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第二章拾穗 【西二1】「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和老底嘉人,並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 『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由此顯出他的關心不是個人的喜好問題,而從神來的託負。――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盡心竭力』又可譯作『竭力奮鬥』。保羅的奮鬥是內心的奮鬥,大概不是限於為他們迫切的禱告,一定包括為他們掛心、內心的憂慮等。――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盡心竭力』原文與『較力爭勝』(林前九25),『打仗』(提前六12;提後四7),『努力』(路十三24),『爭戰』(腓一30)都是同一個字。――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盡心竭力”原文agona,與林前九25的“較力爭勝”是同一個字。在提前六12譯作“打仗”,腓一30譯作“爭戰”。所以這句話不但說出保羅怎樣在禱告上為信徒“打仗”,也說出他為信徒靈性的事,何等熱切地肯付代價。雖然有許多信徒是他還不認識的,他也同樣關懷。他實在不愧為神的管家,神的忠僕,因他自覺對神一切的兒女都有責任。雖然自己還在監獄中,但對於從未見面的歌羅西信徒,卻仍有親切的負擔和熱誠,知道他們信仰上有錯誤,便要極力挽回他們。──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我願意你們曉得”或“我願意你們知道”為當日書信用語,在說完一事之後,另及一事,多用此句開頭,如同中文尺牘“茲有——事奉告”之類。保羅說明他使徒的責任之後,進一步解釋他的牧羊工作並不限於自己設立的教會,也包括象歌羅西、老底嘉等沒有與他“親自見面的人”,他同樣關懷、代禱、通信。他另有信致老底嘉的教會,那封信會轉來歌羅西。給歌羅西的這封信也要轉去老底嘉,大家交換宣讀(四16)。 老底嘉距歌羅西城不過16公里,為今土耳其的巴木加爾(Pamukkale)。 保羅忠心己職,對雖非自己建立的教會也同樣盡心竭力。他對羅馬的教會也是如此(羅一7~15)。──《啟導本聖經註釋》 老底嘉: 位於歌羅西附近的呂克司平原,是小亞西亞的一個重要城市,擁有發達的文化與藝術。尤其是很多猶太人居住在這裡。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5】保羅在這裡吐露自己對歌羅西教會的關心和擔憂。雖然無法直接面對面地見面,但由於擔心異端思想的入侵而寫了本書。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2】「要叫他們的心得安慰,因愛心互相聯絡,以致豐豐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們真知神的奧祕,就是基督;」 『真知』是充分認識,而這種認識是從經驗中領受來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保羅盼望基督徒的團體都能本愛心結合,基督為元首,眾教會為筋節,愛心為脈絡,聯合為一(二19;三14)。這樣必可得到鼓舞激勵,信心充足,真能認識基督。 基督是神的像(一15及注),把神的本性顯明給人看,使我們能領悟神的奧秘,因為基督裡面蘊藏有神全部的智慧和知識。 “奧秘”在保羅書信中指的是人不知道的神的旨意,其內涵須從上下文中去決定。例如一27的“奧秘”和《羅馬書》十一25的“奧秘”,說的便是不同的事(參羅十一25注)。不過總的來說,都是過去隱藏但現在卻公開讓大家知道的神的旨意;這奧秘不象別的信仰,只給一小部分人知道,而是公開給一切人知道。──《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二3】「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裏面藏著。」 『智慧』是指領會屬靈真理的意義的能力,『知識』則是領受的真理;這兩詞在原文共用一個冠詞,表示兩詞代表一件事;真正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兩者都隱藏在基督裏面。――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一切的寶庫都存在基督裏面,但卻像隱藏的珍寶一樣,不是不可知,而是要用功夫去發掘。――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智慧”和“知識”是神的本性,表現在祂救贖人類的大功和控馭人類歷史的大能中(羅十一36注)。保羅針對假教師所說基督只是顯明神給人看的諸靈中的一位,力斥其非,指出基督深藏有神全部的本性,在與人的關係上,表現于祂的智慧與知識中。 本書常提到“智慧”,指的是人認識神的智慧(例如一9~10;二2)。諾斯底異端強調智慧為人得救之本,乃他們所專有(諾斯底一名就是智慧的意思)。保羅要人明白真智慧來自基督。基督徒才能得到真智慧。──《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含有三種概念:①真智慧和知識在基督裡面;②基督裡的智慧和知識是寶貴的;③這種智慧和知識是隱藏的<可13:10-17,比喻的雙重目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4】保羅要歌羅西信徒明白,認識基督才是認識神性的唯一途徑,勸告他們別受異端欺騙,鼓其如簧之舌,領上歧途。──《啟導本聖經註釋》 花言巧語: 看似像樣的極富吸引力的理論。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5】「我身子雖與你們相離,心卻與你們同在,見你們循規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堅固,我就歡喜了。」 『規』是畫圓的工具,『矩』是畫方的器具,『蹈』就是實踐的意思,『循』就是遵循的意思。一個基督徒若是有生根建造的學習,就會遵循屬靈的原則,實踐信仰生活的規矩,做到應盡之本分。――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先稱讚,後勸戒,這是勸戒人的一個好方法,容易使人領受。――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真正教會必須有像兵士的紀律。正如標準修訂本所譯,保羅因聽聞歌羅西人的信仰能夠合乎規矩(order)和堅固(firmness),心就歡喜了。這兩個字是足以展示一幅鮮明的圖畫,因為它們是軍隊裏面的慣用詞語。譯作規矩的希臘字是taxis,解作行列或者有條理的安排。教會必須像一隊整齊的士兵,每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隨時準備和願意聽候命令。譯作堅固的希臘字是:stereo{ma,解作堅固的堡壘,或一個不能動搖的方陣。它描寫一隊士兵以方陣的密集防禦,能夠抗拒任何侵略的敵人。故此教會必須有紀律化的規矩,和堅固的陣形,像士兵們具有的紀律和訓練。他們必須在祂裏面生根和建造。──《每日研經叢書》 他想像自己是一個軍官,在檢閱準備妥當、排列整齊的軍隊。循規蹈矩和堅固兩詞乃軍事用語,前者形容一營兵士的井然排列,後者描述他們表現出來的穩固陣形。保羅看見(雖不在肉身卻在心裏)歌羅西信徒怎樣忠於神的道,就歡喜快樂。──《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保羅如在歌羅西,一定會當面抵擋這些假教師,但他身系囹圄,有心無力。好在他與教會之間心意相通,可以象身在他們那裡一樣說話。“循規蹈矩”與“堅固”原文指軍佇列陣井然有序,屹立如山。保羅好像將軍檢閱軍隊,看見他們在
