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第三章拾穗 【西三1】「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 “若真與……”,使徒不是懷疑歌羅西信徒還沒有與基督一同復活的經歷;而是用一種推理的語法說明一種當然的道理,正如二20的“若”字一樣。信徒既與基督同復活了,當然該求上面的事。 “與基督一同復活”,指信徒得救的經驗是因信而得著的。“求上面的事”,就是有了這經驗的人該有的表現。基督徒的“復活”是一種生命的更新,不是一種道德的改革,也不是一種理念。既是生命的更新,自然要有生命的表現,這表現就是求上面的事。 “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本句加強上句的意思。基督坐在神的右道,表現祂已經得勝,已經領受天上地下的權柄,被神升為至高。──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所以』表示下面的勉勵是前面的真理的結果。有了真理的根基,才有生活上的教訓;生活上的教訓永遠是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洗禮的儀式只是外表的一個記號,它所代表的真義,乃是生命的改變,向罪和世界死亡,向神和屬靈的事復活過來。――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神的右邊是一個尊貴的地方,有權柄的地方,聖潔的地方,榮耀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和神交通,為我們代求的地方。尋求上面的事,就是與神親近、聖潔、屬靈的權柄、禱告,而不是要尋求屬世和屬物質的事。――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所以』二字是承接二12的話,意思就是說,你們不再是從前的人,乃是與基督同死同活的人了。――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這裏的「與基督一同復活」,與二20~23的「與基督一同」一樣,指的是我們生命上的經歷,指我們與基督在生命上的聯合。── 沈保羅《真知灼見──歌羅西書講解》 保羅不但消極地勸告信徒與邪惡的力量斷絕關係,也積極地要求他們在基督耶穌裡、在教會中,度新人的生活。“求”是“追求”,人應決志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追求藏在基督裡的屬靈真知識(1~2節)。基督已復活,與祂同死同復活的信徒,也可象祂度在地若天的自由生活(3節),將來基督再來時,還可和祂一同在榮耀裡(4節)。 “坐在神的右邊”當屬援引《詩篇》一一〇1,多指基督耶穌所取得的與神同樣崇高莊嚴的地位,是人進到神面前的真正道路。──《啟導本聖經註釋》 求: 為了盼望得到而持續努力(可7:7)。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6】如同羅馬書和以弗所書一樣,本書也分為教義篇(1,2章)和實踐篇(3,4章),本文則屬後者。保羅在前半部已詳細論述過教義,在這裡從教義出發在基督徒的整個生活領域,給予道德、實踐方面的綱領。先談及基督徒生活的根本原則(三1-17),後論及家庭生活(三18-4:1)和信仰生活(4:2-6)等主題。在這裡明確領悟到的一個教訓是,基督徒的信仰必須在生活中撒種、成長、並結果子。從嚴格的角度來看,逃避生活或與基督無關的信仰,不能說是正確的信仰<雅 緒論,行為與信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17】保羅教導歌羅西信徒,與基督建立的富有生命力的聯合和這聯合給神聖生活帶來的能力與勇氣 ,這原則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方法。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2】「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思念』是現在進行時式,表示繼續不斷的意思。我們常常思念的事,是充滿我們的心思、我們看為最為重要的事。『地上的事』本身並不是罪,人在地上生活就需要地上的事,但基督徒不可過分看重地上的事。――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2節的“思念”指的不是頭腦的活動,更不是情感上的活動。