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拾穗

 

【帖前四1「弟兄們,我還有話說:我們靠著主耶穌求你們、勸你們,你們既然受了我們的教訓,知道該怎樣行,可以討神的喜悅,就要照你們現在所行的,更加勉勵。」

    對於譯為最後(loipon oun;譯注:這裡中文和合本譯為“還有”)的希臘原文有多種不同的看法。

    該怎麼行就是“你必須怎麼行”;求告神並非隨自己高興而為,卻是基督徒不容逃避的要務。我們教導你們,更精確地說是“你們從我們領受了教訓”(paralambano,見二13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7,Name=4 傳道人的信息(二13};譯注:中文和合本是“受了我們的教訓”),即他們接受了真正由使徒傳下來的基督教教義。保羅說我們……求你們,勸你們,其中兩個動詞並沒太大差別(Best認為是同義字,Thomas則加以區別);也許前者是指“請求”,後者是“催促”。靠著主耶穌是整個勸勉的基礎。保羅並非因他個人的道德標準或知識,而想把一套行為規範強加於他們,而是凡在基督裡的人都應表現出這種行為,就像保羅自己和帖撒羅尼迦信徒一樣。

  重要的是他們應該照所行的更加勉勵,這裡動詞和三12的(“充足”)一樣,意思指“充滿”;只是後者是表示充滿愛,而這裡則完全在表達基督徒生命是一種更豐盛之生命的思想(參約十10)。只有這種生命真正使人自由。──《丁道爾聖經注釋》

         靠著主耶穌是整個勸勉的基礎。保羅並非因他個人的道德標準或知識,而想把一套行為規範強加於他們,而是凡在基督裡的人都應表現出這種行為,就像保羅自己和帖撒羅尼迦信徒一樣。

         重要的是他們應該照所行的更加勉勵,這裡動詞和三12的(「充足」)一樣,意思指「充滿」;只是後者是表示充滿愛,而這裡則完全在表達基督徒生命是一種更豐盛之生命的思想(參約十10)。只有這種生命真正使人自由。──《丁道爾聖經註釋》

         信寫到這裡,主要部分已寫畢,但仍有不少的話要說,所以說“我還有話說”。保羅在以下兩章勸勉信徒堅信復活和主的再來,並在生活上持守聖潔。──《啟導本聖經註釋》

         還有話說: 暗示書信的結論部分( 3:11)或介紹實踐性部分時,或轉換話題時,常用這種表達方式,或者欲轉換文章時(3:1)。這是保羅書信中常見的格式,是能窺探保羅當時所面臨的末世觀的章節(林後3:1;6:10;腓四8;帖後3:1)──《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138因著使徒是這樣摸著了『神的旨意』(3),涉及了『神的喜悅』(1),所以凡棄絕他們和他們的教訓的,『不是棄絕人,乃是棄絕那賜聖靈給你們的神』(8),這是何等嚴肅的事!同樣的,在今天這混亂的時代中,我們也當謹慎,甚麼好像都可棄絕,但那些摸著神永遠豐滿旨意的人,和他們的教訓,那是萬萬不可棄絕,不能得罪的!不然的話,我們棄絕了他們,神就也要棄絕我們;這位賜聖靈的神,就要從我們收回祂聖靈的同在,聖靈的能力,和聖靈的祝福了。可不警惕!──《讀經指引》

 

【帖前四1~10使徒在這裏的勸勉,兩次說到要『更加勉勵』(110),照原文意思也可譯作『更多豐富』。這是說明,使徒勸勉人的目的,並非僅僅要人作個良善規矩的人而已;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所盼望的,乃是在人身上,能顯出一種生命豐盛的光景,這也就是基督的豐滿在基督徒的身上,有了具體的彰顯。無論是本身的『聖潔』(1~8),或是彼此的『相愛』(9~10),都是為要見證出基督的豐滿。既是如此,就是一個無止境的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我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腓三12)。所以他也勸勉別人要『更多』,要『更加』。哦,真是以豐滿基督為標竿的人,是永不會自滿自足,固步自封的。反之,凡以為自己樣樣都有,『已經富足』,對於屬靈的事,這一件早已『摸透』了,那一件早已『到家』了,再無可改進的了,再無需要別人幫助的了,這些觀念無非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看見豐滿基督的異象,這真需要向主買眼藥,好好擦明自己的眼睛(參啟三17~18)。主可憐我們!──《讀經指引》

 

【帖前四1~12這部分講述了道德方面的教訓,包括勸勉信徒除去不道德的生活習慣,兄弟之間彼此相愛並勤勉生活。──《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1~18本章是本書後半部分的開始,保羅通過本章(4-5)指出帖撒羅尼迦信徒對基督的再來和末世的錯誤認識,同時教導他們具備正確的信仰觀。通過保羅的勸告,我們認識到如下的寶貴教訓:①應揚棄帖撒羅尼迦信徒所持有的消極的再臨觀,即丟棄否定現實,懷疑論的末世觀;②應擁有更健全而積極的信仰,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忠於自己的使命(9:10;弗四28;帖後3:12)──《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2命令parangelias)這個字並不常用,新約中另外只出現兩次(提前一518;同語根的動詞較常出現),都是關於信心的命令。正確地說,它是指像一列士兵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傳遞命令;軍事命令常用這個字。──《丁道爾聖經註釋》

         信徒應作精兵,聽從基督的“命令”。保羅靠著主耶穌說話,話語帶有權柄。──《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四2~8請留意在這一段裏已提到三位一體神的各位格。父(3節)、子(2節)、聖靈(8節)。何等奇妙的構思!神本體各位格都關係到使徒成聖,並都參與其中。──《活石聖經註釋》

