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拾穗

 

【帖前五1「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

    保羅用兩個字來表示時間,即時候和日期(參徒一7)。前者(chronoi)是指按年代學上持續不斷的觀點來嚴格地表示時間,而後者(kairoi)則是用來指一件事的確切時間。──《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用兩個字來表示時間,即時候日期(參徒一7)。前者(chronoi)是指按年代學上持續不斷的觀點來嚴格地表示時間,而後者(kairoi)則是用來指一件事的確切時間。雖然韓滴生認為前者是「持續的一段時間」,後者是「特有的一段期間」(NASB,「時候與時期」,但沒有一個最後的認定),不過現代多數學者認為兩者差別不大。──《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前五12保羅現在開始答覆信徒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主來的“時候日期”。“時候”與“日期”二者很難區分,意義甚至相同;放在一起指的都是主來的時間。帖城信徒很想知道主甚麼時候來,以及應作些甚麼準備。他們並非害怕,而是擔心自己靈性與道德生活達不到見主面的標準,以致被棄於天國門外 。

“主的日子”就是基督再來的日子,那日子沒有誰知道,連主耶穌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太二十四36)。雖然有些人曾經臆測過主再來的日子,但帖城的信徒已從保羅的教導中知道,那日子的來到象夜間的賊一樣,不知何時突然出現;所以他們未妄加臆測。參《馬太》二十四4344;路十二3940;彼後三10。賊利用黑夜作掩蔽;突然而至,防不勝防。“這日子“也是一樣。──《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1~28在前章保羅指責因著基督再來的錯誤觀點所引起的無秩序的生活,通過本章教導基督再來的時期,以及等待這一刻的信徒應具備的態度,即勸勉帖撒羅尼迦信徒時刻準備主的再臨:①總要警醒謹守;②以信心、盼望和愛全副武裝;③實踐勸勉、和睦、安慰、忍耐、善行;④將喜樂,感謝,禱告生活化;⑤勸勉信徒保守並珍惜聖靈與預言,籍著實踐性的信仰生活,以純真、聖潔的樣式一同參與到救贖的行列。在本章保羅提出這種勸告與教訓,並非只局限于帖撒羅尼迦信徒,也適用於活在末世的當今信徒。通過這些事實,我們領悟到如下寶貴的教訓,即為了正確地迎接象賊一般忽然臨到的新郎耶穌,應該像有智慧的五位童女一樣,持守時刻警醒(21-13 ;13:28-37;135-40;3:11)──《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強而有力的開頭“你們自己”(NIV省略),提醒帖撒羅尼迦信徒,只要他們想想從前受教的,就會曉得這難題的解答。范萊發現譯為明明(akribos)的字頗令人困惑;它不太具有保羅的風格(另見弗五15;譯注:中文和合本譯為“謹慎”),一般來說保羅不會用它來修飾動詞“曉得”。最後他結論認為,保羅是借用且重複帖撒羅尼迦信徒寫給他的信中的一個字;有些人接受這種看法。akribos 是指精確,但這裡正確的解釋似乎是說,他們對主再來這件事已有完整的認識,沒有什麼遺漏的。或許也是暗示說他們所獲得的信息絕對是根據主的話(像太廿四43;路十二39;參彼後三10)。

  主的日子是一種舊約的表達方式,可回溯到阿摩司書五18。而阿摩司用這個措辭時顯示它已廣為所知;他不附和一般人,認為那只是一個異教徒受審判的日子,卻強調以色列人同樣要被審判。──《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用現在式「來到」(NIV 用「將要來到」)更生動地描述復臨的情形。像賊一樣來到的比喻,指出這件事是完全無法預期的,特別是在夜間(新約中夜間的賊只此一處)。撒母耳(Leith Samuel)論到 :「關於主再來的日期,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我們無法確知是什麼時候」(參 LB,「你們明明知道沒有人知道」)。它必要發生,但無法預測。──《丁道爾聖經註釋》

         賊在夜間來到,都是突如其來的,家主無法預知,只能儆醒防守。主就以這事來比喻祂的第二次再來,那時候,那日期,是不可預測的。所以在基督教中,無論有誰大膽預言,主耶穌將於何日何時復臨地上,結果必是虛妄,我們都不可相信。我們惟一該有的態度嘔是,既知道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就天天『儆醒謹守』(6),過著端正敬虔的生活,以等候這位再來的主。──《讀經指引》

         主的日子: 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對惡人是滅亡的日子(賽二12;30:7;13:5;1:15;摩五18),對信徒而言是復活、得救、得勝的日子(4:14-17)、更是由基督統治的神國到來的日子(122-29;13:30,38-43;9:1;11:17;19:6)──《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主的日子來到,何以好像人間的賊一樣?】

    答:關於主再來的時候,在此並沒有說明,都是人所不能預知的。耶穌也曾再三的說過「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家主若知道幾更天有賊來,就必儆醒。」(太廿四364243;可十三3233;路十二3940)。因此保羅也引用了主耶穌所說的話來形容,告訴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們:「」

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帖前五24)。這種比方,乃在提示信徒,應當曉得主的降臨,是出乎人所意料之外突然性的時候發生,所以說到「災禍忽然臨到」(帖前五3),其用意是在帶著嚴肅的態度,來勸誡信徒們要隨時儆醒謹守,站穩腳步,忍耐等候主的日子來臨,而並非對於主的行動有所不敬之意。——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五2~4主耶穌再來時,好候夜間的賦一樣,是指賊的動作還是指賊來的時間?】

    當然是指好像賊來偷東西的時間,無人預知。也指賊來的突然,使人想不到。所以在第3節說“災禍忽然臨到”。主那穌來的日子,是無人預知的,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也曾鄭重宣佈“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36節)。以後,他又吩咐門徒儆醒,正像家主不知道幾更天有賊來一般(4243節)。很清楚地,保羅是引用主那穌所說的話加以發揮。

    但有人認為主那穌再來像賊一樣,是指賊的動作而言。賊來暗中偷寶貝的東西,可以比方主那穌來暗中將屬他的人“提去”,提到空中。這些被提的聖徒乃是他認為是貴重的寶貝的。

    可是,這種解釋法近於牽強,因為保羅在這裏是講述主那穌“來的日期”(1節),“日子”(2節),“忽然”(3節),“那日子”(4節),配合主那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的講論,並非指賊的動作。況且以賊來比方那穌的動作,也不夠尊敬。――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五3「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

