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三章拾穗 【帖前三1】「我們既不能再忍,就願意獨自等在雅典,」 保羅說他的期待變得難以忍受。動詞 stego 原意是“覆蓋”,然後是“隱藏”、“掩蔽”,有人就接受這種意思。但它也有“禁閉”及因而“忍耐”、“忍受”之意,這是對這節經文較好的解釋(林前九12,十三7亦然;這是新約中僅見的另外兩處)。 保羅以強烈的字眼如 kataleipo 來描述他留在雅典(譯注:中文和合本譯為“等”)。這個字可用來指離開(例如弗五31;一個人結婚後離開其父母),也常用來指死亡(例如可十二19)。它表達出一種寂寞,這裡更加上“獨自”來強調這種感受。他實在是以一種依依不捨的心情來和提摩太道別。雖然他知道提摩太的離去是必要的,但仍覺得自己失落了。他必須面對,且是單獨地面對雅典那些拜偶像的異教徒和滿腹經綸的哲學家。──《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個人對什麼事更容易「不能再忍」,就表明他裡面對那一類的事有更急切的「情感」。每一個基督徒應該省察自己,我們到底為什麼事「不能再忍」?――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按徒17章的記載,保羅在雅典等候提摩太和西拉的時候,他看到滿城都是偶像,心裡焦急,就和會堂裡那些敬虔的猶太人以及每天在市上遇見的人辯論,傳講耶穌復活的道(參徒17:22-31)。結果在雅典也有一些人信主(徒17:34)。作開荒佈道的工人,必須有保羅這樣的精神,自己找機會作工,而不是等機會才作工。――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節在“我們”只指保羅一人,是報刊社論的多數用法(參二6注)。提摩太既已去了,應還剩下西拉和保羅,不至“獨自”等在雅典。可能西拉也不在,因為《使徒行傳》十八5說提摩太和西拉後來從馬其頓省來到雅典。可見西拉也有事他去。第5節的話證明此時只剩保羅一人
。──《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們願意獨自: 這裡的“我們”不是表示複數,而是表示單數,這是因為希臘語“我們”內含“獨自”之意。據推測,提摩太奉派到帖撒羅尼迦之後,實際上西拉也尾隨其後(徒18:5),保羅這裡用“我們”是表明雖然與同工暫時分離,但心靈裡仍感受到團契的力量和溫情。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1~13】保羅因撒但的攔阻不能訪問帖撒羅尼迦教會(二18),但通過代替自己訪問那裡的提摩太,得知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在患難與逼迫中,仍以喜樂的心熱忠於信仰生活,因此保羅力圖通過本章內容激勵、安慰他們。在此我們可以重新確認到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所充滿的愛心和不間斷的關愛。進一步講,這樣的照顧和關心預示著基督慰問和保護對在當今世界各地受各種逼迫和患難的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2】「打發我們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的提摩太前去(注:“作神執事的”有古卷作“與 神同工的”)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 “執事”(diakonos)較有可能是保羅的原意,不過我們仍無法確定。這個字通常指餐廳內的侍候,然後是指一般的服務,最後在這裡的意義特別是指基督徒對神和對人的服事(它也可指“會吏/執事”,但不可能是這裡的意思)。提摩太是“在基督福音上”事奉(原文不是說將福音“傳開”(NIV英譯),只是說他為福音而事奉,沒有提及工作方式)。請注意它是基督的福音,也被稱為神的(二2、8、9)、主耶穌的(帖後一8)和“我們的”(一5;帖後二14)福音。 差派提摩太的目的是為了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動詞堅固在早期教會中似乎是個專門用語(Best;Swete在注釋啟三2時也持此看法)。新約中一再提到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光有悔改仍然不夠。我們必須持守下去,在信心中被建立和堅固。譯為“勸慰”的動詞與用來指聖靈的“保惠師”(約十四16、26等)同語源;它強調的是激勵和幫助的觀念。介係詞 hyper(在)或許多少含有“為其益處或利益”(Milligan的看法)的原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的信心」這些字眼在第三章裏出現了五次(2,5,6,7,10節),是瞭解本章的鑰匙。