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第四章拾穗 【西四1】「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地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公公平平』其原文有公道及平衡的意思。公道就是於理無虧,適合公理的評判,平衡甚至超乎公道以上,幾乎有平等的意思。――
周志禹《歌羅西書信息》 『公公平平』原文是兩個字『公平和平等』或『正義和公平』,這是基督徒待人的標準。――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主人必須記凓他自己也有一個主人──就是在天上的基督。他要向神負責,正如他的工人向他負責一樣。主人不可以說:『這是我的私事,我可以隨心所欲而行;』他應該說:『這是神的事;祂託我管理,我必須向祂負責。』所以基督徒的工作教義認為主人與僕人同樣是替神作工;工作的真正報酬,並不是以地上的金錢去衡量,而是將來有一天由神給予──或者祂可以決定不給予。──《每日研經叢書》 【西四2】「你們要恒切禱告,在此警醒感恩;」 “恒切禱告”也表明禱告者對神的不斷倚賴,和對神旨意不斷等候的態度。我們正需要藉禱告操練這種對神的態度。 “儆醒感恩”,這儆醒不是指別的事,而是特指感恩方面要儆醒。我們不但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儆醒等候主來(太25:13),還要儆醒感恩。基督徒承受了神許多恩典──或是禱告應允,或是在困苦中得蒙神拯救,或是無意中得神暗暗的保護,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得神默然的愛護;但卻常不“儆醒”地覺察那是神恩佑的緣故。所以使徒勸告信徒要儆醒感恩。──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禱告的生活有兩個主要原則:感恩的心和儆醒的靈。有感恩的心,禱告就不會變得枯燥無味;有儆醒的靈,禱告就不會疲乏困倦。――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禱告要恒切,就是要持續不輟,堅決不放鬆(參路十一5~13 ;弗六18)。又應隨時禱告,儆醒主來的日子近了。因有主基督的憐憫和大能的保守,我們身在世間,卻有存在天上的盼望,應在禱告中感謝。──《啟導本聖經註釋》 恒切: 這動詞含有堅韌的持續性和熱忱之意。指信徒的禱告不能火熱于一時,要持續不斷地求<路11:1-13,正確的禱告生活>。警醒: 屬靈方面應常常警戒之意。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2~6】若說前半部(3:18-四1)是局限於基督徒家庭的狹義上的勸勉,本文則是適用于全教會的廣義上的勸勉。保羅知道沒有禱告就無法持續聖潔的信仰生活,因而強烈地勸勉信徒要不住地禱告(2-4節),到了後半部則勸勉大家要活出能夠對不信者作見證的生活(5,6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3~4】保羅寫信時被囚羅馬,故說“為此被捆鎖”。他人雖系囹圄,帶著手銬鐵鍊,心卻片刻未忘傳揚福音。他要求整個教會在禱告中紀念他和他的同工,叫福音的門能再開啟,可以把基督救世的佳音,以及外邦人與猶太人同蒙救贖、同歸一主的奧秘傳講開。參《以弗所書》三6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時被囚在羅馬監獄的保羅,心中仍然熱切盼望傳福音,懇切託付歌羅西信徒為自己禱告。因為傳福音是他的目標,也是他所關心的全部。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5】「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 “用智慧與外人交往”的意思,是要憑聖靈所賜的智慧,認識外人心靈中的需要,認識人心的詭詐和險惡。不但不受外人的誘惑,反而引導他們悔改歸主;真智慧必然引人認識真神,決不會隨從錯誤,導入迷途。──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與外人交往,就是神賜給我們機會,去傳福音給他們聽,以償還福音的債。――
