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導論拾穗 【本書作者】 從現存最早的教父作品,就是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約為主後九十五年寫成)來看,書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平行信息(《革利免一書》三十六1、2與希伯來書一3及下),以及其他相類似的信息。我們從《革利免一書》三十六章摘錄一部分來說明;他論到基督時,是這樣寫的︰「祂是至高者的榮耀顯現;祂超越天使,因祂承受更美之名(參:來一3、4),他又說︰『祂使天使成為靈體,以火焰為祂的使者(參:來一7)。』但是論到神的兒子時,祂說︰『𣿫是我兒子,我今日生𣿫(參:來一5)……。』而且祂又說︰『𣿫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𣿫仇敵作𣿫的腳凳(參:來一13)。1』」從以上證明,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論革利免是熟悉希伯來書的,雖然這一點不是沒有人反對。──《丁道爾聖經注釋》 到了第二世紀,東方的教會使用希伯來書的證據就比較多,雖然大家對它的來源抱持著不同的意見。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指出,他的老師「有福的長老」潘代諾(Pantaenus)主張,這卷書是出於保羅的手筆。他的解釋是,這卷書的內文中沒有標明作者的名字,是因為耶穌自己就是全能者所差遣到希伯來人當中的使徒。因此,由於保羅的謙虛,他沒有像寫給外邦人的書信那樣,也標上自己的名字。革利免承繼了「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保羅」的說法,常常引用希伯來書的信息,並冠以使徒或保羅之名。然而,他的繼承人俄利根(Origen),卻對此一觀點提出質疑,雖然他並不反對希伯來書的正典地位。他認為希伯來書的思想是保羅的,但風格卻不是。──《丁道爾聖經注釋》 第二世紀末的特土良(Tertullian)認為作者是巴拿巴,不過這一點他只提過一次而已。他顯然認為這卷書信並沒有具備保羅書信的地位。還有優西比烏(Eusebius),非常用心的搜集各教會對新約正典的意見後,報告說,羅馬教會並不接受希伯來書是保羅的作品,他並且承認這是造成許多人懷疑這卷書的原因。第三世紀中葉,居普良(Cyprian)可說是西方教會的代表,他也就不接受這封書信。──《丁道爾聖經注釋》 古代教會認為這是保羅的作品,但希伯來書的經文中並未提及保羅的名字,因此這看法不成立。信上的題詞有保羅的名字,但顯然只是反映一種傳統的觀點,所以也沒什麼分量。書中未提及作者之名,要人接受這是保羅作品,立即會產生困難,因為保羅並沒有理由寫一封匿名書信。一個使徒既會在當時具名留傳多封書信的序言中,嚴謹地宣告他使徒的權威,就不可能不在這封書信中,特別表明自己是使徒。──《丁道爾聖經注釋》 早在俄利根時代已注意到保羅書信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書的希臘文之間的差異。俄利根認為希伯來書缺乏使徒那種粗豪的語調;而且,它的措辭也是比較近乎一般人慣用的希臘語(請參閱 Eusebius, Hist. Eccl., vi. 最合理的看法是,此書作者並非保羅。同一個論據還有兩個重要關鍵︰引用舊約聖經的手法與保羅相異;而且從二章3節的信息來看,作者並不是直接得到神的啟示,而是從那些聽見過主的話之人領受了「這麼大的救恩」。──《丁道爾聖經注釋》 從古代文獻得到證明,除了保羅以外,還有三個人可能是作者,分別是路加、革利免和巴拿巴。雖然路加的作品和希伯來書有些類似5,可是二者從書卷本身獲得的內證並不支持同一作者的說法。革利免並不被列入考慮,因為他的作品和希伯來書的神學內涵不同,而且最明確的假定是,他直接引用了希伯來書的信息6。巴拿巴也被列入考慮的惟一原因是,他是一位生長在希臘環境下(居比路)的利未人後裔。但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比較重視聖經所強調的禮拜儀式,少談聖殿崇拜7。──《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人猜測到亞波羅,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來自亞歷山大,他必然熟悉他的同鄉斐羅(Philo)的思想方式,也就是反映在這封書信中的。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馬丁路德,他的看法被那些想要抱持保羅與本書信有關的人的強烈支持8。其他被人提出來的,包括百居拉9、腓利、彼得、西拉、亞力斯勤(Aristion)和猶大10。──《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無從確知作者是誰,但研究他的思想特點,將有助於我們對本書的瞭解11。他一定是位非常熟悉舊約聖經、思想周密的基督徒,對自己所寫的文字,都經過嚴謹的思考,確實掌握論證的方向。當他暫停其論證、對他的受信人勸勉一番時,又是那麼地細膩與老練。縱使是強烈的預警,也都是為了使他的受信人得益。雖然這卷書信未交代作者之名,但它卻是早期教會基督徒不容忽視的神學論著。關於基督徒對舊約聖經的研究,在新約聖經所有作者中,他給了我們最清晰的討論。──《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書作者】 特土良認為是巴拿巴(Barnabas)寫的。巴拿巴是塞普魯斯島(居比路,Cyprus)的本土人;當地人以講優美的希臘語見稱;而希伯來書的希臘文體是新約中首屈一指的。巴拿巴是個利未人(徒四36)。在新約所有人當中,他對祭司和獻祭制度最是耳熟能詳的。而全書都是從這個作出發點的,他被稱呼為「勸慰之子」,希臘文是parakle{sis; 而希伯來書就是一篇『勸勉的話』(十三22)。在數位信徒當中,他是其中的一位可以同時說服猶太人和希臘人,在本地或外地同時可以被接納作領袖的。所以巴拿巴的身份和本書的作者吻合,但奇怪的是他的名怎樣會從這書中消失呢!――《每日研經叢書》 馬丁路德確定亞波羅(Apollos)是本書的作者。亞波羅,據新約的敘述,是生於亞曆山太的猶太人,能言善辯,又熟識聖經(徒十八24,林前十二3-4)。本書的作者是很熟識舊約的,而且又有口才,他的思想和辯論,如同出自一位亞曆山太人,具有深度文化的學者。所以作者一定有像亞波羅的文學思想和背景,然後寫出這樣的一封信。――《每日研經叢書》 著名的德國聖經學者哈那克(Harnack)作了一個傳奇故事的構思,他認為希伯來書是百基拉和亞居拉(Aquila and Priscilla)夫婦合寫而成(徒十八26),他們的家庭在羅馬,作過家庭式的禮拜聚會(羅十六5)。哈那克就此而解釋這本書開始時沒有問安的話,和作者姓名消失的原因,因為本書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而當時的女性是不許當教師的。――《每日研經叢書》 一如一千七百多年前俄利根所說的,只有上帝自己才知道誰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對我們來說,希伯來書的作者只是把信息傳達的一個聲音而已。但我們衷心感謝上帝,因為這個「無名」的作者在希伯來書中,用無可比擬的文學技巧和美麗的文筆刻畫出耶穌,祂就是引人進入真境和通達上帝面前的道路。――《每日研經叢書》 【本書的作者是誰】在英文欽定本裏,有這樣的句子:『使徒保羅致希伯來人的信。在神學院中流行著一個戲謔式的問話:『保羅致希伯來人的信是誰寫的呢?』沒有人確實知到答案。—— Ray C. Stedman《末了的話——希伯來書新觀》 【從來一1~3看出本書作者的身份】從這段文字中作者不自覺地介紹了自己的身份來。他必定是個曾受過高深訓練,能言善辯之士。雖然做了基督徒,但也沒有遺忘自己擅長的寫作技巧。『他真能夠發揮天才,事奉耶穌基督。』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講及一個善打滾的技藝員。當他決心做了一個僧侶後,覺得沒有特別的才能可以貢獻出來。有一天,他靜悄悄地走入聖堂,在聖母像前,思索遲疑一會,隨即打了一輪筋斗。做完之後,即跪下默禱。傳說那時的聖母也為之感動,從像台走下來,輕輕替他拭去額上的汗珠,因為他獻上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所以當人成為基督徒後,不應把以前久經訓練的技藝完全拋棄,而是要利用它來事奉耶穌基督和他的教會。――《每日研經叢書》 【何謂希伯來書?作者是誰?(來十三22)】 答:①希伯來書乃是一卷匿名的書信,其收書人亦未指明是誰,但古今教會學者多半認為是保羅寫的,故本書通常被列為保羅書信之第十四卷(羅至來)。其內容要義,系闡述基督榮耀的神性,耶穌必摩西更尊貴,給忽略救恩之人的警告,元帥的受苦與拯救,耶穌比摩西更尊榮,對剛硬不信者的警戒,信者得進入的安息,神的話語真道之能力,基督為尊榮的大祭司,警戒背道者的結局,耶穌為永遠大祭司的職任,新舊兩約的比較,前約禮拜獻祭的條例,新約中保贖罪的功效,常存充足的信心,故意犯罪的審判,信心美好的證據,放下各樣的重擔,接受神的管教,追求聖潔,敬虔的事奉,諸般溫柔的勸勉,以及最後的寄語,祝福問安等事。