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章拾穗

 

【帖前二1「弟兄們,你們自己原曉得我們進到你們那裡並不是徒然的。」

    NIV)省略了“原”(For)字,但這個連接詞顯示了新國際本英文聖經前因後果的關係(參賴富特)。你們是強調語氣;在威爾遜(G. B. Wilson)所謂的“漂亮的一擊中”,保羅以要求帖撒羅尼迦信徒自己作見證展開他的反駁。他們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另外,這裡也和一9有關連,不太常用的字 eisodos 再次出現(有譯為“接待”的;這裡是進到,席利爾(Schlier)認為它和一9同樣有積極的意義,是一種充滿力量的進入),而你們自己和“他們自己”相當。那些報告有關帖撒羅尼迦情形的人,他們自己也曉得所報告的是真的。以這樣開頭顯示保羅對他所帶領悔改者的信心,也提醒這些人,他們所知的事實已足以駁倒保羅之敵對者的控告。如果他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成績這麼無可置疑,那麼他顯然就不是別人所污蔑的趨炎附勢者了。

    以巧妙的輕描淡寫,保羅繼續說他進到他們那裡並不是徒然的。動詞用完成式含有持續效果的觀念:不但傳道已有立即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信徒的生命更起了永久的改變。kenos(徒然的)意思是“空著的”;有人認為保羅把時間浪費在盲目的追求,保羅對這樣的看法很不以為然。他有明確的目標,而且固守這個目標。──《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進到你們那裡」,這句話可說明保羅傳道那種主動的性質。他並不是被邀請才去,是自己要到沒有教會的地方去傳道。――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前章講完帖城信徒如何熱心真道成為神所揀選的子民之後,本章112節追述當日保羅一行來帖城傳道的經歷,用自身的體驗和榜樣來勉勵信徒。有人把這12節稱作教牧的“手冊”,包括:1,所傳的信息是神的福音(2節);2,傳的動機光明磊落,不求人的榮耀,只討神的歡喜(34節);3,所作所為未藏有貪心,也非媚世(5節);4,一切都發乎溫柔的心、愛心、聖潔與公義;5,為真道辛苦勞碌、晝夜作工。

本節指出帖城的信徒可為保羅作見證,他們傳道確有效果,不虛此行。他人的指摘(3節)是立不住腳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然: 字面意思是“空虛或無益”,指藉著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們的福音事工,帖撒羅尼迦地區出現了很多改信宗教者。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20保羅在前章毫無保留地稱讚、激勵了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而現在回顧自己在帖撒羅尼迦傳福音時所受的逼迫,並向眾人告白自己之所以在那種艱難中依然持守福音,為的是惟獨討神喜悅(1-16)。同時,保羅還闡明自己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愛與關心依然沒有削弱(17-20)。從保羅這種告白中我們發現他炙熱的傾注在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父親般的愛,就是(林前4:14;林後6:13;約三1:4)──《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2「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然而還是靠我們的神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給你們。」

    “但是”(NIV中省略)是 alla,為強有力的反轉詞;接下來的經文顯然與前面的對立,跟“徒然的”造訪截然不同的是,保羅一班人在傳講福音時放開膽量的精神。在他們進入這個城市前已忍受了身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煩惱。他們在腓立比遭到許多刑罰,腳被銬在鐐裡。奈爾認為,整個來說(尤其是在林後十一23以下),保羅的這些書信顯示他對於身體的疼痛可能特別敏感,所以回憶時總帶著些許的恐懼。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在面對不斷的迫害時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確有點不可思議,也表現了極大的勇氣。同時他回憶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痛苦,還有在腓立比時橫加於他這個羅馬公民的種種侮辱。受辱(hybristhentes)指出了部分迫害者(NEB,“暴虐”)那種傲慢無禮的態度。──《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是你們知道的,』指保羅在腓立比的遭遇是他們『有目共睹』的(徒十六16~40)。『大爭戰』喻指艱鉅的工作或強烈的反對,即徒十四59;帖前二15~16。──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靠我們的神放開膽量」,這就是保羅能夠繼續勇敢為福音爭戰的秘訣。我們的神是一個沒有窮盡的源頭,我們的信心、力量、膽量……都可以從神這個無窮盡頭得著。「放開膽量」的意思是很自由、放心、不用顧忌什麼地傳講。――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的福音 有時稱作人的福音(一5)。除非福音真正成為一個人自己的,否則他無法有信心和勇氣去宣講。但是另外一方面,福音不只是人的福音,它的起源不是人,乃是,所以是神的福音。它是起源於,也是關於的,並且邀請人來得的拯救。保羅說神的福音乃是由人的不完全轉變到的完全。──《中文聖經註釋》