原文phroneite有基本動機之意。動機正確,行動也隨之正當 。──《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三3】「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 在世人看來,基督徒的生命與別人沒有甚麼不同。基督徒屬靈的生命是隱藏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藏在神裡面: 重生信徒的新生命的實體,在本質上是屬靈的,因此直到主再臨為止一直藏在神裡面。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4】「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 “顯現”聖經有時指基督第一次降世(提前三16;約壹一2),有時指基督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徒一3)。但在本節是指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參彼前五40;提前六14;提後四80;多二13)。 本節表示信徒有一美好榮耀的盼望,是存在天上的盼望。就是耶穌基督再次顯現時,信徒要一同顯現在榮耀裡(彼前一13;帖前四16-17;帖後一7-10;羅八19;啟十九7-10)。我們既要跟祂一同顯現,就該為著將來這個榮耀的盼望而生活,不要只顧念地上的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裏。」 基督不單是生命的根源及賜生命的主。祂自己就是我們的生命。――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三5】「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欲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 “要治死”,表示這種治死的經歷,需要信徒用意志抉擇,所以使徒才這樣勸勉他們。因為信徒雖然在地位上已經與基督同死,但要將這同死的歷史事實,變成本身的經歷時,需要信心承認主所成就的事實,看自己是死的,並用意志揀選聖靈的意思,棄絕肉體的要求。──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所以』人的方法往往是從外面的細節著手,聖經的教訓卻是注重生命的原則。生命改變了,生活的原則不同了,生活的細節自然就容易控制了。――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要治死』是命令式,不是當作一個過去已經成就的事實,而是一件需要作的事。既是命令,就表示被命令的人有責任遵守。――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地上的肢體』表示是舊人的、屬地的,犯罪的。這些屬地的肢體是犯罪的工具,就等於罪一樣。――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淫亂』只未婚男女之間的不正常關係。『污穢』本來是指一切不潔淨的事,這裏很可能是指違反人性的行為,如同性戀一類的事。『邪情』原文沒有『邪』字,指沒有重生的本來就有的情感或情緒,忿怒憎恨等包括在內。『惡慾』的『惡』很重要,指想望不應當的事,或是用違反神的旨意的方法去滿足慾望。『貪婪』不單是想望得著自己所需要的,而是以『多有』為滿足。『貪婪與拜偶像一樣』因為貪心的人只以『多有』為滿足,把『多有』看為最重要的;物質的『多有』比神更重要,這些物質就成了他的偶像。――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保羅否定了假教師的無用理論與方法之後(二20~23),現在提出有效克制私欲的積極方法,這就是治死在地上的肢體。人體的生理與飲食的需求雖非罪惡,但可為罪所用。他舉出五種惡,是人失去自製,身不由主而作的:1,淫亂,包括婚外性關係(帖前四3),娶被休的婦人(太十九9);2,污穢,道德上不潔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六9);3,邪情,可以導人于亂(羅一26);4,惡欲,指屬肉體的邪惡的欲念(加五16);5,貪婪,為佔有之欲,永不滿足,引人遠離神成為物質的奴隸;所以說與拜偶像一樣。犯這五種不德之罪的人,在末日必受到神的刑罰。