    當災禍臨到,他們仍說著平安穩妥(請注意,現在式正說表示主來時他們正在說這話)。別處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假想的平安的觀念(耶六14,八11;結十三10,彌三5)。當人們沈迷于虛幻的平安裡,縱使口中喊著平安,災禍仍要臨到他們。這裡再一次用較為生動的現在式動詞(臨到),語言上則和路加福音廿一34有些偶合(例如忽然aiphnidios,這個不常用的字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兩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災禍這個字(參帖後一9;該處也用同樣一個字),而不只是滅亡。米利庚認為它傳達的是「徹底且絕望的毀滅,是一切生命存在之價值意義的喪失」。──《丁道爾聖經註釋》

         陷在罪惡中的人總會自己欺騙自己,說不會有主再降臨審判眾人的事,可以盡情享樂(彼後三37)。保羅因此說,不可相信這些假先知的話,災禍與滅亡會突然來到,他們絕難逃脫。他用婦人產前的陣痛作比喻,說明主來就象陣痛臨到分娩前的婦人那樣突然,那樣無可避免(參詩四十八6;賽十三8)。──《啟導本聖經註釋》

         人正說……的時候: 指在這世上不信的人,最大限度地享受內在平安和外在自由的時期。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4「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

    弟兄們(跟第1節的同樣是感性的措詞),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它的意思不單單是說“你們不是無知的”。現今的世界是一片黑暗(林後六14;弗六12),基督把信徒從中拯救出來(西一13)。神使光照在我們心中,讓我們知道祂的榮耀“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6)。因為帖撒羅尼迦信徒已進入基督的光中,所以也就脫離了毀滅的可能性。雖然我們應該注意到,有些古抄本寫的是“像白晝突然臨到賊一樣”(即用 kleptas 而非 kleptes),而且賴富特、米利庚、弗瑞姆及其它一些學者也接受這種讀法,但這裡保羅似乎是在繼續發揮賊在夜間突然到來的隱喻,理由是抄寫員不會去更改一般公認的讀法,反而會儘量以它為准。不管怎樣,大多數注釋家都接受新國際本英文聖經的讀法(譯注:NIVthis day should surprise you like a thief,中文和合本是“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支持 kleptas 的證據很有限,而且這種似乎是無意識的訛誤,是為了使 kleptes 的語尾能呼應前面的 hymas──《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卻不在黑暗裏,它的意思不單單是說「你們不是無知的」。現今的世界是一片黑暗(林後六14;弗六12),基督把信徒從中拯救出來(西一13)。神使光照在我們心中,讓我們知道祂的榮耀「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6)。──《丁道爾聖經註釋》

 

【帖前五45保羅拿信徒來和一般人作對照。那些不信的人是活在黑暗中,賊出沒借黑暗掩護,但基督信徒都是光明之子,生活在福音的光照中,具有光的美質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5「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 」

    正面的是他們都是光明之子(參路十六8)。在閃語的慣用語法中,稱為某種東西之“子”,即被賦予此物之特徵的意思(例如“力量之子”就是“一個強壯的人”);“光明”是信徒顯著的特徵。它的意義不只是“在光明中”,更是基督使他們獲得的改變。白晝之子(新約中只此一處)和光明之子相似,因為白晝是光明的國度;但這不是一種單純的重複,因為它在呼應“主的日子”(2節)。他們將有分於那偉大的日子的勝利;他們屬於那偉大的日子;當那偉大的日子來到,他們的生命將得以完全。

  在保羅鼓勵信徒要正直地生活和提到享有主再來之福的人時,主詞從你們改成我們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轉變。他說我們(即“我們信的人”)是不屬於黑夜或幽暗的。黑夜與白晝對立,而且或許是指當時而言(他們不屬於當代,而是屬於“主的日子”);幽暗(與光明對立)則是指一種跟神敵對的狀態。──《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閃語的慣用語法中,稱為某種東西之「子」,即被賦予此物之特徵的意思(例如「力量之子」就是「一個強壯的人」);「光明」是信徒顯著的特徵。它的意義不只是「在光明中」,更是基督使他們獲得的改變。──《丁道爾聖經註釋》

         『白晝』就是指基督再來後,豐滿榮耀的永世(參羅十三12)。這裏說,我們乃是『屬乎白晝』(8)的『白晝之子』,意思就是說,我們原是屬於永世的,屬於基督豐滿榮耀的;而不是屬於今世的,不是屬於撒但黑暗權勢的。因此我們雖在今世行走,卻是活在永世的靈裏;基督再來的豐滿榮耀乃是我們裏面的性質,也是我們前頭的吸引。當我們天天這樣活在再來的實際中時,基督無論何時再來,在我們並不感到突然和驚訝,好像夜間被賊突襲受虧損一樣(4)。相反的,『那日子』對我們,卻是一個榮耀的盼望,要帶我們進入基督豐滿的永世裏!──《讀經指引》

         黑夜白晝是終末用語。黑夜表示現在的時代。白晝表示將要來臨的時代。白晝要等到主的日子來臨時才到,屆時基督徒必感到無比的歡欣雀躍。──《中文聖經註釋》

         光明之子: 指成為光的神和基督的兒女(1:9)──《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6「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警醒謹守。」

    所以(ara oun;在新約中只有保羅使用)對於必要的邏輯推論是一強有力的表達方式,它引導出一不可避免的結論。保羅用一個跟四1315koimao)中不同的字來表示睡覺(katheudo),雖然兩者差異不大,但並非毫無意義,因為這裡這個字有時用來指對道德漠不關心(可十三36;弗五14)。對基督的敵人來說,這是自然不過的,因為他們屬於黑夜。他們被稱之為別人(hoi loipoi,“其餘的人”),亦即所有的非基督徒。──《丁道爾聖經注釋》

         睡覺katheudo{)這個字有時用來指對道德漠不關心(可十三36;弗五14)。對基督的敵人來說,這是自然不過的,因為他們屬於黑夜。他們被稱之為別人hoi loipoi,「其餘的人」),亦即所有的非基督徒。──《丁道爾聖經註釋》

         總要傲醒謹守。前一個動詞是關於心智上的警戒,隨時留心主再來(參太廿四4243;廿五13;可十三3437等),第二個動詞則強調道德,責備一切放縱的行為。──《丁道爾聖經註釋》

         主甚麼時候來沒法知道,信徒既是光明之子,已經有了迎接主來的準備;但不要睡覺,因為睡覺是屬黑夜的事(7節)。白日已來,便不應象不信的人再睡覺,應該保持靈性上的高度警覺清醒,隨時等候主來。“睡覺“在這裡指的不是肉體的死亡(四1315),而是心靈的沉迷、麻木,以及道德上的鬆懈、墮落,對福音信息充耳不聞。──《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 這句話使人想起十位童女的比喻(21-13)。在此相當於“不要睡覺”的希臘原文含有不要陷入道德上的墮落或者屬靈的懶惰及麻木境地之意。──《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7他用兩個不同的動詞來說明醉,第一個的字面意義是「變醉」(這裏用被動式;主動式意指「使醉」),第二個則是「酩酊」。不過無須強調兩者的差別;事實上保羅把它們當同義字用,可說純粹只是文體上的變化。──《丁道爾聖經註釋》