         使徒保羅在腓立比傳道受辱的事見《使徒行傳》十六1940。別人遇到這樣難堪的遭遇,可能早已放棄,但保羅反勇往直前,來到帖撒羅尼迦,放開膽量傳福音。這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倚靠神而來的大勇,面對大爭戰和大反對絲毫無懼。──《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腓立比被害受辱: 使徒保羅一行在巡迴腓立比地區途中,曾醫治過被汙鬼所附而占卜的女僕,其主人由於再也得不到卦金,就以傳怪異風俗為藉口把他們一行告到官長那裡。因此,保羅和西拉遭遇了被撕破衣服、歐打,最終入獄而嚴重的苦楚(16:19-24)。在傳福音的人面前擺著如此的,以魔鬼為首的不信之人的誹謗,甚至還有來自頑固信徒的譭謗等無數的苦難和逆境,但這些都是必然的。但是如同保羅和西拉那樣越遇到苦難越不受挫折,而更加大膽無畏地傳福音,並讚美那使我們通過苦難償到(彼前1:6)真正喜樂的神,這才是真信徒應具備的態度(16:25-34;6:13,林後8:5)──《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3基督徒的標準與世人的標準是不相同的,故此凡一心一意熱忱地跟從基督的標準而生活的人,時常都會被視為神智不正常的。──《每日研經叢書》

          事實上在基督徒的習慣當中,有一項經常會被異教徒故意誤解的──就是與弟兄親嘴問安(帖前五26)。故此每逢基督徒提及愛筵,和親嘴問安的時候,那些心中存邪念的人不難會在這些字句中妄作揣測,或無中生有。這種麻煩經常都會見到的──若果人心骯髒的話,凡他所見的事物也會變成骯髒污穢的。──《每日研經叢書》

         保羅傳道不象當時的所謂哲學家賣弄詞令,欺世盜名。他誠誠實實勸人相信耶穌基督,接受真道;並在生活中見證出來,配作神國的子民(12節)。他用了三個“不是”來反駁外間對他所傳講的福音的攻擊:1,“不是出於錯誤”——所傳的是神的真道,來源正大真確;2,“不是出於污穢”——所傳的不是出乎個人的雄心與貪念,而是用心純正且聖潔(四7);3,“不是用詭詐”——他傳道沒有用不誠實的手法來引誘人信他的話。──《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3~4表明了傳講福音的人在信仰上應具備的態度。因為事實上傳講神的話語本身就是交付給所有信徒的最基本的使命(10:27;16:15;9:2;5:20;提後4:2),所以決不允許回避這事情或借此謀求自身利益等不正當的目的。因此決意要傳福音的信徒,應時常持守只為歸榮耀給神而奉獻的心志,竭力忠於自己所擔負的任務(林前4:1,2)──《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4「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把福音託付我們,我們就照樣講,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

    動詞驗中,意即“測驗”後加以承認,以為測驗的成果;時態用完成式表示這種承認是永遠的。保羅認為他自己曾被神試驗過,因而被託付以服事的責任。他和他的同伴正是以這種職分在傳福音,我們就照樣講用現在式表示這是他們經常性的工作。

  保羅強調信息來自神;它不是為要討人喜歡所發明出來的。原文討……喜歡可能比英文的含義更廣。這個希臘字可傳達一種利他性服務的觀念(MM從銘文中舉出許多例子)。重要的是保羅雖服事人,但並非為服事人而活。他的服事一開始就是服事神,且極樂意視自己為“基督的”或“神的”奴僕。這點在每個世代都能歷久彌新,因為許多基督教傳道人總是企圖使其信息迎合聽眾的口味。說人是罪人,必須謙卑地靠神的憐憫才得救贖,這種信息少人喜歡。他們對福音中的“社會意涵”(Social implication)較感興趣。當然,這些不該被忽視,但傳道人卻必須常常強調那些聖經本身視為首要的教義。

  神察驗我們心,暗示傳道人必須完全地虔敬。動詞察驗較早譯為“檢驗”,有“進行測試”及“因而認可”的意思。聖經中“心”的意思是指我們的整個內在氣質,包括感情、知識和意志;並不局限于我們所常表現出來的感情一項。保羅說傳道人的整個心思意念是永遠向神開放的,而他自己傳福音的工作更是在充滿此種自覺中進行。這和下一節經文中,他要求神見證他的真誠是同樣的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驗中了”是說經過神的考驗,核准他們做傳福音的工作。神不看外貌,要看人的內心,祂“察驗”的是“我們的心”,因為動機決定行為。神的察驗工作不斷進行(此處所用動詞dokimazo為現在式分詞,有繼續不斷的意思),以確保信息的品質。福音來自神,內容由神決定;現在交托給了保羅,他必須忠於所托,不能有絲毫自私的打算。──《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5「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是你們知道的;也沒有藏著貪心,這是神可以作見證的。」