周志禹《歌羅西書信息》 『外人』是沒有信基督的人。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不是與世隔離的。基督徒永遠不能脫離生活的環境,不能過出世的生活。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顧及外人,要與外人來往。另一方面,這句話也顯出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見證。不信的人不能用糅眼看見基督,不能領會我們所講的道理,但他們卻能看見基督徒的生活。因此基督徒與外人來往的時候需要有智慧。這種智慧是實際生活中的智慧,叫外人從我們的生活中看出作基督徒的寶貴,基督徒的可羨慕。――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與教會以外的人來往要有智慧,對自己的生活應小心謹慎,不要成為別人不接受基督的絆腳石;反要積極遵守主旨,從日常行事為人中見證主基督(林前十23~24)。 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主所賜,應充分利用 的每一機會服侍主,向世人見證、傳播基督真理。──《啟導本聖經註釋》 外人: 不信者(林前5:12,13;帖前四12);愛惜光陰: 指最大限度地使用已有的機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5~6】對於生活在不信者當中的歌羅西信徒,保羅勸勉兩件事:一是基督徒當行的生活方式(5節);是說話的方式(6節)。如果我們時常注意這些問題,將會有很多人接受福音。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6】「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 『和氣』是『恩言』有恩典的言語,溫和、包容、莊重、不刻薄、有涵養,叫人聽了感到舒服,不會引起人的反感,不會造成尷尬的局面,可以說是『有風度』的話。――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沒有鹽的食物平淡無味。基督徒的談話,不單內容要充實、正確,更要動聽,叫人喜歡聽,聽了覺得是一種享受。――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不信的人都各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需要或問題是具體的,基督徒的答案也應當同樣的具體,每個答案都應當與發問的的個性、背景、困難的性質相符合。要能這樣回答各人,單有一套理論是不夠的,還必須用工夫去明白發問的人的需要。――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鹽”有保存和調味的作用,聖經時常用鹽作比喻。主耶穌就要信徒作鹽,身體力行主的教訓,服務人群,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太五13;路十四34)。保羅在《以弗所書》五4斥責各種淫詞戲語,現在他鼓勵大家,說話應發揮感化、潔淨的作用,有建設性,能造就人。應儘量利用神賜的光陰智慧地答覆他人的問題,滿足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尋求真理的需要(參彼前三15)。──《啟導本聖經註釋》 帶著和氣: 內含喜樂、富有魅力、開朗之意,指充滿智慧的對話。用鹽調和: 基督徒的對話特徵應具有純全和健全。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7】「有我親愛的兄弟推基古要將我一切的事都告訴你們。他是忠心的執事,和我一同作主的僕人。」 “忠心的執事”,一7提到以巴弗時用過這句話。保羅在寫給以弗所的書信中,也稱許推基古是忠心的執事(弗六21),可見當時推基古不只奉派探望歌羅西教會,也包括小亞細亞的各教會。──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本節原文有『在主裏』用來形容『執事』和『僕人』,指他因著在主裏而有這兩種的職分。 保羅用三句話推薦推基古:(1)『親愛的弟兄』:2)『忠心的執事』;(3)『一同作僕人』。『親愛』指在他的性格裏有愛的成分;『忠心』指在他的責任裏是忠心可靠的;『一同』指在他的工作裏有彼此服事的關係。――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推基古: 出生在亞西亞(徒 20:4),是保羅第三次宣教旅行時的跟隨者。他得到了保羅的信任,把本書傳遞給歌羅西教會,也曾傳遞書信給以弗所教會(弗6:21,22),後來被差遣到提多曾事奉過的克利特(多3:12)及以弗所(提後四12)。根據傳承後來他成為克勒芬(Colophon)的主教,不久之後殉教。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7~8】推基古是給保羅送信到各地教會去的使者(弗六21)。他是亞西亞各教會的代表,陪同保羅一起訪問過耶路撒冷(徒二十4)。他代表保羅去過以弗所(提後四12)和革哩底(多三12),現在又帶信去歌羅西教會。