          是縱情的象徵。了的人必失去理性和意志,心智麻木。非基督徒是以來消磨黑夜,無論是睡了而對未來的審判全然漠不關心,或是耽溺於宴樂而醉了,他們都是陷在不合宜的事物中,他們都免不了要受刑罰。──《中文聖經註釋》

         “睡”與“醉”都屬夜間的事,是信徒早已脫離了的舊日生活。在不信主的人眼中,醉生夢死尚且是有高度道德標準的人所不應為,何況有了基督新生命的信徒呢!──《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8本章又題起了『信』、『愛』、和『望』。這原是帖撒羅尼迦聖徒在基督裏所蒙的恩,現在也成為他們的保障,成為他們抵擋仇敵的軍裝──『護心鏡』、『頭盔』(參弗六1417),保守他們一直等候主的再來。所以林前十三章13節也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又愛』。這就是基督恩典的實際,有永遠『常存』的價值,也要保守我們進入『常存』的永世。──《讀經指引》

         盼望是以基督所成就的事為基礎,直到最後救贖的全部奧祕揭露;這對基督徒而言的確是一頂頭盔,抵擋這個世界的攻擊。──《丁道爾聖經註釋》

         要活在「信、望、愛」中,這是帖前的主題之一「信心增加,愛心實踐,盼望加強,是面對主再來之最佳準備。──《新舊約輔讀》

         保羅特別提醒要防守代表心意、代表思想。在黑暗的世代,基督徒的很容易受到攻擊而受傷,所以要以信、望、愛當作兵器,以防攻擊。是心意上堅定,是情感上堅定,是在思想上堅定。──《中文聖經註釋》

         屬白晝的人應當經常提高警覺,冷靜戒備,以拯救為頭盔“的話。保羅借用舊約的比喻,配合信徒最重要的特質“信”、“愛”與“望”,指出應以信和愛作護心鏡,因這二者是人與神和人與人間和睦關係的推動力。又以得救的盼望作頭盔;不管環境多惡劣,這盼望能堅立信徒,儆醒、忍耐,等候主來 。──《啟導本聖經註釋》

         信和……頭盔戴上: 指為了防禦撒但的誘惑與攻擊,信仰上所必要的武裝,6:13-17中更詳細地談論了這種表現<6:10-20,信徒的屬靈爭戰>──《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9「因為神不是預定我們受刑,乃是預定我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

    得救(eis peripoiesin soterias)意指“得著救贖”(JB,“贏得救贖”)或是強調被動的“被救贖”(賴富特)。──《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話何等安慰我們!我們的得救是神早已預定了的,不論我們如何失敗、跌倒、軟弱、無能,主必負責完成祂的預定,拯救我們到底。我們應該因此心安,讚美感謝主!──《讀經指引》

         我們之所以「盼望得救」,是因為神早已預定(etheto)的。這個動詞雖「有點含混」(MiIIigan)不像「預先定下」(羅八2930)那樣精確,但仍清楚地將我們的得救,建立在神的主動作為上。信徒得救全在於神。

         保羅這裏是以末世觀論得救,重點在於救贖仍有待「得著」(參羅十三11)。這不是說它是靠人的努力得到的,因為保羅馬上接著說是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得救。不論信徒如何居功,得救永遠是神透過基督所賜的恩典(參見弗一810;腓二1213)。──《丁道爾聖經註釋》

         保羅曾在一4告訴信徒,說他們是蒙神揀選的人。又在三3指出信徒受患難是在神的計畫中。現在他進一步說明,信徒得救乃是神所預定,我們的一生 都有神的美意在,這是信徒在世間生活能充滿盼望的基礎。──《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10「他替我們死,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都與他同活。」

    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意即“不管我們是活是死”(參羅十四8)。這裡純粹指肉體生命的死活,不像第6節的道德隱喻(不過 Thomas認為這裡也是指道德上的)。這些話對於有四1318的遭遇的人,是更進一步的保證。當主再來,不論我們的光景如何都要與祂同活。──《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替我們死的目的是我們與祂合一,此一保羅的中心思想,在他早期的宣教事工即已出現,可說意味深長。與基督合一表示進入一種永遠有效的新關係,即使死亡也無法阻斷。叫我們無論醒著、睡著意即「不管我們是活是死」(參羅十四8)。──《丁道爾聖經註釋》

         我們永恆的救恩不是依賴我們在地上最後時刻表現得對屬靈事物的熱心。無論我們是踮凓腳期待凓,還是正躺臥凓熟睡,我們若是真正悔改信主,便會與他同活。我們的屬靈光景將要決定我們的獎賞,但我們的救恩卻只可以靠相信基督。──《活石聖經註釋》

         信徒有得救的盼望是因為基督已替我們死,化神的忿怒為福分,改變了我們一生的命運。我們本來應死,現在卻有了復活主的生命(參羅三2426;林後五1921注)。這種與主基督聯合而有的新生命,是現在活著(醒著)和已死(睡著)基督徒所共有。主再來時,已死的信徒因為具有主的生命,所以也能象基督一樣復活。──《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11「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

    所以(dio)表示“基於前面經文所述的”;可能四13以下都包括在內。建立(buiIding up)是保羅常用的概念。動詞 oikodomeo 在新約中多次以建立(例如太七2426;譯注:中文和合本這裡譯為“蓋”)這一通用意義出現。耶穌說要建造祂的教會(太十六18)即用這個字,它同時也可指教會的增長(徒九31)。但不管是早期或晚期的書信中,保羅用這動詞及其同語根名詞,常常是取其“建立”之意,特別是在表達信徒被建造成聖靈的殿(參林前三917;弗二2122)的思想時。──《丁道爾聖經注釋》

         信徒既是光明之子,又能儆醒戒備,隨時準備主的日子來到,應該互相勸慰,不但不灰心、不喪膽、不受引誘、不失足,而且能積極地在靈性上不斷成長。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已經如此行,但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保羅接上告訴信徒怎樣做到這更大的增長。