事實上神的忿怒早已作用在人類的歷史中和個人身上,到末日還要施行(羅一18)。──《啟導本聖經註釋》 治死你們在地上的: 把各樣的罪惡描寫為“肢體”是因它們與我們緊密相連。治死: 是否定過去命令式動詞,與單純控制或支配邪惡行動和姿態度相比,具有更強有力的意義。暗示我們應當除去我們的舊習,完全根除。淫亂: 指不正當的性結合;污穢: 指道德上的墮落;邪情: 是出於自私內心的無節制的欲望;貪婪: 指對物質的過度欲望。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5~11】在這裡保羅強烈勸戒脫去舊人。脫去舊人,指除去人邪惡本性的一切墮落的傾向(弗4:22-24)。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6】「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 神的忿怒和刑罰只是罪惡的自然結果。神的忿怒不是一時情感的衝動,乃是祂的正義被觸犯的結果;祂的審判不是報復式的刑罰,乃是人犯罪應得的公義的處罰。――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悖逆之子』表示這些人經常過悖逆的生活,悖逆神的旨意是他們生命的特性。他們的本性根本是不順服的,所以神的忿怒臨到他們是應當的。――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三7】「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 『在這些事中活』是指他們生活的環境;『這樣行過』是指他們具體的行動,他們不必為生活環境負責,卻要為他們自己的行動負責。――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今天教會的一個挑戰乃是,因著生活環境和基督徒的背景,教會或會覺得對弟兄姊妹的道德、倫理或屬靈生活的要求不能太高,恐怕他們達不到;這樣的妥協是不應當的。教會不必害怕把基督徒應有的崇高生活標準擺在弟兄姊妹面前,也不應妥協或降低應有的標準。――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指信徒未歸主前本也行在罪中,現在罪已蒙赦免,得慶更生,有了基督的新生命(二13;三1~3)。──《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三8】「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譯: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 第5節所說的罪是指行動和情慾方面的罪,本節是指言語方面和藉口舌表達出來的罪,所以這裏按文法的結構,『口中』兩個字不是形容『污穢的言語』的,而是與主要的動詞『棄絕』連到一起用,意思是要把這一切的事從你們的口中棄絕(或作『除去』)。――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惱恨』是指爆發出來的忿怒;『忿怒』是指內心裏面深藏的一種情感(參弗四26『不可含怒直到日落』);『惡毒』是指不好的事或指極敗壞的惡事,用在言語上可能是指不造就人的閒話,也可能是指惡意中傷他人的說話;『毀謗』是指對人的詆毀,若是對神則譯作『褻瀆』;『污穢的言語』指不真實的、對人有傷害的,或污辱性的話語。――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基督徒必須除掉惱恨和忿怒。這兩個字就是orge{和thumos。這兩個字分別是這樣解釋的──thumos解作霎時而來的惱怒,但瞬息間使平靜下來。希臘人把這種怒氣比擬火焰在禾草堆燒起來,火勢霎時間很大,但很快便會燒盡。Orge{所指的怒氣是慢慢地升起來,像支持一段很長和很慢的火勢;它本身亦拒絕讓任何東西把它撲滅;這種忿怒經常是保持而不散的。作為一個基督徒,必須除掉一切怒氣──無論是一觸即發的,抑或慢慢冒升起來的,同樣必須完全禁止。──《每日研經叢書》 既是新人,除了棄絕情欲、貪婪的事,還要在與人的交往中,勿讓舊我複生。本節列舉了另外五種惡事,一半和言語有關。這五惡是惱恨、忿怒、惡毒、譭謗、口中污穢的言語。怒氣最容易破壞人與人的關係;惡毒發乎不良的用心,蓄意預謀害人;譭謗包括道人長短,造人家的謠。這些發自舊人的罪心而形諸外、出諸口的事,都應棄絕。──《啟導本聖經註釋》 忿怒: 略微節制狀態下的忿恨,即沒有表露在外,藏在內心裡發怒的心;惡毒: 企圖害他人的邪惡品德;譭謗: 指中傷的陰謀;污穢的言語: 指淫亂的言語、悖逆。