──《活石聖經註釋》 堅固……勸慰 二項是提摩太所負的任務。堅固是建立,扶持的意思。勸慰有安慰,在旁邊幫助的意思。──《中文聖經註釋》 神決不能用一個自己也在搖動的人,去堅固別人,神只能用穩定信賴祂的人,去堅固勸慰那些搖動中的人。――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稱提摩太為“我們的兄弟”,說明他們關係的親密;又是“作神執事的”,有古卷作“與神同工的”,說明侍奉神的人與神關係的親密。提摩太工作的範圍是基督的福音工作,不只傳揚,還包括堅固所信與勸慰信徒。──《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三3】「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譯為搖動的
sainesthai,語意有點晦澀。許多人同意新國際本英文聖經的譯法,但希臘詩人荷馬(Homer)及其它作家則用這動詞來描述狗搖尾巴,即意味著“諂媚”、“奉承”。若我們接受這種意思(這個字在此出現似乎讓我們別無選擇),那麼保羅就是在說明提摩太的任務是為了使信徒在遭逼迫時不被謊言所誘騙。情形有可能是,當他們受外邦人迫害時,猶太人便乘虛而入,慫恿他們離棄基督來接受猶太教,因為這樣一來他們便馬上可免於受逼迫。保羅用
en,“在”諸般患難中,即是最好的證明;這個字可表示被患難所動(NIV;譯注:中文和合本亦此譯法),但保羅似乎是指“在”諸般患難中的猶太人的謊言,而非患難本身。 本節最後他清楚地提醒讀者,信徒不應視患難為奇怪或異常的事: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保羅用我們將他自己和帖撒羅尼迦信徒連結起來,同時也用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動詞命定(keimai,事實上是 tithemi 的完成式);“城造在山上”(太五14)和保羅為辯明福音而“設立”(腓一16),也都是用這個動詞。它有不會動搖及神的旨意不會改變之意。患難,並非指一時的災難事件,而是基督徒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參約十六33;徒十四22)。──《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我們的生命裏,試煉成為一樣必需的管教: 1.試煉證明我們信心的實在,並清除 那些只口稱相信的人(彼前一7)。 2.試煉讓我們能夠安慰、鼓勵其他正落在試煉中的人(林後一4)。 3.試煉使我們的一些德行能以建立,例如忍耐(羅五3)。 4.試煉使我們在傳福音上更加熱心(徒四29;五27~29;八3,4)。 5.試煉幫助我們除去生命中的渣滓(伯二三10)。──《活石聖經註釋》 “患難”指帖撒羅尼迦信徒所遭遇的反對和迫害。“搖動”的原文sainomai,原指狗尾巴的搖擺,用來指“巴結”、“勾引”等,此處含有信徒被人誘惑遠離真道之意。此詞也指“擾亂”和“煽動”。信徒受到迫害,內心苦惱,以至動搖
。──《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徒命定要受苦難(太二十四9;約十六33;徒十四22;提後三12;彼前四12)。主基督再來前,世間的惡勢力會大增;而患難對信徒來說,是他為神真子民的憑據。因此苦難在信徒看來不是苦難,不但不能動搖一個人的信心,反會堅固他(羅八36~39;提後二11~13)。──《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們受患難: 指以立志信耶穌的人為首,到原來的信徒,作為試煉信心的過程,必然經歷苦難(太10:17,徒14:22;腓1:29;彼前二21)。通過這些事實我們可以明白對信徒而言苦難是信仰成長的訓練場,是幫助我們蒙得救的引導者(彼前1:6-9)。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4】「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預先告訴你們,我們必受患難,以後果然應驗了,你們也知道。」 他用未完成式(proelegomen)或許有其用意,而譯為“我們一再預告”(NIV,我們一直告訴你們;譯注:中文和合本譯成“我們……預先告訴你們”)與保羅多次提到信徒們原就知道的記載符合。從譯為必的字(mellomen,非單純未來式;羅八13、18關於神的應許也有相似的語氣),我們也可發現一些這種確信以及患難是神之旨意的暗示。保羅不僅預言,他也已看到帖撒羅尼迦信徒驗證該預言。