今天的教會已把復活的信仰列入信經中,但心理上對主來的日子,似乎已失去那分臨近感。有些人,象非信徒一樣,對死者末日會復活的事仍有懷疑。教會因此在教導中不可忽略復活的真理,應本著主基督的教訓勸勉信徒。有人把復活和靈魂不朽混為一談,須知基督信徒的盼望所以真實,是因為信徒能復活進入主基督的新生命中。我們盼望復活不是僅僅為了可以和已死去的親人重見,而應把盼望放在與基督的聯合上。信徒今天應儆醒,行事端正,與新造的人相稱。主必再來,不要因為人的頭腦不能瞭解便不予置信。基督信徒的宇宙觀建立在對神的信仰上;宇宙的創造和存在是有目的的;宇宙的主有權柄也有能力改變大自然的秩序;道可成肉身,基督耶穌死了也能復活。這些是已發生的且有真憑實據的事,為人類史寫出新頁。能這樣相信才能明白神奇妙的創造,和聖經所描寫的人類歷史的終局。科學所構想的世界十分狹小,容納不下一個以神為中心的宏偉宇宙。在這新宇宙中,不只有物的和歷史的規律,還有神的基本道德規律。那最後的審判來時,無人可以逃避神的忿怒,但相信耶穌的基督徒,都要進入主的榮耀裡。所以基督徒應隨時警醒準備。──《啟導本聖經註釋》

         勸慰: 勸慰的希臘語有“勸”,“引導”、“鼓勵”、安慰”、之意,比激勵的含義更多于忠告的含義。因此真正的勸慰是種超越專挑對方錯誤,而是慰問、激勵、他們使他們看見長處的話語(4:1-6;14:22;林後二7;3:11)。信徒之間應毫無吝惜地相互憐惜、關愛、勸慰(西3:16,17)──《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1~14為著迎候主的再來,我們就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對於那『勞苦』『治理』的,就該『敬重』;對於那『不守規矩』的,就該『警戒』;對於那『灰心』的,就該『勉勵』;對於那『軟弱』的,就該『扶助』;對於『眾人』,都該『忍耐』。這就是教會等候主再來,所該有的光景。如果我們對勞苦服事教會的人輕視,對放蕩不守規矩的人縱容,對灰心小魂的人定罪,對軟弱無力的人棄絕,眾人又彼此互相排斥,我們就已從主再來的盼望中墮落了。願主可憐我們!──《讀經指引》

 

【帖前五12「弟兄們,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裡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

    我們勸你們是一種謙恭請求的語調;弟兄們則表示此一請求是對整個教會而發的。譯成敬重的動詞 eidenai 意即瞭解,其它地方很少這麼用。──《丁道爾聖經注釋》

         譯成敬重的動詞 eidenai 意即「瞭解」,其他地方很少這麼用。大多數人認為它大致上有「感激」或「敬重」的意思,但摩爾(A. L. Moore)主張「答謝」(NEB)較正確。

         勞苦、治理和勸戒三個分詞前面只有一個共同的冠詞,這表示所指的是同一群人而非三群,即獨司這三種工作的長老們。

         三個分詞中的勞苦相當普遍;它正確地說是盡心盡力的辛勞(參一3該字名詞的用法{\LinkToBook:TopicID=120,Name=Ⅱ 感恩禱告(一23})。治理你們可清楚地看出領袖的某些功能。在主裡面幾個字緊連在治理之前,表示這裏所指的是屬靈的權柄。第三個分詞勸戒 admonish,在新約中只見諸保羅的書信和他在使徒行傳二十31的一段演講中。「這表示勸戒是為了導正行為,非為找麻煩或挖苦」(J. BehmTDNTp.1021)。──《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節至22節是關於信徒生活的教訓,在時間上有普遍適用性;與《羅馬書》12章中的信徒生活守則前後輝映。內容涉及:1, 尊敬領袖(1213節);2,對灰心軟弱的肢體的勸告(14節);3,信徒待人應守原則(15節);4,信徒生活的正確基礎(1618節);5,聖靈感動的察驗(1922節)。

本節勸勉信徒敬重在教會中作領袖的人。領袖至少須具備三個條件:1,發乎愛心的勞苦,辛勤事主;2,關心信徒的生活,學效基督,照顧群羊;3,勸勉信徒守住真道勿偏離 。──《啟導本聖經註釋》

         勞苦: 意味著為領導信徒的信仰生活而努力。治理:  意味著治理信徒(提前3:4,5,12)。勸戒你們的: 指在道德、倫理方面訓戒信徒的人。這三個事項是交付給牧者的使命,也是主僕應持守的義務。據此,當今的牧者應察驗自己是否嚴守這樣的德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2~22不僅是等待再臨的帖撒羅尼迦信徒,就是當今信徒也必須遵行的信仰的義務,即主要有:①對牧會者的義務(12,13);②信徒之間須相互持守的義務(14,15);③個人的義務(16-18);④屬靈的義務(19-22)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2~24可以說就是一個主來前蒙保守的生活,也可以說是基督徒生活的綱領。―─ 牛述光

 

【帖前五122328我們工作的動力是主,因著盼望主來,我們更要好好工作。── 牛述光

 

【帖前五13無法確定它整個意思是「格外用愛心尊重他們」(愛是重點)或「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用愛心」只是附加的)。但不管我們選擇哪一種解釋,都表現出愛和高度的尊重(參 GNB,「以最高的敬意和愛待他們」)。──《丁道爾聖經註釋》

         世界各地基督徒的首要問題就是相處上的問題,每一位信徒都有足夠的肉體本能去拆散或破壞任何一家教會。我們只有從聖靈得凓力量,才能叫愛心、犧牲、耐性、仁慈、溫柔的心及寬恕人的心增長。這些品德都是要彼此和睦所不能缺少的。保羅警告他們,彼此和睦的一個特別威脅就是在領袖之間的結黨。──《活石聖經註釋》

         對信徒來說,應本著愛心分外尊重主的工人 。尊敬的基礎除領袖個人外,主要是“他們所作的工”。人的身世、 社會地位或天生才能,都不是得到尊敬的原因。他們獲得信徒“格外尊重”是因為蒙召所作的屬靈工作。 作主僕人的不可求自己的榮耀 。

保羅勉勵信徒彼此和睦,不可爭吵,以免導致分裂與敵對。這也是主耶穌的教訓(可九50)。──《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14「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譯為警戒的動詞和12節的勸戒同一個字。不守規矩的人(ataktous)是一軍事用語,指脫隊的士兵。新約中只有這裡用這個字,但在帖撒羅尼迦後書(三6711)也可找到該字的動詞形式和副詞形式。這個問題針對帖撒羅尼迦信徒而發,顯然頗不尋常。戴寧說,這一組字彙勾勒出一個自外於必要之規範的人TDNTviiiP.48)。米利庚對此有一詳細的注釋,他指出在古代文獻中這些字就是指不守規矩的。弗瑞姆引用米利庚一封較晚期且具更多有力之證據的信,但他自己認為這裡不是指單純的不守規矩,而是該受責備的怠惰(遊手好閒)。一個基督徒團體不容有這類行為存在。