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9】「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 基督徒不單是那些明顯直接的謊話,連那些半真半假的話語,甚至於可能給人錯誤印象的行動,都不應當有。完全的誠實應該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記號。――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我們不再是死人,乃是活人了。活人若專著死人的衣服,那成何體統呢?所以我呒當脫去死人的衣服,穿上活人的衣服。――周志禹《歌羅西書講義》 保羅特別提出“不要彼此說謊”,信徒之間若有謊言,會引致懷疑和不信任,破壞教會中共同生活必須有的互信。他要求信徒拋棄舊的生活態度、習慣、性向與目標,做一個在基督裡有新目標、新生活的新人。這新人是能明白神的旨意並在行事為人上活出基督來的人。神當日按祂的形像造人,具有神的聖潔、正直、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愛心,新人應日新又新、學效基督,因為基督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一15)。──《啟導本聖經註釋》 說謊: 對基督徒所能犯的所有偽善的總稱。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9~10】在此“舊人”指舊亞當生命的敗壞。信徒不再活在舊人的支配中,也不再依循舊習慣行事。“穿上了新人”就是披戴基督,在新生命裡生活,在新規律中行事為人,站在新地位上事奉神的意思。 順從“新人”生活的結果,使我們在神的事上,有更多的“知識”──認識神的知識。又在屬靈的“智慧和身量”上日漸長大,“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西三11】新造的人在基督裡一律平等,不分種族(希利尼人、猶太人)、宗教生活(受割禮、未受割禮)、社會地位(為奴的、自主的),也不問說何種語言(化外人—不屬希臘文化,不說希臘話的人),以及貴賤(西古提人——社會文化地位極低,居住黑海四岸的部落民族,生活彘狗不如)。在基督的新世界裡,階級全除,人間敵意全消。參《林前》十二13。──《啟導本聖經註釋》 化外人: 指沒接觸希臘文化的民族。西古提人: 居住在以色列北部的非常粗野而膚淺的牧民。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1西古提人是哪一種族的人?】 答:西古提人Scythian——意思是野蠻的,系屬於很落後的種族之名,為舊約聖經所未記載,在新約聖經中只有此處提過一次。此族原屬於俄國南部黑海與裡海附近之地,及高加索山之北,性情野蠻兇猛,專事遊牧生活,常與人爭戰,亞西亞西部諸國屢受其侵略。主前六三二年,則越高加索山,侵入米甸與亞述二國諸境,陷其美地變成荒蕪,又經米所波大米侵犯敘利亞,繼續南行欲犯埃及,惟得埃及王之金錢賄賂而止。後來在加利利得埃及海南邊的伯善城附近,有西古提人——支僑居該地,成為西古拖波力Scythoplis(意即西古提人之城)。此族支派不一,其最著名之一支派為帕提亞人(意即誓約,徒二9),古帕提亞人,稱為西古提族,所指乃自印度底格裡斯河之地,現在屬於伊朗的境域。 在主前一一O年,有西古提人中之一偉人出現,稱為西古魯奴,在土耳其之北建一王國,與俄國及南方各國作通商經紀人,出賣奴隸和大麥,各國所買進之奴隸,被稱為西提人,因此在保羅時代的西古提人,已成為奴隸的代名詞了。保羅認為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參七八題),為奴的、自主的,或這些野蠻的西古提人,不分上下好壞,同樣可以在耶穌基督裡,因信祂而能蒙恩得救。——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三11化外人與西古提人指何種族而言?】 一、“化外人”一詞原文為BARBAROS(p如即呐),英文亦採用此字BARsAnIAN,指未開化或野人而言。在較古時代,希臘人稱所有不講希臘語的人為化外人。 但後來羅馬征服希臘,羅馬人與希臘人則稱其他國家的人為化外人。這種民族優越感的語氣,舉世 皆然。 二、“西古提”人(scYTHIAN)原文sxuTHES(2**,這種人是什麼人,解經家均摸不著頭腦,不知到底這種民族是屬於那一國那一地的人民,因為新約聖經只提過一次,似乎在保羅的時代,人人都知道西古提人是誰。 