入侵的敵人前,陣容堅固,絲毫不亂,內心甚為寬慰。從本節可知異端並未能在歌羅西教會中立足,以巴弗報告的只是警號。但保羅毫不懈怠,勸信徒不可放鬆警覺(6~7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循規蹈矩: 意指訓練有素的士兵井然有序的排隊。堅固: 牢固的戰地,這裡指信心毫無動搖的狀態(林前15:58)。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6】「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祂而行,」 抵擋錯誤教訓的惟一方法,是在我們的屬靈經驗和所學到的真理上站穩。――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二6~7】“遵祂而行”,原文是“在祂裡面行動”的意思,參N.A.S.B., R.V.等英譯本,中文新舊庫譯本譯作“當在祂裡面行動生活”,就是以基督為範圍地生活。 “生根”指靈命方面說的。信徒應當“生根”於基督,就能從祂結果子。“根”是向下生的,可以表明謙卑。 “建造”顯示使徒在此將信徒的靈性看作一種工程,像建造房屋那樣(太七24,26;林前三10-15)。這建造之工程是包括生活與工作兩方面。 “生根”注重隱藏部分,向下深入;“建造”是注重向上的發展,是向外表現的部份,信徒應在這兩方面一同生長。“生根建造”英譯rooted and builded(R.V.)。──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在這裡使徒保羅向已接受基督為主的信徒給予幾個勸勉:第一,“遵他而行”。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忍耐;第二是“生根”,使用了完成時態,指信徒一次性地,且永久地紮下信仰之根;第三是“建造”,指出如同建造大廈一樣,信仰也要持續成長;第四,“感謝的心也更增長”,這裡的動詞是現在分詞,指信徒的感恩生活應成為習慣化。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7】「在祂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 『生根』指隱藏的生活,有下面的講究:(1)證實開始生長。(2)開始尋找供應。(3)立不見的工夫。(4)使生命更穩固。――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建造』指顯露的生活,有如下的講究:(1)按照藍圖。(2)善用建材。(3)精確無誤。(4)注意美觀。(5)方便使用。――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人性是喜埋怨,而這種埋怨的心會使心情沉重而苦悶,反之則會心情愉快而積極,所以感謝是治療埋怨的良方。―― 陳尊德《更加豐盛―歌羅西書的信息》 『建造』是現在式的分詞,如同房屋一樣,要繼續不斷的建造增長,直到完成。基督徒的生命在基督裏有了根基,就要繼續不斷在上面建造。――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扎根、建造、在生命上長進、在信心上堅定,這些也可能成為試探,使人覺得自己已經得勝,滿有成就,所以還要存感謝的心。明白自己經驗神的恩典愈多,愈會謙卑;感謝神就是承認這些好處不是我自己的,乃是神所賜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生根』原文是今成時體,『建造』乃今恆時體。生根是一次成功的,在我們信主的時候就好像一顆樹生了根。建造是繼續進行的,我們信了主之後,還要像建屋那般不住的在上面建造。――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堅固』有聯合的意思,聯合得緊緊密密的,好似水泥,使房屋堅固。『感謝的心增長』原文是『溢於感謝』。――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第四件事是「感謝的心也更增長」。「更增長」的原文有充滿、滿溢、突出的、卓越的與優於的意思。保羅在這裏的意思是說,我們前面幾樣的追求,雖然動機是出於自己的心願,但成就乃是出於神的恩典。所以為著我們靈命上的獲得與長進,我們更當傾心感謝神。──
沈保羅《真知灼見──歌羅西書講解》 本節用了四個詞來說明信徒成長的過程:“生根”、“建造”、“堅固”、“感謝”。信徒先要向下紮根,生根在基督身上;然後向上建造,不斷有靈性的成長。(信徒是基督耕種的田地和建造的房屋——林前三9)。接上要記住堅立向神所作的信心的許諾,持守主道到底。最後應記得以前學過的道理,“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一11),向神感謝祂的救恩,使人與神和好(一20)。──《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二8】「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 『謹慎』是現在時式,表示繼續進行的動作,意思是說,要經常不斷的儆醒防備,否則便容易落在敵人的圈套裏。――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理學和虛空的妄言』可譯作『哲學和騙的空談』,這兩個名詞是連在一起的,只有一個冠詞,表示是一件事。騙的空談是形容哲學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些異端教訓不是照著神在基督裏所啟示的真理,而是照著人的傳統和世俗的言論。『傳統』通常是口頭傳來,或是間接得來的資料。――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小學』指這些異端師傅所誇耀的知識,並不是很深奧,只不過是初步的知識。『世俗的』意思是指屬於著個世界的,而不是超然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理學』歌羅西的異端是注重理智過於注重信心。他們以為得救是藉著智慧。―― 陸德禮《歌羅西書註釋》 『理學』就是哲學,是喜歡知識的意思,其原文就是『喜歡』和『知識』二字合成的。――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小學』可譯作『原質』或『形質』(彼後三10~12)。異端者主張宇宙間的風、雲、雷、電、金、木、水、火等物質,各有神靈管理,所以世上的小學就是宇宙間這些物質或管理這些物質的神靈,猶如中國迷信的身神、水神、火神、雷公、雷婆等。――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理學”原文philosophia,是由“喜愛”與“知識”二字合成的,新舊庫譯本譯作哲學(參英譯)。保羅在本節聖經中勸勉信徒謹慎,恐怕有人用他們的哲學和這世上虛空的妄言,不照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將他們引誘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保羅首次清楚說出有異端的教訓混入歌羅西教會裡,十分危險,所以一開頭便警告,別落入圈套,被人當俘虜一樣擄劫而去。他沒有提這些假教師的名字,他不說,教會裡的信徒也當知道是誰。 “理學”或“哲學”範圍頗廣,可指希臘人的尚智思想或猶太教中的某些異端。這裡很明顯是指當時流行的一些玄學,自以為憑他們的智慧可以洞悉天地的奧秘。這些假教訓所根據的是“人間的遺傳”,例如諾斯底派的宗教玄機與口訣的秘密傳授,鬼蜮伎倆,一派胡言;與基督福音真理的澤被全人類,光明如日月人人可聽可得,奚啻天壤! 這些謬誤道理在本質上根基膚淺,只是“世上的小學”,幼稚的教理初階,表面玄奧,其實只是皮相之談,是人認識真理的阻礙(參加四3注)。有人將“小學”的原文stoicheia譯為“星宿之靈”,因此字有“基本原素”之意。希臘思想認為日月星辰等為宇宙基本構成體,乃左右人類命運的靈體所居。諾斯底派的此種說法,今天看來更是皮相之談,可包括在“小學”之內。參本書< 參考資料>中<“歌羅西教會信仰上的危機”>一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理學和虛空的妄言: 世俗理學的假教導。這裡的理學,似乎是諾斯底主義哲學<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世上的小學: 意味著離開神的屬靈真理的屬世的學問或教導。