信中稱他為“親愛的弟兄”,是神家中的一分子;“忠心的執事”:不是指他在教會中有執事的職分,而是指他執行特別的侍奉工作,例如為保羅送信,並且把保羅個人的情況向教會作口頭報告;這些情況是他信中沒有提及的。最後一項“一同作主的僕人”:指他是同工,代表他訪問教會,可能還寓有一同坐監之意。(參一7稱以巴弗為“一同作僕人的”,記《腓利門書》23節稱以巴弗為“同坐監的以巴弗”。)──《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7~18】本文是本書的結論部分,先介紹傳遞書信給歌羅西教會的同工(7-9節),並談及保羅的同工對他們的問安(10-17節),隨後以祈禱來結束(18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9】「我又打發一位親愛忠心的兄弟阿尼西母同去,他也是你們那裡的人。他們要把這裡一切的事都告訴你們。」 阿尼西母原本是腓利門的奴僕,因為偷了主人的財物潛逃,卻在羅馬被捕入獄。在獄中保羅帶領他信主,稱他是“一位親愛忠心的兄弟”,可見那原本偷竊、不誠實、道德墮落的阿尼西母,已因基督福音的拯救,完全改變了。甚至,使徒保羅認為他也可以受差派,跟隨推基古同到歌羅西,把保羅的光景告訴信徒。按腓利門書的記載,保羅曾極力為阿尼西母求情,並且稱他是:“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門10)。可見阿尼西母確實悔改得救,還經過保羅的觀察證實。阿尼西母也成了保羅在羅馬被囚的活見證。雖然他自己下了監,卻把監獄裡的罪人改變成為神家忠心而親愛的弟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他是你們那裏的人』可能是強調說他是們中間的一個,和你們完全一樣,完全平等。――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阿尼西母是奴隸,為歌羅西信徒腓利門家中的僕人,曾逃跑,後來信了主。保羅現在遣他回歌羅西。詳情參《腓利門書》<參考資料>。──《啟導本聖經註釋》 阿尼西母: 他本來是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腓立門的僕人,從家逃亡到處流亡途中,在羅馬獄中認識了保羅,且皈依基督教(門1:8-21)。後來同推基古一起回到腓立門所在的歌羅西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9,11,15,17 阿尼西母、耶數、寧法、亞基布是誰?與保羅的關係如何?】 答:①阿尼西母Onesimus(西四9)——意思是有益的,為歌羅西的居民,後來成為該教會之信徒。此人原是腓利門的奴僕,因虧負其主人,顯然是因曾經竊取了主人的財物,而潛逃到羅馬城,在此遇見了保羅,受保羅之教誨,在獄中帶領他信主,就侍奉保羅,得其歡心,被稱為是「一位親愛忠心的弟兄」,並且差遣他隨推基古(西四7,參二九一題)一同到歌羅西去,將保羅的景況告訴了那裡的信徒們(西四7-9)。其時上了年紀被囚的保羅,原想留下阿尼西母代替腓利門伺候他,但覺得於理不合,故又另寫親筆信給腓利門,見證阿尼西母確已悔改得救,稱他是「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弟兄」。為此懇求腓利門收納他,至於他所虧欠的財務,都要歸在保羅的賬上,保證略償之責。保羅對於他們赤誠的愛心,感化其歸主之力,由此可見矣。 ②耶數Jesus(西四11)——意即救主,按原文是與耶穌同名,耶數又稱為猶士都Justus,就是公正的意思。在新約聖經中用此名的有三人:㈠是約瑟巴撒巴之羅馬文的又一姓名(徒一23);㈡是哥林多的一信徒名字(徒十八7);㈢即為本節所提的名字(西四11)。此人是與亞裡達古,馬可(西四10,5,參一四五題一四項,及五八題一三項),都是奉割禮的人,為神的國跟從保羅同作主工,使他心裡大得安慰。關於猶士都與保羅其他的關係,我們均無所知。 ③寧法Nymohas(西四15)——意思是新郎,為居於老底嘉一信徒,在他的家中設有教會,可能就是老底嘉教會的所在。保羅在羅馬致書于歌羅西人時,曾特別向老底嘉的弟兄和他並他家裡的教會問安。此二城相近,故保羅吩咐他們和教會信眾念這書信,都能彼此傳誦(16,參下一題)。 ④亞基布Agrippa(西四17)——意思是管馬者,為居於歌羅西之一信徒,保羅在致歌羅西人的書信結尾語中,曾特別提醒勸勉他說:「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領受的職分。」可想而知,他所領受擔負的某種職分,相當重要,而且可能是在承受某些試探之中。保羅要他謹慎,能夠儆醒自守,克盡其職,以免辜負主的託付。保羅在腓利門書2節中,曾稱他是「與我們同當兵的」。他可能是作過歌羅西教會的傳道人,按這節經文看來,亞基布或許是為腓利門家屬之一,大概就是他的兒子,其家中設有教會。據傳說,亞基布系耶穌七十門徒之一,曾任老底嘉教會的監督,後來為主殉道。