翻譯。“缺欠”一詞原文為HUSTEREMA(。or一*。)即“未填塞之處”、“未補上之處”或“未寫之字”。而“補滿”一詞原文為ANTANAPLEROOavravallp*)指“相對著去加上”、“相對著去填上”或“對著空位而坐上去”之意。

    保羅借用當時希臘兒童在小學校念書的情形來描寫這件事。當時小孩子學作文,教師在紙上先寫句子的前一半,後一半讓小孩填上去,來完成一句句子。教師首先寫上一半或幾個字,餘下的有待學童去完成。並非教師不會寫完該句子,乃是讓學童去學習作句,與老師一同完成之。

    保羅並非已經“補滿”基督的患難“缺欠”。“滿”字會使人誤會,保羅只是“填上未填之處”;而“缺欠”並非虧欠或不足,乃是基督所留下來“未填之字”而已。

    所以保羅在這節的前面說:“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意即有機會“填上基督所留下的空處”,是一種快樂的“享受”,並非痛苦的“忍受”。一個學童能把教師所未寫之下半句寫完它,而且寫得正確,乃是一種享受也。

    保羅在以弗所書一章23節曾題及“教會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一語,該處的“充滿”(PLEROOnp*)乃是自動的充滿,有發展、擴充、漸漸到達高峰之意(參該處的難題研究)。但保羅在歌羅西書所用的“補滿”則是相對的,被引導的,學徒練習的“填

上”。以弗所書的“充滿”是以基督為主,教會是“被充滿的”,歌羅西書的“補滿”是以基督為領導人,教會是跟隨者,去完成基督留下來未竟之工。――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一25「我照神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

         『教會的執事』乃是要把神的道傳得全備,把基督的身體建立起來。――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要神的道理圓滿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努力傳揚。保羅作使徒的責任,是要把神的道理廣傳。他既是“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參林前四1及注),他有責任照顧各處的教會,包括歌羅西在內。──《啟導本聖經註釋》

         職分: 這句話表明保羅蒙召傳福音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也可解釋為“管家”(16:2-4)──《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6“奧秘”在此指外邦人也包括在神救贖的計畫中,基督不只為猶太人死,也為普世的人受死(參弗二1122)。這本來隱藏的神的旨意現在已向一切信祂的人顯明。“聖徒”指與基督聯合分別為聖的基督信徒。──《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26~27奧秘: 在新約指除神的啟示外,無法顯明的真理(林前2:6;15:51)的代名詞。這奧秘不僅包括對猶太人的救贖計畫,也包括對外邦人的救贖計畫<8:11-13,猶太人與外邦人的救贖關係>──《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7外邦人一樣可以得到神的大愛,基督一樣可以成為他們心裡的盼望。人已失去的榮耀可以恢復。舊亞當在樂園裡失去的,新的亞當基督已經取了回來。猶太人與外邦人,只要是信徒,都可以得到這榮耀的盼望。──《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一28「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講道要用智慧,若不用智慧,講道就不能使人明白。雖然我們不用屬世的高言大智,但為要使人明白起見,亦不能不用相當的智慧。――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完全』這詞的原文為神秘的專字,指已受過最秘密的教訓,見過最秘密的禮節,達到最高級的『完全』。――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傳揚”是宣揚基督也拯救外邦人,都可以作神國的新子民的佳音。“勸戒”是督導信徒不可偏離正道;“教導”是把福音真理解明,使每一個人都能在基督裡完全成長。(諾斯底派的人和神秘教派用“完全”來形容已經得到他們所誇口的奧義或慧識的人。保羅指出在基督裡人人可以成為完全。──《啟導本聖經註釋》

         談及使徒保羅履行使命的方法和使命的目的。──《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一29「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盡心竭力』在原文是從竭力掙扎的字根而來的,包含四種意思:(1)辛苦工作至筋疲力盡。(2)在競技場上爭取獎賞(參林前九25)(3)形容軍人被困而奮戰求生(參提前六12)(4)努力苦救人脫險(參約十八36)。保羅說的盡心竭力,是這種精神,為要使神在他身上所置的目的達到。――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盡心竭力』又可譯作『竭力奮鬥』,是形容運動員在場上比賽的字。在運動場上比賽,不單要用盡全力,而且要持久不懈的努力。――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保羅用“勞苦”、“盡心竭力”來描寫他的侍奉工作。“勞苦”不單指他親力作工(徒十八3),也指他為牧羊教會的事勞心勞力(羅九2;林前九12等)。“盡心竭力”的原文含有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取勝的努力。保羅是用這種精神來傳揚、勸戒和教導的,好把人完完全全引到神面前。──《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