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前書導論拾穗 【何謂帖撒羅尼迦前書?作者是誰?(帖前一1)】 答:①帖撒羅尼迦前書乃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第一封書信,為保羅書信的第八卷(羅、林前、林後、加、弗、腓、西、帖前),其內容要義,系記述保羅為信徒的信心生活感恩,見證自己傳福音所受的勞苦,信徒為道所受的苦害,為門徒穩固喜樂的感謝,勸勉信徒遠避淫行,為死了的信徒慰語,等候主的再來,勸勉信徒警醒謹守,追求良善,全然成聖等事。本書主要信息,是論到基督再來的預兆。 ②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意即勝利),在保羅時代,是馬其頓省最重要的一個城市,古名特耳彌Therme,約在主前三一五年,馬其頓王卡山德Cassander振興此城,以其王后帖撒羅尼迦之名之。此後乃希臘王亞歷山大同父異母所生之妹。主前一六四年,羅馬人選立此城為馬其頓省的首都。到了主前四十九年,該撒而龐貝將軍Pompey發生內戰,戰爭停止後,被立為自由城。此城坐落在愛琴海的西北隅,面臨著一個美麗的港口,位於肥沃多水之平原是上,至今仍屬於希臘國,但已被稱為帖撒羅尼迦Saloniki,為希臘東北通往土耳其與南斯拉夫的要衝,是一個極大繁榮的城市。 ③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離開腓立比以後,約於主後五十一年在他第二次出門旅行佈道時所建立的。當時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傳道受辱,被打下監,出監以後(徒十六22-24,40),就往相距三百里以外的帖撒羅尼迦去,一連三個安息日,在猶太熱人的會堂講被逐出境,就去西部五O哩外的庇哩亞傳道,又引起了騷動。不久保羅先行來到南部二百哩外的雅典,複召西拉和提摩太也來到那裡(徒十七10-16),保羅因非常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況,立刻又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去,自己卻留在雅典(帖前一3,三1,2),曾聽到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返回,帶來了一些好消息報告(帖前一3,二13,三6,9)。另外知道那裡信徒正在遭受逼迫,且在他們中間,有人誤解主道,對於主的再來真理起了疑惑,認為已經死了的人,不能得著主再來的祝福(帖前一6,二14,三3,4,四3-5,13-17),因此就寫了這一封書信,給他們安慰和勉勵。 ④本書是保羅在哥林多傳道時所寫成的(帖前一1;徒十八11,1-5),是他與西拉、提摩太(他們生平,參一四五題5、8、9項)聯名的一封書信,給帖撒羅尼迦的教會,要那裡的門徒念給眾弟兄們聽(帖前一1,五27),其時約在主後五十一-五十三年間,被普遍地認為是新約全書中最早寫成的書信。保羅寫本書的原因已如前述,其只要的目的,是在提示主再來的教訓,糾正他們對於這樣重要真理錯誤的見解。關於主的再來啟示,在本事每章皆有論及(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4-18,五2,23),在新約全書二百六十章中,曾共提到三一八次,從馬太到啟示錄,每廿節中就有一節是論此事,因祂的再來,是信徒有福而榮耀的盼望,由此可以表明其重要性,且亦可知本書與全部新約密切的關係。——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概論】 ※ 本書分段:(1)基督再來是等候者的盼望(一章);(2)基督再來是工作者的喜樂(二章);(3)基督再來是信徒聖潔生活的動力(三1~四12);(4)基督再來是已死信徒和存活的信徒的拯救(四13~18);(5)基督再來是勉勵信徒儆醒(五1~11);(6)勸勉和祝福(五12~28)。── 牛述光 ※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是保羅最初的作品,亦可能是全部新約聖經最初作成的書。而書中所討論的重心,卻是今日世代最後的事情,就是世界末後的日子,耶穌基督要來澄清這個世界。──
徐松石《帖前後希伯來書提要》 ※
保羅書信當中,有三卷最大的教義書,即羅馬書、以弗所書、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羅馬書特別宏揚一個信字(因信稱義)。以弗所書特別宏揚一個愛字(與神和與人在愛裡合而為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則特別宏揚一個望字(主必再來)。── 徐松石《帖前後希伯來書提要》 帖撒羅尼迦教會與保羅的關係良好,在《使徒行傳》及書信中常提及此教會,保羅每次到馬其頓時,總會去帖城探望教會(徒十九21;二十1~2;林前十六5;林後一15~二13)。本書是封頗富人情味的書信,從引言裡也可見保羅與他們的友誼是牢固及真摯的。──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 本書分段:(1)基督再來是等候者的盼望(一章);(2)基督再來是工作者的喜樂(二章);(3)基督再來是信徒聖潔生活的動力(三1~四12);(4)基督再來是已死信徒和存活的信徒的拯救(四13~18);(5)基督再來是勉勵信徒儆醒(五1~11);(6)勸勉和祝福(五12~28)。── 牛述光 ※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是保羅最初的作品,亦可能是全部新約聖經最初作成的書。而書中所討論的重心,卻是今日世代最後的事情,就是世界末後的日子,耶穌基督要來澄清這個世界。──
徐松石《帖前後希伯來書提要》 ※