——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四10】「與我一同坐監的亞裡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他。)」 “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這馬可就是徒十五37-41所記載的馬可。那時保羅因為他在第一次遊行佈道時,曾半路離開他們(徒十三13;十五38),而跟巴拿巴爭論,不肯再帶他同行。但在這裡保羅卻特別叮囑歌羅西的教會說:“(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可見馬可雖然起初曾半途退縮,後來卻已悔改,重新振作起來;這時正跟保羅同在羅馬(門24),而且一直被主重用。直到保羅殉道之前,還吩咐提摩太要把馬可帶去見他(提後四11)。 馬可原是彼得親密的同工,彼得稱他作:“我兒子馬可”(見彼前五13),所以在使徒時代,他是保羅和彼得都一同器重的青年工人。──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亞裡達古是保羅的同工,一同傳道(徒十九29;二十4;二十七2)。馬可是《馬可福音》的作者,曾參與保羅第一次佈道旅行,後因事退出。保羅曾因他的緣故與巴拿巴爭辯,二人因而分頭工作(徒十三13;十五36~39)。從這裡的話可以知道馬可後來獲得保羅的諒解和賞識。 【西四10~17】亞裡達古: 生於帖撒羅尼迦,以弗所發生騷動時曾被囚(徒9:29),並曾跟隨保羅去過耶路撒冷和羅馬(徒20:4;27:2)。馬可: 巴拿巴的外甥,是記錄馬可福音的作者(徒12:12,25;彼前5:13)。耶數又稱為猶士都: 除本節之外,沒有任何線索。據推測可能與歌羅西教會相熟,從稱他為“奉割禮的人”來看,似乎是猶太人。醫生路加: 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路1:3;徒1:1),很可能從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行時開始同行(徒16:10-17;20:6-16)。和11節相對照分析,他很可能是外邦人。底馬: 雖然他是向歌羅西教會和腓立門問安的保羅的同工(門1:24),但當保羅再次入獄時,他卻離開保羅去了帖撒羅尼迦(提後四10)。亞基布: 很可能是腓立門的兒子(門1:1,2),照本文來看,他肯定是在歌羅西教會事奉的牧者。據推測他可能是在以巴弗不在時照管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西四11】「耶數又稱為猶士都,也問你們安。奉割禮的人中,只有這三個人是為神的國與我一同做工的,也是叫我心裡得安慰的。」 原文Ieesous,與“耶穌”同,所以和合本譯作耶數。“又稱為猶士都”,就是“義”的意思。 亞裡達古、馬可和猶士都是奉割禮的猶太人,都跟保羅同工,向外邦人傳福音。這裡說“奉割禮的人中,只有這三個人,是為神的國與我一同作工的”,這話大概是指當時跟保羅一起在羅馬的同工而言。但無論如何,這話暗示在羅馬反對保羅的猶太人勢力相當大。可是這三個人跟保羅同心,已經叫他心裡大得安慰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中文譯為“耶數”的原文與“耶穌”一名同。“耶穌”這個名字在猶太人當中很普遍(徒十三6)。“猶士都”大概是附加的名字,讓他在同名者中可資識別。 這裡提到的三個人都是猶太基督徒(“奉割禮的”)。他們與保羅同工,特別把福音傳給猶太人(“為神的國與我一同作工”)。──《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2】「有你們那裏的人,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你們安。他在禱告之間,常為你們竭力的祈求,願你們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穩。」 禱告是與主交通,是靈裏的一種享受,但同時禱告也是一種『竭力勞苦』的工作。在心靈裏有掙扎的時候,或是為了別人的困難代求的時候,或者藉著禱告要抵擋邪惡的勢力時,禱告就成了一場爭戰,需要用盡所有的力量,努力的去作戰。――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有你們那裡的人,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你們安。他在禱告之間,常為你們竭力地祈求,願你們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穩。」 以巴弗是一位禱告的戰士。牛津的福布斯羅伯遜(Forbes Robertson)常說,與人交談,不如用半小時為人禱告更叫人得益。 以巴弗的禱告不但『常常』,並且是『竭力』,意思是像一個角力運動員那樣全力以赴地去與人搏鬥。――