    保羅從一般的轉向特殊的,從正面的轉向反面的。他說他在帖撒羅尼迦傳福音時不曾犯過三樣事情。第一是諂媚(更正確地說是“我們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個動詞傳達的是,一種進入且持續在某種特定狀況中的觀念(像羅十六7提到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就是進入且一直在基督裡)。“話”是他們傳講之內容的總稱,但譯為“諂媚”的 kolakeias 的意思,仍很難用英文表達出來。它並非指花言巧語及口是心非的奉承。大體上它是指“誘騙”(“以巧妙的詭辯迷惑人”,Moore),即用慫恿的言語使人解除心理武裝,以達其目的。保羅強烈地否認有這種想法。

  另外他否認帶有藏著貪心的面具。這些傳道人不會隱藏他們真正的動機,以保全個人的利益。有些譯本從金錢的角度來翻譯(JB,“企圖獲取金錢”;LB,“因此你們會給我們金錢”),但 pleonexia 這個字是指一般貪求無厭的心態。這種心態雖常表現為對錢財的渴望,但就最尋常的意義而言是指那種渴望的心情,即自我膨脹。保羅否認有任何這一類的動機,並鄭重地求神作見證(參第10節;羅一9;林後一23;腓一8)。這節經文前段保羅訴諸外在的帖撒羅尼迦信徒的瞭解(你們知道),後段這裡則訴諸內在的神的鑒察。──《丁道爾聖經注釋》

          稱讚是由於發現別人的好處而發出喜樂的同情。這同情包含著愛、敬服、勉勵的成份。但諂媚則是由於貪圖別人的好處,而從詭詐的心裡發出虛偽的讚美,其中含著卑賤的、利己的、乞憐的成份。――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貪心是由擁有及更多二字組成。也就是渴想得到不應該有的。──《中文聖經註釋》

         作神福音工作的人應守以上(34節)所說的原則。保羅有沒有遵守呢?他要求帖城的信徒根據親身的感受來見證。他從不用討好人的空話,也沒有表裡不一致地包藏貪念,來奪走不屬他的東西。他從未用福音作包裝來掩藏自利的目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諂媚的話: 不是單純地為他人著想,而是早已將自己的利益預算在內的話語。藏著貪心: 表面上掛著傳福音的漂亮幌子,卻是以滿足自己的貪婪為目的的偽善行為。這樣的人才是假冒偽善之人,是披著羊皮專行擄掠的狼(7:15),是所謂假先知的真實面目。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6「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叫人尊重,卻沒有向你們或向別人求榮耀,」

    尊重(希臘文是 baros)英譯為“重擔”,它的意思可以是“重擔”,也可以是“重要性 /尊重”(像 LB,“我們當然有權利得榮耀”,NEB譯為“我們已展示了我們的分量”是企圖結合兩種意思)。保羅可能是說使徒有被尊重的權利(雖然他們沒去求取),或者是說他們有權要求經濟支持(卻沒有提出)。──《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道人經常都會遇到這種試探的危險──炫燿自己而不是彰顯信息。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五節中,我們看見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建議。保羅沒有說:『來到你們當中。』他說:『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保羅讓人看見信息,而不是讓人看見他自己。──《每日研經叢書》

         除了不媚世、不欺人之外,他也不求人的榮耀 ;不但在物質上,就是在地位和名望上,也一無所求。傳道人可能因福音工作略有所成,形成靈性上的驕傲,無意中陷入貪求人的稱讚中。保羅要人謹慎防範此種引誘 。

本節的“尊重”原文為en barei,有“地位”和“負累”二義。保羅可以用他使徒的地位,要求大家尊敬聽命。也可以因他是使徒,要求教會供應他物質上的需要。但從保羅情願自己作工不讓教會受累的一貫立場,此處不宜作“負累”解。本節“沒有…求榮耀”和下節的“存心溫柔”,都可為保羅不藉地位來求權利作注腳。

本節所用“我們作基督的使徒”一語中的“使徒”,按狹義可指奉神旨意蒙召作福音使者設立教會的人,與廣義的由教會派遣擔負特別任務的“教會的使者”(林後八23,原文同“使徒”apostoloi)有別。保羅使徒的權柄來自他親眼見過復活的主基督,與十二使徒一樣同為蒙主選召(林前九1;十五810;加一1517)。

本節“使徒”一詞若只指他一人自無問題,但顯然包括了西拉和提摩太。保羅在這節所用的“我們”可能與報刊主筆或皇室用的“我們”一樣,雖為多數,講的只是保羅自己。也可能保羅是說,他和他的同工可以像主的使徒一樣要求人的尊重。也有人說,此處的“我們”只包括保羅和西拉二人,西拉為耶路撒冷信徒領袖(徒十五22),可能有使徒身分。