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8理學,人間的遺傳,世上的小學是指什麼?】 答:在本章中所論主要的內容,為保羅對於歌羅西教會信徒盡心竭力的責備勸說,以及嚴厲的謹防邪說,駁斥異端的錯誤,在此他特別提到理學和虛空的謊言,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這些混合的異端邪說,為引誘迷惑信徒純正的信仰,是不合真理的學問,務要謹慎防備,免得受其欺騙,作了它的俘虜,走向滅亡之路。這裡所謂理學——既是哲學(注一),乃是當時出於人的錯誤理想,和一些玄妙的真理,聽來似乎合理,而實系虛空的妄言,這種道理不切實際,不遵循正路而行,不是照著基督的真理,乃是根據人間的遺傳,是屬於一種秘密的學理,只流傳于某種學派之內(參十六題),成為一種欺騙的理論而已。所謂人間的遺傳——大概是指當時在歌羅西的異端。有的是憑人意以外表的敬虔,所發明的教義,和所訂立的某種規條。就法利賽人而言,他們除了嚴守律法之外,還憑已意訂定若干規條,而漸將這些人間遺傳的規條,當作道理教訓人,要人去遵守(太十五1-9;加一14)。此並非福音真理的內容,所以對於人的得救毫無幫助。所謂世上的小學——在本章8及21節兩次提及,在加四3及9節也曾提及,此一詞義,原文字為(),是一個很有趣的字(注二),就保羅在此所提實際上的意義而言,概指今世的一般哲理,虛而不實。在人看來,或以為是高深莫測,玄秘奧妙,其實它與福音真理相比,不過是世上的小學而已。此外乃是指為猶太教的律法,它不能使人脫離罪惡,沒有能力引人得救,亦只不過是無用的世俗的小學罷了(參二六二題)。 注㈠:理學——原文(),是由()(喜愛——情感的愛)與()(智慧)二字組成的,英譯Philosophy意即哲學(參新譯本)。在使徒行傳十七18節中,有學士一詞,原文即為()哲學家(參新譯本)。聖經除此兩處外,他處並未用過此字。至於哲學二字,在我國文化系統上,原無此專有名詞,乃由外語翻譯而來,其原文字為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572-479 B.C.)所創,譯成拉丁文為Philos(愛)-Sophilos(智)二字而合成為「愛智」,故哲學亦稱為愛智之學,日本學者西周于一八七三年(日本明治六年),由西文譯成中國漢字為「哲學」,系采自中國爾雅書的「哲者,智也」之意,中國學者採用了日人譯名,稱之為哲學。 注㈡:小學——原文()(( )行列,等級),有原質,校本,原則,入門之文字,地上之五行等意思(加四3,9;西二8,20;來五12),其中的變化是很有趣的。最初的詞意為「排成一行的許多物件」,後來變成為「文字中的字母」,如小學生所念的頭幾個字母A,B,C,再以後用以代表「任何科目的初階」,複經過多次不同的變化,希臘哲學將此字用為組成宇宙物質的幾種原素Elements,即火、水、風、土,與中國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同。最後希臘宗教家引用此字,指為管理風雨、星、宿、雷電的神靈而言,為空中的眾堂權者。保羅指出這些理論,為傳異端的根據,並不能代替基督的權柄,與祂為元首的地位(西二10),所以是必須嚴加駁斥而拒絕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二8、20~21 “理學”、“虛空的妄言”和“世上的小學”是指什麼而言?】 一、“理學”即“哲學”,哲學一詞英文為PHILOSOPHY是從希臘文PHILO8OPHIA(匈Aodo中m)一詞而來。該字由PHILE
O(*人*)情感的愛,及SOPHIA(aodi a)(智慧)二字合成,即“喜愛智慧的理論),使徒行傳十七章18節有學士一詞,原文為哲學者PHILOSOPHOS(叭入6aodioQ,除此兩處經文外,聖經他處並未用過此字。 保羅在此所指是那些攪擾歌羅西教會的異端而言。顯然地,這些披著漂亮哲學外衣的騙術要貶低基督的崇高地位,他們好像用小學的ABC課程來冒充大學的高級學問,所以保羅由9節至15節這一段把基督高舉,高舉到這些傳異端的人,無可置喙。 當時所謂“哲學”(理學),實在是一種錯誤、或偏於某一方面的人生觀。有些哲學之士把人生看得太悲觀,有些則放縱自己來盡情享樂,過猶不及,以致人們無所適從。歌羅西教會受這些錯誤思想與言論的迷惑,所以保羅警告他們:“不要被這些虛空的妄言所擄去”。“虛空的妄言”一語是指上文的理學而言,“妄言”可譯為“欺騙”,原文APATE(&n*…,指不遵循正路而行之意,保羅認為那些過猶不及的所謂哲學,乃是一種欺騙的理論而已。 (有關當時哲學的事,可參閱使徒行傳十七章18節難題的研究,即以彼古羅與斯多亞兩門學士的理論。) 二、“世上的小學”一詞,在8節及20一21節曾提及。原文“小學”一詞是很有趣的一個字,該字sTOICHEION(aro txe山…,原意指①小學生最初所念的頭幾個字母(即英文所謂ABC),意即“初學”的課程。②泥水匠作磚的初步手續。③希臘哲學家用此字指物質的幾種元素,即“火、水、風、土”,與中國所流傳的“水、火、木、金、土”五行相同。④希臘宗教家用此宇指管理星宿、雷、電的神靈而言。英文譯為RUDIMENTS原出拉丁文,指未成熟或未發展的事物,英文最新譯本(RSV)則改譯為ELEMENTS,即元素之意。 到底在此採用此字時,指上述四項意義中的那一種來說的呢?解經家意見不一。但指第三與第四項的可能性甚大。當時那些哲學家與宗教家用這些理論來擾亂歌羅西信徒們的信仰,保羅指出“水、火、風、土,,四行的理論,並不能代替基督的權柄與恩典的豐盛(東方基督徒亦有人受“五行”理論的束縛,或把似是而非的理論參在基督的啟示中,是一種錯誤的事)。基督是萬有的主,在本書第一章已有詳細敍述。所以基督徒不應受“四行”所支配,不吃這個,不可摸那個等(二章21一22節),與中國人迷信相同。事實上,所謂“四 行”,乃是受基督所支配也。 另外,那些宗教家迷信管理星辰電的神靈,以為真的有神靈管理自然界一切現象,所以要崇拜這些神靈以保平安,這和東方人所信的甚為近似。所以保羅在下文要高舉基督,稱他為“元首”(10節)。相信基督便夠了,不必懼伯這些“小學”所指的一切。――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二8~23】對基督論(1:15-23)和對自己事工的說明(1:24-二7)之後,保羅開始痛斥侵入歌羅西教會內的異端思想。本文的內容雖然同時兼有警告性和辯論性,但從整體來看,警告性更強。保羅先指出基督的豐盛,借此警告哲學的弊端(8-15節),並駁斥、警告律法主義的弊病(16,17節)以及崇拜天使的異端思想(18,19節)及其禁欲主義的弊端(20-23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9】「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裏面,」 『有形有體的住在基督裏面』,是表明道成糅身的基督乃完完全全的是神。――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有形有體』四個字駁斥了那神的豐盛暫居耶穌之身的謬論,也駁斥了異端者所謂物質為惡的學說。――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豐盛”原文pleeroma在太九16;可二21譯作“所補上的”,可八20譯作“裝滿”,約一16;羅十一12譯作“豐滿”,羅十一25譯作“添滿”,羅三10譯作“完全了”,林前十26譯作“充滿”,加四4;弗一10譯作“滿足”,弗一23;三19譯作“充滿”,弗四13譯作“滿”,西一19及本節則譯作“豐盛”。而在此譯作“豐盛”,可能是因為這裡是當作名詞用(英文聖經譯作fullness)。“神本性”指神公義、慈愛、良善……的性格,神本性的每一樣美好都是十分充足的,所以統稱為“豐盛”;而這些“豐盛”都居住在耶穌基督裡面。──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歌羅西的虛玄道理視宇宙間的靈體具有神性,在最高神與人之間操握人的命運。保羅指出其錯誤,要信徒知道“神本性一切的豐盛”,也就是神的“一切”本質都住在主基督裡頭。基督不是宇宙間的一個靈體,一位高級天使,祂是神在人形體裡頭的完全的存在。