本書主要信息,是在論到新約的一切比舊約更美,(更美提過十三次),以耶穌基督為元首,高過萬有,祂為更美之約的中保,為新約的創始者。 ②希伯來Hebrew——是渡過的意思,乃古時外邦人稱呼猶太人的名號,指明他們的先祖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創十七3,4;來十一17),當初從本土米所波大米那邊,渡過不容易渡的伯拉大河,而到迦南地這邊來(創十一31注),因此稱他們為渡河的人,為希伯來人(書廿四2,3)。按屬靈的意義來說,這一卷書名,可謂名實相稱,因為書中之大意,是順著真理生命的河流,由舊約律法條例制度,而渡到新約恩典自由的信仰道路,以致一直引領信徒進入天上永久的榮耀,得享真正的安息(來四1,3,11)。 ③本書著者,在英文欽定本裡,是稱為「使徒保羅達于希伯來人書」之一語,為書信之端,在中文較早的文理譯本亦作如此的標明,但在最古來的一些鈔本中並無著者的署名,因此以後在中文國語譯本中,作者是無名氏的。至於本書究竟出於何人手筆,古來已有不少人的意見,多半都是出於一種臆測。有人認為是路加寫的,因他是保羅的老同工(提後四11),且具有寫作優美希臘文的天才;有人認為是巴拿巴寫的,如教父特土良Tertulian(主後一六O至二二O年)的看法。他是利未人,十分明瞭聖殿與獻祭的事(徒四36),並且他是生於居比路,能寫優美的希臘文,又因他的名字是勸慰子之意。本書充滿了安慰之言,所以是巴拿巴的書信。亞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約於主後一五O至二一五年)以為本書是保羅用希伯來文寫成,後由路加譯成希臘文,甚至歷史家猶西比烏Eusbius(主後二六四至一三四O年)以及古教父俄利根Origen(約主後一八五至二四五年)鹹認為是保羅的著作,在第三世紀的東方教會(亞曆山太)公認本書為保羅所著的理論。西方教會(羅馬)到第四世紀才同樣承認是出自保羅的手筆。如教父耶柔米Jerolme(主後三四O至四二O年),與奥古斯丁Augustine(主後三五四至四三O年)皆作此主張。有人說保羅寫本書所以隱名的原因,是因他受派作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不是作猶太人的使徒,他惟恐猶太人厭煩他,不看也不尊重他的書,所以就謙而不署名。論到本書的文體筆法,與內容,多與保羅其他書信相同,亦是令人相信是保羅之作(十三22)。在彼得給希伯來人書中,也曾說保羅已經寫了信給了希伯來的信徒(彼後三15)。還有馬丁路德(主後一四八三至一五四六年Luther Martin),以為本書為亞波羅所著,因亞波羅是猶太人,生在亞曆山太,此地為僑居國外猶太哲學研究中心,他最能講解舊約聖經。此外還有人說是羅馬的監督革利免(A.D.95;腓四3,參三O四題)寫的。有些現代的學者主張是亞居拉,百基拉寫的(徒十八2),因他兩人在真理上有很深的根基。以上所提各說紛紜,不一而足,但均屬臆測之論。總而言之,認為本書作者為誰,如俄利根所說,只有神知道。聖經既無明白的啟示,我們就不必任意的妄加猜測了。不過我們確實知道的,這位作者是提摩太的朋友,因他稱提摩太為兄弟,也要盼望與他同去看望收信的教會信徒們(來十三22,23)。同時由於作者所講的信息的口吻,處處顯出勸勉和教訓的態度出現,顯示他也是當時本教會的教師,是主的好僕人(來三12-15,六9-14,十19-39,十二1-15,十三1-9)。 ④本書的受書人,從書中的內容看來,屢次論到舊約聖經,以及利未人的祭司制度與獻祭的條例,可以證實是寫給希伯來人的,且是希伯來人的一個教會團體,故本書與雅,彼前後,猶大書,有稱為猶太基督徒的書信。在本書的末尾提到「從義大利來的人問你們安」(來十三24)一語,這或許表示寫給住在羅馬的猶太人,因為提摩太已被釋放了(來十三23),或許是表示寫於義大利或在羅馬,是作者在羅馬所知道發生的事。他將本書信寄給猶太教的中心地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的一所教會。論到這教會的存在已經很久了,他們曾經為主大受逼迫,有許多人或者為主殉道了,也有捨棄基督教而回到猶太教的危險(來十三7,十32-34,十一35-39),所以受到作者懇切的勸勉(來六1-8)。 ⑤本書著作的時地,由書中可以看出,是在耶路撒冷聖殿沒有被毀以前寫的(來九25,十三11-13),那時聖殿中禮拜的禮節,還是照常進行。到了主後七O年,才被羅馬提多將軍所毀滅,可知本書是著於聖城被毀之前,是毫無疑問的。當時提摩太尚在著者身邊,約在主後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之間(來十三23),亦可以佐證這封書信是由義大利發出的(來十三24)。 ⑥本書寫作的原因,是當時住在猶太境內的希伯來信徒,大遭患難逼迫,局勢頻危,因之他們的信心動搖。在教會中有人想後退,遲疑不進(來五11至六12,十23),有時停止聚會(來十25),有的聽見真道,又隨流失去(來二1),甚至也有人想回歸猶太教的(來十28-30),或被新奇怪異的教訓勾引了去(來十三9);因為有這些危險,作者就寫此信警告他們,要警醒防備一切不良的後果,靠主堅定信仰,並且評論舊約已成了過去,新約的一切勝過舊約,比舊約更美。必須靠耶穌為更美的中保(八6,13),盼望得他應許那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6)。 ⑦本書信的寫作目的,是要使猶太人的基督徒能知道,對於耶路撒冷快要毀滅的來臨有所準備,勸勉他們放棄摩西的律法不合時宜的依附,不要再為聖殿的禮儀與獻祭熱心,要以神在基督裡所啟示的救恩為完全。一切牛羊祭牠不能再為人除罪,沒有任何作用,惟有耶穌後來的一次獻祭犧牲,十架寶血潔淨的功效,才能為人類贖罪,完成永遠救恩的目的,如此要他們更能明白神給人的恩典,是何等的偉大奧妙,祂所賜給人的福氣和盼望,是多麼的真實而無窮,並且勸誡他們在這世上要忍受苦難,不要拒絕真理,反要充實信心,必得神在天上一切的應許。總而言之,本書信的主要目的,是在告訴他們,猶太教虛有其表的制度和儀文,不再有任何用處,而為充滿恩典能力且有生命的基督教所代替了。 ⑧本書的特點,乃是從始至終,一種井然有序而合乎邏輯的長篇論文,所用的文體詞藻精美,含有雄辯而富於激發共鳴的作用。聖經學者評論本書是一顆崇高而動人之文學上的珍寶,它在詞藻上可稱為新約中的以賽亞書,在文字及文法結構方面,是聖經最美麗的。它與新約其他書信所不同的明顯地方,是隱藏了作者的姓名,未提受書人和地址,而用較長的篇幅,來闡釋舊約教旨,基督的祭司職任,中保的地位被解明,對於離道反教,以及堅定恒忍諸般的教訓,比起新約其他經卷,更為隆重而顯著的提示出來。使無論在猶太本土,或散居各國的希伯來人,皆能理解,耳熟能詳,心領神會,而為適合需要必讀之書,故非為不諳舊約經典外邦人之信徒所能完全深透的理解。 ⑨本書的重要性,有人稱為利未記的講義,或進入至聖之路,或至高的福音,信仰的磐石,或稱為第五福音等,書內的鑰字是「更美」,提到十三次,耶穌基督有五十七次。每章皆有引用舊約經節,共有二十九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引用希臘文的舊約七十士譯本,可見本書是以舊約的事預表來啟示新約,以新約的應驗來顯明神實際的救恩,可知本書之重要性。 ⑩本書與他書的關係,主要論點是與舊約一切禮儀制度,獻祭的條例,有前後印證的關係,啟示基督為應驗一切獻祭犧牲的代替者,所以摩西的制度都是因著基督成就而失去作用,盡都消逝了。本書與羅馬書的干係可有相似之點。羅馬書是寄達外邦首都羅馬的教會,論到義人必因信得生之道,以基督為人得救贖罪蒙恩的中保。兩書同論一個王與國度所發生的關係,故讀本書時,必須同時而讀舊約摩西五經與羅馬書,才能前後印證,互相通曉,諳熟其中真理的奧秘。——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希伯來書的作者為誰?】 這是歷代解經家所爭論不休的一個難題中的難題。但大概分為兩種主張:一種主張認為是保羅隱名之作;另一種主張認為並非保羅作品。 一、認為希伯來書是保羅隱名之作的解經家的意見如下: ①希伯來書是保羅親筆之作,是東方教會(希拉教會)所公認的,他們以為除保羅以外,在當時的使徒中,保羅的同工中,甚至第二世紀的信徒中,無人能著作此書。 ②保羅所有的書信都說明是他自己寫的,唯獨希伯來書無保羅之名,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保羅受派作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不是作猶太人的使徒。當時各地的猶太信徒只推崇彼得,對於保羅往往有偏見。所以保羅不置名在本書中,以爭取猶太人信徒的閱讀。 ③保羅在各地方對猶太人講道的方法與內容,與希伯來書十分近似,本書筆法與保羅所寫各書信亦相同。 ④本書作者與讀者是有深厚情誼的(十三18-19),又本書讀者是最先信主者,在真道上亦可作別人師傳者(二3,五12),證明本書是寫於第一世紀,而非後人之作。所以以保羅為本書作者,最為適宜。 ⑤教父革利免以為本書是保羅用希伯來文寫出,由他的同工路加譯為希拉文者。可能保羅在本書所引用的舊約經節是直接引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但路加譯述時則改為引用七十譯文的希拉文舊約,所以本書所引用的舊約經文多由七十譯本引來。 ⑥有人相信保羅曾零碎地寫成本書各段教訓,由數人將他的作品編輯而成為一封完整的書信。這是教父耶柔米的意見,他認為全書均由別的希拉文學者編輯及加以修飾,最後一章由18節至25節則可能由保羅親筆為文,問候讀者。所以他說“我略略寫信給你們,請你們聽我勸勉的話”。可是在此以前,希伯來書全書均用“我們”而不用“我”,表示這書是一集體作品,最後才由保羅親筆問候,以示保羅同意本書內容。 ⑦教父阿利金認為希伯來書是作者以保羅的思想來寫成,在保羅仍在生之時,或在保羅為主殉道之後,即寫成此書以勉勵海外各地信耶穌的猶太人。所以在最後的問候中稱提摩太為“我們的兄弟”,表示是與提摩太同一輩的信徒。 二、認為希伯來書不是保羅的作品的解經家,意見如下: ①是保羅的同工巴拿巴的作品。他是利未人,十分明瞭聖殿與獻祭的各種情形(徒四36)。他生在居比路,是一位國外的猶太僑民,居比路人以能寫優美希拉文名聞於當世,所以他寫此書,相信是無問題的,他也明白各地“猶僑”的人生觀,他的名字是“勸慰子”之意,本書充滿安慰,正合他的天賜使命。 巴拿巴曾與保羅一同到海外傳道(徒十三2-3,十五2),所以很受保羅神學思想的影響。本書所引證舊約有關聖殿與聖禮的一切記載,是十足一個僑居海外的猶太人手筆,不是生在帕勒斯坦猶太人的語氣。至於他不置名,可能是他謙遜的表現。 這是教父特杜連(TERTULLIAN)的看法。也為許多學者所接受。 ②是路加所作。路加是保羅的老同工,一直陪他到殉道的時候(提後四11),他的希拉文是優美的,在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中表現出他寫優美希拉文的天才。希伯來書的希拉文也被專家認為是很優美的希拉文作品,所以只有路加能勝任。 本書引用舊約經文共甘九次,其中有廿六次是引用希拉文舊約七十譯本,不是直接引用希伯來文舊約的。證明作者是熟悉希拉文舊約聖經的人,保羅所有的書信大都直接引用希伯來文舊約,自己譯為希拉文的。 如果說本書是保羅用希伯來文寫成(保羅從來未曾如此作),再由路加譯為希拉文,但路加是否懂希伯來文,則大有疑問,因他是外邦人,不是猶太人。 ③是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二人的作品。這兩夫婦曾與保羅同工(徒十八2-3;18)。當亞波羅熱心傳道時,百基拉與亞基拉接他到家中為他曾詳細講解神的道(徒十八25-26)。可見他兩夫婦在真理上有很深的根基。他們生在本都,也是僑居外國的猶太僑民,能用希拉文寫作,相信是甚可能的。他們在羅馬的家中有教會(羅十六5),足見他們對於主耶穌基督的關係,高人一等。他們不在本書中署名,是因為避免猶太人所輕視,因為猶太人是不輕易接受女人的教訓之故。再者,本書常用“我們”一詞,表是不是出於個人手筆,如系夫婦二人合著,則甚適宜。 這是德國著名學者哈那克(MR.HARNAK)的見解。 ④馬丁路得則以為是亞波羅所著。亞波羅是猶太人,生在亞力亞大,即埃及最北的大城,是僑居國外猶太哲學研究中心,是一個有學問(或說有口才)的學者,最能講解舊約的聖經。亞力山大猶太哲學家注重“預表學”,相信亞波羅也是在這一方面有專長。希伯來書中充滿預表之道,所以由亞波羅去寫作,是極可能的。他在亞居拉與百基拉府上受了深造之後,變成“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的人(徒十八28)。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曾給予亞波羅相當崇高的推薦,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三6)。這就表示亞波羅的工作比保羅更重要。或說,保羅對外佈道,亞波羅對內造就。保羅對人講救恩之道,亞波羅對信徒講預表的奧秘。 ⑤還有人以為是保羅的同工西拉的作品,更有人以為是傳福音的腓利所寫。但均是臆測之論,並無第一二世紀任何作者的佐證。 以上各種“非保羅”的作品的本書著作人,均可作為參考,不少解經家堅持本書為保羅之作,實過於主觀。神既然不讓我們知道希伯來書是出於誰的手筆,我們勉強求知,實屬多餘。 英文欽訂本聖經是1611年所出版,在希伯來書頭上仍標明是保羅達與希伯來人的書信。可是美國修正本於1901年出版時,將保羅一名刪去,表示希伯來書本身及外證都無法證實為保羅的作品。 本人的結論乃是: 希伯來書作者為誰,除神以外,無人知曉,亦不必求知。正如本書第七章所談論的麥基洗德一樣,那是一位神秘人物,“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3節)。照樣,希伯來書也很神秘,我用相反的語句來形容它:“希伯來書,有保羅的寫作精神,有亞波羅的預表學口才,有路加優美希拉文文筆,有巴拿巴的熟悉祭禮的內容,有亞居拉與百基拉對真理的更深認識,有亞力山大教師的教學精神,與別的書信完全不同”。 ──
蘇佐揚《聖經難題》 【本書的讀者為誰?著於何時何地?】 希伯來書的讀者為誰,比它的作者為誰的問題更複雜。但我們可以根據本書內容,發現本書讀者的幾個特點: 一、這一班信徒是聽道很久的,不是新聽道的人(五12)。 二、這一班信徒不是直接由使徒傳道而信主的,乃是間接受教的(二3)。 三、他們曾為神工作,對人顯出愛心,伺候聖徒。相信是樂於行善的信徒(六10,十三l-2)。 四、他們曾為主受苦,家業被搶奪(十32-34)。 五、他們曾接受不少傳道人教導(十三7)。 六、他們認識從意大利來的信徒(十三24)。 七、他們認識提摩太(十三23),稱之為弟兄。 八、他們是希伯來人,即僑居海外的“猶僑”,遵守希伯來人的一切風俗習慣,而非已經完全羅馬化的“僑生”。那些僑生只懂希拉語及遵守一切希拉人與羅馬人的習慣(徒六1這節聖經把猶太人分為希伯來人與說希拉語的猶太人)。 不過,本書的書名“致希伯來人書”,是在第二世紀的時候為抄經者所添上。當然這是毫無問題的,因為本書內容是不適宜於外邦人閱讀的。 本書是寫給住在什麼地方的希伯來人,則解經家的意見分為二: ①是寫給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人,因為本書十章所說他們曾為主受逼迫,可能是指耶路撒冷的逼迫,而非尼羅皇對信徒的逼迫而言(徒八1-3)。 可是,如果他們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人,一定親身聽過主耶穌的教訓,或最少也聽過使徒們的教訓,也可能有份參加五旬節大聚會(徒二章)。但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他們並非直接由主耶穌或使徒口中聽道蒙恩的(見上述第二條)。 同時,耶路撒冷的信徒,一般說來,貧者居多,所以保羅把哥林多教會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幫助他們(林前十六3)。但是希伯來書的讀者有力行善幫助窮人,證明他們不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人。 至於本書第十章所說他們為主受逼迫,是在外國的遭遇。相信這些讀者是在尼羅皇逼迫基督徒的時候遭遇一些不幸的事情,但不是在逼迫教會最厲害的時候。 ②是寫給外國各地的猶太僑民,可能是下列各大城市之一的猶僑,即安提阿、以弗所、埃及北部的亞力山大或羅馬。解經家相信是寫給羅馬的猶太人,是因為根據本書十三章的問候語;“從意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24節)。 “從意大利來的人”一語表示這封信是寫給羅馬的猶太人,他們住在羅馬,那些由意大利各地來到作者的地方旅行或經商,參加作者所主持的聚會,當作者寫這封信給羅馬信徒時,這些從意大利來的人(可能是猶太人)也附筆問候他們的老朋友。 ③但是另外一些解經家則請作者本人是在羅馬,這封信是寫給羅馬以外各地的猶太僑民。理由是“從意大利來的人”一語原文有兩個解釋: a.是從意大利省各地來到羅馬經商或旅行的猶太人。他們在羅馬附筆問候本書的讀者,這就表示本書作者當時在羅馬。 b.是從意大利到外國去的猶太人,正如上述第②說的解釋,這就表示本書作者當時不在羅馬。 這些解經家認為本書寫在羅馬,是非常可能的,因為本書十三章23節提及“提摩太已被釋放”,那是在羅馬所發生的事,作者在羅馬,所以對此事甚為清楚,比他自己的信徒較知道的更早。
所以希伯來書的讀者是散居在猶太地以外的猶太僑民。又根據本書所講舊約各種人物、祭禮與預表,那是亞力山大城的猶太人所最喜歡研究的,因此本書讀者甚可能是亞力山大的猶太僑民。 作者本人認為,希伯來書並不是一封“書信”,乃是一篇“講壇”,一篇重要的“論文”,作者甚可能是一位飽學之士的教師,讀者是他的一班學生。他們都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喜歡研究耶穌基督與舊約的關係,可能作者對這一班可愛的學生訓練已有相當時日,現在這位老師因事他去,或到別的城市去從事同樣聖工,唯恐他以前那一班“神學生”所學習的隨流失去,使這位“神學教授“枉費心血,所以寫這本小冊子來繼續教導、勉勵他們。 讀者和作者都是僑居在猶太地以外的猶太人,那是毫無疑問的,從本書十一章,著名的“信心章”中所提及”更美的家鄉”的思想,便知他們並不是希望回到地上的耶路撒冷去,乃是希望到天上的家鄉去。 這位教授是與提摩太同工的,作者答應將與提摩太一同去看這一班神學生(十三23),作者心裡也很焦急地要趕快回到他們那裡去(十三23)。 至於說這一班學生是在埃及北部名城亞力山大寄居的,也是非常可能的,猶太著名哲學家用.羅(PHILO)便是古亞力山大講學的有勢力的人物。那些居住在亞力山大的猶太人,多少會受到腓羅的影響。這些人喜歡研究舊約聖經的一切歷史與人物的預表,希伯來書也是在“預表學”方面有很詳盡的發揮。 希伯來書著書時間,不能退過紀元後70年,因為那是耶路撒冷被羅馬將軍提多毀滅的一年。本書並未提及聖城被毀的事,但本書著於聖城被毀之前,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提摩太尚在生。所以相信本書是著於紀元後67年至68年之間。 ──
