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希伯來書提要

 

壹、作者

 

        本書作者是誰,因全書始終並未題及其名字,故乃為逾千年仍未解之謎,古今解經家意見紛紜,莫衷一是。今試歸納各派主要論據,正反(肯定與否定)兩面併列,供讀者參考:

      ()保羅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源自亞力山大教父革利勉的寫作,東方教會一直毫無疑問的接受本書為保羅所寫,至於西方教會則是到第四紀才因耶柔米、奧古斯丁的認定而接受。近代對此說最著名的支持者包括司可福、達秘等人。

                  (2)書內確有一些保羅的詞彙和語氣,例如『義人必因信得生』(38)是保羅喜歡引用的話(羅一17;加三11);又如本書所論的列祖、應許、律法、諸約等,正合乎保羅在羅九4~5所提的。

                  (3)本書的內容與《加拉太書》極其相似,教義與保羅其他書信也完全吻合,並且也很符合保羅對猶太人極重的負擔。

                  (4)『我們的弟兄提摩太已經釋放了;他若快來,我必同他去見你們』(十三23),表明作者乃是親近提摩太的長輩同工(參提前一2;提後一2)

                  (5)本書作者請求信徒為他代禱(十三18~19),而在新約書信的作者中,保羅是惟一請信徒為他禱告的使徒(羅十五30~32;弗六19~20;西四3;帖前五25;門22)

                  (6)書末的問安和祝福(十三24~25)與其他保羅書信的結尾相似(羅十五33~十六24;林前十六19~24;林後十三13~14;加六18;弗六23~24;腓四21~23;西四10~18;帖前五26~28;帖後三16~18)

                  (7)本書中所用『我們所說』(5)、『我們所講』(1)表明作者是代表一個同工團說話,這種情形惟獨在保羅書信中出現。

                  (8)外證包括初期教父、希臘正典名單、拉丁正典名單、一些古抄本、英王欽定本等,標明『使徒保羅達希伯來人書』達一千二百年之久(主後4001600)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本書作者從始至終沒有表明或運用使徒的權柄,而內中『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3)一句,表示作者未曾親自從主領受啟示,可見本書非保羅所寫(參加一12)

                  (2)書內有很多舊約經文出自七十士譯本,非保羅慣用的瑣拉本。

                  (3)本書的文字體裁,與保羅慣常的風格不同。

                  (4)本書沒有具名,這與保羅其他書信慣常的作法不同。

                  (5)保羅是外邦使徒,極力提倡外邦信徒與猶太信徒同歸於一;但本書專提猶太人的救恩,完全不提外邦教會,似乎和保羅的宗旨不符。

      ()巴拿巴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最早為教父特土良所提倡。

                  (2)巴拿巴為利未人(徒四36)他對舊約的利未體系必然相當清楚;他又曾為保羅的同工,對保羅的神學教義耳熟能詳,所以能寫出本書。

                  (3)『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十三22),語氣符合巴拿巴的恩賜――『勸慰子』(參徒四36)

                  (4)外證為《巴拿巴書信》(古抄本Codex Claremontanus)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作為外證的《巴拿巴書信》,有些地方與本書論證不符。

                  (2)巴拿巴不像是與提摩太有親密同工關係的一位。

      ()亞波羅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此說最鼎力支持者為馬丁路德,近代有名的支持者為亨利阿爾福德。

                  (2)路加在《使徒行傳》稱他(亞波羅)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舊約)聖經』(徒十八24),因此他有資格寫本書。

                  (3)本書內含有一些『亞力山大哲學思想』,而亞波羅正是出身於亞力山大的聖經學者(徒十八24)

                  (4)亞波羅在事奉主初期,曾經受過保羅同工百基拉、亞居拉的成全,後來更被保羅自己認定是他的同工(林前一12;三4~622;十六12;多三13),因此他有資格寫這本與保羅神學思想相近的書信。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在教會歷史上,從來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有關亞波羅的傳聞,直到第十六世紀才被馬丁路德提出來。

                  (2)亞波羅和提摩太似乎從未有過同工關係。

      ()路加說

            1.正面肯定的論據:

                  (1)最著名的支持者為加爾文。

                  (2)本書內精湛優美的希臘文體裁,與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在文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3),表示作者正像路加這樣非直接跟從主的人,卻從使徒學習了基督救恩的道理。

            2.反面否定的論據:

                  (1)路加是外邦人,不太可能以猶太人為專門寫信的對象。

                  (2)路加或有可能擔任保羅口述的執筆書寫者(如羅十六22『代筆的德丟』),但不太可能自己成為說教者。

      ()其他說

            1.有些人主張百居拉和亞基拉是本書的作者(參徒十八26)