 

【帖前四3「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

    神的旨意就是(NIV刪去接續上文的“所以”;譯注:中文和合本亦無)。希臘原文的旨意沒有冠詞,意即下面提到的並非神的全部旨意。

    這裡所論及的聖潔特別是指性的聖潔。消極地說是遠避淫行。保羅所用的 porneia,原意是“通姦”,但新約中通常指任何在性方面的犯罪。基督徒絕不可沾染(參腓立斯,“首要的是斷絕淫亂”)。──《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所犯的罪,都是在身體以外;惟獨淫亂,是得罪自己的身體(參林前六18)。所以我們必須嚴格的避免邪淫的行為,才能成為聖潔,討神喜悅。尤其在今天這個『邪惡淫亂的世代』(這是主親口說的,參太十六4),到處充滿著淫色、淫聲,稍不小心,連神的兒女也會陷落其中,不能自拔。真是求主多多保守我們!──《讀經指引》

         希臘原文的旨意沒有冠詞,意即下面提到的並非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涵蓋極廣,而其中之一當然就是下述的命令。基督徒不能只關心那些投合自己心意的事。他們必須知道神看重他們一切所行的,而神的旨意是他們應該聖潔。這裡所論及的聖潔特別是指性的聖潔。消極地說是遠避淫行。──《丁道爾聖經註釋》

         成為聖潔: 神代表性的屬性之一(啟四8),在這裡指信徒的聖潔生活。這不僅是神賜給信徒的大使命(19:2;代上16:29),也是成為神兒女的必要條件(1:75;林後7:1;弗四24;彼前1:16;彼後3:11)──《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3~8「淫行」是指一切婚前和婚外的性關係,保羅的勸勉是要信徒「遠避」它、不要接近它。至於方法則是「守凓」(或作「控制」)自己的身體,不放縱私慾的邪情(45)。換言之,人與生俱來的性慾,是可以控制的,也是應該控制的,這是信徒意志能力範圍之內的事。神所賜給我們的性慾,是可以用「聖潔尊貴」來控制的。──《新舊約輔讀》

         神的“旨意”就是祂要實行的意旨。有時神自己計畫,自己實行;有時祂要人去執行(五18;羅二18)。基督信徒必須不斷有靈裡的成長,這是神在人身上的旨意,要靠神的作為,和信徒自己的積極行動來完成(五23)。“成聖”在消極方面是脫離罪,在積極方面是能愛人。因為要愛人,所以應禁絕某些行為 。第一是逃避淫行。正當婚姻關係外的一切男女苟合都應完全避免。男女關係應本諸聖潔和尊貴的原則,依照神的命令做祂喜悅的事。人應抑制情欲的衝動,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身體 。

第二,不放縱私欲。保羅特別指出不可學不認識神的外邦人。當日羅馬人道德水準低落,保羅要信徒分外警惕。今天,傳媒渲染色情,到處可見到破碎的家庭,人欲橫流。生活在一個這樣的社會中,信徒尤其應該警惕。

第三,不可欺負弟兄,不可損及第三者。例如男女通姦,配偶的一方會受到傷害;婚前性關係,使未來的終身伴侶得不到有權要求的純潔婚姻。

第四, 神要信徒成為聖潔,不沾染污穢;又藉著聖靈的力量幫助他的子民成聖。信徒若不理會這些神要人成為聖潔的命令,他們所棄絕的不是人,而是神。──《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四4「要你們各人曉得怎樣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

    譯為身體(skeuos)的字在意義上有點問題。這個字原意是“器皿”,許多早期的解經家都認為它指“身體”,僅管 skeuos 在他處似乎都沒這個意思。──《丁道爾聖經注釋》

         「身體」原文是『器皿』。―─ 牛述光

         有趣的是保羅用「曉得」作動詞(NIV,「學得」),好像對於每個了解基督教信仰意義的人而言,這種罪是令人難以想像的。這裡保羅重複前一節的「聖潔」兩個字,因為守著自己是那些行聖潔之道的人所追求的。它與「尊貴」並用是因為淫亂總會帶來不名譽和恥辱。──《丁道爾聖經註釋》

         「守著」的動詞原意較接近「獲得」,它可意指獲得之後的結果,即「擁有」;這裡是指「逐漸達到對於身體之完全的支配」。──《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前四5「不放縱私欲的邪情,像那不認識神的外邦人。」

    他們在這些事上不放縱私欲的邪情RSV)。其中的 pathos 正確地說是一種困擾心靈的感情GT),也就是邪情。它不像英文中的 passion,意味著某種激烈的情緒,而是一種難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于魔鬼,有如牠的工具FindlayCGT)。這是惡的被動面。反之 epithymia“放縱,則是主動面。兩者並用表示向邪情投降。

  當時放縱邪情的事很普遍,保羅指出那是異教徒(ta ethne,通常譯為外邦人)的特徵。它一般用來指非猶太民族,但有時也像這裡一樣,指不屬基督教會的人。他們的特徵就是不認識神。這不是說神沒向他們顯明祂自己,而是他們拒絕那給他們的啟示(參羅一1832)。保羅不是指單純的無知,而是故意輕視他們所受的道;這種可憎的事導致神任憑他們逞行欲念邪情(羅一19202427)。不信通常是由於拒絕神的啟示。──《丁道爾聖經注釋》