──《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前三5】「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發人去,要曉得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到底誘惑了你們,叫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這裡雖然保羅比較強調他個人的感受與活動,但主要仍是重複第1節經文的思想;他使用在這封信裡並不常用的第一人稱單數(用 kago 只此一處;二18是用 ego)。那些主張第1節中我們包括保羅及其同伴的人,自然地也就認為這是保羅個人的行動。但如果我們將“我們”視為一種書信體複數,那麼這裡就是在重複強調保羅第1節所提到過的。 孟遜認為這裡的 pistin 是“忠貞”而非信心,但其理由似乎並不充足。字本身是有那種意思,而且也不是說不能用在這裡,但新約中它通常指“信心”,第2節中的這個字似乎也指信心,所以這裡採取相同的意思較好。保羅打發人去探尋他們的信心,也就是說看他們是否經得起考驗或具有堅忍的美德。恐怕並不符合希臘文原意,原文
me 應譯為像“以免”之類的用語。──《丁道爾聖經注釋》 為了得到個人的安逸而放棄對基督的忠心,又或是為了追求名利而離開十字架的道路,往往是常見的誘惑。──《活石聖經註釋》 保羅在此特別用“我”來強調他對帖城教會的深切關懷。“誘惑人的”指撒但,為邪靈的頭(參太十三39;林後四4),挑唆人犯罪,做違背神旨意的事,並傷害人的肉體(林後十二7)與靈魂(林前七5)。撒但妨阻傳福音的工作(二18),但他已為基督擊敗(西二15),最後要被扔在火湖裡(啟二十10)。信徒因此不用害怕(弗六16)。──《啟導本聖經註釋》 誘惑人的: 直接的含義是指逼迫帖撒羅尼迦信徒的猶太人和那裡的異教徒,但本質上是指譭謗福音事工的撒但的惡勢力(二18)<約貳 緒論,敵基督>。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6】「但提摩太剛才從你們那裡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紀念我們,切切地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但……剛才在希臘原文中是一個轉折,引出新的段落。顯然保羅在聽取提摩太的報告後馬上著手寫這封信,莫法特譯為“片刻前”可能有點誇張,但提摩太返抵的時間顯然是最近的事。 提摩太把好消息報告出來,這裡的動詞(euangelizomai)和一般用來說“傳講福音”的動詞一樣;可見保羅很受提摩太帶回的消息所感動。新約中這個字似乎只有在這裡不是用來指傳揚神救贖工作的好消息(啟十7可能是個例外;而來四2、6則指包括舊約時代的工作)。馬松提醒我們,保羅在論到信心時總是對基督而言;因此這裡所說帖撒羅尼迦信徒之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與傳基督的好消息(第2節)就沒什麼兩樣。此一消息對保羅而言是一真實的福音,讓他體認到神的信實和大能,像給了他一針強心劑,使他傳道時充滿活力和確信。帖撒羅尼迦信徒已表現出信心和愛心;他們不論是對神或對人都有正確的態度。 當然,還有其它的好消息,他們不只在真理和言行上堅固,也讓保羅感到溫馨。他們常常紀念這些傳道人,盼望能再見到他們,動詞 epipotheo 顯示這種渴望之殷切(幾乎總是如此;參林後五2;腓一8,二26)。這種期待再相聚是雙方面的,再次顯示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關懷。──《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不單在基督徒信心的教導上站立得穩,還顯出他們明顯的愛心的德行來。這往往是真實的測試──不但是按正統接受作基督徒的信條,而且還有「生發仁愛的信心」(加五6)。不但是「信從主耶穌」,而且還有「愛眾聖徒」的心(弗一15)。──《活石聖經註釋》 保羅列舉三項帖撒羅尼迦信徒的優點: 1. 信心 保羅對他們深深的關切,在此處得到回報。信心是人對神的態度。 2. 愛心 是人對人的態度,它表現在甘心服事別人,提摩太告訴保羅,他們有持守這種美德。信心和愛心合併就是基督徒任務的綜合。正如保羅曾說:「原來在基督裏,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 3. 常常紀念 這是他們對保羅的態度,他知道敵人的強盛,他怕他們會離開真道,但他發現他們常常紀念他,他們沒有容許敵人破壞他們的信心,他們也期待想見保羅,正如保羅想見他們一樣。──《中文聖經註釋》 提摩太訪問回來所帶的好消息包括兩部分:一是帖城信徒的信心和愛心,這是信徒不可缺少的品質。信心是對神的態度,愛心是對人的態度;在信與愛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對神對人的圓滿關係。一是信徒對保羅等的紀念,充滿敬愛之忱,並未離開當日傳給他們的福音信息。