沈保羅《真知灼見――歌羅西書講解》 【西四12~13】以巴弗是歌羅西教會的一位領袖(一7注)。老底嘉和希拉波立二城與歌羅西極近,前者離歌城16公里,後者只有10公里。──《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3】「他為你們和老底嘉並希拉波立的弟兄,多多的勞苦,這是我可以給他作見證的。」 『多多的勞苦』是指體力方面辛勤工作的勞苦。――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西四14】「所親愛的醫生路加和底馬,問你們安。」 按文法的構造,前面『親愛的』一語只用在路加身上,並不包括底馬;底馬晚年變節(參提後四10),可能早已有了一些跡象,所以保羅這裏對他沒有任何稱讚的話。――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這位路加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一直伴隨保羅赴羅馬(徒二十七1~二十八15)。詳情參看《路加福音》<參考資料>。 底馬是保羅的同工,後來在保羅最需要他的時候退出,回帖撒羅尼迦去了,(提後四10)。──《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5】「請問老底嘉的弟兄和寧法,並他家裏的教會安。」 『老底嘉』在歌羅西的西北,約有十七、八公里。『寧法』大概是老底嘉教會的一位姊妹,整個老底嘉教會在她的家裏聚會。――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寧法是個女子,身世不詳。新約時代,基督徒常常在信徒的家裡聚會,老底嘉城寧法的家、歌羅西城腓利門的家(門2節)、腓立比城呂底亞的家(徒十六15,40),還有哥林多城該猶的家(羅十六23)都是例子。百基拉和亞居拉夫婦在以弗所和羅馬都把家供教會之用(羅十六5;林前十六19)。基督徒基於客觀環境需要須在家中聚會,這種家裡的教會似乎在第一、二世紀極為興旺,到西元三世紀,教會才開始有自置的會所。──《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6】「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 “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意思不是指老底嘉教會寄給歌羅西的信,而是指保羅寄給老底嘉的信。他們讀完之後,也會轉來給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讀。──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可能保羅把他寫的書信當作一個教導的工具,讓教會在公開聚會時讀出來,又叫各地教會倫流誦讀。――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從老底嘉來的書信”大概指保羅寫給老底嘉的教會的信,與他寫給歌羅西的這封信,在教會中交換誦讀(參二1注)。也有人說這就是《以弗所書》,因該書是在小亞細亞一帶教會裡公開誦讀的(參《以弗所書》<參考資料>。但決不是說老底嘉教會有信致歌羅西教會。──《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6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是什麼書信?】 答:保羅曾對歌羅西教會的信徒們說:「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關於這一封書信,有人認為是指保羅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一封書信,他們念完以後,再傳到歌羅西教會信徒的手中,保羅也要他們來念該書信。有人則認為這是老底嘉教會寫個歌羅西教會的書信。又有人認為這是使徒老約翰在拔摩海島時,所寫給老底嘉的那一封書信(啟三14),但因他寫此信時,保羅早已死了,故不可能是指這一封。惟最後根據一般的推斷,認為是保羅給亞西亞各教會傳誦的一封公函——以弗所書(參二七五題五項),不過聖經沒有說明,未可確定。依筆者的管見,這封書信就如前面所說的,是保羅寫給老底嘉的一封,不過未被列入新約經典,而久已失傳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西四16本書與以弗所書有何關係?四章16節所說“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是何書信?】 一、歌羅西書與以弗所書中的教義與教訓有許多相同,乃是一件不能否認的事實。 