蘇佐揚《聖經難題》 【甚麼時候寫成?】 我們唯一的資料只可以從書信的內容找出來。很明顯的,當時已經是信徒的第二代了(二3)。就是親耳聽聞主道的人把福音的信息傳給他們的,而當時的讀者對基督徒的信仰並不陌生;應該是達到成熟的階段了(五12),他們信主的歷史也渡過了一個悠長的歲月(十32),而且寫下過一段輝煌的史跡,因為作者凓意提示他們要反省昔日信徒英勇殉道和效法他們(十三7)。 所以決定寫書的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從信中提示的教會迫害作推測了。他們的教會領袖曾英勇却道而死(十三7),但讀者目前仍未正式受迫害,也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但他們亦已為信仰而吃盡苦頭,甚至家業被搶去(十32,34),而信中清楚警告他們另一次大迫害亦將來臨。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本書是在兩次迫害之間寫成的,當時的信徒尚未身受迫害之苦。但亦處於不利和受人蔑視的地位了。首次信徒迫害日期是主後六十四年尼祿王(Nero)期間;第二次迫害在主後八十五年多米田(Domitian)時代。故此我們推測它寫成的時候是很接近第二次教會迫害時期,大約是主後八十年左右的事了。――《每日研經叢書》 【寫作日期】 雖然這書的作者不詳,但其寫作日期卻可追溯至接近事實。 外證 羅馬的革利免(主後95年)曾引用本書,這是第一世紀的時候。坡旅甲和殉道士猶斯丁曾引用本書,但卻沒有說明作者是誰。亞曆山太的丟尼修引述希伯來書,並說這是保羅寫的;亞曆山太的革利免則說是保羅用希伯來文寫成,然後由路加翻譯。(不過,本書看來不似是翻譯而成的。)愛任紐和希坡律陀認為希伯來書不是保羅寫的,而特土良則認為作者是巴拿巴。 內證 作者似是個第二代的基督徒(二3;一三7),所以成書日期不會像雅各書或帖撒羅尼迦前書(比較一○32)那樣早。由於書中內容並沒有提到猶太戰爭(戰事於主後66年開始),而看來聖殿祭祀仍然存在(八4;九6;一二27;一三10),因此可以推斷成書日期大概是主後六十六年之前,並肯定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毀(主後70年)之前。書中提到逼迫(一二4),但信徒「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如果本書是要寫給在義大利的信徒的話,基於尼祿在歷史上曾進行血腥的迫害(主後64年),那麼這封信的寫成日期就不會在主後六十四年年中之後。因此,本書極可能是在主後六十三至六十五年期間寫成的。──《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書信是寫給誰的?】 現存的最早期手抄本,均在本書開頭冠以「致希伯來人書」12,而且沒有任何手抄本不如此定名的。早在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和特土良時代,本書就冠以此名流傳於世。然而,從本書的內容來看,他並沒有特別宣稱受書人就是希伯來人。因此,「致希伯來人書」字樣,很可能是後人加上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最首要的關鍵是對「希伯來人」這個詞的界定。它可以特別指講希伯來語(或亞蘭語)的猶太人,若是如此,即為有別於講希臘語的猶太人。這種假設或許可以從新約聖經得到一些佐證(參:徒六1、2;林後十一22;腓三5),但是我們不知道當初這卷書信冠以希伯來書字樣時,是否基於此一意識。也許其意義僅僅是希伯來人(也就是猶太籍基督徒),不管是操希臘語或亞蘭語的。這一般性的用法較可取。──《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書信的傳統標題有些籠統,但是行文中我們看出,作者心目中有一特定的群體,這是很有意思的。顯然作者很熟悉受書人的歷史和背景,知道他們因信仰受到迫害,即使家業被奪去,仍然有很好的表現(十33、34)。他知道聖徒們的寬宏大量(六10),也知道他們心思的現況(五11及下,六9及下),現存的實際問題,諸如對教會領袖的態度(十三17),以及金錢與婚姻問題都一一提及(十三4、5)。從整卷書信來看,作者對這一群時時在他心目中的人,有親身認識,這似乎是很合理的推論(參十三18、19、23)。──《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人從五章12節,十章25節推測出對此一團體的性質。五章12節是對一群現在本該作師傅的人說的,這點建議我們,受書人必定是個大型基督徒團體中的一小撮人。最獲得支援的解釋是,他們從一所教會中分裂出來,自己形成一個家庭小組。十章25節的勸勉使這種看法獲得支持,作者勸勉受書人不要棄絕曾經一起聚集的團體,不可能全教會的會友都有成為師傅的潛在能力。很可能這個分裂出去的團體,認為他們自己比其他人強,尤其是如果他們擁有比較優異的恩賜。──《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信是寫給誰的?】這個問題也是要靠書信內容的説明才找出答案來。我們肯定知道它不是寫給任何大的教會,否則那地方的名稱不會這麼容易就消失的。書信中提及讀者的教會已建立多時(五12),他們曾經受過迫害(十32,34),在他們的過往偉大的日子中,曾經有過出色的領袖和教師(十三7),而他們的教會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們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較開通自由(六10)。――《每日研經叢書》 【主旨要義】 本書雖然以書信的形式結束(13:22-25), 但基本上是一篇訓詞。作者首先極力陳明基督的優越性,強調無論在啟示、名分、權柄或救贖的成就上,基督都超越舊約的使者或祭司(「超越」,和合本多譯為「更美」。原文此字在本書共出現十三次之多)。不但如此,舊約很多禮儀及人物所預表的,正是這位基督;祂成全了神在歷代以來所預備的計畫。這救恩既已完全,便永遠有效,不須加以補充或取代。作者接著勉勵信徒:既然福音是這般完美,他們便應該堅守到底。此外,作者亦以基督和歷代聖賢的榜樣鼓勵他們,另在本書加插五處警戒性的經文(見下文大綱),以逐步加強的語氣,就離棄基督真道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提出警告。 在一次座談中,有一青年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才可以使基督徒相信他們所相信的呢?』這正是希伯來書的主題。如何使基督徒信——使基督徒活像基督徒。—— Ray C. Stedman《末了的話——希伯來書新觀》 【希伯來書指出禮儀乃是基督的預表】希伯來書清楚地指出,所有舊約中有關禮儀的律例,像獻祭及祭司的職務等,都不過是基督的預表。基督是最偉大的救贖者,祂是忠信的祭司,也是神人間惟一的中保。 一八八八年,佐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藉他的柯達照相機使攝影術有澈底的改革。他的發明首次使攝影成為大眾化。 今天,我們攝錄影帶增加了色彩、活動和音響的廣度。假如我們將古今的影像作一比較,初期的照片只不過是模糊的影子而已。 在摩西的獻祭體系中,我們看見了耶穌基督的影兒。舊約和新約都呈現了神準確的形像,但藉著基督,我們發現了所增添的色彩、活動和音響。這一位神而人,就住在我們中間。――