不問作何解釋,重要的是傳道人一方面須受人尊重,但另一方面卻不可以此求人的榮耀,且要用溫柔的愛心,像乳養孩子的母親般照料教會(7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7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 與其說代理母親,受人之托養育子女,不如更接近于親生父母對待自己的寶貝子女。即保羅成為帖撒羅尼迦信徒屬靈的父母,以“純淨的靈奶”(彼前二2)養育他們,以母愛般的慈愛看顧他們。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8「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

    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他用了一個少見的動詞(homeiromenoi),據瓦倫柏格(Wohlenberg)推測,它可能是一個育嬰室中用來愛撫孩子的語彙(被引用在 Milligan作品中);這種說法雖無法證實,但很吸引人,也可能是正確的。總之,這個動詞的確表達了保羅對於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掛念以及在願意(eudokoumen)中一再流露的真誠。

  這些傳道人願意將神的福音分享給帖撒羅尼迦人;不但如此,他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他們。psychas 在英王欽定本聖經(AV)是譯為“靈魂”,但多數譯本都和新國際本英文聖經一樣譯成性命(GNB, JB, LB)。不過 psychas 也並不全然是“靈魂”或“性命”之意,從前後文看來,它表示整個人的存在,即“我們自己的本身”(RSV)。這裡保羅所談的是獻身(而不單單是一種從某處聽來的道理),是真正基督教教導和傳道的本質之一。正如貝斯特所言:“真正的傳道者並非一個擅長傳遞信息的專家,而是一個專志于呼召且能以整個生命和聽者交流的人。”這裡措辭強烈,責備那有所保留和沒有果效的不冷不熱的服事。有生命的服事,其代價是高昂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就是分給、分享、共有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所得的跟別人分享。愛就是給予。他所以願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原因是他有愛神及愛人的心。──《中文聖經註釋》

         性命也願意給你們: 基督教所追求的價值中最寶貴的是愛(林前13:13),其中最偉大的愛是自我犧牲的愛,是那種毫無吝惜地獻出自己性命的愛。這樣的愛藉著耶穌基督替罪人被釘死在十字架的事件得以證實,由施洗約翰、司提反、彼得等為福音殉教的先進分子所繼承,並且永遠存活在現今那些立志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從基督的、有獻身精神的(16:24;15:21)信徒們的心中。為了學習這種愛,我們首先要愛神(110;彼前1:22),其次要愛人如己(239),從而成為一個能夠愛仇敵的,真正實踐愛的信徒<約壹 緒論,聖經中對愛的理解>──《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9「弟兄們,你們紀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神的福音給你們,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

    辛苦(kopos)是指勞動中的疲勞,mochthos 就如譯文,意即勞碌。賴富特和奈爾指出,這兩個字發音類似(像英文的 toil moil),使人更清楚感受到傳道人工作的艱難和勞累。他們不是在演戲或作象徵性的姿態。傳福音和賺取生計的雙重職務,對他們而言意味著繁重的工作,這點帖撒羅尼迦信徒很清楚。保羅沒說他們從事何種工作,但這位使徒自己是製作帳篷的(徒十八3),因此可能是指一名皮革工人。不斷工作(日夜做工)的理由,保羅說是為了傳神的福音給你們,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動詞傳(ekeryxamen)表示一個使者所作的當然是說出一切神要他說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很輕微的小事,如果經常要別人幫忙,就會變成別人的「重擔」,叫人受累。但反過來說,如果我讓別人佔一點便宜,就可以給人許多方便。――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是說保羅情願辛苦勞碌,不分晝夜,作羅馬人眼中看不起的體力勞動(參徒十八3),來把福音傳開,不成為任一信徒的經濟負擔。保羅特別提到勞碌作工,可能希望那些一心等主來而不作工的信徒(四11)學他的榜樣。──《啟導本聖經註釋》

         傳福音給你們: 保羅沒有籌集捐款或募捐傳道旅行所需的經費,而靠自己的勞動準備費用(20:34;林前4:12;林後11:9)。據當時的慣例,傳道人接受信徒支援的經費是理所當然的(林前9:4,12,14)。儘管如此,保羅卻拒絕接受教會的財政支援。保羅不願給初建的教會帶來更多負擔,這是他深思熟慮後信心的流露,也是顯明他要一生為主奉獻的信仰熱忱。其實,我們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白白領受神的福音,也應不求任何報酬白白傳福音給人,這是義不容辭的義務。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明確認識到從事福音事工的人應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傳講神話語的道理(20:34;林前4:12;9:15;林後11:7;帖後3:8)──《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0「我們向你們信主的人,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有你們作見證,也有神作見證。」