比方:以弗所書所題及的神秘的“擄掠了仇敵”的教義(弗四章8節),在歌羅西書則說得更詳細:“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西二章15節)。 以弗所書一章23節又是神秘難解的一件事“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在歌羅西書一章24節則說,保羅要在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以弗所書的十架和平論(二章16節),與歌羅西書同(一章20節)。 以弗所書的與基督同活、同在天上(二章5一6節),與歌羅西書所說互相輝映(三章1一2節)。 又關於倫理問題,即夫妻、父子、主僕間的關係,則差不多完全一樣。 讀者自己可以將兩書作比較式的閱讀,便會覺得這兩本書真是一套“姊妹書信”了。 因此,有些解經家便認為以弗所書為一封地區書信的見解不能成立,理由是:如果以弗所書是一封地區書信,亞西亞各教會均可閱讀,亦均曾閱讀,歌羅西教會的信徒也一定讀過以弗所公函,保羅又何必在寫歌羅西書時重複以弗所書的教義與教訓呢? 不過,以弗所書與歌羅西書是有不同的主題的。 以弗所書是注重基督與教會的種種關係,像丈夫對妻子說話,歌羅西書則注重基督為教會元首的種種情形,像校長對學生發言。同時,在以弗所書並無有關對異端的駁斥,在歌羅西書則充滿駁斥異端的口吻,已如上述。以弗所書並無問候朋友的句子,歌羅西書則甚多(四章)。 二、至於本書四章16節所謂“從老底嘉來的書信”,一般的見解認為是上文所說的那封以弗所公函。也有人相信是保羅另外寫了=封“老底嘉書信”,不過書信甚短,或價值不高,未被列為新約經典。天主教的聖經在馬丁路得改教前竟有老底嘉書在內,可能是後 人偽造的。 亦有人相信所謂老底嘉書信是另外一位信徒寫的,可能是彼得或別人,該信對亞西亞教會有益,已傳到老底嘉,保羅勸勉歌羅西教會也要念該書信。 不過,約翰充軍到拔摩海島時所寫給老底嘉教會的書信,不可能是保羅所指的這一封,因為約翰寫老底嘉書為時甚晚,保羅早已為主殉道了(啟三章14一22節)。 教父耶柔米則認為老底嘉書信被拒絕列為新約聖經,是有理由的。後人猜想該書中的理論或不合每一時代的需要。 又有人說從老底嘉的書信是老底嘉信徒想念保羅而寫給保羅的書信,保羅要歌羅西信徒去閱讀,以激發他們愛護保羅的心而已。 雖然多數人承認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是以弗所書,不過無聖經.明文足以支持這個被公認的說法而已。――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西四17】「要對亞基布說:“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 “亞基布”按門2大概就是腓利門的兒子,保羅在門2稱他是“與我們同當兵的”,可見他很可能也在歌羅西作傳道。這裡使徒說“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似乎暗示亞基布會面對某種試探,或是他領受某種新的職分,是他從前未曾擔負過的。所以保羅要他謹慎盡職,不辜負主的託付。──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職分』與『執事』(7節)同一字根,意思就是一種服事的工作。―― 鮑會園《歌羅西書註釋》 亞基布是歌羅西的一位信徒,為腓利門家的家人(門2節),很可能就是他的兒子。“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不是說在教會中的職分,而是交托他手中的工作。保羅囑咐他盡責完成。──《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四18】「我保羅親筆問你們安。你們要紀念我的捆鎖。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 “我保羅親筆問你們安”,暗示本書由別人代筆。保羅所寫的書信,多由別人代筆,但在書末加上親筆的幾句問安語,使信徒可以分別他的筆跡,免得有人假冒(如林前六21;帖後三17;加六11;門19)。──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歌羅西書》 保羅寫信多由自己口述,他人筆錄。他然後在信末親筆簽名並加問候語(林前十六21;加六11;帖後三17;門19節)。 保羅最後提到他的“捆鎖”,不是因為有苦難想從信徒那裡得到同情,而是要讀信的人敬重他作外邦人使徒的權柄。他是為了傳福音而下監的(一23~25)。──《啟導本聖經註釋》 紀念我的捆鎖: 保羅這樣的呼求不是因為懼怕被囚,而是勸勉大家愛自己,同時要大膽地效法自己所顯明的苦難的榜樣。──《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