保羅書信當中,有三卷最大的教義書,即羅馬書、以弗所書、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羅馬書特別宏揚一個信字(因信稱義)。以弗所書特別宏揚一個愛字(與神和與人在愛裡合而為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則特別宏揚一個望字(主必再來)。── 徐松石《帖前後希伯來書提要》 帖撒羅尼迦教會與保羅的關係良好,在《使徒行傳》及書信中常提及此教會,保羅每次到馬其頓時,總會去帖城探望教會(徒十九21;二十1~2;林前十六5;林後一15~二13)。本書是封頗富人情味的書信,從引言裡也可見保羅與他們的友誼是牢固及真摯的。──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 帖撒羅尼迦在第一世紀是馬其頓首府和最大城市。其所處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可從帖撒羅尼基(Thessaloniki,西元一九三七年前稱 Salonika)1迄今仍不失為一個重要城市看出來。據說,該城早期名為勒瑪(Therma,溫泉之意),約在主前三一五年被卡山德(Cassander)改名為帖撒羅尼迦。帖撒羅尼迦──是她妻子的名字,也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同父異母的姊妹。但(博物志)作者蒲林尼(Pliny)有關勒瑪和帖撒羅尼迦的記載則是兩城同時存在,2因而似乎是卡山德建立了一座名為帖撒羅尼迦的新城,然後逐漸擴張而併吞鄰近較古老的勒瑪。馬其頓在羅馬人統治下被分成四個轄區,帖撒羅尼迦是其中第二區的首府。主前一四六年馬其頓再合併成單一行省時,她成為首府,同時也是全省最大的都市。帖撒羅尼迦是一個自由市,碑文證實路加稱該城長官為「地方官」(Politarchs)是正確的。在戰略上她則位於羅馬帝國通往東方的伊格那提亞大道(Via Egnatia)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撒羅尼迦在何處?與保羅傳道事工有何關係?】 一、“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城,是馬其頓省一個重要的城市。古名稱為”特耳米”(THERME),以後特耳米變成該處海灣之名,意即“溫泉”。 紀元前315年,馬其頓王卡山德(CASSANDER)重建此城,以其後之名帖撒羅尼迦名之,意即“靠神得勝”。此後乃希臘王大亞力山大同父異母之妹,亞力山大父王腓力有一次戰勝仇敵後,為其女兒所起此名,以紀念其勝利。 城在愛琴海西北,在“伊格那田”(EGNATIAN)國道上,該國道是由尼亞波立(NEAPOLIS)起至亞得里亞海(ADRIATICSEA,即義大利東邊的海)東面的底耳哈琴(DYRRHACHIUM),即今阿爾巴尼亞境內的都拉索(DURAZZO),為一重要大路。 紀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將所征服的地土分為四區,此城為第二區的首府。紀元前146年羅馬總督府設于帖撒羅尼迦,成為馬其頓省的省會。紀元前49年,該撒與將軍邦貝(POMPEY)發生內戰,戰爭停止後,此地獲享自由,成為“自由市”。 帖撒羅尼迦至今仍在希臘國,但已改稱為“撒羅尼迦”(SA-LONIKA),“貼”字取消,意即“神”字不要。仍然為希臘東北通土耳其與南斯拉夫的重要城市,且為除雅典外的最大都市,城建于“何替雅替”(HOTIATI)山根,面臨特耳買歌港灣(THERMAIKOSGULF)。1917年前毀於大火,以後重建。成為一現代化都市。城外有不少拜占庭(BYZANTINE)①時代遺物,方底圓頂的禮拜堂及其它宏偉建築物,觸目皆是,現代遊客,由雅典往帖撒羅尼迦,可由海陸空三路前往,極為方便。 ①拜占庭時代,即東羅馬帝國時的一個基督教國的時代,自紀元後395年開始。這時代的建築物多為方底圓頂者。 帖撒羅尼迦城在第1世紀時被稱為“羅馬帝國的膝蓋”,在拜占庭時代,東正教開始之後,被稱為“東正教的堡壘”,在中世紀時,被稱為“抵抗哥德人(GoTH)的屏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利用為盟軍作戰的重要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義大利空軍所轟 炸,以後被德國陸軍佔領。戰後,恢復繁榮,成為巴而幹半島與東歐及土耳其至亞洲的重要轉運站。 二、保羅到帖撒羅尼迦是從腓立比去的,當時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傳道,曾被捕下監、受棍打,打得遍體鱗傷(徒十六章22一24、33節)。出監之後,“往帖撒羅尼迦去,途經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相信是步行的。保羅身受重傷,仍不怕痛苦,由腓立比步行到帖撒羅尼迦,要走四天遙遠的路程,保羅以後寫信給帖撒羅尼迦信徒時,說是“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給他們”,又說他們在腓立比曾被害受辱(帖前二章2節)。同時,可能保羅與同工們經濟困難,所以要晝夜工作,以維持簡單的生活(帖前二章9節;帖後三章8節),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此時曾一次兩次打發人去供給他們的需要(腓四章16節)。 保羅到帖撒羅尼迦後,即在猶太人的會堂展開傳福音的事工,結果有不少人信主,其中有敬虔的希臘人和尊貴的婦女,於是奠定了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基礎(徒十六章1一4節)。在這些信主的帖撒羅尼迦人中,有亞裡達古與西公都,以後與保羅同工,同到亞西亞(徒二十章4節)。亞裡達古也曾為保羅的緣故被捕(徒十九章29節)。當保羅被解至羅馬受審時,亞裡達古也與保羅一同坐船,而且遭遇風險(徒二十七章2節)。