播道會《影子的背後――研讀希伯來書》 【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多數人都同意,從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來看,耶穌為祂百姓禱告的角色,與希伯來書七25所說︰耶穌為大祭司,為祂百姓代求的觀念,有密切的關聯。──《丁道爾聖經注釋》 希伯來書和司提反在使徒行傳第七章的證道,其中有很多類似之處49,因此有人認為寫使徒行傳的路加纔是本書作者。然而,撇開作者是誰的問題不談,很明顯的是︰兩者都強調了亞伯拉罕的蒙召,以及強調不是人手所造之聖殿的重要性。希伯來書和使徒行傳第七章,對於研究舊約聖經歷史的方法,以及這些歷史的評價,的確有點一致。──《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個問題也是要靠書信內容的説明才找出答案來。我們肯定知道它不是寫給任何大的教會,否則那地方的名稱不會這麼容易就消失的。書信中提及讀者的教會已建立多時(五12),他們曾經受過迫害(十32,34),在他們的過往偉大的日子中,曾經有過出色的領袖和教師(十三7),而他們的教會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們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較開通自由(六10)。 有一個直接的提示是記載在十三章廿四節中結束本書時的請安:『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這句話可以作兩方面的解釋:一則是這信從義大利寫出,二則是寫信到義大利去。我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較大。若果是義大利,就肯定是羅馬無疑了。 但這信不是寫給整個羅馬教會,否則接信人的名稱一定不會失去的。它給予我們的印象是寫給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而且他們亦很有學問,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真道,和準備自己做教會的導師的(五12)。他們肯定是有高深學識的人,因為讀這信的人必需具有極豐富舊約知識纔可以看得懂的。 總括來說,寫這信的人是一個偉大的教師,讀者就是羅馬一間書院中的信徒,或一班有學問的信徒。作者曾做過他們的老師;當時彼此分隔異地,作者深恐他們會離開信仰,隨波逐流,因而寫這信勉勵他們。內容近似講學的講稿多過書信的體裁。雖然結語仍沿用問安的書信格式,但開首並沒有用像保羅寫信時慣用的語調。作者稱它為一篇『勸諭的話』。――《每日研經叢書》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從很多角度看,希伯來書在新約聖經中都是獨特的。這卷書並沒有用書信的形式開始,卻以書信的形式結束;且義大利是明顯的目的地,或是由義大利發出的(一三24)。本書是寫給某個特別的群體,很可能就是希伯來裔的基督徒。有傳統的說法認為,這書信原是寫給一家細小的家庭教會,是沒有跟任何大型和有名的教會拉上關係的,因此,寫作目的和收信人並沒有流傳下來。這卷書是全本新約聖經中,文學風格最優美的。本書富有詩意,且大量引用七十士希臘文譯本的舊約聖經(LXX)。本書詞彙豐富,在希臘文的運用上,無論是在動詞時態及其它細節上,都極之精確。 雖然這卷書一方面十分猶太化(有人曾將其與利未記相比),但書中所載的警告,提醒信徒勿偏離基督受死贖罪的真理,去附從宗教儀式條文。這是基督教世界在任何時代都必須留心的。因此,這卷書極之重要。──《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雖然一些早期的英文聖經英王欽定本將保羅的名字列在這書的卷首,但希伯來書的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的身分表明出來。早期的東方教會(亞曆山太的丟尼修和革利免)認為保羅是這書的作者。這種見解曾面對不少的質疑,但自亞他那修的時候便流行起來,最終為西方教會所接受。然而,今天鮮有人堅持認為保羅是這書的作者。俄利根認為這書的內容與保羅的教訓一致,且有保羅的筆觸;然而,原著的風格與保羅的風格極為不同。(當然,一個寫作的能手可以運用不同的風格,所以這也不足以否定保羅是作者的可能。) 對於本書的作者,過去有人提出過幾個可能性:路加,因為他有類似的風格,且熟識保羅的教訓;巴拿巴、西拉、腓利,甚至亞基拉和百居拉。 馬丁路德認為作者是亞波羅,因為他的背景與本書的風格和內容吻合:對舊約聖經有博大的認識,且極為能言善辯(他的故鄉亞曆山太,素以雄辯術聞名)。然而,有一點反駁亞波羅是作者之說,就是在亞曆山太的傳統裡,並沒有流傳此理論。本書若真的由亞曆山太人所寫,傳統大概不會不提。 基於某些原因,我們的主認為還是不把作者的身分透露為妙。有人認為本書確是保羅所寫,但他卻有意隱瞞,因為猶太人對他心存偏見。這固然是可能的,但俄利根的古訓是至為恰當的了:“只有神肯定知道是誰寫了這卷書。”──《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雖然主後一八○年亞力山大的聖經將希伯來書編為保羅的十四封書信之一,然而希伯來書的作者是否保羅則一直眾說紛紜。不能斷定是保羅所寫的原因: 本書沒有明言作者是誰; 作者沒有運用使徒權柄; 初期教父沒有一致結論。因此我們只能說希伯來書的作者不詳,只有神知道作者是誰。──《新舊約輔讀》 【受書之人】雖然全書無“書達希伯來人”的字樣,但全書的言論,都顯出是為希伯來人寫的,因為所引證據,設非希伯來人,必不可領會。且此書與舊約極有極關係。按十三章七節,又十七至十九節,似乎此書是達於一部分的希伯來人,而此一部分之希伯來人,似為作者所相識。有說此書是寄去耶路撒冷的信徒,或是別處,都無確實的證明。總之,無論牠寄去何處,寄與何人,究是一部寶貝高深,信徒所必需的靈書,為天下一切信徒所當讀的。──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 【作書之時】根據八章四節,九章六節,十章十一節,十二章廿七節,十三章十節的文氣語體,可見當時聖殿尚未毀滅,且有說十章廿五節“那日子臨近”的那日子,是指耶路撒冷遭滅的日子。如是,此書必作於主後七十年之前,因耶路撒冷是在主後七十年被滅的。所以公認希伯來書,是作於主後六十三年至六十六年之間。至於作書之地點,頗難考查。──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 【寫作日期】雖然這書的作者不詳,但其寫作日期卻可追溯至接近事實。 外證羅馬的革利免(主後95年)曾引用本書,這是第一世紀的時候。坡旅甲和殉道士猶斯丁曾引用本書,但卻沒有說明作者是誰。亞曆山太的丟尼修引述希伯來書,並說這是保羅寫的;亞曆山太的革利免則說是保羅用希伯來文寫成,然後由路加翻譯。(不過,本書看來不似是翻譯而成的。)愛任紐和希坡律陀認為希伯來書不是保羅寫的,而特土良則認為作者是巴拿巴。 內證作者似是個第二代的基督徒(二3;一三7),所以成書日期不會像雅各書或帖撒羅尼迦前書(比較一○32)那樣早。由於書中內容並沒有提到猶太戰爭(戰事於主後66年開始),而看來聖殿祭祀仍然存在(八4;九6;一二27;一三10),因此可以推斷成書日期大概是主後六十六年之前,並肯定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毀(主後70年)之前。書中提到逼迫(一二4),但信徒“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如果本書是要寫給在義大利的信徒的話,基於尼祿在歷史上曾進行血腥的迫害(主後64年),那麼這封信的寫成日期就不會在主後六十四年年中之後。因此,本書極可能是在主後六十三至六十五年期間寫成的。──《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年期】本書多處提到會幕,祭司供職等,可見當時聖殿仍在,並未毀壞(聖殿於主後七十年被毀);而十二章亦暗示大迫害仍未到,故必然不會早於七十年;所以說希伯來書大概書成於主後六十至七十年間是很準確的。──《新舊約輔讀》 【著書時期】本書的著作時期,難以絕對確定,但大概是主後六十至七十年。按照二3和十三7,可知受書人是下一輩的信徒,而且信主頗久(五12;十32),他們前輩的屬靈領袖大概都已去世了;同時書中也常論及聖殿的禮節等,可見當時羅馬軍兵尚未攻佔聖城,聖殿的各種禮節仍存在;並且按十三23,當時提摩太仍活著。從這些地方,可以測知本書的著書時期,約在主後六十至七十年之間。――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寫作背景】本書沒有注明作者,學者們多同意此書並非保羅所作。因為本書的文筆、風格、推論及引用舊約經文的方式等,都跟保羅書信不同。 來二3更顯示,作者似乎與讀者一樣,對救恩的認識,並非來自直接的啟示,所以他不可能是使徒。故有人猜測作者是巴拿巴、亞波羅或其它人,如腓力、路加等。 本書大概於主後七十年之前寫成
, 因為八3; 九6; 十2等似乎暗示了成書時聖殿的禮儀仍在進行中,全書亦找不到任何有關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淪陷或聖殿被毀的跡象。若聖殿已被焚毀,作者在強調舊約禮儀被基督取代時,應可引用此事以表明舊約禮儀的結束,但作者並沒有這樣做,顯示當時聖殿仍然存在。 按照本書的標題,作者是以“希伯來人”為對象,但此標題不屬本書正文,而且也沒有說明讀者的所在地。有些學者相信本書是寫給羅馬的信徒,因讀者似乎與義大利人有關(十三24) 。 無論如何,這些信徒是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作者所引用的舊約經文乃出自希臘文譯本)。本書的主題多以舊約為背景,作者亦多次引用舊約聖經以支持自己的論點,這顯示讀者們都承認舊約聖經的權威,且對舊約歷史和禮儀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及嚮往。他們是第二代的信徒,對救恩的認識主要是從他人領受所得(二3)。 他們曾為福音受苦 (十32-34;