         其中的 pathos(私慾的邪情)一種困擾心靈、難以克服的感情,人在其中一生受制於魔鬼,有如牠的工具。這是惡的被動面。反之 epithymia「放縱」,則是主動面。兩者並用表示向邪情投降。──《丁道爾聖經註釋》

         邪情: 其實人的欲望中最難自制的東西之一就是對性的欲望。這個欲望不僅伴隨著毀滅個人或社會,甚至毀滅國家的罪,這是通過聖經歷史和人類歷史得以證實的永恆真理。蒙神恩典而被揀選作神兒女的信徒們,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能成為性欲的奴隸。為此應“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2-24)這才是唯一的方法。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6「不要一個人在這事上越分,欺負他的弟兄,因為這一類的事,主必報應,正如我預先對你們說過,又切切囑咐你們的。」

    淫亂是一種欺負弟兄的行為,因為那是奪去原屬他所有的。就這層意義而言,弟兄當然是指“你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裡的弟兄”。保羅所說的顯然指通姦;它使通姦者兩人之外的其它許多人也犯了罪。同時這也包括婚前性行為;不潔的人不能行使那貞潔被視為理所當然之相對義務的婚禮。

  這種行為無法逃避懲罰。主必報應(或主“是伸冤的”,參見詩九十四1),亦即祂必要施行公義(羅十三4)。神要報應這一類的事,就是那些不潔的罪。它或許是在最後審判的日子,雖然就某種意義而言,神的審判是隨時隨地在進行的(羅一242628)。這也是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傳道時講過的;他在這事上已切切囑咐過他們(這個動詞意指“嚴肅地證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除了違反聖潔與尊貴,淫亂是一種欺負弟兄的行為,因為那是奪去原屬他所有的。就這層意義而言,弟兄當然是指「你為人的弟兄」而非「在基督裡的弟兄」。保羅所說的顯然指通姦;它使通姦者兩人之外的其他許多人也犯了罪。同時這也包括婚前性行為;不潔的人不能行使那貞潔被視為理所當然之相對義務的婚禮。──《丁道爾聖經註釋》

         淫行就是罪,得罪神的聖靈(林前六19);得罪自己的身體(林前六18);也得罪別人。因此,保羅補充說:不要一個人在這事上越分,欺負他的弟兄。換句話說,作為基督徒的男人,一定不可越過婚姻的界線,與弟兄的妻子偷情,欺負他的弟兄。──《活石聖經註釋》

         不要一個人在這事上越分: 指不要因被情欲所制服而侵犯他人的妻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7「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

    這裡的介係詞有改變;神召我們不是“要” 我們沾染污穢,epi 具有意圖的意思(同樣的,有的蒙召是“要得自由”,加五13;或被造是“為要叫我們行善”,弗二10)。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譯為“在”聖潔中較好;信徒們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找到他們自己。聖潔是指其過程(和第3節一樣)而非狀態(像三13)。──《丁道爾聖經注釋》

         因為(for,譯文:中文和合本未譯)把這一節和前面所說的連起來。基督徒的生命是以神的呼召為基礎,而非出於人的主動(見二12,五24;帖後二14)。──《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前四8「所以,那棄絕的,不是棄絕人,乃是棄絕那賜聖靈給你們的神。」

    所以為我們指出一個結論。因為神已召我們成為聖潔,所以那些輕慢這事的人是直接藐視神。atheteo,棄絕,這個字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它有幾種不同的譯法,例如“廢掉”(加二21)、“廢棄”(林前一19)。其意大約是“取消”、“不當一回事”,這裡正是這意思。在淫亂罪上輕忽,認為無關緊要的人,事實上就不把神當一回事,因為禁令是祂立的(參路十16的類似思想)。──《丁道爾聖經注釋》

         所以為我們指出一個結論。因為神已召我們成為聖潔,所以那些輕慢這事的人是直接藐視神。atheteo{棄絕,這個字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它有幾種不同的譯法,例如「廢掉」(加二21)、「廢棄」(林前一19)。其意大約是「取消」、「不當一回事」,這裡正是這意思。這裡保羅是以「祂這聖者的靈」這種不平常的字序來稱呼聖靈,在一般的表達方式更為莊嚴,強調出聖靈的高貴和這段經文的特色──聖潔。──《丁道爾聖經註釋》

         棄絕的: 指不聽從關於保羅邪情的勸告,即故意避開神呼召我們之目的的人,神的目的是要我們聖潔。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9「論到弟兄們相愛,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蒙了神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

    弟兄們相愛(philadelphia)和 agape 不同。每一個 agape 所臨到的人,必會具有經歷神之 agape 的特徵(見一3)。基督徒以這種愛對待所有人,不拘好壞,一視同仁。但他對那些在屬天大家庭中與他合一的人,也應有另一種弟兄之愛。在新約之外,philadelphia 總是指一種連系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間的愛;在新約中則無例外地用來指把基督徒合而為一的愛。──《丁道爾聖經注釋》

         弟兄們相愛philadelphia)和 agape{ 不同。每一個 agape{ 所臨到的人,必會具有經歷神之 agape{ 的特徵(見一3)。64基督徒以這種愛對待所有人,不拘好壞,一視同仁。但他對那些在屬天大家庭中與他合一的人,也應有另一種弟兄之愛。在新約之外,philadelphia 總是指一種連繫在一群同父所生的孩子之間的愛;在新約中則無例外地用來指把基督徒合而為一的愛。

         我們回想耶穌的話,祂說:「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七17;參約六45)對於敬虔尋求的人,神永遠是充滿作為的,尤其是教導信徒如何去愛。──《丁道爾聖經註釋》