之後,亞裡達古也與保羅一同坐牢(西四章10節;門24節),可見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效果,是真正獲得人們愛戴。此外還有該猶,是馬其頓人,可能也是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果子,曾與亞裡達古同時被捕,為主受苦(徒十九章29節)。 至於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時間有多久,不得而知,聖經只說他一連三個安息日在猶太人的會堂與他們辯論,並非說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只住三個禮拜之久,在帖撒羅尼迦前、後二書均曾提及保羅與同工們“辛苦勞碌,晝夜工作”,以維持生活,及廣傳福音(帖前二章9節;帖後三章8節)。似乎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工作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可能,保羅當時看中這個城市,以之為將福音廣傳在馬其頓與亞該亞兩省的大本營(帖前一章7一8節)。 保羅以後有否再到帖撒羅尼迦,聖經並無明文記載,但保羅在第三次到海外佈道旅程中,曾走遍馬其頓各地方,其中無疑地一定包括帖撒羅尼迦在內(徒二十章1一2節;提前一章3節)。 保羅也曾打發提摩太到帖撒羅尼迦去堅固信徒們的信心,後來提摩太把他們的消息告訴保羅,使保羅至感快慰(帖前三章2一7節)。 聖經最後提及帖撒羅尼迦乃是一個壞消息,那就是底馬因為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保羅往帖撤羅尼迦去了,似乎帖撒羅尼迦在這不忠的傳道人心目中,就是世界的代表(提後四章10節)。 教會在帖撒羅尼迦有900年之久,以後屢經戰亂,數易主人,但時至今日,仍為東正教重要城市,有濃厚的宗教氣氛。本書著于哥林多(帖前三章6節;林後十一章9節),時為紀元後50年前後。――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原因為何?】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時間並不太長,已如上述。他離開帖撤羅尼迦是被迫的(徒十七章10節),之後,他就和西拉往西行到庇哩亞去傳道。在庇哩亞又起了騷動,保羅便往雅典去,提摩太和西拉卻留在庇哩亞。不久,保羅從雅典到哥林多去傳道,在那裡有十八個月之久,傳道救人(徒十八章11節)。 可是保羅非常掛念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情形,不久,提摩太和西拉由馬其頓來到保羅那裡,向保羅報告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好消息(帖前三章6節),不過帖撒羅尼迦教會也有壞消息,所以保羅要寫這封信去安慰、鼓勵、督責他們和糾正他們對真理的錯誤。 一、為他們的信心與愛心而快樂,本書多次提到信心與愛心。 ①信心。一章3、5、8節,二章13節,三章2、5一7、10節,五章8節。 ②愛心。一章3節,三章6、12節,四章9節,五章8、12節。 二、為他們所受的逼迫加以安慰。本書提及苦難的字句如下: 一章6節(大難),二章2節(大爭戰),二章14節(受苦害),三章3一4節(患難及受患難),三章7節(困苦患難),五章14節(灰心)。 三、為他們的生活不夠聖潔而督責。本書提及聖潔的字句如下: 二章10節,三章13節,四章3一4、7節(聖潔),五章23節(成聖)。 此外,還教導他們在生活上要有良好的行為,四章5一6、11一12節,五章12、22節。 四、為他們誤解主再來的真理而糾正錯誤。 本書與帖撤羅尼迦後書對於主的再來均有特別的啟示,可能因為當時有人誤解主快要再來,有些人親友去世,心中憂傷,而主仍未再來,於是對主再來的真理起了疑惑。又有些人以為主快再來而放棄工作,因此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一18節對第一種錯誤加以糾正,在後書二章對後者加以糾正。 以上這四點寫本書信的原因,也就是本書的四部份內容。――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撒羅尼迦前書寫成的年代】這封信顯然寫於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回到保羅身邊(帖前三6;參二17)之後不久。此次會面可能是在雅典城(帖前三1~2),但更可能是在哥林多(徒十八5)的那一次,因為從保羅信中所勸勉的內容來看,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景況顯然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似乎和帖撒羅尼迦人的信心,在保羅寫這封信時“已經傳揚出來”(帖前一8)這件事相符合。 保羅在哥林多被捕並解到亞該亞方伯迦流的面前(徒十八12)。在希臘古城特耳菲(Delphi)有塊碑文記載迦流把一件糾紛交付給羅馬皇帝克勞底亞(the