  灰心的人(oligopsychous,新約中只此一處)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像因親友在主再來之前去世而意志消沈,見四13)而喪志的人。布魯斯認為是不成熟和孤僻的人,貝斯特則說是憂悒的人。這些人需要他們那些基督徒弟兄的激勵。軟弱的人是指靈性軟弱,而非身體軟弱(參羅十四章;林前八章)。動詞 antechesthe(扶助)是依靠某物或守著一個人的意思(參路十六13;譯注:中文和合本在路加福音譯為)。軟弱的人害怕孤單,堅強的基督徒應守著他們,給他們所需的支持。

  除了針對特別狀況者外,接著保羅也將對象擴及眾人。動詞忍耐(makrothymeo)是易怒oxothymeo)的反義字,表示一種堅忍的觀念。人容易失去耐心(不管其理由為何),但對基督徒而言,恒久忍耐是其信條,而且是對所有人,不只是對其他基督徒。這也是愛的要素之一(林前十三4)。──《丁道爾聖經注釋》

         「勉勵灰心的人,」原文的意思作『勉勵那小魂的』。我們勉勵別人,不是基於他恩賜的大小(事實上並不大),而是因著聖靈內住在他裏面;他指望的根據乃是神自己。

         不守規矩的人ataktous)是一軍事用語,指脫隊的士兵。灰心的人oligopsychous,新約中只此一處)可能是那些天生怯弱的人或因特殊遭遇(像因親友在主再來之前去世而意志消沈,見四13)而喪志的人。軟弱的人是指靈性軟弱,而非身體軟弱(參羅十四章;林前八章)。動詞 antechesthe扶助)是依靠某物或守著一個人的意思(參路十六13;譯註:中文和合本在路加福音譯為「重」)。軟弱的人害怕孤單,堅強的基督徒應「守著他們」,給他們所需的支持。──《丁道爾聖經註釋》

         『要向眾人忍耐』是最難遵守的一項忠告。這種叫我們樂意被人視作獃子的態度,就是我們在品德修養中,最後才會學得的一門功課。──《每日研經叢書》

         教會中靈性上出問題或有需要的信徒應怎樣處理呢?本節提到三種人:1,不守規矩的要加以警戒。例如對應該工作卻遊手好閒,或不作正經事的人(四1012),信徒有警戒他們的責任;2,灰心的人要勉勵。例如害怕面對迫害,或擔心已死去的親友不能見主面的人(西13~五11);3,軟弱的人要扶持。例如信心軟弱,或對食物的潔與不潔仍舊泥守律法的人(林前八911 ;九22)。勉勵和扶助人,應有忍耐,用愛心幫助他們到底。──《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守規矩的人: 指因著對基督再來錯誤觀點,不忠於現實生活的人;灰心的人: 意味著未能戰勝患難和遭迫而灰心喪氣的人;軟弱的人: 無論在信仰上或倫理上,只停留在未成熟階段的人,就是所謂容易失足的人(6:18)──《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5「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動詞追求(diokete)有“極力追趕”之意,常用來指“逼迫”。有趣的是曾經是“逼迫人的”(提前一13)保羅竟然用這強烈的字來表明基督徒行善的義務(參林前十四1;“追求愛”,提前六11;“追求公義”,林十二14;“追求與眾人和睦”)。它不僅要行在弟兄姊妹之中(彼此相待),也要行在外邦人之中(待眾人)。基督徒的愛不受限制,愛所有的人是我們的基本態度。──《丁道爾聖經注釋》

         動詞追求dio{kete)有「極力追趕」之意,常用來指「逼迫」。──《丁道爾聖經註釋》

         「彼此相待,」指對主內弟兄姊妹;「待眾人,」指對外邦人。所以本節的「不可以惡報惡」,不是單指教會,對一切人都該如此,主內主外,一個原則,沒有例外。「常要追求良善,」請注意這『追求』翻得不確,原文乃是『跟隨』。良善是追求不來的,只有主是完完全全的配稱為良善;跟隨良善,其真實的意義,就是跟隨主耶穌。── 寇世遠

         本節是信徒對一切人應持的態度:不但勿以惡報惡,更應積極地以德報怨,以善報惡。──《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16喜樂是基督徒常常經歷的感受,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基督徒仍能喜樂,因為基督是他們喜樂的泉源和主題,而且基督掌管凓環境際遇。順帶一提,「要常常喜樂」在希臘文新約聖經裏是最短的一節,雖然中文聖經最短的一節卻是:「耶穌哭了。」──《活石聖經註釋》

         要常常喜樂: 首先,從過去的角度來看,我們雖然還沒有達到完全成就的地步,但從已得救而完全得到天國的公民權,因此即使遭受困難,在心靈深處也要充滿喜悅。蒙大而絕對的祝福的人,理所當然地不會被小而相對的今世之事所纏累。其實喜樂是自發性的感情,因此請留意在這裡是用命令式。由於神賜給人類完全的祝福,所以才可以這麼說。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6~18常常喜樂是基督徒該有的光景,而其秘訣在於兩點:(1)不住的禱告。包括有形的禱告,例如晨更、晚禱、三餐祝謝、聚會禱告等;也包括無形的禱告,就是隨時隨地,有聲無聲的,在心裏和主交通,向主仰望。這樣不住的禱告,必叫我們靈裏新鮮活潑,沒有重擔,自然輕鬆喜樂。(2)凡事謝恩。不論大小遭遇,順境逆境,都認定是主安排,是主許可,都有祂的美意;我們一時雖不明白,終久必得造益。因此凡事都感謝主恩,絕無怨天尤人,這樣心中也必充滿喜樂。願主帶領我們在這兩方面多有學習。──《讀經指引》

         三個命令(1618):

  第一、無論身處任何環境,均應常常保持聖靈所賜的喜樂。

  第二、經常不住的禱告,與神保持正常關係,以便隨時可以到神面前來。

  第三、凡事謝恩,因為信徒在主裏可以得力面對困苦,使苦難反成為生命的祝福。「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大概是指以上的三個命令而言。──《新舊約輔讀》

         本節至18節提出三個簡短的信徒守則:1,常常喜樂,在患難中也不例外;2,不住地禱告,與神經常保持親密交通 ;3,凡事謝恩,不問遭際苦樂,環境順逆。能遵行這三者才算真正度基督裡的信徒生活。信徒因為靠了主基督,才能做到這三事。──《啟導本聖經註釋》

         如同林前13:13一樣,是有關信徒正確生活態度的名句。若從救贖論角度看聖徒成為神的兒女之後,雖處在現世的矛盾中,並與撒但的勢力與自身的罪性爭戰,但仍當切慕神。此經文正是激勵聖徒當如此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6~22裴雅森指出,第16節至22節給基督徒心思裏七個清晰的框:

  1.滿心讚美的框(16節)。發現神所有的作為都是無限偉大的。

  2.禱告的框(17節)。禱告從沒有不適宜或不得體的。

  3.滿心感謝的框(18節)。即使落在對肉身來說並不愉快的情況,也常常謝恩。

  4.屬靈的框(19節)。衪在我們裏面並透過我們,都有完全的自由。

  5.受教的框(20節)。任何神所選擇運用的渠道。

  6.判斷的框(21節)。請與約翰壹書四章1節作一比較。凡事藉凓神的話語作察驗。

  7.神聖的框(22節)。若邪惡的念頭在你心中出現,便當避開那念頭。──《活石聖經註釋》

 

【帖前五17「禱告的本質在於向神獻上誠實的心,而非動動嘴皮子」(賴富特),這才使我們能夠實踐不住地禱告(參路十八1;羅十二12;弗六18)的教訓。──《丁道爾聖經註釋》

         基督徒禱告的態度應該是持恆的──但並非放下一切常務,全時間用來禱告。基督徒當經常按時候禱告,在必要的時候,也當在毫無準備下即席禱告。基督徒享受藉凓禱告與主不斷相交。──《活石聖經註釋》

         不住地禱告: 只有借著禱告不斷地在信仰上覺醒,才能活出成功的人生,並能夠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因此用現代時態忠告我們,每時每刻都求主幫助。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因為這是神……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指示代名詞這雖是單數,但所指的顯然是上述三種教訓,它們成為一體且互為歸屬。旨意沒有冠詞;它和四3的一樣,不是泛指神所有的旨意。神讓我們做其它事情,但這三種要求,無疑是神為我們所定的旨意的一部分。加進去在基督耶穌裡是保羅思想的特徵。神的旨意在基督裡顯明出來,且唯有在基督裡,我們領受那使我們能夠實現神旨意的動力。──《丁道爾聖經注釋》

         旨意沒有冠詞;它和四3的一樣,不是泛指神所有的旨意。神讓我們做其他事情,但這三種要求,無疑是神為我們所定的旨意的一部分。加進去在基督耶穌裡是保羅思想的特徵。神的旨意在基督裡顯明出來,且唯有在基督裡,我們領受那使我們能夠實現神旨意的動力。──《丁道爾聖經註釋》

         我們無論在甚麼時候,總會找到一些值得謝恩的事情。甚至生活在最難過的黑暗日子中,我們仍會找到一些值得我們數算的福氣。我們必須記,當我們面對陽光的時候,我們不會看見自己的影子;但當我們背陽光的時候,影子便出現在面前。──《每日研經叢書》

         凡事謝恩: 過去的角度不僅如此,連未來的角度也能得到永恆天國的喜樂。儘管在我們來看,眼前的事或困難又無法理解,但神必然會使萬事都互相效力,施行極大的拯救,因此神就是我們感恩的物件。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9消滅聖靈的感動是指遏止衪在我們中間工作、限制衪並妨礙衪。罪會消滅聖靈的感動,傳統習俗會消滅衪的感動,在公開的敬拜中人定的規條守則也會消滅祂的感動,不和睦也會消滅衪的感動。有人曾說:「冷淡的表情、傲慢的言語、沈默、漠視不理睬等等都消滅聖靈的感動;不同情的批評也同樣會消滅衪的感動。」雷歷說,無論何時,當衪的傳道工作在個人裏面或教會裏面遭人阻止,聖靈的感動便會被消滅。──《活石聖經註釋》

         聖靈像火,有聖靈在的人有火般的熱心和熱情,努力侍奉。本節似針對那些懶惰不作工,搬嘴弄舌的人而說;也可能教會內生活太過拘謹,缺乏與聖靈俱來的喜樂、禱告和感謝。無論是那一種情形,都需要聖靈的説明,讓大家體驗到主裡的喜樂。──《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 用火比喻聖靈臨在每個人身上的事工,警戒那些阻擋只有聖靈工作的愚蠢行為,就是那種放縱的生活和過度的狂熱、或理性的獨斷態度等。一方面同時信徒重生的那一刻聖靈就立刻內住在信徒裡面, 與他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但根據信徒的屬靈態度有可能每天被聖靈充滿,或者有可能變成如同熄滅的火一般。信徒應珍藏內住在自己心中的聖靈之火,從而應過象火一般燃燒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19~20當主再來的腳聲已近時,我們務必小心,切忌二事:就是『銷滅靈』和『藐視先知』。這裏的『靈』,原文是單數的,就是指那獨一的聖靈;這裏的『先知』卻是多數的,乃是指教會各種各樣話語的職事。我們千萬不可以任何理由,或是肉體的偏見,或是傳統的制度,限制聖靈的運行,撲滅聖靈的感動;也千萬不可扼殺神的話語,作『殺害先知』的事。相反的,我們該讓聖靈在教會中得著所有的主權,享有絕對的自由,真是像風一樣,能完全的隨著自己的意思吹動(參約三8),把教會吹得不斷往前。同時也容讓各樣的話語執事起來,照著主所量給的度量和託付,自由放膽的盡他們的職事。雖然各人的職事、信息不盡相同,卻是互相尊重,彼此成全的,絕無『藐視』甚至攻訐的光景。這樣一個教會才真是等候主再來的教會,主再來的榮耀也必是他們的恩賞!──《讀經指引》

 

【帖前五20先知講道之能是教會中最高的一種屬靈恩賜(林前十四1)。保羅所著重的不是先知從神領受的啟示,而是先知可以幫助教會增長的信息。這種信息有如苦口良藥,不受歡迎,易被人輕看 。──《啟導本聖經註釋》

         先知的講論: 在這裡先知的講論是指解釋蘊含在神話語中的神旨意。不要藐視: 不要濫用或隨意解釋之意,應明白當回避這些警告必遭遇時就會臨到滅亡(彼後3:16)──《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1「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動詞 dekimazo 常用來表示提煉金屬,其意義可能即源出於此。首先它是指大概地察驗,然後第二層含義是認可察驗的結果。這裡的意思顯然是“避免輕易受騙”,“對所有自稱出於神的,進行屬靈的察驗”。

    善美的要持守,他用的善美(kalos)這個字,有時是指測聽真假的銀元;它是相對於贗幣的真幣。帖撒羅尼迦信徒不應只看表面而胡亂接受;他們須察驗,然後只要(且始終)緊緊守住那善美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持守」原文是抓住、抓緊的意思。―─ 寇世遠

         動詞 dekimazo{ 常用來表示提煉金屬,其意義可能即源出於此。首先它是指大概地察驗,然後第二層含義是認可察驗的結果。這裏的意思顯然是「避免輕易受騙」,「對所有自稱出於神的,進行屬靈的察驗」。