         那裏有愛,那裏就有合一的心;那裏有合一的心,那裏就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氣(詩一三三13)。──《活石聖經註釋》

 

【帖前四910“弟兄相愛”的希臘原文為philadelphia。聖經之外的文獻用此字指同父所生的兒女之間的相親相愛。在新約中,此字專指同為天父子女之間的敬愛互助(羅十二10;來十三1;彼前一22等)。保羅說,信徒應彼此相愛的教訓不用寫信提醒,因為凡信基督的人,都有神所賜的愛人之心,會自動循著聖靈的教導去履行。這有事實證明。帖撒羅尼迦人的愛心已超越了教會本身,廣及到馬其頓省的眾弟兄,例如省內其他教會的信徒來訪問時受到熱心招待,貧苦信徒或傳道人得到他們物質的幫助。

不問信徒的信心與愛心進展到甚麼地步,總是可以再求進步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弟兄們相愛: 是信徒之間愛的交通(15:13;約壹3:16),這才是代表基督教倫理的高貴德行(3:12,239;13:35;13:1;雅二8;彼前1:22)──《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9~12愛心的生活不是指望人發愛心,乃是要自己勞動生產,足用有餘而愛別人。―─ 牛述光

 

【帖前四10「你們向馬其頓全地的眾弟兄固然是這樣行,但我勸弟兄們要更加勉勵。」

    固然(kai gar)意味著再進一步;曉得該作什麼是一回事,實際去作又是另一回事。帖撒羅尼迦信徒一直在實踐弟兄之愛,你們向……行(poieite)中的現在式滿有持續進行的力量:“你們經常去行”。──《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前四11「又要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正如我們從前所吩咐你們的,」

“我們勸你們……要立志淡泊”(腓立斯)的確切意義雖不完全清楚,但已厘清了保羅一些含混的言論。他所用的動詞是(philotimeomai),在古典希臘文中是“野心勃勃”之意,後來指“拼命努力”或“不停地尋覓”,亦即全心全力追求目標(參羅十五20;林後五9)。這裡確實具有這種意思。不管保羅是指“要立志淡泊”或“要立志作安靜人”(譯注:中文和合本采此譯法),它都是一項有力的囑咐。

動詞吩咐(等於“命令”)是軍隊中的常用語,帶有相當的權威。──《丁道爾聖經注釋》

         蒙恩的人固然應該凡事倚靠主,也仗賴教會中弟兄姊妹的愛心幫助;但這絕非叫我們偷懶,成為好吃懶作的人。正常的基督徒,像這裏所說,都是殷勤作事,不但能自理自顧,『沒有甚麼缺乏』(12)還能有餘力,顧念別人,顯出愛心。──《讀經指引》

         「我們勸你們……要立志淡泊」(腓立斯)。他所用的動詞是(philotimeomai),在古典希臘文中是「野心勃勃」之意,後來指「拼命努力」或「不停地尋覓」,亦即全心全力追求目標(參羅十五20;林後五9)。

         顯然是因為某些帖撒羅尼迦信徒好逸惡勞,依賴同伴的施捨過活。他們可能藉口基督很快就要再來,因而一個人花全部時間,準備迎接主再來並無不妥。先不管這理由是否成立,有些人的確不願工作維生,保羅似乎即針對他們發出強烈的勸勉,要他們辛勤工作,避開浮華不實。希臘人鄙視體力勞動,視之為奴隸的工作。但基督徒(像猶太人一樣)卻堅持勞力的高貴(參弗四28)。──《丁道爾聖經註釋》

         保羅實際上告訴他們最好的等待方法,就是讓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看見他們安靜地、有效率的並勤奮地做他們的日常工作。──《每日研經叢書》

         本節裏的三個命令是:

         1.不要愛出風頭,當滿足於「微小、不為人知,惟獨接受基督愛護和嘉許。」

         2辦自己的事,不要打擾別人的事。

                3.自食其力,不要作寄生蟲或「閒蕩的人」,依賴別人過活。──《活石聖經註釋》

         帖城信徒須力求進步的一個地方,是不可誤用其他信徒的愛心,自己不去作工;更因無事做,以致愛管閒事。有些信徒認為主既快來,世間生活就要結束,何須工作,為來日作打算?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不免多嘴多舌,成為其他信徒的負累。

保羅指出三點來勉勵: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作工。希臘人有奴隸為他們工作,不齒體力勞動。保羅不但自己作工,也諄諄以此訓勉信徒。──《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四12在某種意義上,基督徒活著必須無視於世界的批評,因為他的標準是主的道,不是所處環境的風俗習慣;但另一方面他必須了解這個世界的反應,因他不可由於言行疏忽而使信仰蒙羞。基督徒誠然得隨時準備幫助別人(加六2),卻也有自己的擔子要負(加六5)。任何辛勤工作的人,將會發現神豐豐富富地供給他所需的,不再有任何欠缺。──《丁道爾聖經註釋》

         在一個基督徒的身上,我們看見他的可愛善行工作──盡量去施予和幫助別人;但同時必須建立一種自立的精神,只要他雙手有能力去工作,能賺取每天的生活所需,他必然不會靠別人的施捨而過活的。──《每日研經叢書》

         我們都是基督徒,並且期待基督的來臨,但這事實卻不會撤消我們在生活上實際的責任。我們應當切記,世人都在監視我們,人們藉凓看我們的行為來判斷我們的救主。我們應當向不信的人行事端正,在經濟上獨立,不用依賴別人。──《活石聖經註釋》