十二4),但靈命的長進卻半途停頓下來(五11-12),且有變節返回推崇律法主義之猶太教的傾向(十36-39; 十三9)。當時在羅馬人的統治下,作猶太教徒遠比作基督徒安全,很多信徒可能因此不願意完全脫離猶太教,以免遭受迫害。本書之目的正是針對這個危機:一方面指出基督福音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勸勉信徒不要離棄真道,務要憑信心堅持到底。──《串珠聖經注釋》 【雙重背景】希伯來書作者有雙重的思想背景。首先是希臘的背景,在作者之前五百年柏拉圖的時代開始,希臘人一直受著一種強烈相對的思想所籠罩:真與不真,見與不見,暫時與永恆。希臘人認為真的世界只存在某一個地方,而今世只不過是那真世界的幻影和不完全的複本而矣。柏拉圖就持著這種思想,他認為在某處的世界存著那完全的形式,或稱意念,或稱模樣。在眼前那個不完全的世界裡,每一事物都是仿照那個真的而複製出來。舉一淺顯的例來說,先有一張完全模樣的椅子,存在那個真世界裡,後來做這個世界的椅子時,則照著那個真的模樣仿襲而製成。所以柏拉圖說:‘創造主先照著一個永恆不變的模樣去創造和設計,眼前的世界只不過是一個複製本而已。’斐羅(Philo)承襲了柏拉圖的思想,也曾說:‘神從開始就知道,除非有一個好的樣本,就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複製本。凡感官感覺到的事物,沒有一件不是沒有瑕疵的;因為它不是摹仿原始的模式和屬靈的意念而做成的,當 神準備造這個肉眼可見的世界時,祂先構成一個理想世界,然後照著那個非肉體的和相似神模樣去做這個肉體的世界。’當羅馬史家西塞祿(Cicero)提到人所認識和在世上應用的法律時,他說:‘我們在地上根本不能夠有真的逼真的法律與真正的公義;我們只有一個幻影和一個草圖而已。’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一致認為真實的世界只存在彼方,目前的世界只不過是一個不完全的複製樣本。我們現在只能夠做到的,就是猜度和摸索,參照一個草圖和不完全的樣本而生活。但是在那看不到的世界才有真實和完美的事物。當紐曼(Newman)死時,人們為他立像紀念,在像台腳寫上一句拉丁文:‘離棄那一切的幻影和相似真理的世界。’果真如此,人在今世的指望就是要逃離這些幻影和不完全的事物,進入真境當中。這正好是希伯來書作者所提出的宗教思想,耶穌基督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願望。希伯來書作者清楚地告訴希臘人:‘你們窮一生之力去尋找逃離幻影求得真理,這正好是耶穌基督可以幫助你們得到的。’――《每日研經叢書》 【希伯來人的背景】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想還有猶太人的背景。猶太人認為走近神是一件危險的事。神對摩西說:‘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卅三20)。雅各在毗努伊勒(Peniel)很驚訝地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存。’(創卅二30)瑪挪亞(Manoah)知道了到訪的人是誰後,亦很惶恐的對妻子說:‘我們必要死,因為看見了神。’贖罪日乃猶太人崇拜的大節期。一年中只有這一天才准大祭司進入神居住的至聖所。除了大祭司外,從來沒有人可以進去的。而且律法還警告他在裡面不准久留,否則以色列民就必遭災禍。人走到神面前是一件可怕的事。倘大祭司在至聖所內停留過久,亦會遭神擊斃的。 基於這點,約的觀念就在猶太人的思想中產生出來。神本著自己的思典,親臨以色列民,這恩典不是靠人的功勞而得來的。祂並要和他們建立一個特殊的關係。但這特殊的交往關係是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以色列民必須遵行律法。我們可以在出埃及記廿四章三至八節中看見神如何在一個戲劇性的場面中,將律法授與以色列民而建立這個關係。 所以只要以色列民遵行律法,就可以到神面前。不守律法就是犯罪,而罪堵塞了通往神的路。利未祭司制度和獻祭就是為清除這個堵塞而設的。神賜人律法;人犯罪;產生了障礙;因此要獻祭;獻祭目的在乎開啟通往神的路。但在現實的生活經驗中,整個制度卻因罪和獻祭互為因果,迴圈下去,而失去它的功能,結果不能把因罪而做成的中間障礙除去。――《每日研經叢書》 【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獻祭】所以人需要一個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獻祭,只需一次過把祭物呈獻給神,而永遠開啟通往神的路。希伯來書作者認為只有基督才能擔當這個重要角色,因祂是完全的祭司,本身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從人性言,祂可以引人到神面前去;從神性言,祂可以引神進入人間去。祂自己沒有罪,所以那完全的獻祭是把自己作祭物。耶穌既獻上完全的祭,以後就毋需任何祭物了。希伯來書作者向猶太人說:‘你們窮一生去尋求一個完全的祭司,獻上完全的祭,能使你通達神面前,你們在耶穌基督裡,不是已經得著了嗎?唯有耶穌一人才可以做到的。’ 希伯來書作者對希臘人說:‘你們不住逃離那些幻影進入真境;你們在耶穌基督裡可以找到了。’同時又對猶太人說:‘你們不住尋找那完全的獻祭,開啟因你們的罪而堵塞的路,你們在耶穌基督裡已經找到了。’本書中心思想就是唯獨耶穌一人才可以帶領人進入真境,通到神的面前。――《每日研經叢書》 【甚麼時候寫成?】我們唯一的資料只可以從書信的內容找出來。很明顯的,當時已經是信徒的第二代了(二3)。就是親耳聽聞主道的人把福音的信息傳給他們的,而當時的讀者對基督徒的信仰並不陌生;應該是達到成熟的階段了(五12),他們信主的歷史也渡過了一個悠長的歲月(十32),而且寫下過一段輝煌的史跡,因為作者著意提示他們要反省昔日信徒英勇殉道和效法他們(十三7)。 所以決定寫書的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從信中提示的教會迫害作推測了。他們的教會領袖曾英勇衛道而死(十三7),但讀者目前仍未正式受迫害,也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但他們亦已為信仰而吃盡苦頭,甚至家業被搶去(十32,34),而信中清楚警告他們另一次大迫害亦將來臨。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本書是在兩次迫害之間寫成的,當時的信徒尚未身受迫害之苦。但亦處於不利和受人蔑視的地位了。首次信徒迫害日期是主後六十四年尼祿王(Nero)期間;第二次迫害在主後八十五年多米田(Domitian)時代。故此我們推測它寫成的時候是很接近第二次教會迫害時期,大約是主後八十年左右的事了。――《每日研經叢書》
【書信是寫給誰的?】這個問題也是要靠書信內容的説明才找出答案來。我們肯定知道它不是寫給任何大的教會,否則那地方的名稱不會這麼容易就消失的。書信中提及讀者的教會已建立多時(五12),他們曾經受過迫害(十32,34),在他們的過往偉大的日子中,曾經有過出色的領袖和教師(十三7),而他們的教會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們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較開通自由(六10)。 有一個直接的提示是記載在十三章廿四節中結束本書時的請安:‘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這句話可以作兩方面的解釋:一則是這信從義大利寫出,二則是寫信到義大利去。我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較大。若果是義大利,就肯定是羅馬無疑了。 但這信不是寫給整個羅馬教會,否則接信人的名稱一定不會失去的。它給予我們的印象是寫給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而且他們亦很有學問,經過長時間的學習真道,和準備自己做教會的導師的(五12)。他們肯定是有高深學識的人,因為讀這信的人必需具有極豐富舊約知識才可以看得懂的。 總括來說,寫這信的人是一個偉大的教師,讀者就是羅馬一間書院中的信徒,或一班有學問的信徒。作者曾做過他們的老師;當時彼此分隔異地,作者深恐他們會離開信仰,隨波逐流,因而寫這信勉勵他們。內容近似講學的講稿多過書信的體裁。雖然結語仍沿用問安的書信格式,但開首並沒有用像保羅寫信時慣用的語調。作者稱它為一篇‘勸諭的話’。――《每日研經叢書》 【寫的人是誰?】作者是誰?這是本最難解的問題。正因為作者身份不明,所以長久被擱置在新約正典的邊緣。本書最初的名稱是:“給希伯來人。”而沒有寫書人的姓名,亦未嘗直接與保羅所寫的書信相提並論。亞力山太的革利免曾推測,可能保羅先用希伯來文書寫,然後路加代為執筆翻譯,這可以解釋本書的文體和保羅的手筆有很大差異之處。俄利根曾寫過一句評語:‘只有 神自己才肯定知道誰是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土良認為作者是巴拿巴(Barnabas)。耶柔米(Jerome)則說拉丁教會確定此書不是保羅寫的,關於作者,他又說過這樣一句話:‘希伯來書的作者,無論是誰都好。’