         善美kalos)這個字,有時是指測聽真假的銀元;它是相對於贗幣的真幣。帖撒羅尼迦信徒不應只看表面而胡亂接受;他們須察驗,然後只要(且始終)緊緊守住那善美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的話語就是我們察驗所有講道和教訓的準則。無論在哪裏,只要聖靈有自由透過不同的弟兄說話,就往往會有濫用的情形。消滅聖靈的感動不是補救這些濫用情況的途徑。正如鄧尼博士所寫一樣:一個公開的聚會、一個說預言的自由、一個有聖靈透過某人說話的集會,都是現代教會迫切的需要之一。──《活石聖經註釋》

         信徒應有辨別真假道理的能力。對先知式的講論須加察驗。善美的持守,緊記在心,身體力行;這樣才能真得到先知的益處,靈性也可增長。保羅在他書信的另一處提到“辨別諸靈”也是一種恩賜(林前十二10);並勸勉信徒在先知講道時當慎思明辨(林前十四29)。──《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22凡是經過察驗而站不住腳的教訓,不可接納。這裡不是講行為的善惡,而是禁戒各種以聖靈感動為名卻非出諸聖靈的邪惡行為和現象,包括假先知的講道。這些現象不只見於初期教會,也出現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應記住保羅“禁戒不作”的嚴厲教訓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23人往往說身子、魂與靈,神卻往往說靈、魂與身子。在原先的創造裏,靈是最首要的,身子為最次要的。罪卻將這個次序倒轉;人為身子而活,將靈忘卻了。當我們為別人彼此代求的時候,我們應當按照聖經的次序,將屬靈的事放在肉體的需要之上。──《活石聖經註釋》

         這裏明顯指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分為三部,就是:(1)外面的身體,包括四肢、五官、軀幹、內臟,都是物質的、有形的。(2)裏面的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包括心思、意志、情感等各種作用。(3)最深處的靈,是最奧妙的,是能通神的。我們身上一切屬靈的故事,例如得救、禱告、明白神旨意等,都是以靈為中心,為起點的。一個健全的人,必須靈魂體三部份都健全,所以這裏說,求主保守我們的靈與魂與身體,能夠『完全無可指摘』。──《讀經指引》

         保羅用禱告結束這封信,求神親自成全這些事。願主再來的時候,信徒全然成聖,無可指摘。“靈與魂與身子”指整個人,基督徒在今世生活上,三者是不能分開的 。

保羅祈求,在主再來時,信徒可以完全成聖。這種成為聖潔的過程是漸進的抑或一次完成?根據三12和《腓立比書》一6及《林前》一8,我們可以知道,成聖是漸進的過程,是神在信徒身上不斷進行的工作 。──《啟導本聖經註釋》

         意味著在道德上,倫理上甚至在信仰上過聖潔的生活(3:13;腓二15;西1:22;提前3:2;1:6;彼後3:4)。靈與魂與身體: 這節提及有關人的組成要素,即所謂三元論或二元論主張的根據。在這裡保羅的目的是教導信徒包括靈魂與肉體,整個人在主面前要聖潔。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3人的靈、魂、與身子三者之間有何分別?】

答:人是三合一的,就是在人的本質原素中,含有靈、魂、體這三種成分組成的,其中之靈與魂,是常被人所混合的稱為靈魂,中文聖經雖譯有靈魂二字(參林前七34;林後七1;太十28;約三2,參官話譯本),但實際上原文顯然是有靈字()或魂字()之分,這種分別除在本處記載之外(帖前五23),另在希伯來書上分列,更為事實最好的證明(來四12)。此魂與靈在人死與復活的身體上很清楚的分別出來,如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意即魂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林前十五44;參五十五題),明乎此,可以將這靈、魂、體之三種原素作用關係探討出來。簡單來說,靈——乃是人與神有直覺交通的功能,是在人心中專司屬神的事(林前二1114),是與「神覺」有關的。人因有對神敬拜之心,有是非善惡、與榮耀羞恥之心,這些皆是出於靈的表現,所以人與低等動物有高下之分,亦即在此(注)。魂——乃處於人的靈和體中間,是人內心生活中之要素,所所有的愛情、欲望、情感、痛苦、歡樂、以及活潑的意志,這些皆是出於魂的表現,是與「自覺」有關的。體——乃是包含肉身百體,對於人與一切食物發生觸覺及感官的作用,是與世界的「物覺」有關的。保羅在此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祈禱與祝福時說:「願你們的整個人、靈、魂,和身體都蒙保守,在我們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無可指責。」(五23;參新譯本),信徒若在這靈魂體三方面,都能不偏不倚,平衡發展,正當運用,聖潔自守,則其人生整個的生命與生活,必然走向成聖之路,處處榮神益人,便叫人無可指責了。

注: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一三八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帖前五23靈、魂、與身子三者是人的元素,在聖經別處有無此種三者並列的經文?靈與魂又有何分別?】

    “靈、魂、體”三者是人的元素,中文聖經除在本處外,還有數處提及“靈、魂、體”,不過聖經原文並非如此:

    一、身體、靈魂(林前七章34節),原文為“身體與靈”。

    二、身體、靈魂(林後七章1節),原文為“肉體與靈”。

    三、身體、靈魂(雅二章26節),原文為“身體與靈”。

    四、身體、靈魂(約三2節),原文為“健康與魂”。

    五、魂、靈、骨節與骨髓(來四章12節),與原文同。

    上列五處經文,只有希伯來書四章12節的原文是把靈、魂、身體三元素並列。其他四處,中文雖有“靈魂”二字,但原文只有“靈”或“魂”。因為中國人習慣將“靈”與“魂”或說成“魂”,似乎“靈魂”是一種元素,而不將“靈”與“魂”視作兩種元素。

    其實,“靈”與“魂”是有分別的。

    靈是人與神接觸的媒介,與“神覺”有關。

    IlarL Ica t fluE UlLarSOMATI KAI PNEUMATI,意即在身體中與在靈裏)。

    da*噸一onvE U))I1aTo8ARKO8KAIPNEUMATO8意即肉體的與靈的)。

    uYtai*,ukQt*中9xHUGIAINEIN健康HpsucHE召那魂。)

    魂是人與人接觸的媒介,與“人覺”及“自覺”有關。

    體是人與物接觸的媒介,與“物覺”有關。

    “靈”是看不見的,但有種種表現,從這種種表現便知人是有靈的,動物無靈,所以沒有靈的表現,因此人與動物之間有一鴻溝,彼此不能溝通,人與猿猴亦無生命的關係。

    靈的表現如下:

    有宗教心,是非心,羞恥心,有文字言語及算術的技能,有變通才和組織社會之才,這些都是靈的表現。

    魂是什麼呢?魂即感情與知覺的表現,七情六欲、冷熱、痛苦與快樂的知覺與感覺,被稱為魂。動物有低級的魂,人則有高級的魂,人的魂是受靈所控制與影響的。中文聖經時常把魂字譯為生命或性命。