據歷史家報導,西古提人是野蠻人的一種,他們原屬於俄國南部黑海至裡海一帶、即土耳其之北的原始人。在紀元前2000年左右,曾散居於西伯利亞之西,紀元前8世紀漸漸南遷抵波斯之北。紀元前7世紀侵入亞述,但紀元前630年與亞述聯合抵抗瑪代軍隊,保衛尼尼微。之後,西侵敘利亞,繼續南行欲侵埃及,但埃及王“沈美替庫一世”(PSAMMETICHUSI)用金錢賄賂,阻止他們南侵。 希臘歷史學者“希羅多圖”謂西古提人在猶大王約西亞時代曾蹂躪巴勒斯坦,有人指出耶利米書一章13一16節所說或耶利米書四十七章所豫言即指此次西古提人的侵略而言。後來在加利利海南的伯善城附近有西古提人的一支卜居該地,稱為“西古妥波利”城(SCYTHOPOLIS),意即“西古提人之城”。 紀元前110年,西古提人有一偉人出現,稱為“西古魯魯”(SCYLURUS),在土耳其之北建一王國,與俄國及南方各國作通商經紀人,出售奴隸與大麥,從他們手中購入的奴隸統稱為“西古提人”,因此,西古提人在保羅時代已成為“奴隸”的代名詞雲。保羅說,這些野蠻人一樣可以因信主那穌而蒙恩。――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三1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注:原文作“穿”。下同)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 “聖潔”說出基督救贖所成就的恩典。我們原是污穢的,但神卻使我們成為聖潔,若我們沒有美好的見證與生活,便辜負了神這奇妙的作為和恩典,使人疑惑神在我們身上所施行的救恩了。 “蒙愛”說出我們曾領受神的恩愛的事實,是神所寶貴,所愛顧的。信徒不活出新人該有的品德,就不像是神所愛的人。這“蒙愛”提醒我們該有高貴的品格。每逢罪惡的試探臨到我們時,要想到自己是主所愛的人,每逢要活出某種屬靈美德時,也要想到自己是主所愛的人。我們不該使愛我們的主失望,倒要叫祂得著榮耀,使祂因我們的緣故被人稱頌。 “就要存憐憫……的心”,原文是“就要穿憐憫的心”。心怎麼能“穿”?穿在此有特別的意思,一方面表示我們本身原沒有憐憫,或任何美德,這一切都是新人所有的,所以我們應當把它“穿”起來。另一方面表示,雖然憐憫的心是內在的,我們卻要把它表現在現實的生活上,像衣服穿在身上那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神的選民』表示基督徒蒙神揀選是他們應當有新人生活的理由或先決條件。蒙神揀選的人,最終要無瑕疵的被呈獻到神面前,因此他們的生活應該與他們蒙揀選的身分相稱。――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憐憫』是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的表現;『憐憫的心腸』意思是內裏一種極大憐憫的心,使我們願意不顧一切的去幫助別人。『恩慈』是對別人的態度;『謙虛』是對自己的看法;『溫柔』是為別人著想,而不單想到自己;『忍耐』是忍受痛苦的心,這種痛苦明顯是出於別人的過失,或是故意的傷害,我們仍然不發怒,不記恨,不報復。――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三12~14】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和饒恕是信徒生活的特徵,表明這一切都來自愛。沒有愛加倍之愛的一切德行都沒有持續性、且不完全,最終不會結出任何果子<約壹 緒論,聖經中對愛的理解>。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2~17】本段說明基督信徒在人際關係中應有的最寶貴品質——愛,也就是對他人
無私的關懷與幫助。好的屬靈生活必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要做到必須實行愛。愛能推動其他的美德,並賦予意義,使基督信徒的生活變得豐盛 。──《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在本文中進行積極的勸勉,即指出重生的信徒當行的具體行動綱領,同時強調建立德行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4】「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 聯絡原文sundesmos,就是“聯成一條鏈子”或“聯繫物”的意思。在徒八23譯為“捆綁”。愛心像一根繩子,將各種美德聯結起來,成為完整的。