            2.也有些人主張本書為羅馬的革利勉(96A.D.)所寫。

            3.另有些人提及本書的作者可能為使徒彼得,或是執事腓利,或是西拉、馬可、以巴弗等人。

            4.上述各種說法並沒有充足且有力的內證與外證,僅能把它們當作姑且參考的資料。

 

        其實,作者既然受聖靈的感動而自我隱名埋姓,相信必有其用意;因為像這樣一本專門高舉耶穌基督的書信,作者是誰,並不重要。所以我們不必勉強斷定是誰寫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自己身上。無論本書的作者是誰,反正都是神『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2)

 

貳、寫作時地

 

        本書的成書日期,根據外證和書中的內證推測如下:

        ()羅馬的革利免(主後95)曾引用本書,這是第一世紀的時候。且本書中提到『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已經釋放了』(十三23),故本書必不是在第二世紀才寫成的。

        ()本書中多次提到聖殿獻祭等禮儀,所用動詞均為現在式(1~3;七27;八3~5;九6~9;十1~2811;十三10~11),表示當時聖殿還在,祭司仍在供職,故此本書成書日期必不遲於主後七十年(聖殿被毀之年)

        ()書中表明接受本書信的人們已經信主多年(12),他們並且曾經受過許多苦難(32~37;十二4~5),故本書成書日期必不太早。

        ()書中暗示有些傳神之道給他們的人已經為主殉道(十三7),且提摩太被囚獲釋(十三23);這兩件事極可能與該撒尼羅逼迫信徒有關(64~68A.D.),故本書成書日期必不早於主後六十四年。

        ()綜合上述論據,本書極可能是在主後六十五至六十九年間寫成的。

 

        至於寫書地點,可從書中『從義大利來的人問你們安』(十三24)一句,推測出:

        ()本書是在境外義大利人集居之地(如哥林多、以弗所等地)所寫。

        ()按原文,『從義大利來的人(They from Italy)』也可譯成『義大利人(They of Italy)』,如此,則本書是在義大利境內,很可能就是在羅馬寫成的。

 

叁、本書受者

 

        ()本書的受者是亞伯拉罕的子孫(4),並且『列祖』一詞(1)表明他們是猶太人信徒,不但熟悉舊約以色列人信心的先祖(十一24~34),且也熟悉舊約律法及禮儀(4~8)

        ()這些猶太人信徒,不但認識本書的作者,也認識提摩太(十三23)。他們沒有親自聽過主耶穌的道理教訓,乃是別人傳講給他們的(3)。他們信主已有一段相當的年日,但在真道上卻未長大成人(11~12)。不過,他們並沒有離棄信仰(6~10)。他們曾經為主受過苦,有心走主道路(3236);並且抵擋罪惡,卻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

        ()有些古抄本標明受者為『希伯來人』,字義是『過河的人』;亞伯拉罕是第一個渡過大河的人,他從米所波大米渡過伯拉大河,搬到巴勒斯坦地(參徒七2~4),故他是第一個希伯來人(參創十四13)。猶太人自古即被稱為希伯來人(創卅九14;出二6),他們也喜歡自稱希伯來人(創四十15;腓三5)

        ()我們基督徒乃是屬靈的希伯來人,所以我們應當把本書的教訓應用在自己身上。

 

肆、寫本書的動機

 

        ()當時的希伯來信徒正面臨信仰兩大危機:外有羅馬政權的逼迫,要他們放棄對基督的信仰;內有猶太主義者的勸誘,要他們回到舊約律法底下。

        ()而這些希伯來信徒的屬靈光景,也確實深受外在惡劣環境的影響,他們對所聽見的道理並不覺得寶貴(1),沒有勇氣為真道站住(6)信心開始動搖(14),對神的應許不能全心信從(111);他們中間有些人似乎疲倦灰心(十二312),甚至停止聚會(25),不顧那些曾經引導他們之人的信心榜樣(十三7),正瀕臨被異端教訓勾引了去的危險(十三9)

        ()因此本書的首要目的,乃是為著勸勉希伯來信徒(十三22),堅固其信心,不致輕易動搖。本書特別從下列幾方面加以勸勉:

            1.使他們對信仰的對象――基督――有正確且深入的認識;祂超越過猶太教的一切人、事、物,包括天使、摩西、亞倫、律法、禮儀、祭司和祭物等。

            2.使他們對信仰的內容――新約――有重新的體認;它乃是更美之約,是舊約所無法與之倫比的。

            3.使他們對信仰的前輩――信心見證人――有所思想和效法;他們都在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

            4.使他們對信仰的結局――盼望――有所嚮往和警戒;我們若要得著天上更美的家鄉,便須輕看地上世俗的引誘和苦楚。

 

伍、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引用舊約經文、事蹟、教訓特別豐富,可說是一本『舊約要道註解書』。我們若要明白舊約的真理,宜以本書為入門,按照其解經原則,正確地發掘舊約中許多有益我們靈性的寶藏。