    聖潔(hosios)指出分別為聖的特質;公義(dikaios)表示順從一種規範,而對聖經作者而言,此種規範就是神的律法;無可指摘(amemptos)意即沒有任何可招致非難的。這三種品行見證了保羅所確信的,沒有任何譭謗可以加在這一小群傳道人的言行上。他信心十足地要求帖撒羅尼迦信徒作見證顯然是正確的,因為當時他們都在場,對所發生的事握有第一手資料。保羅正是訴諸那些知道事實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聖潔、公義、無可指摘』特指他傳福音的動機和行徑。──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今天我們所怕的並不人的口毀謗我們,所怕的乃是我們沒有那種見證,可以答覆那些毀謗我們的人,塞住他們的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帖前二1012這幾節講保羅對剛信主的人的照顧,強調牧者應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的生活;用父母的心腸盡力勸勉、安慰和囑咐信徒,度對得起神的生活。

10節可知確有人攻擊保羅和所傳的信息。他莊嚴地宣佈連神也可為他行為正直作證。他在教會中 毫無他圖,只知勸勉、安慰和再三叮嚀信徒在生活上做到合乎基督徒的標準,榮神益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11「勸勉」是為退後,停滯不追求,或是懈怠於遵行主道的人。「安慰」是為憂傷受苦,或在遵行主道上受挫折的人。「囑咐」是為未曾知道主的道或沒有遵守主道的人。――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帖前二12「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他榮耀的神。」

    神召你們用現在式表示神的呼召從未停止。通常保羅提到神的呼召時都用過去式,有時他用不定過去式(aorist)來提醒我們呼召的斷然性(例如加一615),或用完成式表示那些被召的一直處於被召的地位(例如林前七1517)。這裡我們看到神的恩召一直臨到我們,且要求我們對得起神。基督徒的標準是最為可行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事對得起是進入神國,得他榮耀的條件。意思即信者的行為必須順服神的旨意。──《中文聖經註釋》

          原文榮耀合用一個冠詞,因此可譯作榮耀的國。──《中文聖經註釋》

 

【帖前二13「為此,我們也不住地感謝神,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神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神的道。這道實在是神的,並且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

    動詞領受了(paralambano)通常是說接受一種流傳下來的傳統;保羅也用它來表示他自己對基督信息的領受(林前十五3)。奈爾則視之為一個術語,是指“接受”傳道者傳講信息(kerygma)。接待(dechomai)傳達的是一種歡迎的意思,常用來指接待客人(Ward稱之為“款待用語”)。帖撒羅尼迦人不僅聽見和接受這信息,同時也歡迎它。──《丁道爾聖經注釋》

         接受神的道就領受了: 意味著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沒有把保羅所宣講的福音,當作倫理的規範或以道德價值的觀點來曲解,而全部當作神的話語來接受。據此,應斷然駁斥那些當今試圖把神的道單單根據人的角度去解釋的錯誤思想。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316這一段話追述帖撒羅尼迦人通道的經過。他們真心的領受了神的道,因為他們甘心為自己的信仰忍苦受害,就象猶太地方各教會的基督信徒一樣;因為他們認識這福音不是為取悅人而傳講,乃是來自神的真道。

     “本地人的苦害”(14節)指猶太人在帖城所煽起的對保羅的迫害(徒十七59)。這種迫害顯然已由當地的外邦人接手,繼續加在教會身上。保羅雖愛自己的猶太同胞,但他們迫害教會的罪惡卻不能不予數算,嚴加斥責。

“到了極處”的原文eis telos有“終於”、“拯救”、“到底”、“直到末了”等義。若採用“終於”、“到底”之義,則保羅寫信時心中當有某種具體的苦難,用以證明神的忿怒終於降在他們身上。因此有人以為此處指的是主後49年猶太人遭羅馬皇帝驅逐出羅馬的事。其實,保羅在15節提到主耶穌和先知的被殺,心中有的應是耶穌和先知關於將來的預言;此處所指當為將要來的事。保羅一直認為猶太人或外邦人只要聽信福音都可以得救。神對猶太人的忿怒現在已到一種“極處”的地步。若不快快悔悟,最後審判必臨到他們身上(腓三18;帖後一59)。

保羅不是鼓勵報復;享有新生命的信徒,甚至能愛仇敵;把伸冤與報應的事交在主手中(羅十二19)。──《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14為甚麼猶太人要反對基督教呢?因為(1)羅馬政府雖然視猶太教為合法的宗教,但猶太教徒與政府的關係仍然非常緊張。當時,基督教被視為猶太教的一個分支,猶太人恐怕社會上對基督徒的責難會拖累他們;(2)猶太領袖認為耶穌是個假先知,不願意祂的教訓到處傳播;(3)他們懼怕當許多猶太人歸信了基督教後,自己的政治地位受到動搖;(4)他們對自己作為 " 神的選民 " 的特殊身分引以為榮,抗拒外邦人成為教會的成員。──《靈修版聖經》