“有形有體”是說神的一切的豐盛,道成肉身,住在真正的一個人的生命中,生活在世間——耶穌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啟導本聖經註釋》 有形有體地居住: 神本性一切的豐盛,確確實實住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裡面,而不是象徵性的居住。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0】「你們在祂裏面也得了豐盛。祂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與基督聯合的人已經得著了神在基督裏的豐盛,不必再倚靠任何其他的方法。――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你們也是在祂裡面得了豐盛,祂是一切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這句話的重點在“你們是在祂裡面”。“豐盛”的意義是從第九節得來的。這裡的經文翻譯得很正確,但很難將文字的構造表達出來。在基督裡面的人是在靈裡與祂完全聯合的人;既然神本性的豐盛完全在基督裡面,與基督在靈裡聯合的人自然也能得著神的豐盛。 “祂是一切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前面一章十八節講到基督是教會的頭,這裡保羅更進一步說祂是一切執政掌權者的頭。──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在異端的教訓中,這些執政掌權者,在人和神中間佔著重要的地位;但保羅說基督才是真正是頭,祂是一切的中心。――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耶穌基督既是神性與人性完美的合一,信徒與祂聯合,在生命裡也可以享有祂的豐盛。更何況基督已戰勝了一切敵對的邪惡力量,祂不但是創造者(一16),天地的堅立者(一17),也是邪惡力量的征服者。信徒有了主耶穌,何須聽假教師的話去拜已服在基督腳下的諸靈
。──《啟導本聖經註釋》 只有通過與基督的聯合才能使我們靈性的缺乏得到充足。我們藉著擁有他而擁有一切。因此歌羅西的信徒不需要回去接受異端理學或摩西的律法儀式以及外邦人的天使崇拜,因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已經都在基督裡面。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1】「你們在祂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基督的割禮」(原文)是指基督在我們身上所行的割禮。當我們藉著信接受與主「同死」的事實,我們就得著解除肉體情慾統治的救贖,進而過一個得勝的生活。 基督徒所受的割禮不是除掉身體的一部分,而是除掉整個的肉體,除掉老我和舊人的生命,內心得到潔淨,這才是真正的割禮。――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除掉肉身”的割禮,指基督的受死;下面的“你們在洗禮中已經與祂一同埋葬”,就將基督受死的意義更清楚的表明出來。信徒藉著洗禮表明和基督一同受死,這就是那“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基督徒所受的割禮不是除掉身體的一部分,而是除掉整個肉身;正如基督的割禮是祂在十字架上受死,舍去生命,我們要受的割禮也是一樣,除掉老我和舊人的生命,內心得到潔淨,這才是真正的割禮。──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本節至15節解釋信徒在基督裡的豐盛的意義,以及如何得到這豐盛。這包括1,“脫去肉體”,也就是和舊日的生命切斷關係,“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三9);2,舊的取死的身體和情欲把人捆綁住,這個老我已與基督一同埋葬,現在活著的是個新人,帶有基督復活的生命。受洗是這個步驟的表徵,是基督的“割禮”,是屬基督的記號。信徒的新生命開始(12節);3,神赦免一切的過犯(13節)。歌羅西人和所有的外邦人本在立約的恩典之外(弗二11),是罪人,與神隔絕。主基督降生,帶來了新秩序,歷史有了新開始。心靈死在罪中的因信可以得生;為邪惡力量所捆綁的可以獲得釋放;4,不再受律法的轄制(14節);5,不再受邪惡勢力的管轄(15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肉體情欲: 意味著“墮落的人的所有品性”。“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或“脫去肉體情欲”與“基督的割禮”其有相同的意思,是指脫去腐朽的舊習和舊人,穿上新人的重生(林後5:17;加6:15)。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1~15】這裡更加詳細論述關乎基督豐盛的主題。藉著基督為我們所行的三件事:即割禮(11,12節)、罪得饒恕(13,14節)、征服惡勢力(15節)來強調這主題。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2】「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神的功用。」 “也在洗禮中,因信那使基督從死人中復活的神所運行的動力,與祂一同復活了。”在接受洗禮的時候,浸入水中表明和主一同埋葬,從水中起來,表明從死裡復活,所以洗禮是表明神使基督從死人中復活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裡復活是神能力的運行,歌羅西人已經接受了基督從死裡復活的事實,這就是神大能運行的表現;他們倚靠這大能,因著與基督聯合,也能經驗同樣的好處,享受神本性在基督裡的豐盛。 洗禮表明和基督一同埋葬,又一同復活,但是功效不在洗禮的動作上;要叫洗禮能有屬靈的功效,受洗的人必須先有信心:“因信”。基督徒的一切屬靈經驗都是因著信心,憑著信心除掉肉身,把老我看作死的,不是憑著感覺或經驗;也是憑著信心進入新的生命。洗禮只是一個記號和見證,真正有功效的是神使基督復活的能力、基督受死的功勞,和聖靈的工作在人的生命裡發生作用。因著信心,這一切功效就能在人生命裡成就。基督徒因著信心過勝利的生活,就是因著信心,把和主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真理活出來。──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要叫洗禮能有屬靈的功效,受洗的人必須先有信心;基督徒的一切屬靈經驗都是因著信心,憑著信心除掉肉體。――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受洗: 象徵罪得赦免和與基督的聯合,同時也表明我們順服的行為<徒19:3,關於水禮>。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3】「你們從前在過犯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神赦免了你們(或譯:我們)一切過犯,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赦免』一字和『恩典』是出於同一字根,赦免是神的恩典。――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然而神赦免了我們的一切過犯,使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歌羅西的基督徒的需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他們有了過犯,一方面他們“原是死的”。過犯是違反神啟示的行為,好像是欠了神的債,卻又沒有能力償還,只有神的赦免才能除掉。“赦免”一字和“恩典”是出於同一字根,赦免是神的恩典。罪人原是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現在他們的過犯得赦免了,神使他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表明了信徒與基督的關係,因為他們是與基督聯合成為一體,所以神使基督復活的時候,與祂聯合的人也和祂一同活過來了。 在這兩句話中,保羅將代名詞改了,“我們”改成了“你們”,“神赦免了我們”,“使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他這段教訓的主要對象是“你們”,歌羅西人,但是提到罪得赦免的時候,他常常將自己也包括在內,他也是蒙恩得赦免的罪人,以神赦免的恩典為榮。──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西二14】「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 “字據”原文xeirographon,按Arndt