──《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三7】「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稱呼弟兄們表達一種親愛之情,保羅又說他之所以感到安慰(參第2節)是因著(epi)他們的信心。同樣的介係詞也用於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但其意思較接近這個字的原意“在……之上”,意味著“超越”困難。這裡說的是相當嚴重的麻煩,困苦(ananke)基本上是指“壓迫得令人透不過氣來的管束”,患難(thlipsis)是指“壓倒性的麻煩”(賴富特)。這兩個字並用,強調當保羅說自己從他們得到安慰時,他本身的處境卻是非常的艱難。──《丁道爾聖經注釋》 為主勞苦所得的安慰,常是愛心的種子所結出來的果實。惟獨有愛心的人才能享受這種甜美的果實。――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一切困苦患難: 在傳道旅行中,保羅不僅受到物質上的窘乏,也受到許多來自異教徒和猶太人的苦難(林前7:26;林後6:4,5;11:23-27;1二10)。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 保羅從提摩太那裡得知帖撒羅尼迦信徒面對逼迫依然熱心持守信仰的喜訊後,得到極大的安慰和鼓勵(徒18:6-13)。保羅這種奉獻和事奉的心志是所有信徒應效法的表率。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8】「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 現在(譯注:NIV中“就活了”之前還有 now字,中文和合本則無)或許是時間副詞,指“此時”,雖然說它還有邏輯上的含義“目前就是如此”(this being so)並非不可能(不過,在這裡或者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動詞活了保羅是用現在式,表示那並非是他得到從帖撒羅尼迦來的消息後的一種短暫的激情,而是在當時和現在都一直如此。它不是肉體的生命;它是基督徒生命的充分展現。若譯為“現在我們就能再活過來”(JB;參 NEB)似乎無法表達這層意思。 保羅用強調語氣的代名詞你們,可能表示他特別看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堅忍。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們是個試煉的實例;要成功地在別的地方宣揚福音,完全要看他們在身為神大能之活見證上,是否經得起考驗。當然,保羅的意思是說許多方面他得力於他們。他用來表達站立(steko)的動詞並不是常用字,而是後期才演化出來的,有堅毅不拔之意(站立得穩)。條件子句的句子結構也頗不尋常;ean一般都用假設語句,但這裡卻是具有直敘法的語氣,多了些許的明確。範萊說它“更肯定地陳述此一假設”,而子句“事實上是一個請求,意思是說‘你們一定要證明我們的掛慮是多餘的,更繼續證實我們對你們的信心是對的’”(CGT),注意保羅相信他們會“繼續”下去。重要的是靠主站立。他們和基督之間有正確的關係,不是靠自己的能力站立。──《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腓一21保羅曾說:我活凓就是基督。對基督的服事是全心全意的,是整個生命都投入的。保羅說基督是他的生命,因此說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中文聖經註釋》 今天大多數的人,他們的生活意義在於金錢、名譽、生意、愛情、妻子、丈夫、兒女、宴樂、房屋、友誼等等,甚至有不少信徒的生活意義也與世人相差無幾,任何一項屬物質界方面的損失,都會叫他們大受打擊,甚而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每個基督徒都該效法保羅,把人生的趣放在主的事上,就必定能夠在遭受各樣波折打擊之際,還會因主的大能和祂的眷顧而過著很有意義的人生。――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與信徒的關係有生死與共之感(林後十一29)。他未聽到這個好消息前,焦急掛念,心靈陷入低潮。現在,好消息來了,他自己雖處困難中,靈性已重新得力。──《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三9】「我們在神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神呢?」 動詞“獻上”(antapodidomi)含有“當得的”之意(參帖後一6;路十四14等)。我們或者也可從保羅在神面前的喜樂瞭解這話的意義,他由於“將其歸之于真正的創造主”(Milligan)而加深喜樂。