         基督耶穌: 不是強調歷史人物耶穌,而是更強調教會之首的耶穌。因為你們也受了…… 苦害: 帖撒羅尼迦信徒受同胞的逼迫的原因是,他們因著信仰的改變,離棄以前的習慣和偶像崇拜,願意遵行神的話語生活。其實一直生活在外邦文化影響下的人接受耶穌基督是相當艱難的事情,必然會跟隨各種痛苦和苦難(提後3:12)。但這些人的痛苦神決不會置之不理,神將籍著聖靈幫助、保護他們(8:26;來二18)──《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5猶太人最大的罪是殺了主耶穌。真正執行十字架刑罰的是羅馬人,而煽動這事的卻是猶太人。這成為多個世紀以來,逼害派往以色列國的神的先知的一個高潮(太二一3339)。──《活石聖經註釋》

 

【帖前二15~16猶太人的罪惡可以視為來自宗教的頑固和狹隘。尤其他們沉浸在選民意識的病態的優越感,不僅非常厭惡給外邦人傳福音,最終還被強烈的嫉妒心所制服,誹謗傳福音的僕人、逼迫改信宗教者等行各種惡行(16:19-24;17:5-9)。這種沉湎於自己錯誤的思想方式或排他性信仰防礙神事工的人,將來必比不信的人受更嚴厲的審判(11:22;9:41;羅二9)──《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6「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

    猶太人苦待他們的後果是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文法上這句話是表達猶太人的企圖,但其意義是神旨意的完成。他們一直和祂的計畫敵對,結果是祂的忿怒不可避免地臨到他們。他們罪上加罪(Phillips,“恐怕他們就要惡貫滿盈”,參太廿三32);神的忿怒是他們躲不掉的後果,(其它譯本像 JBNEB等譯為“報復”,並非保羅原意)。動詞已經到了的希臘文是不定過去式,常用來指過去的動作,但這裡的忿怒當然是末世論的,也因此是未來的事情。不定過去式強調神忿怒來臨的徹底和確定。盡頭可譯為“極處”(AV),這似乎才是保羅的意思(譯注:中文和合本譯為“極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許』原文『阻撓』。「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指他們不自覺充滿罪行。『到了極處』也可譯『至終』、『終於』。──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帖前二16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是何原因?】

答:保羅和西拉在帖撒羅尼迦與庇哩亞兩地傳道的時候,曾經遭受猶太人的嫉妒,招聚匪眾,煽動搗亂(徒十七513,參徒十三45,十四19),這在保羅的心中,必然留下深刻的印,所以他在此敢厲的指出猶太人之罪過,是殺害主耶穌和先知,與眾人為敵(帖前二15)。「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神的忿怒臨在他身上已經到了極處。」(16)。有人想這裡所說的忿怒,是指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滅之事(注),但散住在各處的猶太人至聖殿被毀時,大多數是沒有遭遇到此處的災難,故這種想法未符事實。保羅的意思就是指猶太人因殺害基督,反對福音,逼迫信徒,一定要受末時的審判,亦即如他在上章所說那「將來的忿怒」(帖前一10),這都是指著神的審判,要在這時代的末了,到耶穌第二次降臨再來的時候,所要施行在全地上的刑罰(帖前四1617;啟廿11-15)。

注:主後七十年,羅馬王提多Titus將軍率領十萬精兵,攻陷耶路撒冷,將聖城和聖殿完全拆毀,並殺死無數人民,此事應驗了主耶穌的預言(路十九41-44)。——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二17「弟兄們,我們暫時與你們離別,是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我們極力地想法子,很願意見你們的面,」

    對立連接詞但(譯注:中文和合本沒譯)指出了保羅自己和猶太人截然不同,他用強有力的我們(hemeis)也是這個意思。保羅極想回帖撒羅尼迦,這種渴望發自他對信徒深切的關懷。他稱呼他們弟兄們,而表示離別(aporphanisthentes)的字原文意思是“成為孤兒”。這個動詞用得有點不受拘束,且可延伸到字義以外的其它意思,但卻是一強烈的字眼,使人注意到保羅寂寞的光景。