Emperor Claudius)的經過,日期是這位皇帝掌有護民官權力的第十二年,亦即在他第二十六次被推選為皇帝之後。這第十二年是從主後五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到五十三年一月二十四日,至於第二十六次推選的確實日期並不清楚,但第二十七次是在主後五十二年八月一日。克勞底亞的判決必然是在主後五十二年的上半年間送達迦流的。方伯通常是在初夏就任,任期一年。因此迦流似乎是在主後五十一年的初夏上任,因為如果他不是在主後五十二年之前被任命的話,顯然沒有時間把糾紛送達羅馬並且得到判決。 不過難題是我們雖然知道保羅在哥林多停留了十八個月(徒十八11),但不曉得他被猶太人在方伯面前控告時是在這十八個月中的那一天,也不知是在迦流任內的哪一階段發生,而迦流是否有可能破例連任更是不得而知。從使徒行傳十八章12~18節給人的印象看來,這事發生在迦流任內初期,即保羅即將結束哥林多之行時(即使不是在最後一刻)。雖然問題無法確定,我們只能約略言之,但此一推論若正確,則保羅是在主後五十年初來到哥林多,帖撒羅尼迦前書則在稍後完成。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顯然是最早期的新約文件之一。加拉太書可能完成得更早,其它保羅書信則不然。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在耶穌受難後大約二十年間必然已經完成。──《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真實性】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真實性,雖曾受德國杜平根學派(Tu/bingen School)的嚴厲質疑,但其提出的反對意見已經不起時間考驗。這封書信被收入馬吉安正典(Marcion's
canon,約在主後一四○年)之內,在穆拉多利殘卷(Muratorian Fragment,為記載公認之聖經書卷的目錄,可能出自第二世紀中葉的羅馬)中也有列入,而自從其書名為愛任紐(Irenaeus,約主後一八○年)引用後,這封書信即被普遍承認,其內容亦證明並非偽造。這封書信顯然是較早期的,因該教會的組織看來只是初具雛形,且必須回答他們那些在基督複臨之前死亡的人將如何的問題;有些經文顯示保羅相信在其有生之年將看見基督複臨,因此若說是由一個冒名頂替的人在保羅死後所寫,實令人難以想像。它的語言和觀念完全是保羅的風格。 如果這封信不是出自保羅,那麼要為它的出現找個合理的解釋就很困難,因為似乎沒有任何偽造的動機。的確,支援這封信之真實性的最佳證據來自書信本身。“這封信若非使徒對他親自建立的教會和一群他所愛的人所發出的信息,那麼它的重點是什麼?”不管帖撒羅尼迦後書年代為何,它的存在似乎就意味著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存在並且被接納。 因為事實上有這些理由,所有人都接受這封信就是使徒本人所寫的。不過,有時它被認為和使徒行傳有嚴重的矛盾,我們必須加以比對。 保羅說他在帖撒羅尼迦時辛苦勞累(帖前二6~9),暗示了他在該城停留的時間超過他在猶太會堂與眾人辯論的三個安息日(徒十七2)。這點可從腓立比書四章16節獲得佐證。該節被認為是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時,腓立比人曾兩次差人送給他所需的。 其實這裡沒有矛盾。保羅到帖撒羅尼迦明顯帶有為福音爭戰的性質;他沒有時間建立他認為滿意的教會,可見這段期間必然不長。但即使他只停留一個月,想必也得工作謀生(並非每個人都能在沒收入情況下支援一個月);同時腓立比人在這段期間內幫他兩次誠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並非全無可能。而且腓立比書上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指幫助兩次。hapax kai dis 原意為“不只一次”,且 hapax 前面還有一個 kai 意味著“不只是(當我)在帖撒羅尼迦時(就是當我在別處時),你們也(kai)不只一次(hapax kai dis)送……”。即使使徒行傳記下的是整個逗留的時間也沒有矛盾。 但是否如此並不確定。使徒行傳可能只是提及花在猶太人身上的傳道時間;文中並不排除花在外邦人身上的時間可能更長。按蘭塞(W. M. Ramsay)的說法,保羅停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最有可能是六個月左右。看來似乎太長,但重要的是在證據上並沒有矛盾之處。 按使徒行傳十七章4節,改信基督的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但在書信中則有多處針對外邦人(帖前一9;二14),況且棄絕偶像所指的應是異教徒,不是那些和猶太會堂已有接觸的敬虔者。然而,這只不過顯示了信徒中有不同的階層,而保羅對他們的教導也就不同罷了。 使徒行傳十八章5節說西拉、提摩太和保羅于哥林多再度會合,而帖撒羅尼迦前書說提摩太和保羅一同在雅典(帖前三1~2)。這表示這兩處記載的都不是完整的報告。顯然提摩太到雅典,然後保羅差他回帖撒羅尼迦,不久他又同西拉到哥林多跟保羅會合。誠如克羅格(F. B. Clogg)所言,“這種本質上的差異,證明使徒行傳作者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作者,兩人在寫作時是彼此獨立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任何聞名作者的第一部著作,往往被高度評價為早年佳作,筆鋒尖銳。帖撒羅尼迦前書正是保羅第一卷受默示的書信。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停留短暫,但仍能配合時間將基督信仰的教訓傳授,這可從他討論帖撒羅尼迦信徒已知的教義中清楚看見。 教會被提和主的再來是今天福音派基督徒普遍相信及渴想的。這並非長期以來的事。在大不列顛早期弟兄運動(1825年-1850年)的著作中,有很多根據帖撒羅尼迦前書的著作,人們就逐漸恢復對此教義的興趣。若是沒有這封簡短的書信,我們可能無法明白基督再來的各方面了。──《活石聖經注釋》 【作者】相信沒有任何研究聖經的學者會否認帖撒羅尼迦前書乃保羅親筆的書信。這方面已有足夠的支持,就正如范蘭姆所說:“除非有人要堅稱保羅從沒有在世上活過,又或者他的書信並沒有保存下來。” 外證保羅是本書信的作者,這可以在坡旅甲、伊格那修、猶斯丁的著作,並馬吉安的“正典”和穆拉多利經目(早期基督教聖經的目錄──前者屬異端的,後者屬正統的)中得知。 