沒有愛心,各種屬靈品德都不完滿,不能發揮最高的屬靈價值,而且缺乏感力和生氣。林前13章是專講“愛”的一章聖經,使徒把愛作為一切行事的價值,是產生種種美德之母,所以信徒的各種美德是以愛心為根基,沒有愛心的各種謙卑、忍耐、慈憐、溫柔、信實……都帶著虛假的成份,不能久存,也不能使人受益。──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西三15】「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 在基督徒整個的生活中,不論遇到甚麼困難、衝突、紛爭、思想或其感上需要決定的事,或者基督徒彼此之間的困難,都要讓基督的平安作我們決定的原則。――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平安和感謝: 相互具有緊密的連貫性。因為從基督領受的平安,可因著感恩的生活而持續下去。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6】「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注:或作“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 “詩章、頌詞、靈歌”難作嚴格的分別。但“詩章”大概是指舊約的“詩篇”,原文“詩章”psalmois,與路二十42之“詩篇”同字。“頌詞”原文humnois,它的動詞在徒十六25譯作“唱詩讚美”,這可能是專指用口唱而未配上樂器的稱頌;也可能是指普通的稱頌,不一定唱歌(如路一67-79,46-55;二29-32)。“靈歌”並非指靈恩派超然靈感的歌唱,因為,“靈”原文pneumatikais,是“屬靈的”之意。在英文譯作spiritual,與彼後一21的“被聖靈感動”,或提後三16的“默示”意思絕不相同。這“屬靈的”在於指出唱的歌與屬世的不同:不是普通的歌,而是屬靈的歌。聖經本身對於“靈歌”一如上文的“詩章頌詞”沒作詳細的解釋,大概是當時信徒所共同明白的。最穩當的解釋應當是:“靈歌”就是將舊約的詩篇或神僕與聖徒們的頌詞,配上樂譜或音樂,用來歌唱稱頌神的屬靈詩歌。跟世俗的詩歌不同。──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豐豐富富』是形容居住的方式,基督的話若能自由的居住在人心裏,人有完全接受、順服的心,基督的話自然能結出豐富的果子來。――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原文是兩個分詞,作命令式用,教導和勸戒是基督徒比此應有的責任,但要作得有智慧。雖然是出於善意,如果不夠智慧,可能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基督的道理”指初世紀教會中口頭傳述的基督的教訓,今天可以引伸指整本聖經。當日教會中的詩歌,除了在聚會中誦唱,還保存了基督信仰教義的精髓,所以在此與基督的教訓並提。“詩歌、頌詞、靈歌”:參《以弗所書》五19注 。“心”是整個人的代表,讚美感謝的不只是嘴唇;要全人都投入 。──《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三16詩章、頌詞、靈歌有什麼分別?】 答:這三個不同的名詞,在以弗所五9節也曾提到,皆是信徒們在崇拜感恩稱謝神的時候,所使用的詩歌,聖經對於詩章,頌詞,靈歌的意義,未有明確的分別說明,想必是信徒們當時所能共同明瞭的,我們根據原文的意思,可作一些解釋如下: ①詩章()——是與路加福音廿42節之「詩篇」一詞同字,英文之源出於此,可見是指舊約的詩篇,是無疑義的(參呂譯本)。本節所指出的詩篇,被新約時代的教會所使用,已佔有了顯著的地位。 ②頌詞()——英文之Hymn源出於此,在使徒行傳十六25節中,其動詞(),譯作唱詩讚美,大概是指用口唱心和,而沒有配上樂器陪伴的稱頌,如撒加利亞,馬利亞和西面受靈感所作的朗誦(路一46-56,67-79,二25-32)。頌詞亦作歌頌或聖詩(參文理本、現代本及新譯本),可能是初期教會時代的流傳,而日漸形成會眾所唱的詩歌; ③靈歌(),()——原意指屬靈的詩歌,英文譯為Spiritual Songs,可能是初期教會隨靈感所至,唱出讚美神的詞句,是屬於個人發自真情流露的短歌,配上樂譜,用以歌唱稱頌神。有人將它比擬美國黑人的信徒,所唱那些感情豐富的靈歌(Negro Spirituals)。——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三16 “詩章、頌詞、靈歌”三者所指為何?