& Gingrich新約希英字彙是指古人用手寫的欠單。──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塗抹”和前面的“赦免”是時式完全相同的詞,兩字所代表的動作是同時發生的。“塗抹”解釋神如何“赦免”。“塗抹”一詞在新約中用過很多次,都是表示被塗抹的東西就不再存在了,例如“罪得著塗抹”,“塗抹他的名”,“抹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在聖經以外,這字的意思是將蒲草紙上的字“洗掉”,紙可以重新再用,或將帳上的一筆款項“除掉”。這裡要塗抹的是寫在規條上的字據。 “寫在規條上”“規條”一語在新約中常譯作條例旨意等,通常是指著神的律法說的。這裡保羅不用“律法”,而用此多數的字“規條”,是要表明神啟示出來的一條條具體的旨意。我們若違犯了這些規條,這些規條就成了一些具體反對我們、與我們為敵的字句,要成為具體的證據定我們的罪。 “與我們為敵的字據”“字據”一字在新約中只用過這一次,但是在當時的法律上卻是一個常見的字;通常是指一個合同、借據、定單等,由當事人簽了字,就要負責履行其中的條件。神的啟示,特別是神的律法,就如同一個這樣的字據。我們若不遵行律法內所列明的規條,就如同在合約上簽了字,卻沒有履行其中的條件,這樣我們就要對合約中所列的規條負責任。當然這裡保羅用的是一個比方,所以在解釋的時候要很小心。我們外族人並沒有親筆來立這張字據,但比方中這表示的責任問題卻非常恰當。外族人都有責任來遵行字據中所列的條件,因為雖然沒有摩西的律法,但我們仍然能行律法上的事,因為有律法的作用刻在我們心裡,這樣就證明了我們和別的人一樣有遵守律法規條的責任。現在我們沒有遵守其中的規條,這張“字據”就成為證據要定我們的罪。──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塗抹』這字的意思是將蒲草紙上的字『洗掉』,紙可以重新再用。『塗抹』表示被塗抹的東西就不存在了。――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字據』是指一個合同、借據、定單等,由當事人簽了字,就要負責履行其中的條件。『撤去』的意思是把一個障礙物挪開。――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塗抹』塗抹的希臘字是exaleiphein。人若明白這個字便會同時明白神的奇妙恩典。古代書寫文件是用蘆葦紙──由蘆葦草的莖製成,或由動物的皮革造成的皮紙。這兩種東西都是非常昂貴的,故此人們不會隨便浪費。古代的墨汁沒有酸性,所以寫在紙上的字不會腐蝕紙張(現代的墨水有腐蝕性)。有些時候一個抄寫書記為了節省紙張,便利用寫過字的蘆葦紙或皮紙再書寫。他只需事前用一塊海綿把從前寫的字擦去便可以了;因為這些字只輕輕的附上紙面上,只要用力一刷,以前所寫的字便會消失,好像從來未寫過一般。神的奇妙恩典也是這樣,祂會把我們的罪孽記錄一併塗去,並且完全不留痕跡,好像我們未曾犯過罪一般。──《每日研經叢書》 『字據』用人手寫或指控字據的希臘字是cheirographon。它的字意就是親筆簽字。它的專門意思──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就是一個負債者的親筆簽名。表示承認所欠的債務──正如我們俗語所稱的借據──(I. O. U.:I owe you我欠你)。──《每日研經叢書》 『把它徹去,釘在十字架上。』照凓古代的習慣,當一項法律或律例被廢除的時候,這些條文便會貼在告示木牌上,並用釘刺穿條文,表示不再生效。但我們懷疑保羅是否會想起這幅圖畫。保羅很可能思念凓十字架──這些指控我們的字據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一起被釘。它象徵行刑的目的,是把這些與我們敵對的指控全部清除淨盡,而且我們以後亦不會再看見。保羅似乎搜索了人類活動的一連串圖畫,希望展示神的恩典,能夠完全擊毀那些與我們敵對的譴責。──《每日研經叢書》 “字據”是借債的人親筆寫的欠單。基督所塗抹的不是律法本身,祂說過:“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太五17)。保羅只說過:“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也非要廢除律法。這裡要塗抹的是“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那一方面,那就是我們若不能遵守便定罪的部分。保羅把這叫做“律法的咒詛”。基督已在十架上把這一部分替罪人擔當(加三13),塗抹了那欠單上所寫的不利的記錄。這字據不但撤去 ,也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真是何等有力且生動的信息。──《啟導本聖經註釋》 律法上的字據: 字面意義是“手寫的借據”,但在這裡指律法,意味著由於人不能完全遵行律法而被控告為有罪(羅3:20)。──《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4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何意?】 答:這裡提到字據一詞,原文()(( )手,( )寫,hand-written),意思是手寫的紙件,如債主所執之欠約收據等件,保羅借用此字說到神「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他撤去,釘在十字架上。」喻指舊約摩西律法上的一切律例,規條,仿佛視為罪人的摘據。因律法是公義的,它叫我們知罪,指正我們的失敗,而我們常因活在罪惡過犯之中,卻又不能遵守律法,這樣律法就成為攻擊控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是我們在良心上為罪自責,就在遵守神的律法上,成了欠債的人,不能與神親近來往交通;但因基督為我們釘死十字架,塗抹了我們的最,償還了我們的這些債,神也就免了我們的債;祂將我們的摘據拿來一筆勾銷而丟棄了,也就是除去了我們一切的障礙。我們如今是不再受律法的捆綁和轄制,不再欠律法的債,乃是在基督裡一切蒙赦免,得釋放,成為自由的人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二15】「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 “靠著十字架”一語原文是“靠著祂”,或“靠著它”,或“在祂裡面”。如果全句的主詞是基督,此句譯作“靠著十字架”很合理,若主詞是神,則靠著“祂”似乎較好。邁爾認為神是全句的主詞,但仍將此句解釋作藉著十字架,神的整個救贖都是因著十字架成就的。神的赦免和除掉與我們為敵的字據都是因著十字架,自然也是靠著十字架勝過一切執政掌權的。基督的十字架是勝利的關鍵,也是這些異端理論的答案。有了十字架的真理,還到別的理論中去尋求答案,這是多麼愚拙的事!──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基督的十字架是勝利的關鍵。我們有了十字架的真理,還到別的理論中去尋求答案,這是多麼愚拙的事!――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裏的『執政掌權的』只能解釋作與救恩為敵的惡天使,撒但的使者。『擄來』亞伯特解作『完全的解除武裝』。神在基督裏所作成的是完全的救恩。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不單除掉了人類罪的刑罰,而且打破了罪惡的權勢。