    體乃是與物質有接觸的工具,體也是人的靈與魂的出口與通路。

    保羅為帖撒羅尼迦信徒祝禱時,願他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完全無可指摘。原文聖經在這裏有一個字中文漏譯,該字為“整個”:

    “又願你們整個人(WHOLE PERSON),即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整個人亦可譯為“全人”,但原文只有一個字“整個”(HOLOKLEROS,狐**呐)。證明主要保守我們整個人,而保羅為信徒的祝禱話,也是“全然成聖”,指人的靈、魂、體均須走上成聖之途。有些人只在一方面聖潔,有些人則偏重於一方面的聖潔,但聖徒的生活是要在靈、魂、體三方面都要“無可指摘”。以下是三種不同的人生,可作參考:

    一、靈為主,魂與體為奴的人生。這種人追求屬靈的事,在生活(魂)上與社會人群脫節。他本人自覺聖潔,他人儘是不潔,使人敬而遠之,或視之為不近人情,難以相處。

    這些人對身體的需要不予理會,甚至憎惡身體,苦待血肉之軀,或不修邊幅,外表生活古怪。

    二、魂為主,靈與體任由魂控制。這種人只追求人生的享受,以娛樂為重,在音樂、讀書、體育、旅行、五官的享受上付上很大的代價,但對於宗教的事,視為人生享受的一部份,不必過於重視。對於身體方面,也是如此,總而言之,五官的享受最重要,這一種基督徒,在教會內也不少。

    三、體為主,靈與魂不予重視。這種人注重飲食,放縱肉體,以物質、金錢為重,以世界事為至上。他們以為靈與魂不過是宗教家的宣傳,相信與否並不重要。

    基督徒,不應過“有偏見”的人生,靈、魂、體三方面均應平均發展,靈、魂、體均應聖潔。以諾與神同行300年,但他亦盡人的本份,生兒養女,即其一例。

    過於注重靈的發展,則被視為瘋狂,過於注重魂的享受,則被視為浪漫,過於注重身體的事,則被視為卑鄙下流。

    五章23節時常被牧師用作祝福語,而事實上也是很好的祝福語。――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帖前五23~24基督的再來就著個人而言,其意義乃在『靈、與魂、身子』,達到『完全無可指摘』的地步。那就是說,當基督豐滿的成份,從我們的靈,透過魂,達到體,充滿全人,佔有全人的時候,我們就自然的進入基督再來那榮耀永世的屬靈實際中。這是極其偉大神聖的工作,但『那召我()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阿利路亞,何等安息!──《讀經指引》

 

【帖前五24「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

    神是那召你們的,用的是不限特定時間的現在分詞(不是過去式),使人注意到神作為“呼召者”的包容能力。動詞必成就的語氣頗具決定性(希臘原文中沒有這事)。它強調的是行動,是“做”,而“亦”(譯注:NIV與中文和合本皆未譯)又進一步加強其語氣。信實的呼召者亦必成就。──《丁道爾聖經注釋》

 

【帖前五25保羅在許多封信的結尾處,都請教會為他禱告。這不只是因為彼此間有親同手足的關係,也是要信徒在他傳福音的工作上有分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26親嘴是初期教會的信徒之間常用的禮儀(7:45),而使徒保羅特別喜歡用“親嘴問安,務要聖潔”禮節用語(16:16;林前16:20;林後13:12)。這樣的親嘴禮儀,起初不分男女,作為表達兄弟之間友愛的方式來使用,但從A.D.3世紀開始分男女使用,結果由於過分濫用,不多久就被廢止。但這樣的風俗,隨著時代與社會價值的基準而改變,所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問候,並不是很重要。信徒不應受形式的限制,以永恆之愛與祈求祝福的心問候他人(43:29;得二4;撒上113;詩篇129:8,1:28)──《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628保羅又要眾信徒親嘴問安。“親嘴”是古代許多地方表示親熱的禮節。在這裡,他特別提到“務要聖潔”,可見這是在主裡一體的表示。27節用“我”來囑咐,是信已口授完畢,保羅拿起筆親自加上的話。在文盲普遍而印刷術尚未問世的時代,當眾朗讀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溝通方法。28節的最後祝福請參《羅馬書》十六20;《加拉太書》 六18;《腓立比書》四23等處註解。這句話表面看去只是書信中的客套語,卻把讀者帶進了福音的核心:基督是主,也是恩典的泉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帖前五27「我指著主囑咐你們,要把這信念給眾弟兄聽。」

    我指著主囑咐你們意思是“我因你們誓為基督徒而囑咐你們”,動詞 enorkizo 顯然是 horkizo 的加強式(我們以為他會說“別忘了這封信是要讀給眾人聽的”)。雖然用“我”(而不用“我們”)無非是表示保羅在這裡親筆加上幾個字,但也可以說另含深意。

    念(anagnosthenai)是“讀”或“朗誦”的意思。有人認為古代讀書總是要出聲,但是雷克和賈博瑞(Cadbury)堅持,“那些受過教育的希臘人和羅馬人沒有學會默讀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見徒八30)。米利庚曾舉出這個字在讀和朗誦兩種意義上的例子。這裡它的意思顯然是“朗誦”。雖然公眾崇拜中的朗誦後來成為一種慣例,保羅的信在當時的教會中也已被視為神聖的聖經,但這裡並未含有在崇拜中朗誦之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anagno{sthe{nai)是「讀」或「朗誦」的意思。──《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裏有兩點應當注意:

  1.保羅強調這封信帶有神話語的權柄。舊約聖經是公開地在會堂裏誦讀出來的。現在這信也要在教會裏大聲地念出來。

  2.聖經是給所有基督徒的,並非給某內部小圈子或特權階級人士。聖經裏所有的真理都是給所有聖徒的。──《活石聖經註釋》

         把這信念給眾弟兄聽: 保羅吩咐在帖撒羅尼迦全體信徒面前毫無遺漏地宣讀自己的信。現今這一點應該理解為,把神的一切話念給萬民聽。 ──《聖經精讀本註解》

 

【帖前五28「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同在。」

    跟世俗慣用的尾語“再談”(errosoerrosthe)不同的是保羅總會作一個祝禱。這節經文是典型的例子,而在其它書信有的是增加一些(例如林後十三14的三位一體式),有的是縮短一點(西四18;另外如提前、提後等教牧書信)。保羅有個習慣是,在抄寫員記完信的主要部分後,親筆寫下結尾語(帖後三17)。保羅親手落筆之處,每封信不同(參加六11),前面27節因使用第一人稱單數,所以最有可能。──《丁道爾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