──《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的感謝是對神而不是對人。假如帖撒羅尼迦信徒能夠在信心上站立得穩,乃是由於主耶穌基督的贖罪功勞所促成的。因此應該感謝神。──《中文聖經註釋》 保羅因工作有了成果而大大歡喜,覺得對神的感謝的不足;因為這成果乃是神所賜。──《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三10】「我們晝夜切切地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 晝夜祈求的語氣是夠強了,但他又加上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且不常用的副詞“切切”(hyperekperissou;此外新約中只出現在帖前五13;弗三20)。它是個雙重複合字,在原來的字“大量地”上又加了兩個字。從這個字我們發現,保羅努力地將一種文字難以傳達的感受文字化。他這裡的動詞“祈求”是用 deomai(跟強調向神求的 proseuchomai 不同),有表示需要或缺乏之意。這個字和副詞“切切”並用,使我們注意到保羅與帖撒羅尼迦信徒分離後的失落感,以及他對他們的關懷。 他所切切祈求的有二:第一是期望與他們再相見,其次是能夠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動詞 katartizo 意即“使完成”,雖然在新約中它通常是隱喻性的,但也用來指補網之類的活動(太四21)。另外在被譯為“挽回”(加六1)的地方,是指糾正而非懲罰。它的意思可以是裝備(來十5“預備”,來十一3“造成”),或這裡所指的,補足一個人或物未能完全發揮潛能的缺憾。 名詞 hysterema 譯為不足 、“短缺”、“缺乏”。──《丁道爾聖經注釋》 加爾文發現這節經文指出了基督教教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我們是多麼需要去關心注意教義,因為教師不僅要具有嚮導的觀點,能在一天或一個月內領人相信基督,還必須使其信心的幼苗成長茁壯。」──《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到了自己力量支持不來的意外發生後,或者碰到那些足以粉碎我們的危機時,才曉得向神求助。 保羅的禱告生活是習慣性的,而並非斷斷續續的:晝夜;是熱切的,切切的祈求;是明確的:要見你們的面;是以別人的幸福為前提的: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活石聖經註釋》 基督徒的靈性不會自動成長,必須不斷在信心和愛心上操練。得救是神恩典的賜予,保羅為帖城信徒能守住真道感謝神;但同時鼓勵他們信心上要有增長,包括對真道的繼續學習。保羅在此信後半有進一步的闡明。──《啟導本聖經註釋》 信心的不足: 意味著不是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軟弱,而是指缺乏信仰方面的知識。實際上帖撒羅尼迦信徒在信仰熱忱中呈現出鄰近教會的模範,但由於缺乏對基督再來和末世的認識,信仰生活中仍出現許多混亂和艱辛。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11】「願神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裡去;」 神我們的父在這段禱告中是以最接近的方式和我們的主耶穌連結在一起(帖後二16則順序相反),而且動詞(kateuthynai)用單數。這種指出基督是主的身分及其與父神之一體性的方式,不僅少見且令人印象深刻(參 EGT,單數“意指神和耶穌為一體”)。可見從最早(這封信的日期約在主後五十年),基督徒就毫無疑問的接受我們主的神性。(禱告不是適合爭論之處)禱告是向神一人而發;耶穌既被他與聖父並提,足見祂也是神。禱告的內容讓神和基督引領我們,亦即祂會排除一切撒但所設下的阻擋。──《丁道爾聖經注釋》 賴富特說:「那是使徒一種最虔誠確信的流露,因為首先浮現在他腦海中的是,若無神的幫助,人的一切努力盡都徒然。」──《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節經文保羅說到神和信徒的五種關係: 神是我們的神,是我們所該敬拜尊榮的主:我們又是照祂的形像造的,理當歸榮耀給祂。 神是我們的父,是生我們的:我們有分於祂的生命,不單有祂的形像,還具有祂的性情(參彼後1:4)。 神是我們的主:我們應該讓祂在我們心中作主,凡事遵祂而行,就能活出神的形像,活得更像天上的父。 神是賜救主給我們的神:耶穌就是祂所賜的救主。不但救我們脫離永死,也救我們勝過各樣患難和試探。 神是引領我們的牧者:祂是我們的好牧人,每個跟從祂的人都該把自己信託在祂的手中。――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獻上禱告:盼望親自再訪帖城和帖城信徒靈性增長(12節)。