――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執政的、掌權的”指靈界的邪惡力量(弗六12)。主基督征服了這些邪惡的力量,把他們俘虜。這些本來要擄劫信徒(二8)的現在成了基督的階下囚。基督要象戰勝的羅馬將軍,把俘囚列隊跟在祂凱旋的行列後面,遊街示眾;讓眾人看清他們背叛神,用假教訓引誘人的真面目。──《啟導本聖經註釋》 執政的、掌權的: 指邪惡的天使撒但(弗6:12)。擄來: 意指基督已擊敗撒但的勢力而得勝(路10:17-20)。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5 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的給眾人看是指誰?】 答:基督「即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顯明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這節聖經是保羅借用羅馬軍隊戰勝仇敵,凱旋歸國時,讓百姓觀看的一種隱喻(參二三五題),其意義可作以下的兩點解釋: ①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這裡擄來一詞,原文字()(()離去,()脫出),意即脫盡、脫去、原有奪盡敵人之戎服輜重之意(西三9),此處所用者為假借之字(西二15)。這執政的,掌權的,在以弗所書六12節內,也曾很明白的提到,顯然是指魔鬼仇敵王國中的一切首領或它的使者而說的(參八二及八七兩題)。耶穌基督,祂與這些人肉眼所不能看見的眾執政掌權者交戰,奪盡(解除)他們的武裝,既然仗著十字架誇勝,就在凱旋的行列中,便把牠們公然示眾(參新譯本及呂譯本)。 ②執政的,掌權的——有人認為這是指當時歌羅西人所相信而崇拜的天使(西二17);但主耶穌基督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西二10),祂已解除了他們的權勢,天使們已為承受就救恩的人效力,作了信徒們的僕役(來一14)。就猶太人來說,他們原是相信有天使執掌各樣的律法,因律法是藉天使經中保之手設立的(加三19;參五九題);然而由於基督的得勝,祂不但將律法上那些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撤去(參十四題),而且連這執掌律法權的天使也將廢除。從以上這兩點解釋情形看來,使我們得知不論對於律法或是天使,或是什麼掌權者,都因依靠基督十字架的得勝能力,無所畏懼,而不受他們的轄制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二15 “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招來,明顯給眾人看”,如何解釋?】 一、這節聖經與以弗所書四章8節所說甚為近似:“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在以弗所書已經詳述該節的真正意義,假如該處所研究的“第五種見解”是正確的話,即“主那穌在升天時與魔鬼在空中有一場惡戰,結果主那穌獲得勝利,所謂擄掠,即戰勝之意”,那麼歌羅西書二章15節便是列出所擄掠的仇敵的名單的一節經文了。 至於“明顯給眾人看”一語,正如在以弗所書該處經文所研究的第二說所述,是借用羅馬軍隊戰勝仇敵、凱旋歸國時的情景來作比方。他們把所擄掠的仇敵放在軍隊後面的囚車中,讓國民觀看;然後再把這些仇敵當作奴隸分贈與某些民眾(參閱哥林多後書二章15節香氣的研究)。 二、但另有解經家根據原文來解釋“擄來”一詞,認為這字的翻譯不恰當。因為原文該字是APEKDUOMAI(&llelc8凸oI1a(),是一個拼合字,由APO(離去)與EKDU O(穿)二字合成,即“不穿”或“脫去”之意。這字在歌羅西書曾用過三次,其他兩次均譯作“脫去”(二章11節脫去肉體情欲的割禮。三章9節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在本章用過兩次,前後相距甚近,既然其他兩次均作“脫去”解,為何本書譯作“擄來”呢?如果本處也譯為“脫去”,則全句應譯為“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脫去(解除武裝),明顯給眾人看”,也是根據羅馬軍隊戰勝仇敵時的一種情景,敵人被脫去軍裝,繳交兵器,成為俘虜。 這樣翻譯和解釋,既合原文,亦合保羅引用當時軍隊戰勝的習慣,實無不可。基督在十字架上戰勝了魔鬼,雖然在他釘十字架時曾被羅馬兵“脫去”他的外衣,也為他的內衣拈鬮。但主那穌在十字架完成救贖或在升天時在高空中作戰時,卻“脫去”了仇敵的武裝,使他們成為俘虜。 至於“執政的、掌權的”等仇敵,正如在以弗所書六章也提及的,那裏比較詳列,即“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等,顯然地這是指魔鬼王國中的一切領袖而言。 但亦有人認為這是指歌羅西人所相信不同階級的天使而言,那些天使是管理宇宙間一切現象的。所以他們要崇拜許多天使,但主那穌已“解除”他們的職務,信徒不必信靠任何天使,天使已成了為承受救恩的信徒們的僕人,正如希伯來書作者的見解(來一章14節)。 三、古代教父如奥古斯丁等則有另外一種解釋,他們說“脫去”一詞是指基督自己“脫去身體”而言,所以這節可以這樣譯:“既然脫去身體,就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明顯給眾人看”,意即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之後,埋葬、復活,不再受身體所束縛,同時在升天時戰勝 仇敵。 正如一位參加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角力員,必須“脫去纏累身體的衣服”,纔能在角力時得勝一樣。 這種古老的見解是否合乎真理,頗值得懷疑,因為“脫去”這一個動詞,既然是用在基督身上,則“執政的、掌權的”兩個名詞前後便少了一個“動詞”可用,便成不完全的句子了。 紀元後70年羅馬將軍提多毀滅聖城耶路撒冷時,曾“擄去”聖殿中聖所的金燈檯、陳設餅的聖桌,和許多樂器,令眾兵士抬出聖城,抬回羅馬,一路讓歡呼的民眾觀看,使他們覺得十分榮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二16】「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 “不要讓人因著飲食……批評你們”,飲食等若成了他們受批評的原因,保羅說這是錯誤的。“批評”一語的意思是“評判”。“評判”的結果可好可壞,但“批評”卻常常包含著有“壞的評判”的意思。人若因著飲食節日等事褒貶你們,都是不應當的,因為用這些東西作評判的標準根本就錯了。不要叫人因這些事批評你們,也不可希望用這些事得人的稱讚。基督徒若再追求遵守這些事,就等於回到律法規條的捆綁裡面去。──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雖然在不違反聖經原則的情況下,基督徒有自由可以行任何事,但也不該因著飲食節日等事而讓人褒貶。――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二16~17】這裡講的不可讓人論斷的飲食方式可能與23節所說的苦待己身、克制情欲的規條有關。古代因宗教理由禁制飲食,或吃齋或禁食。至於守聖日或節期不可讓人論斷,顯然所反對的不是節日本身,而是不可誤用這些節期。在歌羅西有人用節期來敬侍星宿之靈,以消災解難。 我們從17節可以知道,保羅在本節所提的事當和猶太教中人墨守舊約的禮儀律法及規例有關。“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只是基督要來到世上的預表。現在基督已經來了,仍舊堅持遵守,是不承認神的旨意已在基督身上應驗。基督是實體,赦罪、成聖、與神和好等都已在基督身上實現。那些舊約中的祭祀禮儀只是影子,已成過去。信徒毋須再生活在恐懼與禁例的黑暗陰影裡,已可與“眾聖徒在光明中”(一12)。──《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這裡清楚地顯露歌羅西教會內律法主義異端思想的主張:“嚴格遵行律法是救贖的必備條件,即使不是救贖的條件,至少也是達到救贖的完成或成就的條件”。但我們務必銘記律法的局限性以及只有藉著信心才能得到或救贖。對此請參照太5:17,18的“完成律法的福音”和<加 緒論,有關因信稱義的理解>。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6~23】本段列述了歌羅西的一些邪門教派和異端。由於寫得隱晦且簡略,當日讀者可能一目了然,今天不易從這些片段間接的描寫中