內證本書信多有保羅的詞彙運用和寫作風格,並他作為仁厚的屬靈父親的形象。書信中間接提到的歷史與使徒行傳所述的一致。在一章1節和二章18節,作者自稱是保羅。──《活石聖經注釋》 【作者】本書是保羅十三封書信的其中之一,書中到處顯出保羅一向的筆法和牧者的心腸。認為非保羅作品的理由實在微不足道,例如:本書問安時是保羅、西拉和提摩太,不能肯定作者是誰?另外又提出謂本書是保羅的一位門生所寫等。其實保羅在許多書信中都是將自己同工的問候帶予會友的,況且本書多處用“我保羅”,“我既……”,“我指著”等個人的說法,更是有力的說明這是保羅的作品。──《新舊約輔讀》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作者】作者在信上兩次自稱為保羅(一1,二18)。只有少數的學者曾對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出自保羅手筆此結論提出質疑;最顯著(但不是最早)的例子要算十九世紀的包珥和他的杜平根學派。他們提出的反對理由主要有三點:帖前在詞藻和體裁上有別于四封主要的保羅書信(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帖前沒有舊約的引句;保羅最顯著的思想沒有在信上出現。包珥認為帖前是根據使徒行傳(包珥視之為二世紀的作品)的記敘寫成的,信內含有真正的保羅書信(尤其是哥林多前後書)的回憶;他又認為既然帖前二章十六節有神的忿怒“終於”(現中)臨到了猶太人這句話,按理必先有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淪陷的事實;因此他結論說,帖前是保羅的一個門徒在主後七十年之後寫的,他的目的是要恢復教會對主之再來的興趣。但這種極端的看法只是“批判學歷史中的一件怪物”,在今天的學者中完全不獲支持。 較近期的一些學者採用電腦統計分析法研究保羅書信的字彙和體裁,其中一位達到下面的結論:帖撒羅尼迦後書、提多書及腓利門書的篇幅太短,不能產生任何結果;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及加拉太書是保羅寫的;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及歌羅西書跟提摩太前後書分別出自另外兩個不同的人的手筆;帖前則介乎此二組(即弗、腓、西,及提前、提後)之間,它可能屬於其中一組,或兩組也不屬,但不能同時屬於兩組。換言之,帖前並不是保羅所寫的(該作者認為帖後也不是)。但帖前雖然比後書較長,卻仍然不是一封很長的信,將電腦分析法應用於這麼短的一封信,其有效性是頗值得懷疑的。此外,倘若西拉是保羅的代筆人(參五27注釋),而他在構成此信的事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那便足以解釋討論中的這位學者所提出關於帖前在體裁方面跟四封主要的保羅書信的分別了。 總而言之,今天的學者中鮮有人懷疑帖前並非保羅所寫的,以致有釋經者乾脆的假定此信是出自保羅手筆,“因為〔我們〕沒需要對無人質疑的〔論點〕加以辯護”。 不過,西拉和提摩太於卷首與保羅聯名出現,並且除了三處地方突然用單數的第一人稱“我”字外(二18,三5,五27;參帖後二5,三17),全書都是用複數的第一人稱“我們”,這現象有討論的必要。筆者認為,此信(及後書)的真正作者只是保羅一人,“我們”一詞則按不同的文理有略為不同的內涵,但並不表示西拉和提摩太有份寫這封信(及後書)。──《天道聖經注釋》 【寫作日期】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逗留在哥林多的十八個月期間寫的,那時候提摩太剛來到找保羅(帖前二17;三6)。由於人們相信迦流(徒一八)在主後五十一年初夏已到那裡作方伯,因此保羅必定在主後五十年初已到了那裡,逗留不久便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寫作日期為主後五十年代的初期,一個較準確的寫作日期是主後五十年或五十一年,只在我們的主升天後二十年。──《活石聖經注釋》 【年期】本書著於大約主後五十二年左右,由於問安時有西拉和提摩太的名字,想必然是在哥林多三人會合之後寫成的。──《新舊約輔讀》 【背景與主題】保羅第二次的傳道旅程期間,福音的真光首次照明了帖撒羅尼迦的黑暗(徒一七1~10)。 保羅和西拉從腓立比監獄中被釋放出來之後,他們經過暗妃波里及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那時候,帖撒羅尼迦是一個在商業和政治上的戰略性城市。保羅依照規矩到猶太人的會堂去,並指出舊約所說,彌賽亞必須受苦,並要從死裡復活。然後,他又繼續宣告拿撒勒人耶穌就是所應許的那位彌賽亞。保羅就這樣宣講了三個星期六。有些猶太人相信了,與保羅和西拉一樣,成為基督的信徒。此外,很多希臘的改信者及部分城內尊貴的婦女都決志信主。後來,他們卻遭到強烈的反對。那些不信的猶太人從市場裡集攏一些流氓,煽動騷亂,並包圍保羅和西拉曾停留的耶孫的房子。當他們在屋裡找不到講道的人,便捉拿耶孫和一些別的信徒到地方官面前,指控他們攪亂天下。此乃一句不經意的恭維的話!接著,他們便控告基督徒要藉著推崇另一位名叫耶穌的王,來推翻該撒。那些地方官很作難,他們要求耶孫和他的同人保釋,並立下嚴規,迫使他的客人離開該城。這樣耶孫及其它人才得到釋放。 在帖撒羅尼迦的弟兄認為將傳道者送離該城是較為明智的,於是他們便將傳道者在夜間送往庇哩亞去。 值得一提的是當保羅和西拉離開之後,剩下一群信徒;這群信徒都學習過這信仰的道理,他們並沒有因所受的迫害而信心動搖。從使徒行傳十七章2節可以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保羅和他的同伴逗留在帖撒羅尼迦只有三個安息日,不過,這可能只計算他們單單在會堂裡講道的時間而已。保羅和同人可能在城裡花上了三個月的時間講道。從使徒寄給他們的書信來看,帖撒羅尼迦信徒已經很熟悉基督的道理,不可能在三、四個星期內能吸收這些道理吧。 