有何異同?】 新約聖經只在此處和以弗所書五章19節提及這三種不同的詩歌名稱。 一、有人以為這不過是舊約詩篇與其他詩歌的三個不同稱呼,並無任何分別。舊約猶太人時常唱詩篇,新約基督徒也唱舊約詩篇,可能也有人會創作新約詩歌給予教會信徒歌唱。保羅在各處傳道時,可能已發現有音樂天才的信徒另作新的詩歌來吟哦,那就是今日教會所唱用聖詩的來源了。 二、但有人認為保羅把信徒所唱的詩分三類,是有根據的。 ①詩章即舊約詩篇(英文是PSALMS,即詩篇,中文在此應譯為詩篇)。 ②頌詞即新約信徒所創作的聖詩(英文是HYMNS,即通用聖詩)。撒迦利亞與馬利亞所作即屬此種(路一章46一56、67一79節)。 ③靈歌即隨靈感所至流露出讚美神的詞句,是自由詩歌的一種。當時基督徒有這種情形,所吟詩句由於靈感,詩詞採用舊調或自作新調(此字英文為SPIRITUAL ODEs)。 中文文理譯本譯為“以詩、以歌、以賦”,表示三者不同。 紀元後1ll年小亞西亞庇推尼的巡撫曾向羅馬皇帝報告說:“他們在天未亮的時候就聚會,大家唱詩讚美基督為神”。所唱的可能是新作的詩而不是詩篇。 三、原文聖經這三字是這樣的: ①詩章psALMoS(……*),英文PsALM源出此字,原意為“以手撫琴”,指舊約詩篇而言,是毫無疑問的。 ②頌詞HUMNoS(如uOs),英文HYMN源出於此。此字原意為“歌唱、讚美”。“詩章”(詩篇)是用琴伴奏的,頌詞(聖詩)則不一定需要樂器伴奏的,如撒迦利亞、馬利亞和西面,靈感所至,咳吐亦成珠玉,出口成詩,讚美上主,近似朗誦。教會初期這種“頌詞”漸多,而且流傳在各地。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監中“唱詩讚美神”,原文是說“對神唱出一首頌詞(聖詩)”不是詩篇,可能是保羅所著的聖詩。 ③靈歌ODE PNEUMATIKOS(**flvEvl1aTtfc*)原意為“靈裏的歌唱”。在初期教會,各人隨靈感所至的短歌也。有人比方美國黑人的靈歌,詞簡而歌調則感情豐富。 當時基督徒唱舊約詩篇,相信是沿用舊約傳統的曲調,而且以琴伴奏,並不是不彈琴,可是這種曲調至今已失傳。紀元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後,猶太人分散在各國,幹餘年來,他們已採用當地的民歌配在詩篇的詞句上,正如我們中國信徒也用中國民歌來唱詩篇一般(參閱天人短歌,內有很多首詩篇,用中國民歌曲調)。1966年本人曾到以色列,為要研究今日的猶太人是否仍保存詩篇古調,在希伯來大學與該校音樂部主任詳細翻閱藏書摟所藏各國“猶僑”所用詩篇,均採用當地民歌,如東歐的、亞拉伯的、北非的民歌等,看了使我很失望。他們也不知道古時的猶太人唱詩篇時原來歌調為何會失傳。 可是我在一間大書局中找到一冊現代猶太音樂家所編的詩篇新曲,旋律完全是猶太人的味道,也算找到了一首詩篇曲調,聊以自慰(請試唱此希伯來詩篇)。 四、這節聖經亦有大寫小寫兩種不同翻譯,我把這兩種翻譯列出,同時把第三種翻譯也列出,以作比較。 ①大字翻譯: 當用各種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智慧與道理有關)。 ②小字翻譯: 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智慧與讚美有關)。 ③另一翻譯:(作者試譯的,此節原文用過四次EN;*,意即“在中間”,“以”,“用”讓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各樣的智慧去教導。以詩篇、聖詩、靈歌互相勸戒,在感恩中,在你們心裏歌頌神(智慧與下列各種詩歌有關,似乎保羅鼓勵他們去作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三18】作妻子的要順服丈夫,因他是丈夫而非因他是基督徒。不論他是否基督徒,都應盡自己本份;作妻子的藉凓對丈夫的順服,就能顯出她溫柔的品行;顯出她信主的美好見證,藉此可以感動他信耶穌。若丈夫未信主,而妻子已信主;她愛主是本份的事,但倘若她太過份於做她認為愛主的事,而日夜到禮拜堂,探訪等工作,而忽𥰁家務是不該的。愛主是對的,但要記凓你作妻子的本份。若你是未婚的,則你可日夜地去作主工,但若是主帶領你結婚了,就應有婚姻裏的責任。因若日夜為去作主工,而忽𥰁家庭的責任,則會在你那未信主的丈夫面前,失去了見證。── 鮑會園《歌羅西書的信息》 本節至四1教導父子、夫婦、主僕間和諧相處原則,與《以弗所書》五22至六9基本相同,可參該書註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在前面已講述過基督徒的生活原則,在此開始談論具體問題。