    譯為想法子的字進一步表達出這種渴望。動詞 spoudazo 含有快速與勤快兩層意義,給人一種充滿活力和及時努力的印象。同時保羅用了比較級的副詞 perissoteros,“更大量地”(譯注:中文和合本譯為“極力地”),但因新約中比較級事實上已取代了最高級的功能,因此它的意義可能是“非常大量地”或“最大量地”(Milligan則認為這裡的比較是正確的;他把它改寫成“我們非常想再見你們的面,且這願望因受阻而更加迫切”)。很願意再次強調了保羅迫切地想再見到他的朋友們。epithymia 這個字表示一種強烈的情緒,因而常被譯為“欲望”或“貪”。新約中這個字通常取其負面的意思,這裡則是正面的用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離別』意『使成孤兒』。──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 突出表現了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極大關心和愛,這與他對歌羅西人的心,即“我身子雖與你們相離,心卻與你們同在”(西二5)中表現的懇切的心情相呼應。同樣,信徒即使身體相互分離,但可以通過對對方的愛與懇切的禱告在靈裡面相互交通,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13:18,19)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1718“離別”的原文aporphanizo有兒童喪父母或父母喪子女之意。保羅在7節把自己比喻為乳孩子的母親,在11節又把自己比喻為嚴父;現在他用此詞來說明被迫離開帖城,那種強行分離之苦,有若父母喪失子女。

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後,曾不只一次設法重返,均未成功。他用“我保羅”強調重返是他迫切的願望(18節)。此願難償,只好打發提摩太去堅固教會(比較三26;徒十七14;十八5)。

 “撒但”是阻擋福音進展、引誘信徒放棄信仰、重陷罪中的邪惡力量(三5;林前七5;林後十二7)。在不讓保羅再去帖城的各種人為因素背後,都有撒但的作為在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二18「所以我們有意到你們那裡。我保羅有一兩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

    所以帶出了上述那種渴望的證明,即保羅極有意到你們那裡。動詞有意(thelo)即“願意”;顯然保羅又用了另一個能表達他探訪帖撒羅尼迦信徒之強烈渴望的字眼。接著他不禁陷入感歎中,好像個人的情緒突然宣洩出來;帖撒羅尼迦前書與後書中極少用單數第一人稱,這是其中之一(參見三1注釋{\LinkToBook:TopicID=132,Name=C 提摩太的任務(三15}),而且也是唯一用加強語氣 ego 的地方(三5 kago)。譯為一再地(kai hapax kai dis,譯注:中文和合本譯為“一兩次”)的片語並不常見,它似乎意指“不只一次”(JB,參見導論: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真實性);新國際本英文聖經的譯文或許稍微強烈了一點。但保羅談的絕非只是當時一時興起的念頭。──《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有心要回帖撒羅尼迦,卻一次兩次的受阻擋而不去,可見保羅在明白神的旨意方面,也考慮到環境上的安排,而不是單憑內心的感動。不然的話,他就可能不顧一切地到帖撒羅尼迦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帖前二18撒旦怎樣阻擋使徒保羅佈道的行程?】

答:在本書的三位署名者,保羅、西拉、提摩太,都曾先後去過帖撒羅尼迦地方(徒十七1;帖前三2)。當保羅和西拉到帖撒羅尼迦傳道的時候,曾受到不信者猶太人的反對。猶太人因為當時找不到使徒,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府去,控告他們匿藏使徒們,以後地方官取了耶孫和其餘的幾個保狀,這樣才釋放了他們(徒十七5-9)。有人覺得保羅是認為保羅或因本身的有病痛,健康不佳的原因,是出於撒旦的攔阻,使他不能再與那是所親愛的教會弟兄們見面(帖前二1718)。可是,雖然如此,他卻仍然書夜切切的祈求,渴望能蒙主引領,再回到他們當中。他曾因過於迫切,就打發提摩太為代表前去那裡,堅固信徒們的信心,因而獲得了不少的安慰(三1-11)。

在保羅旅行佈道的過程中,他曾多次提到撒旦的作為,諸如講到撒旦的引誘(林前七5),撒旦的勝過我們(林後二11),撒旦也裝作光明的天使(林後十一14;參二四六題)撒旦的差役要攻擊我(林後十二7,參二五O題),撒旦阻擋了我們(帖前二18),撒旦的連動(帖後二9),快要將撒旦踐踏在你們腳下(羅十六20)等等,讓我們看出撒旦的詭計多端,是層出不窮的。保羅一切佈道行蹤計畫,除了是神的特別干預,聖靈的禁止不許之外(徒十六67),其他的阻攔都是出於撒旦的作祟,是今日信徒所當引為警惕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二18撒但如何阻擋保羅佈道的旅程?】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時,當地曾因他引起騷動,那些反對保羅的猶太人把耶孫拉到官府去,控告他和另外幾位兄弟。以後地方官長曾“取了耶孫和其餘的人的保狀”,才釋放他們。可能,這種“具保釋放”是包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那就是“答應不再讓保羅來帖撒羅尼迦城傳道”。因此保羅無法再入境。保羅認為地方長官如此決定,是由於撒但在幕後主使,因此稱之為“撒但的攔阻”。