         保羅的教訓是:基督徒的自給自足是由對神的信賴而來的,又基督徒是團體的一分子,他的工作,生活等都不能忽略別人的權利及存在。因此,基督徒雖然是應自給自足,獨立生活,卻是不能獨自生活,因為也要顧念別人的事。基督徒不能成為別人的負擔,同樣的,必須常常擔當軟弱人的重擔。──《中文聖經註釋》

         信徒在生活上至少應達到社會公認的好標準,取得教會外面的敬重。“自己也就沒有甚麼缺乏”是說“不需要倚靠他人的供給”。信徒若自己不作工,靠他人的供給來生活,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別人會因此看不起他們和他們的信仰。──《啟導本聖經註釋》

         外人: 原來是猶太人稱外邦人的話,但在這裡指不信主的人(林前5:12;西四5)。信徒不僅在信仰生活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成為不信之人的榜樣(5:16)──《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13「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那些沒有指望的人通常指整個非基督教世界。這樣形容他們並無不合,因為異教文獻反映出面對死時的絕望,從他們的墓誌銘即可看出。──《丁道爾聖經注釋》

         睡了的人,所用的現在分詞(另一處在林前十一30)表示一種活著的狀態,比用完成式或許更能表達未來復活的確定性。──《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節開始至次章11節講述主基督的再來。本書開頭已略略提到此事(一10;二19;三13),可見主再來是保羅傳講的一個重要題目。

     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對主再來的事有兩個疑問:一是主再來時已死的信徒是否可能與活著的一同進入主的榮耀裡(四1318),他們是否被排除在將來完全的救贖之外?一是主再來的時間,要是來得突然,信徒毫無準備,恐怕得不到完備的救贖(五111)。

保羅對第一個問題的答覆是:人若相信了基督的死與復活,也應該相信已死信徒必會在主再來的日子與耶穌一同來。這是“主的話“(15節)。對第二個問題,他說,主再來的確會很突然,沒有準備的人都難逃滅亡。但信徒不會,因為他們為神所揀選,是新造的人;不過在生活上應配得基督徒之名,同時應儆醒等候。

本節“睡了的人“指已死信徒。基督徒確信復活,死亡只是眼前的短暫情景,有如“睡了”;而復活是從睡中蘇醒。信徒既然都要復活,留在世間的親人便不用過分“憂傷”。──《啟導本聖經註釋》

         睡了的人: 指已死去的人。猶太人在傳統上把“死”稱為“睡”(47:30;31:16;王上二10;12;27:52;11:11-13;7:60;林前7:39)。這成為推知他們在很久以前就對復活持有盼望的依據。沒有指望的人: 指對救贖沒有盼望的不信主的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13 “睡了的人”是什麼人?本書中有數次提及“睡”,意義有何不同?】

    本書曾四次提及“睡”,即:

    一、“睡了的人”,指在主裏去世的人(四章1315節),共三次。

    二、“不要睡覺”(五章6節),是指靈裏沉睡而言,所以下文有“儆醒謹守”一語。

    三、“睡了的人 (五章7節),這裏所說的睡了的人與四章所說不同,這是指身體的睡眠而言,因為下文說“是在夜間睡”。

    四、“睡著”(五章10節),是指身體睡眠而言,主那穌再來時,有人睡覺,但有人醒著,均將被提與主在空中見面了。

    所有在保羅的心目中,“睡”有三種:即“靈性的沉睡”(弗五章14節),“身體的睡眠”與“在主裏去世”。基督徒有“醒著的本份”,即“儆醒”,但也有“安然睡覺”的權利,因為“那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一二七篇2節)。同時“在主裏睡覺”而去世,是一種福氣(啟十四章13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四1314論到睡了的是些什麼人?】

答:睡了的人是論到基督徒之死的說法(參太廿七52;約十一11;徒七60;林前十五61820;參二二八題)。自從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已領取愛,他們之間有些人已經死了,當基督再臨之時,要將榮耀賜給信徒。「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這意思是說,藉著基督的復活,由死裡複生,與耶穌一同活過來。「在基督裡睡了的人」,這一句話是常被銘刻在許多基督徒的墓碑上,因信徒之死,不過是如同睡覺而已,所以不必憂傷懼怕,而信徒有復活與主同在,同享榮耀的指望,如保羅認為他「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他是「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123)。信徒對於生死問題,若是存在著這樣的態度和盼望,則能時時在主裡安息,一切就無所掛慮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四13~18本章從13節起,說到一個重要的真理,是每一個基督徒必須清楚知道的,那就是關乎信主的人逝世的問題。這裏確定的告訴我們,因為主耶穌是死而復活的,所有『在耶穌裏睡(即死)了的人』,也必復活;並且當主二次再來時,還會把他們一同帶來,和我們相會。從此我們可得兩個教訓:(1)如有親友故去,千萬不可像外邦人那樣一直哀傷不已,因為他們死了是永別,我們死了卻還能再見。所以當有喪事臨到,一面我們固然免不了作人的悲痛,另一面卻當因這可以再見的榮耀盼望,在悲痛之間,深處還能得安慰,有喜樂。這是我們基督徒應有的見證。(2)所以我們當趁死亡尚未臨到我們的親友以前,儘早把福音傳給他們,帶他們信主的救,才有永遠的保障。像外邦宗教那樣,在人死後再來『超度』,是絕對沒有用的!──《讀經指引》