這增長包括愛心、聖潔和主再來與祂和眾聖徒相晤前的充分準備(13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三11~13】描述了保羅為帖撒羅尼迦信徒獻上的懇求。這個禱告內容總結了本書的前半部分(1-3章),突出表明了保羅對他們的殷切關懷與愛。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12】「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增長和充足兩個動詞的意義多少有點類似,同樣表達了保羅最多的祝福。有人認為增長是指數目上的增長,但這裡不是那種意思。最好是把這兩個動詞一起用,然後緊接著“愛眾人的心”(RSV“使你在愛心上增長和充足”;譯注:中文和合本“愛眾人的心”在兩個動詞之前,較無疑義)。 為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禱告,是基督徒觀念上的特質。奈爾論道,即使外邦人也有彼此相愛的心,但要有愛眾人的心則困難得多,“除非這愛心是神所賜的”。由 agape 所標示出來的基督徒特有的素養並非人類的本性;只有那些曾被神的大能改變過的人才會有。agape 是神的恩賜,不管它是作在信徒或非信徒身上。──《丁道爾聖經注釋》 奈爾論道,即使外邦人也有彼此相愛的心,但要有愛眾人的心則困難得多,「除非這愛心是神所賜的」。由 agape{ 所標示出來的基督徒特有的素養並非人類的本性;只有那些曾被神的大能改變過的人才會有。agape{ 是神的恩賜,不管它是作在信徒或非信徒身上。──《丁道爾聖經註釋》 Best說,「愛那愛我們的人較容易,而在基督徒團體中相愛,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去愛外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肢體關係密切與否,並不受時空限制,因為藉凓禱告,我們可以和其他聖徒彼此相通。不過,直接的交通、勉勵,還是不可缺少的。求主教導我們懂得建立主內深厚的友誼,叫我們的喜樂可以滿足。──《新舊約輔讀》 彼此相愛……愛眾人 這是愛的兩個層次:愛的深度及寬度。──《中文聖經註釋》 若我們充滿神的愛,這愛就會影響其他的人。單單對人友善是不足夠的,我們更要主動和恆久地愛別人。我們的愛要不斷增長。──《靈修版聖經》 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 信徒彼此相愛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也愛那些不信主的人。但持有狹隘信仰的人,通常敵視不信主的人,對他們不施一點愛和寬容。然而凡真正經歷過耶穌基督自我犧牲之愛的信徒,就應該實踐連仇敵也能愛的偉大的愛(太5:16;43-48;西1:10;提前6:18;多二7;三8;來10:24;雅二17;彼前二12;約壹三1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三13】「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神面前心裡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動詞堅固曾出現在本章2節(參見該節注釋)。七十士譯本中它也和“心”組合(詩一○四15;一一二8)。跟二4一樣,心不單指人性中感情的一面(像我們常用的),它的含義極廣,包括人性中整個內在的狀態、思想、感情和意志等。它代表了全人格。保羅意思是說,只有以豐富的愛為基礎,我們整個人才能建立在穩固的根基上。自我中心的人大多會具有脆弱與不安的個性。但任何人只要學會以整個心去愛主他的神,並愛鄰舍如己,那麼他的生命便有了穩固的根基。──《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人意譯這個禱告如下:「求主使你們的生命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別人身上,好叫衪現在在你們裏面建立基督徒的品格。你們可以為每一個你們身上的指控辯護……。」──《活石聖經註釋》 這裏所謂的「聖潔、沒有缺點」,並不是說一個人成為「聖人」一般,都不會犯錯,或是沒有任何罪惡。而是說把自己遠離罪惡,不再過犯罪的生活,並且是和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對生命的價值觀、生命的態度有區別。──
盧俊義《帖撒羅尼迦前書信息》 “成為聖潔”指主再來時,信徒成聖過程的完成(參林前一2注),這是聖靈不斷在人身上作用的結果。“眾聖徒”可能指已死的基督徒,也可指天使(參亞十四5),更可能同時指二者。──《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