奥古斯丁(Augustine)亦持相同意見。馬丁路德宣稱這本書斷不能出自保羅的手筆,因為它的思想不似保羅寫的。 照教會歷史的演變,從來沒有人認真肯定說保羅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但為甚麼希伯來書又會和保羅混在一起呢?答案很簡單。當時確定新約經典時,接納和摒棄的唯一試金石就是書卷的作者是否出自使徒,或者作者直接和使徒有密切的關係。當時希伯來書已經馳名於整個教會的圈子裡,同時又為信徒所愛戴和推崇。許多人都抱著俄利根的說法,認為只有 神才知道誰是作者,但暗地裡又覺得應該放這書信在新約的正典裡,於是索性與保羅十三封信並列,企能達到目的就算。由是觀之,希伯來書是靠它本身偉大可取之處而占新約的一席位的,但確立他的地位則非借保羅的大名不可了。人雖知本書非出自保羅,但要把本書列入不朽之作,而又不知道作者是誰,於是硬說它是保羅的書信了。――《每日研經叢書》 【希伯來書的作者】我們可否猜他是誰呢?從許多候選人中,我們揀三個來談談。 特土良認為是巴拿巴(Barnabas)寫的。巴拿巴是塞普魯斯島(居比路,Cyprus)的本土人;當地人以講優美的希臘語見稱;而希伯來書的希臘文體是新約中首屈一指的。巴拿巴是個利未人(徒四36)。在新約所有人當中,他對祭司和獻祭制度最是耳熟能詳的。而全書都是從這個作出發點的,他被稱呼為“勸慰之子”,希臘文是paraklesis;而希伯來書就是一篇‘勸勉的話’(十三22)。在數位信徒當中,他是其中的一位可以同時說服猶太人和希臘人,在本地或外地同時可以被接納作領袖的。所以巴拿巴的身份和本書的作者吻合,但奇怪的是他的名怎樣會從這書中消失呢! 馬丁路德確定亞波羅(Apollos)是本書的作者。亞波羅,據新約的敘述,是生於亞曆山太的猶太人,能言善辯,又熟識聖經(徒十八24,林前十二3-4)。本書的作者是很熟識舊約的,而且又有口才,他的思想和辯論,如同出自一位亞曆山太人,具有深度文化的學者。所以作者一定有像亞波羅的文學思想和背景,然後寫出這樣的一封信。 著名的德國聖經學者哈那克(Harnack)作了一個傳奇故事的構思,他認為希伯來書是百基拉和亞居拉(Aquila and Priscilla)夫婦合寫而成(徒十八26),他們的家庭在羅馬,作過家庭式的禮拜聚會(羅十六5)。哈那克就此而解釋這本書開始時沒有問安的話,和作者姓名消失的原因,因為本書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而當時的女性是不許當教師的。 在這猜測的終結時,我們一如一千七百多年前俄利根所說的,只有 神自己才知道誰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對我們來說,希伯來書的作者只是把信息傳達的一個聲音而已。但我們衷心感謝 神,因為這個“無名”的作者在希伯來書中,用無可比擬的文學技巧和美麗的文筆刻畫出耶穌,祂就是引人進入真境和通達 神面前的道路。――《每日研經叢書》 【主題特色】本書雖然以書信的形式結束(13:22-25), 但基本上是一篇訓詞。作者首先極力陳明基督的優越性,強調無論在啟示、名分、權柄或救贖的成就上,基督都超越舊約的使者或祭司(“超越”,和合本多譯為“更美”。原文此字在本書共出現十三次之多)。不但如此,舊約很多禮儀及人物所預表的,正是這位基督;祂成全了神在歷代以來所預備的計畫。這救恩既已完全,便永遠有效,不須加以補充或取代。作者接著勉勵信徒:既然福音是這般完美,他們便應該堅守到底。此外,作者亦以基督和歷代聖賢的榜樣鼓勵他們,另在本書加插五處警戒性的經文(見下文大綱),以逐步加強的語氣,就離棄基督真道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提出警告。──《串珠聖經注釋》 【目的】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經歷許多憂患,使徒多有被殺,整個猶大國十分混亂,信徒一方面盼望能從宗教裡得著安慰,另一方面卻遭到猶太教徒的壓力,久而久之不免對所信的神產生懷疑。信徒信心搖動,因所遇到的艱難而灰心疲倦,失去起初的熱忱和勇氣。他們甚至灰心到懷疑相信基督是否行錯了路,以為應該回到舊約的律法下。 本書的目的為針對上述一切,明確地指出耶穌基督遠超過舊約律法和宗教制度。──《新舊約輔讀》 【作書之目的】勉勵初步的信徒,進到成熟的地點。(五章十二至十四節六章一節)就是稱義的地位,進到成聖的地位;蒙赦的生命,進到勝罪的生命;由粗淺的教理,明白高深的教理。高舉耶穌較舊約一切更美。注重耶穌基督在天為大祭司之要道。本書的鑰節,是四章十四節;本書冠節是七章廿五節。──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 【作法】在發明高深教理中,運以美妙之文筆,用比較方法,以高舉基督耶穌。注重耶穌為祭司本身之產出,並其祭司職事之優美完全。每次大道發明以後,夾一個警告,警告以後,又加安慰。有兩句話可以用來提挈本書教理方面的一切理論:就是1‘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2“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五章五節六節)此外還有幾個重要的特字,為本書所常用的就是:“完全”perfection“永遠”Eternal“天”Heavenly“更美”Better“同有”partakers“既有……我們要”Having
let us‘恐怕’Lest就這七個特字聯合來說,似乎把基督教的價值,大概包括全說了。就是基督教比一切宗教最完全。一切教理教訓有永遠存在之功效與價值。一個純全屬天之國度。一個實行的宗教。一個比較一切道理更善美的宗教。一個進前的宗教。一個警懼墮落的宗教。──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 【重要主題】
──《靈修版聖經注釋》 ※ 無可否認,本書信中的思路讓讀者覺得艱深。這主要是因為它思想的軌跡被以舊約禮儀為背景的措辭和隱喻所覆蓋。基督的大祭司職位與利未祭司制度有直接關聯,而且具有明顯的取代作用。與其他新約聖經書卷相比,希伯來書更需要對這些背景的隱喻有比較詳盡的解釋,這正是解經家的主要工作。──《丁道爾聖經注釋》 ※ 在希伯來書裡面,有好幾次說警告的話,每一次警告的話,都是因為在它前面或者後面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先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接下去就說一段警告的話;或者底下有一段最要緊的道理要說,就先有一段警告的話。這是希伯來書的特點。──
倪柝聲 ※ 希伯來書第一章是講榮耀,第二章是講受苦;第一章是講在永世裡基督是誰,第二章是講在時間裡基督為我們成功了甚麼人;第一章是講基督的身位,第二章是講基督的工作。就在這兩章中間,插入了一段警告的話。這個警告就是說我們對基督的身位和工作該抱甚麼態度。──
倪柝聲 ※ 這一本書乃是寫給已經明白救恩的希伯來人的。『希伯來』就是『渡過』或『渡河』的意思。第一個希伯來人是亞伯拉罕,他渡過伯拉大河,從河東到河西來。『希伯來人』,意思就是『渡河的人』。當初使徒寫希伯來書,就是寫給那些渡河的人,意思就是寫給那些在後面有所撇棄,在前面有所得著的人。他們在後面有舊的世界需要撇棄,在前面因著神的話要往新的地方去。──
倪柝聲 ※ 甚麼記作基督徒呢?基督徒是尋求天的,基督徒是希伯來人。希伯來人的意思是過河的人,從這編到那邊,從今世到永遠。我們所有的指望都不在這裡,我們所有的指望都在那面。──
倪柝聲 ※ 希伯來書一直把主耶穌和許多人比較。第一,主耶穌遠超過天使;第二主耶穌比摩西更尊榮;第三,主耶穌比約書亞更美;第四,主耶穌比亞倫更美;第五,主耶穌的心約比舊約更美,其中的祭物也比舊約裡面的祭物更美。──
倪柝聲 ※ 本書的鑰字︰『更美』是本書的鑰字,共用十三次(一4;六9;七19,22;八6;九23;十34;十一4,16,35,40;十二24)。──
牛述光 【希伯來書】 這是一封沒有作者署名的信,寫給一群大概歸信基督不久的人。這些基督徒可能受到逼迫,有回到舊有信仰的危險。作者寫此信為他們辨惑,解明基督真道何以比泥守律法的猶太教信仰更美、更好、更超越,勸戒信徒堅守主道,勿隨流失去
。 除了結尾的幾節問候,全信可說是一篇力辯真道德神學論文,一氣呵成,是全本聖經中同類“論文”最長的一篇。作者立論環繞三個重點:1,基督耶穌的超越性,高過舊約中任何人物,包括天使、摩西和眾先知。2,基督為神子民的大祭司,其地位遠遠超過亞倫。3,基督一次將自己當作祭物獻上,是比舊約利未的祭祀更美的完全救贖。 新約聖經此時尚未編輯成書,但神與人立的新約已由基督親自宣佈:不義得到寬恕、罪不再被紀念。有十字架為聖壇,有基督為中保,憑信心得稱義,以頌贊為獻祭,還有那不能震動的城為居所。在信的人一切都是更美且永遠
。 基督徒帶著無比的盼望在世上生活,因此能象長程竟跑的人,放下纏累,輕看羞辱,向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奔去,為要得著基督
。 本書教導我們信心的功課,列舉了自古以來如雲彩一般眾多且華麗的信心偉人和英雄。世界因他們才有了真正的進步。苦難在他們是操練信心的機會,因此能視窮乏、饑餓、捆鎖、苦害為無物。基督自己成了古往今來勇敢之人的模範,象詩人所說:“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5)。 作者在樸實且莊嚴的證道錦繡中,編織進充滿愛心的勸誡和勉勵,要讀者持定主道、忍耐奔跑、學習基督和信心偉人,等候“新天新地”的來臨