         這裏題起復活見主的事,說出一個屬靈原則:惟有對基督復活的大能所有的認識──『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13),和交通──『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18),才能消解死亡的『憂傷』,帶來榮耀的『指望』(13)。今天仇敵常用各種方法,例如罪惡、世界、血氣、肉體,以及遺傳的規條,呆板的字句等等,把一種屬靈的死亡,不斷的射入教會之中;叫許多神的兒女,心中罩著死亡的陰影,面上帶著死亡的憂傷,缺少新鮮、活潑,反而痛苦、沉悶,追求覺得是鞭策,事奉感到是重擔,在他們身上失去了作神兒女那喜樂的榮光。哦,面對這嚴重的問題,單是指責、定罪,固然要使情況更糟;就是變更講道的題目,改換治理的方法,也非根本解決之道。只有當我們回過來,注視復活得勝的基督,並祂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所顯的奇妙大能,不斷的述說祂,頌揚祂,以祂作我們認識的目標,以祂為我們交通的中心,祂那復活的生命就要吞滅所有的死亡,我們對祂那榮耀的盼望也要取代一切的憂傷。蒙拯救的路就在於此!──《讀經指引》

 

【帖前四14「在耶穌裏,」原文的意思是『藉著耶穌』。新約裏面只有說『在主裏』、『在基督裏』、『在基督耶穌裏』,但是從來沒有說『在耶穌裏』或『在耶穌基督裏』。因為,耶穌是祂在地上的名字;基督,是祂復活之後,被神膏油塗抹的名字。基督耶穌,意思是今天的基督就是從前的耶穌;耶穌基督則是祂復活以前的名字,就是說這一位耶穌是將來要作基督的,這是祂在地上為人的名字。我們只能在基督裏,不能在耶穌裏。── 倪柝聲《初信造就》

         「在耶穌裏睡了的人」可譯作『為耶穌』或『藉著耶穌睡了的人』。―─ 牛述光

         就自然人而言,任誰也無法抗拒死亡,但對基督徒,死亡一點也不可怕(參林前十五5457)。死只不過是暫時睡了,而這種轉化乃是「在耶穌裡」才得成就。──《丁道爾聖經註釋》

         愛基督的人與基督所建立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這個關係已經超越了死亡。正因基督死而復活,所以與基督同在的人也必再復活。──《每日研經叢書》

         “在耶穌裡睡了的人”指死了但已相信並接受了主耶穌的信徒。──《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四1415基督降臨的時候,將有何重要的事發生?】

答:在帖撒羅尼迦前後兩封書信中,都是論及主的降臨信息(帖前一10,二19,三12,四14-18,五223;帖後一710,二1),差不多在新約每一卷書裡,也都有提論這事,我們依據聖經所記主的降臨,或稱為二次的降臨(來九28),亦即主自稱的再來(約十四3),將有如下一些重要的大事發生:

①日頭變黑,月亮無光,眾星無光,眾星墜落,天地震動,人子的兆頭要顯愛天上(太廿四2930;啟六12-17;彼後三10-12)。

②主耶穌和千萬天使要從天上降到空中,一切已死得救的人都要復活(太廿四31,廿五31,十六27;帖前四16),這是第一次的復活(啟廿56;林前十五23)。

③一切從死裡復活的信徒,和一切在世上還活著,身體要改變了形狀的信徒,都要被提在空中與主相遇(林前十五50-52;帖前四15-17;腓三2021)。

④主耶穌要和一切的聖者,就是已經離世的聖徒和聖天使,一同顯現,降臨在附近地面上的空中(帖前三13;猶14;亞十四5;啟十九111416;申卅三2)。

⑤主必要降臨到橄欖山上(徒一9-12;亞十四45),必要將在耶路撒冷被圍困所剩餘的以色列人救出來(亞十二1-9),並且要刑罰那敵基督者(啟十九11-21;賽六三1-61-13;珥三1-13)。

⑥以色列人必歸向神,信靠耶穌(亞十二10至十三19);巴比倫和反對神的列國城邑,必受神的刑罰(啟十六17-21,十八1-24)。

⑦撒旦被捆綁一千年(啟廿1-3),主耶穌要在世上設立祂的國度,並和一切忠心的門徒同掌王權一千年(路一3233;啟十一15,廿4-6)。

⑧主耶穌分別善惡,施行末日最後的大審判(啟廿11-15;太廿五31-46)。——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四14~17這部分出現關於“被提”的說明,觀察如下:①詞源:被提(Rapture)是從具有“抓住”之意的拉丁語(Rapio)衍生出來的詞,指“被提”,聖經裡雖沒有出現這單詞,但較正確的記載了這種現象。②定義:指當耶穌基督再來時,已死的信徒和活著的信徒都從地上被提到空中,同耶穌基督在一起(16-17)。③模型:這種被提可以從以諾與以利亞的升天(5:24;王上二11)事件中找出起源,據說傳道者腓立(8:39,40)和使徒保羅(林後11-4)也有過類似經歷。同時最完美而確實形態的被提,可舉耶穌基督的復活、升天事件(250,51;1:9-11)。④被提的時期:聖經論及成就被提的時期。但大部分學者都主張,被提將以基督的再來及七年大患難為起點而發生,觀察如下:i.患難前被提之說(Pre-tribulation view):被提和基督的再來之間有七年大患難,被提在患難前形成的見解。ii.患難中被提說(Mid-tribulation view):這種觀點將七年大患難分為前三年半和後三年半,認為在那時期的中間時期發生被提。iii.患難後被提之說(Post-tribulation- view):認為七年大患難後,基督再來的同時信徒復活和被提。⑤被提的單詞本身和被提的時期等並不是很重要。關於被提首先應記住的,是成就永生和永罰之審判的時刻,即復活和基督再來的時期必然到來的觀點。總之,被提就是籍著耶穌基督的再來,信徒被提到空中,在那裡迎接基督並與他同在的事件。這就是“羔羊之婚筵”(19:9;20)──《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四15~17主再來時所要發生的一些事,這些事的內容是:

   主必親自從天降臨,與此同時,有主呼叫死人復活的聲音,有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角吹響的聲音(參出十九16;啟十一1519)。

   那些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還活凓的信徒,必和復活的聖徒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

   所有信徒與主永遠同在。──《新舊約輔讀》

         要留意在這些經節裏主這字的重複出現:主的話(第15節)、主降臨(15節)、主親自(16節)、與主相遇17節)、要和主永遠同在17節)。──《活石聖經註釋》

         信徒,活著的和已死的,在主再來時都要被提空中與主相遇。這教義雖不見於四本福音書,可能是耶穌說過,信徒口舌相傳的教訓;也可能是保羅直接蒙主的啟示。從此處所記,主再來時發生的事次序如下:1,基督再來;2,已死的信徒復活;3,仍活著的信徒身體改變,和復活的信徒一同迎接主;4,基督與信徒一同降臨到地上,建立神的國度(太十九28;二十五31)。──《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四16呼叫聲音、天使長的聲音和神的號聲表示什麼?】

答:當主耶穌親自從天降臨的時候,將要有三種聲音的出現,似含有其不同的意思:

①呼叫的聲音——其原文字()意思是吩咐的話,或出令。表示神的命令一發,耶穌即從天上降臨。

②天使長的聲音——這可能是指天使長米迦勒的聲音(但十二1;啟十二710)。抑或另有別的天使長的聲音,亦未確知,這大概是召集眾天使天軍所發出的聲音。

③神的號聲——當初神降臨在西奈山上,召集以色列人的時候,是有極高的聲音發起(出十九16-19),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祂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祂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召集了來」(太廿四31)。這天使的吹號多次提到(林前十五52;啟一10,八26;十一15),使我們對於天使長和神的號,是很容易明白的,這種呼叫的聲音與號筒,可能用作不同的比方,來表示發號施令,形容基督再來這一件多麼威嚴的大事!——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四16 “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是指什麼聲音而言?】

     主那穌再來的時候,從他天上的寶座下來到空中,這時有三種不同的聲音出現:

     一”、呼叫的聲音。有人以為是天上的天使天軍一齊歡呼的聲音而言。因為主那穌要從天上降臨了,所以千萬天使天軍很自然地要歡呼。

    可是,“呼叫的聲音”一詞原文是KELEUSMAx*叫a),原意為“命令”、“吩咐”(帖前四章1618節)。表示主那穌從天降臨是“奉命”而來,當神發命令之後,那穌馬上降臨,然後天使長(可能是武天使長米迦勒)發言,大概是召集天軍的聲音,跟著有神的號(吹響)。

    原文可以這樣翻譯:因為主自己要在命令中、在天使長的聲音中和在神的吹號中從天上降臨”,或“因為主自己要帶著命令、天使長的聲音和神的號從天上降臨”。

    因此“有呼叫的聲音”一語是錯誤的翻譯,因為無法指出這種呼叫的聲音從何而來,但如照原文直譯,則很容易明白,因為是“神發命令”。

    至於“天使長和神的號”並不難明白,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曾豫言他再來的時候,“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31節)。保羅對哥林多信徒談及將來的事情之時,也提及“號筒”,而且說“號筒末次吹響”,表示該種號筒要吹很多次(林前十五章52節)。

    請注意約翰在拔摩海島見異象時的事,他曾看見七位天使拿著七枝號(啟八章2節),每一天使吹號時,便有災難臨到地上,等到第七位天使吹起第七枝號時,一切都改觀了,因為那時天上有大聲音歌唱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章15節)。保羅所說的“號筒末次吹響,”是否就是約翰在啟示錄所說的第七位天使所吹的第七枝號,實耐人尋味。如果是的話,那麼信徒復活、改變與一同被提當在第七位天使吹號之時了。

    至於主那穌再來之時,天使多次吹號,是否到末次吹號時,信徒纔能看見,或者由第一次吹號至未次吹號,只有信徒聽見,世人都聽不見,聖經對此不加解釋。不過我們相信,天使吹號與信徒的復活與改變及被提有極密切的關係,則是不能否認的事。――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四17「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動詞 harpagesometha 含有力量與意外的概念,正如我們在神那不可抗拒的力量中所見的。不可忽視的是信徒要和他們一同被提,既與耶穌合一,也必與那早先逝去的人再相聚。雲常和神的顯現及作為連在一起(參但七13;太廿四30;可十四62;啟一7)。他們在空中與主相遇。譯為相遇的字,本是一種用在新上任高官之正式歡迎式中的術語(MM),很適合用在這節經文中(參太廿五6;徒廿八15)。主耶穌要選在這個區域與聖徒相遇,正顯示了祂那完全的,至高無上的主權,因為空中被認為是各樣邪靈的居所(參弗二2)。同時這只是相遇的地方;主似乎要和祂的子民一同審判這世界(參林前六2)。──《丁道爾聖經注釋》

         「與主相遇」可譯作『進入主的迎接』。―─ 牛述光

         常和神的顯現及作為連在一起(參但七13;太廿四30;可十四62;啟一7)。他們在空中與主相遇。譯為相遇的字,本是一種用在「新上任高官之正式歡迎式」中的術語(MM),很適合用在這節經文中(參太廿五6;徒廿八15)。主耶穌要選在這個區域與聖徒相遇,正顯示了祂那完全的,至高無上的主權,因為空中被認為是各樣邪靈的居所(參弗二2)。同時這只是相遇的地方;主似乎要和祂的子民一同審判這世界(參林前六2)。──《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前四17基督再來時,信徒要“被提”至空中與主相遇,到底全部新約聖經,提及信徒被提,共有幾次?】