        本書所闡明的真理,也正適合今日教會的需要。和當時的希伯來信徒一樣,今日的教會也正面對著兩大屬靈危機:外有撒但假借人手的迫害,內有異端邪說的勾引,令許多信徒冷淡灰心、軟弱退後,甚至有人跌倒,轉去隨從各樣的異端。我們真需要從本書的信息,得到鼓勵,存心忍耐,同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陸、主旨要義

 

        全書的主題乃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祂『超越』過天使和舊約一切偉大人物,而祂所成就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我們這些處在新約時代的信徒,在祂裏面得以藉著『更美』的祭物,進到『更美』的至聖所,來到神面前。因此,我們應當持定信心、盼望和愛心,在這多難的世代中,出到『營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到了時候,就得有分於天上那『更美』的家鄉。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引用舊約聖經相當多,直接引用達三十九次,且每一章都有引用;而間接引用的次數更高達二百十九次。可見,本書是以舊約為根據的一本證道集,是以凡不熟諳舊約聖經的人,便會覺得本書隱晦難懂。

        ()本書的文學體裁相當特殊,開頭像散文,過程像講章,而結尾像書信。本書的希臘文筆風格精湛優美,論證繁博精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學傑作。

        ()本書在論證之際,中間穿插了至少五段勸勉的話,用意在使讀者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明白了真理之後,便須付諸實行;否則,恐會招來神更嚴厲的對付。

        ()本書是一本含有許多嚴肅警戒的書信,包括:

            1.若不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會隨流失去(1~4)

            2.若存著不信的惡心,以致心裏剛硬,就會惹神發怒(7~19)

            3.若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就不得進入神的安息(1~13)

            4.若不竭力追求長進,就不會長大成人(11~3)

            5.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重新懊悔(4~8)

            6.若是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26~31)

            7.若是退後,神心裏就不喜歡(32~39)

            8.若是棄絕那從天上的警戒,就不能逃罪;因為神乃是烈火(十二14~29)

        ()本書是一本『神無上啟示』或『神更美啟示』的書信。這個神無上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自己;祂不但勝過今世一切人物,祂也勝過天使和聖經中一切屬靈偉人、儀文和規條。唯有賞識並高舉祂,才能粉碎我們心目中所以為最好的一切人、事、物。

        ()本書又是一本『大祭司耶穌基督』或『在天上活著盡職之基督』的書信。祂已經升入高天,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又長遠活著替我們祈求;所以我們只管坦然來到祂施恩的寶座前,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本書是一本『屬神的名人堂(Hall of Fame)』的書信,裏面羅列了許多信心偉人(十一1~40)

        ()本書裏面充滿了各種對比,例如:

            1.眾先知與祂兒子的對比(1~2)

            2.古時與這末世的對比(1~2)

            3.神兒子與天使的對比(4~14)

            4.天地要改變與祂永不改變的對比(12)

            5.摩西與基督的對比(1~6)

            6.斷不可進入與竭力進入的對比(7~11)

            7.大祭司亞倫與基督作大祭司的對比(1~10)

            8.每日獻祭與只一次獻上的對比(27)

            9.外面的律法與裏面的律法、舊約與新約的對比(10~11)

            10.牛羊的血與祂的血的對比(11~28)

            11.將來美事的影兒與本物的真像的對比(1~14)

            12.亞伯所獻與該隱所獻的對比(十一4)

            13.耶穌的血所說與亞伯的血所說的對比(十二24)

            14.會被震動與不能震動的對比(十二27~28)

            15.幔內與營外的對比(19~20;十三10~13)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內遍佈舊約背景,如宗教、禮儀、神學、詞彙,與舊約的《利未記》極為接近。本書的信息與舊約五經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五經中的《利未記》。《利未記》是論及預表中的救恩,而本書所論,是《利未記》所預表救恩的實際;實體如何比影兒更美且完全,本書也比《利未記》更超越。所以本書又被解經者稱為新約的《利未記》。

        ()有人稱《希伯來書》為『第五福音書』,前四本福音書描寫基督在地上的作為,《希伯來書》則描寫基督在天上所作的――基督升天為信徒之大祭司,現今在『天上的至聖所』中,每日為信徒祈求(25;羅八34)

        ()本書的信息與《羅馬書》及《加拉太書》有共同的重要原則,因為這三本書論及主的救恩,都是以哈二4惟義人因信得生』為基礎。但三卷書的著重點不同:《羅馬書》注重『義人』二字,說明人如何才能在神面前被稱義;《加拉太書》注重『得生』二字,解釋人得救不是憑行為入門,也不是憑行為成全,乃因領受神兒子的生命;本書卻注重『因信』二字,列舉舊約信心的偉人,證明信心乃是使人蒙神喜悅的『明證』(來十一56)。《羅馬書》啟示基督徒信心的『必須性』,《加拉太書》啟示基督徒信心的『基要性』,《希伯來書》則啟示基督徒信心的『超越性』。