,得知實際情況。何況保羅套用了這 些假教師的術語與口號,但未加引號或注腳,頗難辨別鑒定。雖然如此,仍有線索可尋。 本章前半所力斥的虛假教訓在實行上也都乖繆逾軌,保羅一一指出其愚昧。這些教訓不過是“虛空的妄言”(8節),完全不合基督的教導。在這些虛妄行為和規條後面的邪惡靈界力量(15節),都已為基督擊敗、示眾;信徒切不可接受基於錯謬道理的生活方式。 保羅說這些假教師是“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地自高自大”(18節),不能牢牢守住基督為元首(19節)。既然遠離了這宇宙的主和教會的頭,成了自取滅亡的人,他們的道德教訓有何功效可言(23節)?對這些人的批評攻擊,信徒根本不用畏懼。──《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二18】「不可讓人因著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注:有古卷作“這等人窺察所沒有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地自高自大,」 “不要讓人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因樂於謙卑,敬拜天使;迷於自己所見的;憑著肉體的意念,無故的自高自大” 這節聖經的主要思想是一個勉勵:“不要讓人奪去你們的獎賞”。主詞是“讓人”的“人”,然後一連有四個分詞“樂於”、“迷於”、“自高自大”和第十九節的“相連”,都是形容要“奪去你們的獎賞”的那人。全句的構造很困難,用字和意義也很難解釋。──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奪去』意思是如同運動場上的評判宣佈比賽的人失敗,或甚至失掉比賽資格。――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拘泥』或譯『迷於』,此字的原意是進入、居住、久留等,是形容當時人進入秘密宗教的儀式的一部分。『所見過的』一語可能是指異象,也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知識,異端的人以為這是他們獨有的權利或資格,他們以此自豪,迷於自己所見過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所見過的』應譯作『所見到的』。異端者思想,人太卑賤,不配直接敬拜至高的神,只好敬拜天使,有天使把他們的敬拜和禱告轉達到至高的神面前。這就是他們所見到的。其實這種見地,完全是揣測,是毫無根據的。――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故意謙虛的意思就是假謙虛。謙虛乃是很自然地表現出來,不是故意裝出來的。敬拜天使是當時的異端,他們敬拜加百列和米迦勒等天使長。有些人揚言曾看見過天使,就自高自大。──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奪去獎賞』原文是『判下來』、『落第』的意思,這字是運動場上所常用的字。比方運動員在場上賽跑,有跑第一的,應該得獎了。但如評判員說:這人不守規則,越出範圍,不能得獎,那麼,只因評判員一句話,就把這可得獎賞的人判下來了。――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西二18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意義如何?】 答:這一句話,是指著當時歌羅西敬拜天使的異端者而言,他們自謂時常看見各種天使和幻象,乃堅持拘守他們憑肉眼見所信的為正確,保羅所以如此說:「不可讓人因著故意的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的自高自大。」(18)這裡就是指出以傳異端者的種種虛偽行為,來警告信徒,不要受他們的引誘和迷惑,以免動搖自己所信守永恆不變的真理,保守自己所要得的獎賞(約貳8;腓三14)。因這等人是憑著他們的眼見,去尋求得救之路,是靠著肉體私心虛假的欲念,去臆測神的作為。他們只是徒有私意崇拜宗教之熱誠,卻沒有信心接受基督信仰的實際,竟然自顯清高,不持定元首為基督(西二19),此為分離信徒與基督關係的邪說,破壞信仰合一的致命傷。 在「拘泥在所見過的」這一句話下麵,有小字古卷作「這等人窺察所沒有見過的」(見和合譯本),照這意思可有兩方面的解釋:①是說明這等人,他們對於福音沒有認識,存著窺視,懷疑,和虛偽不信的態度;對於基督恩典沒有經歷,沒有誠心領受,是以證明他們不是真實基督的信徒。②是指著這等人並沒有看過任何天使和幻象,只不過是出於他們拘泥與自己的主張學說,和虛假的臆測而已,是以信徒應當不被他們這樣虛幻的窺察支倆所迷惑。——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二18 “拘泥在所見過的”與小字所譯“窺察所沒有見過的”有何不同,何者合聖經原文?原意何所指?】 一、“所見過”與“所沒有見過”的句子顯然是相反的,到底原文是“見過”抑“未見過”呢?這是因為有兩種不同古卷之故。多數古卷是寫“所見過的”,但有些古卷則加一“不”字,全句便變成“沒有見過”的了。 原文是“HA(那些)HEORAKEN(看過的)EMBATEUON)(拘泥或窺察或闖進,。三一*u*…,e*O,但有些古卷加“不”字在“看過的”以前,該字為M**…。 這句所說的是指歌羅西當時崇拜天使的神秘主義而言,他們自稱常看見各種天使和異象,堅持他們所信的為正確,所以說“拘泥在所看過的”,但後人在抄寫聖經時可能認為這些崇拜天使的宗教完全是虛假的,所以加一個“不”字進去,變成“拘泥所沒有見過的”,意即他們並沒有見過任何天使或異象,不過拘泥他們自己的主張,或說設法要“窺伺”天使而根本一無所見。因此有了兩種不同的古卷。 二、另有一原文專家認為,原文既無標點符號,在寫字時完全用大楷,同時所寫的字在皮卷上或抄本上兩字的距離疏密不一,所以這句可能變成這樣: ①現有的經文: HE
HE ORAKEN EMBATEU ON,可能變成 ②另一意義: AERAKENEMBATEUON AERA(空中的)KENEMBATEUON(踏著或闖進),因此原文可能是指他們“踏著空中的虛無”,或同樣意義的解釋。 如果原文是這樣安排了的話,則原意變成是“他們拘泥或窺伺空洞之物”,,指那些崇拜天使的人們所謂看見天使與任何異象均是虛假的,空洞的。 這樣看來,不論譯為“
所見過的”或“所沒有見過的”均指虛幻的學說,其意相同,並無矛盾。 英文聖經是採用中文小字的譯法“沒有看見過的”。最新英文譯本改為“堅持異象”,與中文大字同意。――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二18~19】保羅警告歌羅西的信徒,不要輕信這些假教師的話,說他們若不故作謙虛、敬拜天使,便不能真正得救。謙虛本是好事,但為了守規條而故作謙虛,苦待己身,以求得登天國,則是背離真道。諾斯底派認為神高高在上,不能接近,只有拜神造的天使來親近神。 這些人只是給幻想沖昏了頭腦,狂妄自大,毛病都出在與教會的元首基督脫離了關係(“不持定元首”);失去了真生命的供應,變成殘肢斷臂,淪為怪誕詭異行徑。須知教會有基督為首,整個身體才能得到滋潤,關節筋絡也可密切連結,發揮作用,活潑成長