    全部新約聖經,只有一次清楚說明“信徒要被提”,就是保羅在這裏所說的,除此以外,新約聖經也有幾次提及“被提”,但與信徒被提無關。

    一、腓利在迦薩的路上為埃提阿伯太監施洗之後,被聖靈提去了,放在亞鎖都。但他的被提與信徒將來被提無關(徒八章39節)。

    二、保羅被提到三層天上去(林後十二章2節),這被提與信徒無關。

    三、啟示錄異象中的婦人生了孩子之後,那孩子被提到神的寶座那裏去。該婦人預表以色列國,孩子預表那穌,所以這被提與信徒被提亦無關(啟十二章5節)。

    四、至於馬太福音二十四章所說“取去一個,撇下一個”(4041節)的豫言,見馬太福音該處的難題研究,該處有三種說法,其中有一說主張與“被提”並無關係。

    所以全部新約清楚提及信徒被提到空中與主見面的啟示,只有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透露。

    許多人在講解啟示錄時,總喜歡把“信徒被提”這一件事,大加渲染,大事分析。可是,在啟示錄全書中,除了在第十二章那異象中的小孩被提之外,並無隻字提及信徒被提。因為主那穌再來為萬王之王是啟示錄的主題。主那穌為啟示錄全書的中心,信徒被提並非

主要的部份。

    因此,根據啟示錄來分析,信徒在大災難前被提,或在大災難後被提、或在大災難中被提,都是盲人摸象的解釋法,但宣傳及強調主那穌一定要再來,而且快要再來,是很重要的。基督徒的本份是儆醒禱告、生活聖潔、良善忠誠。至於何時被提,是主的計畫,何必作盲人摸象之事呢?――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四17信徒被提至“空中”的空中,到底離地面有多高呢?】

    保羅在寫本書時,對於信徒被提至空中的啟示,相信曾有一番思考,因為在希臘文有兩個字表示不同的“空中”。

    希臘人站在離開海面有一萬羅馬尺的阿林匹山頂上時,向上指,便說“愛替亞”(AITH ER,。*和),意即“高空”。但向下指則說“阿以亞”(AER,英文AIR空中或空氣,即源出於此,&加),意即“不太高的普通的空中”。一萬羅馬尺等於四千公尺,這就表示四千公尺以上為“高空”,四千公尺以下稱為“普通的空中”。

    四千公尺的空中並不太高,現在的噴射機往往飛到一萬公尺以上。

    當保羅執筆論及信徒被提到空中時,在這兩個“空中”中必須選擇其一。聖靈便指示他用第二個字,即四千公尺那個空中,主那穌再來到空中與信徒相遇,是在不太高的空中,其作用可能是要叫世界不信那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得見(最少可以用望遠鏡去看),他們在光明的雲彩中的奇景,千萬信徒與主那穌在空中相遇,熱鬧非常,他們便會後悔為什麼不相信那穌了。

    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曾說“魔鬼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這個“空中”原文也是第二個空中,即四千公尺以下的空中。這就說明,主那穌與眾聖徒要在空中相遇,魔鬼不得不離開他久已佔據的空中,被摔在地上了(啟十二章79節)。

    至於保羅所說,信徒被提到空中之後,就要永遠與主同在,並非永遠在空中與主同在,乃是說在空中見主後,以後不再與主離開,然後聖徒們要與主從空中降臨到大地上為王。――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四17主那穌再來時,信徒從地上被提到空中去,是用什麼速度上升?】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

    科學家發明人造衛星之後,定下幾條“宇宙速度”定律。

    一、每秒鐘飛行八公里的稱為“第一宇宙速度”,所以人造衛星飛繞地球一周只用九十五分鐘。這種第一宇宙速度每小時飛行二萬八千八百多公里,比那些超音速的飛機快三十倍。

    二、每秒鐘飛行十一公里以上的稱為“第二宇宙速度”,科學家已經能夠製造這一種更快的飛行工具用這種速度飛升,由地球飛到月球去。這種第二宇宙速度,每小時飛行三萬六千多公里,亦稱為“脫離速度”,因為不再受地心吸力所吸住,可以一直飛離地球到月球去。1969年美國太空人二度登陸月球,就是用這種速度。

    三、每秒鐘飛行十六公里以上的稱為“第三宇宙速度”。假如科學家能夠製造更快的太空船,便可飛抵太陽系中任何一個行星甚至恒星上去,這種速度亦即“光速”,是光進行的速度。這種光速亦即每小時前進五萬七千多公里。

    人們如果能用第三宇宙速度飛升又能進佔其他星球的話,人們便可以進佔太空,不受世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四、可是基督徒在主那穌再來時,保羅曾這樣說:“在一霎時、眨眼之間”,來形容我們被改變之迅速(林前十五章52節),如果這種迅速的程度與被提有關的話,那就是說,我們要在“一霎時、眨眼之間”由地上被提到空中去,那麼這種速度應比第三宇宙速度更快。我稱之為“第四宇宙速度”或可稱之為“被提速度”更合適了。――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四18前面提到的主再來的事,是新約中有關此事最詳盡的描寫;但保羅說這事的目的,不是要介紹主再來的節目程式,他主要在促信徒互相勸勉、安慰;不用憂傷(13節)。──《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