    在後書二章9節,保羅提到“撒但的運動”,相信在該章所稱那大罪人、即沉淪之子的一切行動,是保羅所謂“撒但運動”的表現(349節)。

    保羅在他所寫的其他書信中也時常提及撒但的活動,其中包括“撒但的引誘”(林前七章5節),“提防撒但勝過我們”(林後二章11節),“撒但偽裝光明天使”(林後十一章14節),“撒但的差役攻擊保羅”(林後十二章7節)等;在羅馬書十六章20節則豫言“撒但快將被踐踏在信徒腳下”。

    但有人認為保羅不能再到帖撒羅尼迦去,是因健康有問題,他的健康不佳,也是因為撒但的攻擊。

    不過,保羅曾打發提摩太到帖撒羅尼迦,去代替保羅堅固他們的信心(帖前三章2節),而且因此獲得安慰(三章9節)。

    保羅在寫羅馬書的時候,也曾提及“被攔阻”的事,但並未歸咎於撒但(羅一章13節,十五章22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二19「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什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嗎?」

    我們的盼望表示他對他們的信任。他也稱他們為(我們的)喜樂和所誇的冠冕。下一節經文他再次提到榮耀和喜樂;他無法找到更強烈的字來表達他所要說的。

  他說的冠冕(stephanos)是指比賽中給勝利者戴的月桂花冠或節慶的花環,而不光指 diadema,即王冠(不過不必太強調兩者的區別,因為 stephanos 有時也指王冠)。kaucheseos 譯為自傲,有時譯為“誇”(譯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譯法),意即這喜樂不僅感受於內,也溢於外。

  我們或許應把疑問句豈不是……你們視為括弧內的插入句,即“我們的盼望……(豈不是你們)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嗎?”。我們也要注意這裡有一點不清楚。原文在你們之前有 kai(相當於“連……也”或“也”),保羅或許是問,難道他的盼望、喜樂和所誇的,並非你們這些人家污蔑說他要捨棄的人(“連你們也”,“眾人中的你們”)?或者他的意思是“你們和別人──你們都不是特例”。請再注意這裡保羅將主(那至高者)和人名耶穌(在古老的MSS中沒有基督兩字,應略去;譯注:中文和合本沒譯“基督”)並列。“主耶穌”和“主耶穌基督”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與後書中總共出現二十四次,比新約中任何一卷書都多。例如使徒行傳中只有十七次,而羅馬書中也只有十六次。這麼常用“主”也許是因為這兩封信中主再來的信息非常強烈。當然,這裡就是個例子,因為保羅接著就提到了(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這是基督教文獻中首次出現基督複臨,parousia。這個字原意是“見面”(例如林後十10NlV又多了“本人”),後來被用來技巧地表達一種鄭重的拜訪。──《丁道爾聖經注釋》

          『來』(parousia)意『臨到』,本指貴人到訪一地,遇見盛大的歡迎儀式,能有分參與(中文譯『站立得住』是補字)。── 馬有藻《新約信息精要》

          新約裏指基督的再來用了三個主要的希臘字:

  parousiapa-roo-SEE-ah):來臨及隨後的同在

  apokalupsisapo-KAL-yoop-sis):揭露,啟示

  epiphaneiaepi-FAHN-ee-ah):顯露

  最常用的是 parousia 這個字,意思是指同在或並肩而來。溫尼說,這個字既代表到達,也代表後來的同在。當我們思想主的來臨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並非某一時刻的事情,而是一段時期的事情。──《活石聖經註釋》

         “冠冕”在此指的不是皇冠,而是希臘人竟技優勝者所戴的花冠。

     “主耶穌來的時候”指耶穌的再臨,這是保羅所傳的一個重要信息。祂來會帶來末日的審判。信徒的盼望、喜樂和獎賞,是主來時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們的盼望: 意味著保羅懇切地希望當耶穌基督再來時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也參與到得救的大型行列中。喜樂,並所誇的冠冕: 指帖撒羅尼迦信徒的得救對保羅而言,是真正的喜樂、榮耀,更是福音事工勝利的標誌(28:1;林前9:29)。傳講神話語的人不應該沉湎于現實而暫時的回饋,應該盼望天國永遠的獎賞(3:27;林前1:31;林後1:14;腓二16)──《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二20「因為你們就是我們的榮耀,我們的喜樂。」

    你們和就是都有強調語氣。帖撒羅尼迦信徒(不是其它人)就是(不是“會是”)保羅榮耀和喜樂的來源。榮耀是指他們給了他在別人面前誇讚他們的理由,而喜樂表示他自己那種快樂的感受。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帖撒羅尼迦信徒都是保羅傳道生涯中的冠冕。──《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對上節提出的問題給了一個十分肯定的答案。帖城教會現在已是他的榮耀和喜樂(腓四1),主來時更是 。──《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