本文以對基督徒家庭生活的勸勉開始,詳細記述夫妻關係(三18,19)、父子關係(三20,21)、主僕關係(三22-4:1)。本文還教導,所有基督徒的信仰也要通過家庭,應不斷地繼承和成聖。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18~19】保羅闡明夫妻之間有著雙方應遵守的義務。保羅所主張夫妻在人格上有同等地位,這在當時男尊女卑的世界來說是令人震驚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20】聽從: “敬聽”、“敬仰”之意,指尊重、恭敬父母的權威。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21】「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在弗六4提過類似的教訓。但本節比弗六4多了一句:“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惹……氣”N.A.S.B.譯作exasperate,就是“激怒”的意思。為何保羅不是勸兒女不要激怒父母,反而勸父母不要激怒兒女?下句“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是很好的批註,說明了這裡所謂的激怒,不是晚輩激怒長輩那種激怒。而是作長輩的無理責打,或動輒斥責,使兒女無所適從,對自己所行所作失去該有的自信心,長大以後就會有很深的自卑感,失去志氣和果敢的判斷力。父母雖然有責任管教兒女,卻不該把兒女當作洩憤對象,以致兒女從小就厭惡家庭,怨恨父母,這樣對待兒女,就不合基督愛心的原則了。基督徒不能在家庭生活中表現基督的愛,甚至不能給兒女一個正確愛心的感受,這樣的基督徒生活當然是失敗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不要惹兒女的氣: 父母不應該以權威來管教子女,儘管他們還是孩子,但要尊重他們人格的前提下進行管教<提後 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22】「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 『誠實』原文是專一、不分心的意思。── 周志禹《歌羅西書的信息》 為主人工作時,要以單純的心來作,不存其他目的或動機。――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古時儘管奴隸制度存在著無法形容的諸多弊病,但已普遍被大家所認可。奴隸是沒有任何權力的,他們只是為主人而存在的財產。但在這裡,保羅卻從家庭的角度出發論及主僕的義務。由於基督徒在神面前都是擔負責任的存在,所以僕人要以發自內心地順從主人像是給主做的,主人也要以與自己同等的人格來接納他們,要“公義和公平”待僕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三23】「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 “無論作什麼”指凡與罪無關的事,都該從心裡作,也可以像是給主作的一樣。換句話說,無論為肉身的主人作什麼,要是存為主而作的心去作,就都變成是給主作的了。 本節最重要的意義是說明一個信徒可以使原“屬世”的事變成“屬主的”。雖然我們不是在教會中事奉,但如果我們存心榮耀主的名,見證主的福音,而在職位上忠心,也就是事奉主了。今天正需要許多這樣完全奉獻的信徒,在學校、醫院、商場、工業界……存事奉主的心,在他們的崗位上,為福音作見證。──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西三24】「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得著基業為賞賜”,當時作奴僕的人,不能承受基業,所以這基業一定是指屬靈方面的福份,包括一切因作神兒女所能享受的永世福份,也可以包括今世所能得著的神的眷佑和看顧。──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西三25】「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主並不偏待人。」 這句話可能警告作僕人的,也可能警告下文作主人的;無論誰,凡行不義,必受不義的報應,因主是公義正直的神。──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