保羅從庇哩亞到雅典去(徒一七15),在那裡他收到帖撒羅尼迦信徒被迫害的消息。他曾嘗試探望他們,但卻遭到撒但的阻擋(帖前二17,18),因此他便派提摩太到他們那裡去(三1,2)。提摩太的報信整體來說是很值得鼓舞的(三6~8),促使使徒保羅寫下這封信。在信裡,保羅為自己的傳道工作辯護,對抗誹謗等攻擊。他呼籲信徒脫離普遍流行的不道德文化,糾正有關對在基督裡已死的人的誤解。他斥責那些以基督的來臨為理由而停止工作的人,又勸籲聖徒要尊重他們屬靈的領袖。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個最重要的主題是主耶穌的再來,這題目在這五章的每一章裡最少提及過一次。夏庭活將這些參考資料結合一起,得出以下精湛的摘要:那些期待主耶穌再來的基督徒不能:(1)心裡有偶像(一9,10);(2)在事奉上懶惰(二9,19);(3)在相交中分黨(三12,13);(4)心中悲鬱(四 l3~18);或(5)活在罪中(五23)。──《活石聖經注釋》 【寫作背景】帖撒羅尼迦乃今希臘東北的帖撒羅尼迦,是個商業繁榮的港口,保羅時代為馬其頓省的首都,為享有內政自治的“自由城市”。當地居民多為希臘人,也有不少的猶太人。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與西拉、提摩太(參徒十六1-10; 十七14, 15)
到了帖城,曾一連三個安息日在猶太人的會堂與他們辯論,講解基督的受害,死裡復活,可能又逗留一些時日(參腓四16)。
有許多敬虔的希臘人、尊貴婦女信了主,引起猶太人嫉妒並結夥製造暴動,迫使保羅及其同工離開該地(參徒十七1-9)。不過,該處教會在保羅離去後仍繼續長進(帖前一3, 9-10; 三6-7),成為馬其頓、亞該亞眾教會的楷模(一7-8)。 保羅離開帖城到雅典去後,聽見猶太人仍在逼迫該地教會,就差遣提摩太前往帖城堅固信徒
(參三1-2) 。 及至提摩太、西拉在哥林多與保羅會合(見徒十八5), 報告有關帖城教會的近況之後,由三人聯合署名致信教會。 考古學者曾發現一塊石碑,其中提及迦流任亞該亞省方伯的日期,相當於西元五十二年。鑒於保羅在哥林多至少工作了一年半(參徒十八11-12) , 然後才在迦流面前受審,而這封信是保羅在哥林多開始工作不久寫的,因此成書時間約是主後五十年左右。──《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保羅從提摩太口中得知帖城教會長進的情形,故在此信中表達他欣慰之情。保羅同時針對教會對信徒復活和主再來的誤解,詳細說明這方面的教義,並以此勉勵飽受患難的信徒,書中每一章都以主再來的信息作結束。有關死人復活的道理可與林前十五章互相對照,而論主再來如夜間之賊(五1-11) 一段,為早期教會從主領受的傳統教訓(參太二十四36-44)。 鑒於帖城教會的成員多為外邦人(參帖前二14),
信主之前可能深受異教歪風陋俗的影響,保羅在信中特別勸勉他們要生活聖潔、親手作工、討主喜悅。──《串珠聖經注釋》 【著書原因】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對這新建立的教會心中懸念不已。雖然有兩次想再回去,卻未能實現(帖前二18)。這木概因為保羅顧慮耶孫等信徒的處境,並權衡對福音工作的利弊之後,還是定暫不回去。但另一方面,在保羅去後,這新建立的教會還在受逼迫中(帖前二14),因此保羅更覺掛心,很想知道他們的情形。於是保羅打發提摩太回帖撒羅尼迦去(帖前三1-2),探望信徒的情形,並堅固他們(西拉亦被打發到馬其頓的別處去),而他自己則去哥林多(徒十八1),後來三人同在哥林多會晤(徒十八5)。保羅在哥林多聽到提摩太報告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形之後,知道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不但未因逼迫和試煉退後跌倒,反而還能在逼迫中熱心傳福音,心中大感快慰(帖前三6-10)。 但另一方面,那些反對保羅的人,在逼使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卻又譏笑保羅沒有勇氣,並利用這件事作為攻擊的把柄,說保羅傳福音另有詭詐(參帖前二3)。此外,帖撒羅尼迦信徒對主耶穌再來的真理,似乎有些誤解。例如:已去世的人在主再來時是否能夠被提?主既要快來是否還要照常作工?(參帖前四13-18;帖後三6-16)。保羅針對這些情形寫信給他們,一方面稱許他們的信心和工作,一方面解除他們心中的疑難;同時鼓勵、指導他們怎樣在聖潔生活中,等候主的再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目的】帖撒羅尼迦教會建立後不久即受到試煉和逼迫,然而仍站立得住,並熱心傳福音;另一方面會友對主再來的問題有點困惑。為此原因保羅便決心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寫了這封信,一方面鼓勵信徒在患難中要有信心;一方面嘉許他們的熱心;另又重釋他們不明白和有疑惑的真理。──《新舊約輔讀》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保羅被逼離開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之後,便下到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到那裡跟他會合(徒十七6-10)。三人在雅典會合後,保羅征得西拉同意,打發提摩太回帖城去探望帖人,要知道他們的景況,並且鞏固他們的信心(帖前三1-5)。提摩太將關於帖人的“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帶了回來,這使保羅大得安慰和鼓舞,因此他立即寫信,向帖人表達他心中的喜樂和對神的感謝(三6-10),這是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第一個原因。