。 傳統雖說此書為保羅所作,但一般比較相信作者為初期教會中另一位主的忠心僕人。從他堅信神的應許和本書對世人的影響,也應該納入信心偉人行列。 成書時候當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毀之前。──《啟導本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 本書作者沒有在書中留下名字,新約聖經中另外只有《約翰壹書》不記作者姓名。自主後一世紀到今天,本書的作者為誰甚多討論。 初期教會作家對此意見不同甚大。地中海東岸和埃及亞歷山大城等地教會(通稱“東方教會”)多認本書為保羅用品。初期教父俄利根(Origen,主後185~284年)認為書中思想屬保羅,但由他人執筆。在北非、拉丁教會作家特土良(Tertullian約主後155~225年)則認為乃巴拿巴所寫,因他屬利未支派,熟悉祭司制度。本書最早在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流傳(羅馬主教革利免所作《革利免壹書》約成於主後95年,引用本書頗多),但主後二百年之久,西方教會不支持保羅為作者之主張。總的說來,初期教會作家對誰為作者一事均甚緘默。 本書作者為誰早在教會成立初期已難確定,今天當然更難。但仔細研究本書希臘原文內容,至少可以找出寫此信的人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色:1,此人希臘文字造詣甚高,用字遣句近乎當日論辯學派,而不同於保羅的風格。保羅喜歡在討論一事的中途,轉往討論另一事;本書作者無此傾向。2,書中所用語彙及論論方法,似受亞歷山大學派與婓羅學派影響(婓羅為亞歷山大的猶太作家,生於主前20年,死於主後50或60年
,致力將希臘的倫理哲學與耶穌的教訓鎔為一爐)。保羅來自小亞細亞的大數,受教育於耶路撒冷,無此背景。3,保羅與本書作者雖都喜引用舊約聖經,但援引的方法不同。
保羅多用“就如經上所記”、“經上說”等等方式,要讀者注意所引用的話;本書則多用“神說”或“那向你們說話的人,重點放在天父、基督和聖靈身上。 現代聖經學者中,不少主張本書為亞波羅所寫。亞波羅是猶太人,生於亞歷山大城,甚有學問,嫺熟舊約(徒十八24)。他雖然只曉得約翰的洗禮,因為聽過基督真道的教訓,便熱心講論耶穌的事(徒十八25);且憑其大勇,從以弗所遠赴亞該亞省,幫助那裡的信徒(徒十八27)。保羅在《林前》一、四兩章中提到過他(一12;四6),稱讚他的能幹。哥林多教會中且有部分信徒支援他,構成所謂亞波羅派。但他為人謙遜,盡力退讓,避免教會內部的分裂(林前十六12)。在保羅傳道後期,亞波羅是他一位十分活躍的同工(多三13)。從亞波羅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本書和保羅書信何以有相同和不同的原因。如果亞波羅為本書作者,則寫作時間當在主後68~70年。 當代學者支持此說者甚多。其他主張尚有路加、彼得、西拉 、百基拉(徒十八26,她和丈夫曾將主道為亞波羅詳細講解)及傳道者腓利。但純屬推測,無詳述價值。 二、 本書讀者 前面說過,本書最早在羅馬及其他西方教會中流傳,其早期讀者當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信徒。根據書中十三24有“從義大利來的人也問你們安”一語,雖可說本書讀者或居住義大利;但如果寫信的人也是在義大利;但如果寫信的人也是在義大利,他應該會寫出確切地點。比方一封寫於中國某一城市的信,不會說“從中國來的人也問你們安”,除非是寫於加拿大或美國有華僑居住的地方,才會這樣說。看來作者當在義大利以外地區寫此信,但有義大利人和他在一起。 作者十分熟悉他的讀者,信中提到他們靈性上的遲鈍(五11~14)、對聖徒照料的忠心(六9~10)、家業被搶(十34)、有關婚姻和金錢的事(十三4~5),以及他們歸主以後的經歷(十32~36)。書中用“引導你們的”(hoihegoumenoi)來代表屬靈領袖,這種用法不見於新約其他經卷,但那些寫於羅馬或西方教會的文獻,例如《革利免壹書》和《赫馬士牧人書》則屢見此詞。讀者中的元老領袖似乎均已謝世(十三7),但有了一批新起的領袖(十三17)。作者在書中向新的領導者致候(十三24)。 讀者到底為誰雖無法確定,但極可能是居住在義大利某一地的信徒。保羅曾在義大利的部丟利住過七天(徒二十八13~14),與他在一起的弟兄們可能來自羅馬和附近城市。作者寫此信時,提摩太已獲釋,但不在身邊,或已出去探望教會。作者說,等提摩太回來,會一道去探望本書讀者(十三23)。 本書原名“達希伯來人書”,但信中無一處(無論明示或暗示)指出讀者為希伯來人。很可能書名乃以後照傳統或揣測加上。“希伯來人”一字大概指說希伯來或亞蘭語的猶太人;更可能泛指一般說亞蘭語或希臘語的猶太人基督徒。也有人說此信乃為信主的外邦人而寫,因舊約是初期教會普遍採用的聖經,猶太與外邦基督徒都使用。外邦人基督徒閱讀舊約後可能提出利未祭司制度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等問題;又或有離開福音信仰回到猶太教的危險,需要有詳細的解答,因而寫此信。 不過從本書論證的深入,讀者須對舊約有相當認識才能體會,故一般均支持本信最早的讀者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基督徒。 三、本書要義 有猶太教背景的基督徒,不免會將他們新信從的基督信仰來和舊有的富厚猶太傳統作比較,本書為他們解明福音真理比舊信仰更美和更超越的地方。 這樣的解釋不只為猶太人基督徒辨惑,對外邦人歸信基督的也極有益處,因為當日大家都公認舊約聖經的權威,如何看待舊約所說的話急須澄清。 本書因此一開始就點出主題,也就是福音信仰的中心耶穌基督
。 神過去藉先知向以色列人的先祖說話,現在則由祂的兒子耶穌把信息告訴人。本書一開始就介紹神子的超越性,是神榮耀的光輝,來到世上洗淨人的罪。 本書的第一件工作是清楚指出神子基督的高超地位(一1~十18)。1,比天使更美:天使雖具有超越的能力,只是服役之靈,但神從未對他們說:“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2,比摩西更美:作僕人的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可是耶穌是神的兒子,治理祂自己的家。3,比約書亞更美:約書亞引領祂的百姓進入迦南,並未得到真正的安息,基督卻領導他的百姓進入那完全而又永久的安息
。4,比亞倫更美:亞倫是祭司,但他祭司的職位要傳給別人,而基督祭司的職分是永久的。5,更美之約的中保:以色列人的先祖違背了神和他們所立之約,但基督為更美之約的中保。6,更美的祭:律法上的獻祭不能除掉罪,然而基督把自己獻上當作活祭,是完全且全備的。 作者藉這一連串的對照,說明基督信仰如何駕乎猶太教之上,勸他們堅守所承認的(十23),不要退後(十32~39)。 本書的第二個工作是教導基督信徒如何堅守所信(十19~十二29)。必須相信神,過信心的生活,與基督有密切的交通,盼望那更美的將來 。 本書用簡潔筆觸說明何為信心(十一1),然後用舊約聖者的經歷來詳細描繪。這些人的得救乃因著信,不是由於行為。神在拯救中彰顯祂大能的作為,有的聖者歷盡苦難,甚至付上生命的代價,來得到更美的將來。這一切都證明得救是信心所結的果子。 作者在結束時,囑咐信徒彼此相愛,並知道神的國乃“不能震動”,無人能摧毀(十二28),而牧人主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總的說來,本書最早的讀者可能已有離開福音真理回到猶太教信仰的趨向(四14),也可能在此之外,還受到其他異教的影響。作者寫此信為困擾的信徒解惑,辯明真理,其興趣不只在為舊約作闡釋,更在詳細縷述以基督為中心的美好信仰與盼望,和怎樣才可以把基督信仰的教訓和倫理生活揉合為一(十三20~21),過更美好的屬靈生活。 四、本書與保羅的教訓 一般雖不接受保羅為此信作者,但並不否定本書作者確受有保羅的影響。保羅教訓的許多特色在本書都有反映,這包括基督中心論:基督存於一切被造之先,世界靠祂而造(比較西一15~16與來1章);基督為神榮耀的光輝(比較林後四4與來一3);基督的謙卑(比較腓二7與來二14~17);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完美同具。本書雖側重基督的人性,但在基調上與保羅一致,二者都強調基督的順從和人的悖逆(比較羅五19;腓二8與來五8)。本書以基督為大祭司的觀念雖不見保羅書信,但二者都指出基督犧牲自己作為祭物獻上(比較林前五7與來九28)。 二者十分看重基督為新約的中保(比較林後三9~18與來八6~13),認為新約比舊約更美。二人對亞伯拉罕均重視(比較羅四1;九7;十一1;來二16;六13;七1~10);引用舊約經文也近似,例如都引用《詩篇》第8篇(比較林前十五27與來二6~9)、《申命記》三十二35(比較羅十二19與來十30)和《哈巴谷書》二4(比較羅一17與來十38)。 從以上所舉,可以知道本書作者在神學思想上與保羅極接近,可說出自一個模式,都在初期教會的思想主流中 。──《啟導本聖經註釋》 |