 

玖、鑰節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14)

        「凡是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25)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19~22)

        「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十三13)

 

拾、鑰字

 

        「更美」、「超過」、「強過」、「大的」(4;六9;七71922;八66;九23;十34;十一163540;十二24)

        「信心」(2;六112;十223839;十一134567789111317202122232427282930313339;十二2;十三7)

        「大祭司」(17;三1;四1415;五1510;六20;七262728;八13;九71125;十12;十三11)

        「永遠」、「永永遠遠」(288;五69;六2520;七17212428;九12141526;十一3,;十三82121)

        「完全」、「全備」、「成全」(10;五9;七1928;九9;十114;十一40;十二23)

        「一次」(27;九7122628;十101214;十二2627)

 

拾壹、內容大綱

 

【基督超越過一切,所以我們應當就了祂去,靠祂持守信望愛】

一、基督超越過一切(1~39)

    1.祂的工作超越過一切(1~3)

    2.祂超越過天使(4~18)

        (1)祂是神的兒子,名字和身位超越過天使(4~18)

    插入的勸勉之一: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1~4)

        (2)祂是人子,所成就的超越過天使(5~18)

    3.祂治理神的家,超越過摩西(1~6)

    插入的勸勉之二:當竭力進入神的安息(7~13)

    4.祂為大祭司,超越過亞倫(14~28)

        (1)祂作大祭司,乃在乎那使祂從死裏復活並升天的神(14~10)

    插入的勸勉之三:當竭力長進達到完全的地步(11~20)

        (2)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和樣式,永遠作大祭司(1~28)

    5.祂所成就的新約超越過舊約(1~18)

        (1)因新約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有祂作中保,故是更美之約(1~13)

        (2)因新約是用更美的祭物和血獻的,故具有永遠除罪的功效(1~18)

    插入的勸勉之四:當堅守信望愛,不可故意犯罪(19~39)

二、信望愛的榜樣、警戒和勸勉(十一1~十三6)

    1.信心的定義和榜樣(十一1~40)

        (1)信心的定義(十一1)

        (2)信心的見證人(十一2~40)

    2.盼望的勸勉和警戒(十二1~17)

        (1)當存心忍耐,奔那擺在前頭的路程(十二1~4)

        (2)當忍受父神的管教,必要結出平安的果子(十二5~13)

        (3)要謹慎,避免以掃的錯誤(十二14~17)

    插入的勸勉之五:當為那不能震動的國,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十二18~29)

    3.愛心的勸勉(十三1~17)

三、結束的話(十三18~25)

    1.請求代禱(十三18~19)

    2.祝福(十三20~21)

    3.預告(十三22~23)

    4.問安和祝福(十三24~25)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希伯來書註解》

 

《希伯來書註解》參考書目

 

王國顯《讀經劄記》道聲出版社

史伯誠《望斷以及於耶穌》美國見證出版社

李保羅《希伯來書結構式研經註釋》天道書樓

李常受《生命讀經》臺灣福音書房

周聯華《中文聖經註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吳然《希伯來書分題講解》中華神學院

吳嘉秀《希伯來書釋義》基道書樓

徐松石《帖前後書、希伯來書提要》浸信會出版社

陳則信《希伯來書中心的信息》基督徒出版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校園書房

黃彼得《認識無比的基督》東南亞聖道神學院

賈玉銘《希伯來書講義》少年歸主社

蔣梅村《希伯來書之研究》台灣基督教天人社

艾喜德《希伯來書略解》港九培靈大會

克萊著・文國偉譯《每日研經叢書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司迪民著陳偉明譯《末了的話》種籽出版社

坎伯摩根著・張世衛等譯《摩根解經叢書美國活泉出版社

吳理昂著洪雪良譯《希伯來書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著者不詳袁海鴿譯《希伯來書大光書房

慕安得烈著中華神學院校友會譯《至聖所》中華神學院校友會

Baptist編・仇笑紅等譯《希伯來書、雅各書》浸信會出版社

Glen EllynJennifer Szeto譯《影子的背後》播道會文字部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晨星出版社

朱德峻等《新約釋義全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封志理‧馬健源《原文編號新約全書》生命樹出版社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賈玉銘《聖經要義》晨星出版社

詹正義等編《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美國活泉出版社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

Leadership Ministries WorldwideThe Preacher‘s Outline & Sermon Bible

W.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浸宣出版社

凌納格‧羅傑思《新約希臘文精華》角石出版社

馬唐納著‧角石翻譯組《新約聖經註釋》角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