他在信上不止一次的為著帖人對福音的積極回應以及他們佳美的生活見證向神感恩(一2-10,二13-14)。與此同時,他也針對著他們繼續遭受逼迫的事實加以解釋和鼓勵他們(二15-16)。 另一個重要的寫作原因,就是有人對保羅及同工(尤其是對保羅)進行誹謗:他們指保羅一去不返表示他並不愛帖人,並且醜化他和同工在帖城傳道的動機和表現,說他們跟一些異教的巡迴宣教士並無分別。保羅覺得必須對這些指控提出答辯,以免帖人對他和同工的品格和動機產生懷疑,從而對他們所傳的福音失去信心(二1-12,二17至三5)。 提摩太的報告,不但提到帖人的信心和愛心,也提及一些引起保羅關注的事情,因此他在信上發出一連串的勸勉:對那些從異教的背景歸向基督教的信徒,保羅重申持守望潔生活(特別是在性方面)的重要(四3-8);有些信徒因誤解及濫用了“弟兄相愛”的道理而成為寄生蟲,保羅勸勉他們要安靜作工,自食其力(四9-12);又有信徒為已死的親友哀傷,因他們不明白已死的信徒跟主的再來的關係,誤以為在主來前去世的信徒是在救恩上無份的,保羅就此問題對他們加以教導和安慰(四13-18),並勸勉他們常作準備,迎接主的再來(五1-11);他們也要盡各樣的基督徒本份(五12-18);帖人在屬靈恩賜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保羅針對此事提供正確的態度和處理方法(五19-22)。這些勸勉代表了保羅寫信的協力廠商面的原因和目的。 保羅祈求他能回到帖城探望帖人(三10-11),但在這個願望得以實現之前,除了為他們禱告外(三12,五23),這封信(尤其勸勉部份)就是他“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三10)的一個方法。──《天道聖經注釋》 【著書時地】按徒17章的記載,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到了庇哩亞,曾把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亞,自己到雅典去(徒十七14-15)。到了雅典以後,又吩咐西拉和提摩太趕快來跟他會合(徒十七15)。但他們可能立即又受差派出去,提摩太受派去看望帖撒羅尼迦教會,西拉則未詳(參帖前三1)。後來,西拉和提摩太都從馬其頓回來,跟保羅在哥林多會合(徒十八5;帖前三6)。保羅在聽取提摩太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狀況的報告之後,就寫了本書。注意本書是用“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一同具名寫的,看來是寫於西拉和提摩太跟保羅在哥林多會合之後;並且由於書信中表現出保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懸念之情,應該是在聽取提摩太報告之後不久就寫了前書。這樣,寫前書的時候,大約是在哥林多居住的頭幾個月之內,那時大約是主後十二年左右。――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重要主題】
──《靈修版聖經》 【帖撒羅尼迦前書】 南歐古城帖爾彌(Therme)在主前三百年重建,主其事的希臘將軍以其妻帖撒羅尼迦之名命名新城。但此城的聞名全球,主要由於聖經中有兩本書是保羅寫給此城教會的書信,分別稱為《帖撒羅尼迦前書》與《帖撒羅尼迦後書》。 帖撒羅尼迦教會建於保羅第二次佈道旅行期中,是他繼腓立比之後在歐洲設立的第二間教會。這兩封信可能是保羅書信中最早的,約寫於主後50~51年(我國東漢光武帝建武26~27年)。 帖撒羅尼迦為羅馬帝國馬其頓省的首府,保羅在此城傳道不到幾個禮拜,便在當地人的逼迫下匆匆離開。可是他象被迫與子女分開的父母(二17),一心掛念這間既無牧人又遭受外來苦害的新教會,在真道上能否站住生存下去。 他到哥林多後聽到同工提摩太帶回來的好消息,立刻寫了這封既帶獎勵又有教導的信;要信徒行事端正,努力工作,力求聖潔;又以相當多的篇幅答覆信徒關於基督再來的問題。他說“主的日子”來前,死去的基督徒一樣得享那榮耀的國度;且要先復活,與仍舊活著的信徒一同見主面。 沒有人知道主基督甚麼時候再來,保羅也沒有答覆,因為那日子只有神知道。他只要求信徒儆醒,象作戰的士兵保持高度的警覺;同時對神有信心,待人有愛心,對主再來有恆切的盼望。他勉勵基督徒三件事: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三事不問遭際苦樂,環境順逆,都應該也可以做到,因為信徒有與主基督聯合的新生命。 從本書可以略窺初期教會的光景:組織單純、信心堅定、盼望一致;但迫切需要靈裡的教導。本書為補口頭教導的不足而寫,有如今天的函授課;但當日文盲率高,故保羅叮囑當眾朗讀(五27)。 從本書可以窺見保羅心靈的深處,他以乳母、嚴父自喻,願將一生化為火炬,為福音燃盡。他果敢、不屈,毫無一點私心。但他與普通人一樣,力不從心時,擔心焦急(三5);好消息來時,快樂逾恒,歡呼“我們就活了”(三8)。 他是人,但卻是主所重用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 從本書一1所記,此信是使徒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聯名寫給在帖撒羅尼迦的教會的。全書絕大多數地方提到寫信人時都用“我們”。這是保羅傳道中所寫的最早的一封信(唯一可能早過這一封的是《加拉太書》),具有他書信的一個特色,就是“我們”與“我”同在一封信裡出現。 本書雖為聯名,但內證與外證都支持寫信的人實際是保羅(二18;五27)。從初期教會著作,包括傳異端的瑪姬安所編的一本經典(主後140年),也可以找到證據。信中有保羅性格的明顯表露(三1~2及8~11),所述旅行經歷也與《使徒行傳》及保羅其他書信所記符合。事實上,因為《行傳》所記保羅訪問帖撒羅尼迦的事相當詳盡,後來的人印證起來十分容易。