。──《啟導本聖經註釋》 侵入歌羅西教會內的異端中有主張天使崇拜的一群人,他們認為人直接敬拜絕對者神是傲慢的行為,因此主張敬拜低於神的天使才是謙卑。但這些都是出於人理性的,與基督的生命力的福音相斥。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19】「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此包括西二18-19) 」 “不與頭緊密相連” 這是最末的一個分詞,形容第十八節的“奪去”的主詞。“緊密相連”是一個極其主動的字,代表一個動作,而不是單單代表一種關係。原文有“抓住”、“持有”的意思。基督徒和主的關係不是單單被動的與主聯在一起,而是要有一種主動的持守,要抓住主。葡萄樹和枝子的關係非常美,肢體與頭的關係也非常重要,但這些比方只能表達基督徒和主的關係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身體上的每一個肢體要主動的去持守他和頭的關係。──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西二20~21】「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 『拿、嘗、摸』可譯作『摸、嘗、觸』;『摸』有拿住或抓住的意思,『嘗』比『摸』的動作輕一點,『觸』比『馳』的動作又輕一點。這三個命令所牽涉的動作,一個比一個輕,也就是說命令的本身一個比一個更嚴厲。――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二20~23】保羅提醒歌羅西人,也提醒今天的信徒,我們因信與基督聯合,得成為新造的人,已不再受這世上邪惡力量的轄制,已遷到神愛子的國裡。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生活在舊日的陰影下,好象基督完全沒有給我們自由一樣呢?為什麼還要聽這世上膚淺、狂妄之人的假話(“世上的小學”:參8節注),去接受那些完全無用的規條、禁制,讓自己重新捆綁住,棄自由而返回奴役呢? 他提到那些“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的規條。“拿”的原文haptesthai有性接觸的含義,《林前》七1譯為“近”(“男不近女倒好”),此處似可譯為“不可觸”。其餘兩項都和食物的禁忌有關,目的在保持禮儀上的潔淨。保羅在《羅馬書》十四14指出食物為神所賜,本無不潔淨的,只是人以為不潔淨,在他才不潔淨。人應追求公義、和平、喜樂,神的國不建在吃喝上,故不可本末倒置(參羅十四17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警告,是關於禁欲主義的。它把人所定的規定作為得到神支持的手段來強行要求別人。保羅教導,禁欲主義不僅對信徒毫無益處,反而使人變得故弄玄虛,因此應斷然排斥(提前4:8)。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二21】「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什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 有人將“不可摸”的“摸”字解釋作婚姻生活中夫妻的關係。這樣的解釋看起來很新鮮,而且哥林多前書七章一節“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的“親近”和這裡的“摸”是同一個字,所以這樣的解釋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實上,正如萊特弗特所說,全本歌羅西書都沒有提到禁止婚姻的問題,而這裡將一個這樣重大的問題,用這樣隱晦的字句說出來,好像不大合理,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幾句話中找出這樣特別的意思來。──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西二22】「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 『朽壞』一詞有溶解、溶化等意思,用在食物上也極其適合,食物一經消化,就不存在了。『這些東西』都不過是物質,本身沒有屬靈的價值,基督徒不應被這些東西轄制。――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一切東西”在原文是代名詞,是指甚麼東西說的呢?前一句話只有幾個動詞,沒有名詞,但這些動詞都需要有客詞,就是摸的東西,嘗的東西,觸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指這些動詞的客詞說的。“使用”一詞有經使用而用盡的意思,有些東西經過正常的使用就會用盡,用了就不可以再用,例如燃料、食物等。食物一經吃過,就不再是食物了,一經使用就用盡了。若是這樣,這句話更加證明前一節的命令是指飲食說的。“朽壞”一詞有溶解、溶化等意思,用在食物上也極其適合,食物一經消化,就不存在了。“這些東西”都不過是物質,本身沒有屬靈的價值,基督徒不應被這些東西轄制。 “這些規條是照著人的命令和教訓而定的”這句話的構造和上一句同樣簡潔,原文只是“照著人的命令和教訓”,用來形容第廿一節的“不可摸、不可嘗、不可觸”。“命令和教訓”只有一個冠詞,兩個名詞是屬於同樣性質的事,是同一件事的兩方面,或者傳達過程中的兩個步驟。這句話的基本思想很可能是從以賽亞書廿九章十三節來的,“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主耶穌引用這節聖經時,將人的教訓解作“人的傳統”87,猶太人遵守人的傳統,卻離棄了神的誡命。這些歌羅西異端的師傅也犯了同樣的毛病。今天我們若過分注重人的命令和教訓,也會犯同樣的錯。──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這些謬誤的規條是把人的吩咐當作神的道理來教訓人。飲食行為諸多禁忌,無非是出諸人的軟弱和恐懼。這些教訓是經不起考驗的(“敗壞”有“朽壞”、“消失”等義)。──《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二23】「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 “故作謙卑”原文只是“謙卑”一個字,在文法上與“隨著己意敬拜”一詞的構造一樣,萊特弗特認為“隨己意”的意思也應當和“謙卑”連到一起,因此這裡譯作“故作謙卑”很適合。謙卑的意義和第十八節的用法一樣。 “和苦待己身的事上”這句話也最好解釋作和前兩句平行。的確如萊特弗特所說,前兩句的重點是在信仰方面,這句是注重實際生活方面,但是也不必因此就將這三句話的文法構造看為不同。歌羅西的異端本來就有禁欲主義的傾向,這句話就把這種傾向表明出來了。在生活中有節制、不放縱自己肉體的情欲本是應當的,但聖經上從來沒有說過,我們可以單憑刻苦己身來達到屬靈的地步。 “表面上有智慧之名”這話可以有兩種譯法:把動詞譯作“是”,或譯作“有”。如果譯作“是”,全句就譯作“是智慧之言”;如果譯作“有”,則為“有智慧之名”。智慧之言的“言”常常有“名聲”或“名譽”的意思,亞伯特和萊特弗特都從聖經以外的文學中舉出許多例子,來證明這樣的用法。特別在這裡,在文法上“言”是客詞,應該是“有”的客詞,因此譯作“智慧之名”比較恰當。這句話按文字來說沒有“表面上”一詞,但從整個句子的構造可以看見,真正的重點是在相反的意思上93,“人都以為這規條是有智慧的,但實際上不是如此。”── 鮑會園《天道聖經注釋──歌羅西書》 『私意崇拜』意思是『按著自己的意思或方式來敬拜』。――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在生活中有節制,不放縱自己肉體的情慾本是應當的,但聖經上從來沒有說過,我們可以單憑刻苦己身來達到屬靈的地步。――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本節透露了一些出現在歌羅西教會中的假教訓的情況。這些假教師似乎建立了一種崇拜的制度和一套支持這制度的理論(“私意崇拜”);又用禁食、禁欲、苦行等來向眾人表示他們如何自潔自謙。保羅指出這些體制、禁忌,與苦修,表面看去好像很有智慧;事實上,對身體的本能和飲食需要加以限制,克制不了人罪惡的欲念。人的欲心控制整個人,只在禁制身體的合理需要上強下功夫,而不在人的罪根上著手,捨本逐末,是毫無功效的。 保羅接上提供出乎神的方法:治死在地上的肢體,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用愛心聯絡全德(三5,9,10,14)。──《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