試將下列經文加以比較二1~2與《腓立比書》四15~16;二14~16與《行傳》十七5~10;三6與《行傳》十七16。 保羅為此信作者乃大家所公認。 二、 寫作時地 根據《使徒行傳》17章,保羅一行是在第二次佈道之旅來到帖撒羅尼迦 。 保羅因馬可中途脫離佈道隊伍的事與巴拿巴爭論,二人分開(徒十五37~39)。保羅揀選了西拉,後來在路司得見到提摩太(徒十五40;十六1),乃攜同他一起經過小亞細亞、特羅亞,從海路來到歐洲的馬其頓。他們的第一站是腓立比,在那裡建立了歐洲第一間教會(徒十六8~12)。然後經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徒十七1)。 他們在猶太人的會堂中一連傳道三周,有一些猶太人和許多外邦人,有男也有女 ,歸信了基督,就在會堂裡 聚會。當地的猶太人極其憤怒,聳動群眾來保羅居住的耶孫家裡搗亂,把耶孫和幾位歸信的人帶到地方官那裡,控以煽動叛亂罪。地方官要耶孫等擔保保羅等不再犯事,才把他們釋放了。 耶孫漏液送他們出城。他們去到庇哩亞,受到當地會堂中人的熱切招待,並且接受保羅所傳的福音。他們在那裡一直留到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又來庇哩亞攪亂、破壞保羅的工作,才離開此城去雅典;把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亞。《行傳》沒有記載他們三人在雅典是否會合的事,只說保羅到哥林多後,二人才從馬其頓來見他(十八5)。 本書二章1~2節的記述,證實保羅是從腓立比來到帖撒羅尼迦的。《腓立比書》四15談到他在帖撒羅尼迦收到腓立比人的饋送,是進一步的證明。保羅在此逗留三周,被迫離開後切切盼望重訪,是極當然的事(二17)。可是因為撒但的阻擋,事與願違,未能成行(二18)。他於是派提摩太去,在教會受苦期間安慰並鼓勵信徒。提摩太回到保羅那裡,帶來教會的好消息,令他十分高興且感謝神。本書許多歡欣感謝的話,當為他對這些好消息的反應(1~3章)。 從《使徒行傳》十八5和本書三1~6,可以知道提摩太帶好消息見保羅是在哥林多,時間當為主後50年夏秋間。《行傳》十八12提到在亞該亞作方伯的迦流。哥林多是亞該亞省的首邑,迦流是主後51年夏出任方伯。(在希臘的德爾菲[Delphi]發現的碑文,記有迦流任方伯約在主後51~52年)。《行傳》清楚指出保羅在此人擔任方伯前逗留哥林多城已一年又半。這樣看來,保羅當在主後50年初抵哥林多;不久,西拉和提摩太與他會合。保羅聽到好消息後寫這封信。故寫作時間應為主後50~51年間 。 他幾個月後又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為若干《帖前》未解答的事提供教導。 三、 帖撒羅尼迦城和教會 帖撒羅尼迦位於希臘東北,現名薩羅尼迦(Salonica);此城舊址原名帖爾彌(Therme意為“熱”),大概因附近有溫泉而得名。亞歷山大大帝手下一名將軍卡森達重建此城,並以其妻帖撒羅尼迦之名命名。時在主前300 年,未幾即成為馬其頓的一個重鎮 。 主前167年,羅馬人佔領馬其頓,設為帝國一省,並以帖撒羅尼迦為其首邑。主前42年更立帖城為自由市,城中居民有帝國公民權,可自選政府。該城除政治上的重要性外,因位於溝通東西的羅馬官道和連貫南北通往多瑙河流域大道的交匯點,成為當日連接巴爾幹半島西海岸與義大利及羅馬的重要貿易轉口站。 帖撒羅尼迦當時有人口約二十萬,其中包括一些猶太人,是馬其頓省最大的一個城市。 根據《行傳》及本書資料,帖城教會信徒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其中有若干當地知名人士。可能由於保羅傳講主基督就是大家盼望的彌賽亞(救世主),為人誤會他宣傳另有一位對抗羅馬皇帝的統治者,教會因此受到攻擊。 這種攻擊一部分來自教會外面,指責保羅的人品不當,動機不良,說他的行徑與當日行遊各地靠花言巧語欺騙人的方士不相上下。比這更厲害的是說他煽動群眾,陰謀造反(十七6)。教會內部可能因對受聖靈的事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太過熱中,有的要求冷靜。而異教兩性關係的放縱觀念好象也帶入了教會中,但尚未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從本書保羅用詞中只是警告而非責備可以看出。 此外,還有對基督再來一事的過分反應。信徒篤信主必再來,但因保羅逗留時間只有三周,未能充分講解此事,以致引起不必要的恐懼,擔心已死或即將死亡的人進不到主的榮耀中;有的人以為主既然就要來,便不再勤奮工作。 在內憂外患下,保羅先差派提摩太前往,去堅立教會。他聽到提摩太報告的好消息後,接著寫這封信,勸諭信徒努力作工;並詳細說明主再來時,已死和仍活著的聖徒會有的情況。 四、 本書特色 讀這封信,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日一間剛成立的教會的情形:單純、滿有信心與盼望,領袖逐漸從信徒中產生。但因所領受的教導不足,引起許多問題。此信是文字發揮其功用的好證明,它成了造就信徒的高級課程,補足了帖撒羅尼迦人本來無法從保羅領受的教導。 從此信也讓讀者更認識保羅。他說自己象乳養孩子的母親(二7),又象嚴父(二11),又象喪失子女的父母(二17希臘原文中的含義)。為了福音,他一切都擺上,甚至性命也不愛惜。他勇敢過人,動機純潔,教訓中充滿熱愛,承認自己的不足。他是一個人,但是為神所用的人
。 信中講述主再來的事,清晰如繪。這是保羅提到聖徒被提與主相遇的唯一書信,使此書的重要性益增。 《帖前》與《帖後》都載有保羅關於基督再臨的教訓。《帖前》講到主來時,強調其迫切性,仿佛就在眼前,幾乎保羅和信徒都可以活著見主面(四17)。但在《帖後》,他力圖糾正信徒的過分熱望,指出基督來前有若干預兆,包括“ 大罪人”沉淪之子的出現。他所強調的二次來臨的道理,成了信徒忍耐和盼望的泉源。帖撒羅尼迦教會因此成為新約時代積極傳佈福音的模範教會
。──《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